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看了一千多部电影的影迷,却一直懒于写正儿八经的影评,有愧于自己“电影品鉴”的名号,哈哈,所以想从现在开始,认真写一写影评,补一些影评,只当自己的怀念--无关紧要的话。
从别处看到一段话,觉得特别好:“有时候,一部影片只需要一个经典的片段就能成就它的精彩。
当回忆一部看过的经典电影时,重现的就是那个片段,带我们重新回味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和思想。
”仔细想来,到现在为止,最终能打动我的镜头存在于泰坦尼克号中小李子最后在楼梯上的回头一笑,那种令人心痛的追不回的美会时时撕扯我的内心。
扯远了,回到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段沉默的歌声--这一幕是有声无声世界真正的沟通,是真正情感的沟通,是无声胜有声的沟通。
这部电影可以有很多标签:青春期,音乐,家庭,聋哑,爱与羁绊……但真正让我喜欢的是离家--一个孩子对于家庭不得不做的事情。
因为聋哑家庭的背景,这个主题被扩大了很多,才让我更好的感受这个让我忽略了但却从未摆脱的问题。
作为这个聋哑家庭唯一对外沟通的窗口,宝拉与父母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相互依赖,而同时,束缚在家庭事务中的宝拉面对美好的外面世界时也会有更多的向往。
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停是争吵和相互指责。
而那段默片正是一个转折。
先前的父母对于宝拉能听能说就已经觉得足够了,没有奢望她还能唱歌,所以对于女儿的天分并没有表现出惊喜而是一种”too much“的感觉,这也是缘于他们听不到宝拉的歌声。
然而当在无声中”听“完女儿的二重唱时,他们从周围人们的反映中了解了这是多美的声音,而后的交流,从触摸喉咙去感受到宝拉最后的手语歌,让他们真的感觉到女儿歌声的美妙,同时也感受到女儿对离家飞翔的向往,这才有了最后拥吻后宝拉边哭边笑着奔跑而去。
父母不想让子女远离的感情应该出现在每一个家庭中,孩子想要出去看看外面大大的世界也是常有之事,但两者之间的冲突迸发的故事相信会有千万种,而这千万种相信都会有电影中的影子。
随着我们长大,总有一些不得已的理由,让我们非得离开父母的身边,不管我们是否愿意。
宝拉的纠结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作为北漂的我也经常回想为什么不能回到爸妈的身边,然而现实总会让我们不得以带着泪离开,而现实的美好也会让我们泪中含着笑,因为我们都知道之所以要这样是为了某种更好的愿望。
最后说一句,情感总在深入沟通的时候自然流露,所以,在宝拉用手语歌唱的一瞬间,我流泪了,跟着贝利叶一家,那一刻我不会去怀疑他们的爱,只会感受他们的美好……PS:这种对青春期的刻画才叫电影艺术,相比当下只用青春两个字去追忆青春的电影(什么花开,什么时代)……其实是没法比的。
一家四口父母弟弟都是聋哑人唯一正常的宝拉担负起家人与外人的沟通,宝拉为暗恋的男生参加合唱团,确被老师发现她的歌唱天赋,老师建议她参加巴黎的比赛,这也面临着将与家人分开去远方。
在梦想与家人面临选择,父母不希望宝拉离开,离开面临着自己与外人沟通上,生活方面的不便。
母亲扮演者在影片里手语动作对于我这个不懂手语的来说感觉非常有节奏感 力量感。
合唱团表演的那天父母弟弟在台下看着台上的女儿唱歌 周围人热烈鼓掌,可是他们是聋哑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干看着 体会不到。
在宝拉与暗恋男孩一起唱歌时,导演用了一段无声来让观众体会父亲当时的状态感觉,父亲意识到自己也无力,无奈。
晚上回到家,父亲摸着宝拉的声带来感受她的歌声,并作出支持宝拉去巴黎的决定。
亲爱的父母,我要走了我很爱你们,但是我还是要走了今天晚上你们将没有孩子我不是逃避,而是飞翔请明白我是去飞翔没有烟,没有酒只是飞翔,飞翔.....巴黎比赛,宝拉边唱边用手语唱出了对父母想说的话,父母也理解了女儿的心。
到最后 宝垃和家人分开时的不舍,深深感动了我。
歌曲在影片中占用很大的作用,从轻快的音乐节凑拉开序幕,到贯穿影片的合唱团,到最后一首唱出影片主题的歌曲结束。
典型无心插柳柳成荫。
颇像《跳出新天地》。
只不过背景大不相同,而贝利叶一家又多出了很多的喜剧、青春爱情的元素。
一个在农场养奶牛的聋哑家庭,唯一听力正常的女儿却有当歌唱家的天赋。
到巴黎进修,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失去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与外界正常交流的唯一仰仗的人。
但可贵的是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乐观,有着强大信念,说到做到的爸爸;美丽、贴心的妈妈;还有早熟但渐渐懂事的弟弟。
也许这就是家人才是真正的后盾吧。
同样也有很多有趣的点。
爸爸给家里新出生全黑的小奶牛取名为“奥巴马”。
既然黑人都能当总统,聋哑人为什么不能去竞选获得大家的支持呢?
