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洛梅娜

Philomena,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万里寻子,菲洛米娜,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主演:朱迪·丹奇,史蒂夫·库根,苏菲·肯尼迪·克拉克,梅尔·温宁汉姆,芭芭拉·杰夫德,鲁斯·麦克卡比,皮特·赫尔曼,肖恩·马洪,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米歇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菲洛梅娜》剧照

菲洛梅娜 剧照 NO.1菲洛梅娜 剧照 NO.2菲洛梅娜 剧照 NO.3菲洛梅娜 剧照 NO.4菲洛梅娜 剧照 NO.5菲洛梅娜 剧照 NO.6菲洛梅娜 剧照 NO.13菲洛梅娜 剧照 NO.14菲洛梅娜 剧照 NO.15菲洛梅娜 剧照 NO.16菲洛梅娜 剧照 NO.17菲洛梅娜 剧照 NO.18菲洛梅娜 剧照 NO.19菲洛梅娜 剧照 NO.20

《菲洛梅娜》剧情介绍

菲洛梅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的爱尔兰,社会风气保守。少女菲洛米娜(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因未婚怀孕,被家人送往修道院从事苦役,每天只有1小时与爱子安东尼相处。在安东尼3岁的时候,他被修女们强行抱走,送往美国寄养家庭。此后整整五十年菲洛米娜都沉浸在对爱子的思念中。她将故事告诉了一位记者马汀(史蒂夫·库根 Steve Coogan 饰),后者决定与她一同踏上寻子之旅。这对个性迥异、看似不可能成立的搭档,在希望与失落之间,展开的不只是慈母寻子的冒险,更是跨越友谊的见证。菲洛米娜慢慢了解到儿子不平凡的一生和鲜为人知的秘密,她这份迟来的爱能传递到失散多年的安东尼身上吗? 《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取材自真人真事。电影围绕一位母亲半个世纪后的跨海寻子,用喜剧的外观包装悲剧故事,让人在笑泪交织中收获感动,并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混出头承诺夜孔雀青幽渡男孩与鹈鹕残酷青春决战江桥致命诱惑妖灵萌犬好声音4染成茜色的坂道敬畏新方世玉之决战危城建筑学概论罗宾森一家高达创制元宇宙朋友也上床鬼影恶魔之椅健听女孩里普哈根穿越时空之灵格格赛尔号大电影2之雷伊与迈尔斯宫河家的空腹守卫恶魔镇欺诈猎人黄大年赛尔号大电影5:雷神崛起天方异谈2不法岳父母

《菲洛梅娜》长篇影评

 1 ) 「Quotes」

「Its funny isn't it? All the pieces of paper designed to help you find him have been destroyed, but guess what, the one piece of paper designed to stop you finding him has been lovingly preserved. God and his infinite wisdom decided to spare that from the flames.」「Just cuz you're in first class it doesn't make you a first class person.」「You should be nice to people on the way up cuz you might meet them again on the way down.」「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 T. S. Eliot」「The Lord Jesus Christ will be my judge - not the likes of you.↓Really? Because I think if Jesus was here right now he'd tip you out of that fucking wheelchair - and you wouldn't get up and walk.」「Philomena: Sister Hildegarde,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fogive you.」「Martin Sixsmith: Well... I couldn't forgive you.」

 2 ) 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是从豆瓣推荐上看的,看了不得不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沉重的故事,是老太太背负了50年的一个心结。

而记者本人页正处于一个人生的低谷需要看心理医生跑步来调节。

但是老太太豁达的人生观以及对宗教的认同感让观众能够以略微轻松的心态来看整件事。

影片三分之一处发现儿子已经死了,我还以为是找错了,后来才发现故事的反转在之后,儿子的同性恋身份,儿子的人生轨迹,和记者巧妙的人生重合点以及儿子从未忘记自己来自于爱尔兰甚至回修道院寻根。

虽然最终老太未能与儿子生时重逢,但是终归知道儿子并未忘记过生身母亲并且选择死后回到故土也算是一种欣慰吧。

从记者的角度,是对宗教对人欲的控制不解对修道院强行把儿子和母亲分离甚至变卖表示愤怒。

但是从母亲的角度,修道院帮助了她们这些未婚并且被家人抛弃的女子,还将小孩送入条件很好的家庭,给予了他们很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她并不抱怨,对于修女她都始终强调有很好的修女,救过她也给过她照片。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当记者先生得知修道院明知安东尼在找妈妈,而老太也在找安东尼却想方设法的不让双方相见。

说实话,一方面老修女从宗教层面认为这是她们为自己的罪应得的惩罚,而另一方面肯定也有对修道院声誉上的考虑而抛弃了对人性的理解。

因此,记者很愤怒,我其实也很愤怒,老太太却不愤怒,只说这又不是你的事。

记者不理解,他说我很生气,老太太只是平静的说,你肯定是累极了吧。

我是个爱生气的人,我认为这个地方老太太不可能不气,可是生气有意义吗?

在修道院大吵有意义吗?

