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颗星

Third Star,巴拉方德湾,三等星

主演:休·博纳维尔,汤姆·伯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约翰·约瑟夫·菲尔德,Adam Robertson,Eros Vlahos,鲁珀特·弗雷泽,尼娅·罗伯茨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第三颗星》剧照

第三颗星 剧照 NO.1第三颗星 剧照 NO.2第三颗星 剧照 NO.3第三颗星 剧照 NO.4第三颗星 剧照 NO.5第三颗星 剧照 NO.6第三颗星 剧照 NO.13第三颗星 剧照 NO.14第三颗星 剧照 NO.15第三颗星 剧照 NO.16第三颗星 剧照 NO.17第三颗星 剧照 NO.18第三颗星 剧照 NO.19第三颗星 剧照 NO.20

《第三颗星》剧情介绍

第三颗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近三十的詹姆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在巨大的打击之下,他开始思考起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的回忆里,位于威尔士西部的巴拉方德湾是一个充满了回忆的地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决定故地重游,重温美好的过往。 就这样,詹姆斯和三个好友踏上了前往巴拉方德湾的旅程,他们分别是迈尔斯(JJ·菲尔德 JJ Feild 饰),戴维(汤姆·伯克 Tom Burke 饰)和比尔(Adam Robertson 饰)。作为詹姆斯的好友,迈尔斯一行人有义务陪伴詹姆斯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然而,这趟略带伤感的旅程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一路上,麻烦接踵而至,四人之间的友情不断的遭受着考验,但他们都明白,人生就如同一场旅行,只要不断向前,就总有达到目的地的那一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进击了,我的高歌绝对双刃我独自升级-二次觉醒-大理寺少卿游蛇皮美人伊娃·贝隆变脸女神火海营救福运之人铁血尖刀绿茵之外儿童十字军无法抗拒的男友们麻雀王水母的食堂佩特拉驱车向前只是现在有点不走运浪漫七夕之疯狂搅局无声无息自白幸福本源那一天,我学会了做咖喱饭漂流者暮色之战:异能部队谁说我们不会爱伊丽莎白镇夜夜相见不识君双鞭呼延灼大变局之梦回甲午

《第三颗星》长篇影评

 1 ) I want to FEEL fight

“我想要游泳。

就在明天,我要游到海中央,再也不回来。

我知道这很严重,但我希望你们能让我去。

......因为从此以后,日子会越来越难熬。

我现在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它在吞噬我,我会迷失得越来越远,最后会满脑子只有疼痛。

为那活着根本不值得啊。

我的生命从来没有如此鲜活过,而现在,我想结束它。

我想要最终完成一些什么。

我不想听从命运的安排。

如果我游出去,让大海带走我。

这不一样。

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想要保持清醒,直到最后一刻。

我想感受些什么。

哪怕是盐水灌进肺里的痛楚也好。

我想要感受自己的挣扎搏斗。

(I want to FEEL fight.Something ...huge and ...terrifying...and brave.)"

 2 ) 幸亏直到最后才煽情

一朝成名天下知,BC红透之后,他以前零零散散的片子才被粉丝们挖出来,不管是打酱油、男N号,还是这种小成本片的男主角,一致得到粉丝们毫无保留的好评。

向来如此,一个人倘若成名了,以前的努力才会得到认可,才会被喜欢他的人面面俱到的追溯历史,才会得到“原来他出演XX龙套的时候演技已经超好啦!

”这种评价,不然,即便演遍霍金、梵高这种少有的天才,BC也还是那个名字奇怪长相怪异的某某演员。

言归正传,这片子如果不是藉着BC如今的势头,想必我也不会看。

死亡这种由头,是挺陈词滥调的,也避免不了让主角在死之前一定要干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事这种套路,虽说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其实就那么等死然后死掉而已,但是要怎么办呢,人要超越自己的欲望那么强烈,死亡这种终极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便叫人随随便便束手就擒。

一般人不会明天就死,所以很少有人考虑死之前要干点什么偏离平时生活轨迹的事情,就像这片子中BC义正严辞的把三个朋友都数落了一遍,言外之意是如果我还有机会活着我一定会怎样怎样,但是,活着的人大多还是会像他们以前一样活着,直到他们也要死掉的时候,可能才会发出以前为什么不换一种活法的感叹。

这才是活着的真相,离死亡尚远的时候,人们为各种各样“无足轻重的小事”纠结烦恼,痛苦必然比快乐多,天性也必然被抑制到最大限度,自己的人生必然是被迫选择的人生,抱怨着抱怨着就过了一辈子。

