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高一刚毕业,说说看这部剧的感受钱三一这个人设真的是有问题啊,一副高高在上清新脱俗的感觉,鹤立鸡群你们都是弱智的莫名优越感,感觉就他是上等人我们都是小学生。
别说我羡慕嫉妒恨,高中这种装逼狗会被人打死的,在这脑残剧里还有全班粉丝,至少这种人在我们这种俗人高中不可能受欢迎是没体验过高中生活啊 写得些什么狗屁东西 真得好想怼 有一集 让钱三一讲个知识点 竟然唱起歌来了 我真的服了 很尴尬,还有一回还说骨折不吃肉要吃素,你莫非进化出了叶绿体?
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看着好想喷
不是加一大堆流行的俏皮话,就叫接地气,能得到共鸣。
不是跟老师顶嘴,就是新生代自由的表达。
编剧台词比较没劲儿,感觉像60后的编剧强行臆想现在的中学生活。
几个年轻人表演也做作了,尤其是学霸的人设以及和女主的情愫,生硬而无理。
整体比《小别离》要差。
当然,比起很多狗屁不通的偶像剧,这片子还是值得看看。
张嘉译没问题,闫妮演的有点生硬,应该也是没当过虎妈的原因。
看了两集,最想吐槽的是,这是最好的高中的实验班的学生吗?
除了那个中考状元,其他人都是走后门进来的学渣吗?
编剧知道刚上到最好学校最好班级的学生是什么样吗?
那一定是个个踌躇满志的样子因为个个是学霸!
想演绎飞扬的青春也不是电视剧开始那样子,编剧知道吗,优秀学生的群体一定不会是杂乱无章纪律涣散的,他们一定具备认真、有序的素质,因为把优秀当作习惯了,至少刚开学,人人都会好好表现。
上课起哄,下课疯闹,甚至上课戴耳机?
在逗我们吗?
以为都没上过实验班啊?!
XXXX年9月1日(为了不暴露年龄,具体年份我就不说了),我去高中报到。
还记得先去学校的操场上见班主任,班主任面前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每个人先坐过去与她交流。
我下意识就把椅子让给爸爸坐了。
后来班主任深深记住了报到时唯一给家长让座的我,让我当了班干部……我为啥突然想起了这件十几二十年前的旧事呢(感觉还是暴露年龄了)?
因为这两天在欢乐地追看电视剧《少年派》。
谁也没想到,刚高考结束呢,电视上就给大家重新复习起高中生活来了。
第一集就是爸妈带着孩子热热闹闹去开学,报名,打扫宿舍……校门口挥别,于是一幕幕记忆就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了,因为我当年和女主林妙妙一样上的也是个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高中。
学校没收手机,亲切!
我们当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人为了偷带手机,把厚厚的字典中间挖空了放手机;每天早起跑步,亲切!
我们当时管理宿舍的都不称他们老师,而是喊教官;老师拖堂学生饿得肚子咕咕叫,亲切!
我记得有次我饿得实在不行,当时的好友从书柜里拿出偷藏的巧克力从地上滑给我;吃饭不许男女生同桌,亲切!
我们当时吃饭都要列队跑过去呢;打电话排队,出校门刷卡,亲切!
只不过当年我们出校门没这么高科技的刷卡机,而是凭老师签名的“出门证”才能放行,于是有段时间我就苦练模仿班主任签字,帮助了很多同学……
《少年派》在学校生活的展现真的很真实。
而且别的校园剧,开学之后应该很快就要男女主邂逅啊,一见钟情啊,误会啊,上课什么的都是背景,仿佛校园就是恋爱的温床。
我记得我们高中课程排挺紧啊,好不容易谈个校园恋爱都是下课十分钟还有五分钟被老师拖堂两分钟迅速去厕所解决生理需求剩下三分钟才能说个情话拉个小手分秒必争。
《少年派》一上来就先陆续展现了几堂课教学,从语文到数学到英语……上课场景也是无比真实,老师讲得下面人那个困啊……几堂课下来林妙妙就已经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灰头土脸。
结果好不容易挨到自习课了,班主任还前来霸占。
哈!
