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源自前两天朋友写的字,不过他写的是下面两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看完电影,忽然又想到这首诗。
好了,这是我在大银幕上看过的,第一部,全片以新宁方言对话的电影,虽然是一渡水下半县的方言,但电影一开场那种扑面而来亲切感,如果你不是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或者你没有浓厚的故土情节,大抵是体味不到这种感觉的。
片子总归是完整的说了一个故事,当然瑕疵很多,比如:演员的不专业导致很多时候显得刻意,邻里乡亲聊天那样的不自然感(我大新宁大家聚在一起涩白话不会是这样子的);作为剧情片,太过于平淡,虽然影片的主体矛盾一直在那里,但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总体来说剧情有些平淡,没有什么剧烈的矛盾冲突,不是说没有,是总体来说;我就觉得里面小孩的溺水死亡以及奶奶的离世给我的观感还是很平淡;诸如此类,等等。
当然,也看得出来,导演看过很多台湾的电影,片中很多镜头类似侯孝贤和杨德昌,风格也很像他们的,浓浓的乡土气息。
所以你能看到,新宁的山,新宁的春夏秋冬,新宁的真实生活,我甚至觉得每一帧里都是浓浓的味道,故乡的味道,那么浓烈,仿佛近在眼前,我触手可及。
木板搭起来的两层的房子,土砖垒起来的墙,八仙桌,长板凳,开水壶,神龛,堂屋,瓦片,蚊帐,木床,门槛......一切的一切,重新浮现在我眼前,可,仅仅也是在眼前。
小时候,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小时候总觉得上楼的楼梯好陡,好长,每次上去都战战兢兢,但是小男孩总会挑战自己,试着一脚跨几个梯子,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可以像大人们那样不怎么费力气的爬上去,等到了二楼,窗棂外还可以看到燕子筑的巢,春天的时候可以看到嗷嗷待哺、叽叽喳喳的小燕子。
影片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今时今日真实的落后地区的生活,在湘西南山区,在新宁这个落后欠发达的县级区域,在落后欠发达地区更不发达的落后地区的生活。
发达城市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诗意,在这样大自然是能够开一场所谓的“心灵旅行”的。
我个人也不爱看乡土小说,因为太苦,太悲,里面的人过得不像人。
(此处为脱贫攻坚鼓掌)每念及此,我觉得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比生长在这个地方的很多人幸运太多太多太多乐不想谈论剧情,谈谈这部影片的另外一个名字,《云在故乡等我》,我看完电影后,脑海里会想起两首歌,一个是《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以及《那就是我》,我思恋故乡的小河,我思恋故乡的炊烟.......(都是八十年代的歌,好老啊,为什么我脑袋里一开始想到的就是这种歌)。
故乡里的群山,群山之间的云,群山之中蜿蜒的河流,以及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山里人。
整个影片的基调是静谧的,色彩偏冷,就是在不急不慢地讲一个故事,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画外音在说,这就是我家乡的故事,普遍而又平凡的一个故事,也是发生在许许多多人身上的故事,可能也是一代一代的宿命。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本是首乐观、积极向上的诗,可就这个影片而言,白日不到处,青春真的会恰自来吗?
影片末的留白,是青春的恰自来,还是又一次外出打工的轮回呢?
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是三星的电影,但是冲这份情怀可以加一星。
PS;有些农村生活有些太苦的意味在里面了,在农村孩童之间就没有一些快乐的事情,这有点太可以了。
作为小孩子,瞎开心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
起码我就看到了,有电视机然后从来没开过,到后面才有电视。
最后,作为全篇都是新宁方言的电影,怎么能没有粗口呢,怎么能没有脏话呢,导演,你会看到这条的对吧,一渡水那边的经典粗口怎么能不反复出现呢?????
出现的次数太少了啊,很不贴近生活(笑)
#9.12蒋能杰导演《矮婆》放映会成都站 作为蒋能杰拍摄的首部剧情长片,《矮婆》是青涩的,它身上仍然带有强烈的纪录片影子,长镜头的使用和调度偏向于纪实性而非情绪性,调度上也缺乏戏剧性,全片传递的情绪略显单薄与无力;但《矮婆》的青涩是可贵的,中国电影行业一直缺少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叙事电影,在《矮婆》之前的农村题材电影大多都将农村设作一个奇观化的背景以满足荧幕前观众的猎奇心理和怜悯心,或是讲述一个不管发生在哪儿都足够优秀的故事让观众声泪俱下。
但农村文化置于中化文化到底有何意义?
宗族血脉的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到底面临什么问题和挑战?
