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哭泣,泪水止不住,我会把你拉下水”“没事,我会学会游泳”我必须在痛苦中生存下来,不知所措,无法面对过去,那就麻痹自己,关掉一切可以与世界取得联系的方式,不去想,不去听,不去交流,不去尝试,就这样行尸走肉地活着,痛苦看到我过得人不像人,就不会再来打扰我了吧?
可在心里的最深处,只有自己知道有个巨大的创伤,血淋淋地沉寂着,腐烂着,它经常在自己一人独处时,浩浩荡荡地来,以眼泪,以万般折磨,还是换不回一刻安宁。
突然有一天,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人,ta敞开的姿态欢迎我,ta不介意我的过去,ta不会再问我的过去,当全世界的人都无法承受我的痛苦,ta会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被过去淹没。
过去的痛苦也渐渐消失了,也该消失了。
—汉娜/科林
看过之后才知道,除了监狱,荒岛,战场,公路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另一个诗意的空间开始故事--海上钻井平台。
看过之后才知道,对一场战争,一次人类之痛可以这样来探讨,让一个幸存的女人在一片轻松之中毫无征兆的把她背后的秘密讲给你听。
让之前潜藏的暗流喷涌到你的意志之上,震撼你的心!
我很喜欢故事的前半部分,像一首散文诗,或者是忧郁的小调,让你一直猜测藏在文字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零碎的镜头、在钻井平台上局限的环境、时不时出现的欢快的音乐,都极好地掩藏了女主角沉默寡言的秘密。
故事的情节在不慌不忙地前进,你已经做好了迎接秘密的精神准备。
但是这个秘密还是太过煽情,以至于完全打破了前半部分营造好的抒情氛围。
我个人认为导演为了煽情而牺牲了整个故事的美感,我更希望这个秘密始终被暗示而不被说破。
正如电影的名字所说的,这是一个秘密。
而一旦秘密被揭开,观众的兴趣就会衰退。
而且后半部分更多的涉及了人道主义和批判性的说教,并且以标准的爱情戏结尾。
给我的感觉是虎头蛇尾。
在钻井平台上的戏相当精彩,几个配角都有上佳的表现。
让你觉得与世隔绝的世界反而更能治愈心灵的伤痛。
这电影的故事确实很悲催。
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这样的。
汉娜是一个喜欢文学、性格开朗活泼的的女孩子,护士学校学习,十五岁的时候,遇到了自己国家的士兵,被关进旅馆,遭遇非人虐待长达好多年,甚至生下了一个女儿,就是那个画外音。
(证据就是钻井平台上的男人拿着家里人的照片给她看,介绍是两个女儿,好基友的家里也是两个女儿,汉娜的表情很不自然。
)然后可能是因为旅馆全是女的,时间跨度又长,应该生下不少小孩,粮食不够或者嫌吵,就杀掉了一些。
汉娜当场崩溃,尖叫,又引起士兵的疯狂虐待,在她身上割了几百道伤口,还撒盐缝合。
有些人还一边这样做,一边在她耳边道歉。
于是,她在心理上宣布承受这一切的那个人死了,也不想再听见一切不想听的话,成了聋子。
然后关于羞耻的探讨,我也始终不明白。
比如一个人抱着为国为民的目的,主动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造成了肢体残疾,他应该很大程度上不会觉得羞耻,少部分人会很自豪。
而当一个所谓无辜的人,莫名其妙去承受不该他承受的折磨的时候,他就想不明白了,一定是这辈子或者上辈子做了坏事,或者肯定有某种原因却总是不告诉他,背负着肢体的折磨记忆,羞耻。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是,人们厌恶失去多过喜欢得到。
强烈羞耻心理长期无法洗刷的原因在于,承受了这么多,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没有正反馈。
几十万几百万的战争难民,就是遭难而已,联合国也管不了。