这个细节到时像极了微博上的热心网友们,明明不是自己的事情却义愤填膺的唯恐天下不乱,可是谁又真正关心过当事人的感受。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生气如我的人倒是可以平静的想一想,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一定要气到自己才高兴呢,对于老太太,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和他好好说话这将是一辈子的遗憾,可是,一辈子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无法去承受呢,儿子对自己根的认同也算是最大的安慰了。

总体来讲我喜欢整个故事的调子,轻快而且明朗,没有过多的谴责谁,同时为那个年代那些未婚妈妈们还一个清白:她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子女,她们在倍受唾弃的情况下努力的工作,努力的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哪怕知道可能永远见不到小孩。

所以老太太强调说,没有人强迫她们签署放弃小孩抚养权的文件,她们是自愿的。

但是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这样的放弃是多么心痛。

影片中也有关于宗教的讨论,在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世界,很多禁令被认为理所当然,然而记者对宗教产生的怀疑以及老太太虽然被宗教掠夺过仍旧坚守信仰,两者有碰撞,却更多的是和谐。

世间的事情有很多角度,不同的角度得出的不同结果。

喜欢这两个年过半百/年近半百的人在一起擦出的火花,也喜欢这样的角度,不是一味的悲剧化故事才会有感染力的,这部电影是个很好的例子,类似的还有《美丽人生》,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等题材真心可以去借鉴一下。

 3 ) 高尚的品格来自平凡

比起修道院的残忍,母子分离的痛苦,整部影片我感受最多的,应该还是菲洛梅娜人格的伟大。

伟大,并不需要名留青史,也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伟大的,很多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

就像她,年轻时的苦难没有在她身上留下消极的痕迹。

她愉快地生活,虔诚地祈祷,对待陌生人都付出全部的真心和愉快。

对待造成她苦难的人,她并没有圣母般的不在意。

我想,她是在意的,她是恨的,但是她选择了原谅。

没有多少人会经历什么“人生大事”,但同样是平凡的生活,却也可以天差地别。

她是快乐的,发现自己的儿子被领养后活的那么精彩,并且发现他心中一直爱着自己的母亲。

看到儿子的墓碑后,虽然遗憾没有在生时相逢,但她应该还是感激的。

至于电影中宗教的这一块,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作为一个大俗的旁观者,我要说,我也不能原谅。

打着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旗号,做着肮脏恶毒的勾当,这样的事情,不少。

但是我不要因为恨你们而成为你们。

 4 ) 《菲洛梅娜》:良善的力量

(芷宁写于2014年3月28日)有什么比把一个幼小的孩子从深爱他的母亲身边生生带走,更能伤人心的?

有什么比看似慈善的宗教人士将孩子卖掉,更能毁坏虔诚教徒的信念的?

还有什么比母亲千里寻子更具有人类心理最基础的需求的?

英国影片《菲洛梅娜(Philomena)》截取了一段不堪的真实事件,并用洗练成熟的光影手法将寻常而激烈的人类感情梳理的不同寻常,且平实辽远。

该片剧本有着一个巧妙的结构,这样精妙的架构恰能将叙事的紧凑与疏密分配地合乎观影需求,影片的格局不大,虽然因寻子的主题,人物往返于欧洲和美洲之间,但这种地域上的跨度并不使影片显得庞杂凌乱,反而因主题思路的清晰、基本架构的合理而显得有序有致。

影片在看似显而易见的寻子主题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特别是关于宗教信仰的部分,该片交织着两种截然不同立场的对撞和交锋。

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和老妇人菲洛梅娜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体现着两个阶层的思维模式和心态,见多识广的记者代表着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他们基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阅历眼界,对宗教的虚伪性和欺妄性有着强烈的反感情绪,他们用相对客观和理性的立场,看待被寄予精神寄托的信仰,他们仿佛永远清醒着,永远在批评这个世界的不美好,甚至是阴暗面,他们永远有着理想主义遭遇现实坚壁的愤慨,也正因为如此,此类人的内心总是缺乏最基本的安宁平和。

菲洛梅娜代表着那些没受过多少教育,做着最底层工作的普通民众,她终生笃信宗教,即便被那些教条所束缚所伤害,她依旧选择依靠信仰的力量度过人生的艰难,即使年老的她因极度的绝望而恍惚了片刻,但她始终希望自己能获得救赎。

一些俗套的爱情畅销小说也能博得她的开心,即便自身遭遇不幸,她依旧相信那些系列爱情小说中所讲述的同一类的爱情故事,而且乐此不疲。

在经历了最致命的不幸打击、经过了一系列的挣扎煎熬后,菲洛梅娜依然能津津乐道地对记者提起另一个俗套的爱情小说。

这样的结尾反而令人动容,简单而善良的人总能让人叹惋,并衷心祝福她。

有人认为菲洛梅娜的信仰和精神境界是她所受煎熬的源头,试问在这个世间有谁不受煎熬呢,那个头脑清晰、通晓冷僻历史的记者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思虑和精神境界所苦呢?影片有几处剧情设置颇有造物弄人的意思——儿子在母亲未知的情形下,于弥留之际寻到自己出生的修道院,并选择埋骨于此;而母亲却在未知的情形下,寻找着儿子;记者曾在未知的情形下,近距离接触过担任政治人物幕僚的菲洛梅娜之子……而始终知道母子下落的老修女却一直缄默着,当记者对其欺瞒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时候,修女依旧振振有词,然而,这宗躲在宗教色彩下的邪恶犯罪,最终得到了菲洛梅娜的宽恕,因为她不想和记者一样活得那么不平静。

影片的表演部分也令人叹服,该片的故事情节给演员的发挥留下了不小余地,而朱迪·丹奇和史蒂夫·库根都将表演的分寸拿捏得很好,没有因为有大段情绪激亢的戏就肆意宣泄,这中间体现了他们对戏份、角色及其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他们都是拥有深厚表演素养的演员。

