佐贺不是人名,是日本九州的一个城市。
小男孩昭广被妈妈送到在佐贺外婆家,这里有一个贫穷又乐观的超级阿嬷。
电影在一系列生活细节中展开,阿嬷说河流就是我们的supermarket,阿嬷说没有钱学运动,那就学跑步吧,阿嬷说至少要把肚子先填饱,阿嬷说在河流里捡到一只木屐后再等两三天,我们就能拥有一双木屐了,阿嬷说不懂英语是在日本生活不需要懂英语、不懂历史应该写不拘泥于过去……这个超级阿嬷总是能够在所有不好的事情里,找到它的闪光点,开心地接受。
这里还有一个懂事的小男孩,阿嬷说学跑步那就跑起来吧,我有两个妈妈,阿嬷是我的第二个妈妈,打工给阿嬷买了新老花镜还要说是隔壁送的……这个小孩调皮又懂事,就像我们曾经的小伙伴那样可爱。
这里还有很多有趣又善良的邻居们,为了让小昭广买到破的半价豆腐,卖豆腐爷爷在完好的豆腐上戳了一个洞,为了让小昭广在运动会上有丰盛的便当,每个老师都假装自己肚子痛,去跟小昭广换便当,看到昭广的妈妈终于来观看他最后一场马拉松比赛,老师也感动地哭着……这部电影有温情、有感动,也有日式小幽默,这部电影像一杯飘着淡香的茶,需要细细品味。
当我们的生活里充斥着物欲、充斥着快节奏、充斥着不信任时,不凡坐下来看看这些朴素的人是怎么让生活变得美好起来。
我想,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超级阿嬷,她们朴实,她们勤劳,她们乐观。
我有一个外婆,她就是我的超级阿嬷,在我少之又少的印象中,外婆总是一个乐呵呵的人,在她生病卧床之前,每天就是下地干点农活、喝点小酒、再跟邻居一起玩玩四色牌。
外公过世比较早,外婆拉扯大七个儿女后,就是这样一个人独自在乡下过活。
跟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样,我外婆就是连江的超级外婆。
虽然我不是跟着外婆长大,每一次见到她都会觉得她满脸喜庆,笑脸迎人,见到外婆自然就会变得很高兴。
外婆生病有两年多了,卧病在床的日子里,我和表妹去看望她,只遗憾曾经的陪伴太少,她现在意识已不清晰,不太认人,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陪着和等待。
睡前临时看了这部电影,虽然没有看过原著,但是却感受到了阿嫲的特别,让我本想着只看一半的电影全部看完了。
剧中德广读《我的妈妈》的时候,“两个妈妈“的爱,真是让人动容万分,连阿嫲都不自觉哭了。
虽然这本书里没有什么宏达的场景,但是生活中平凡人透露出的智慧是无穷的。
其实我们周边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真理,我去按摩或者外出吃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师傅、看门大叔聊天,总觉得保不准从他们心中隐藏着什么天大地大的秘密或者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的朴素真理?
生活,就是要对每天遇到的人事物保持尊重的心,同时开动脑筋,即便是没钱,也可以过上美好富足的生活。
一些琐碎:一、外婆每天出门的时候腰间都拖着铁片,家里用竹竿挡着顺流而下的溪水,说是家里的“超级市场”。
PS:佐贺的房子真古朴,要是什么时候可以找到这个原址就好了,架在溪水上的连廊把我吸引住了。
二、德广无数次的出现在铁道边,对着长大的自己问:广岛在哪个方向?
也是对自我成长的预示。
三、为了省钱,阿嬷让德广去练跑步的可爱。
四、老师们为了让德广在跑步后吃上好的便当,每个人都装着肚子疼去给他换便当,真是让人笑着笑着出了眼泪。
当然电影也用了很多镜头描写德广家的贫穷,比如专门让德广问外婆:为什么我们家这么穷?
还有很多隐喻的镜头,比如做便当的时候一大盒米饭上只有几片渍物,都是在用对比的镜头描写。
五、德广偷看了妈妈的来信,生气出走,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外婆给捏的饭团,写着”怎么着都要吃饱“,德广大口大口吞咽饭团边流泪的样子,真是又心疼又难过,一瞬间将生活的智慧明明白白的写了出来,尤其是大口吞咽饭团的镜头。
六、德广被老师选为了棒球队队长,阿嘛高兴的从地上腾的站起来找出酒请老师喝,老师吓的落荒而逃真是幽默。
七、卖豆腐的大叔每次都专门卖一块半价“破了的豆腐“给德广。
八、电影的最后结束来德广高中时期最后一场马拉松,这么多年来妈妈多次爽约从来没有来看过德广,最后的比赛时,妈妈终于来了,老师一路骑着单车给德广打气,看到妈妈的时候,德广竟然老师一起哭了,老师大吼”德广!!