为国残疾的军人,起码可以得到勋章,得到赞扬,最起码可以得到周围亲人的理解。
而像汉娜这样的小姑娘,基本上毁掉了整个人生,却毫无意义。
这个问题在现在成了一个认知心理问题,被心理学家用来解决社会上的焦虑抑郁。
但是在二战结束的时候,那可是存在主义的发端。
如果加缪活着的话,能告诉汉娜的就是,你以前认为的我是一个快乐美丽小护士的人生不一定是真实的人生,人生就是会这样那样的各种狗屎,荒谬的但是是幸福的。
十几岁的时候我相信,现在我倾向于相信,只是还没有强韧勇敢到自己体会出来这种荒谬大地上的幸福。
电影给出的解决办法比较可行,就是找一个和你有差不多创伤记忆和心理障碍的人相爱,然后结婚生子。
蒂姆罗宾斯的心理障碍借着那个厨师的嘴说出来:只要不是有男朋友的他都不喜欢。
蒂姆罗宾斯认为自己掉进了一个坑:自己不能判断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必须有一个好朋友认为好的女人,然后自己才能去喜欢。
这就相当于说,自己喜欢女人,却不懂什么是美丽的女人,什么是好女人,什么样的女人值得自己去爱。
这首先是一种能力上的缺陷。
其次,好朋友是自己的眼镜和拐杖,好朋友的女人自然是符合自己审美的女人,这是一种很偷懒的做法,而且道德上也绝对无法原谅,更何况好朋友在知道了这事情以后自杀了。
所以他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以至于宁愿在火灾中死了,也好过苟活。
蒂姆罗宾斯的选择很勇敢,他在不知道对方长相的情况下就决定要和对方在一起。
也呼应了这个电影的标题,言语的秘密生活。
能用那种方式讲出自己故事而且还能好好活下来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普通人。
语言的功能很强大。
汉娜经过这次事情,人生也有了成长。
钻井平台上的人基本上都是孤独的人,但是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比如厨师,看似平淡,实际很有趣,不怎么去挖掘别人的秘密,却懂理解一个人。
所以回到工厂,她改变了食谱,以前是鸡肉米饭半个苹果,现在多了一盒烤奶酪。
也懂了看似木讷的科学工作者却对于整个世界有着深沉和强烈的感情。
言语的秘密生活。
是不是在说,即便内心再多的耻辱、不堪,也要用语言讲出来,不讲出来,永远都是一个痛苦,得不到回应,得不到释放,得不到稀释,得不到拯救。
那也要先选一个信任的人讲。
那个人靠得住,就互相拯救,靠不住,就再来一次伤害。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没错,在《言语的秘密生活》中一只大白鹅的出现似乎成了电影的关键转折。
在它之前,导演科赛特几乎用在电话一头的绝对沉默向我们展示沉默的语言。
女工汉娜的一举一动,她沉浸在物的世界中,半个苹果重复的盒饭,干净利落的个人空间,覆盖触觉的成建制的香皂,她不是不想说而是好像根本不想听。
除了人不会有人觉得她奇怪,虽然不可能在开口与闭口之间被人察觉,使人注意,因为所有人都会开口与闭口。
但这其中,如果有绵延,如果有少许的关切,就会使得工会与老板变现得不自然。
悄无声息也是一种抗议。
心理医生说,虽然你不说但是但是电话铃响了,我通过无声无息知道就是你。
可是大白鹅却引项高歌,它的声音究竟够不够成一种讲述,语言的界限意味着它的世界的界限。
作为观众我并非是通过它的声音了解到它,而是通过它了解到了它身边的人。
看完《言语的秘密生活》,我们竟不知道说什么,这绝非少数而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关注你说了什么更为复杂的是你究竟没说什么,你为什么选择了对生活沉默。
大白鹅明明不能说,但是它就唱,它老唱,它提醒你,你拥有听的能力。
又或者它之所以能够畅所欲言是因为在它面前并没有沉默的对象。
因为阻止我们言谈的对象无处不在,我们只能沉默或者冥想。
与内心对话,升腾出另一个自己。
也许此时我大约能穿透不同语言的障碍了解到大白鹅并非对我歌唱:对面的哥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白鹅很可爱。