他们反对镇长修建商业化城镇的提议,想保留小镇原生态的样子。
映射法国社会里的一些问题。
拓马森老师则本应该飞黄腾达因为体制,有人栽赃陷害,沦落成为小镇上的音乐老师。
虽然这部片子主题是家庭、追梦,但是一笔带过,融入喜剧后的点也不容忽视。
有梦的人总会成功。
共勉。
片子很温馨,没有太大的冲突,也没有太大的情绪变化,温馨自始至终。
一个特殊的家庭,所以有着特殊的关系,父母弟弟都是聋哑人,所以正常家庭的运转和维系,只能靠这个唯一正常的宝拉女孩了,上课前后,要像成人一样打电话谈生意,摊位前母亲负责微笑,弟弟负责收钱,剩下的全部都交给了宝拉,这个家庭的内部运转和外部联系,都在宝拉身上汇总,宝拉有着未成年人的沉重的责任,更有着对于这个家无法挪移的位置,似乎她是这个家庭拼图里最后的一块拼图,有她才算完整。
但是,这个女孩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喜欢一个小帅哥,加入了合唱团。
结果成为种子选手,成为一个在音乐路上追逐的有梦的女孩。
而逐梦的女孩追逐梦的代价就是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
如同小孩子第一次体验到的分离焦虑,不过这次体验分离焦虑和难以适应的,是她的父母。
因为他们太习惯了有她的生活,他们太依赖她了,依赖到恨不得据为己有。
所以当女孩提出要唱歌要去巴黎,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愤怒。
而青春期的宝拉,难以面对自己心仪的男孩,唱歌排练拘谨羞涩,第一次来大姨妈慌张地躲进厕所,面对流言蜚语愤怒地给了男孩一巴掌……青春期,太多的变化,变化意味着不适应,而不适应中有太多的压力。
几度的挣扎,几度的矛盾,反反复复,最终得以获得父母放飞自己的双手,最终获得在音乐声中自由翱翔,但是这之前的种种拉锯纠结,不可谓不痛苦。
人的一生,新生命的出生需要适应,多了一种角色多了一份责任,也多了一份担忧一份喜悦,随着ta慢慢长大,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时间轴上慢慢改变,在一次次冲撞、痛苦亦或平静中完成彼此的适应。
之后的变化越多,需要适应的也就越多,而有些适应,是那么地让人百感交集!
或许,这就是人生,在适应中成长,在成长中适应,在成长和适应中,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
去年的时候,朋友提议做一个参加达人秀的故事。
在构思故事时,我同朋友一起开始写人物小传,琢磨故事。
主人公定位成一个小屌丝,其实这是受了国内掀起的屌丝文化影响。
又去琢磨这个主人公的家庭,其实都是从原来想过的故事中去搜集碎片,安插到这个人身上。
(一个片子最终能成为什么样,这个阶段就是雏形阶段,在给这个片子定位,在这个阶段就能够看出主创人员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嗜好。
)于是我们又大费周折的给他想了一个“他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达人秀?
”我们从方向上就没有想过“一个家庭成员因为一个比赛、一个机会要与他的家庭分开一段时间!
”我们为什么没有想过那个思路?