农村和城市身份不断割裂,这些都是值得叙事电影去演绎和探讨的,这些是我认为剧情电影这一类型的影像的艺术价值。
遗憾的是,这些问题目前只留存在少数纪录片导演的镜头中,剧情长片在这方面受限于资本投入和中国电影行业浅薄的认知,在这些方面鲜有导演敢去尝试。
蒋能杰导演在拍摄《矮婆》时能冒着商业投入的损失,以亲切和客观的视角去直面这些问题,从社会意义上来看是可贵和勇敢的,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也承载在《矮婆》的叙事之中。
并且我认为在精英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需要更多的《矮婆》,用叙事唤观众们对农村文化本真的认识,对于故土的认识,让观众去审查自身所处的社会,脱离城市化产生的道德凝视,抹去符号化认知,不落入浮华、激进的漩涡之中。
“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暴跳如雷的爸爸指责自己的儿子。
而孩子们仅仅想通过叛逆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 听话见不到爸爸妈妈看到这部电影的我有个一岁两个多月的女儿。
正因为自己有了宝宝,哭的稀里哗啦。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想到李玫瑾教授的《幽微的人性》和《心理抚养》。
“所有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犯罪原来跟养育有这么大关系。
但是养育背后还有教育 社会问题。
如果可以没有家长忍心丢下自己的儿女背井离乡。
矛盾…电影开头妹妹哭着要妈妈抱抱。
妈妈没有回应妹妹。
我好想去抱抱她。
我哭了。
老师要写作文我的妈妈。
云洁却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笔。
对于我们再简单不过的作文再熟悉不过的人。
我哭了。
孩子们放牛把牛丢了,缩在一起不敢回家。
我哭了。
奶奶去世当晚平静的嘱咐云洁,我哭了。
那么小的孩子需要做那么多家务。
还要学习。
三餐营养也不达标。。。
电影中的爷爷奶奶们,是仅次于留守儿童的第二大问题了吧。
辛苦养大自己的儿女们,还要继续养儿女的下一代。
同时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剧中一个男孩子溺水,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
老人们一辈子为儿女活着。
离开的时候才舍得穿上新衣服…关爱晚辈 也不能冷漠长辈 。
希望再没有留守儿童。
团块事件弱因果的结构,除去了过多戏剧性戏剧性部分的生活日常,情感克制,没有过多的滥情。
打矮婆的拐杖,隐没无声的孩子,最后结尾的笑Cdn说像疯了(当然导演说保留一点希望,大家觉得为了通过审查)。
/开始前蒋能杰导演骂了一会儿审查制度,然后说在深圳几次的放映都被毙掉了,“深圳,还改革开放先驱城市,这么保守!
” (hh)映后就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出身、学的专业都和电影不太相关,总的来说是非常质朴、朴素的人,也是非常勇敢的人。
两百万成本,剪辑廖庆松声音林强,他说请专业团队来做,交给他们,有一些导演上的技巧感觉还是略欠缺,但似乎这也正是他好的部分,原生的、天然的部分。
(相比之下同为农村题材的李睿珺显得十分圆滑了) / 调度非职业演员/小孩:1.保护情绪(每天整个团队的情绪状态) 2.不给他们提前看剧本,否则他们就背台词了 3.熟悉程度 本色出演
这是一部朴素、真实、手工感十足的作品,一部“自然主义”的故事片。
2019年年底,蒋能杰在网盘上放出他导演的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2019),观众可自取,打赏亦随意。
没想到的是,这部十分沉重的纪录片竟然成为了一时的“爆款”,蒋能杰也因此成为了知名的“网盘导演”。
在蒋能杰之前,也有导演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盘上任人观看的,但因此而迅速打响知名度并扩大影响力的,蒋能杰应该是第一个。
蒋能杰之后,也有多位导演尝试成为“网盘导演”,却无法复制蒋能杰的“成功”。
在成为知名的“网盘导演”之前,蒋能杰其实已经在纪录片领域深耕十年,导演了《路》(2010)、《常春庵》(2011)、《龙老一生》(2013)、《初三》(2014)、《村小的孩子》(2014)、《加一》(2016)等纪录片,并多次获奖。
他的纪录片主要关注留守儿童、抗战老兵、弱势群体等,公益色彩比较明显。
《矿民、马夫、尘肺病》是一部拍摄周期将近10年的纪录片,是蒋能杰最能沉得住气的作品。
它的“成功”并非偶然,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蒋能杰的厚积薄发。
为了向《矿民、马夫、尘肺病》致敬,我特意把这篇文章的标题写成三个排列的名词。
《矮婆》(2018)是蒋能杰的第一部剧情片,在《矿民、马夫、尘肺病》之前完成。
它是蒋能杰的留守儿童系列纪录片(《初三》、《村小的孩子》、《加一》等)的延续,同时也关联了《矿民、马夫、尘肺病》——它们都是蒋能杰的“湘西南山区乡村宇宙”的作品。