但是……别无他法。

死亡就像孤独一样,无法开解,也无法分享,即便我们是亲人,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是彼此最相爱的人,也没有谁可以代替我去死。

所以笑点再多,这也是个基调沉重的片子。

不过,幸亏片子直到最后十几分钟才开始煽情,尽管煽情得有点过了,也并没有显得矫情,压抑后的总爆发总是格外的打动人心。

这片子像多数现实题材的英国片一样,对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进行了刻画。

不同的朋友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像Davy一样在生活中事无巨细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人像Bill,你跟他或许不是深交,但总能玩到一起,有人则像Miles,你们三观相似,在一起的时候或许经常讨论人生。

这些朋友们啊,如果老了还能一起喝茶,多好。

 3 ) 告别的旅行

四个大男人的旅行,途中的笑点痛点组成一个告别旅行。

对于James,这是一场最后的旅行,对于生命的告别。

对于剩下的三位,这是一场告别过去、告别好友的旅行。

James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

他患病,但他拥有三个性格迥异,能够陪他到最后,并且尊重他的选择的挚友。

朋友们偷偷准备了烟火,却被在途中一直抱怨行李太多的Davy不小心说漏嘴了。

烟火下他们,像四个孩子,肆意的嬉笑打闹。

简单的人物,打闹嬉笑怒骂的过程,如果不是穿插着James的潮湿抑郁的梦境,我简直就认为这就是四个大男人的欢乐旅行。

然而,现实总是会到来。

缺少了吗啡掩盖的痛楚,如汹涌的海水一样袭来。

那一夜James的痛苦,让我想起了母亲。

癌症患者的痛苦,如同凌迟之刑在亲人心上执行。

这里,还想起了李香山,那个笑着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男人。

在某些时候,选择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还好,James的朋友们给了他选择的权利。

不想讨论生命的意义,就像最后一句“没有悲剧”。

ps.我本尼的眼神令我沉迷[星星眼]被公主抱也那么好看!

 4 ) 所以片名为什么叫第三颗星呢?

好嫩的本尼...前面全程都在贪婪地吸入年轻本尼的美貌,冲淡了一点看文艺片的不耐烦。

这是一场生命告别之旅,原本以为只是陪重病的朋友出来散心结果最后是来陪他自杀,三个朋友都要崩溃了。

可是James被癌症折磨得太痛太苦了,如他自己所言,他不想死,他是那么留恋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人生还有那么多未完成的野心,却只能被病痛困在小小的轮椅上,靠大量药物维持不知有何意义的生命。

如果死亡能让他解脱,为什么不成全他的尊严呢?

这是一段坎坷的旅程,就像生命本身一样,我们信心满满地出发,以为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可意外总是接踵而至,争吵也时有发生,最终能够磕磕绊绊到达终点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

James将自己沉入大海时我几乎不能呼吸,海水灌满鼻腔和肺部的感觉一定不好受,他不害怕吗?

肯定害怕,不然不会恳求好友陪他一起游,可或许这些和病发与失能的痛苦比起来都稍显逊色。

若活着不能自由,至少还有选择死亡的自由,趁他还能思考和决定,烧尽最后一丝力气拥抱生命,像一名勇士那样死于捍卫生命的尊严。

 5 ) THE third star on the right,lead me to neverland

青春或者回忆难过或者开心背叛或者忠诚原谅或者不原谅爱或者恨在最后死亡面前 好像都不这么重要了蛮喜欢看这一类的片子关于死亡关于撕裂生活残忍的一面学写作理论的时候就学过人物的多面性每个人都是圆形而立体的生活中并没有扁平人物的出现曾经的好朋友聚在一起却不再亲密无间每个人生活里都出现了问题直面那些尖锐才能往前走不是片子里的配角都不错不只是主角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做得到的事情让你坚持执着的不一定是宝藏生活或许是在不断的向糟糕面演化的但是总不能完全放弃欢乐正站在痛苦的旁边看你

 6 ) 一直走到天亮

一段旅途的开始,总是兴高采烈,就像那旅途开始的音乐那样青春恣意,总是不害怕,会说出“我必须与这一切保持距离”这样的话。

旅途渐渐进入疲劳期,是旅行蓝调。

开始碰到麻烦,有争吵,甚至会想念原来的生活。

在某一次狂欢之后,是大家为了快乐的努力,但之后却是深深的痛苦。

James在烟花后的流泪,在喧闹中,觉得孤独,害怕死亡。

旅途的终点,一切归于平静,生活总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许你知道,也许你不知道。