虽然我们给主人公建构了家庭成员,但却没有向家庭戏的方向去想。
我们也想象不出,一个关乎于家庭的故事能够在市场中赢得当下观众的青睐。
最后那个故事终究还是没有写出来,写不下去,沉不下心。
最终便搁置了。
心思花了,事儿是见头不见尾。
我们想想前行的方向。
沉重的话题我现在不敢去想,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讲。
我非常佩服那些能够将一个沉重的话题,用一种喜剧的方式去讲出来的人们。
有一种感觉掠过---那是历经生活的沉淀而留下的生活态度。
那不是苦思冥想琢磨出来的,而是流淌出来的。
夜空中沉静的思考,从心发声而出来的东西。
在本片中,音乐为本片增色不少。
反观我们自己,有多少制片人、编剧、导演对音乐剧感兴趣?
让音乐与电影融为一体?
我们欠缺的太多太多,生活还没搞明白呢,怎么能讲好囊括人生百态的电影?
搞笑喜剧成为市场中的主流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太喜歡這首Je Vole (I Fly)了,獻上Lyrics and translation from French into English。
Je voleMes chers parents je parsJe vous aime mais je parsVous n'aurez plus d'enfants, ce soirJe m'enfuis pas je voleComprenez bien je voleSans fumée sans alcool je vole, je voleC'est jeudi, il est 5h05,j'ai bouclé une petite valiseet je traverse doucement l'appartement endormij'ouvre la porte d'entrée en retenant mon souffleet je marche sur la pointe de piedscomme les soirs où je rentrais après minuitpour ne pas qu'ils se réveillentHier soir à tablej'ai bien cru que ma mère se doutait de quelques choseElle m'a demandé si j’étais malade,pourquoi j'étais si pâlej'ai dit que j'étais très bienTout à fait clair je pense qu'elle a fait semblant de me croireet mon père a sourit.En passant a coté de la voiturej'ai ressenti comme un drôle de coupje pensais que ce serait plus dure et plus grisantun peu comme une aventure mais moins déchirantOh, surtout ne pas se retourner, s'éloigner un peu plusIl y a la gare,et après la gare il y a l'Atlantique,et après l'Atlantique...C'est bizarre cette espèce de cage qui me bloque la poitrineça m’empêche presque de respirerje me demande si tout à l'heuremes parents se douterons que je suis en train de pleurerOh surtout ne pas se retourner, ni les yeux ni la tete,ne pas regarder derrièreseulement voir ce que je me suis promiset pourquoi et où et comment...Il est 7h moins 5 je me suis rendormi dans ce trainqui s'éloigne un peu plusoh surtout ne plus se retourner... jamais!mes chers parents je parsje vous aime mais je parsvous n'aurez plus d'enfants ce soirje m'enfuis pas je volecomprenez bien je volesans fumée sans alcool, je vole, je vole--I flyDear parents, I leaveI love you, but I leaveYou won't have children anymore, tonightI'm not fleeing, I flyUnderstand well, I flyWithout any smoke, without any alcohol I fly, I flyIt's thursday, it's 5:05 A.M,I've ended up to prepare a little suitcaseAnd I walk slowly into the sleepy flatI open the main door, holding on my breath,And I walk on tiptoesLike the evenings where I came back after