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情迷电影节(港)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埃伦娜·安纳亚,斯蒂夫·古根伯格,戴米恩·查帕,乔治娜·阿莫罗斯,塞尔希·洛佩斯,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里夫金的电影节》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里夫金的电影节》长篇影评

 1 ) 希望他活到200岁

近年来伍迪艾伦最好的电影,没感到千篇一律,是一种久违的快感,一种迷影式的表达。

主题看似依旧是关于存在的虚无,“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还有电影嘛(关于这一点,我想到大傻逼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我可以津津有味地看50部伍迪艾伦的“无意义”式电影,却忍受不了查理考夫曼的任何的一部那么直白、那么无聊的只是面相上可以勉强称作“电影”而不是幻灯片的破玩意儿)。

电影挪用了诸多经典电影的桥段,像在电影中的一个个巨型彩蛋,这是化身里夫金的伍迪艾伦以影迷的姿态表达他对自己热爱的电影的爱,不是致敬或什么情书那么牵强附会的玩意儿,只是爱,单纯的爱,就像一个孩子喜欢他的小猫并打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画下来,孩子不在乎对不对,像不像,高不高明,它还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只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电影的影迷式描摹,往往这种孩童般的天真描摹才更动人,可贵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依旧有这种天真。

剧作结构上一点点像塞林格的短篇《为埃斯米而作——即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尤其是最后与女医生离别的片段。

讲的是里夫金夫妇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各自的奇遇,开头他沉迷于对三人行电影的表现,或拿来一种经典的三人行式电影模式(虽然并非新浪潮独有,似乎却是新浪潮将其发扬光大),并挪用了《祖与占》等经典的三人行电影镜头,新浪潮的出现在他之前的电影里是少有的,女医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模式,继而出现《假面》、《八部半》与《野草莓》等电影仿段,《假面》的部分突然出现的瑞典语让人笑出猪叫,这也行?

直至最后的绝望时刻出现《第七封印》的死神,这是第三次出现伯格曼了,真爱。

与死神表示还是会好好活下去,“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戒饱和脂肪,每天做强度不必很高的锻炼……”还是要好好活下去,还是要继续拍电影,即使一切都无意义。

比如政治上可能出现一个完美的体制,但人本身的矛盾永远存在,这是他关心的big problem,而不是叙利亚或者北朝鲜。

里夫金的电影节更像他理想中的电影节,把他热爱的并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的电影展示出来,作为从业者,在影片中他也通过里夫金提到想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或乔伊斯那样的小说,与大师比肩,但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即使在我们看来他当然早已是大师了。

观影全程就像在吃一块太妃糖,甜甜苦苦暖暖,电影质感当然越来越好,但老头的态度依旧乖戾、充满讽刺,希望他活200岁。

 2 ) 伍迪·艾伦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如果说伍迪·艾伦上一部作品是写给纽约的情书,那么这部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就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

伍迪·艾伦并不是第一次用自己的创作向影坛大师致敬,他早在80年代的《我心深处》就已经向偶像伯格曼导演精彩地致敬过,不过在新片中如此密集地向各位大师“献媚”,表露其忠诚的迷影身份实属罕见。

考虑到导演年届八旬的年龄,影片越看越有一丝黯然神伤的意味,也许这就是电影大师的共性,他们到了创作晚年总免不了要怀旧一把,在昔日的辉煌岁月里找回安慰感。

影片故事发生在电影节举行期间,一对美国夫妇去参加电影节,中途却双双出轨:妻子和一个有才华的法国导演发生婚外情,丈夫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当地女子。

片中穿插了影史经典作品的标志性段落,从《野草莓》《八部半》到《祖与占》《筋疲力尽》再到《第七封印》等等不一而足,充满戏谑和幽默的意味,比如男主角在梦中看到两位女演员用瑞典语重现《假面》的一幕,或者是《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劝诫男主角多注意养生的建议。

对这些大师经典作品了如指掌的资深影迷来看,艾伦这些妙想天开的致敬场景想必迷人而惊喜,而对于不熟悉的朋友来说,应该和片中餐桌旁的宾客听到陌生的日本演员名字后的反应无异。

