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盲道》。
一部电影的好坏,不能由于导演的诉苦而加分,观众只看成品,成品质量如何,与电影背后的故事没什么直接的联系,拍摄团队如何如何用心、导演寻找投资如何如何困难、迫于无奈如何如何妥协……观众对这些事情不会买账。
进入电影院,观众的愿望非常单纯,只不过想看一部精彩的电影。
《盲道》显然没能做到这一点。
电影是综合的产物,想拍出一部好电影,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其它方面的配合,“用心”只能说是打了一个很好的地基,剧本的打磨、演员的调度、导演的能力……这些方面倘若无法达标,前面的“用心”也不过是瞎耽误工夫。
《盲道》是李杨导演的三部曲——“盲”系列的最终章,前两部分别是《盲井》和《盲山》。
《盲井》在柏林电影节一举摘下了银熊奖的桂冠,《盲山》进入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盲道》的横空出世,似乎让观众一下子变盲了,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它真的是李杨导演的吗?
为何与同一导演的前两部电影的风格如此迥然不同?
既然号称是系列电影,风格难道不应该以一贯之吗?
莫非是导演李杨的转型之作?
十年磨一剑,就磨出了这么一部不伦不类的电影?
喜欢《盲井》、《盲山》的观众,十有八九是要失望了,他们是不会喜欢《盲道》的。
三部曲的收尾非常勉强,它的力度在哪里?
我只看到了两个假得离谱的人物说着假得离谱的台词,时不时还衬着假得离谱的配乐。
导演自己还做了回男一号,原因当然也是没钱。
尽管导演一再强调这部电影的诞生过程多么多么不易,但以成品而论,诉苦是起不到咸鱼翻身的效果的,它注定成为一部烂片。
带着一部烂片做路演,不知道李杨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如果带着《盲井》、《盲山》这样的电影做路演,李杨的底气会很足——但这两部电影倘若想在中国的电影院上映,只能以阉割版示人。
后来,导演似乎寝食难安了,以业界良心的姿态在微博上写了道歉信,这说明导演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盲道》有多烂,要不然不可能做出如此的举动。
在电影院里看《盲道》的过程倒没有想像中那么煎熬,也没想过中途离场,如今的我,任何烂片,都能从头到尾一气看下来。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境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平时观摩大量的烂片才能一蹴而就。
幸好中国的电影院里面常年充斥着大量烂到登峰造极的电影,想练成此功也并非难事。
如果仅仅为了能够使电影在中国上映,妥协出来的《盲道》毫无存在的价值和必要,还不如不拍,还不如不上映。
眼见口碑垫底了,路演过程中,导演只能继续以诉苦、卖情怀来欲盖弥彰,试图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关注弱势群体上面,可惜,即便如此,也没有成功。
李杨丧失了拍出高分三部曲的机会。
也许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李杨不妥协,或许观众连《盲道》都看不到。
然而,以我的揣测,观众的心声似乎是:哪怕看不到,也不想看到现在这般千疮百孔的《盲道》。
贰零壹捌/零贰/零陆
盲道是一部幸运的电影,也是一部不幸的电影,幸运的事它能够上映,不幸的事它脱离了导演的初衷。
在整个影片中都能感受到导演的意图,但因为审核和别的原因,剧情出现了一些bug,尽管有些人说是别把什么事情都推到审核上面,还说出了女主的衣服和一些情况来印证,但是这部电影拍摄完毕之后还经历了一次点映,点映之前导演和剪辑师以及别的成员观看,而且这部电影还是李杨导演十年磨一剑的产物,他会对自己盲系列的收山之作那么不尽心吗,答案当然是不会的,这只能是因为审核和别的一些原因而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理解一下李杨导演,这是一部中等偏上的作品,只是因为导演之前的作品太过惊人让我们的期待值太高而产生的落差感而已。
这个大叔不太冷人间自有真情在,世间永远有真爱!
