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浪潮已逝
Kapag Wala na ang mga Alon,浪潮退去之后(台),湧浪之後(港),浪退之时,When the Waves Are Gone
导演:拉夫·迪亚兹
主演:约翰·洛伊·克鲁兹,罗尼·拉扎罗,沙梅恩·布埃诺卡米诺,唐·梅尔文·邦加林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丹麦,葡萄牙,法国语言:菲律宾语年份:2022
简介: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以发起「禁毒」战争而扬名天下,他引起的反毒浪潮滥杀无辜者不计其数,但他却以此「创举」受到国内上上下下的拥戴。赫尔斯·帕普兰中尉是当局首屈一指的探员,当权者如何以残酷不仁的手段剔除「眼中钉」,他都看得一清二楚。他现正站在道德分叉路进退两难,就算他避得过良心的责备,也逃不了奇怪的皮肤病。在涌浪之后..详细 >
3.5有点薄了,他甚至连一场搏斗都不给他,而他其实也没那么敢跟他打。这两货说是跳舞,就是摆一摆。
无可救药的国家,做什么都是徒劳吧
三个小时的诡异和怪诞的观影体验,黑白影像中安静的疯狂如同平静的大海暗潮汹涌。侵蚀全身的皮肤病、变态式的信徒洗礼,怪异的尽情独舞,都是带着死亡气息的腐烂般的残喘。是警察也是罪人,是救赎者也是施害人,最后那句F*Philippines点睛之笔直述本意,整个国家就像得了无法根治的牛皮癣,就像陷入怪圈的信徒般神经质,互相残杀没有孰对孰错。最后两个男人倒在堤岸慢慢死去,游人麻木的离开,浪声依旧,潮起潮落。
#HIIFF 这导演都这么拍长片吗?真的有点长啊喂..
新浪潮和黑色电影的菲律宾回魂,摄影记者的文本对照现实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元叙事,前后段落从自然主义到类型叙事的转向仿佛暗示人物和作者皆被愤怒冲昏头脑。即便没人能逃离这个不公的矩阵,对复仇和发泄的叙述正当性也非铁板一块。在结局毁灭性的绝望情景被建构的同时,真正代表民众的姐姐被男性叙事裹胁消费的悲剧却被作者背过身去。
@Venezia2022 第一部迪亚兹,挺喜欢,会联想到贝拉·塔尔。(黑白胶片影像的粗粝感如自上世纪,当智能手机出镜的时候还挺奇妙的。)
想看看当浪潮已退后留下了怎样的疮痍。可是自然的空镜为什么加上靠吼的演技。浓浓的割裂感感受到的是喜剧大过悲痛😐
#威尼斯@这个狗血的国家,我控诉。黑白摄影,最后的反转沉重的一击,太有力了。
主角是个警察 电影非常感人 演员演技也很在线 怎么说呢,反正就是特别好看哦
即便隔着一堵语言的壁垒依然能感觉到角色行动和台词语言上的不流畅,摄影师对于光影极度敏感和饱满的构图撑起了整部影片,也可能是因为我不了解菲律宾政治吧。(真想飞去菲律宾kuakua拍黑白卷
#威尼斯#这个狗血的国家。我控诉。最后沉重一击的反转,太有力了。
不太看的进去
码头上追逐的小自行车🚲
于海南,放了很大希望,只能说纯从个人观感出发,不喜欢这部作品呈现出来的以漫长的舞台剧方式表达的直白裸露的政治意图,可以接受高度概念化的表达,也可以接受政治寓言,但《当浪潮已逝》我多方面看着不对味…
竟然看出影像的韵律,远景预示空间的敞开,除了刚拿到酷刑刀具时手部特写,直白的指涉与注视下,其中展现的明明是身体却近乎感知不到身体。室内场景的固定镜头表现出沉稳的力量,狂热施洗的俯角与平视的银屑癣的受洗,还有呢喃、舞蹈和争吵,视角竟也惊人地相似。系统的暴力折射并作用在每个个体,背后还是拉夫·迪亚兹式恐怖化的宏大叙事,像是以警察角度书写的菲律宾暴力史。叙事的蓄势,后半小时的决斗和两具尸体并未指向任何恐怖的消解,折返的脚踏意味深长地将其延续。4.2
#IFFR
曼谷电影节第三部。满屏的情绪堆砌,性焦虑者的意淫。
#HIIFF
“这个罪恶的国家保护了像我这样的罪犯、”
极妙的影像质感和形式技巧之下,做作冗长的设计剪裁与现实批判的表达面向的矛盾依然说服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