库根还是本片的编剧之一,他在片中的表演既衬托了丹奇的角色,也将人物塑造的合情合理。

丹奇的表演十分真实自然,令这部根据真实事件和记者书籍改编的影片有了最可靠的再现依托,当菲洛梅娜得知记者曾和她的孩子有过一面之缘时,便不断地询问详情,此时丹奇的眼中闪烁着母爱之光。

当菲洛梅娜最终说出原谅的话语时,通过丹奇相对克制又相对动容的语言和表情,观众深切地感受到她说出此话的不易,体会到这短短的一句在她心中辗转过的次数,且每次辗转都是刻下痕迹的。

比较欣慰的是影片对主要人物塑造的落点,与其说丹奇诠释的菲洛梅娜是个笃信宗教的虔诚老太太,倒不如说她是一个历经苦难依旧拥有真正单纯善良品质的好人,这也恰恰是影片最具力量的部分。

(杂志约稿)

 5 ) 谁也不能评价你 除了你自己

自从《社交网络》输给《国王的演讲》后,对奥斯卡颁奖结果这事儿就无大所谓,你指望一帮白人老头替你肯定自己的观影品味,纯属缘木求鱼。

事实上,任何单一标准去评判电影的优劣都有失公平,只有一个准则别人很难左右——你自己内心的好恶。

今年奥斯卡季的影片看了七七八八,偏爱《Her》不用多说,另一部则是《菲洛梅娜》,准确地说,是大爱女主演朱迪丹奇,《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和她比起来的差距,就是人生阅历多少的差距。

专业的事儿说不好,从光影效果上来讲,英式小品电影大多给我一种画面清冷,摄影不够讲究的电视电影感,但演员细腻沉着的表演,又总能把它们挽回到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水准。

电影《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 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作品《菲诺梅娜遗失的孩子》,影片片名进香港院线时被翻做了《千里伴我寻》,这对普通观众来说就清楚明白得多。

故事讲的是名叫菲洛梅娜的老太太年轻时未婚先孕,接受惩罚被关进修道院,与幼子天各一方。

时隔五十年后,她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失意的前BBC记者马丁,在马丁的陪伴下开始了万里寻子之路。

对欧美电影来说,挑战性、嘲讽政治,都不算什么大事儿,唯有宗教题材绝对敏感而难以驾驭。

这些年来,宗教对世俗社会的约束力日渐靡淡,不断被揭发的娈童丑闻加深了人们对教会制度的否定和怀疑。

和《不良教育》等片一样,《菲洛梅娜》在揭露修道院保守、腐朽和残忍上毫不留情,片中那些寡欲的老修女,和她们背后阴森的修道院一样,带着腐败的尸气。

但《菲洛梅娜》杰出的地方在于,它不止于控诉和鞭笞,它借菲洛梅娜本人,传递了信仰本身的宽厚和仁慈。

影片的故事主线是马丁和菲洛梅娜的寻子之旅,在真相大白之际,我想观众中的大多数都耿耿于怀为何菲洛梅娜不选择马丁那样愤怒和抗争,只淡淡说了一句“我原谅了你”。

其实,这一切在此前车中的马丁和菲洛梅娜的车中对话,已给出答案:菲洛梅娜委婉地点明马丁帮她的条件本来就是“追逐新闻效应”,媒体倡导公平与公正,出发点是眼球经济的最大化,“消费隐私”和“剥夺母爱”,在道德上的优劣之分又有多少呢?

以公理和正义自居裁决修女,与修女们以上帝之名惩罚少女妈妈,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当你凝视深渊,会被深渊吞噬,当你棒打猛虎,会成为比猛虎更凶猛的野兽。

复仇的快感消解于复仇成功的刹那,复仇的意义也在同时化为乌有。

对这样一个艰涩主题,真实事件提供了情感基础,剧本强化了人物性格,而朱迪丹奇的表演则饱蘸浓情充满层次,她追问马丁回忆与自己儿子见面那一段,真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影片最让人动容的部分,是菲洛梅娜在告诫室放弃告诫,摒弃宗教仪式走出教堂之时。

她并没有放弃信仰,她对上帝的虔诚、对善的维护并未改变,而是不再假借他人评判自己,不再依靠教会的“规矩”来束缚自己,菲洛梅娜在不断自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对自己的评定,她甚至敢于敞开心扉去回忆性的美好,打破了折磨她一生的精神枷锁。

“我原谅了你”。

这是菲洛梅娜和她的信仰里最光辉的部分无比接近的时刻,让人心潮澎湃。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或多或少因为最近在看一本书——《人的宗教》。

在几乎所有宗教中,制度和宗教组织都是规范行为,而顿悟超脱则有赖信者自察。

宗教和宗教组织本身是两个概念,但我们常常把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好比谈论平等,就会等同“少数服从多数”,可“少数服从多数”对“少数”的那些就是真正的平等?

人们对于内容其实少有异议,分歧多在形式,为了消除分歧,于是人们就开始了互相评判与裁决,仰仗的并非真理,而是权力。

人能被征服,但哪里会被外力改变呢?