>早上看到虎嗅的推文,想到几年前看<盲山>的时候难抑激愤在Q空间写了一篇短评,今天这欢庆时节发出这篇内容就有点欣慰,这部影片与这样的纪实题材又拿出来让大家再度审视,也将此前看过盲山后的一些想法再次分享。
李杨导演主要作品是盲系列三部曲,前两部都是那样真实与震撼,17年时候<盲道>上映,当时看完也确实有点失望的,虽然上映前导演也是有说过:为了过审,剪的挺严重。
但这样的社会现实值得被关注,同样还有另一部影片<车四十四>亦推荐。
车四十四 (2001)8.12001 / 中国香港 美国 / 剧情 短片 犯罪 / 伍仕贤 / 龚蓓苾 吴超同时推荐这部影片。
1.以为三部曲已经有了如此精绝的前两部,第三部会疲软,是我低估了2.第三部继续恻隐之心的平衡点的探讨3.窦唯弟弟作曲,中规中矩,行活4.之前没注意李杨长啥样,看完才发现这位牛逼的演员就是李导,衷心希望能继续看到这样的力作5.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别多管闲事”袖手旁观的群众,盲人的境遇有不少就是因为这个群体6.把炼铜者也批了一遍7.法律规定、警察什么时候有用了,这成为了一句工具,讲证据,讲法律,但是“管”了吗?
而李杨能让公安协助,而且,还是北京公安,厉害了8.爱总是会寻找一个载体,爱的需求者也会寻找爱,后者的寻找有点像盲人一样摸索9.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总是利用,还有没有爱?
10.晶晶买烟、赵亮买糖葫芦这段准确撕裂了我,今年第一次有捂着脸不敢看、揪心得抓头发的程度,“爱”这方面,我连乞讨者都不如11.酒又能消多少愁,钱买不来时间,酒浇不灭现实12.买卖信仰 任您挑选 而我只想买你们的良心 13.他们把社会搞成这样子 还指望民间出力 正常形态绝不是“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样口号式的 这操蛋的 极度操蛋的人类社会 都毁灭吧14.残疾就成了买卖,是命运吗?
那又能责怪谁呢?
15.一无所有,所以无畏,《尘埃落定》中提到,人因为痛苦所以能感觉到活着,可已经如此不堪,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16.名导赵亮 他的名作中的主要场景也和火车有关17.玩音乐就是要饭的哈哈哈18.也许施舍爱心的人 也都有自己的有私心19.我很抱歉 我不是一个嫉恶如仇 悲悯仁爱的人 我不会有这样的反思 拍不出这样的作品 我反省;我没有情怀 我总是自赏 我没有悲悯之心。
我要做一个好人————看了下短评之后————在看之前我没有提前了解过此片,对于它的了解仅在于片名+导演的名字,所以无预期,也不会像众人般有什么落差。
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说,它可能如豆瓣打分这般不堪,但影片折射出来源于社会现实的痛,较前两部是一点也没有示弱,甚至更为尤甚
结局能理解为什么这么设定...懂的都懂
#盲井##盲山##盲道# 人性有多黑暗,看完这三部电影就知道了、看完李杨的简介,想起了三峡好人在票房上惨败给黄金甲时 贾樟柯哭着说:我倒要看看这个充斥着黄金的年代 谁还关心好人~从黄渤的上车走吧、到贾樟柯的小武 天注定,再到最近刚流出资源的最牛毕业作品:犯罪分子,这种专注于小人物、甚至有些反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真的没有价值吗?
我恰恰觉得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导演在拍之前就知道这种电影不挣钱,可是如果社会只有一种声音那么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现在我不清楚,至少在拍电影的那个年代,我相信电影中的剧情是可以找到原型的。
导演只是负责把它理解的事件翻译成电影语言和镜头。
至于合不合理 剧情有多少漏洞就看观众认不认可这种表达了,就像没人会质疑阿甘小时候被同学追着追着就能甩掉绑在膝盖上的支架。
大概李杨和贾樟柯是同类人吧
电影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虽然李杨并没有把盲道拍的像盲山和盲井一样一针见血,但也能看的出来李杨为了上映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让步,也看得出来李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已经很大程度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李杨这次自导自演,如果用演员的标准看待李杨的这次表演我个人觉得只能算是普普通通吧,有很多人物情绪的表达李杨并没有很好的演出来,很平。
比如晶晶的继父当着赵亮的面前打晶晶,剧中赵亮拿出刀子把他推到墙角说 你再碰她一下我弄死你,说这句台词时没有让我感觉到人物的愤怒。
从电影开始有伏笔,晶晶特别抵触和害怕异性对她身体的接触,后面赵亮得知她是因为长期遭到继父的性侵,我依旧没有看到该有的情绪表达。
小演员杜函梦很有灵气,路还长。
三盲系列收官一别后,不知是否还能再遇到李杨。
李杨自己已经决定投身商业片的制作了,中国电影便更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李杨了。
感谢李杨在中国这种“制度”下还能愿意砸锅卖铁坚持了15年!