不是的,它要唱是因为它要听自己的声音。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上每一个人似乎都有心事,每个人似乎又都有自己的语言方式,这座生活的巴别塔为了阻止其新建,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语言似乎成了生活的第一道樊篱。
失明的约瑟夫很难说不是另一只大白鹅。
两个可能让他沉默的对象都不直接在场,他说或者不说都是一种自然。
正是对朋友妻子的孽缘导致了身体的伤痕累累。
生活的创伤,一个是听力障碍能听不想说,一个是视力障碍能说不想听。
科赛特总能用公共洗衣房朴朴的生活气让一切情景发生洗衣粉似的化学反应。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缘是一种奇怪的存在,并非完全的情愿也非完全的不情愿,恰如其分不早不晚。
一个只愿意同物交流的汉娜恰恰遇见了一个留有语音信息的手机,恰恰遇见了一个作为病人并且看不见的男人。
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大白鹅,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寻找一种归宿。
语言虽然是可以用来寻找自己,但是作为语言本身而言正是通过寻找他人来寻找自己的。
因此这个秘密娓娓听来,汉娜欲言又止,无非是每一个约瑟夫将到未到。
一部很符合口味的电影,女主从一开始便牢牢的抓住了我的眼球,她的沉默,平静,怪怪的习惯,都让我充满了好奇,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女人会做这样的工作,并且满不在乎。
直到在平台上和男主相遇,到后来的熟悉,男主讲到自己不会游泳的秘密,我终于等到了她的一次微笑,是如此的温暖,如此的漂亮。
电影的高潮是女主平静的讲出自己的遭遇,我感到极端的压抑,像被巨石压在胸口喘不过气,她承受了你我都不能承受的痛苦。
电影结尾,开头的声音交代自己将要离去,也许再也不会回来,这是她对自己过去的放手吧。
也许曾经生活对于毫无意义,但把她拉出地狱的是爱,这个可以穿越时间和维度的神奇情感,拯救了一颗破碎不堪的心。
她叫汉娜。
汉娜,那不是你的错,那不是你的错,那不是你的错,那不是你的错。
在与世隔绝的钻井平台上,这个小环境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沙漠中的绿洲,但足够让两个孤独的心灵逐渐在靠近。
很喜欢导演对这个小环境的演绎,很多人其实都有自己孤独的一面,只是在这个场合,孤独会被无限度的放大。
开始只是觉得汉娜身上有故事,不想真相的揭露方式如此简单,却又如此扣人心弦,即使是简单的讲述,照样可以让观众唏嘘不已。
最喜欢影片94分钟左右的男声吟唱,男女主人公的心路似乎就和曲调一样低沉飘渺却又充满悲伤。
费了好大工夫来找这个曲子,终于找到,分享一下,希望有缘人喜欢演唱者:Tom_Waits歌曲名:The World Is Green通过BAIDU就可以下
我看个开头就怒吼欧洲电影,有木有!!
猜对了有木有!!!
那个慢劲儿啊,恨不能24小时,分分钟钟给你演出来。
弱听的汉娜在工厂里工作,从不请假,从不迟到早退,从不和别人说话,但却没有人喜欢她。
被强迫休假后,又跑到海上油田当护士,照顾一个烧伤的患者,他看不见,却不停的和她说话,他爱上好朋友的妻子,于是好友冲进大火,他痛苦悲伤自责,以为天塌下来了,但是等到汉娜张口时,他才发现,比起来,自己的无聊小悲伤如此不堪。
因为他看不到,而且了解到他的秘密,汉娜感到莫名的安全,打开心扉,看到研究海洋因为污染而愤怒的科学家,也终于脱口而出我不知道原来还有你这样的人存在,也终于和厨子一起呵呵的荡秋千。
她的痛苦没人知道,就算是了解的心理医生也说,这种痛苦没亲历的人无法理解,痛苦到极端就不再有眼泪嘶吼和悲伤,就剩下沉默了,心里的门从此狠狠关上锈死。
娓娓道来的恐惧居然出乎意料的强烈震撼,简单的暴力,反而更加残酷。
