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上午用来观影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奥运会,欧洲杯后这种接力式的打破习惯让人有点不适应,索性拿出下午午睡的一点时间看了这部罗马尼亚的黑白电影。
我们对于历史,差不多都能说出个大概齐,只要不是端着历史学家的范儿,稍微有点涵养和素质的大差不差,在洪流中,大时代的背景在求学时所知一二,剩余七八基本是通过后天阅读浏览所得,至于历史中较细微之处,就难以窥见,资料馆查阅史实档案,还是差点儿距离。
本国历史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遥远的巴尔干半岛,简直就是一无所知,所以本片所讲述的故事也只能运用过往所看的一些同类型影片相互“套现”。
这段在罗马尼亚历史中被遗忘的故事能够以如此厚重,如此直白的陈述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导演裘德已经值得我们为他的担当鼓掌喝彩了。
费劲巴拉的把一段没人希望知道的真实且残酷的历史挖掘出来,再现世间是件儿特费力又不讨好的事儿,因为这种行为玩好了叫做用心不良,玩不好又是能力不足。
所以让人叫好的是,裘德用客观的镜头,简约的叙事,将一个充满讽刺批判的故事讲的让人说不出什么话来,唯有心照不宣,为他的高明暗暗叫好。
本片讲述了一个地方警察带着自己的儿子去追捕一个吉普赛奴隶,在路途中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不同阶级和不同立场,在奴隶制度的历史背景下,各种偏见,歧视,污秽不堪,一位神父将整个欧洲版图吐槽了一个底儿掉,甚至直到今天还能依稀可见。
片中所有人物都像是广袤历史中的一个NPC,导演裘德以人作喻,将当初那个腐臭不堪的制度进行了无情的讽刺,黑白画面除了增添历史厚重感,也让观众摈弃对于画面的过多迷恋,将焦点对准整个故事。
在结局的高潮戏份里,警察父子没有成为英雄,在愚昧无知的“喝彩”声中,反讽效果达到极致,那个时代没有英雄,有的只是无能为力。
一百多年前黑白影调下的罗马尼亚,一个警察受雇带着他的儿子助手追捕因与贵族妻子有染的吉普赛奴隶的故事。
每个人物都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之中所逐渐了解的:时不时总会冒出金句的年迈瘸腿警察携病躯追捕,拼命也是为了儿子能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涉世尚浅的儿子学习警察技术煞有介事,却仍抵不住游艺项目的诱惑;想象着自己明年就可能有自己孩子的奴隶;还有调侃神父、异乡人、受贿警察、妓女、无辜小奴隶、黑心贵族… …各色人等,结合多长镜头,绘成了这幅生动的马背上的阶级分明的罗马尼亚风情画。
虽片中绝大部分时间轻快欢愉,却仍抵不过结尾处短暂的现实重击。
弱者对自己的地位自认不讳,权贵为所欲为,平民倚靠希望而活。
近两个世纪过去,人类仍未能驻足停歇。
“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
年度十佳候选,罗马尼亚电影【喝彩!
】是一则寓言故事。
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近代欧洲,讲述一对父子追寻一名奴隶的过程中,遇到各色种族人群,不同的对话和经历感受到对法律、宗教、信仰、家庭、人生观的认识。
不好的电影各有各的不好,好电影的好处往往有共通性。
本片其中一个最大亮点在于对权贵、律法的批判与鞭挞,一百多年过去了,社会原来根本没有进步过,愚昧也好落后也罢,律法从来都是为当权者服务,游戏规则从来都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只是说法可以称为: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或者,法律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罢了。
本片荣获柏林最佳导演银熊奖。
导演把罗马尼亚近代史的文献资料以一种近乎公路片的形式展示,想法与之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哥伦比亚电影【蛇之拥抱】十分相似。
几乎不用特写,通篇均是中远景甚至大全景,既能展现荒芜的近代罗马尼亚(镜头对贫穷的最好展示),也能迫使观众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整个事件,但事情本身却又分分钟直抵观众善良道德的脆弱灵魂,形成相当奇妙的艺术效果。
本片的话剧腔及串联场景的编剧也十分赞。
拉杜·裘德第一部真正赢得国际关注的作品。
《喝彩!
