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日本导演的作品,有些凌冽致死,比如今村昌平,有些唯美缱绻,比如沟口健二。
可是,看河濑直美,却让我感觉到一种困惑。
河濑直美的镜头总是在寻找,寻找一些有关生命本质的东西,而这种寻找似乎似曾相识,比如是枝裕和、比如小津安二郎、比如岩井俊二。
可是,没有一位导演能像河濑直美这样,有一种迷茫和怅然若失之感。
河濑直美的镜头始终关注着那些精神流亡的个体,关注他们如何在人类森林中流离失所,关注着他们如何彼此拯救再一次回归到生命的本真。
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将曾经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患者和曾经入狱服刑的丧母男子放在一起,在樱花盛开的接到,他们融入彼此的生命,分享着彼此的秘密,相互撑持,将社会的残酷,生命的坚毅描述的淋漓尽致。
关于最后的死亡,河濑直美并没有用很直观的镜头去表示,而是用树木的生长。
死者生存的印记用树的生长来代替,将生命的形式用繁盛的数目来表示,打破了生命的有限性,将人和自然紧密的接连在一起,构设出一则生命流转不息的美丽故事。
《澄沙之味》中的美好来源于德江婆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尊崇,在熬制红豆馅儿的时候,她会细细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簌簌的风声、滴答滴答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这些声音让红豆拥有着饱满的生命。
透过画面,仿佛我们可以闻见那红豆沙软糯的香味。
当德江望着樱花的时候,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微微的香味和暖风吹过身体的颤动。
河濑直美的镜头太过美好,美好的让人忘记了这是一个悲戚的故事。
其实,生活的真相是一种监禁。
河濑直美说,“我想传达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友谊,让人感动的平凡幸福。
”随着故事的继续,生活的真相终将会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德江婆婆的疗养院叫做“全生园”院子里种了很多不同的数目,因为这里的园民去世之后不能下葬,只能种一棵树。
所以,院子里的每一棵树,代表了一个死者,代表了一段消失的记忆。
在河濑直美的镜头中,树木替代了死者,继续生长替代了生命的终止。
或许,在河濑直美的眼中,死亡其实就是另一个开始。
河濑直美的电影是有伤痕存在的,这些伤痕是人类的负疚和恐惧,他们排斥着和自己不同的人,他们拒绝生命有残缺的人。
而河濑直美用镜头将这些残忍的排斥表现出来,德江太太觉得店长继承了自己的悲伤和绝望,通过熬制红豆,她想让店长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
所以,她熬制红豆沙,将所有的美好和期望都融入进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东西中去。
在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她并没有避讳老人生病的身子和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
她没有回避老人因为生病而扭曲的手指,没有回避老人曾经患病的身份,也没有回避那个特殊的生活环境。
她让老人无法躲避人群的注视,她用最残忍的方式来表达德江太太的善意和坚决。
同时,她也用自己的镜头谴责社会,谴责社会的漠然。
作为女性导演,河濑直美的电影美而细腻,从《萌之朱雀》开始,河濑直美就一直探寻一种专属的影响美学风格,她从大自然的观照中,悟出了生和死的意义,在镜头中,她用传承取代了消亡。
所以,在河濑直美的电影中,你总是可以发现很多特定的元素,比如树、风、光等等。
这些来源于自然的元素,让河濑直美的电影有着一种温润的美感。
这里要说的是“全生园”,全生园是日本最大的麻风病疗养院,这里隔离了很多被历史所遗忘的人。
河濑直美讲述他们的故事,是不希望他们被封闭在历史中。
河濑直美到底还是一个善良的导演,她用樱花坠落的残忍来隐喻强韧而美好的生命。
年复一年,它们盛开,落叶,只要凝视着它们,就可以看见它们强劲的生命力,就像每一个不完整的生命。
这奶奶真是太可爱了。
最喜欢煮豆沙这一段了,像养育生命一样的对待。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
<图片7><图片8>
<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
以前在老单位破宿舍的电视上看的,似乎没完全看完它2020年在今日头条解说电影的公众号再看了这部电影。