midnightIn order that they do not wake upYesterday night, at the table,I really thought my mother was suspecting somethingShe asked me if I was sickWhy I was so pale,I said I was fine,It's really clear, I think she has pretended to believe meAnd my father has smiled.Passing next to the car,I felt something strange,I thought it would be harder and more exhilaratingLike some kind of adventure, but less heart-breaking,Oh, above all don't turn back, get away a little moreThere is the station,And after the station, there is the Atlantic Ocean,And after the Atlantic Ocean...It's kinda strange this sort of cage which blocks my chestIt almost prevents me to breatheI'm wondering if, later onMy parents will think that I'm cryingOh, above all don't turn back, don't turn eyes or head,Don't look back,Only see what I promise myself,And why, and where, and how...It's 6:55 A.M, and I went back to sleep in that trainWhich goes away more and moreOh, above all, never turn back... never !Dear parents, I leaveI love you, but I leaveYou won't have children anymore, tonightI'm not fleeing, I flyUnderstand well, I flyWithout any smoke, without any alcohol I fly, I fly
把贝利叶一家的故事拍成电影让大家观摩一下“家”的一种幸福形态,这主意太妙了。
这大概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喜剧,编剧大人们貌似十分适应“上山下乡”的日子,喝鲜奶,吃鲜乳酪,工作效率就是高。
采集的故事不仅生动欢乐,还有新奇的滋味,实在难得。
必须说,到目前为止,在我所看到的2014年的法国电影中,这是我最爱的一部。
看来我的喜好一直没变,喜剧效果,我还是最爱忠实于生活所呈现出的机智、幽默,而且只对自然流露出的“呆萌蠢”无免疫力。
即便玩夸张的行为艺术,也得像贝利叶一家那样玩,才能深入我心。
比如老爸老妈两边坐,女儿宝拉在中央,三个人坦坦荡荡地面对家庭医生,大谈特谈父母俩人嘿咻嘿咻的房事问题,其中涉及是否使用杜蕾斯、妇炎洁的功效、爱情动作片是否过激过量等等细节内容。
听起来,实在重口大尺度。
但如果知道贝利叶夫妇是一对听障人,理解起来便毫无压力了。
电影《贝利叶一家》在人物设定上就这么新颖,一家四口,除了大女儿宝拉,老爸老妈弟弟三人都是聋哑人,隐约注释了遗传学的理论依据,由此便不难理解宝拉被父母视为“奇迹”,被极其珍视的情感。
还可以看出造物主的神奇旨意,不仅送来一个能听能说心地善良的姑娘做贝利叶夫妇的宝贝女儿,这个女儿的嗓子竟然也是被上帝亲吻过的,拥有夜莺一样高亢悦耳的歌声。
宝拉的人生会像莎拉布莱曼一样的,最终成为耀眼的女高音歌唱家,让我提前剧透吧,其实是剧透了电影之外的她的人生。
回到剧情中,则需要感受主人公成功前的另一种成长轨迹,看她如何一步一步迈过障碍跨栏,跑向胜利的终点。
以上我古板的文字似乎会对阅读者造成想象空间站内的某种困扰,其实这部电影里面的“励志”情节是非传统的,没有逼人吃补药的嫌恶之感,教条也是灵动的,既不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又不是在哪儿摔倒在哪儿爬起来。
苦乐生活的喜剧范儿再次冒出来。
电影抓住的恰恰都是能够触动人心的生活小细节,那些凌乱的琐碎之事混合在一起,丰富了生活的调色板,把笑点烘托了出来;再瞧瞧伤与泪,不期然而然的,早早成了瞩目的背景色。
当然,时间一定是美化的滤镜,在它的魔法世界,经历过的一切都显出美丽动人的颜色来。
想象一下,电影要如此表现生活,这样的过程若Made In Japan,不管多么温暖治愈,或许都会有末世情结,令人心有戚戚然。
产自法国,就大不同了,经塞纳河畔自由随意的风一吹,唯有浪漫与幽默被吹进了玛丽安的心胸里。
就说爱情这事儿,法国人的爱之殇也是来得急去得快,不会纠缠于衣带渐宽与否。
宝拉的“暗恋”,千真万确它是酸酸甜甜的,有曲折,但不是悲伤的曲调。
一开始,虽然受“他爱她,他不爱我”这类柏拉图式的心灵煎熬,那也是蜻蜓点水般地带过。
随即迎向“在一起”的撮合套路。
因为组合男女二重唱的机缘,有望近水楼台先得月,看起来爱情就要水到渠成了。
其实这是为了生活的喜剧效果,在叠加二次“虐恋”的感觉。
总之,一大堆误会上演,调皮的调皮的生活来捣蛋。
谁能想到,宝拉的初潮被她老爸“贝利叶预备市长”认作“失身”,二话没有,一个耳光像印度飞饼一样甩出去,贴在了宝拉的脸蛋上!