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

 7 ) 把你灵魂的温度留给我——Jim&Milo

Miles说:“我喜欢你谈话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转到你要死了的这个问题上来,我都快忘了。

”然后James被逗得很开心地看着他笑,眼神温柔。

四个人都是彼此的挚友,但是,尽管尴尬而敏感,亲疏总是存在的。

相比赤诚的、拥有纯真天性的Bill和全心全意付出的、希望自己被他人需要的Davy,Miles毫无疑问是从灵魂上最接近Jim的那个人。

两个人有同样的理想,像M的父亲那样成为一个作家,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能解释和说明一个人的爱好、品味、三观等等的最简单直接的东西,所以我说,这两个人,是彼此的soulmate。

自己的soulmate唯一还想要做的,就是踏上前往Barafundle Bay的旅程,因为他快要死了,所以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当然是请假陪他。

于是四个人,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最后的,充斥着嬉笑怒骂、爱与责怪、思考与尊重、凝重与释怀的旅行。

看得出来,Miles对这件事情比较抗拒,Jim在影片开始的旁白中介绍到M时曾说过,他不想来。

他的父亲,那个他和Jim一同渴望成为的人,在他们16岁时死于癌症,如今同样的事情即将发生在他的一个挚友身上,在他们仅29岁的年华,人一辈子只有一个父亲,但又能有几个挚友呢?

这太残酷了,不该发生。

当然他最后还是出现了,想必他明白,自己的伤痛还能有时间去平复,但是和Jim在一起的时间,有Jim存在的四人世界,即将消失,他必须来。

Miles一路抗拒着。

他极力在逃避这次旅程的原因,不敢想,不去思考。

他总在玩笑,对三个伙伴各种嬉笑嘲讽;他也想把这趟旅行用来释放自己的苦闷,因为他和Jim已婚的姐姐秘密地相爱,他还发现他一直渴望成为的作家并不适合自己;他帮忙推车、背物,但是很少照顾Jim的起居,他不想把他当病人,因为他太害怕这个现实了,如果他不需要扶他、背他、喂他吃药,那么仿佛一切都还有转寰的余地,他还是健康的……是的,我不知道导演原意如何,但在我眼里,Miles一直在努力地保持一种姿态,他要轻松,要游乐,但惟独不要思考和接受。

可是你以为James这趟旅行的目的是单纯的吗?

当然不是,除了要在自己离开前最后再看一次最心爱的地方,他还盼着能借自己的死亡,好好敲打一下在他看来过着“声色犬马”生活的朋友们。

他想赠出自己最后的忠告,让他爱的这几个人,在没有他的岁月里,别再重复他们前30年虚度着的光阴。

在星空下,篝火旁,Jim第一次,当着所有人试着将话题扯到有关生死,生活,意义等等这些问题上,于是有了这篇文开头那一幕。

看得出来,Miles根本是不愿意谈这些的,其余两个也不愿意。

善良浪漫又赤诚的Bill在J感慨死亡的时候悄悄掉了泪,Davy则哼哼哈哈,似懂非懂,似答非答。

“你怎么想,Miles?

”他终于还是问了,他渴望听听他的想法,他知道谁最懂他,又是谁的话最能给他启发,想必曾经的岁月就是这样度过的吧,居家好手D准备着下午茶,天性恪纯的B总会愿意说说他奇妙的想法,而J和M在旁听着,会抢话,会嘲讽,会用作家们的智慧和言语互相攻击,然后会相视一笑,默契地将一切了然于心。

M绝对懂他,当他说着什么暗物质、原子之类的毫无美感的比喻,当他说他幻想自己在宇宙苍穹跳踢踏舞并感到开心,M感慨地张了张嘴,可面对他的询问,又固执地说“no idea”。

他当然是有想法的,他想过千次万次了,死亡这件事,父亲的,Jim的,将来自己的,他想必没有一天不在想。

可他怎么能说出口呢,说了,就意味着他要认认真真地开始跟他讨论这件事,讨论他的病,他不久的离去,意味着原来这件事真的会发生,真的要发生了,这太痛苦了,他想要逃避。

Jim很失望,所以他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第二天他就批判了Bill的工作与爱情,在一番激烈的言语声讨后反倒因病情发作躺倒在地。

“保姆”Davy连忙迎上去伺候了,但是Miles,以一种极度嫌恶的表情看了他一眼,匆忙起身躲得远远的。

你会想,天啊,这是朋友吗!

