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足立正生
主演:田本清岚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2
简介:川上达也的母亲在丈夫自杀后加入了一个宗教组织,此后倾家荡产,三个孩子因此陷于贫困,长子在因病失明后自杀身亡。川上认为是邪教毁了他的生活,于是自制枪械,对与该组织关系密切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实施了暗杀。 影片在 2022 年 7 月安倍晋三遇刺后迅速制作,以第一人称视角半虚构的方式讲述刺客山上徹也的人生经历,并由大..详细 >
日本水管质量果然好啊,虽然但是,片子挺糙的,但是达也已经践行了他的人生,那!
想要指责它就像去批评任何一部“第三电影”那样容易:未经雕琢的僵硬表演;缺少精细过场的镜头同没有润滑油的机器零件一般相互之间无节制地碰撞,挤压,摩擦,其巨大的损耗近乎要使得这台放映机器停止下运转的步伐;这种过热又进一步传导于角色的对白之上......并不是说我们理应容忍,甚或赞许一种作为美学考量的技术瑕疵,像是那些伪装成纪录片段的残余影像,但我愿意为足立正生辩护,只是因为他也以同样饱满充沛的激情为山上彻也辩护,从山上身上,足立所捕捉到的东西不仅仅是悲剧的搅动于过去的情愫,我们不是早已见惯那类只能身处“现在”的精神官能症患者了吗?山上不是什么“卑微的蝼蚁”,真正与他相契的,是我们更能从古典电影里找到的“英雄”(梅尔维尔的作品),能够从过去中提取能量并将之抛向未来。待长评。2024.3.22
属于社会意义大于作品本身,考虑到本片在日本本土上映遭到一些麻烦多加一星,看完后也理解为何片名为revolution+1,以及在电影拍摄上各种地方都很糙
刺客列传
#BISFF2023 和连环射杀魔连着看,基本的思路完全类似,甚至配乐都很相像,但这部明显更主观,甚至有了主人公,与足立正生左翼的政治立场是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作为70min的完整版来说,可能不怎么完美,反而更想看50min国葬版、超脱电影之外的意义。
部分段落很不错,总体还是糙了点
正在听足立正生导演的映后问答
将真实事件的影像素材加入到了全片当中,试图给其补充一个背景。全片的杀人者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信仰,最典型的就是赤军以及邪教。川上达也家庭的邪教背景估计是足立正生的发挥,卢德国际机场扫射事件的加入让足立正生的着眼点扩展到整个世界关乎和平的问题上。而川上达也则属于第二类,即社会的底层,所谓的刺杀行动看似有明确的目的,实则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存在与确证的需要,“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当成奴隶”,此种不计后果的想法,再加上破碎的家庭与不如意的人际关系,岸信介与安倍晋三微妙的历史联系,共同导致了社会的悲剧。关于立场的讨论无太多必要,毕竟片子可能太急于时效性的缘故,很多方面都不够深入,还是过于流于表面,而且演技和人物调度其实都很有问题。屋子里下雨,想成为星星,都是足立正生在面对冰冷政治之下的浪漫化设计。
实在是有些粗糙,在自白中加入虚构的前史与赤军勾连,以及最后如此直白地借用配角之口对镜宣扬立场,敬佩足立正生的执行力,但除了这种紧迫地行动本身之外,不是很认同他的表达方式。甚至觉得《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相比之下是更好的。
映后八十多岁的老爷子点上了烟 讲起从前
如果光看电影,它更多是借用这场刺杀事件来表达导演的政治观点。但如果扩展到制作电影的动机、过程还有之后事情的话,反倒契合了戈达尔说的“政治地拍电影”,因为这一切本身已经成为了政治斗争的过程,所以留下来的也非仅是一个成品
还得是老赤军厉害,“那些另类右翼有病吧”hhhh
很美的精神状态.jpg
“3+8”时间模式拍出来的电影,注定了它的符号意义大于内容。故事片里苦大仇深的日本主角很多,但影片切实展现了在当前的日本,一个青年会因为宗教、家庭、社会结构等因素陷入何种绝望的境地,才决意发起这样的一场自救。导演说在他写的最初版剧本里,结局设定是川上的妹妹在国葬那天要背着炸弹去神社同归于尽的。人从表达的那一刻就是在输出倾向了,至于有无煽动暴力和暗藏左翼私心,见仁见智。#230716@M+
No.10091。#7th BISFF# 星辰・聚焦影人-足立正生:武装现实。“政治地拍电影”。急就章做到这个质量也还是老辣。导演对事件最大的改编或者说立场先行就是把刺杀安倍事件与日本赤军的历史联系起来,为此虚构了主角父亲大学同学/麻友参与了1972年以色列卢德国际机场扫射事件(查了一下大概原型是奥平刚士吧)并“变成了星星”,增加了所谓“革命二代”的女邻居。其余部分如因为母亲信奉统一教导致家破人亡前途尽毁之类还基本都在各类新闻报道的范围内。仅这一笔就几乎把整个事件的性质改变了,查了查确乎没有报道提到枪手山上彻也与赤军有任何联系,那确乎是导演的手笔了,毕竟在他看来武装斗争才是对抗资本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正道嘛。影片对“宗教二代”的讨论还比较有意思。
节奏还是蛮不错的,结合历史事件来看显得更有意思
。。。。。。。。。。
缺乏力量 //看友邻的短评 感觉最精彩的地方在紧急上映版里就有呈现了 这个完全版倒显得蛇足
政治口号的粗糙电影但是情绪非常饱满。配乐很好令人印象深刻
老赤军给新出炉的政治复仇紧急添上了革命的旧注脚。过去如家常便饭一样的政治刺杀突然光顾了我们的世纪时,赤军一代人久旱逢甘霖般表现出了兴奋的神经应激。个人恩怨被挖掘出了政治化的基层逻辑。即使这个思维扁平的复仇者拒绝与革命家的后代为伍,他也依然成了那代人在上世纪巨大身影的现世投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日本水管质量果然好啊,虽然但是,片子挺糙的,但是达也已经践行了他的人生,那!