这位老人家主演也已经离世了,“虽然我是抱着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态去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这世界的恶意给压垮,所以不时的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这世界很温暖,但总有一些人生活在世界的边缘”“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伟大的人,我们啊,也还是有活下去的意义”“人也一样,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啊,就像电影里的德江太太,还有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们,虽然他们没有成为什么伟大的人,但他们依然那么努力的活着,努力的感受世界,倾听世界,努力的温暖别人,努力的善待万物,从德江太太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智慧和释然,尽管自己遭遇不幸,尽管被这世界伤害,但她仍然愿意释放最大的善意,愿意成长为一棵替他人遮风挡雨的大树,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温暖了一些”
『澄沙之味』不游荡的日子,夜晚好像变得冗长,想着找部电影打发时间,就看到了樱花树下的两个人,是德江和千太郎,缘分吧,我只能这样觉得。
「澄沙之味」。
我喜欢。
是淡淡的电影,连温情都清淡,应该是手持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普通得就像在你身边。
其实最先是被樱花吸引的,很日本。
是春天,一树盛放的花,透过屏幕都可以感觉到新生的狂放,可画面展现的依旧是内敛的平淡,随后吉井德江出现了。
戴短檐绒帽,穿小领格子大衣,化淡淡的妆,一位七十六岁的老太太,有些拘谨地走在樱花树下,风吹摇摆了许多许多花,她在花下舒展开来,笑着看花,看花树下拍照的人,看街角千太郎的铜锣烧店。
故事在那个铜锣烧店开始。
千太郎看起来是个阴郁的人,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工作。
千太郎的铜锣烧店,红豆馅是订货的,一整桶一整桶那种。
后来的时候德江费了些周折得到了在店里工作的机会,她用红豆自制豆馅,她说豆馅是铜锣烧的精髓。
煮豆子时她说应该好好招待这些豆子,“它们大老远从地里过来”,我想我是从听到这句话开始喜欢上德江的,就像我听到“炒海盐的声音是调皮的声音”以后喜欢上一个男孩子一样。
她轻柔地对它们,不然的话就是对豆子的失礼,要给它们时间去和糖份亲近,就像年轻人的第一次约会……德江做红豆馅,怎么说呢,应该用虔诚来形容吧,他们从天没亮一直做到了中午。
浮躁的我很长时间啥事情都做不下去,却可以拖着进度条来回看了好几遍他们碎碎念的制作过程,觉得美好又心安。
因了手工制作的豆馅,千太郎的铜锣烧真的很好吃了,千太郎是一个不喜欢甜食的铜锣烧店店长,这让德江惊讶,可他现在可以第一次吃完整个铜锣烧了。
夏天了,樱花落了,樱树长出绿叶子,千太郎的店红火起来,人们排着队购买,德江煮着豆子,对它们说,“要好好工作啊”。
千太郎做铜锣烧的表情也明朗起来。
少女若菜又来了,她是店里常客,每次总会仔细品味一个铜锣烧。
德江对她说,年轻真好啊,你真幸运。
鸟儿也幸运啊,它们很自由。
后来我知道了她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而那个时候,我只喜欢她和若菜絮絮叨叨的聊天,她们关于若菜的金丝雀的叫声的对话,我也可以倒回去重复看好几遍。
千太郎和德江更亲近了,有时候他们看上去像母子,他们一起做铜锣烧的情形,温暖得让人嘴角不自主地微笑。
店里有叽叽喳喳的女学生,她们换上了夏季校服。
德江对那些孩子们说,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把它当作一个游戏,你们应该做让自己开心的事,你们有那样的自由。
德江,她是个岁月里睿智的人。
秋天来到了,樱树叶子变黄了,一片一片掉下来,店里的生意变得冷清,做好的铜锣烧整齐码放着,可不再有人光顾。
这一切都是因为德江啊,因为德江曾是一名麻风病患者,消息就那样在小城里传播开来。
没人光顾的小店,千太郎对德江说,今天就到这里吧。
德江脱下工装折好放进书包,她的头发长了,戴短檐帽,穿小领格子大衣,和春天里千太郎第一次见到她时一样的装扮,她依旧笑着拘谨地鞠躬道别,千太郎看着她的身影离开,她在樱花树下抬头张望,有鸟儿飞过吧,她扬手招呼,像一个小孩子,小孩子那样的纯真。
后来德江没有再回到千太郎的铜锣烧店,千太郎似乎又恢复了从前的阴郁,他又喝酒了,他坐在夏天里德江就编织好的坐垫上一支支抽烟,夏天的时候德江让他从自己刚织好的两个坐垫里挑一个,他选了蓝色的那一个,另一个是德江给自己的吧。
坐在德江编织的蓝色坐垫上的千太郎收到了一封信,德江用扭曲变形的手写来的信。
“当我制作豆子的时候,总会倾听豆子们讲述的故事,想象豆子们见过的晴天和雨天,微风把豆子们谈话的内容吹拂过来,听听它们的旅途故事,是的,倾听它们。
我认为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有可以倾诉的故事,即使是阳光和风,也可以听到它们的故事。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昨天晚上,微风吹进来,吹过冬青树的篱栏,似乎在对我说,我应该和你联系一下。