这绝对是的,正因为他是你足够在乎足够亲密的人,你习惯了他的完美、康健,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才会打击得你如此措不及防,只想逃跑。

记得当初看GA,Dr.Burke中枪后,Christina Yang不但无法给他手术,而且连陪在他身边都不愿意。

那是一种深爱中的恐惧,她有多爱他,就有多怕失去他,她不能眼睁睁看着他可能到来的死亡,只好逃开。

当恐惧占了上风,爱就会以某种奇怪的方式被表达,爱情友情都一样。

幸运的是,Miles在改变,在接受。

某一天Jim再度挑起了话头,这场谈话变成了四人的相互攻击,Miles的火气几乎无法压制,他不能忍受单纯的一趟出游演变成了沉重的谢幕之旅,是的,到这时他还在试图给这次旅行下个类似“春游”这种的定义,直到Jim忽然坦白看过了他写的书稿。

于是这俩人有了出门来第一次单独的严肃的交谈。

这一段时我没忍住眼泪。

大海,鸟鸣,礁石上的两人坦然相对。

Jim说他嫉妒,差不多这个意思,他有了作品但自己的作家梦还只是个梦;他说他病了,没有时间了,于是他读了那部书稿;他小心翼翼地认错,怕得不到原谅。

而Miles,愤怒着,说Jim的病其实让自己痛不欲生,说他鄙视Jim这种毫无意义的自我反省,最重要的是,他说“we don’t apologize,我们就该这样!

”然后他们平静下来,可能的失败,来自于父亲的压力,唯一一个和自己那样相似的人得了绝症,这三句话Miles都各只说了一半就被Jim以“I know”堵了回去,再然后他们笑了,没有任何芥蒂,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彼此。

而在另一边,Bill和Davy,这两个相对单纯的人开始了嬉闹,为方才的争吵互相安慰。

这一刻,我真的好爱他们。

又一次大的争吵后,Miles终于坦承了他本不愿参与旅行的原因,是的,那的确是,Jim的病太让他震惊,他从根本上排斥和抗拒这件事。

很意外的,他为没能一直陪在Jim身边而道歉。

紧接着,他第一次,主动地抱起已经非常虚弱的Jim。

我想,这就是了,话说出口,Miles帮助自己解除了逃避,理顺了自己的心意,最终选择了接受。

Jim和Miles的最后一次单谈,在他们终于到达的Barafundle Bay,他说,“我可以放心了,Milo”,他叫他Milo,这应该是最亲密最自然的状态下才有的情感流露吧。

朋友归根结底可以分为很多种,有的更适合逛街,有的更适合玩闹,即使你们是如此的亲密无间,所有人都可以对彼此无话不谈,但是他们/她们中一定有一个是最懂你的,他/她的灵魂,和你的是一样的颜色。

我想J和M,作为四人中彼此的soulmate,却恰恰会因为同样的优秀而有比较,他们一定常常处在无意识的竞争状态,他们懂得彼此,却不一定最亲密。

Jim的病情一直是由Davy照看的,而Miles,在和Bill一起时露出的笑容总是特别纯真。

然而经过这一段旅程,这两个人的感情升华了。

过去种种潜在的,若有若无的计较与芥蒂,随着理解和在乎,随着即将失去的一种感怀,随着B Bay的浪潮声,消失殆尽。

之所以从James的三个朋友中挑出Miles来写,是因为我始终觉得,挚友和soulmate,还真的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候,这二者甚至不可兼得。

我感激,曾经自己拥有过这么一个人,我相信我们拥有相同颜色的灵魂,我们那么轻易地就能读懂彼此,我们不用费力揣测彼此的喜好,因为它们太相同了,我至今愿意陪她去B Bay,去任何一个地方,我希望她安好、幸福。

我很遗憾,也许我们再也做不成挚友,因为她不在我身边了,也许我就是从那时开始才意识到,两个人之间会有那样的牵绊和感念(真的真的无关爱情)。

听起来矫情又可笑,你只当我吗啡喝高了吧。

所以,是巧合或注定,Bill和Davy没能陪伴Jim的死亡。

最后陪在他身边,助他解脱的,只有Miles。

选择这个电影当然是因为BC,但是凭着对英国电影的热爱,兜兜转转,早晚有一天会轮到它。

其实重要的是,有人愿意在最后,陪你去一趟Barafundle Bay,没有血缘,无关欲望,这就是朋友,不是吗。

那样你的人生,才没有悲剧。

 8 ) 所有的期盼统统变成遗憾 [猫]