》当年因其历史古装题材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完全有别于他同辈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的现实主义角度。
他选择用黑白影像去重塑一段早已被遗忘的罗马尼亚黑历史,这种创作主题之后在《野名留史又如何》里发扬光大,并衍生出极度复杂而意味深长的元电影结构。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东欧,宪兵康斯坦丁带着儿子伊沃尼塔奉命追捕与女主人有染的吉普赛奴隶卡费。
两父子在追捕途中遇见不同阶级、性别、信仰的人士,在彼此交谈中勾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给儿子的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马背上的公路片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具有公路片类型情节的追捕故事,但是它并未如常见好莱坞那样给人带来惊险刺激的枪战追逐情节。
导演借助类型片的外壳,刻画出一个愚昧落后、荒诞不经的社会面貌:种族阶级深重,贵族对奴隶犹如牲口;执法者其身不正,贪欲无度;法律沦为了权贵阶级手中的玩物,无法彰显公义;社会风气保守,个人的性自由得不到保障,还需面对虚伪的道德审判。
这些发生在19世纪的社会乱象似乎仍有不少遗留至今,导演借古讽今的手法在此作中初具雏形,尽管较为生硬和刻意。
肉体疼痛感的刻画令人触目惊心,从宪兵用皮鞭抽打吉普赛人,到最后奴隶被众目睽睽下阉割的场面,尽情撕开了道德和法律的假面具。
这种生理疼痛感在紧接之后的《受伤的心》里再次出现,转移到一位犹太文学家的脊椎骨上,他因此无法自由活动,只能躺在病床上等死。
这种痛感往往具有政治上的关联,在此影射的不仅是人类野蛮的兽性,显然还指向权力和阶级的不平等关系,当权者用惩罚肉体的方式来宣示主权和统治权。
▲触目惊心的一幕影片较为逊色之处在于叙事推进太过依赖对话台词,这似乎也成为了裘德的一种作者标签。
而在这个古代故事里,人物台词里夹杂着下流粗俗、种族偏见、地域歧视、宗教亵渎等内容,表现出各阶级之间的通性,映射出人性中的恶意。
换句话说,整部影片里没有一个人是无辜无罪的,只是每个人呈现恶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同时,在百无禁忌的粗俗话语里又混杂着黑色幽默,这种令人忍俊不禁的人物塑造传达出愚蠢、傲慢、刻薄、讥讽的社会风气,不仅隐约重现了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的《十日谈》气质,还尖锐揭露出民族陋习的根源。
电影的背景是1835年的东欧,警察爸爸带着儿子去追铺一个偷情男人(奴隶)。
全片都是黑白,有很多大段的对话,如果我是儿子,一路的世界观都直接被震碎了。
有两个场景印象深刻,第一是父子去了一个集市,那里有一个人工摩天轮的旋转,整个集市看上去都很热闹。
但是热闹都是属于白人的,被买卖的商品他们叫做乌鸦。
交了奴隶之后,父子俩也无法阻止这个吉普赛人悲惨的命运。
直接被处以宫刑,倒是难得一步电影里面不是对女人浸猪笼,绑起来烧等等,这一点倒是想拍手称好。
第一次看到出轨,惩罚的是男人,还是直接宫刑,很棒了。
就因为这点,我也要为这部电影说句好。
喝彩,喝的倒彩还是正彩,留一个悬念吧。
奇片,大推。
一邊看一邊覺得這仿古的黑白片在影像上好像沒有以前黑白片那般的風格強烈,甚至覺得有點今不如舊的無謂模仿,故事也算平鋪直述地把十九世紀一對警官父子追捕逃亡奴隸的過程給交待過去。
只是越看越覺得好多好多的歷史細節非常有意思,很明顯導演就是想以劇戲做一種歷史重建,大量的場景和生活細節包括角色的塑造,明顯地做出有別與商業類型包裝的寫實感,你明知是虛擬的寫實卻還是願意去相信這錯覺。
劇本有意地平衡現代的政治正確的視角,用一種黑色的戲謔卻也寫實殘酷的觀點來呈現羅馬尼亞十九世紀的蓄奴景況,裏面沒有英雄沒有美人,就是平凡人的醜惡與良善,一個沒有救贖沒有奇蹟的古老世界,完全不像這個世紀的電影,但其實也反應了這世界一直以來的真實。
(尤其看最後處刑的場面是什麼人幫忙把那可憐的奴隸給抓起來的。
)不過導演Rade Jude在訪談中不斷強調他使用黑白攝影為的是創造出類型的不寫實與距離感,甚至有西部片的指涉,他要觀眾清楚知道談到歷史談的永遠是現代觀點對過去的詮釋。
這種對於詮釋的自覺本來也是種常識,但卻和我對這部片感覺有點相反。
我以為是導演有意和現代觀點的割裂,但他又強調他是在探討現代和過去之間的連結。
想想這其實也不矛盾,導演以歷史批判的觀點來呈現這多少被掩蓋的黑暗歷史,但又不忘以人性的觀點來爬疏其中社會運作的幽微,包括父子、階級、種族歧視、性、道德,這些都是現代的角度,只是他並不以討好觀眾的二元商業包裝來講述這個故事,反而以一種寓言的形式呈現出人類亙古不移的善惡兩難。