这个偷情出轨的故事和艾伦过往的作品相差无几,人物和主题还是老一套,其中女医生和她丈夫的情节像是10多年前的《午夜巴塞罗那》的粗糙复制品。

也许是拍摄场地和时间的关系,剧本看起来有点紧促。

偷情出轨的故事哪里都会有,而发生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出轨事件,显然多了一点讽刺电影圈的味道。

在这部半命题的作品里,艾伦透过人物的嘴巴说出私人的感情观,又在角色身上投射自己的形象,算是交足了功课。

不过,这种精英自嘲的视角没太多新鲜感而言,在婚姻感情的话题上也没有深入精辟的分析见解。

到了艾伦这个年纪,他的创作更加随心所欲,不再着眼于社会热点和历史政治,这种云淡风轻的创作姿态再加上近几年的性侵事件,令他在美国备受冷遇。

幸好,他终归在欧洲找到知音,在晚年的创作中延续他对爵士乐的钟情,以及对无意义人生的思考。

 3 ) 伍迪·艾伦在唠叨些啥

可以说本片非常地伍迪·艾伦了,充满了中产知识分子的骄傲的自卑,有趣的是伍迪·艾伦在本片直接翻拍了太多的影史经典,我试图以我所知的知识罗列本片中出现的一些小元素。

以影片时间顺序:

片头电影节环境描写出现的第一段对话,讲到艾希曼。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8.6[美] 汉娜·阿伦特 / 2017 / 译林出版社

讲的是这本汉娜·阿伦特的纪实文学,据说当年欧美的知识分子必读书目。

育婴奇谭 (1938)7.31938 / 美国 / 喜剧 / 霍华德·霍克斯 / 凯瑟琳·赫本 加里·格兰特霍华德·霍克斯导演,导演后面会再次被cue。

片中的女主是著名的凯瑟琳·赫本(历史上第二有名的赫本,斯科塞斯的《飞行家》中女主原型),而片中加里·格兰特饰演的男主角,应该是伍迪·艾伦电影男主的最初雏形,唯唯诺诺紧张兮兮的知识分子,并永远有出轨的欲望。

《育婴奇谭》

热情如火 (1959)8.91959 / 美国 / 喜剧 / 比利·怀尔德 / 玛丽莲·梦露 托尼·柯蒂斯来自旧好莱坞时代顶级大导演比利·怀德。

生活多美好 (1946)9.21946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奇幻 / 弗兰克·卡普拉 / 詹姆斯·斯图尔特 唐娜·里德时代经典了,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被频繁cue到,比如《老友记》和《老爸老妈罗曼史》。

然后在里夫金的第一次梦境中,重现了《公民凯恩》。

当年划时代的深焦景深镜头现在已经非常常见

恶搞了一把玫瑰花蕾。

随后的一场脑海想象中,致敬了费里尼的《八部半》,在伍迪·艾伦的画面里,英文老师直接告诉他不要拍的太晦涩,我想这是所有人看费里尼的最大问题,太特么晦涩了!

太麻烦了 有空继续写

 4 ) 艾伦还在找他的缪斯

现如今还能看到伍迪·艾伦的新作,我们更应该带着一种“庆幸”的心情,毕竟因旧案而在美国丧失创作权的他,只能再次把舞台转移到更加宽容的欧洲,去歌颂和缅怀那些逝去的大师名作。

在西班牙最古老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艾伦附身于一位电影教授,游历影史和这座美丽的小城的同时,也畅想与异国知音的邂逅偶遇。

从结构上看,这部新作和十年前大获好评的《午夜巴黎》颇为相似,男主都是和妻子旅行时触发了一段时空“穿越”,艾伦再次用黑白影像打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筋疲力尽》、《朱尔与吉姆》、《男人与女人》、《公民凯恩》和《第七封印》,但相比之下,堪称金句的犀利台词越来越少了。

艾伦娜·安纳亚饰演的医生乔安娜是艺术的缪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则是歪嘴的死神,可他俩谁都没能把里夫金带走,他孤独的余生就要在这种无所适从中度过,这大概,就是如今艾伦自己的心态吧。

 5 ) 伍迪·艾伦的致敬与自我致敬

伍迪·艾伦给埃里克·拉克斯列过一个清单,介绍自己最爱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戏仿(parody)的《公民凯恩》《八部半》《筋疲力尽》《野草莓》《第七封印》均在列中。