让人想起余华的文字,没有复杂的言语,文字,很简单,但是很血腥很残酷。
也许这些还不算可怕,侥幸活下来的人却生不如死,活在过去的残酷里,无法言语,反而觉得活下来是耻辱,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我们一起去某个地方, 我怕有一天, 可能不是今天, 也不是明天,但是有一天,突然间······ 我会开始哭泣,没人可以让我停下来, 眼泪充满整个房间,我无法再呼吸, 我会把你也拉下来,然后我们一起淹死。
” 不会泪流满面,却痛苦的无法呼吸。
刚开始女童的独白,原来是痛苦的汉娜内心,她渐渐远离,但却永远不会被忘记。
那一段青春岁月是一段难忘却被人们抹杀的历史。
突然觉得犹太人的伟大,执着的追寻记录,让世界都记住了这段历史,可是有多少战争,多少受害者多少事件就随着沉默随着遗忘随风消散无人记起。
这不是一篇严格意义的影评,只是观影后的一点点感受。
看这种类型的片需要耐性。
我不是那种喜欢滑动进度条的人。
若一部影片看着没多少感觉,我会选择退出不看,择日再行。
有时候不是电影本身不值得观赏,而是我们缺乏适合当下的心境或情愫。
我的电影,大部分都是下载而来的。
怎么讲,意思是在下载之前,它们都经过了我喜好的筛选,一般根据豆瓣评分而来。
当然,我并不唯豆瓣是从,但相差不大。
我个人的标准也只代表了我自己的价值观。
而且,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
我自认为这是月亮十二宫的关系。
好吧,扯远了。
回到《言语的秘密》。
打开电影的时候,腾讯视频会提示将有多少条弹幕来袭,哦,仅仅几十条。
果然是小众电影。
其中一条弹幕说:不看简介,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
后来,看到最后半个小时的时候,终于明白,讲了些什么。
而言语的秘密,其实,在我看来,就是有个声音,在心底说话。
这样的情形,我出现过很多次。
影片里,女主角因为在青春年少的年纪里,遭遇了国家战争动乱带来的“惨绝人寰”,让她失去了家园,成为一名幸存者,一名她的心理医生认为的“活着就是一种羞耻”的幸存者。
关于对这群幸存者的描述,个人感觉,影片并没有体现怎么“活着也是一种羞耻”。
只知道,女主耳聋,很少与人言语,不想听的时候,就摘掉助听器,全世界一篇寂静。
在一个地方上班四年,没有休过一天假,没有迟到过,这种与常人不同的方式,让其同事很不喜欢。
估计会被称作怪异吧。
所以那样的时间里,她不怎么说话, 但心底的声音一直有一搭没一搭的响起。
我不知道这种状况在心理学或者神经学科上叫做什么。
我只知道我曾经有过,以后或许也会有。
当一个人的心里空荡荡的时候,就会自己和自己对话。
就会有个声音,在你吃饭,睡觉,运动,写文字,旅行时,只要稍一注意,就会听见她在说话。
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
那一定是孤单的时候,也一定是无助的时候,更是无望的时候。
那样密集的日子,好像离我很远了。
不过也就是三年而已。
就这么,我又回到了过去。
回到了“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才一步一步撑过来的那些日子。
后来,后来渐渐明晰。
后来,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不坏。
是我想要的样子。
写到这里,抿嘴,眯眼,给自己一个微笑。。。。。。。
影片依旧是有俗套的,但凡心里有缺陷的主角,总会被另一个主角以爱的名义拯救。
所以,在照顾男主的过程中,女主渐渐袒露心扉,话多了起来,笑容也多了起来,还会讲笑话,最后竟把那段可怕的遭遇倾诉了出来。
而大她十几二十岁的男主,也爱上了这个菇凉,康复后,辗转来到姑娘上班的地方,带她走,并和她共度余生。
所以,被爱,安全感和幸福填满的女主,心里的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远。
多么美好的结局。
可是现实生活里,会有多少这样的美好呢?