这才是我们真实的高中生活嘛!
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都是数理化英,史地政生……苦海无边,哪哪也不是岸。
然后我们的林妙妙为了短暂逃离,就想方设法进了学校广播站。
从此之后成为班上最令人艳羡的崽,每到广播站值班,就可以堂而皇之不上自习课。
这让我想到当年班主任让大家好好自习而我骄傲地说要去学校出黑板报的自己,以及说要去文学社校对校刊的自己。
宿舍生活也很真实啊!
虽然我没有住过女生宿舍,但是林妙妙她们宿舍为了个空调开关问题就要闹到换宿舍长类似的事情我们男生宿舍也有过。
宿舍长大概是大家最不愿意当的官吧,学生那么懒,宿舍总是脏,吃力不讨好。
另一个大家不愿当的官就是劳动委员。
结果林妙妙两者皆得,也是天选之女了。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算是很真实。
男主钱三一是中考状元,就能享受一切优待。
不但老师喜欢他,学生也会围着他转。
没办法,谁让人家会改计算器呢。
说实话,中学时候光会埋头苦学的学痴没人会喜欢,但学习好又会玩的学霸(重点还长得好看)还是很受欢迎的。
没办法,我们那时候就是没见过太多世面嘛,班上看到那样有趣的计算器不得多看两眼啊!
不得崇拜这样会改装的同学啊!
况且多年之后回忆起来,那才是真正的激动。
后来我们见多了,也麻木了。
那时候的友谊也是珍贵。
林妙妙、邓小琪、钱三一、江天昊四个人的友情也有点令我陷入回忆。
校园中的友谊真的就是那样,我当年一进宿舍,下铺的男生已经来了,后来我们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作为一个在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上过学的人,同学们每一天都抬头不见低头见,朝相处过夕又相处第二天还要再朝夕相处,那种感情和其他学校就是不一样的。
我至今还跟当时的好朋友保持着很深厚的友谊,哪怕已经各奔东西,一年也才见个一次面,但感情的基础是那个时候就打下的,到底不一样。
《少年派》还有一处更真实的地方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真实。
真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爸妈了。
很多时候以为是我们在备战高考,其实都是爸妈吧。
林妙妙和妈妈王胜男之间的对手戏是我最爱看的。
闫妮演的王胜男有些极端,有些歇斯底里,但其实又不失真实。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段关于便便的深刻对话了。
前面是林妙妙一起床就催她去上厕所,排宿便。
后面镜头一转,林妙妙上厕所不出来,她又要去敲门,骂她拉便便……而且所有孩子都爱在马桶上看书(包括我),然后所有妈妈都要反对(好像也没什么用)。
还有林妙妙的爸爸林大为总结的关于孩子回家王胜男的表现那三点也很有群众基础啊!
一、不回家的时候想啊!
于是刚回来各种嘘寒问暖。
二、回来一会儿就开始这里那里看不惯了,开始挑刺,开始互相不对付,嫌弃。
三、要走了,就又开始舍不得,孩子就又变成自己的心肝宝贝儿。
这“三步曲”我想所有做过孩子的人都很熟悉吧。
反正我到现在回家也不能超过十天,不,一个星期吧……其实两三天后,爸妈对我们的新鲜度和热情就退却了,直到再次离别将我们彼此的心灵拉近。
我很喜欢林妙妙爸妈张嘉译和闫妮的配置。
张嘉译一看就是女儿奴,超级暖爸的那种,又惯会和稀泥,孩子住校第一晚睡不着,半夜爬起来睡到妙妙床上去了。
闫妮演的妈妈其实有些偏激了,不管是关心还是责备有时候都显得很神经质,看得出编导也是想将很多矛盾冲突的关键点放在她身上来,但因为是闫妮演的,又反而演出了一种可爱。
反正目前我并不像看很多校园剧中的讨厌家长那样不喜欢王胜男,反而觉得她每次的发神经都很有笑点。
而且金句频出:“你看你这头发帘厚得挡着眼睛,你能看到你的前途吗?