电影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事态有多残酷:开篇近距离拍摄的除草机翻动杂草的镜头画外,詹姆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在阴沉、压抑、不祥的音乐下,冷冷地说:今天我满二十九岁,活不过三十岁咯。

散乱飞落的杂草,正如生命之隐喻。

接下来,他局外人一般介绍他的家人,以及将陪伴他去他最爱的巴拉方德湾的三位好友:戴维,失业后就一直帮忙照顾患癌症的詹姆斯;比尔,有个鸡肋女友和枯燥无趣的电视业工作;迈尔斯,十六岁那年作家父亲死于癌症的虚无主义者。

将死之人,容易看到生命的局限和无奈,容易疯狂。

这些年我看过不少“绝症公路片”,最忧伤的是《去往蒙巴萨的单程票》,最难受是这部,因为它讲的是处于尴尬年纪的男人。

詹姆斯因为癌症病痛,每天靠吗啡度日,文艺青年的大脑因此更加活跃——时常出现略带梦幻感和沉重感的詹姆斯视角镜头——让他直言不讳地揭穿朋友们的生存谎言。

他认为,男人应该有冲动去做一次真正的历险,可是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白日梦都变成了幻想,不再有实现的可能。

这个时间点,也许是莫言得诺奖,击碎所有小文青想当中国诺奖第一人的狂想,也许是绝症,也许是“三十岁”,正如《三十岁》这首歌里唱的,“所有的期盼统统变成遗憾”。

这四个伙伴就是处于这一尴尬年龄的四种代表。

在篝火边仰卧谈心的那个夜晚,他们讨论死后之事,同时流露出各自的价值观,铺垫剧情将揭示的各人困境:詹姆斯幻想自己死后仍是一团恒定能量在宇宙间跳踢踏舞——怀抱诗意的梦想、渴望不朽却难逃劫数;戴维说自己需要信仰,比如信神——不敢说出内心想法,没有个性,在照顾友人的“被需要感”中获得存在价值;迈尔斯说,死后就是腐烂,我父亲死后我就这样想的——虚无厌倦,说话含讥带讽,为作家梦失落,连朋友的病痛都不敢面对;比尔相信佛教轮回,或者价值在子女身上实现——野外摄影师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早无爱情的七年女友怀孕,人生将错就错。

无论哪种价值观,都是内心懦弱的投影,而詹姆斯只能含泪面对朋友们的遗憾人生。

没错,詹姆斯是个很有掌控欲的人,他看不得朋友们浪费人生,但这场旅行也让他明白,戴维要如何继续生活,迈尔斯要不要承担起他的激情之责,破坏詹姆斯姐姐的家庭,然后娶她,比尔要不要离开他女友,他都看不到也控制不了,他曾为此害怕,如今却感到安慰。

自我,其实没那么重要。

好好死一场,成了他唯一的执念,他选择游到巴拉方德湾中央溺水自尽,懦弱虚无的迈尔斯则见证了他的死亡,亦有成长。

“第三颗星”,意指去彼得潘那个永无岛的路途(用错典故也似象征“逃避成长”之荒谬)。

实际上,他们不得不面对“成人”事实,去野外也不敢如约不带手机,这一现代通讯方式象征他们想要逃避却又割舍不掉的社会关系。

徐徐推进的情节冲突和对话,让我们慢慢窥见四个男人的内心和友情关系,随之触动。

本尼迪克特将一个患癌症的濒死之人表演得非常真切.无论是摇动的镜头还是水下摄影,都很美妙。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月号“小剧场”。

 9 ) All I want to say is friendship

也许他们是一起长大的发小,也许是求学路上慢慢认识的新朋友,也许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四人党,也许内部好恶依然有别。

可是无疑这是一场意味深长的旅行,一次华丽丽又充满悲伤和挑战的告别。

海边拾荒的唐顿大人说,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得癌症死了,然后我就要从我的朋友里,熟人里,认识的人里寻找一个新的最好的朋友。

但是要花多长时间呢?