之前,老贝利叶一直是个可亲可爱的老爸。
吓跑了小正太,伤害了一段姻缘不说,还制造了产生流言蜚语的机会。
这算起承转合的过渡段,宝拉吃的一记耳光,自然要转送给小正太,宝拉必须怪他多嘴嚼舌根,这样的爱情发展起来才有感觉。
是的,刚要发芽的小爱情,暂时,无情地夭折了。
收尾时,再合家欢,宝拉心仪的那位转学过来的小正太,他把自己与音乐当成特殊的礼物送给宝拉。
你看,就这一丁点的事儿,法国电影就能迂回、盘旋、点缀、婆妈出无穷无尽生动有趣的旁枝末节来,这些都是笑料加工厂。
我一直觉得,法国电影里的小伤心都是小夜曲,是小情调,没有黯然销魂掌的破坏力,也无需挂心。
说回来,在此剧中,宝拉与小正太的情感线还是一条主要的暗线,没有这懵懂的情愫滋生,宝拉的音乐梦必然是迟来的幸福,甚至到电影结束,音乐梦都不会出现,电影主题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说,那些散乱的笑点,小情节,都为全剧的完整贡献着力量。
就如我们的生活,回头串串自己的脚步,会发现,人生就是偶然中的必然。
宝拉的爸爸老贝利叶要竞选市长,这一事件就是偶然中的必然。
虽然是用喜剧的方式表现的,却毫不折损“哲学”的魅力。
渊源要追溯到老贝利叶给小牛犊起名字,乌黑一身的小牛犊有个小名叫小白,大名叫“奥巴马”。
联系奥巴马与黑皮肤的关系,老贝利叶反观自己,得出结论,听障人也可以竞选市长,因为他与奥巴马的境遇如出一辙。
这是一套成熟的逻辑,喜感十足,老贝利叶说得没错!
但我觉得最搞笑的还是编排在选举投票那一天的戏。
那天可不是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
对老贝利叶来说,儿子帮倒忙,女儿有自己的事忙,翻译瞎翻译故意不帮忙,生活的喜剧面目也可以呈现。
当然,老贝利叶竞选市长的桥段也如宝拉谈情说爱的小故事,都是条暗线,最终是为引出是否支持长大的女儿远走高飞这一大主题。
贝利叶一家应该被授予相亲相爱五好家庭的荣誉,父母恩爱,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一家人爱护动物,动物也在诚心诚意地帮他们实现自给自足勤劳致富的美好日子。
毫无疑问,在如此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生活,人们心中的爱,它不可能成为伤害。
另外,宝拉百分百能去巴黎参加歌唱比赛,让我想起《阳光小美女》,似乎与《阳光小美女》有相同的品位,这一家人也喜欢黄色小面包。
前面看的时候,还是满怀异国情调的情绪去看的,但是越往后看,越看到人情的东西到里面,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拿电影里面的东西和现实中的做比较,和我们的喜剧片比较的时候得到的结论永远都是狗血的剧情,绝对的不可能的现实,没有一点点的生活的味道,但是现在却总是在别人的电影里面找到生活的味道,这总感觉真的是五味杂陈。
上午看的是陈建斌的一个傻子,看的时候很低沉,很多的地方都在快进,感觉仿佛是不能承受的重量,电影里面的每个角色虽然塑造的没那么的流畅,但是搁不住人的脑补,这样的角色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随便都能找到对应的定位。
回到这一家人,要是在我们生活中,我不敢想聋哑人还能过的上正常的生活。
就像我每次上街看到盲道一样,简直是深深的自嘲一样的存在。
社会根本没给这些人生存的机会,这样的设备再多都比不上哪怕一丝的人文关怀,因为如果人是在乎的一切都会慢慢的好起来的,相反要是靠制度去保障这一切,那无论多么森严都不过是脆弱的存在。
我的生活中的这样的人,都是存在在社会的最最底层,甚至是正常的生活都没法继续下去。
更别说有这样开放的思想和自己的觉悟吧。
本来有很多想要做对比的,可是现在看来根本没法比,在各个方面我们都是缺失的。
这样说也不能把我排除在外,因为我之所以能意识到这些落差,正是因为生活中变成了理想中不希望的那一个存在。
这个电影的立意可能还没有我们一个劣质的片子的立意更加深刻,却能够自白的贴近自己的内心,整个的生命能达到什么样的深度,就去彰显什么样子的深度,也是一种美丽。
去哭一会儿。
法国真的是一个受上帝垂青的国家,法国的电影、法国的文学、法国的美食、法国女人、法国美景,都让我对这个国家产生无限的向往。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女孩追寻自己的音乐梦同不舍与听力残障的一家人分离的故事,女主是歌曲选修出身,听说也是法国好声音的冠军,表演质朴稍好,幸好妈妈和爸爸是老戏骨与女主相得益彰,譬如妈妈说出得知女儿出生时不是听力残障时的矛盾和不安,譬如爸爸第一次“听”女儿演唱时的惊讶以及是否支持女儿追寻音乐梦的矛盾,有细节,很感动。
音乐是这部电影一大亮点,尤其女主是专业出身,不用虚假的配音,做作的表情,认真的歌唱的样子很讨人喜欢。
片子最核心的矛盾就是是否我们最终要离开父母奔向远方寻梦,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我理解为目的,是否你有详细的计划、决绝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中国人求稳,求家庭相聚,会让你上离家近的大学,找本地的工作、找离家近的对象,这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也认为这应该。
几十年后我们回首当年,是否会后悔没走出去呢?
