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海边,余辉,几个简单的人物,就串起了一个人生;一根烟,两小时,就经历了一个人生,还有比这更廉价的事吗!
躺在床上的女人,觉得比站着的更有价值;有时候,背对着阳光的人,比面朝的看起来更耀眼。
两粒破碎的尘埃,随风摆弄 ,然后遇见;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人生,一直黑暗着的过去伸手不见五指;因为,只在那里,发光...... 久违又文艺地装逼了一把,还是俗气的聊聊电影吧。
虽然谈不上神作,但真心是部好作品。
豆瓣没具体评分这尿性你懂得,更纳闷怎么还有些看都没看懂就发的评论,难怪莫名其妙被刷到了7.0,所以还是先5星贡献绵薄之力吧。
记得第一次见刚哥,完全就是不忍直视的赶脚,心想这种人也能当演员?
近几年被事务所不断强推主剧,慢慢的崭露头角,特别是演技,最近对他迷的根本停不下来。
池胁千鹤妹子也是,虽然童星出道,但都没怎么见过,完全是以新人的视角看她,只能说床技、演技爆表。
话说声音和远看都有点像优叔,可惜U遇不到那么好的剧本。
由已故作家佐藤泰志唯一一部长篇同名原著小说《只在那里发光》改编,日本本年度申奥作品。
其实故事很简单,主题也并没有什么升华,只是说,标准日式的导演,日式的剧本,日式的演员,日式的光影,碰撞出了很平淡的日式人性的火花。
生活就是这样,把人强压在床上,为了生存下去,只能一直脱,不断地舍弃。
作为观众,却在作品中遇见了诸多的自己,没人知道我,我却知道有人看过我。
虽然一直是农历派,不过幸好邂逅了,可以正式地和2014的自己说一声,再见!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今年日本诞生了许多优秀电影,但是也许未有一部像《只在那里发光》如此安静迷人,一如它的片名闪耀着濯濯的清辉。
影片以悲天悯人的手法描摹出了底层社会的众生相,清冽的镜头,混合出压抑的情绪基调。
它将平凡略带残酷的生活本质剥落开来,探究了关乎性、爱、死亡、失败、暴力之间微妙的人性关系。
苦难后的微光,让人唏嘘又充满希望。
电影改编自佐藤泰志的同名小说。
佐藤泰志是谁?
这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家,出生于寒冷的北海道函馆,五度获得过芥川龙之介奖提名,却从未斩获大奖。
41岁时自杀身亡在家中住宅,终生郁郁不得志。
生前未完成遗作《海炭市叙景》经导演熊切和嘉之手搬上银幕,荣获2010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九名,这亦是逝世沉寂二十年后的荣誉,佐藤泰志的名字自此被大众熟识。
佐藤泰志生前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在四年后也赢得走入银幕的机会,这便是《只在那里发光》,本片在日本国内31块银幕上同时公映,首周初登场观众满意度排名第四位。
北海道函馆异国风情的街道和优美的小城风光,人群漫步在每条街道。
镜头没有细致精炼的修饰,仅有贴近实际的自然平淡。
绫野刚饰演的失意青年佐藤达夫,每天沮丧地游走在城市各个角落,某日在小钢珠店结识了假释出狱的小青年大城拓儿。
拓儿的家庭复杂贫困,父亲卧病在床,母亲终日照顾丈夫的起居,拓儿还有一个美丽的姐姐千夏。
莲花气质的女人,却被迫在当地酒吧出卖肉体,还不得不委身于拓儿的老板充当情妇,饱受屈辱。
几次相遇交谈让佐藤发现,她的身上拥有一种和他相似的人格,同样的沮丧压抑,同样的被生活打垮,同样的被剥夺作为正常人的权利。
怜惜之余佐藤心中那份关爱之情愈加醇厚,生活的共鸣让两人找到了心灵的契合。
美妙的邂逅郁结于丑陋的生活之流。
影片是失意作家心血之作邂逅人文关怀导演的联合产物,焕发出别样的失落光辉。
日籍韩裔女性导演吴美保浓郁的文艺气息,又充满温暖的人性关怀,在片中展露无遗,从不回避坚硬的外壳并存柔弱的内心。
绫野刚精湛内敛的演技将佐藤的情感爆裂出妖冶之花,女主角池胁千鹤的表现也是卓尔不凡,对人物的情感处理可谓细致妥帖入木三分。
导演借由片中人物所处的胶着状态反射出现实社会的残酷。
三个青春男女的彷徨、惊慌、压抑,引发了诸多道德寓意的人性问题,女人应该如何为家庭和爱作出牺牲?