想要指责它就像去批评任何一部“第三电影”那样容易:未经雕琢的僵硬表演;缺少精细过场的镜头同没有润滑油的机器零件一般相互之间无节制地碰撞,挤压,摩擦,其巨大的损耗近乎要使得这台放映机器停止下运转的步伐;这种过热又进一步传导于角色的对白之上......并不是说我们理应容忍,甚或赞许一种作为美学考量的技术瑕疵,像是那些伪装成纪录片段的残余影像,但我愿意为足立正生辩护,只是因为他也以同样饱满充沛的激情为山上彻也辩护,从山上身上,足立所捕捉到的东西不仅仅是悲剧的搅动于过去的情愫,我们不是早已见惯那类只能身处“现在”的精神官能症患者了吗?山上不是什么“卑微的蝼蚁”,真正与他相契的,是我们更能从古典电影里找到的“英雄”(梅尔维尔的作品),能够从过去中提取能量并将之抛向未来。待长评。2024.3.22
属于社会意义大于作品本身,考虑到本片在日本本土上映遭到一些麻烦多加一星,看完后也理解为何片名为revolution+1,以及在电影拍摄上各种地方都很糙
刺客列传
#BISFF2023 和连环射杀魔连着看,基本的思路完全类似,甚至配乐都很相像,但这部明显更主观,甚至有了主人公,与足立正生左翼的政治立场是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作为70min的完整版来说,可能不怎么完美,反而更想看50min国葬版、超脱电影之外的意义。
部分段落很不错,总体还是糙了点
正在听足立正生导演的映后问答
将真实事件的影像素材加入到了全片当中,试图给其补充一个背景。全片的杀人者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信仰,最典型的就是赤军以及邪教。川上达也家庭的邪教背景估计是足立正生的发挥,卢德国际机场扫射事件的加入让足立正生的着眼点扩展到整个世界关乎和平的问题上。而川上达也则属于第二类,即社会的底层,所谓的刺杀行动看似有明确的目的,实则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存在与确证的需要,“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当成奴隶”,此种不计后果的想法,再加上破碎的家庭与不如意的人际关系,岸信介与安倍晋三微妙的历史联系,共同导致了社会的悲剧。关于立场的讨论无太多必要,毕竟片子可能太急于时效性的缘故,很多方面都不够深入,还是过于流于表面,而且演技和人物调度其实都很有问题。屋子里下雨,想成为星星,都是足立正生在面对冰冷政治之下的浪漫化设计。
实在是有些粗糙,在自白中加入虚构的前史与赤军勾连,以及最后如此直白地借用配角之口对镜宣扬立场,敬佩足立正生的执行力,但除了这种紧迫地行动本身之外,不是很认同他的表达方式。甚至觉得《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相比之下是更好的。
映后八十多岁的老爷子点上了烟 讲起从前
如果光看电影,它更多是借用这场刺杀事件来表达导演的政治观点。但如果扩展到制作电影的动机、过程还有之后事情的话,反倒契合了戈达尔说的“政治地拍电影”,因为这一切本身已经成为了政治斗争的过程,所以留下来的也非仅是一个成品
还得是老赤军厉害,“那些另类右翼有病吧”hhhh
很美的精神状态.jpg
“3+8”时间模式拍出来的电影,注定了它的符号意义大于内容。故事片里苦大仇深的日本主角很多,但影片切实展现了在当前的日本,一个青年会因为宗教、家庭、社会结构等因素陷入何种绝望的境地,才决意发起这样的一场自救。导演说在他写的最初版剧本里,结局设定是川上的妹妹在国葬那天要背着炸弹去神社同归于尽的。人从表达的那一刻就是在输出倾向了,至于有无煽动暴力和暗藏左翼私心,见仁见智。#230716@M+
No.10091。#7th BISFF# 星辰・聚焦影人-足立正生:武装现实。“政治地拍电影”。急就章做到这个质量也还是老辣。导演对事件最大的改编或者说立场先行就是把刺杀安倍事件与日本赤军的历史联系起来,为此虚构了主角父亲大学同学/麻友参与了1972年以色列卢德国际机场扫射事件(查了一下大概原型是奥平刚士吧)并“变成了星星”,增加了所谓“革命二代”的女邻居。其余部分如因为母亲信奉统一教导致家破人亡前途尽毁之类还基本都在各类新闻报道的范围内。仅这一笔就几乎把整个事件的性质改变了,查了查确乎没有报道提到枪手山上彻也与赤军有任何联系,那确乎是导演的手笔了,毕竟在他看来武装斗争才是对抗资本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正道嘛。影片对“宗教二代”的讨论还比较有意思。
节奏还是蛮不错的,结合历史事件来看显得更有意思
。。。。。。。。。。
缺乏力量 //看友邻的短评 感觉最精彩的地方在紧急上映版里就有呈现了 这个完全版倒显得蛇足
政治口号的粗糙电影但是情绪非常饱满。配乐很好令人印象深刻
老赤军给新出炉的政治复仇紧急添上了革命的旧注脚。过去如家常便饭一样的政治刺杀突然光顾了我们的世纪时,赤军一代人久旱逢甘霖般表现出了兴奋的神经应激。个人恩怨被挖掘出了政治化的基层逻辑。即使这个思维扁平的复仇者拒绝与革命家的后代为伍,他也依然成了那代人在上世纪巨大身影的现世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