我们想要远离是非,过自己的生活,但有时会被这个社会的愚昧所伤害,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
我相信,某一天,你会创作出自己的铜锣烧,实现你自己的想法。
有信心去走自己的道路。
”这是德江写来的信,德江,她真的是诗人和哲人。
千太郎对若菜说,我没有保护好她。
后来,千太郎和抱着金丝雀离家出走的若菜来到麻风病休养所,若菜把小鸟托付给德江。
德江比在店里的时候苍老了很多,在这个从她少女时代就被迫住进来的地方里,她显得难得的自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当时她对若菜说过的话,“年轻真好啊,你真幸运。
鸟儿也幸运啊,它们很自由”。
她款待他们吃自己做的点心,她对要掉眼泪的千太郎说,“店长,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
天气更冷的时候,千太郎的店被老板娘收回去了,快到冬天的时候,德江去世了。
她留下一卷录音和一套刻着她名字的工具。
她对若菜说,她听到金丝雀在唱着放我走吧,所以对不起,她放走了她的鸟儿。
她对千太郎说,满月悄悄对我说,我想要你能看得到,所以我在发光。
德江没有墓碑,她只有一颗德江的树,德江的树是一棵樱花树,她喜欢的。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听,去看,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樱花又盛开的时候,若菜按自己的愿望进了高中,千太郎在樱花树下有了自己的简陋小摊位,像德江说的那样,是有他自己想法的铜锣烧摊位。
出字幕的时候,画外音有孩童的声音,“我要买铜锣烧”。
德江,我喜欢她。
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美食制作的电影,却不是。
本片以铜锣烧为借物,而引发一段有关人间冷暖的故事,涉及人性关怀,社会认同以及生命意义。
片中三个主要人物德江、千太郎、若菜,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却都有着各自的问题。
德江年迈,既已踏入人生末幕,同时作为麻风病患者,自小就被隔离治疗而与社会脱节;千太郎忧郁的眼神里,亦藏着自己的一段往事,年轻时在居酒屋工作,与人争执,致人重伤,而有过一段牢狱经历,并因此欠下巨额负债,不得已在铜锣烧做起了代理店长;若菜,初中生,单亲家庭生活的她因为经济原因而选择辍学。
三个人因为铜锣烧而走到了一起,机缘巧合,却共同度过了一段对生活有着启迪意义的经历。
德江是一个对甜品制作有着深厚积累的老人,按她的话,红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点不曾被千太郎重视过,作为一个讨厌吃甜食的人,眼下的工作只是他不得已的选择罢了。
影片借助红豆沙的制作过程来展现德江的生活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对年轻的冀往,对生活本质的追求,快乐。
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千太郎,虽然知道社会对麻风病固有的偏见,却一直坚持留用德江在店中工作,只是虽然他不做表示,默默承受老板娘给予的压力,店里的生意由好变坏,这一切德江看在眼里,却彼此都不言明。
这一段是影片处理较好的地方,二人之间的默契可以看做是同类人之间的关怀,而这种关怀没有诉诸于言语,千太郎在面对潜在的社会压力,置小店的经营于不顾,是对德江力所能及的保护,而德江教给他的是对生活的耐心和热爱。
影片最重要母题就是生命意义,德江对樱花的喜爱,对红豆生命经历的阐述,以及她出于本能的仰首微笑,对着摇曳的樱树枝轻轻招手,这一切都透露着一个老人对美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
同时,影片在人物年龄的设置上,选择了老年(德江),中年(千太郎)和少年(若菜)三个阶段,由幼而老,是自然的循序,或许是对生命历程的某种暗示;此外,影片在时间上按照季节的循回拍摄,春、夏、秋,对应着人物的年龄,由始至终,从繁花似锦走到秋叶飘飘,以自然的转变照应人生的四季,或许这不是刻意的安排,然看来却处处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记着,德江在自己行将就木之时,通过录音机留下了自己的人生遗言,有一句,我们的到来,是为了亲眼见识这个世界,体味其中的韵味,所以,虽然成为不了什么,活下去还是有意义的。
这一句感人的话,是对千太郎说的,从始她无意间看到他忧郁的眼神,便有种似曾相识之感,那是她有过的,长久处于闭塞房间与外界缺乏交流的眼神,她与之相惜,认为这是命运的某种安排,想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去告诉这个男子,其实有什么忘记不了,割舍不掉的呢,要去感受,去爱,而不是自我沉沦。
片末,千太郎在公园里摆起了小食摊,重新卖起铜锣烧,秋季的樱花照开,他终于撇开心理桎梏,喊出,“铜锣烧,来一份吧,铜锣烧,美味的铜锣烧,来一份吧!