以后不管您拍什么作品,我都愿意去支持您。
没有人贩子对儿童血腥摧残的镜头,没有亲生父母对残疾孩子厌恶的画面,没有继父对继女毒打强暴的细节,没有瞎眼女主撕心裂肺的哭嚎和求救,没有了这些噱头于是人们就说导演你不尖锐了,甚至是在展现社会的温情了。
我这个满心负能量的人却看到了普通人的无奈、无助、悲凉和这个社会漠视的盲。
警察竟然因一句有任务,快回来,就半路拜托流浪汉把一个盲女送到救济站,即使这个盲女是流浪汉送来的,讽刺不讽刺。
小女孩的一句“打死我也不去救助站”,讽刺不讽刺。
女警在明知人贩子是强迫儿童乞讨时,可以轻飘飘的说法律规定啊,没有证据啊,对小女孩以后的命运就视而不见,讽刺不讽刺。
女主被男主以及其业余的跟踪和施救方式救出,讽刺不讽刺。
车开了好几天没油了扔到路边,男主告诉小女孩偷车会被警察抓的,讽刺不讽刺。
男主只是一个因愧疚而自我放逐的前歌星,并没有深入接触过社会黑暗面,导演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故事,他在面对女孩被人贩子依法带走时只能发发牢骚,听到小女孩诉说人贩子的残忍和继父的骚扰时,只能骂两句畜牲,一如我们。
讽刺不讽刺。
最后男主被捅死,女主上了学,人贩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正义又一次得到了伸张。
正义永远不会缺席,但他总是迟到,讽刺不讽刺。
这部影片没有用被拐儿童的被迫害经历和人贩子的残忍手段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心,因为法治节目上讲的够多了,人们足够了解了。
也没有渲染男主与人贩子斗智斗勇的场面,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如我们。
我认为影片恰恰是通过一个普通人和被拐儿童之间的交集,展现了个人力量对这个群体的无助,无奈,悲凉,和对这个社会诸多部门隐晦而无奈的讽刺。
例如不健全的法制体系,不主动作为的公安系统,不靠谱的福利机构等等等等。
没有过多的剧情,没有深入人心的台词,没有夸张的演技,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
一人之初,性本善。
二《盲·道》的最后一幕,让我联想到了鲁迅的那句话:“一个中国人被砍头,周围围观的中国人面目麻木没有感情,甚至有的中国人拍手叫好,没有丝毫觉得被杀之人是自己的同胞,很是麻木不仁。
”在晶晶撕心裂肺的呼喊中,一群人没有一个人上去阻拦,只是默默地拿出手机,拍摄着赵亮人生的最后几分钟。
或许这些视频最后会成为指认凶手的证据,但鲜活的生命再也回不来。
吃瓜群众。
三最近黑龙江的汤文文事件,如果不是被曝光,谁都不会想到在现代社会,还会有这样泯灭人性的事情!
但是,看过李杨导演的《盲山》、《盲井》两部电影后,我却丝毫不惊讶。
许多大家感觉只有在电影中出现的情节故事,此时此刻正在或者已经发生,只是在这信息及其发达的年代,还有很多网络触及不到的地方,媒体也没有照射到的角落。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失贞的女人不是人,面临的不止是荡妇羞辱。
所以,很多失贞的女人选择去死,不是多看重那个膜,是对未来非人生活的恐惧。
汤案没什么不可思议的。
在封闭的农村,破鞋不是人。
所以谁都可以欺凌她,也不违背乡村道德。
反而,法律还把她当人,才让村民感到恐惧、憋屈和冤枉。
这段话中,如果将失贞改为残疾,正好可以用来形容《盲·道》中晶晶的遭遇。
残疾的孩子在许多封闭的农村,不是人,而是物品。
当晶晶的妈妈拉着赵亮的手说如果喜欢,三万块就可以抚养带走的时候,晶晶已然成为了一件物品,而晶晶的继父又将这件物品的价格翻倍了。
在重男轻女的封建农村,别说残疾的女孩,正常的女孩都是被……四人贩子,这个词不用多说什么了。
但还不能用这个词用来形容电影中郭伟那一伙人。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一个想卖孩子,顺带赚点钱,一个想买孩子,多一个赚钱的工具。
四个孩子,四个赚钱的工具,也许就12万,也许12万都不要。
而且,有了村委会的证明,警察也无可奈何,法律的空子,钻的真好。
五抚顺的一个朋友由于影院的排期没有看成《盲·道》,看过“盲系列”前两部的她说希望李杨导演能将汤文文的事件也拍成电影。
我想,如果她看过了《盲·道》,就不会说这话了。
7岁起被十余人性侵的汤与电影中晶晶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差的可能只有那把防身的刀了吧?