千夏自始至终在为身陷囹圄和疾病缠身的父母作出挣扎和付出。
但是试问,何以牺牲?
为何牺牲?
发人深思的生活本质,夹杂澎湃的心绪,最终只得呈现出不同的答案。
整场情感的漩涡为下层阶级的小人物进行了残酷的审判和拷问,却始终保留一丝的希望曙光。
影片就像是一场贯穿底层社会压抑形态通向黑暗深渊的旅行,火山喷发前笼罩在谎言之下的情感爆发,达到极限强度后戛然而止,最后只在断裂边缘徘徊游走,唯剩一束耀眼的阳光。
其实这就是生活的定义,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却还没好。
稍纵即逝的笑容和缓缓褪落的微光,在所有人心中点燃一簇灼烧的焰火。
全片故事简单情绪平和节奏缓慢,也许它不是适合每个观众的电影,但是可以掀起观众内心孤独抑郁部分的涟漪微澜。
好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尽管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这部电影其实更适合女性朋友来看,因为它会让很多女孩更好的认识男人,在择偶上分清“爱与不爱”这个概念。
达夫在得知千夏夜店女的身份后,出于本能,也嘲讽了一番,但后续的发展,让他无法忘记这个女孩。
千夏的悲苦,千夏的温柔,千夏的担当...千夏身上的优点,在达夫这里,弥补了她所有的“堕落”。
通过混混弟弟,他知道了千夏委身于那个老板的理由,出于爱的担当,他找到那个老板,即使挨了一顿揍,也让他不要再去纠缠千夏,因为他给不了千夏那份“责任”。
老板对千夏的迷恋,只是肉体上的发泄。
为了让千夏不去夜店工作,达夫更是走出内心的羁绊,答应了石场老板的邀请,甘心情愿再次走进大山,去工作,去担当。
换句话说,是责任让他选择了走出这段伤痛,同时,也是对千夏的爱,治愈了自己。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我比较喜欢:《刚哥只在那里帅的发光》讲到这里,说一说什么样的男人值得托付?
我觉得,不是向有钱老板那样的,给予你家人保护的目的,来换取肉体的欢愉。
这种男欢女爱不是对等的,一方是发泄,对一方是屈辱,等到青春消散的那天,女孩便没有了交换的筹码。
达夫那样的爱,才是厚重的,他爱的是千夏的心灵,这种爱,是出于男性对女性之爱的保护本能。
哪怕他看到了千夏无数个千疮百孔的一面,结果也只是对这份爱的加深。
虽然他不能像老板那样,给予千夏家人的“保护”,给予更多的金钱,但他愿意为了千夏去重返大山,捡起这份责任,不就够了吗?
而这份责任,正是千夏需要的,也是每个女孩需要的...当然,现实社会,每个人的需求不同。
讲完责任与爱,我这篇文章,其实最想说的只有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活着就很不容易,就不要再彼此伤害了。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段话——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正文之前,先讲一段流传在文娱圈几十年不衰的轶事——大师李敖与胡茵梦的婚姻。
李敖最好的年纪几乎都在牢狱中度过,却在45岁时迎娶了当时27岁的当红女明星胡茵梦,这段世人眼中才子佳人的美妙婚约,却又在短短的四个月闪电般的宣告破灭。
多年后,李敖坦言离婚的原因是接受不了看到胡茵梦这样一个美女在自己面前吃喝拉撒,甚至蹲在马桶上露出狰狞表情的样子。
很明显,李敖爱上的不过是银幕上那袭华丽的光影,并不是现实生活里的那个活生生的女子。
他的狂狷与坦率除了给自己成功讨得半生“渣男”的骂名外,也向世人抛出了一个爱情的终极命题——当那个你心仪的影子最终被生活揉碎,一帧帧铺展在眼前时,他或她是否还会如初识时那般熠熠生辉呢?