唐顿大人没有回答。

但是在海边无所事事拾荒的这么些年,分明是为了逃避这样的寻找,每日看起来的忙碌,想来只是束缚自己沉浸在回忆之中的手段而已。

James在深夜的帐篷里,平静而满意的闭上眼睛,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们挤在一起;在夜空下放烟花,放到帐篷着火哈哈大笑;手推车葬身大海以后,瘦削的James轮番被朋友或背或抱最终走到了巴拉方德湾,他紧紧环绕朋友的双臂,和忍住剧痛而狰狞的脸庞,像是坦诚而单纯的孩子,只求一死。

最后一幕是慑人的。

尽管一切发生的无声无息,电影处理的内敛又节制,但是回想起水中缓缓沉下的James和泪水混杂在海水中的Miles,那样蕴含着因为难以言说的悲痛而造就的勇气和决绝,无法不令人动容。

第三颗星的剧情丝毫不新奇,简单说来是另一个版本的深海长眠,但是客观的说,BC的演技真的太好了,也许经历过南非车劫的他对于死亡有了切身体会吧【但愿我时间轴没搞错。。

】片尾曲大赞啊大赞啊大赞!

恩这片子准备入手DVD了

 10 ) Third star,请带我回家

我选择这样死去,可能是因为我想要深深记得,生存感觉。

一开始,我们听见james的声音:“今天我29岁,我不会活到30岁。

”他的脸慢慢从黑暗中浮出,干净孱弱,与之对比的是,他的周遭,生机盎然。

绿色草随阳光起舞,植物的香气在空中酝酿,孩子的笑声,亲人的眼泪,朋友的喧闹,到处是生命躁动着的真实。

James抬头将笑容向空中苍白绽放的时候,死亡冰冷的气息分外鲜明残酷,如蛰伏于地底的怪兽,随时准备跃起将人从生机勃勃拖入幽寒的深渊。

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所有热气腾腾的感受都不会再通过你此生的躯壳到达灵魂,没有了,消失了。

但死亡却是,生命唯一可以确定不变的事实。

普通如我们该如何去跨越生和死的界限?

镜头缓缓拉高,巴拉方德海湾平静的延展开来,远望像天之涯海之角。

灰色云层透出微亮,洒向同样灰色的海面,光影曲折。

四围荒岛儜立,阒然无人,海深沉静谧,微漾着细碎粼光,天空中黑色鸟群轻捷划过。

看来若将天地神秘信息凝于其间的油画。

James选它为生命终结之地,他选在这荒凉寂然的海滩来和死亡握手。

去巴拉方德途中陪伴他的三个朋友:Davy温柔体贴,Bill有着孩子般的兴奋与胡涂,miles则心事重重。

嬉笑打闹偶有意外看似稀松平常的旅程,因james这个癌症患者,时时被死亡的黑翼拂过。

他出其不意的对殷切照料他的Davy发难,他责怪他不思进取,他责怪他安于现状,他责怪他失业后花在自己这个病人身上的精力和时间。

或者并不真的责怪,他只是将愤怒倾向他看不见的对手—那折断他人生的命运。

“我不想死,我想活得更久些,我想要那些被你们几个混蛋毫无意义消耗掉的生命,我有很多事想做,我本来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