为了拿到“龙标”,电影很多地方点到为止,很多地方也应该最后被剪了。
所以,晶晶被性侵的事实也只有从那段噩梦和她警惕性极高的行为来暗示。
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随身带着刀,不管是睡觉、吃饭,还是洗澡……只要有男性近身,都会极快地亮出刀刃,可以想象她曾经经历了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晶晶再长大一些,她也不是不会被逼迫走上失足妇女的道路,毕竟她在郭伟那伙人眼中,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
六电影中还是有许多人性的亮点:晶晶乞讨时给钱的路人、山村中的农户,搭顺风车的司机……所以,还是回到开头的那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最后,提醒大家:下车的时候,不管是临时停车还是啥,一定要把车钥匙拔了!!!
有些人,就是能靠一两部作品留名于史,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李杨也属于这类人。
即使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盲”系列三部曲,但仅凭前两部,李杨的名号也足以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盲井》、《盲山》、《盲·道》,如果让我排个号,我觉得《盲山》其一,《盲井》其二,《盲·道》只能排在最末,尽管《盲井》获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等一系列大奖,但《盲山》带给我的那种绝望之感,却久久不能释怀,每次观看都能感受到一股痛彻心扉的压迫感以及绵绵无期的绞痛。
李杨选择了一条痛苦之路,他所拍摄的题材或是直接“封杀”,或是部分“公映”,又或者长期“审核”,他用别人拍十部电影的时间去“争取”三部电影的完成,对于一个电影人而言,这简直就是拿自己的命运去赌博。
李杨赌赢了吗?
也许他赢了,他成为中国影史的一把剔骨刀,专门剥皮去骨,蒯出骨髓,去看一看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肌理到底是什么样的,他的“声誉”成为了他赌局之后赢得的唯一的东西。
也许,他也输了,他的影片被封禁,被肢解,他在现实和另一种更加现实的环境之下变得不再锋利无比,他开始为了自己的作品而妥协和退让,这算不算是输掉了他本身一直想坚持的东西。
1李杨的第一部电影就十分艰难,但他并没有因为一系列的艰难而放弃,他坚持下来了,因为,在他心中,《盲井》也许就是中国电影的一朵“奇葩之花”,它是恶之花,但却应该让世人看一看,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
《盲井》的故事脱胎于刘庆邦的小说《神木》,小说又来自于真实事件,本身就拥有极强的真实感,而非专业演员王宝强在李杨的“调教”下,近乎本色出演,让整部影片的真实感又大大地加强。
也正因为真实感这种东西,让煤矿井下的罪恶直刺人心。
矿下暗黑的环境将人性中最残忍的一面放大,人心底的黑暗竟然能“黑”得过煤炭。
很多人看《盲井》,觉得最残酷的是宋金明和唐朝阳井下杀人,其实,人为财死,宋唐只是寻到了一种挣快钱的手段,这种手段的确令人发指,可为他们提供这片“市场”的温床是小煤矿这种畸形的社会存在。
影片中只出现了两处煤矿,不论是设备还规模,它们都只是小煤矿,而两个煤矿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类人:将矿工当做为他们生产“黑金”的工具,不论井下的人到底是怎么死的,矿主一样会通过威逼利诱解决掉。
影片中有一个小细节,宋金明和第一个矿主讨价还价时,矿主身边的一个胖子说了一句话:还跟他们啰嗦什么,不行把他们给办了。
这句话不是玩笑,更有可能是小煤矿主们“狗急跳墙”后的常用手段,只要息事宁人,只要不挡财路,杀人这种手段,就只是一种手段。
