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整体表现了一个家庭面在面对疾病的无奈和疲惫,主要讲的就是社会人口老龄化下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
夏老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家中的小女儿也辞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照顾生病的他。
随着病情的恶化,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演员表情塑造到很到位。
在护理过程中,老夏的反应也是直击人心的现实,作为一家之主他也有着不甘。
戏里展现的都是老太原居民中常见的景象,还有里面的布景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
这部作品使我很好地体会到了当代艺术作品与观众产生的互动性与交融性。
周围叔叔阿姨的对电影的反应扩充了一些电影本身的寓意与内涵。
所以这是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类的电影优势。
从作品内容上看,我特别喜欢三次“换裤子”的情节设计。
第一次是妻子换裤子,父亲在哭,这表现出来夫妻关系中丈夫对自我能力丧失的痛苦;第二次是女儿换裤子,父亲和母亲在哭,这表现出来亲子关系中父亲的威严形象的崩塌和母亲脆弱心理的完全暴露;第三次是秦墨换裤子,夏天在哭,这是恋爱关系中女性独立形象的塌方。
当然。
如果最后一次换裤子改为换尿不湿或者纸尿裤,会强化剧情递进性,与医院里护士/医生教母亲和夏天叠隔尿垫的情节呼应起来。
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小细节可以完善一下,比如:小学课堂上历史老师说下课的节点可以加一个下课铃的音效,这样可以削弱演员的表演性增强他们的信念感;另外夏天第一次去秦墨家的时候从秦墨父亲与秦墨的对话中,观众了解到秦墨与夏天已经交往五六个月了,但是整部影片观众都很难通过服装的季节变化或者室外环境特写镜头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性;如果夏天对秦墨解释父亲有“阿尔茨海默病”会比“老年痴呆”更温和一点。
还有还有,我很冒昧地猜测导演一定是很温柔,因为无论是婚外恋还是养老送终的问题,导演都处理的很清淡,让我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
当然,我不否认这只是导演的青涩的习作。
某某买了外网的戏剧节资源,我也看了一下。
这个片子整体上压抑着的表演情绪很到位,在随处可见的夸张的表演中这种格调实在已经是很难得了。
故事改编自李艳蓉《等待》,小说原著没有看过,这里聊聊剧情。
丁涛先生在《戏剧三人行——重读曹禺、田汉、郭沬若》中数次明白无误地批判我们的文学传统已经被简单化地归结为“批判现实主义”,这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创作者们的偷懒现如今变成了一个很令人头痛的普遍现象:感觉没有必要谈的则坚决不谈了,如同老舍在《茶馆》当中张贴的那某句告示一般了。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有不少人没有能够走出五六十年代以来的一些基本论调,导致我们在主流文艺界所看到的东西是一遍遍一模一样的:几十年来的讲述风格是差不太多的,只是部分东西变了变。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
《来处是归途》是讲述了关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父亲的日常,母亲照顾长达15年,女主夏天为了帮助母亲,从外地调回老家晋剧团工作,进而生发出整个家庭围绕父亲而产生的焦虑和重压,并重新审视着生存和死亡的意义。
这部影片让我感觉很真实,告诉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家庭面临如此艰难现状,人到中年以后就会有一种无力感,不论我们是面对自己感情、工作,还是照顾病人的老伴和子女更不易,仿佛这一切都只能是被动的等待和被动的接受。
影片是以女主夏天的叙事视角表现出居家养老问题,老年痴呆症问题。
力图从女主人公夏天的情感体验出发,表现人生中的种种无可奈何,男友面对情感的现实表现出的懦弱,害怕拖累几乎想和她分手,闺蜜的结婚宣告了少女时代的结束,为照顾精神失常和衰老的父亲逼着自己快速成长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其中有三次“换裤子”的情节设计让我最为感动,第一次是母亲给父亲换裤子父亲在哭;第二次是女儿看到母亲的不易主动换裤子,父亲和母亲在哭;最后一次是女主夏天的男友秦墨在帮忙换裤子,夏天自己在哭;这无疑暴露出患病的老父亲不易,对自我能力丧失的痛苦,父亲的威严形象在女儿面前的崩塌,母亲发此内心的呐喊“你别再折磨我了”的脆弱心理完全暴露,以及在恋爱关系中女性独立形象的塌方。
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与无奈。
父亲也不想拖累家人和子女想自杀,老伴看似子孙满堂,但是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路上也只能孤独前行,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很难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影片中多次运用现实与梦幻的结合的电影拍摄手法,有个别幻境有点让人不明寓意,是年迈的父母尽管爱和孤独,是意在发挥观众想象?
引发观众思考?
到底哪条路才是我们真正的宿命?