一个导演戏仿自己最崇拜的几部经典,自然会被当作致敬,片中的致敬很直接,没有隐喻或暗指,只要看过那些原作,就很容易识别,所以反倒没什么好谈的,直接看片子就行了。

值得谈的是片中伍迪·艾伦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即我所谓的“自我致敬”——这当然是夸大其词,他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某些镜头、情节在自己的作品里早就出现过,他对自己从前的电影似乎很冷漠,多次提及自己甚至忘掉了《曼哈顿》《安妮霍尔》是讲什么的。

所以,“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自我致敬”都不成立,其实就连“致敬”也言过其实,单从拍法来看,本片对经典的态度不算正经,《祖与占》《精疲力竭》统统被弄成喜剧,算不上致敬。

这样讲,我的题目就整个取错了,但也没关系,只是个说话的由头而已。

不管叫什么名目,出于什么原因,《里夫金的电影节》中有不少“故技重施”,以及导演思想的直接流露。

尤其是电影审美方面,片中的Mort几乎就是伍迪·艾伦。

2010年,采访者让伍迪·艾伦在体育比赛和电影里二选一,他说:“At this point,I'll sacrifice movies,cause they really are not the same as when I grow up.But sporting events remain thrilling.”恰如Mort对心理医生说“……But the film festivals are no longer what they were”。

Mort只爱看带字幕的电影(“And Mort’s only sin is that he only likes subtitled movies.”),伍迪·艾伦觉得看太多带字幕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他的创作:“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我喜欢的都是外国电影,因为语言的缘故,我一直都是看字幕的,这就导致我自己在写电影对白的时候,几乎像是在写字幕,而不是写口语对白。

”都认为欧洲胜过好莱坞,特吕弗和戈达尔伟大;都不喜欢比利·怀尔德的《热情如火》。

至于前面讲的“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姑举六例说明: 1. Mort谈到医生,医生就出现,与《安妮·霍尔》中请出马歇尔·麦克卢汉如出一辙,而且两人都是从右侧进入画面。

有趣的是,伍迪·艾伦本来是想在《安妮·霍尔》中请出费里尼,“因为在影院门口聊电影的时候提到费里尼听上去更顺理成章一些,但费里尼不愿意为此远道来美国,这当然可以理解。

2. 戏仿《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部分,Mort和Rojas坐在车里,Rojas说要去巴黎街头漫步。

之后Rojas带Mort逛圣塞巴斯蒂安,两个人坐在船上,Mort说很向往雨中的圣米歇尔大道。

难免让人想到《午夜巴黎》。

3. Mort总疑心自己患病,偏执如《汉娜姐妹》里的Micky,都是hypochondriac(疑病患者)。

4. Rojas给Mort看病,接丈夫电话,大吵,屡屡中断诊病。

这一桥段在《解构哈里》也出现过。

附带提一句,这一段有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幕,即情绪崩溃的Rojas竭力止住哭泣,告诉Mort纽约的可爱之处。

5. Rojas的车突然爆胎,《魔力月光》中Burkan开的车引擎突然故障,都在郊外被迫停车,都有一只手搭在方向盘的镜头。

似乎连景色都像。

6. 和《安妮·霍尔》一样,结尾处用了配乐闪回。

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第46节的脚注中用到了“自我抄袭”一词,举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司汤达、亨利·詹姆斯、麦卡锡的例子,伍德说:“……这些例子绝少是草率的结果,反而常是风格实现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的例证,达到柏拉图式理念的境界——那些对象,如此描写已臻完美,因此一字不易。

”他讲的是小说,所举的都是有关小说描写的例子,难以直接移用于电影,我当然也不觉得伍迪艾伦达到了理念的境界,但起码能说明创作者有意无意地模仿旧作,在艺术领域不算少见。

能偶然发现艺术家的自我抄袭,怎么说都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6 ) 小老头依旧是那个崇尚欧洲电影,讨论人生、性、存在等哲学命题的电影人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7 ) 幽默与严肃并存——评《里夫金的电影节》

作为著名的美国喜剧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的剧作风格已经极具鲜明的个人特色。

他的电影中,常常有着喜剧性和悲剧性的双重性,他喜欢用黑色幽默的形式调侃现代社会的精神麻痹、信仰缺失、政治的虚伪、知识分子的懦弱等,虽然内容看似荒诞无逻辑,但本质反映的却是对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思考。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在呈现给观众诸多主题和形式的背后,伍迪·艾伦同样是一位资深影迷。