這部片或許缺少了點大氣魄或深邃的文明與哲學省思,一部以現代口味不怎麼挑逗人的電影,但也是其難能可貴獨樹一格之所在。
1835年,东欧,两位骑士穿过瓦拉吉亚(Wallachia)中部的荒芜之地。
他们是宪兵康斯坦丁(Costandin)和他的儿子。
两人正在追捕一个吉普赛奴隶,他因被怀疑与贵族主人家的妻子有染,从主人家里出逃。
镇定的康斯坦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用激励人心的警句欢呼,而他的儿子则以沉思的方式观察世界。
在他们的奇幻历险中,他们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们: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
他们之间互相对彼此有着世代相传的偏见。
即使最后追捕到了奴隶Carfin,他们的历险还远没有结束。
这是一个关于欧洲封建社会晚期,从历史文献和歌曲流传而来的寓言故事:社会的权利结构和阶层,人民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与少数民族互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冲突。
这是一部巴尔干半岛的西部黑白电影,生动地重现了时代刺耳的音调,同时拓展了主旋律将它延伸到现代。
获得2015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的罗马尼亚电影《喝彩》。
讲述1835年的东欧,警察康斯坦丁和儿子为农奴主追回奴隶卡芬的故事,卡芬涉嫌和农奴主的夫人有染(注:此处未使用“通奸(adultery)”,原因在于,通奸是指通奸是指双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自愿发生不正当性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其在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非配偶的男女双方发生了不正当性关系。
二是不正当性关系必须是男女双方自愿发生的。
三是造成了不良影响。
“不良影响”,是指通奸行为给行为人自身的名誉、各自的家庭、所在的组织造成的不好影响。
据电影中卡芬的描述,他似是遭到强奸。
)卡芬被捕获后,康斯坦丁试图以农奴主夫人认错的事实来劝农奴主从轻量刑,但仍就没能避免卡芬遭到当众阉割。
影片的有几大看点,第一是父子关系,康斯坦丁对儿子的教育既是子尊父训型,又有上下级的隶属感。
第二是地理风貌,即使是部黑白片,片中长远镜头里的景色仍然壮美不已,第三是时代人文,以父子二人途中偶遇的牧师开始,到处充满了对吉普赛人的压迫和排斥。
影片结尾处注明故事源自史籍记载和1619世纪的名家文献。
应该是想借助古今相通的故事来表达哲学意义的讽喻。
查验之后,有幸发现本片和此前看过的那部罗马尼亚电影《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其他译名:《今天应该很快乐》)均出自拉杜·裘德之手,也算是增加了对罗马尼亚电影的认知。
“看看世界这么大,我们就像余烬的火花,你知道其它行星吗?
”“有月亮、太阳……”“酒樽、酒罄、酒壶、酒杯、酒瓶、酒罐……”“上帝连蠕虫都看顾,我们居然无法照顾彼此,世界会继续如此,倘若改变不了它,只能尽力了,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人生终将美好,到时我们也能驻足停歇了。
“
观影@云上观影。
首先,我会定义其为后结构主义电影。
再简单的短评后,我会阐述为何。
导演是根据历史记载去改编,“设计”得十分巧妙。
整部片的镜头、色彩都十分Flat,画面呈现强烈的客观感和距离感。
但其大量的台词,与人物相应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吸引观众与电影产生联系。
在抛去情绪影响下让人不由自主审视自身及电影“本身”。
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其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就是事物之间的交互和联系,只不过后结构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的,变化的。
后结构主义的一个表现是在同一文本内(可以理解为“作品”本身)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
本电影的后结构性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画面与文本:正如上述所言,Flat。