短短的90分钟足以撑起一个的情感历程,引起观众的共情。
《来处是归途》,用写实与梦幻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很沉重的现实问题,展示了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家庭真实而残忍的生活真相。
虽不乏处女作常有的青涩,但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为了帮母亲照顾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女主从外地调回老家工作,却没想到母亲竟因她的归来而感到焦虑。
随着父亲病情的加重,原本以为自己会给父母带来温情的女主,才慢慢体会到生活的重压、人生的无奈和面对至亲疾病、死亡时的孤苦与无助。
剧情感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同时也引人深思,重新审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以及生存和死亡的意义……在写实的整体风格中,带入女主的梦幻之景,虽为沉重的心情增添了几分轻盈,但个别幻境有点让人不明寓意,是意在发挥观众想象?
引发观众思考?
电影角色塑造非常6演员演技没的说。
夏父与夏母是老年群体的典型代表,夏爸爸不但老年痴呆疾病生活无法自理而懊恼,就连自己心灵也饱受困苦与折磨,看的我抹了好几次眼泪。
老人极力控制自己失控失态的行为,当独处清醒时,他为自己的行为一遍遍地忏悔。
他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也不想让亲人因自己的病情而痛苦失落。
唉出于人性的尊严和对家人的爱,他选择了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在及时救治下,没有离开人世,没想到却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病情,剧情反转最终还是与世长辞。
夏父的形象鲜明生动,我很喜欢!
这个角色代表着饱受疾病折磨的老年群体的形象。
来处是归途做人不能忘本!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接地气的良心作品,山西一个普通家庭在因父亲换上阿尔茨海默症打乱了平和的生活,女儿、母亲和亲人面对这场变故扛起应有的责任!
怎么说呢?
这是一部涉及生死话题的电影: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样家庭伦理的题材我本人是非常粉的里面有特定视角进行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塑造,映射了广阔的社会群体,主题蛮给力的!!
过年刷了这部电影,观影体验蛮不错的!
在外地剧团工作的夏天为帮助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病的老爸爸调回本地工作,随着父亲病情的日益严重,原本安和的家变得鸡飞狗跳,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围绕着整个家。
女主在家庭变故之后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怀疑中,并开始重新思考生存和死亡的意义。
影片里对老年群像进行了具体形象的刻画还是蛮到位的,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当今社会中国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心理活动,养老、敬老、爱老的主题让更多年轻的小伙伴建立起关爱老年人的思想并及时行动起来!
不认识导演,但对这样事关生死大义的影片,本能有着好感和好奇心。
我不得不说,看完我还挺失望的,一般来说,作为导演处女作你得鼓励,你得爱他呵护他,但在我这,我可不惯着你,不行,或者不行在哪里,我都会说出来,不吐不快,因为你毕竟浪费了我一个多小时。
但总感觉不对劲,仔细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我太苛刻吗,我想不是,豆瓣6.4分,也就是勉强及格。
看了导演访谈,再看了本片,我不得不啰嗦两句。
首先是题材,阿兹海默症,这个题材虽然已经被玩烂了,比如哈内科的《爱》,简单质朴的剧情,却是那么打动人心。
再比如,同样的题材,同样是新人导演,法国作家泽勒能够拍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在题材视角处理上不做作,不刻意,但却另辟蹊径,视角独特,泽勒是把这个题材当恐怖片来拍的,老人的视角让我们更有代入感和同理心。
应该说导演出发点是好的,阿兹海默症,女性视角,但是我却很难跟女主共情。
我想问导演,为什么不去深度挖掘一下女主的精神世界。
不去好好刻画,而只是做几个梦,产生一点幻觉,就凑合了。
因为这些机关设计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对,或者就是有些唐突。
女主频频的作妖,动不动就产生幻觉,实在让人无法共情,让人出戏,我总感觉夏天不是老夏亲生的。
其次是剧作,从结构和情节设计,都有一些问题,这些细小问题的积累,导致了本片一步步走向尴尬。
视角太多,导致我频频出戏。
情节上,多处情节不合理,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如课堂上,讲到中央集权制,跟本片主题和主线副线有关系吗?
如果课堂上,老师讲生死,或者讲爱情,都是跟主线的死亡议题和副线爱情线有关系的。
遗憾的是,导演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再比如,姐姐和妈妈的矛盾爆发,怎么就那么突然呢,前面有很多时间可以做铺垫,如果从家庭内部矛盾出发,这也是很好看的戏。
演技方面,老头的演技真的可以,老头儿真的是看的人特别心疼,我曾经数次为他共情,我甚至后产生了老无所依的后半生的后怕感了。
反而这些年轻人我觉得很奇怪,尤其这个女孩儿,女主角儿这个,这个演的太过了,但这个女孩儿,哎呀,处处都是她的戏,感觉太使劲儿了,应该自然一点。
比如女孩用针管给老爷子注射食物,感觉就在逗小孩吗,哪里是对自己爸爸,人活到了针管吃饭的地步,是多么难受和悲哀啊,你却演绎的跟逗小孩一样。
女主的演技让我尴尬到我的脚指头想扣地板,我突然想起了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留下的脚印。
再比如,男友在病床上对女孩动手动脚,我想问导演,这么尴尬的剧情,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看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走神,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想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看文艺片,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跟我有真正,发自内心的交流。
本片试图和观众建立的联系,被他的剧作,结构,表演,给瓦解掉了。
我不得不说,很遗憾。
我的总结就是,一会儿贾樟柯,一会儿又毕赣,结合的又不好。
这样的题材还是保守一点处理,别玩花活,别整虚的,你就老老实实现实主义,多好!