”但谁都知道命运的残酷很大程度就在于它的难于预期和无法拒绝。

比如Bill,有时候像天真的孩子:带了棵树要去巴拉方德为james种下,不怕沉重的背着烟花旅行,劝架劝着劝着就成了动武的一员。

他的生活也天真着一团糟。

胡里胡涂的工作,已没有感觉的女友偏适逢其时的怀孕,感情和责任时不时冒出来折磨着他。

可即使是混乱,深陷病痛靠吗啡支撑的james看来,大概也如夜空中他泪光映出的烟花灿烂,充满魅力。

生命的鲜活正如沙漏里的沙一点点从他身体流走,日常生活的抉择与苦恼同他已无缘。

在james梦里出现的是亲人忧虑的眼神,阴沉无定的海浪,大片深黑礁石布满萎绿海藻,一只白鸟的腐尸狰狞可怖。

他于黑暗中惊醒的眼神,恐惧闪闪发亮。

当清晨独自趴在蔓草丛中注视着天际柔和的淡彩霞光时,james默默流下的泪,是场依依不舍的诉说。

我们对死亡毫无所知。

它是否意味着我们所有的爱恋与不舍,此世的喜悦和哭泣,被它轻轻吹散,便像风里飞絮,不见踪迹。

我们已然习惯的世界运转依旧,而死去之人却沉入漆暗海底无知无觉。

好像《荒原》里,艾略特写着:“我 不生也不死,什么也不知道, 看进光的中心,那一片沉寂。

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频临死亡的James于是寻找和思索灵魂的意义。

他对朋友描述宗教轮回的生命存在状态,“就像忽隐忽现光里飞舞的尘埃,数以百万计的接连不断的微粒”“你们就想象着我在天堂里跳着踢踏舞。

”而Miles的回应却断然拂去他的浪漫想象,“死了就是腐烂掉,从16岁我父亲因癌症而死的时候我就这么想了。

”“是真的。

”Miles不信轮回,真实的唯有今世。

可他的今世和其他人一样问题丛生。

作家父亲的声名带给他挥之不去的压力,和james已婚的姐姐在一起不知怎样对james坦白,自己的作品完成许久却缺乏勇气示人,一路上挚友的病况也令他难以接受。

行进途上他从近乎厌憎的观着james反复发病,到坦承“其实我一直没有融入这趟旅行”,至结局决定助james赴死。

他反而成为三个朋友中最真切了解这趟旅行之于james意义的人:james拼尽全力为这仅有的人生划出最后的深深的印记,哪怕这印记其实微不足道,只有他自己才能懂得和记取。

或者面对命运最好的方法,不是反抗不是厌恨,而是接受与面对,付上此生的躯体、感情、生命。

如同在黑暗中才能感受光明,如同生在死的阴影下才真正彰显重量。

于是james做了他的选择。

“因为从现在起,这就是我的生活。

”“慢慢的我会独自被越来越凶的疼痛吞噬,那样的日子不值得去过。

”“没有比这更好的告别方式了。

”“我想要自己选择。

我希望我死时意识是清醒的,我想去感受盐水带来的疼痛,想海水没入我的肺。

我想去感受我的搏斗,那种巨大的,可怖的,又勇敢着的感觉。

”James设计自己的死亡宛如仪式,他以这死之仪式最彻底的拥抱了生命。

他离开时晨风料峭,地平线尽处未褪的暗色与开阔起伏的海面相接,逐渐清透的灰白充满天地。

沉水之前,他用力抬头望天,天空无边无际,黑色的鸟群盘旋往复,有只索然离群不见。

他惨白静美的笑容迅速隐没在冰冷咸涩的海水中,慢慢,慢慢,人的所有生命力变成海面浮荡的气泡,一会儿就消失不见。

终结那刻,他是否如他所愿获得前所未有辛辣痛楚的生的感受?

这时我与他的朋友同样理解了他的选择,他承担着他的命运,用自己的方式,其中的勇气和对生命的爱并无可置疑。

一如他对朋友直到尽头陪伴的深深感激。

“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如果我生日那天,你们恰好想起,请记住,我爱你们。

你们使我度过了快乐一生。

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如果我努力的,勇敢的,认真注视和承受了我的命运,我的人生,也应该,没有悲剧。

BC的确是扮演james的绝佳人选。

他脸上有种浑然天成的年少神气,不经意间透出的纯洁孱弱,一眼看去已让人心生怜惜。

James始终处在忧惧的状态,眷恋生命的美好,又不得不正视自己必须走进的现实。

其间的挣扎辗转。

即使欢容,也因他的眼神染上哀伤,那笑中含泪的表情,令人难忘:“我是这么深的爱着你们,留恋此生,可我不得不如此”这潜台词伴着每个他的特写在心中响起。

到他独自沉向大海双手前伸保持着挥别的姿态,我心痛如绞却不以人物的决定为悖。

Bc的气质和表演为james这场死亡之旅画上了满含诗意的句号。

James离开了,Davy、Bill、miles还在继续他们的命运。

或寻找,或抉择,或释然,电影已经结束,一切便只留给想象:他们仍会互相陪伴,面对生活,如曾经陪伴james至最后。

这是部简单的电影,简单到看来只想用摄影机记录一次旅行,而无更多表达的欲望:旅途像根线,串起了打架,笑闹,吵嘴和埋怨。

四个各自背负压力步入30的男人,好像回到野外露营的少年时代,肆意而为,夜来放烟火燃焚帐篷。

随着目的地接近,困难多多,矛盾渐现,各自的不如意不甘心逐渐浮现,虽然无能为力,他们仍然努力彼此陪伴和关心。

终至线尾,以共同负担一个人的死亡打上结。

James的选择是否正确,朋友们的人生是否由此改变,死与生的哲学,救赎与爱的体验,在这部电影里都没有做深入的探讨,你在其中甚至看不到深刻的愤怒激烈伤痛或者悲悯不忍,摄影机几乎平静的录下他们的欢笑泪水,并把途中的美不胜收收入镜底。