你妈妈终于来了,你妈妈来看你比赛了!!
”相比与德广的大哭,我觉得老师的情绪发泄更加让我触动,因为这恰是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老师对德广的关心和照顾。
九、影片最后,德广离开外婆回家生活,最后一幕,外婆在河边大喊:你别走!
不仅意味着挽留孙子的离去,还有就是她生育了这么多的子女,但是都离开了,包括自己的丈夫也在42岁的时候就撒手而去,剩下她自己一个独自生活取暖,养育德广的日子很艰难(因为实在是没钱)但是也很快乐,但是这样的快乐终究又离去了,外婆也老了。
也许这是特别适合用来拍成电影的一部书吧,淡淡的历史陈旧气息,些许和风乡土气味,尤其觉得在书里无法表现出来的一种矜持的忧虑,以及冷静的幽默感,却是在电影里淋漓尽致。
这些桥段也许无需再细细重复,拴着磁铁走路吸引钉子,河上游漂下来的剩菜,戳了洞的半价豆腐,争相假装肚子痛换便当的老师……“天下有两种穷人,消极的穷人和开朗的穷人。
所以要有自信,现在要好好享受贫穷,以后要是变成有钱人可就辛苦了,要吃好的,还要去旅行,忙死了。
穿好的衣服出门还要小心不跌倒弄脏。
”这一种妙想家特有的朴素生活,并不是在说教穷人就该安于贫困自欺欺人,所谓的理财励志书爱好者可以直接绕行。
日本向来是个很自相矛盾很怪的民族,当然人各有志,谁都别说自以为了解谁,但至少无印良品诞生在日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卯足了劲做减法,也正是因为如此,看到影片中能把苦日子过成一番好日子的阿嬷,不因穷而变得穷酸,不因穷而变得气短,时常还用她的透彻人生阅历告诉外孙“要做得不让人觉得难堪,那才是真正的体贴。
”就是如此一部电影,不是所谓的艺术影片,没有故弄玄虚的华丽镜头,没有夸张而精湛完美的演绎,也没有丝丝入扣逻辑严密又豁然开朗的剧情,这样子的日本电影,往往却让我不堪重负,心先是像一块干透了硬邦邦的海绵,随着每一个小情节的一丝滋润,如掉入一滴水珠,满满积攒到最后才全部舒展浸透,甚至都能挤出眼泪水来。
尤其觉得在这样什么都是浮云的年代,看一看如此珍惜一汤一菜的年代,即使电影从来都只是展现它想展现的,即使电影也从来不是绝对真实的,但至少电影里那一种生活并非是绝对形同虚设的。
常常觉得当我们在用一年不吃不喝的所有年薪换取1个只够站立的平米时,使人变穷的,也许就是自己本身吧。
阿嬷说的没错,人到死都要怀抱梦想!