”“一看书就上厕所,脑子难道跟括约肌相连吗?
”……说实话我就想问她,也问天下的妈,这些因果关系是怎么想到的?
现在回想,高中时代之所以会那么印象深刻,发生过那么多激烈碰撞的事情(后来我们的人生可能就平顺了,也平淡了),其实有一种悬刀之下的偷欢,可怕的高考迟早要来的——反正还没有来到。
这其实已经是学生时代的尾声,之后的大学生活几乎自由到没有可比性,而之前,我们又没有那么多的自觉,那么多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
我们的躁动青春期啊!
又撞上了爸妈可怕的更年期。
就像彗星撞地球,就像老鼠爱上猫,就像喧哗与躁动,像盖茨比来到了灰烬谷,像包法利夫人去到里昂……希望《少年派》后面能把这样真实的感觉一点一点都拍出来。
林妙妙这个人设26集崩的厉害啊 知道她爸的工作后 回家发脾气 指着她爸鼻子骂 这太魔幻了 根据她的成长环境和她父母的教育环境 这也不应该是她的举动啊还有高三去直播吃播 塑造的林妙妙她到底有没有脑子啊 这是重点高中出来的学生?
想不通想不通还有邓小琪 谁愿意和一个莫名其妙爱生气的人一起玩啊 这样的友情最后也能he 好的是我孤陋寡闻了 编剧为啥把女性角色塑造的这么婊 服了
总说孩子世界是成人的浓缩版,三岁看老,虽然俗语不那么确切,但也总能看出点门道。
何况是近成年的少年。
少年派这部剧讲的虽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但通过种种事态背后反映出家庭,社会现象,以及人性等等的辛辣之处,总是会在看后引起一些讨论和思考。
先从孩子们说起;林妙妙,算是对比剧中几个孩子里较接地气的。
父母家境殷实,比金字塔塔尖嘛差了点,但该有的一样不落。
昂贵的学费,补习班都不着家里咬牙,还是能出的;家中陪读的条件,次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林大为做好事让租房更实惠了是后话)。
林妙妙心眼实,虽然被老妈管的不服气,但也算听话。
一天到晚精力过剩是这个年龄的特质,在外抓猫撸串,回家和王胜男耍耍嘴皮。
在校团结同学,热心肠,不冷漠。
成绩嘛得过且过,闲事儿没少管。
在温暖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安全感。
正因为天塌下来用不着他们来顶,所以更不必去换位思考成年人维系家庭运转的艰辛,在外工作的劳累。
这个年纪,最怕的是没朋友,那些在父母看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绪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还有天马行空的梦想需要和懂你的人分享。
当然了,更害怕的是“丢脸”,比如林大为的新工作—葬礼主持,让她的自尊心在朋友面前被戳了那么一下,那时薄如蝉翼的自尊心呐,就像气球一样炸了。
而其中道理她也只有长大了才会懂,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所谓的理解是次要的,有钱赚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孩子往往生长在一个能给她足够温暖的家庭里,父母给她建造好遮风避雨的防空洞,同样的,也变得十分单纯,可能还有点无知。
会因为不知外界的天高地厚伤人,却也懂得爱人(在宿舍内懂得维护和平,牺牲小我的精神等等)。
被爱包裹的孩子是幸福的,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的。
钱三一,中考状元,原生家庭不太好,父母形同陌路,这少年从小活得就很压抑,肩上兴许还背负着不能让家人失望的重担,在遇到林妙妙和江天昊他们之前就没怎么释放过自我。
他是他母亲的底线,少年心里很明白,也懂得用对父亲向他示好时的拒绝来维护他心中对母亲的那份敬重,同时,也明白保持自己的优秀对母亲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一层防御网。