在他的电影中,曾拍摄了向致敬伯格曼和希区柯克致敬的电影。

如今,耄耋之年的伍迪·艾伦再次以影迷的身份,拍摄了一部向欧洲大师致敬的电影,在《里夫金的电影节》中,他通过还原大师电影片段的方法,表达了作为一个影迷对大师无限崇拜的情感。

以里夫金及其妻子苏在电影节期间的感情危机作为整个故事的主线,也是非常具有伍迪艾伦式的剧情。

尽管伍迪艾伦一贯以幽默的台词和荒诞的情节作为电影的填充,但是当他真正要去面对的,也恰恰是他所想要讽刺的严肃现实。

新人导演菲利普在电影节上备受瞩目,有记者甚至拿他和新浪潮的导演做对比,但讽刺的是,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这部即将成为世界级电影的任何片段,只是通过一个开场的简短的采访以及从苏口中所得知的,记者们似乎并不能真正理解这部电影。

而影片中对经典影片的化用(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里夫金作为致敬片段的一员,也作为伍迪·艾伦的替身,前往伍迪·艾伦心目中那些神圣的场景。

当然,也会有不置可否的观点——致敬是对神圣的不尊重。

但不容置疑的是,无论他的这些致敬是否合理,或致敬形式是否过于直白,都将矛盾引向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伍迪·艾伦作为一个有经验有名望有学识的导演,他对当下电影行业的担忧,想象力是好东西,但是无法回避一些现实问题和能力问题。

这也是影片的另一个层面——导演的自我指向,他也通过里夫金的所言所行,来自我调侃。

【真希望伍迪·艾伦还能像年轻时候一样自导自演,那一定会比现在看到的精彩,如果他愿意,如果他还能演。

】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常常把他自身的经历、喜好(爵士乐)以及影迷情怀收录其中。

我们不需要把他的个人感情色彩和电影结合起来分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来更加理解伍迪·艾伦。

 8 ) 文艺界夫妻在电影节上演一出人生好戏

👑如果电影创作有品牌的话,伍迪艾伦应该自成一派!

👑 这部电影讲述的一对在文艺界工作的美国夫妇(丈夫是作家,妻子是明星经纪人),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双双感情出轨的故事。

电影中充斥着对于人性、婚姻、情感的思考,又结合了轻松幽默的表现手法和有深度的对白,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经典台词:1.“你这样做,等到了上帝面前,要怎么开口?

”“上帝做的事让我跟他无话可说,还是让他跟我的律师谈吧。

”2.不管我们的婚姻收场的多么狼狈不堪,曾经这样一段前途光明、不带半点犹豫的关系,是无法轻易从记忆中抹除的。

3.“我需要向你彻底摊牌。

”“你这是有多少张牌?

52张?

”4.“公寓那么大,如果没有你,会变得空荡荡的。

”“放心,我不带走家具。

”5.有人说,电影是胶片上的梦。

 9 ) 电影是文艺中年被掘坟的现场…?

还是想写点什么,因为挺让人感慨的。

伍迪艾伦这部电影吧,挺给文艺中年们添堵的。

其实文艺青年们大家曾经都是菲利普,觉得自己关注更大的世界、见解特别、表达锋利,把自己臆想成先锋,却不屑带着别人往前走。

不停地抓住细小的切入点后巧舌如簧…但很大程度只是自己需要关注与喝彩,也确实有一些人埋单,倒也不赖。

然后在差不多的小圈子里转啊转,所谓的安全区。

开心吗?

—— 还不错。

在讨论的是不是艺术和哲学重要吗?

—— 不重要。

想以谦卑的姿态深度讨论或者学习吗?

—— 想的,how。

接着时光蹉跎,就成了中年莫特。

以前觉得自己走得比较前面,回头看,你也没把所谓的先锋带起来,新的文艺圈也不跟你玩…处境就很尴尬了,同为只有半桶水的文青被追捧的永远是新一代,因为年轻,所以肤浅和偏激都可以被理解,找的点也算新鲜。

而在中年这里就是偏执,你讲的那套东西人家也耳朵听出老茧了,没有新鲜感。

但恐怖的是中年人其实更需要关注、更需要喝彩不是吗?