没实现也没关系,毕竟只是梦想嘛。
原文地址:http://anjingymm.blogbus.com/logs/107972136.html
我是先看的书再来看的电影。
外婆就是我想象中的那个外婆——个子很高、皮肤白皙、气质高雅的老太太。
外婆很会生活,充分表现了“节省是一门艺术”这句话,无论是出门拖在身后的磁铁,还是小河上的“超级市场”,外婆总能变着花样教给幼小的“我”生活的道理,让“我”在贫穷的环境下依旧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外婆是一个幽默的人。
年幼的“我”总是念叨什么时候才能去找妈妈,外婆就用“春假司机没空开车”、“冬天没有火车”这样的话来哄我。
就算有一次“我”亲眼看见火车在冬天从我面前开过,里面的人还冲“我”招手时,外婆依旧不松口,告诉“我”那是辆货车,招手不是人而是家畜的尾巴,是“我”看错了。
外婆是一个冷静的人。
在“我”国中即将毕业时,妈妈终于答应来参加“我”的运动会,可在运动会前一天还没有回来。
在我焦急万分时,外婆“淡定”地跟我说:“你妈妈一定会来的。
”运动会当天早晨,妈妈依旧不见身影,外婆依旧一脸平静地跟我说:“你妈妈一定会来的。
”果然,在“我”跑马拉松的半途上,“我”终于看见了“我”的妈妈。
外婆也是一个孩子气的人。
她会在“我”参加运动会的当天早上把家里的鸡关起来,守着笼子叫它赶紧下蛋,好给“我”的便当里加一个蛋;她会在我看到我在作文里写道“外婆就是我的第二个妈妈”时,一边骂我“笨蛋,瞎写些什么”一边赶紧起身不想我看见她眼中的泪水;她会在得知“我”即将担任棒球队“大将”时,兴奋地大晚上拉我出去,一定要花一万圆买一双两千多圆的钉鞋。
外婆在一天天老去,“我”在一天天长大。
终于有一天,我必须离开外婆去和妈妈一起生活了。
“外婆,我走了。
”“好,去吧。
”“八年来,谢谢您了。
”“好,去吧。
”“暑假时我会来玩的,您要保重啊!
”“好,去吧。
”“那,我走了!
”走到木桥上,我回过头。
“外婆,保重!
”我用力挥着手,外婆不抬头,用力地刷锅。
“好,去吧。
”“我要去妈妈身边了······”我笑着再次用力向外婆挥挥手后,转身迈步。
大概走了二三十步吧。
背后传来外婆的声音:“不要走·······”
整个画面都弥漫着淡淡的夕阳的色彩,虽然贫穷,但是外婆说了当有钱人也很辛苦的,要忙着旅行穿好衣服什么的,所以现在当一个开朗的穷人好好地享受贫穷。
人要活在当下,不能因为现在贫穷就得过且过,也要好好的生活外婆教导昭广人不能小气但是节约是天才。
收到老师的交换便当,她说帮助别人而不让人难堪是一种体贴;但是无论如何也要还给医生钱,因为人家也需要谋生。
善良的豆腐老板,接连要和昭广交换便当的老师们,有钱但是大方的同学....昭广在外婆的教育和周遭的善意中长大,他没有因为贫穷而变得势利,没有因为生活的拮据心灵也变得苛责。
昭和在学生时代参加的最后一次马拉松,在看到妈妈后,他和老师一起哭着跑的镜头很感人,但是他为了给外婆买一副眼镜去做苦力更感人,他甚至跟外婆说,这是外公给你的,为了你这些年的付出,小伙子还挺幽默的。
生活是艰辛的,但是这不是妈妈再爱我一次也不是我的兄弟姐妹,当然也没有调侃,昭广生活在一个自我努力充满善意互相帮助的环境里,生活的艰辛在他看来不再是艰辛,而是和外婆生活的美好。
ps 三个小演员的确都是原生态的,小小昭广哭哭啼啼的,但是略微感觉比原著要大些,第二个昭广.....长得真不好看,少年昭广算日本野生帅哥了吧,圆脸细长眼睛,但是小身板还比较挺拔,还算入眼
世界上既然有富人,就当然有穷人,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事实。
如果你是一个富人,自然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哪怕因为自己财富太多而产生焦虑,那样也没问题,你可以给自己请最好的心理医生,只要付钱,这也不是问题;如果没有幸福感,还可以多参加慈善活动,让别人的感激满足自己的空虚;如果有了疾病,还可以花钱用那些刚刚通过穷人做的成功的临床观察的价格不菲的新药;如果没有爱情,起码会有人宁愿假装爱你。
如果你是一个穷人,很现实的就是,如果你的心态出了问题,你不能请心理医生为你治疗,只能靠着谁也不能证明究竟是否有副作用的制剂来抑制自己的精神问题,同样的,如果你没有别的,你还是什么都没有。
你能做的,只是能用自己的感激来满足富人的空虚,或许那样可以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
虽则事实不全是这样,但是总归富人还是要好过穷人,不管在什么方面。