毕竟,他是他母亲在这场挫败的婚姻中获得的仅有的骄傲。
但这份压抑总要有人来打破,总归是十来岁的少年,即便用着干部茶杯也不能掩盖他内心就是个毛躁小伙的现实。
从被天性奔放的林妙妙吸引后,一句“哪来的猫啊”开始,少年那颗向往烟火气息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越接触越发觉自己的世界着实太荒芜,不如人家的有趣。
和江天昊的友情也是两个臭屁少年的一拍即合,有臭屁的资本谁会不显摆呢。
从“钱家讲坛”到“肌肉舞”,钱三一是彻底让自己和烟火融合,当然,有林妙妙这样有趣的姑娘相伴,从一开始的不打不相识,到广播台再到上下楼的邻居。
青葱岁月里最美好的感情也在他心里悄然滋生,姑娘的神经大条是他独享这份秘密的庆幸。
却不想几次三番被母亲搅局,与此同时心底对母亲多年的怪罪也在激烈的言辞交锋中破土而出。
优秀是与人交锋时的资本,这就是为什么林妙妙输她妈,而钱三一不算胜利但也没输的原因了。
见识过人间烟火的曼妙,自然也明白了内心的憧憬,未来还很长,不着急,慢慢来。
江天昊,可能是因着父母白手起家创业的缘故,又是男孩子,任其野蛮生长,只要大方向还成,就让他去。
所以练就了潇潇洒洒的性格,顺带侠肝义胆的江湖心肠。
同样不论是家境还是家庭,都给予了他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喜欢的姑娘就勇敢去表达,示好,大方不遮掩。
想做的事就去争取,甭管结果是啥,凭着一颗勇猛向前的心。
直到在家里破产之后,才开始知道人生不易和凉薄人心。
也因为父母的身教,看到了他们东山再起的决心和韧性,未来多坎坷也走的踏实坦荡荡。
邓小琪,这个角色应该本身是编剧让她承担了一些转折,有些功能性的角色,所以相对不是那么讨好。
但也切实反映出一些人的特质,只不过比较集中罢了。
我们读书时总会羡慕一些人,要么成绩好,要么外貌出众,是吸睛石,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而平凡人等和他们的交友过程,往往会沦为陪衬的存在,俗称绿叶。
林妙妙和邓小琪的友谊开始,虽然不是出于平凡人的有意高攀,却也难免被其他人拿来这样看待。
比如钱三一就觉得林妙妙当个绿叶没意思,和江天昊时常挖苦她,但林妙妙似乎也早已习惯接受小琪的耀眼,对友情还算挺呵护的。
邓小琪出身单亲家庭,她缺爱,但为了骄傲同时在他人面前营造出一副家庭和睦的假象,这是她的禁地,其他人都不知道。
开始她对妙妙的回应也很真诚,肚子疼背着她回寝室,照顾彼此,好吃的好玩的一人一半,虽有些小性子,但二人还算融洽。
但同时,敏感心思也伴随着不少潜在不安稳因子,比如比较心态。
绿叶式平凡的妙妙却能在校园表演里胜过专业水准的她,暗恋对象和人家都比自己要亲近,有比较就有纷争,有纷争就有猜忌。
起初是一个人的战火,摩天轮事件,林妙妙主动求和认错,但即便如此,更是愤懑不甘。
友情就是这么敏感,尤其是不对等的友情。
讨好久了的人也会哪天说不准就撩担子了,所以在小琪退出四人群组聊天又对林妙妙生气了之后,林妙妙也不干了。
世上没有永远的迁就,因为没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
战火愈演愈烈,脱口而出伤人的话,再彼此闹不和,孤立等等行径也就不奇怪了。
嫉妒是最可怕的感情,会让一个人失衡。
唯一能战胜嫉妒的,就是自信。
邓小琪缺乏的,或许就是林妙妙当初不畏人言和她做好朋友的那份自信。
其实彼此身上都有对方所没有的优点,既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过度自卑。
这个年纪,谁和谁能有深仇大恨。
也不要去妄想谁会永远迁就自己,也都没那么无私。
一时绿叶尚可,可绿叶也终是朝向阳的方向生长,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太阳,但不要妄想自己会是别人的太阳。