而且看到其他更商业、更埋头在具体分工里的同辈,反而跟新一代玩得很好,不焦虑吗?

不怀疑自己吗?

不觉得自己被卷剩下了吗?

:)然后你在意淫和幻想间来回横跳,又酸又拧巴又无奈的样子有多难看,我相信导演已经拍得很克制了,毕竟是在拍自己。

😂所以…看完电影就是觉得很堵,文艺中年们除了酸和妥协可能需要探索新的出路。

也不用心虚地在文艺前加“所谓的”这种定语,我们就是很文艺,但我们tm是中年💔…

 10 ) 看《里夫金》我意识到我更喜欢这个小老头了

看了这么多伍迪,今天看完《里夫金》想到一个词来总结他的“症结”——“怕被愣”。

“怕被愣”原文是papelón,西语,来自《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书中的意思和词语本身意思不相符,推测是形容一种太过自觉的现实症状,也就是被潜意识或用蛮力将潜意识带到逃离象征界的扫描范围外但没有被实在界完全接受的结果。

总之,在伍迪这里是“You know, I can have a wonderful world. I really can. I dreamed myself living there for thousands of times. And, I have to say, I think I’ve been there my whole life. But the problem is, I won’t let me do it. It’s myself that I can’t control...” 但是,但是,到《里夫金》这里,伍迪竟然愿意让自己真正开口说话了。

同样是发生了妻子出轨,遇到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这种balabala问题,跟以前发生在伍迪电影里的男主身上的事情一样。

但是这一次,伍迪打算转移注意力了,他要把目光暂时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虽然没有达到和解或妥协(因为死神总会来的,就像电影最后死神提前退出棋局一样),但是伍迪终于愿意把喉咙眼打开让大家看了,他问观众“听我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怎样呢?

”(当然,我总觉得不能排除伍迪有在讨好大家的意味,毕竟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

除此之外,伍迪这里安排电影的方式我真是太喜欢了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伍迪用了一些他以前都不太会用的镜头(比如突然从菲利普在酒吧打鼓到莫提和苏睡在一起)。

还有各种致敬新浪潮导演的方式——看来伍迪真的打算move on了。

《里夫金的电影节》短评

“我们都是自寻烦恼。谁知道呢?”“我不是残酷是冷漠,我只是不想看到有人因人生中的必然而放弃生命。”

7分钟前
  • 不忘
  • 还行

剧本陈词滥调而且有些枯燥无味,拍摄也比较敷衍,但最遗憾的是片中最有趣的部分——对其他作品片段的模仿缺乏灵魂,给我一种强烈的“差不多就行了”的感觉,但也许艾伦导的意思是里夫金的这些松松垮垮的脑中剧场是他模凌两可性格的反射。

8分钟前
  • ccycc
  • 较差

伍迪·艾伦近几年最有意思的一部,喜剧部分一旦拆碎进梦境单元小品里,突然就很容易原谅一个老头(只要不是他演)絮絮叨叨日常生活的重复枯燥。电影节,包括主角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在装腔作势、自作聪明、故作深情,仿佛一群小孩在扮演大人去完成什么社交任务,又虚伪又好笑。

11分钟前
  • 补特伽罗
  • 推荐

算是比较不好看的伍老头了

14分钟前
  • 醒来是一次跳伞
  • 还行

天哪笑死了,真的没想到老头还能抖出这么多东西,应该是作品序列里最迷影的一部了吧!从《公民凯恩》到《第七封印》基本把电影史里的名作全恶搞了个遍,看出来老头还是唯爱伯格曼。表面上还是欧洲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联想到近几次大奖风向不得不说很会阴阳怪气,当然被黑的最惨的还是到处跑电影节的影迷吧哈哈哈。尽管如此结尾的感情戏应该还是近几年里拍得最好最真诚的,找回了一点巅峰期的神韵。好多情节在影迷看来都会有共鸣吧,每个电影节都能有很棒的回忆,在电影节认识的朋友都是最好的人,感谢有电影让我们相知让我们做梦。

16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力荐

大段的经典电影翻拍致敬,确实很“电影节”。

18分钟前
  • coie
  • 还行

也许整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伍迪艾伦的一个梦 把自己的固执电影梦和絮叨了一辈子的男女不正当爱情友情结合揉捏在一起 甚至都不在雕琢 匆匆扔下一些伯格曼的电影梗 嘲讽当下商业电影的蹩脚却装大尾巴狼 片中剩下的是老头的无奈 早已选择在这条路一路走到黑 但越接近尾声除了不舍与难过 还有自己那份对电影这份工作的热爱

22分钟前
  • 快乐时代
  • 推荐

至少,我们还有电影,不是吗?