深焦距,但不同于公民凯恩般的构图,深焦距只是展示角色此时此刻的行为,并不打算传达更加多的信息,呈现扁平化;客观镜头,导演几乎很少用主观镜头,摄影上他并不在乎“反馈”这件事,在减少“即时反馈”这种联系的同时,用客观镜头展现了“深远影响”这种联系;而低对比稍微泛黄的色彩,将灯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降至最低。
但文本却特别多(真的在喋喋不休),主角从自身到社会到宗教到民族到阶级到三观均有涉及。
文本带有强烈的塑造功能,假如仅仅看文本,容易对本电影产生一个不同的看法“一个尽职守责的父亲教育孩子如何为人”。
我认为这里的文本塑造功能与画面强烈的疏离感并不构成互补性,因为文本并非完整塑造了人物形象,文本只是盲人摸象的开始。
所以存在一种冒犯(Offensive),这种冒犯告诉观众,置身事外只会给你“错误”的启示。
文本与行为:上述提到“盲人摸象”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文本和剧情具有很强的矛盾性。
人物动机的前后矛盾,是对“处事待人”这件事的批判。
主角通过大量的对白塑造角色形象,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一个“善意、积极、守规矩、守承诺、会待人处世”的形象。
然而,主角在路上鄙夷神父后与其相谈甚欢;跟儿子强调不随便打人时,但开头就对奴隶拳脚相向;嘴上说要尽人事,却半途随便将幼年奴隶卖掉。
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主角的“动机”所在,以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其实很容易落入结构主义的陷阱中,这个陷阱叫“中庸”。
这些矛盾很容易就让大家误认为这就是“人性”,你不可能顾全方方面面,只能尽力地去做罢了。
“中庸”作为一种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而言,尽管其表现是多元的,但核心是单一的,当大家开始将讨论收敛至“中庸”时,就落入了结构主义的陷阱。
然而,跳出对“宏观人性”的提问,反问自己“自己会如何做时”,这才是后结构性所在。
主人公的行为放在当下也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大部分行为与对白塑造的形象“逻辑”相去甚远。
他做这样的选择不应该是“中庸”而是基于“自身三观”为动机。
随着剧情的推进,在面对不同的人,通过文本与行为前后矛盾的暗示,丰满了人物的形象。
民族、阶级与宗教:上述三个元素并非电影核心讨论的内容,但其刻画反而比类型片更加露骨。
在电影背景设定的年代,民族阶级宗教的极端性和愚昧性展露无遗。
这不过是另一个陷阱罢了。
导演用年代背景去合理化一些设定的情节,例如殴打奴隶、人的物化(或者去人格化)、民族优越感、宗教神格化等。
这些情节让观众看起来“没啥所谓”,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然而,当我们从新回到标题Aferim!
英文译作“Bravo!
”带有讽刺意味的“干得漂亮!
”试问,片中有哪些真的干得漂亮呢?
可能最符合正面“干得漂亮”的应该就是最后主角尝试跳出“阶级”用普世价值观去争取奴隶不死的情节。
其实当观众开始“合理化”情节时就已经落入导演的陷阱。
情节合符逻辑,歧视与偏见也可以一笑而过,但假如对“儿子”的“幼稚想法”嗤之以鼻,导演将会对你讲一声“Aferim!
”作为一部带有实验色彩的电影而言,Aferim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否定带有一定的隐秘性质。
我甚至无法笃定地认为“社会背景影响了人物的价值观” 这种说法。
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吸引了观众去尝试“解构”这部电影。
难得一部可以上升至人类学的佳作
4.5/5。用一场追踪将权力统治的历史图景与直面世界的成年仪式结合在一起,在处处十字架的土地,人的命运却是一种出身书写,无论人性如何自然延展,都要收敛在预定的权力秩序中,这一点,体现在一路上不同身份之间的自然交流与所属权力结构的张力,神父的宗教歧视链、对吉普赛奴隶的态度、罗马尼亚对俄、土邻国的焦虑,乃至警官自身为权力工具“做牛做马”的自指,在旅途的终点,父权被真正的权贵抽空,现实的冷酷,让沿路人与人之间的际遇宛如梦幻,少年和希望,都转向未来。电影不仅在台词层面,还不断利用牲畜、木偶、枷锁的象征,去制造一种影像上的互文,在现实主义的镜头里,凝聚了一种历史意识,他们遇见苦难,遇见欢愉,遇见生死,唯独没有遇见所追逐的罪责。
关于时代的麻木与不幸,关于威严的父权与良心,还有贯穿始终的奴隶制枷锁...这部马背上的黑白公路电影就像一张罗马尼亚近代风貌的浮世绘,话唠中隐藏了哲理和导演对现代国家的隐隐焦虑。美中不足的是猎奇感太重,有点话剧腔...