哪怕辛勤付出劳动的是自己,得到社会名誉的还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功人士。
我不是仇富,我只是陈述。
昭广很幸运的是有一个很会调节心态的阿嬷。
在家境如此贫寒的情况下,还是乐天的抚养昭广健康的成长。
昭广很幸运的在一个很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他们没有用" 金钱"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昭广。
他们始终将昭广作为一个"人"来判断其价值,他们坦然的接受昭广家很穷,没有钱作好的便当,功课不好,但是体育非常优秀。
老师没有因为昭广的家境,而歧视他,反而更加的爱护他,甚至一起和他飙泪;同学还是为他出色的体育感到高兴,而没有因为学习的落后而歧视;卖豆腐的老爷爷还是体谅的卖给他一块原来完整的豆腐。
如果换另一个社会,恐怕老师根本不会打理这种用不上的学生;学生也会听从家长的指点疏远这种同学;做生意的甚至会以次充好。
我说的不是我生活的环境,但是后一种事实却是可以深刻体会到的。
如何面对贫穷,恐怕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周围的人都是一种将金钱作为唯一标准的人,阿嬷做的如何出色也是没有用的,甚至不可能有任何的作为,因为那种世界没有她的生存空间。
与其沉醉于如何调整心态面对贫穷,不如观察这个世界是怎么评价贫穷的。
如果这个社会,不能宽容的对待贫穷的人。
那还是趁早重新开始洗牌吧。
http://tin1016.spaces.live.com/blog/cns!49A79B57DDF65AA1!1162.entry这个评论是非常早之前写的了,甚至那个时候微软的spaces还在。
但是不知道为何,豆瓣将其改在另外一部影片下面,手动改正回来。
首先得承认,我只看了电影,所以以下的分析都只是根据电影蛛丝马迹的情节来的。
原著可能关于故事的背景和细节更为丰富,但此时我只谈电影。
一、关于被隐去的战争阿嬷骄傲自豪的说过,我曾经养过7个孩子,但至始至终出现在影片里的只提到一对姐妹,且不说剩下的五个孩子全部上了战场,肯定阿嬷家与战争的关联息息相关。
包括阿公,阿嬷说他18年前死的,故事的背景是1961年,那么阿公死时是1943年的二战时期。
其实故事其中一个地点是广岛,实际上便脱离不了战争的干系。
但是,我们看不到日本人对于失败战争的沮丧态度,相反,却是以阿嬷为代表的“快乐穷人”的生活,不抱怨,从不停止工作,一心一意抚养后代,隐去了关于“复仇”的思想,只教给他们生活的道理。
二、关于战后的日本女人虽然全片是以昭广的回忆为线索,但影片主要刻画了阿嬷和妈妈两个女性角色。
关于她们乐观、隐忍、勤劳、诚实等等美德不再赘述。
最关键的是她们身上有一种使命感,她们都将孩子看作丈夫生命的延续,并且毫无怨言地独自挑起生活的重任,我无意要给她们戴高帽子,但能维系这种乐观的情感,只能出自于对家庭的忠诚,甚至是对国家的忠诚。
三、关于结尾最出乎我意料的是结局,在桥上,青年时的昭广和中年的昭广最后一次相遇,相视一笑以后,青年的昭广奔向了他的未来,本以为中年的昭广会回去看看阿嬷,这也比较符合观众的思维习惯,因为这是一部回忆,回忆往往与感恩相联系。
按照中国导演的思路,此时中年的昭广应该回到家里,与年迈的阿嬷来次赚人热泪的重逢,七尺男儿一定要留下滚滚热泪,将整个气氛搞得抒情温馨,让观众觉得如果此时不哭简直就“不是正常人”(冯小刚语)。
然而中年的昭广转过身,大步迈向青年昭广奔走的方向。
这样,立刻从一部温情脉脉的回忆片上升了好几个高度:感恩是必要的,但未来在继续。
纵使有万分的不舍,成人仍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完成,就像阿嬷在昭广要走的时候,装作漠不关心,她可能之前不止一次的面临着这样的诀别,但她知道我有我的使命,但他们有更重要的使命,于是她不停的说:“快走吧,快走吧。
”正如我之前说的,我觉得这部电影里面包含着很多关于日本人骨子里的使命感,这也是这个民族在遭到二战惨败之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可能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拒绝阴暗,暴力的电影,一直寻求生活中淡淡的相互照顾与温情。
“世界上有两种穷人,一种消沉的,一种开朗的,我们可以做开朗的穷人。
要珍惜做穷人的日子哦,长大赚钱成为富人后,就要忙碌辛苦啦”今晚不要再谈悲伤的事情,等到天明后,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悲伤了。
有没有破了角的豆腐?