我虽然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人一生积极的使命,是追求更完美的人格,追求人格实现的过程绝不靠他人的评判——谁也不能评判你,除了你自己。

不管在哪套价值体系里,他律者皆沦为奴隶,唯自察者虽然困惑纠结,但让我们与猛虎和深渊区别开来。

微信公众账号:mydunhe

 6 ) 菲洛梅娜:A面小说,B面电影

要比较小说《菲洛梅娜》和电影《菲洛梅娜》的优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一般的小说改编电影的延展与浓缩不同,电影《菲洛梅娜》与小说相比,几乎是从磁带的B面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完全不同的角度,与小说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弧。

电影像是小说的纪录片、旁白者、注解师,不同的解读,甚至不同的观点,让看完小说的读者能从全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故事。

看完小说和电影,读者会惊异于一件事情可以从这么多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和解读,虽然不比《罗生门》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可是完全是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菲洛梅娜》由前英国记者Martin Sixsmith写成,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主教高压的爱尔兰社会中,未婚先孕的女子不能保有自己的孩子,只能被送到修道院做苦工,医疗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而他们的孩子,以“领养”的名义几乎是“出售”给有钱的美国人。

两千美元,天主教家庭,就可以“领养”到一个健康的爱尔兰裔儿童。

经历了与自己儿子生离的姑娘菲洛梅娜,与经历了在懵懂之中就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安东尼,在新大陆的生活,与养父家庭的不和、对自己来历的苦究,对自身性向的疑惑,在上层社会共和党中的体面工作与内心世界中途的挣扎……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戏一般。

而安东尼把所有的这一切都归咎于他生母的“抛弃”:如果连亲生妈妈都不要自己了,那谁还会爱你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他踏上了漫漫的了解身世之路……小说是线性叙事,从1950年代娓娓道来,细致描述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的每个关口、每个戏剧化的场面,每个悲伤的结局。

而电影呢?

相比你也猜到了,是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的。

影片甫一开始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从修道院出来之后又在人间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菲洛梅娜此时已经是老妇了。

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当年被迫和自己的亲生骨肉分离的悲恸和遗憾总是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

恰好,她遇到了Martin,一个刚刚被迫辞职的前BBC记者,典型的劳动阶级、虔诚教徒菲洛梅娜和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Martin之间充满张力的互动,在寻子之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成了这部电影笔力最重的地方,是安东尼故事的反面,也是传奇的补写——看,在你传奇的人生之后,这是所有一切的根源。

一个孩子,从三岁起就和生母分离,被带到了完全陌生的家庭,开始全新的生活,应该是对过去的生活毫无知觉的。

他被培养成美国的精英阶层,上了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成了律师,去了华府工作,才华横溢,天赋异禀,成为他母亲口中的“大人物”。

而菲洛梅娜呢?

她一直居住在乡下,蓝领工作,爱看“霸道总裁爱上我”一类的爱情小说,举止粗俗,记者Martin一开始是看不起她却又无可奈何的。

但是,这是一个母亲啊。

这是一个被迫签下永远放弃抚养权的母亲,在五十年后对自己孩子执着的寻找,当他知道儿子的成就时,她的自豪感和所有的母亲是一模一样的:“他竟然是共和党的律师!

如果他和我生活在一起,可能他也就能当个镇上的律师吧!

”这样的话从一个教育、阶级都不高的母亲嘴里说出来,除了满满的母爱,还有什么呢?

菲洛梅娜知道安东尼是一个同性恋时,这个天主教徒一点都不稀奇:“我有预感,他一直就是个敏感的孩子……”她和他在一起才呆了三年啊!

安东尼以后走得那么远,那么高,但在母亲的脑海中,他一直是那个单纯敏感、母亲哭泣时能用稚嫩的手帮她擦去眼泪的孩子。

她幻想他的一生,用最朴素天真的她的视野去想象美国的生活:“要是他流落街头怎么办?

”“要是他没工作怎么办?

”“要是他变成一个胖子怎么办?

”“为什么会变成胖子?

”记者奇怪地问。

“因为美国的菜量实在太大了啊!

”看,这是每个母亲心里的担忧,无论这个孩子是否在她身边,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一面。

而在安东尼这边,他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他能记起他的故乡山川,知道自己来自爱尔兰,也知道母亲“抛弃”了自己。

他循规蹈矩,在学校里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因为他对自己的不自信,就必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来让别人接受自己。

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是被抛弃的孩子,你是没有人爱的孩子。

他觉得自己永远不配得到幸福,因而自虐式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毁灭自己的感情:不论异性还是同性,他的爱情结局永远是戏剧性地悲惨。

他向神父坦白:“我的原罪就在于,我爱的是男人。

”然而有真爱降临时,他又不愿意面对。

他对自己的初恋情人谈起自己的故乡:“那好像一首歌,你还记得听到它的时候美好的感觉,可是,你已经永远忘记了它的旋律……”他三次到自己的出生地——爱尔兰的一座天主修道院寻找自己的生母。

修女们从始至终都拒绝了他的请求。

最后一次,他得知自己罹患艾滋时,最后一次请求修女帮他找到他的出生资料。

修女仍然拒绝了他。

小说和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替换。

正如记者在电影所说:“不能改名,这正是这个故事的意义。

”我看的书里,有安东尼三岁前在修道院的照片,有他参加成人仪式的照片,有大学毕业的照片,有当律师的职业照片,也有他回到爱尔兰修道院的照片。

最后一张,是他的母亲站在他墓地前的照片。

五十年的寻寻觅觅,不过换来一抔黄土。

当母子终于相见时,生离变成了死别。

最后一次受到修女拒绝时,他提出了最后的请求。

他把他的财产捐给修道院,只求葬在出生的地方。

他的伴侣跟他的养父大吵一架,把他带回了爱尔兰。

最后的答案在电影里:母亲欣慰地发现,儿子还记得她,记得自己的故乡。

小说和电影里有宗教、有人伦、有道德、有自我的矛盾与冲突。

小说里的照片,在电影里变成了录像。

菲洛梅娜看着一帧帧安东尼逐渐长大的画面,感受着五十年来的母爱全部浮现在屏幕上,那是渴求却不可得的遗憾,时空交错中永远不能弥补的失落。

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母亲失去自己的孩子更令人难受的了:而菲洛梅娜能对当年拒绝她寻找儿子的修女说声:“我原谅你了”,也让记者震惊,从而深思他与菲洛梅娜不同的价值观。