#柏林电影节# 不同于既往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对社会现实关注,此片以一对十九世纪父子骑士追捕之旅刻画了当时东欧城市以外边缘群体民风与社会处境,继而也指涉和溯源了今日的社会现实。导演手法平实而富有文学性,颇有拿奖范儿,但过于倚赖对话的表意功能,在复原社会性的手法上略显单一。
#北电# 有点猎奇成分。好多全景、大全,让我想起了都灵之马的场景。感觉对工业社会以前的欧洲历史十分感兴趣,而东欧和西欧文化又很不一样
一百多年前罗马尼亚封建社会的愚昧,既能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有体现了对现代的讽刺。可惜的是本片太过于依赖对话来做剧情的推进,且对话又过于文言文,很难让人看进去
黑白影像和长镜头的使用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却比我想象中要轻松一些,一路前行的故事有点冒险精神在其中,只不过我不熟知欧洲的过去,更不熟知罗马尼亚的历史,所以消化其中的东西特别的吃力,必须承认全片看下来走神太严重,只有最后一场戏印象很深。最后一个镜头我想起了《刺客聂隐娘》。
"When a wise man opens his mouth, open your ear."
找人的时候骑马画面是从左到右,回程的时候是从右到左…
@CFA百子湾 【15分放映事故,修复约半小时,已退款】 世界就是这样,没有变好,也没有变坏。全片以纪录式的形式以罗马利亚人为主体还原了一摹18世纪基督教神话,一处台词近乎冒犯了所有欧洲大陆民族国家文化传统,最后的阉割隐喻也在诉说着长久的社会性别结构。
寓言·启示录,犬儒时代镜像。才知道新浪潮续到罗马尼亚去了
非常现代化的摄影,大段对话阐述一些观点,马背上的公路片,不够巧妙,也不够深邃
【C】历史与当下在黑白影像中含混不清,一些严肃与戏谑语气的混合,糅合景观的游历,和近作不同的气质。
大量台词,笑喷了好几次,讽刺得挺辛辣,几乎没给哪个角色留颜面,都是可怜可悲可气的人。三观奇葩的神父,悲哀的警察,片刻欢愉终将悲惨的奴隶。
黑白画面铺面而来历史感 导演以一个追逐吉普赛人的故事 用侧描手法将十九世纪的罗马尼亚风情习俗画卷慢慢铺开。人文历史本质上都是其次 人性问题是随着时间永远不会演变的问题。执法官以为自己心理有杆秤 是正义的天平 实则自己的天平是随着执法人身份而变的 他是墙头草 是投机主义者 但他对自己评价不赖。吉普赛人有庞大的群体 但他们依旧没有反抗意识 一味服从甚至会自我销售 即便对同伴的残害自己还会喝彩 这是对群体的麻木性与奴性的批判。有正义感的人出现么?有想要改变的人么?有的 少年执法者是有正义之心的 但可悲的是 在父亲的教育之下 在社会的潜移默化下 他最终也只会成一个投机的旁观者 这是什么 这是社会的可悲 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并改变民族的劣根性 大部分人都是利己 这也是我对第一代一些人抱有好感的原因。
circle around。在情境上构建人物和历史
一八三五年的公路片 瓦伦西亚映射的整个巴尔干半岛的个人 民族和国家 父亲对儿子说的 大意是 我在想几百年以后人们不会记得我们所做过的这些吧 然而 到两百年后的今天 我们不是不记得 而是就在重复历史的这些身份
一部平淡无奇的电影,没有太多新意可言,就像是在讲述一段逐渐被意外在角落里的历史残骸,我们只是旁观者什么也不能做,因为无论个人的观念如何变化,也无法改变历史的痕迹。黑白画质下的居民部落,给人一种肮脏、杂乱以及破败的感受,人们的脸上只有呆滞的神情,只会呐喊却不敢真正的去反抗现实,就像被可怖的瘟疫夺去了灵魂的一具具空壳,在现实的压迫之下,早已成为了麻木不仁的存在。影片用最荒诞的行径来讽刺现实世界的无情,一个私自逃跑的吉普赛人,牵连出了关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深刻历史,这是世人的无可奈何,也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影片里的父子两人走走停停,胯下的马匹不知何为疲倦,他们的旅途也就不会停歇,见证了人民的困苦,也看见了政府的霸权,却依旧不为所动,人心不古,历史依旧,就如他们对自我的喝彩,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沉默。
要注意到這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19世紀中葉,西歐都已經工業革命了,羅馬尼亞仍然過著中世紀式的生活,以黑白公路片的形式呈現了那時羅馬尼亞社會的樣貌,累積了幾個世紀以來的民族恩怨,不同階級對外族截然不同的看法,還是活的跟畜生一樣悲慘的吉普賽人奴隸,這部片子有太多細節值得玩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逸品
还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