问题暂且放一边,说回这部电影。
《只在那里发光》是一部典型的爱情类型片,但如果仅仅将这部电影视为一般同类的爱情故事来看待,不免会枉费创作者在电影中安插的另一层深意。
《只》片中男女角色的爱情并不曲折离奇,甚至缺乏新意。
然而能让我坐下来写一篇评论的主要原因,却是女主角千夏这一角色。
这样一个挣扎在日本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似乎正是导演在爱情糖衣下真正想与观众探讨的内核,即揭示当今生活在东方传统文化钳制下,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和自身思想双重束缚的困境。
同一个主题,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另一部大热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同样是讨论东方女性的生存现状,可这两部电影却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思考。
就我个人而言,《只》片虽然为角色的困境加入了更多极端化的设定,可相较于《金智英》却是更加贴近当下社会现状的。
当然,如果撇开既定的社会背景,去评论任何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都是偏驳和有失公允。
我无法确定韩国的女性是否真的如金智英一般,精神境界脱开了“用最少的努力、最短的时间将物质收益最大化”这一层面,而是进步到了“追求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至于抑郁的程度,可在眼下的中国社会里,像芒草一般苦苦求生的千夏才是更加贴近现实的女性形象。
千夏与父母和弟弟住在海边的一间随意搭建的板房里。
脑梗塞不能自理的父亲,把母亲也拖累在了家里,全天候的照料。
玩世不恭的弟弟拓儿因为犯有前科找不到正经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和在弹子房赌博混日子。
千夏一周只有三天在海鲜加工厂做日工的机会,晚上还要在不入流的居酒屋里做暗娼贴补家用。
疲惫不堪的母亲常常把照顾父亲的工作推给千夏,于是不忍父亲受苦的她,又不得不忍受意识不清的父亲对她的猥亵。
为了保住弟弟的工作,千夏委屈着自己和自私暴躁的园艺公司老板中岛长期保持着情人的关系。
她就像一株看不到光亮的草根把自己扎驻进烂泥里,为家人汲取着养料。
从来没有人为她做过什么,似乎她也从没想过真正为自己活一次,直至遇到达夫,那个试图将她从污秽里拔出来的男人。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是千夏的反证——遇到挫败就颓废避世的达夫。
玩世不恭,对家庭和自己的未来毫无责任感的拓儿。
自私贪婪暴虐的小老板中岛。
千夏游弋于他们之间,像是一道白光投在了黑色的幕布之前。
她接受所有现实生活的不堪,却不因此自贱。
她自卑于自己的身世,却又始终暗怀着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
影片中只有一次,千夏道出了不为别人,而是单纯属于自己的愿望。
“我也想过要离开这里。
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重新开始。
但我不能抛下家人不管啊。
” 为别人活着。
这似乎是一直以来存在东方社会解不开的症结,我们仿佛天生就缺少在为他人和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平衡点的能力。
千夏在酒吧里对达夫说,自己也曾在运输公司做过办公员,每天去到公司,下班就去喝酒,这样的不被人需要的生活她理解不了。
她只会活在别人的需要里,似乎除去满足别人,她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当然,为别人活着和为自己活着同样都是生命的意义,两者无关对错,只关乎选择。
可正如许多为别人活着的人一样,当千夏遇到达夫,真正想为自己做出选择时,那些曾经她为之付出的别人,反而成了她的牵绊。
好在导演给整个压抑的故事留下了一个温暖的结尾,当觉醒的拓儿刺伤中岛难逃牢狱时,当千夏发觉父亲原来一直认得自己且利用自己满足欲望时,一切的束缚终于都被切断了。
她哭着冲出家门,跑向海边,慕然回首,达夫正站在曙光里,等着她。
电影有一幕出色的结尾,也恰恰解答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这世上最美丽的幻象往往总是假以爱情之名,却最终敌不过时间和生活的碾压,而真正的爱是重重幻象下那个渺小而坚固的实体,它无关你是别人眼中的大师亦或明星,流氓还是乞丐,爱情只因你是你,只因你被他望在眼里时,只在那里发光。
公众号:务虚呓语
久违的日式爱情片,今年日本申奥电影《只在那里发光》终于观看完毕。
全片弥漫着一种寂寞的感觉,很容易的就陷进去了。
快要结尾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心痛的感觉,但是是被抑制住的痛苦,每每看到小人物的悲哀时就会感到绝望。
让我不止一次想到聪哥的《恶人》,最后那一抹橙色的朝阳冲破这混沌的世界,看到聪哥那挤出来的微笑,那一刻我会明白生活是多么的艰难,生命是如此的珍贵。
我多希望在最后也能够有一束阳光照耀着她,只不过都太晚了,生活依旧是暗无天日。
只是硬逼着自己去习惯罢了。
说起来近几年池胁千鹤主演的电影似乎不太多,回想起看的第一部日式爱情片就是池胁千鹤和聪哥主演的《Jose与虎鱼们》啊,看起来这张截图和《恶人》里的聪哥给人一样的感觉嘛。
期待什么时候他俩可以再次合作~由衷希望千鹤小姐能够凭借此片收获影后,你刚哥我就不说了╮(╯▽╰)╭一直无感...