他愤世嫉俗,以眼还眼;她受到如此多的不公正待遇,却仍然笃信上帝,善待自己。

这是宗教间的冲突,在我看来,更是阶级间的冲突。

大多数观众可能会站在记者的角度看问题,而菲洛梅娜最后与记者的融洽,说明这些价值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人与自己命运的妥协。

电影绕过了安东尼的一生,着重点在菲洛梅娜寻找自己的孩子身上。

避重就轻,却用敏锐的笔触阐明了这一主题。

朱迪•邓奇与Steve Coogan之间的互动有趣极了,两位精湛的演技能用一个眼神就把观众逗得忍俊不禁。

小说则更充满戏剧性,很多地方能看出来是作者添油加醋的,我不太喜欢这种借着真人真事煽作者自己情的写作方式,然而作者笔力颇深,带着记者的客观与冷静,多用短句,每句常用“He”开头,像是旁观者在讲述不属于自己的故事。

 7 ) 一位叫做菲洛梅娜的...老太太

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老太太——或许因为岁月压弯了她们身材,我们背地里还管她们叫“小老太太”。

她们并没有渊博的学识,也没见过什么高大上的场面,没什么高谈阔论,没什么艰深哲学,于是印象中她们总是一副带着慈祥的微笑坐在阳光底下晒暖的样子。

然而一旦了解了她们的某些过往经历,我们又会惊异得张口结舌,欢欣于她们恣情与得意,悲戚于她们的坎坷与不济,叹服于她们坚韧与力量——只有经过不轻松的岁月才有的淡然和原谅。

片子的情节设计的很巧妙,寻子的过程并没有像侦探片一样抽丝剥茧的拼凑细微的线索——刚演到一半就确认了50年未见的儿子的身份,并且发现他已经去世;后半程则又通过对周围人的寻访使儿子的形象渐渐丰富起来,观众随着老太太的脚步一起慢慢认识小安东尼,心情一同起伏;时而穿插一句句英式幽默的对白,也将气氛调和,避免了过度的悲伤与批判。

导演Stephen Frears曾执导女王,之前也与Judi Dench合作过一部<亨德逊夫人的礼物>(Mrs. Henderson Presents),也都是很好的“老太太”的故事。

Judi Dench这次也不再是女王、富孀或特工老板,变成了一位读着情节俗套的言情小说、没吃过酒店自助早餐、要用Ann Boleyn代称自己的爱尔兰老太太。

其实我们无法想象五十年来对失子的想念是怎样一种情形,无法想象再次站在看着儿子远去的窗前、栅栏前是怎样一种心绪,而这位老戏骨通过菲洛梅娜的彷徨与笃定,隐忍与宽恕,再一次让我们温暖、感动。

寻子旅程的终点又回到了那件修道院,记者引述了艾略特的话: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站在儿子的墓前,菲洛梅娜说:He knew I'd find him here——其实,她一直知道儿子的一切。

 8 ) 菲洛梅娜

失意的英国驻美著名前记者马丁,和一位爱尔兰老太菲洛梅娜一起,寻找她失散五十年的儿子。

在这寻亲路程中,两人无论是身份地位文化学识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巨大差距,在马丁的衬托下,菲洛梅娜的性格特点随之凸显,同时顺理展开文化宗教个人身份地位等诸多内容的探讨,是一部很充实饱满的电影。

文化差异刚开始时也许是身处熟悉的环境和沉浸在对儿子回忆中的缘故,菲洛梅娜不大爱说话,穿插的影像和时时刻刻的画外音让人感受到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如此之深。

当开始寻亲旅程,来到陌生地方的新鲜劲儿让她活泼起来,这位老太太各种可爱有趣的一面也就逐渐显露出来。

尽管她不了解美国文化,最初还听不懂马丁的笑话。

文化程度也不高(联想到她年级轻轻就生下孩子并且在修道院干活可以想象她没读多少书),在听到马丁谈到horse-trading(政治价码)时抓住的关键词只有horse。

她甚至显得没“常识”,在冷漠已成为习惯的华盛顿,她对“过分”人友善热情:跑去和烙饼的墨西哥服务员攀谈,责备马丁对服务员太过冷淡。

但这种热情友善这也是她的可爱之处。

直白率真,一点也不傻,既能毫不难为情的和自己年纪小的马丁分享自己做爱的感受(老太真可爱!