人不可以小气,但节约是一种天才。
阿嬷的生活过得又细又长啊,在知道昭广成为棒球队长后,兴奋得一定要买一双最贵的钉鞋,本来2000日圆却非要付10000日圆,当时真是为她心疼啊。
但,阿嬷也是太高兴了吧阿嬷节约成癖,但有自己的原则,就是,不接受别人的援助。
昭广长大后懂事,去刷瓶子做工得来的钱,给阿嬷买了一副新的眼镜——当时我又心疼了,那10000日圆。
昭广说:这眼镜,是阿公给你的,作为多年来你独自努力的奖励。
看着好温馨啊,可以想见一个婆婆独自养大7个孩子,并看着孩子一个个离家工作成家生子,只有她仍留在这栋老房子里,磨练着自己节约的天才。
昭广最后走了,阿嬷哭着喊:不要走,不要走。
也可能,之前7个孩子这样离家,也是这样喊着,不要走的吧。
孩子们都走了,想着,也是极少回家看阿嬷的。
但,婆婆肯定,把悲伤的事,留在晚上,仍是独自努力得生活。
活着。
看着这些温情的电影,总想家,想妈妈奶奶。
想给妈妈按按脖子,给奶奶洗洗脚。
想看原书。
《佐贺的超级阿嬷》,真的是温暖又富有哲理。
讲述了昭广因为家里生计困难,被母亲送到乡下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故事。
里面的阿嬷,十足的乐天派。
虽然日子穷到不行,但她总是很快乐,在她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神奇‘小操作’。
比如在小河中放竹棍拦木棒树叶来收集免费又不费力就能获取的燃料;走路时腰上拴磁铁来吸取废金属等。
看来生活中只要有心,让平淡的日子变得很美妙呢。
片中昭广和外婆的亲情让人感动,昭广不会让同学诋毁自己的外婆,外婆也会安慰因为母亲暂时来不了而闷闷不乐的昭广,努力逗他开心。
阿嬷也会告诉昭广很多道理,这些道理都是有着共同的一个方向,让生活过得快乐,乐天知命。
这个电影里,关于穷的话题很有深意。
主人公虽然很穷,但日子也能过得开心,不断努力就好。
这个电影也勾起了我童年的一些回忆,真实又温暖。
现在的生活中,很多人也会发出像朝广问阿嬷的那句话,为什么生活那么难,为什么没有出生在富裕的人家,尽管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但是无论我们目前的生活怎样,只要心怀理想,不断前进,乐观看待,幸福感依旧不会少。
虽然生活非常的辛苦,甚至有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但外婆依然用自己乐观和坚强去生活,而且把佐贺也照顾的很好。
虽然佐贺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却在运动上胜人一筹,佐贺学校的老师也给了他很多的关爱,特别是在运动会那次,要跟他换饭盒的情节,特别打动人。
而佐贺也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孩子。
有时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就看我们如何看待它。
你对它笑,它就笑。
你对它哭,它就哭。
因为看过书,觉得电影拍的很普通。书真的超级好看啊,贫穷又乐天的阿嬷
D5 BB-165
樂觀 知足...
还是书好看
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苦难,看你如何经过他
要做开朗的穷人啊!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电影没书好看呢
夏天的味道。
对自己节俭,对别人要慷慨。
滚蛋
朴实的感动...阿嬷说..晚上不要谈难过的事....昭广...为什么?..阿嬷...不管多难过的事...到了白天都变得没什么大不了...阿嬷的可爱....片尾曲的歌词...随手百度的<原爆症>...感冒的我...让红鼻子看起来那么自然...谢谢傍着电脑的洁柔200抽..
生活哲学
f51be10d8e 因为是之前下了好久下不动的一部电影,期望非常高,所以最后只打了三颗。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穷人,我记住了
少年或者青年与老人相依为命的故事总是特别感人,比如《生命无限公司》,比如《我们俩》。
这么主旋律这么世界美好的片真不适合阴暗的俺
贫穷培养出懂事的孩子还是因为家长的乐观影响了他呀,细水长流的一部电影,最后离开佐贺真的挺难受的,心疼孩子和阿嫲。
那些因为拮据而被迫的举动,那些因为挫折而产生的绝望,阿嬷用她的乐观一一化解
没有原著好,阿嬷应该更慈祥可爱点
為什麼我看了只覺得這個阿嬤很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