说完了孩子谈谈剧中的成年人。
王胜男:苦口婆心的老母亲形象,闫妮塑造的真好。
碎碎念,勤劳,学习学习放嘴边,对爱不懂得表达,经常出力又不讨好,包揽家中大小事务还不落个好。
这妈当的心酸又憋屈,羡慕人家的孩子多省心呐,赢在起跑线的资源又偏偏比自家娃更努力,再瞅瞅这心眼大的跟筛子似的自家姑娘,扶额长叹,能怎么办,自己肚子里出来的,将就着养呗。
说回王胜男本人,人言长姐如母,老大在家里自然是要挑起更多的担子,所以妹妹顶男享受了有姐姐的红利,帮家里搭把手的事情都落在王胜男一人身上了。
兴许也是一种补偿心态,有女儿后便把做孩子时缺失的那些关爱全补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她是在被爱包围的氛围里长大。
但同时对女儿的全方位管理也让孩子与她在生活中起了各式各样的小抗争,然而,反对无效。
她在做着一名“好妈妈”、“好妻子”的同时,内心其实也渴望着一份浪漫。
而和裴音的“不打不相识”,意外收获了一份双方互有情感宣泄需求的友情,裴音需要倾诉,而王胜男不记仇、热络的性格和她一拍即合。
裴音和王胜男在内心有一处是有相通的,就是她们都是很纯粹的人。
即便都戴着世俗化的价值观,在面对教育问题时会摆出或高傲或不屑的态度,但撇开孩子,回归她们自身,都在心底存着对追求美好的向往。
家庭的束缚,繁琐的生活逐渐把一个鲜活的人变得枯朽麻木,封锁住流淌在血液里的冲动。
可只要一息尚存,你就仍能感受到它。
裴音:这个妈妈很不容易。
如果说王胜男当初是随波逐流的结婚生孩子,那她可能也是被家里上赶着和钱三一老爸凑成一对(当然,三一爸爸的性格按照剧里还是很受别人欢迎的)。
总之,不论结合的初衷是何,这两人结婚之后发现彼此是从头到脚的不合适,生活情趣,人生志向,没一个对得上的。
于是,婚姻走向了终点,偏又离不得。
比起王胜男风风火火的性子,裴音才是被保护的太好的那个。
由两人对婚姻与女人的关系的解读可以看出,裴音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
从小家境优渥,天资聪颖,天才音乐少女的路走的是平坦无虞,不识人间苦痛。
别人有个状元儿子早就与有荣焉吹上天了,而裴音在艺术这一路所受的褒奖比她儿子要多得多得多,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女。
而她的骄傲,却唯独在婚姻中变得支离破碎。
俗语说,女怕嫁错郎,三一爸不是良配,她却因着两家的脸面被困其中不得脱身。
这场婚姻唯一的好处,就是拥有了一个聪颖的儿子,而在面对钱家人和小三时,儿子就变成了她的勇气,又因为儿子的优秀,更显得底气十足。
她是一个凡事追求高标准,很难容许不完美的人。
可孩子有灵魂有思想,不是可以任由家长搓扁揉圆的物件。
成人眼中的尽善尽美,未必是真正的圆满。
而同样的,裴音心中那一潭有关婚姻的死水,只有打破现状才能看到新生的希望。
林大为:做行政出身的父亲,情商实打实的高。
闺女和老婆干架,回回靠他润滑熄火。
老夫老妻久了,不用她开口,看那脚趾头就知道下一秒要发生什么动静了。
和满腹经纶的读书人相比不同的是,林大为虽说是个大学生,却不清高。
做人讲究一个实在,这大概也是和王胜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根本原因。
夫妻两都是实在人,于是在林大为被人摆了一道又进了趟局子后,面对生活的困境从颓靡不振到受人启发,再到扛过内心的挣扎决定踏入葬礼主持这个人本行业。
当然了,首先是高昂的收入,其次是带着对逝者的敬重去重新看待这份工作的意义。
我们总会铭记那些突出贡献的高尚者们,却缺乏对同样奋战在各行各业平凡人们的尊敬。
社会各有分工,工种不同,各司其职。