”谈谈若菜吧,毕竟是本片第三重要的人物,作为初中未毕业就选择辍学的少女,对人生没有过多的积累,对不明的事情还有着好奇,她沉默,不善言辞,却也有着一个少女该有的小小生活,喜欢金丝雀,想寻求一份兼职,与社团学长间未言明的情谊。
我喜欢她说话的节奏,缓和,没有顿挫,却感觉温暖,不谙世故,心存善意。
她是一座桥,搭在千太郎与德江之间,顺手推开他的心扉,让阳光照进去。
这部暖心的电影,温煦的阳光下,有着黯然的神伤,其实所谓意义皆为虚空,就像生活,要人体味。
另有,影片对麻风病的引用,我想该会让我们这样的人有新的认识,而所谓社会认同,只是由未知而引起的恐慌罢了。
三八节的下午,一个人看了一场电影,放在list里很久了。
我猜澄沙就是豆沙的意思。
但如果翻译成豆沙的味道,可能会被误归类为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
日本电影很有意思,总是从很小的事务上悟出人生哲理,所谓的由艺入道吧。
这次是从铜锣烧的豆沙馅来品味人生。
三个主角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奶奶是年轻时得过麻风病手上落下残疾的人,被当时的社会嫌弃,被认为是会可怕的丑陋的瘟疫,被隔离生活在偏僻的独立区域内,初中女学生有个不负责任妈妈,只管自己谈恋爱不管女儿,甚至不做饭给她,她偶尔去拿铜锣烧店做坏了的饼回家当冲击,店长是个没有笑容对生活失去热情的男人,几年前因为一次酒吧打架过失伤人,进过监狱,出狱时没能见到母亲,从此对生活一蹶不振。
三个人三个不同又相似的命运,因为这家铜锣烧相遇。
男主虽然经营这家店很多年,但从来不爱他做的铜锣烧,他没有完整吃下过一块,他说他讨厌甜食。
豆沙馅也是在外面买的。
奶奶发现了这件事,发现了这个男人脸上对生活的漠然,她把自己秘制多年的豆沙做法教给了店长,店长完全不顾老板娘对麻风病人的偏见雇佣奶奶到店里上班,奶奶一步一步,对豆子充满感激,闻蒸汽的香味,对锅里的红豆说你们辛苦啦,每次煮豆沙要四五个小时,店长起初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奶奶说要对得起他们大老远来到这里。
要对得起他们吹过的每一阵风,晒过的每一寸阳光啊。
用了新的配方的铜锣烧大受好评,男人和奶奶都好开心,奶奶看到男人脸上露出了笑,她在他身后,拍拍他说,真是太棒了。
还是没能扛过这个社会的偏见,麻风病的谣言依然有力,没有多久,本来都要排队的小店,门可罗雀。
奶奶也回到了她住了几十年的麻风病人的专属社区,不再来上班。
女孩终于逃家出来,带着她的一直金丝雀,来到店里,发现奶奶不在,她提议去看看奶奶。
店长和女孩第一次来到那个社区,看到麻风病人们在阳光下聊着天。
他们感觉到自由。
看到奶奶收留了金丝雀,答应帮女孩养他。
铜锣烧店被老板娘改造,强行做起了铁板烧,刚刚对生活有点希望的男人,再一次被打击,这似乎是他对奶奶牵绊,他跟女孩再次千万社区时,被告知奶奶已经离世了。
留下一些有些岁月痕迹的熬制豆沙的工具,还有一盘录音。
她说她想要生活在阳光下,她看到男人生活在阴影中不快乐,很像之前的自己,才决定想要试着帮助他找到快乐和阳光。
每个人活在世上,是有自己的意义的,每个人都有。
樱花又盛开了,是奶奶最爱的树,女孩重新穿上了校服,决定继续读高中,她的脚步很坚定,樱花树下,很多小朋友跟家长在野餐,男人摆着他的一个小摊位,用奶奶留下的工具,耐心的作着铜锣烧,他笑着喊:铜锣烧,来尝一尝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75岁的奶奶活了很久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她看到女孩和男人都有自己的牢笼,都在世界阴暗的角落里挣扎和逃避,她用熬制豆沙的过程治愈了他们。
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爱,对命运的不屈叫醒了两颗原本暗淡的灵魂。
题记:因为恐惧,我们容易将疾病作为一种权力话语,从而陷入污名化与疏离他人的无尽深渊。
满目樱花在夕阳里留下细碎的剪影,镜头似乎穿锦簇花团而过,追随一位寂寞惆怅的中年男子慢慢走下楼梯。
在樱花满开的公园一隅,店长千太郎(永濑正敏 饰)独自经营着一家铜锣烧店“铜锣之春”。
在千太郎着手开店准备时,镜头一转,头戴棕色毛毡帽,步履稍趔趄不稳的德江女士(树木希林 饰)正逆着人流走着。
视点上升,她前方的高架桥上,初中生若菜(内田伽罗 饰)和妈妈前后走着,谈论着若菜是否要继续高中学业的问题。
影片发展至最后才揭示,原来德江是因为散步多次路过“铜锣之春”,睹见千太郎那万分悲伤的眼神,想到自己若非因为麻风病被强制堕胎,孩子也该这么大了。