他们才是整部影片中最残忍的人,最令人胆颤心寒的催命者。
钱是好东西,可钱可能勾起人心底的邪念,这种念头一但满足了一次,就再也刹不住了。
这才是《盲井》想要说的,贪欲、欲望以及造就这一切的“黑金”,就是现实,残酷而不留情面。
2为什么说我要将《盲山》排在三部曲的第一位,因为它的彻底绝望和无法排遣的压抑要远远超出《盲山》。
《盲井》中的宋金明还保留着一些人性中的怜悯、不忍和软弱,结局也让两个罪恶的灵魂在它们产生的地方毁灭。
至少,《盲井》还留存着一点点地暖。
《盲山》的结局(当然是白雪梅未被带走的海外公映版本)却彻彻底底地陷入了绝望,白雪梅在村人的阻挠下未被解救的警察带走,父亲和村人发生冲突,代表法律的警察被挡在人群之外,无能为力,白雪梅只能违反在她理性中相信的法律,痛下杀手。
那一刻,所有的社会公理,法律信条,人性良善,在“盲山”之中变成了最没有用东西。
《盲山》中几乎看不到“暖”,山村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恶的维护者,甚至连警察都放任恶的存在,彻底心盲的人造就了一个魔窟和地狱,即使有个孩子还未“冷酷到底”,可那一点点微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盲山》里没有一点点的温情和希望。
拐卖妇女的题材其实并不十分特殊,李杨要做的是在这个题材上拷问人性,他想要看看,在一座“盲”山里,现实的干预能有多孱弱,人性的残酷能有多猛烈。
我想,李杨绝不仅仅只想在《盲山》里批驳愚昧造成的悲剧,其实,是否愚昧并不是关键,人性中恶的一面是不可能一直被压抑在驱壳之内的,如果环境允许,如果周遭视恶为正常,那一切恶其实就会肆意生长,不受控制。
法理公道也没有那种能量来抑制,这才是最绝望的。
3《盲·道》是李杨的新作,可这新作却不被普遍接受,很多人觉得李杨妥协了,不再是那把剔骨钢刀、中天悬剑了。
温情脉脉代替了剥皮剔骨,曾经刺破黑暗和绝望脓水的李杨在渐渐地远去。
的确,在《盲·道》中,曾经那种磨砂感和粗粝感没有了。
一方面在于画质的处理,另一方面,李杨放弃了方言对白。
尤其是后者,比较突出。
方言虽有陌生性和乡土气,反而让人有一种真实感,再加上《盲·道》由于制作和审查的原因,采取了后期重新配音,导致影片的距离感增强,也就是对白没有代入性,显得突兀,浮在表面,这也就削弱了影片的真实触感。
在人物的设定上,李杨选择了一老一少的组合,很像《这个杀手不太冷》,落魄摇滚歌手假扮盲人乞讨,真盲人小孩受人胁迫乞讨,乞讨成为了他们产生交集的原因。
两个人完成了典型的“对抗——理解——救赎”地剧情推进模式。
这种人设天然地加入了温情元素,否则无法完成剧情地演进。
胁迫未成年人乞讨、亲生母亲和养父出卖孩子构成了温情的反面和悲剧内核的制造者,可惜,整部影片更多地还是着墨于两个主角的“转变”,恰恰是这种关注,使得“反面力量”大大削弱,至少和“黑”煤矿杀人、偏远山村拐卖妇女相比,已经不再是电影的潜在“主角”了。
《盲·道》终于是李杨可以在全国公映的电影了,可惜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很明显有很多地方被剪辑掉了,甚至出现了衔接问题,这也许就是“审查”的后遗症。
也许李杨也试图改变一下风格,来完成他本身想要传达的观念,又或者,李杨就只是想通过“亮晶晶”组合来说明,即使整个世界都被“恶”包围,其实也并非“盲”的彻底。
即使如此,《盲·道》还是承续了《盲井》和《盲山》的情绪,当女孩被一次次“劫走”,一次次因为“父母”的贪婪而深陷贼窝,以及赵亮的被刺(应该是死亡了),那种压抑的气氛以及无法言说的无奈,还是拥有李杨一惯的味道。
特别是法律的无能为力,虽然表现得比较克制和隐晦,但那些控制和打击“人性之恶”的“法理”工具依然在缺失,这才是最恐怖的现实一种。
“盲”三部曲已经完结了,不论李杨为这三部电影遭受了多少难以想象的艰辛,它们都以不同的形态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有些问题,李杨是需要面对的,不论是题材还是制作水准,抑或是种种资金困难和审查限制。