记者难为情死了哈哈哈),也一针见血戳出马丁“讨厌和我这老太婆说话”。

无比开明,听到儿子是gay竟然没反应,还一脸镇定询问其“是不是双性恋,能不能生孩子”;极度热爱浪漫言情小说,总和马丁大谈特谈小说的情节......面对这样一位可爱有趣的老太太,观影路上尽是未知和惊喜。

宗教差异除开上面这些,还有最重要的,也是一直或明或暗贯穿其中的,关于宗教的探讨。

菲洛梅娜对上帝无比虔诚。

最明显的就是,当她的孩子被夺走时,她相信上帝,当她得知自己与孩子至死不能相见的直接元凶竟是与上帝密切相关的修女时,她依然相信上帝,这不就是最大的虔诚了吗。

上帝虐我千百遍,我待上帝如初恋。

同时寻亲过程中处处有细节,不赘述。

她的信仰已经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成为坚定的信念和生活方式。

若要对本片的宗教问题进行探讨,就不能不把重点放在与希尔德嘉德修女见面的那一段。

面对希尔德嘉德修女时,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愤怒无比,说“我会不原谅你”,一个在沉默了一会儿,在人们看不见的背地里无数次挣扎之后终于能缓慢又平静的说出:“我原谅你”。

看似轻巧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看不见的挣扎反思。

马丁毕竟不是信教人士,没有经历过菲洛梅娜那种对上帝忏悔并且不断面对内心挣扎,最终说服自己原谅犯错方的经验,因此他的反应自然而然是“什么?

就这么完了?

”马丁其实代表了大多数不信上帝的人发出的疑问,人们乐于看到犯下的错误和罪行的人,最终付出代价得到报应,就如同马丁反应的,至少也要:“说对不起,道歉,不许再掩盖真相,出去清理干净墓前的杂草......”这是人之常情,基本的道德规则,但一般适用于没有被别的信仰规则约束的人们,在影片中,奉上帝/基督的教义为最高指令的希尔德嘉德修女,会认为不信上帝的马丁没有资格教她怎么做“主耶稣基督会审判我,不是你”。

其实,菲洛梅娜才是那个最有资格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的人,她作为当事人,又与希尔德嘉德修女同是接受上帝教诲,可以说她俩是同类人。

如果说修女是直接元凶,那么菲则是直接受害者。

然而面对直接的元凶修女,她选择说出原谅的话。

这原谅把她一下子拔高到圣人地位。

有些人可能觉得菲洛梅娜傻,这么多年的痛苦一句话就带过,甚至有人觉得她不过是被宗教洗脑,内心可能依然不服,等等,诸如此类。

菲洛梅娜究竟是不是出于个人意愿发自内心原谅了修女呢?

是的。

她看到替自己发怒鸣不平的马丁,在说“不希望像你这样记恨...不希望成为你这样...这一定很累吧”这些话时,甚至有一丝细微怜悯无奈的表情闪过,即她是发自内心觉得马丁的发怒没有必要,或者说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也正是因为这个表情,我想,能断定,菲洛梅娜是真心实意的原谅了修女。

冤冤相报何时了,但复仇又是人的本性甚至本能。

然而复仇过后呢?

同时影片采取了一种巧妙而隐晦的对比方式,希尔德嘉德修女在面对马丁的质问时,摄像机对马丁和希尔德嘉德修女都是采取平拍方式,采用的是平等的视角,而在菲洛梅娜对修女说“我原谅你”时,菲洛梅娜采取仰拍视角,而修女采取俯拍视角。

这让后者没什么表情的脸在俯视的视角下也显得弱小,仿佛修女瑟缩挣扎的内心。

面对马丁的指责,她无愧于心,但面对菲洛梅娜,她不能如前者般理直气壮。

那么,修女们是不是需要承担这其中主要的责任(或者说罪)?

如果说修女阻止未婚妈妈和孩子们见面是因为妈妈们犯下了“罪”,那难道修女们就可以把孩子卖掉,甚至阻止多年以后母亲和孩子寻找彼此?

这所谓的罪究竟还要赎到什么时候?

几十年的时光难道还不够?

还需要做什么赎罪?

这个“罪”究竟又是怎样定义的呢?

追随僵化的原教旨上帝,就真的对吗?

修道院有意把这些记载孩子们下落的文件烧掉,誓死捍卫母亲孩子相认的可能性,是为了让她们继续赎罪?

这难道不是为了赎罪制造出来的新的罪吗?

这些修女算不算上帝教义的木偶?

只是忠诚执行,无自主意志?

如果这个想法成立,那么修女也不过是无关紧要的棋子,那么真正应责备的,是上帝,是制定解释教义的人?

还是......?

这里不去探讨究竟是宗教的哪个环节出了错导致罪的产生,如果从菲洛梅娜个人角度出发,木已成舟。

而她面对眼前这个环境,还是一如既往信仰上帝,可以说(在排除被宗教绑架情感的情况下),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至于她究竟是因信仰变得高尚,还是她天性如此,孰因孰果,说不清(后来看到豆友夏虫语冰的答案觉得很中肯,用文字说出了我的感受,因此还是偏向认为菲天性如此纯粹)。

宗教的东西因为太过虚无缥缈而且个人体验性强且不可替代,很难说清楚。

所以到最后,可能还是回归个人,你看到什么,体验到什么,愿意相信什么。

那些以宗教为名犯下的罪还少吗?

拥有信仰不代表从此不需要理性思考,恰恰相反。

宗教这致幻剂般的效果导致它犯的罪更多更深,甚至也更复杂。

在最基本道德观念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价值信仰的差异并无对错之分,然而宗教危害在于,一旦有权,就可以借宗教的名义,做伤害的事。

这是一部煽情但也足够特别的电影。

他足够“立体”,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都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9 ) 谁要你原谅了?

片中女主角迫不及待的原谅了修女,其实是为了自己,修女那边根本就不觉得有错,谁要你原谅了?