所以,她来到这家小店帮千太郎做铜锣烧的豆馅——铜锣烧的灵魂,以自身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身体力行鼓励着千太郎无论有何种过往,都要活出新生。
而千太郎也不顾房东带来流言蜚语的威胁,以真诚之心对待这位如同他的故母的患病老人,短暂地共同守护一方香气飘飘然的生活净土。
然而,前有明媚春光和樱色动人、铜锣烧香气袭人引人垂涎、故事主角互相关心的和睦故事徐徐展开,张力自然在影片结尾那段德江女士以沙哑颤抖而坚定的嗓音自述生平的短暂录音中爆发,催剧中剧外人物潸然泪下,心痛不已。
我本想在着寒冷的冬日,静静在影片中间接品味铜锣烧的香甜,梦想春日的樱吹雪,不曾想却深深牵挂其麻风病的前世今生与麻风病人的酸楚人生来。
1873年,挪威科学家汉森(G.H.A. Hansen)发现麻风病的病原——麻风杆菌。
该种杆菌能够造成细胞和神经系统损坏,导致知觉丧失、破相的结节出现、鼻梁坍塌、声带损伤以及肌肉无力等症状。
然而,麻风病并非新症,它成为笼罩欧洲中世纪的阴影与棺殓布。
多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与麻风病搏斗,对麻风病的恐惧引发了对疾病及病人的污名化与强制隔离,完全契合福柯所说的精神病院等机构的“排斥”(exclusion)作用。
20世纪初的日本是世界上麻风病人最多的国家,公共卫生领域彰显的现代性危机扰乱这一新兴国族的发展清梦,点燃了对“有志之士”对民族于世界之林的身份焦虑。
1902年,议员斋藤敏夫提出采取隔离措施去除日本“未开化国家的标志”。
于是,1907年《麻风防御法》出台,限制“流浪麻风病人”从此合法化。
1931年,法律要求将麻风病人终身隔离。
1924-1956年之间,许多女性患者被迫堕胎,其胎儿被放在实验室做标本。
根据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一书(p.17),“现代”的麻风院与其说是医院,毋宁说以监狱为样板。
1909年建立的九州麻风院,混凝土围墙将病院围在里面,围墙外围绕着幽深的壕沟,外面则有警察把守。
与麻风病同样可怖的,是自其隐喻蔓生的权力话语。
苏珊·桑格塔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提到,“在中世纪,麻风病人被看作一个社会性文本,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腐败;是道德的一则隐喻,是腐化的一个象征。
……在法语中,描绘被侵蚀的石头表面时,依然用‘像患麻风病似的’(lépreuse)”近代,疾病正深化了19、20世纪种族主义的生物面,成为西方国家种族歧视与隔离的话语工具。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被冠上“东亚病夫”的名称,这不仅是对中国人身体的侮辱性描述,更是对当时尚羸弱的中国的轻蔑与诋毁。
19世纪末,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麻风病的爆发让华人移民和侨民饱受非难,1882年美国的《排华法案》以及1888年澳大利亚殖民地间达成的“严禁华人入澳”共识均可在对麻风病患的恐惧与嫌恶中找到源头。
中国被西方社会指控为麻风病“蓄水池”,欧洲学界众多麻风传播理论背后共同的论点是麻风病尤其容易在炎热国度肤色较深的劣等人种中流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白种人优越感的种族攻击。
梁其姿在其三百多页的著作《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中详述史实,旨在改变麻风病论述以西方历史和生物学为主的中国话语历史失忆。
然而,正如她坦言,此部学术著作的不足或在于其难以直接处理病患如何感受标签(stigma)与痛苦的一面。
幸而,这部于2015年上映的电影《澄沙之味》与严谨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艺术平衡,让观众以深入共情的方式,了解一个个无声陨没的消散于历史中的声音。
尽管电影美化了麻风病叙事——比如当千太郎和若菜前去探望虚弱的德江女士时,他们穿过一片幽静的森林,而后显现的是沐浴在阳关下的庭院以及院中说笑的老人,但这种阳光之美的反差更让人欲求追溯在历史的阴影下失语的现实痕迹。
日本社会曾不承认被隔离的麻风病人的存在,日本麻风病疗养所使用特殊的“牌位”。
原本,牌位是仙逝之人一人一张的,但是在日本麻风病疗养所里,所有过世的人共用一张牌位,而上面有着密密麻麻的孔。
当时,疗养院中逝者的法名会被重复地钉在这块牌位上。
很多麻风患者怕被歧,便使用假名,于是连作为他们这辈子活过的证据的本名都不会被留住。