李杨所要做的,是抛开三盲的毁誉参半,重新出发,批判现实不应该成为他的枷锁,那是一种财富,李杨可以继续坚持这样的创作态度,那也是中国影史的财富。
这已无关于所谓电影要求了 只为李导这种基层盲初心的不忘精神而举牌 如果你的所在地有排这个片 真心希望你们去看看。
它可能不够直击灵魂,但可能是它已通过审核 更基层的真实性没能够呈现在大众银幕 它也可能情节不够连贯 没那么一气呵成。
但可能那是它被剪掉了最重要的衔接部分。
它也可能配乐和人声不够好听 但可能那是完成这部片子后提交审核之后又重新补上去的声音 它也可能在很多院线都没有排片 有看的 有拍的 确偏偏有不敢放的 这为了跟大众见面而去审核剪裁 其实很可惜 因为毕竟院线大众化这个路虽然面向的人更多 但不见得一百个里面有一个真正去认真思考看这个片子的 其实与其这样 还不如做个独立导演 哪怕不面世于这个世界 但李导你又是那样一个善良落实到实际情况的人 谁都知道像这种题材片子在国内走大众路现在是真不好走 还有可能更容易被所谓的水军跟风唾弃 我们爱这个时代爱这个国家给予的所有 但有时候太真实的东西 人们宁愿不爱 但总有些人知道 总有些人想去传播防范 任重道远 也是辛酸您李导了 加油吧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祝您好运常驻 也感谢您为基层的盲所作的贡献 愿人们懂你和佛保佑你🙏
虽然一手好牌被李杨给打得稀烂,但光就乞讨儿童这个现实题材来说,还是值得给个中评的。
三部曲之中算垫底了。
必须要赞一下片中女警察代表的公权力眼看着“继父”强迫儿童乞讨也无作为的情节,这种“负能量”电影也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已经很不错了。当然很明显大部分时候煽情有些用力过猛。
@电影资料馆。看到一半大家纷纷开始玩手机。看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晚节不保说的就是这个吧。宝强哥出道要是演这个电影怕是不会红了。。。。
题材特殊 能让更多人关注就是好的
相比李扬其他作品,无疑这个是最通俗演义的现实题材,矫情的影评人又集体高潮了
时下良心片不多,盲道算一个。揭露现实,发现人性。从《盲山》到《盲井》,最后《盲道》
我们有村委会开的证明,这他妈什么事儿么?
失望透顶 导演算是彻底废了
如果這部片不要用普通話演,不要這麼亮,不要這麼高清,可能不會這麼低分。。。
做人就应该彻底点 盲山盲井的高评分不是因为妥协得来的 要不然就不拍 要拍就拍的像样点 现在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给盲系列收官 谁能满意呢?不说片子本身好坏 但是和盲山盲井一比那绝对是狗屎 零几年的时候能拍出来高品质的片子 到了现在反而拍不出来了 那我们到底是进步了么?
我…此时就坐在资料馆,好想提前退场…全程尴尬,完全看不下去…
很真实可信
“我想做你的女人,而你只想做我的爸爸” 以前锋利的拍摄就像钝了的刀一样,题材和拍摄都少了《盲井》和《盲山》的锐气,变得温和主旋律,演员演技和台词也一落千丈。这届李杨不行,这分明就是冯小宁…
1.和之前的盲山、盲井还是很有差距的,但是同样李杨还在关注社会问题。2.残疾儿童和犯罪团伙数不胜数。,就一个救不了全部,怜悯心和同情心是没有用的,如果能够尝试去改变整个社会,那必须要靠集体的力量,用一人之光去照亮周围,那一定是在自己自立之后。3.电影的阴暗冷色调,李杨的自导自演,小女孩的感情自然,始终紧追不舍的面包车。
非常可怕,看不下去!
三部曲直线下落,这部盲道也是从头到尾猛坠,让李杨自己的表演和摄影都跟着变烂。可对照戴笠忍自导自演的《不能没有你》,就彻底不在一个档次。
这也许与剧情和人物演技都有关系,一个落魄摇滚大叔与流浪失明女童的冒险与救赎的故事,挖到了与之相关的盲人乞讨者和流浪儿童,社会对盲人儿童,来温暖、激励这个越来越好的时代。
主要问题是两个,这个题材,不锋芒还不如不拍,如果要整温情,要就请真的演员来演。原本只有一星,另一星鼓励吧。
题材很好 但是有点生硬了 尤其是台词 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