热气腾腾的小镇狂欢,恬静的夕光满布,璀璨的密密繁星,升腾空中爆裂的烟火,还有,那荒寂如世界尽头的巴拉方德海湾。

光亮与暗淡,划出细微神奇的色彩变换,无法言喻,活着的世界美如画卷。

人性的挖掘绝症的不堪死亡的残酷都尽可能的被回避。

因此我说,它是部简单的电影,也许正因为简单,所以尽管以死亡作结,依然充满美丽和温暖。

它实在不能说有多好,观看完成,你不会有巨大的心里冲撞并由此醍醐灌顶。

只是散发着安静的气场,你喜欢它或者讨厌它,都是如常。

如果没有《sherlock》,如果不是bc的fan,我大概绝不会千方百计找这部女导演dalton的长篇处女作来看。

看后竟觉清新隽永,处处渗出女性导演的温柔。

《third star》,片中曾提及它的含义,似乎寓意能指引方向的星星。

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命运并努力按照心的方向前行时,它是否就在心中闪闪发亮?

third star,请带我回家。

最后我想到的这句来自朱天文的《荒人笔记》:“我们来就是为了走这一遭,其间所有的正是我们所遭遇。

《第三颗星》短评

人们总是嫌一辈子太短,又嫌一天太长。总是坐着抱怨,不站起来行动,总是浪费时间找借口,却不花时间想想怎么做。总是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就,却忽略别人之前一次次的失败再继续。总要死期将至,才后悔没把人生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是不是大家死前最想做的都是旅行?现在就出去走走吧。归类《遗愿清单》。

7分钟前
  • 奇妙学姐
  • 还行

英国文艺片啊,要不是有任务我才不看呢

10分钟前
  • 米饭
  • 还行

痛苦参透人生,唯有求死之路方可解脱。马脸这部片子的表演可以完虐模仿游戏

1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理解不了

15分钟前
  • 冰激凌
  • 较差

will you love me so much that you could watch me die? will you love me so much that you will be willing to kill me?

19分钟前
  • 左明情
  • 推荐

一直在梦,独自一人面对岑寂的大海以及汹涌的浪,就像他对待死亡。是篝火飞出焰星,是咧着嘴笑开在深邃的星空下。夹杂着哭和笑两种对立情绪看完,余震是风景是海水是神情是四个人各怀心事彼此相依。为BC多加一颗星。

23分钟前
  • lixlilith
  • 力荐

实在不是我的菜

26分钟前
  • 詞窮
  • 较差

看的这个版本翻译很烂,明显裸翻的,结果到最后还是给我看哭了。我想这部片子我应该会重看很多遍的。

27分钟前
  • 春天看你
  • 力荐

这应该是我最讨厌的那种电影了吧 想走温吞收敛挂 但是却没有足够优秀细腻深刻的台词和剧情去支撑 最后效果就是冗长无聊又装模作样

29分钟前
  • Weico
  • 很差

无聊

32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二缺好美!!!各种基友间的背背山笑话!!还有公主抱!!!结局好桑心啊喂~

33分钟前
  • Queen Bean
  • 推荐

如果是为了看BC这电影可以打4.5星,画面很美,设定我也很喜欢——一个人如何决定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并亲手选择生命结束的方式。但是这剧情太单薄了,该哲理的地方它煽情去了,该煽情的地方它搞笑去了,我蓄谋已久的眼泪又给憋回去了,唉……

36分钟前
  • 不要逼我
  • 还行

无疑是今年看过最好的片子,有缺爷,有沉重,有不列颠的海湾。不知为何,我总是对那些有关死亡的片子念念不忘,那些影片中对于死亡本质的探索,是我们一直都在畏惧的自画像。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40分钟前
  • 言尔
  • 力荐

不来喜欢这样

45分钟前
  • 之江贵金属
  • 较差

三星半

47分钟前
  • Torrilla
  • 还行

他们在火堆旁跳舞想到那句“火,要是燃烧了才叫火。”而生命就是用来燃烧的。【小清新气质二缺特别特别美!!!

49分钟前
  • 熊猫神菁
  • 推荐

之前听好多人说这片子很虐导致一直不敢看 但除了结局外我真的觉得这是一部喜剧…根本是一段nervous breakdown之旅 唐家屯老爷简直把我HHP戳死了 虽然很不想承认 但我觉得掰你dick要是演朋友之一可能会表现得更好 最喜欢的角色是Davy

51分钟前
  • 抖啊抖
  • 推荐

为什么归类在喜剧里……还有三星代表的是他的三个朋友么?

54分钟前
  • 杯具的诞生
  • 还行

说实话看不太进去

57分钟前
  • Eryw
  • 还行

补签结尾自沉深海心痛到窒息

58分钟前
  • spoo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