他们只存在于留在牌位上的无数个孔里面,无数的虚无和空洞里。
然而,在《澄沙之味》中,“牌位”被灵魂之林取代。
逝者溘然长往,回归自然,回归土地,又将以新的生命享受阳光。
多年以后,日本政界和学界也在回顾直面这段历史,并建立了“国立汉森病博物馆”( http://www.hansen-dis.jp/)。
这也是继来者给予深陷疫病梦靥的众多无名者应有的人文关怀。
希望斯人虽已去,历史永不忘。
德江女士最后离开了人世,不再是时代遗物的笼中鸟了。
她是一只惜春的小鸟,在春意盎然、夏至悠长的岁月里啼啭,与手捧樱花悼念哀怨的人轻声作别。
这部由日本导演河濑直美执导的治愈系电影,以一家名为“铜锣之春”的小店为背景,用铜锣烧的甜味包裹生命中的苦涩,将麻风病人的困境、边缘人物的社会偏见、单亲家庭的迷失少女交织成一曲细腻的生死诗篇。
电影以铜锣烧为媒介,串联起三个社会边缘人,因年少轻狂犯罪背负人生枷锁的店长千太郎、因麻风病被社会驱逐在养老院禁锢一生的德江老人、家庭破碎想要逃离的单亲少女若菜。
三人的相遇是樱花盛开之季的偶然,相互救赎却是老中青时代轮回的必然。
樱花树下的老人德江是一个麻风病患者,但已经痊愈,而在这之前她已经在医院度过了她的青春、她的中年以及她的老年,虽然如此,社会对她的偏见却从未消退,再加上她的年纪,想要融入社会难上加难。
她渴望铜锣烧店的工作不仅因为这是她的拿手绝活,也因为她常年被关在与世隔绝的医院里,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渴望社会接纳她,而她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准备来拥抱它。
店长一开始因为她的年龄拒绝了她,可是德江努力推荐自己,用实际行动送出自己亲手制作的红豆馅,店长最终被感动,真诚是必杀技,只是越来越多人忘记了这点,费尽心机去耍小手动,却忘了最重要的真诚。
德江与食物的心灵沟通,是她那么多年存活下来的秘诀,虽然曾经有过绝望的眼神和心态,可是最终感悟了人生,找到了属于自己与世界的链接。
纵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对它如初恋。
德江的温柔、不屈、力量,是她的人生哲学,而垂垂老矣的她将她的人生绝学和生存哲学传承给了中年的店长千太郎。
刘华强的那句名言“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多少人因为这句话而情绪高亢,可是,态度可以气盛,行为气盛,你考虑过能承担的起后果吗?
店长千太郎因为年轻气盛而犯过罪,这份经历将他绑定在了这个铜锣烧店里,处处被店长掣肘。
无法留下德江,无法拒绝老板娘的外甥,甚至顶老板娘的嘴的时候都小心翼翼。
有些错可以被原谅,有些行为可以被忘记,但是有些罪行却永远钉在身上,无法摆脱,一生受困。
电影一开始店长颓废的背影就让观众感受到这是一个毫无朝气的中年人,也许是人生无望,他已经彻底摆烂。
自己都吃不下去的铜锣烧居然能日复一日的做着,如果未来是看得见的一成不变,那又有什么抗争的必要呢?
好在他遇见了充满人生智慧的老人德江,好在他的善心接纳了这个老人,好在他还有欣赏和感动的能力。
社会也许不会奖励那些勤奋努力的人,但它总会给热爱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留下一扇窗。
少女若菜就像她手中鸟笼里的鸟,渴望外面的世界,但是自身还没有那个能力挣脱。
单亲的她对家庭并不怎么期待,母亲的忽视无法让她感受到温暖与亲情,反而是素不相识的店长和德江带给她友情与长者智慧。
我想她是幸运的,在她还年轻懵懂的年纪遇上人生经历丰富并且充满生存哲学的长者,这份经历弥足珍贵,未来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坦然面对。
《澄沙之味》的伟大在于它用最微小的食物承载了最宏大的生命议题,我时常在想人应该要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它并不是单面体,而是棱角分明的多面体。
你可以选择喜欢它的某一面,但是你永远无法拒绝它的其他面,就像电影中的店长与德江,你也许会同情德江的困境和店长的无奈,但你也会对德江的病心存芥蒂,对店长的过去心有戚戚。
平静、坦然接受世界的一切,得需要多强大温柔的内心啊。
公众号:三横兰
半夜看完这部电影,眼泪哗哗的直流,从未想到,这部影片带给我如此多的力量与惊喜。
影片以铜锣烧为线索展开,引出了一段人间冷暖的故事,它有关于困境、希望、社会认同以及生命的意义。
故事开始时,76岁的德江女士来到铜锣烧店应聘,她一次又一次被拒绝,却并未气馁。