所以,现在我还是这样,过着我的生活。
并不孤单,无助和无望。
自自然然就好。
坐在这里,吹着风,听着音乐,手指跳跃着,这样,就好。
这是一部原谅救赎反战反思的伟大的历史电影,是一部没有波澜壮阔却波澜壮阔的大手笔电影,不,这不是电影,这是曾经发生过现在发生着以后会发生的真实事件,望我辈、辈辈铭记并引以为戒,尊重热爱每一个生命。
电影分三段讲,第一段讲一个普通女职员极为单调的生活,四年不休,不迟到,不说一句话,一日三餐永远是米饭苹果鸡翅,房间里只有一种颜色。
介于工会,不得不休假。
这时,你连她的名字都记不住,只记得一个极其单调的人。
第二段讲坷垃的故事,在坷垃的故事里,怕水的小男孩,差点被水淹死。
第三段讲汉娜的故事,坷垃和最好的朋友汉娜无意中遭遇了一场战争,而那些奴役他们的人,跟他们说着同样的话语,同样是亚美尼亚人,她的朋友汉娜死去。
大海,将孤独的人联系在一起,女主来到大海,就像是回到了家,没有像酒店那样狂暴的撕扯着有花纹的被子。
钻井,仿佛是人间最后的乐园,几个孤独的人,在更孤独的大海深处日夜相伴,人与人之间恢复了最简单、最单纯的关系。
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心底的秘密言语才能缓缓流淌进大海。
我说过,我从来不感激苦难,从不。
但是我感激穿越苦难的人们,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更强大的力量。
我们世世代代,我们希望着,期盼着,美好生活的来临,却往往经历严酷生活的极端考验,很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和尊严,那阵痛从未间断,你不要问大地,为何这样悲凉,大海为何这样沧桑,那无数鲜活的生命用血液把这大海和土地浸染。
醒醒吧,我的人类同胞们,不是所有脸旁都能原谅镜子,不是所有虫子都能原谅耕犁。
我也相信你们,不再执迷贪婪杀戮与仇恨,我们不用原谅这个词语,那时世界定是新鲜如许。
现在还记得,加到5星吧···
伊莎贝尔·科赛特的纯爱剧已经可以让石头落泪了⋯⋯
受伤的灵魂多,但能相互取暖的太少。或许因此才感人至深。
铺垫太长了亲。
非常细腻的情感救赎题材,但更特别的是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一个海上钻井平台上,这种被隔离的环境提供了男女主角得以互相慰藉的机会,同时令吐露心迹变得不那么困难,萨拉·波莉饰演的工厂女工相对更完整,她清冷的气质也为她的经历做了铺垫,片中最为感人的一幕是女孩说她可能有一天会突然崩溃大哭,泪水会溢满整个房间,男人随后说了一句我会去学游泳,这个设计实在是体现了编剧的精妙之处,把前面男人的童年恶梦转变成了爱之告白,真是没法不感动。
需要静下心来看~
非常粗糙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回首的过去,都有说不尽的故事,都有痛苦的回忆,只是我们选择承受,而转而学会安慰别人。时间在静静流淌,创伤在渐渐愈合,愈合但不是抚平复原
没有电影手法
终于找到了这部~~~果然是我喜欢的型!
一个介入好友婚姻导致好友自杀的男人,怎么配得上战争幸存者。
这部电影让人想到了《美丽心灵》或《美国丽人》这样关于人们残缺的心灵如何得到疗愈的主题。一个看不见,一个听不到。两个人在时空的错位之中,通过倾听和照料而产生了心灵的触碰。它涉及人们如何在创伤之后渐渐康复并治愈自己。汉娜是巴尔干半岛遗民,面临自己女友被军人强暴这样的冲击,“苟且偷生”地活下来,认为自己女友的死亡,让自己的幸存也变得不正当,为此她心中充满愧疚,而约瑟夫则跟自己最好朋友的妻子发生了爱慕之情,在朋友自杀之后,在愧疚和追悔之中躺在病房。两个人因为共同的创伤以及面对周围普遍存在的死亡的幸存而产生精神共鸣。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超出了简单的情节剧,而是关于残缺的人如何找到自己和解道路的非常深刻的描述。
天呢那个海上钻井平台、研究海浪收藏海贝的人的设定我好爱,但是不太喜欢这个叙事
不是很懂。。。。跳着看的,突然就抱一起了。。。开始都不认识男主就问女主包皮什么的。。不是性骚扰吗??难以理解
痛苦可以互相拯救的吗?
太没意思了
当无所事事的剧情和对话开始让人有点厌倦的时候,女孩却娓娓道出了一段让人震惊的秘密往事。这个残忍的故事,让整部影片瞬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个人的灵魂也在这段回忆之后密切融合。蒂姆·罗宾斯真是演了不少这种立意深远的电影,萨拉·波莉真是个神奇的演员,可以演《活死人黎明》,又能演这种这种文艺向的电影。
后段精彩
没有人平白无故的义无反顾,谁还不是因为对遭透的历史灰心丧气呢?结局是大团圆吗?并不是,只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彼此多了几分慰藉罢了。这是我喜欢的真左派电影,它有一个颠覆传统文艺片的开场,情感内核又有点类似《质数的孤独》,但鉴于惨烈背景,撒盐的“伤口”远比后者大&深。
用这种事博取你的同情很糟糕,我最不希望让你同情我。你有没有想过汉娜需要的最重要的是独处,我想过,我确实想过,但我知道她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