我们都是这巨大机器中的一部分,一根螺丝也是它的零件,发动机很重要,而螺丝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最终我们或许都会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化作这副画卷中背景式的存在,但正是有无数的背景板铺陈,才勾画出这璀璨生动的人文景象。
人存在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努力发出光芒,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照耀别人。
银河之所以炫目,从不是因为几道闪耀的星光,而是由无数颗恒星的光组成。
有多大的能耐,成多大的事。
凡人和神人都要努力,不要苛责外因,因为大多数人远不及想象中那么努力。
《少年派》对社会面的描写在精英层面更是淋漓尽致,有市侩势利的邓小琪母亲,有虽学仕却从商,满身俗气的钱三一爸爸,也有白手起家不卑不亢的江天昊父母;还有颇有争议的王顶男和唐元明这对夫妇。
婚姻终究不过是两人搭伙过日子,生活不易,步步艰辛,且行且珍惜。
和则聚,不和则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人这一辈子,就像王胜男说的,远方和苟且,或许也不过是相互遥望彼此苟且和远方。
既然选择了,就要用心去经营,否则害苦的不单是对方,更牵连双方的家庭和孩子。
和谐很重要,做人做夫妻要学王胜男和林大为,谅解彼此不易,能吵吵的都是小事。
孩子有孩子的烦恼,却也阻挡不了他们有朝一日也要面对他们父母的烦恼。
《少年派》的故事眼看着跟随着孩子们结束了,但就如已经毕业很多年的我们看着恍若昨日的青春期,虽然殆尽了,却仍觉得青春依旧。
————————————本文禁二改,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
(参考知乎格式)其他用途请联系本人。
这么愚蠢浮夸做作单调苍白的破剧居然有人爱看 我的天哪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真尼玛侮辱现代人的智商 侮辱上过学的人的智商 说好的怕是根本就没上过学 一天天的活在自己的梦境里
断断续续的看了几集,亮点全在家长身上,学生生活分分钟出戏,可这是少年派啊。
首先是宿舍,可能是我生活在十八线小城市吧,真没见识过这么大的宿舍,四人间,还有那么大的公共区域。
高中那会一个宿舍八张高低床,公共区域只够人走;大学那会就普通四人间,上面床下面柜子。
其次是作息,高中那会学校是半封闭式学校,早上6点早自习,晚上10点半下课,吃饭时间说是给一小时,但12:45教室全做满啦,随时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有事,精英学校作息那么松散,怕个个都过目不忘吧再来是学生,就钱三一那装十三样,早被打死了吧。
女主疯疯癫癫那样,怕不是个傻子吧。
女二就是个没脑子的花痴。
高中时间那么紧,谁下课不忙着睡觉忙着打闹?
作业那么少么?
最后是服装,一个学校一个年级,校服都不一样,女生裙子那么短真的合适么?
《少年派》这书的作者就是这部剧的编剧,其价值观的真的糟1、林妙妙凭什么变成扶弟魔?
谁给你的权利让她凭空有个弟弟还得按照爸妈所谓美好期待照顾弟弟一辈子?
别跟我说什么姐姐得照顾弟弟的屁话,自己的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2、高三前两个月去做吃播?
挺有能耐啊,林妙妙就这么脑子糊涂?
谁家正经高三考生高考前去做吃播?
不好好学习想什么呢?
3、别说什么狗屁开放式结局,你这就是烂尾。
钱三一一个那么通透的人能不知道异地维持恋情多困难?
能会对邓小琪说你还有我不置可否?
4、林妙妙家里盼了三年,末了因为个二胎放弃对她高考的期望?
本二就超几分?
去你的吧。
哪个重点高中的前几名会考成这副样子?
5、江天昊高中三年都没喜欢林妙妙,怎么的,高考完就喜欢上了?
男女生就不能有友谊么?
你就非得按照你那老阿姨的思想,给人按一个爱而不得的帽子?