终于在她带着自己亲手熬着的豆馅登门后,店长答应了她的请求,并希望能够从她身上学习熬制好吃的豆馅的秘诀。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生命中的交集。
此后,德江女士每天都会天蒙蒙亮就起床至此,来教店长熬好吃的豆馅。
我很感动于她在这过程中对红豆的态度:她会仔细倾听红豆的低语,想象红豆所经历的四季,仿佛对待自己的孩子那般宠爱和呵护。
她用行动告诉店长,只有用心才能做出好吃的美食。
对红豆这样,对待生活,亦是如此。
她会在听到店长让自己接待客人时开心的转圈圈,会认真的对着树叶说再见,会鼓励学生偶尔去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
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事,我们只需要努力就好了。
”她还说“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
”但是谁又能想到,如此热爱生活的她,竟然是一位从十几岁起因患上麻风病而被迫隔离,受尽流言蜚语的人。
她的一生过的并不好,但她却并未抱怨这个世界,而是努力去温暖每个人,用更温柔更细腻的话语去感化世界。
“总有人生活在阳光下,也总有人为别人的生活洒下阳光。
”每个人都会有低谷期,却并非每个人都能遇到能理解你所遭遇的那种痛苦的人。
而有幸,店长和若菜遇到了他们的人生之光,两人被德江女士所拯救,也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也许是的,有些人光是遇到就很美好了。
这是一部节奏缓慢、安静而静谧的影片,也是一部值得N刷的影片,很治愈很温暖,尤其推荐低谷期的你来看看。
影片中的画面、风景更让我超喜欢,毕竟,散落着漫天樱花的三月,应该没有人能拒绝吧。
开始:节奏慢,每一帧都很美。
………………………………………………………………………1、影片中,德江女士教店长做红豆馅的过程一点都没缩略,就像片名一样,说是澄沙,就认真的把过程拍了出来,很明显的就能看到这是其中一条主线。
2、让人惊奇的是,不喜欢吃甜食却开了铜锣烧店的店长只喜欢喝酒。
店长先生在德江女士的豆馅没做出来之前一次完整的铜锣烧都没吃完过。
3、还是外卖豆馅的时候,店长先生一般九点准备,十一点营业。
而德江女士来做豆馅了以后,太阳没出来,就要起床做豆馅。
4、德江女士很尊敬自然,她跟樱花树对话,跟满月对话,做豆馅的时候,她也跟豆子对话。
她说:要迎接豆子,豆子从地里来,很远,要好好工作才是啊。
5、一天早晨,店长打开窗,突然发现很多人在门口排队,原来这些都是来买他铜锣烧的人。
店长惊奇到他一下子都没反应过来,等了一会,他才说,欢迎光临。
6、德江女士对店长先生说,她一直都很想看看那些来吃铜锣烧的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女孩子们,也想接待客人。
后来,尽管店长听到了关于德江女士是麻风病人的流言,他依旧告诉德江女士,说按照她的意愿来,可以接待客人,德江女士非常开心。
店长一定是被德江女士感动了!
德江女士一直很执着,以至于店长一开始不愿意收她做兼职的时候,她不死心的去了第二次,还带着自己做的豆馅,终于征服了店长先生。
店长先生收到小小的威胁想要休息时,德江女士一个人在店里,在初次尝试做馅饼的情况下,招待了一天的客人,第二天仍然还是去的很早,把那天份量的豆馅做好。
其实,店长先生一开始是把豆馅扔到了垃圾桶里的,但是他可能从那时就感受到了德江女士的执着,于是又从垃圾桶里拿了出来,才有了后续的发展。
是啊,就像弹幕里说的一样,德江女士第一次来的时候,如果店长直接说:你太老了,滚。
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没了吧!
7、店长先生主动坦白:我欠了钱,欠这家店的,是这家店的店主帮我还了,这是我这一生都需要背负的。
德江女士: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事。
8、少女对店长说自己逃家了,她抱着一个大大的东西,看上去像是行李,打开来却清晰的看到,是用外套包裹着的金丝雀笼子。
9、 店长先生和少女造访汉森式症病人住的地方,店长先生说,这里很安静。
她们走过那条安静的树荫道,首先听到的是欢声笑语,然后便看到了在阳光下欢笑交谈着的病人们,他们只是比起正常人来说有一些缺陷,但是他们有权利在阳光下欢笑。
而德江女士则一个人安静的坐在花房里。
她的头发已经白了很多,连眉毛也是,说话也不太清晰了。
她向店长先生和少女说起从前。
原来,她十几岁的时候,就被哥哥送到了这个养病的地方,她到现在还记得临走前,妈妈给她织的白色衣服。
10、德江女士的朋友佳子来了,小心翼翼的问店长先生,我也可以去你那里工作吗?