所以这个原谅是多余的,也是没有分量的。

“真相对个人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当真相比谎言更丑恶,我的生活会不会因为真相而布满丑恶”所以愿意相信谎言的女主角才会被修道院骗了那么多年,直到有个愿意查找真相的作家才最终找到自己的儿子。

现实中只有愿意面对丑陋的真相,才有可能把现实变得更美好,如果一味盲目相信美丽的谎言,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10 ) 影评练习5

《信仰的定义》——评电影《菲洛梅娜》对于中国人来说,信仰对于我们而言也许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无神论党派所执政的国家,虽然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仰是伟大的,但其实我们这些被功利文化所熏陶成长的我们并不存在,甚至不理解一个真正虔诚的信仰的意义,我也是其中一员,在看一些涉及教徒的国外电影时,我总是试着去揣测他们的行为,思维,但我痛苦的发现,实际上我永远无法了解他们,因为我与他们缺少共鸣。

然而今天,当我看完《菲洛梅娜》这部电影后,我仿佛明白了些什么:原来信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它真正反映的其实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态度,只要每个人存在一个生活中的态度,每个人就拥有了自己的信仰。

这部电影的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编:马丁是一位刚刚因故被辞,但还保有名气的记者,通过一次酒会,马丁与菲洛梅娜间接相识,菲洛梅娜是一位退休的爱尔兰护士,她向马丁说出了自己的故事:50年前身为修道院学徒的她诞下了一个私生子,之后这个私生子被修道院拐卖到了美国,50年来她一直为她孩子的现况担心,她希望马丁帮助她调查他儿子的下落。

马丁为了故事创意而欣然答应,他们来到了菲洛梅娜当年所在的修道院进行调查,之后又去了美国寻找线索,在美国,马丁查到了菲洛梅娜儿子——赫斯的下落,但他本人却已经去世了。

得知噩耗的菲洛梅娜虽然痛苦,但他决定留在美国并前去拜访儿子生前与其交往过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赫斯在生前也在寻找她的生母,而他也拜访过菲洛梅娜所在的修道院!

但菲洛梅娜对此却毫不知情。

马丁与菲洛梅娜迅速飞回了爱尔兰,并重返了修道院,在修道院中,他们遇到了整个悲剧的最终推手——已经垂垂老矣的希尔加德修女,在愤怒的马丁质问她时,却得到了她毫无忏悔之心的回应:她认为菲洛梅娜背叛教条的行为让她咎由自取。

但马丁未曾想到的是,得知真相的菲洛梅娜最终却选择了原谅,马丁也尊重了她的意愿,不久后,以她的故事写成的小说得以发表。

影片表面上呈现的,就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是一个母子之间亲情的故事,他们虽然并没有见到彼此,但母亲对儿子的殷切盼望,儿子对母亲的苦苦寻找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为这母子二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他们的遭遇所感触。

但实际上,“信仰”在片中一直在片中充当一条重要的暗线贯穿始终。

从最开始菲洛梅娜在教堂,到最后马丁和她在赫尔墓前放上基督像,有大量的桥段都与信仰这个主题有关联,而除去表层的亲情之外,其实这条暗线才是导演真正想要点出的主题。

修女出身的菲洛梅娜是一个对上帝极度笃信的教徒,她一生都恪守天主教的教条,除了她的那次初尝禁果的体验:她与一位帅气的男子在游乐场中交合,然后诞下一个孩子。

这也是她一生当中所有痛苦,也是快乐的根源。

正是因为这次体验,她成了一个一生都活在少女情怀里的女人,也成为了一个一生都在为自己所谓的罪孽忏悔的女人,但实际上,她不过是犯了“原罪”,而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罪孽,但她却要为这样的一个罪孽背负着与儿子分离并且一辈子都活在愧疚之中的痛苦,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导演批判天主教教条式的信仰对人造成的摧残。

然而事实上,这次让她不愉快整整50年的经历并没有让她异化,在她老后,在经历了太多的人间冷暖之后,她依旧是一个可爱,热情,开放,而且是个对最初信仰怀有巨大虔诚的女人。

她其实是极为矛盾的,她曾经对马丁说,她对自己的行为终生感到愧疚,然而最后她还是想清楚了,在亲情与宗教面前,她选择了亲情。

这看似很轻松的决定其实是她最重大的抉择。

之后,在那间忏悔室内,她在神父面前流下了眼泪”天主,我犯了很大的罪。

“她那发自心底对信仰的真诚让人既唏嘘又敬佩不已。

与之相对的,就是陪伴她的马丁了。

马丁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无视上帝,只相信人的命运由自己改变,这和我还有其他绝大部分中国观众其实是可以归于一类的。

菲洛梅娜跟他聊起过性爱的问题,菲洛梅娜说她虽然享受性爱,却也为触犯原罪而感到痛苦,这让她有了一个怀揣了很多年的谬论”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罪恶的。

“马丁便直接反驳了她,批判了天主教甚至是上帝。

在车上,菲洛梅娜曾在影片的两个桥段里与马丁讨论同一个话题——是否信仰上帝,第一次马丁对此含糊其辞,然而第二次,马丁就直接与她吵起来了”没错,身为一个他妈的记者,我根本不信上帝这一套!

“闻之的菲洛梅娜当然生气,便从此时开始与他辩论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她还教育马丁为人向善,尊重待人的道理。

但直到剧终,他们也未曾相互改变。

毕竟人的观念是无法被他人所改变的,这可能也是导演想说的另一件事吧。

在影片的结尾,菲洛梅娜二人返回到了修道院,并最终遭遇了最终BOSS,这场悲剧的源头——希尔加德修女,当马丁指责希尔加德背叛了上帝时,恼羞成怒的希尔加德告诉她“我一生都保持处女之身,恪守天主教的职责,你有什么资格说我背叛上帝?