先说题外话,评论区影评看笑了,一些充满了蠢味的评论和被拓儿断子绝孙的人没什么两样。
充满绝望的作品,大面积的黑色布景把偶尔人物轮廓的光亮衬得很突出,美得让人揪心。
叙述和推进都很柔和,而冲突和撕扯又很直给,节奏非常好。
千夏的所有遭遇令人肝肠寸断,作为一切悲剧的受害者,她完全无法斩断这个牢笼,在影片最后也还囿于其中,只能从无尽的轮回里找到一点光亮。
时代大环境下女性的工作性质、任男人宰割的不对等关系、在家庭里作为“补缝”的垫底者,都使得她的一切剧情展开都充满了阴郁的色彩,不会出现“能够进山”的转折,而是又坠入下一个或是被要挟、或是短暂幸福的深渊。
在呈现这样的境遇时,画面用光影变化和视角的交错进行表达,而不是老生常谈的一味用猎奇的视角对准受害的女性。
这样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并且也给到观影者更多反思时代的机会,很好地完成了主创的表达。
影片最出彩的人物塑造我认为是拓儿,由借火与搭自行车引题,之后打火机香烟和骑车载人多次作为串起情节的线索。
从姐姐嘴里的“小时候懦弱的保释犯”,到剧情一步一步推进后表现乐天派的本性,(这里也与达夫的阴郁形成和谐的互补);他会懦弱地对上司点头哈腰,但在花火大会上他冲去把黑心的老板捅成重伤。
拓儿是逐渐向着黑暗走去的,在喧闹的游戏厅出场赌输零钱的嬉皮士社会青年,最后却和达夫靠在夜色的走廊里痛哭“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整条人物线路既充满偶然又是必然,几场转机只不过是闪现的光亮,最终还是回到黑暗。
最后写主角达夫,作为整部电影里唯一不牵扯进庞大情感纠葛与属地纷争的人物,观众与达夫的视角同频,和他一起被卷入这段叙事。
达夫和他完全被遮挡从未出现过的眉毛一样,全程在暗色里,无论是开场结尾妹妹的旁白转换情景与交代故事,还是少得可怜的台词,几乎全靠演员面部特写完成塑造。
达夫是无法从应激障碍里走出的沉默者,但却成了影片里闯入的“光”,将千夏一家死一样的循环打破,自己的心魔也为了感性的“爱”与现实的“钱”打破——而但这一切全然不是救赎,而是将自己也引入局中。
达夫和千夏的相处,海中拥吻、夜色里的交缠,是全片里少有的温情段落,而主创也有意降下节奏,尽可能缓慢地、多视角地、温情地留住这刻瞬间。
《只在那里发光》是一部看后让我失语的影片,我反复地去思考“如果”:如果社会没有那么糟、如果人物的羁绊没有那么深……但一切确实在纠缠不清与重蹈覆辙中奔流向前,光偶尔闪过某人的脸,那是离呼吸最近的时刻。
我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推荐给愿意静下来感受每个人物的你,阴差阳错的连续看了两部电影,《韩公主》、《只在那里发光》而这两部都血淋淋的将生活展现出来。
不知是因为过于夸张还是因为我生活得太美好,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有种欲哭无泪的压抑,试着体会和了解着他们的无奈和无助,无论是施压者还是被压者都能够用一些言语或者画面理解他们的所做所说。
终究是人,人的本性本就方方面面,不同的人不同的展现,而构成故事片段也有着它背后的画面,反思大过于批判。
两部电影都将人性的展现得淋漓尽致,千夏躺在车座上时的那种狰狞和宫菊爬在地上的痛哭,都是做爱的画面,也都是心底的呐喊,更加突出人物内心,并且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
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或者说任何一个国家,她们都显得无助和无奈的,哪怕在别人眼里不堪,也想努力活下去,好好活下去,可是都显得那么难。
死容易,生却难,是人的促成还是命的使然?