24分钟前
  • 小程同学
  • 推荐

喜剧性很强,看的很可乐,现实和电影的映射也很好玩。论一个新浪潮影迷和伯格曼铁粉的自我修养。

28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还行

三星半//是圣塞巴斯蒂安版本的《午夜巴黎》吧 对电影黄金时代的追恋 惴惴不安地谈论新浪潮电影或经典电影理论也捏他欧洲电影大师的经典作品 从次数上来说可见伍迪艾伦是真爱伯格曼 而在一定程度上喜新厌旧追赶潮流也是电影节展的一部分 即使是新浪潮是欧洲经典也同样是一种创作潮流//可能和年纪有关 这几年伍迪艾伦做甜点小品比他想更严肃的讨论显然要松快得多 永远憧憬恋爱好像也没什么不可以 知识分子想做个爱都特麻烦 浅显就浅显 这么多年过去他还在拍电影

31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一年一部话痨小老头

35分钟前
  • Velonica
  • 较差

我只是在思考 如果用才华吸引来了花瓶 当才华和知识的保质期过去后 对于花瓶来说这个男人还有趣吗 可能真的会一刻都不想待身边吧 所以寻求伴侣还得有些深层的共鸣。

40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伍迪·艾伦“迷影报菜名”报得最差的一次,丝毫不见睿智,而是凹造型的做作,这根本是写给经典的一封封“厕纸”。很难想象,一个电影教授跑去电影节10天,就忙着提防妻子出轨,同时自己出轨,带着一股穷酸老土的劲,戳那就像杠精转世一样。正事没做,电影也没看,一天到晚得罪人,不知道在干什么。有这个空,不如重刷几期陀螺的电影节vlog了。

44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1.是我??2.是我…3.XD这肯定不会是我😂。4.最后一个发问还不错,是👴

46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6.9/10 一封过于直白甚至略有肤浅的电影情书附上一贯的小老头碎碎念,过度饱和的色调和广角畸变镜头抹去了作为“法式小品”的可能性,最后只落得一汪存在主义糖水,文学梗和电影梗把本应有的“风趣”占尽,所谓的欧洲大师都被“致敬”(戏耍?)一遍:公民凯恩,野草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第七封印,八部半,祖与占。最后谈分手女方还不忘沃霍尔和Rauschenberg的画(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这两位被小老头嘲讽为“商业画家”了)。但是手段太过于单一和简略,只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文本改写,而且现实-梦的单调二元似乎也未与作家-医生的关系产生更多构建。圣赛的美景似乎难以与小老头反复地自我怀疑,生死质问相互调和,还是布鲁克林桥下更合适。其中野草莓桥段主角推荐了冷门的稻垣浩执导的《忠臣藏》,值得一提。

50分钟前
  • 鲍勃粥
  • 还行

啊谁不爱费里尼奥逊威尔斯楚浮高达布努埃尔伯格曼爱是徒劳她这个美梦,没有成真

53分钟前
  • Pauline
  • 推荐

2.5

56分钟前
  • 马赛克
  • 较差

20/01/12:老头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呢,哼!21/12/16:拖到年尾终于依依不舍得看完 个中妙梗 彼非鱼 不用强求

60分钟前
  • 2046小马
  • 还行

【2.5】对电影行业生态的游弋,有趣的当然是那些一如既往的掉书袋俏皮话,直截了当的仿拍也是可爱。但是,除此之外呢?这是个有点致命的问题,短暂欢乐后将会意识到拾人牙慧的不可行。最后居然来了次大回顾,噢,我的上帝,这真是太可怕了。

1小时前
  • DeckardYang
  • 较差

伍迪老头的私人影单 借着电影的壳用单视角讲述不变的爱与背叛 故事是否果真如此早已不重要 讲述本身就是记录

1小时前
  • 副极地季风带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