而德江女士在旁边,发出得意的笑声。
11、店长先生和少女被请到了食物店里,这个店的厨师和客人也都是病人。
她们吃了擅长西点的佳子做的食物,还吃了德江女士盐渍海带里的腌梅子,店长先生问德江女士怎么做,德江女士说:我可不会说的哟。
四个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12、店长回去了,回去之后,她给德江女士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到:店长在酒吧的时候,因为劝架,将一个人致残,在坐牢的三年期间,母亲去世了。
然而当铜锣烧店要被改装店长萎靡不振,准备去看德江女士顺便把信拿给德江女士的时候,却听到佳子说:德江女士“三天前”去世了的消息。
店长紧紧攥着那封信,没有任何表情。
13、佳子带着店长先生和少女去“看望”德江女士,佳子说,他们不能立墓碑,所以当他们有人死去,就会种下一棵树,德江女士喜欢樱花树,她们就给她种了一棵樱花树。
14、影片的最后,少女走过樱花大道,继续去上学了;而店长先生在一个长满樱花树的地方摆起了铜锣烧小摊,小摊边是那一块差点被扔掉的旧招牌。
他充满活力,眼神里有光闪亮,他向着周围大喊:铜锣烧,好吃的铜锣烧!我想,他们以后看到樱花树都会想到德江女士吧!………………………………………………………………………尾声:德江女士虽然十几岁就被送到了麻风病人呆的地方,但她却满怀希望,尊敬自然。
她跟一切自然事物对话,她还放走了名叫马尔维的金丝雀,因为她说她从鸟儿的歌声中听到了“它要自由”。
最后,当德江女士离去的时候,她留下的录音带里说到。
当有一次每周散步她看到店长先生的时候,她就在想,如果她的孩子生下来了,也就像店长先生那样大,可是为什么店长先生的眼里都是绝望呢?
于是她去了店长先生那里,用她对生活的热情拯救了店长先生和少女。
最喜欢电影中的一句话:我们想要活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中。
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社会竞争激烈,自杀率极高,对于治愈系电影从演员剧本导演制作也不含糊,欠债废柴卖铜锣烧麻风病老婆婆教做红豆沙离世,一个多么煽情催泪的剧本,生于1999年的内田伽罗是个大美女。
婆婆太可爱了:“马上煮就太失礼了,要给豆子和糖熟悉的时间,就像年轻人约会一样。”看到学生们说豆馅不一样了,看到开始有人排队了,竟然有点感动。
#Cannes2015#在我们河赖直美阿姨的世界里,红豆会说话,夜莺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樱花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树木也会说话,是个东西都会说话啊!!!真是死性不改,樱花从各个角度拍个不停,电车从各个方向不停开过,树叶在清风下细语,真是恶心透了,竟然还全场鼓掌,外媒品味都让狗吃了。
温暖与传承,在没有对与错的叙事里,谁也责怪不了,同理心揣进兜里。其实德江这一辈子,哪里体会到过温暖与幸福啊!
注入感情的红豆馅
一般。剧情平庸,能量过正,但树林希林演得真好,总体不是我的菜……
究竟是要反思社会异见 还是赞扬孤独者的内省呢。如此用力地突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拥抱边缘人群 最后却转而温柔地说「请您自己务必加油努力哦」。创作剧本时究竟要侧重哪个部分呢。相比而言堪称吊诡的调色也不那么鸡肋了。
愿失落的你能遇到来拯救你的天使。
来年,樱花又落...
【7】河濑直美很厉害的一点就是能把微量生活元素拍的无比动人。自以为这种电影就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做作姿态,但把这种电影做作的姿态拍成令人信服的,有些暖意的就是一种匠人精神。我从没吃过铜锣烧过,但看完真的很想吃。把复杂深沉的题材以做作化,下沉化拍成这样很难说不是河濑直美憋出来的。树木希林奶奶的表演实在是精准,人生如红豆,只为做出,呈现最美的香甜。
私達はこの世を見るために、聞くために、生まれてきた。この世は、ただそれだけを望んでいた。だとすれば、何かになれなくても、私達には生きる意味があるのよ。
俯身听红豆低语,昂首与树叶告别,让满月记下你我的点滴,放鸟儿飞向没有牢笼的天空。
有些造作
不是很像我印象中的河濑直美,没有那种浓浓的戛纳风格在里面,剧情前后分化的有些让人观感不适,想表达的东西感觉模模糊糊,重点没在点子上。
很简单却温馨的故事。树木希林撑起了整部戏,她真是个可爱的老太太啊。
如今的河濑阿姨阵脚已经完全乱掉了,从头到尾都是在可怜巴巴的说教。也许这题材换山田洋次操盘,会有好点的效果。1.5
日式平凡单调且温馨的剧本,本来能吸引到我的,但节奏上有点拖沓,愁苦大叔因为一个老太太而转变心态,结局不是很好,老人去世但也留下一段富有感染力的录音。整体来说,还算合格之作。
前半部分很美,有种柔情,让人疯狂想做一份红豆馅,感受豆子的倾述;后半部分牵扯到麻风病人是有些“沉重”,但我挺喜欢的,尽可能地克制了。
太慢了 可以直接二倍速 整个电影散发着矫揉造作的气场 日本推崇的工匠精神真是把我看吐了
一个平凡的老婆婆的不平凡的故事。哪怕是一颗小红豆,也可以有奇迹。再普通的人,也能活出他们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