《只在那里发光》可以说是一部相对比较平坦的故事,仿佛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当他走进她家时,千夏的表情和问题、拓人的笑、达夫的沉默寡言就已经能够让人猜想个一二,所以对结局并没有太大期待,通过一处处细节,构成电影的发光点。
就如拓人把自己老姐说得那么不堪,也依旧会在看到她满脸是伤时为她出头,这就是亲人。
生活中当面临破烂不堪的家时,有人选择了弃人而去,有人选择了患难与共,其实无论怎样选择都有千万种说辞和看法,而我们习惯带着嘴去谈天论地,只是我们是否能够真实的感受和体会经历者的内心?
如果没有,那就学会闭嘴。
千夏和达夫没有什么太多的跌宕起伏,两个都带着各自的故事,慢慢走近、慢慢触碰、慢慢看到对方身上的光,或许那束光就是他们所需要的温暖。
而我们是否看到了该有的光亮?
擦过陌生人的肩,你不会无聊的去想象他背后的故事,若你真去想了,千百种可能一闪而过。
与你无关的是否就没有意义?
是否那么肯定他的未来也与你无关呢?
我想,总会有那样一种能力,遇见了那个人,才会知道。
昨晚看了《只在那里发光》,尽管被人说闷、慢、平淡,但却是我近来少有不按暂停、一口气看完的片子。
不知道被什么吸引,就像我们很多时候都说“不知道”,简单易懂,不求甚解。
黑色系的电影,现实、残酷,又渺小。
片子拍得很真实,长镜头,沉默,并不多的BMG,就连那种不值一提的感觉也拍了出来,生活就是这样。
为了寻找那一点点光芒。
这片子的演员却是选得好,姐姐一出场就很惊喜了。
(也因为我不看电影介绍连演员导演都不看)池胁千鹤,印象中是文静、清新的定位,娃娃脸、身材娇小,很讨喜。
这次出演千夏一角,突破蛮大的,却也透出了贫民家庭长女的隐忍和坚强。
我们也只看到千夏遇见达夫之后的事情。
绫野刚是非常适合这种颓败的角色,再想不出第二个人来。
也许就是这样的思维定势,总感觉这次达夫一角差点火候,也是背负着自身痛苦的隐士。
两人相遇的那场戏觉得特别好,自然,只是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
所以,我还是相信,无论与多少人擦肩,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看一眼就知道是同类。
菅田也非常出彩,角色饱满。
也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黑暗”。
典型的不良少年,却说不想像父亲那样,但沉重的背负不可能那么轻易的抛开或逃避。
所有的以为接下来会改变了,会幸福了,都是错觉。
幸福只是一瞬,不幸才是日常。
摆脱不了的家庭、割不断的孽缘,眼看着有一个人走进她的黑暗,见到那么多残酷与不堪,仍然在。
以为终于可以朝着光而去,却依旧痛苦挣扎。
影片的最后拍得好美。
一直压抑无奈中,看见了在那里发出的光。
也让全片的情绪有个出口,虽然狭窄,但人类总会往好的方面想不是吗?
仿佛不是说着我们的事,但又似曾相识。
在黑暗中沉睡麻木,一点微光都那么刺眼,无所适从,惴惴不安。
观影中,总觉得刚哥和池胁的CP感超强,想必这也是演技派的证明吧。
看完后得知这是冲奥片,差强人意,肯定不太适合那些人的口味啊,倒是旬报十佳无悬念,前三甲应该榜上有名。
太久没有遇到好电影,也与心境有关。
看到别人也同样身处阴暗,至少,也算有同类了吧。
这个片子有我想要的东西,比如它的光,一开始介入了转场的BGM,部分低机位,如何将过往渐渐呈现的刚哥,一直貌似辅线但最终将叙事一气推入高潮的菅田将晖。
可我还是不喜欢它。
池胁的娃娃脸与短小身材总在画面里失调。
她身上背负着过于畸形的命运,既让我无法共鸣,又无法同情亦或怜悯她。
真不知拿她如何是好。
这感觉比看了一则残暴的社会新闻还糟糕。
导演也一直仿佛在自己感情能力之上的地方用力,不住地用力,导致该用的都用完了,最后只能用上那么完整的一段床戏。
没有节奏,没有留白,没有猎奇之外的连带感。
一点也没有。
最后我想问,刚哥跟池姐是怎么好上的?