夏天的遭遇我能够感同身受谁家都有老人,里面夏母典型代表了独立且自尊的老年群体,她的生活全都围绕着照顾有病的丈夫。
对丈夫无私深切的关爱,是支撑她勇敢坚定的动力!
面对丈夫逐渐恶化的病情和生活的动荡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她那句你爸爸自从吃上咱家的米粉肉,就馋上了,那时候没有几家能吃上的,给我听哭了。
一次次地向女儿重复自己与丈夫相识相知相爱的往事,在丈夫去世不久后,她妥善地料理完所有事情,也伴随着丈夫离开了人世,这个结尾真的很悲凉!!
整体完成度不低,藏了一些私货有想法。喜欢这个调色。
更像电视剧式的表达,电影性的艺术感比较少。夸一下父亲的演技,作为一个医生觉得生病的状态演的很像。
第一次电影节观影,电影一般
镜头感不错,叙事差些,过于刻意,有些别扭牵强,不舒服。尤其是最后的魔幻结尾太突兀,作为作业还行,但作为电影成品太牵强,像是半成品
#PYIFF 首映#前半部分中老两代的生活流,后半部分围绕父亲建立冲突.剧本的问题挺大的,不仅人物的行为有矛盾,而且单单围绕父亲的老年痴呆去展开的一系列情节并依托不起几段关系的复杂情感.节奏有些过慢,几处超现实场景也感觉跳脱,理解不到其中试图外化的情感
前两天有个兄弟还在说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片子,结果这就看了一部。全片贯彻了其中所说的死亡也是另一种方式的重生。结尾很有特点,既是另一个世界的重生,也可能不过是梦境,给人以深刻遐想。 2022-1-27看
挺沉重的话题,人老了,阿兹海莫症。
平遥第六场。结尾的魔幻场面太突兀了,根本不符合整部影片的基调,女主演技也些许尬。整场最佳是女主父亲的演技。观众提问类比侯孝贤实在震惊全场……
HIIFF#4 这次体验最深刻的一场了 回去再写写感受刘泽导演加油!
PYIFF#2020.10.19 这剧把我看尴尬了
阿兹海默,普通家庭面对疾病。但有些艺术手法看不懂
比较陈旧,不是在技法上,而是在观念上。能够感受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已经尽可能藏拙了,但在吃饭还有护理等戏份上还是有点露怯。另外为啥我下的版本还有马赛克?院线版不会也有吧……就大离谱。爷爷之前就是老年痴呆个人生活无法自理,不认得人,还把全家人累得团团转,所以片中的情节都特别能理解,但是情绪上却有点无法共情。还是拍得太浅了,尤其是母亲的角色,着力点远远还不够。
补标映后和导演浅说了一下看法,我个人觉得如果老屋已经被拆不在,被改造成了别的建筑,这样或许会更有意思一些。导演也解释了一些bug,比如真正老年痴呆患者是想不到要自杀的,但是这个bug放在全片里极具张力,虽是bug,但足够亮眼。
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影片,有几个场景的调度还是可以的,特别是教室一段,而有些场景导演想要增加魔幻色彩,导致有些转换生硬,有些也不能理解。不得不说的是在女生浴室里洗澡为啥还要穿衣服,有点假,或许改成其他场景完成叙事更舒服点,更真实点。还有一点就是母女给父亲脱衣服洗澡一段,马赛克的出现我是真的没想到。。。
20年的平遥我是真的都不来电啊
女主的表演真的是“表演”,每一个反应动作都经过精心的计算和安排,毫无可信度,相反几位中年演员的表演反而更吸睛。台词处理上也有很大的问题。虽然可能是有导演的经历在?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非常地“假”。 看到现在忍不住再加一句....Amour不是那么好拍的
导演在拍之前可以看出做了大量的考察和准备,很多场景和故事都比较的现实。但也有一些穿帮的镜头存在,与此同时不同段落存在色调上的一些差异,风格上也不太一致,容易导致跳戏。有一些意识流镜头不是太能让人第一时间理解。
珍惜
这个片子等了很久了,色调非常喜欢,好过很多的独立电影,看得出来真的很用心了。长镜头很多,看似很细节的处理得基本都是模仿别的电影,没有非常特别的。父母的演员表演好过女主太多了,特别是那段读故事的场景明显的表演痕迹,实在有些尴尬。
原来平遥这些新人导演真的有高出水平线之上的作品,太原农村老宅的场景实在让我有点没绷住;庆幸能在大荧幕看到这样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