两位编剧醒醒吧,别把你所处年纪面对的生活的一地鸡毛转移到林妙妙这么一个刚成年的女孩子身上。
更何况你所写的已经严重不合逻辑了。
高考几乎是我们每个家庭都会经历的一件大事。
《少年派》想要表达的是,高考不仅是孩子们的一场考试,也是家长们的一场战斗,这是一个家庭的双向成长。
《少年派》试图从“少年”的角度出发,用少年的眼光去打开世界,用少年的心态去过人生的坎儿。
我们想用青春之“甜”治愈高考之“苦”,同时去调和琐碎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
虽然林妙妙的高中生活贯穿全剧始终,但我们不想一比一地复刻为冲刺“高考”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埋头苦干,不想过分强调高中生活的单调、紧张与迷茫,正如“少年”这个关键词所体现出的,那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精神风貌。
在那个时候,和身体一样快速发育的思维和精神,让我们在人生中第一次产生一种渴望,想要和父母、和他人、和这个世界平等地谈一谈。
借此,少年从眼中看到的世界怎么可能仅仅有衬衫白和运动裤蓝两种颜色?
少年们尝到的生活滋味又怎么可能只有酸涩辛苦几种滋味?
到底是《少年派》呈现的少年生涯过于多彩,还是那段岁月本来就带着多种色彩,只是被我们选择性忽略或忘却了?
《少年派》 导演刘惠宁 2019.6.15
这部电视剧拍的是真不错,挺好看的,也比较的贴近生活!
跟小欢喜有点距离
楼下说不接地气的都是认真的吗?剧中设定是2017年的高考生,我是2016级的高考生。除了学校设定是贵族,校服不符合之外。其他的比如学习、宿舍以及家庭生活就很贴合我们这代人啊😂闫妮演的妈和张嘉译演的爸简直就是神符合。开家长会、周末回家等等,还有王后雄、曲一线😂分分钟让我回忆起自己的高中。高一也是实验班,除了学习压力之外,社团活动学生活动等的确很多姿多彩,高二高三才开始苦。
一般吧,剧情有点跳,年轻演员学生气十足倒是挺不错的。
校园部分有点离谱,高中宿舍那么豪华一年得要多少钱,女主的神经大条人设不讨喜,男主学霸=装比也是刻板印象。家庭部分要好一些,父母背景工作不同各种教育风格也不同挺典型。后半段剧情有点水了,感觉是内容量撑不起集数。
高中生活太脱离现实了啊,张嘉译和闫妮这对cp粉了粉了
演员是好演员,剧情全靠同行衬托。
江天昊我可以
跟我想的还是有挺大差距,看起来像青春校园剧,而且这是高中吗,没有一点共鸣,又乱又浮夸,有点被骗了的感觉
女主造型敢再雷人点吗。。
为了高考加一颗星。人生中最努力的一年,我想念它。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剧,它让我懂得过往的回忆都有它的意义,原来我曾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也许当时的我觉得很煎熬很否定,但现在明白了它的价值,它让我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他的难处与精彩,有他人生的必经之路,也许我曾深夜失声痛哭,也许此刻的我仍然深陷泥淖,但我明白多年后回味起来的欣然一笑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是活过的痕迹。
能不能接点地气?剧组是没人上过学?
看得挺乐呵的。不过妙妙及其小姨作妖的那几集除外。2019.07.02
学生,老师,家长,教室,宿舍,没一个正常的。
周边的人都在推荐,看了两集,实在是有点看不下去,完全没有青春的回忆呀!现在的高中生活难道是这样的吗?真的跟不上时代了
可能是我老了吧,作为一个80年的人,当父母面直呼其名,甚至指着鼻子大声训斥,父母还陪着笑脸,所谓的节目效果,就是这种三观支撑起来的?
我怀疑编剧没上过高中
很不错,反映高中时期青少年成长的经历与蜕变。
现在的高中生活都这么丰富多彩了,我怎么记得是考试考试再考试,做题做题再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