”,而且她对以往干过的事毫无悔过之意,直言菲洛梅娜是罪有应得,马丁对她说“如果上帝在这她会把你的轮椅踹翻。

”然而,菲洛梅娜作为受害者面对这种情况下却保持了冷静,她说她原谅了希尔加德。

马丁问她“为什么就这么轻松的把她原谅。

”她回答“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看起来轻松,可实际绝不不轻松。

”是啊,整整五十年的恩怨,哪能在一句淡淡的“原谅”之后就化为过往烟云了呢。。

在修道院外的墓地旁,菲洛梅娜找到了儿子的坟墓,她将一个基督的玩偶放在了儿子的墓地之上。

在这里我真的很想对她说:“你无愧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这个世界上,有人以信仰为名施行龌龊之事,有人却以信仰为名将真爱洒满人间。

菲洛梅娜就属于后者,她数次教导过马丁对人向善的道理,她本人也不负自己的言语,她就像一位真正的门徒一样,感化着她身旁的每一个人。

在这世上,存在着太多的信仰,无神论,有神论,但信仰什么都是不分对错的,能分对错的是人们对信仰的解读和理解的方式,即使是同一个宗教,解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希尔加德是教条主义者,而菲洛梅娜这个”背叛者“却似乎更好的贯彻了天主的奥义,而马丁,虽然并不信仰上帝,但最终还是被菲洛梅娜美好的心灵所感染了。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以信仰就下界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其实信仰终归是一种唯心的体现,是对人们生活起到指导作用的哲学,不论是什么信仰,只要领悟其中的智慧,并将其化为行动,这样的信仰才能称得上是为人类世界作出贡献的信仰,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信仰。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信仰真正的定义所在。

《菲洛梅娜》短评

真实故事改编。

4分钟前
  • kingsoon
  • 还行

导演客观,试图不做任何评价。这年头能有不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吗

9分钟前
  • maud
  • 还行

又哭又笑的看完,上分钟还揪心抹泪,下分钟又被老太太抛出一个安.博琳的梗逗得吹起鼻泡。有的人在宗教庇护下以基督之名行使着恨,有的人在宗教迫害下籍着信仰修炼出纯净宽广的心灵。无论I forgive u或I couldn&amp;#39;t forgive u,都掷地有声,都可以挺胸去到上帝跟前,而最卑贱的,恰是那至死冥顽的掷石者。

1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寻子之旅在看似结束的瞬间才刚刚开始,现实的曲折令人慨叹命运才是最强大的编剧,于是整个事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与解读空间,但归于原点的仍是不加修饰的人性。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不好意思 我看得好无聊

21分钟前
  • 天秤鱼
  • 较差

【B】非常暖心的小品电影,配乐太美了,菲诺梅娜这个絮叨的小老太太被塑造的非常丰满,朱迪丹奇收放自如的演技真挚感人,不足的话觉得故事欠缺一些力道,太偏重煽情,在颁奖季一直陪跑真是太可惜了。

2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都什么迷惑行为大赏一个被告知是被母亲遗弃却执意寻找并选择葬在自己故乡的儿子(心疼养父母)一个辗转欧美大陆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陪老人调查走访寻子 却在最后决定不发表文章 因为觉得这是他们之间的故事的记者(用爱发电吗??心疼公司)一个只想confess 时刻为修女们着想 分分钟理解并原谅她们 甚至记者都看不下去了为她说话还不领情的老母亲(心疼记者)Oh I didn&amp;#39;t see that coming! Not in a million years!

25分钟前
  • mirage
  • 很差

表演很好,故事缺少实质的内容。

26分钟前
  • 季轩
  • 还行

无法理解这种感情 剧情太朴实与平淡了

27分钟前
  • 豆友2096346
  • 较差

依靠揭露来支撑情节,缺少足够有分量的反派来维持情节的动力

28分钟前
  • Jhnjhnbjybjh
  • 较差

喜欢英国电影质感。虽然宗教批判性很强,但善良的母亲执着地寻找自己儿子的每个情绪,都那么打动。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是在你对他念念不忘的时候,儿子也在寻找您呀。

33分钟前
  • ibelieve
  • 力荐

寻子之旅,感觉实在比较普通!不推荐观看!

36分钟前
  • 南都小王子
  • 较差

Philomena这个角色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我们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两面性,正是宗教的伪善让Phi一生与孩子天涯两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让这个没读过艾略特的普通人拥有了宽容的勇气。笑点泪点结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转折带着不能剧透的情绪感染力。缺点就是两位主角的个别主动选择过于简单带过了。

3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说实话 非常一般 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 想起之前朱莉那部换子疑云才让我记忆深刻

40分钟前
  • 小明他爸
  • 较差

「hello,mom」

41分钟前
  • il
  • 还行

真是拍的相当之无聊…居然这么多提名和获奖,也是醉了。

43分钟前
  • 周腾他妈
  • 较差

挺好的

47分钟前
  • 绿豆酥
  • 推荐

改编-1星,剧情没有惊喜-1星

50分钟前
  • P橙在烘焙
  • 还行

看完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我根本想不到这个结局,一百万年也想不到”,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来说,太难体会片中关于救赎原谅和不可饶恕的博弈。大赞片中的表演,当菲洛梅娜在电脑上第一次看见儿子的照片,第一反应是“he&amp;#39;s dead ..isn&amp;#39;t he”,那个表情终生难忘,当你发现真的已经离开自己最爱的人。

5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55分钟前
  • 裸奔的香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