女主说过一句话:你们就想我卖一辈子奶酪吗?
年轻人腻在一个地方就是对生命的浪费和虚度青春,趁着年轻去闯吧,生在这个星球如果连它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真可惜。
看了这部电影 有欢笑也有眼泪 !
让人又哭又笑的电影,也让人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爱!
喜欢贝利叶一家之间的亲情,也喜欢她们坚强坚韧的精神!
他们看着或许有些特殊,他们一家四人,有三个人患有听力障碍,只有一个健康的,宝拉,这个家的小女儿!
她代表着这个家与别人沟通,她算是家里的支柱!
他们虽然特殊,可是他们有着爱,他们很幸福!
喜欢贝利叶一家,他们之间的爱温暖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了我!
电影里的音乐真的也很棒,尤其是结尾的那首歌!
很喜欢宝拉唱的 Je Vole一部好的电影 希望大家可以看到!
Je vais t'aimer,Je vole…泪流满面 #第12届法国电影展
看过《健听女孩》后再来看原版,《健听女孩》的翻拍是成功的!原版在冲突和很多情节衔接上都不如新版逻辑性和艺术性。不过原版最后一曲的歌词更加贴故事情节。
泪点低的观影前请备好纸巾。全片三处大泪点:1.宝拉与男同学二重唱被处理成父母角度的无声背景;2.爸爸用手抚摸宝拉喉咙来感受女儿的歌唱;3.最后宝拉比赛时手语同步歌声唱给父母弟弟“听”。
( 先看了CODA再來看這部… 感覺CODA贏在了技術全面升級+美式在地化處理+演員表演自然+視聽語言2020年代化… 主內容基本依循原版的 無怪乎被吐槽為何CODA可以拿最佳改編劇本… 聯想到之前'大佬'買版權的'商業秘籍': 找那些視聽很普通[甚至質感粗糙]但是仍然能在原產地獲得高關注度的片子,因為這說明亮點都在'劇本'了… 買過來之後 技術面有信心拍得比原版精彩,加上一些貼合本土文化的調整,就相對容易做出一部賣座翻拍片…
无聊无趣
‘亲爱的父母,我要走了 我很爱你们,但是我还是要走了 今天晚上你们将没有孩子 我不是逃避,而是飞翔 请明白我是去飞翔 没有烟,没有酒 只是飞翔,飞翔 ………
看来CODA确实是各方面都更讲究且表达更精准的改编。PS,2014年的法国佬都已经吃饱撑着忙竞选,2021年的美国佬却还在为生计苦苦奔波,呵。
不管是怎样的家庭只要有爱和谐就很美 其实也是好多人求学路上心情的真实写照 最后一段配手语的远走高飞听到眼泪狂流
前半部喜剧活泼,后面温情感人。里面的一家人好欢乐,不过爸爸长得好像那个谁啊,我就是想不起来。
看多了就没什么意思了,老是几个这样的桥段
笑中带泪的家庭轻喜剧,2014最容易忽视的好片,不浮夸搞笑的法式幽默。一家四口有三口聋哑,他们不离不弃、苦中作乐的姿态,分分钟被逗乐,而且全是那种让人感动的会心一笑…最后5分钟的唱歌,被治愈到决堤。“亲爱的父母,我将离开你们了,不是逃避,而是飞翔” #第5届北京电影节#
2.5 歌太棒。剧情..........
@2015-12-16 21:47:23
为女主这个角色感到骄傲,更为扮演女主的貌不惊人的小演员而骄傲,演得那么平实又那么动人。
只记得墙上的广阔天地海报
臣妾做不到啊,这寡淡的鸡汤你们是怎么喝下去的啊
难得看见一部还不错的法国电影,值得三星。210810@kinshasa
是一部看完就会忘的电影。
原版本,她的家人是聋哑父亲,聋哑妈妈,聋哑弟弟
法国片,手语,可爱的一家人。最后五分钟让人感动,一边比划,一边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