可目测的是,池姐对刚哥稍显主动,刚哥对池姐不过像打量妓女一样,不久他们就在海里热烈地接吻。
明明一直沉溺于过往的幻听里,刚哥却爱上了跟过往一样不堪的池姐。
没有谁救赎谁,也没有让人觉察出爱情端倪的台词。
如上所说,这个片里的池胁完全不美,而且是失调的。
我想说,既然对她的家庭那般的浓墨重彩,要爱上那样一个女孩,难道不该给出一些更为合理的解释吗?
哪怕是一个安东尼奥尼式的构图也好。
以此类推,我倒觉得按常理说,刚哥应该爱上菅田弟弟才对。
性格上至少互补了。
说来说去似乎就是对这里的池胁不满。
即便最后光辉落在了两人身上,那样充分地欲盖弥彰的打光,却还是没打出池胁的美。
那种本该让我动容的美。
冲奥?
只当个精神鼓励吧。
2017-2-15 21:49《只在那里发光》(2014)。
豆瓣7.1。
底层生活的脏乱和卑微,穷困的没有尊严和明天,越看越恼火。
绫野刚永远一副三无人员的颓废气质也真是独此一份了,即便是结尾虚弱的阳光也无法照亮整片昏暗的基调。
只有suda的纯真快乐让人心动又心疼。
2017-5-23 13:48三个月前看《只在那里发光》,受不了它的阴郁和压抑,影片看到一半弃掉。
明媚的初夏转换心情重新好好看了一遍这电影,被这部当年的申奥片惊艳和感动到。
我必须承认,人得在心中满是阳光的时候,才能接受寒冷和黑暗。
自打看了《怒》,对绫野刚也重新审视和改观。
这个卑微家庭的救世主,照进姐弟身边的一道光,最后真是拔地而起的高大并闪耀着光芒。
拓儿,一个被贬到人间的落难天使,另一个世界和时空的航ちゃん,让人心疼如刀绞。
苏打怎么可以演的这么好[泪]。
爱上这个电影了[心]。
有的地方太拧巴了。但很喜欢刚
日影喜欢讨论生命的伦理性等命题,文化里的极美与极恶总是相互转换中,命运扭轮般的曲变与残忍,每个微小日常,都有悲剧。
中国第六代导演在日本… 点都对但不是很触动我。
没看懂,除了女的,其他人的苦不是自己作的吗
看了一点
努力抛开偶像形象的偶像演出了一个堪称AV级别的故事。女主怎么看怎么像AV女优。故事怎么看怎么像奔着奖项去的沉闷的现实主义。
无聊至极的文艺片...最好看的是刚子的床戏()
太颓废,太丧,那光也就不觉得有多温暖了。
我,霓虹东北口音爱好者#为苏打和刚哥找来看的,总结下。可能由于角色的关系,苏打好棒,连牙都黄得棒,也得益于他走哪带哪的野生感。刚哥完全扁平,除了腹肌想不起他演了啥
天使是竭尽全力帮助别人的。
2015年1月8日标记想看,2018年2月14日看过。演员很好,倒是电影本身单薄。相比海报上着力宣传的男女,达夫和拓儿的相遇相处反而更为自然、动人,喜欢二人共乘单车的画面。
日本电影旬报每年十佳中的大部分都改编自小说,这些电影中又有大部分拍得很难看,这些故事和主题根本只适合文字,拍成电影毫无价值。本片就是其中的典型,一星只给绫野刚
看过李安的喜宴,再比较这部片子,才知道这编剧和导演的重要。本片的节奏和镜头语言,真是让人提不起兴趣来。
从未走出过泥潭
想起《逃离拉斯维加斯》
我为什么脑子不好会下这部电影……大周末的看得如此灰暗。底层人民的辛酸,到底是要怎样?
这种苦大仇深的电影真是够了。
救赎。
刚子与打子的一搭,aka全日本眼睛最好看的男人与鼻子最好看的男人一搭(不是。看戏感一流、天赋异禀的人演戏是绝对的享受,说的就是绫野刚。
在一个挣扎于生存边缘、随时可能崩坏却又以带着荒谬感的亲情联结的家庭面前,活在阴影中的男主显然力量不够。弃男与妓女一下就看对眼了;而当他们开始展望未来时,麻烦还是需要有人去处理的。尽管有这样那样老套、平庸、零落的内容,但这片子拍得还真是不错,效果跟内容一样,那一家人甚至也带活了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