蒋能杰是一位坚守家乡的导演,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家乡拍摄的。
湘西南山区乡村(湖南邵阳市新宁县)之于蒋能杰,一如山西汾阳之于贾樟柯、青海贵德之于万玛才旦、贵州凯里之于毕赣、甘肃高台之于李睿珺。
相对于其他几位立足家乡的导演,蒋能杰似乎做得更加彻底,“家庭作坊”式的创作状态更为显著。
《矮婆》中的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蒋氏家族”,其他非蒋姓演员,也大多是蒋能杰的亲友。
《矮婆》是一部朴素、真实、手工感十足的作品。
影片中的演员,基本上都在“演自己”,角色与演员真实的生活状态高度统一。
也许,他们的表演略显生硬、机械,但他们的状态都是在场的、本色的,和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一般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
影片中的故事,也没有太大的波澜,似乎只是真实生活的“情景再现”。
廖庆松的剪辑、林强的音乐,使得影片中的“情景再现”并非只是简单、粗暴的堆砌,而是有结构的,有层次的,甚至还带有些许粗粝的诗意。
1、村庄蒋能杰镜头下的湖南山区乡村,相较于富庶的长三角、珠三角的乡村,是比较原生态、破败、落后的。
富庶地区的乡村,到处可见小洋楼、小别墅,而这里的乡村,土屋与简单的砖屋是绝对的主流。
乡野之间,鲜见硬底化的道路。
农田里,农民大体仍是以比较原始的方式耕种、收割。
和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样,这里的农村的空心化也是很严重的。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
影片开始的时候,为了生计,矮婆(蒋云洁)的爸爸决意外出打工,便交待他妈妈照顾他的三个女儿,又托付堂兄对她们多多关照。
矮婆和她的两个妹妹便成了留守儿童。
而村中的其他孩子,大多也是留守儿童。
和都市日渐成为陌生人社会不同,乡村仍然保留了熟人社会的特点,一家有事,族人、邻里都会来帮忙。
矮婆的大伯,也就是她父亲所托付的堂兄,便对她家帮忙多多。
农忙的时候,他帮忙收割。
矮婆奶奶生病了,去世了,也是他带着族人忙前忙后。
乡村虽然凋敝,却比都市更有人情味。
2、留守儿童虽然有族人、邻里的帮忙,但很多农活、家务还是不可避免地压到了小学生矮婆的身上,她的妹妹蒋云霞也得帮忙。
矮婆平时在家要做饭,打扫卫生,还要照顾两个妹妹。
农忙的时候,她要到地里帮忙,回家后还要晒谷。
半夜暴雨,为防屋漏,起来拿盆接水的也是矮婆。
很多在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享受父母的宠爱,她却已经担负起一个家庭的重担。
她的懂事、乖巧,让人心疼。
和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比起来,矮婆的“身世”比较特殊。
她的生母来自河南,在她不满一岁的时候“跑”了。
她的生母为什么“跑”了,影片没有明说,但可以猜测得到是因为贫穷。
从影片中看,她是奶奶带大的孩子,她也跟奶奶最亲。
身为长女,又缺乏父母的宠爱,应该是她如此过早地“自然地”进入“当家的”角色的重要原因。
影片中的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农民工二代。
在已经解决温饱的前提下,他们不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老实巴交、吃苦耐劳,他们更向往都市的生活,也努力追求“时髦”。
在智能手机时代,他们也有了“自我放逐”的机会。
影片中的聪聪,考不上高中,通过手机接触外面的世界后,一心想投奔“自由世界”。
而他的爷爷训斥他:“没力气,没本事,没技术。
” 最后,聪聪还是带着年龄更小的蒋鑫去城里打工了。
对聪聪来说,打工是一种自由,但作为“三无”少年(青年),他可能陷入了一种循环——父辈艰难谋生,他们苦苦挣扎,他们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留守二代”,如此反复。
当然,随着城市化运动的纵深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这个“循环”也许会有解套的一天。
2016年的时候,官方统计,中国有超过6000万的留守儿童。
从《初三》、《村小的孩子》、《加一》等纪录片到《矮婆》,蒋能杰让我们以管中窥豹的方式看见了这6000万孩子的生活状态。
3、尘肺病若干年以前,矮婆所在的村庄,很多青壮劳力为生计所迫,曾到附近的矿井谋生。
这个时期给村庄带来了严重“后遗症”,不少当年的工人患上了尘肺病。
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讲的就是那个时期、那些人、那些事。
从“日常的”聊天中,我们得知,村中的尘肺病患者不少,而矮婆的奶奶也曾经在矿井谋生。
族人劝矮婆奶奶去做检查,她却说这是浪费钱。
她病倒后,在矮婆的“协助”下,冷静地安排了后事。
这些都说明,她对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了解,她甚至准确预测了自己的大限之期。
4、少女矮婆奶奶的去世,是这部波澜不惊的“自然主义”作品的“高潮”。
奶奶的去世,意味着矮婆失去了最可靠的依靠,更意味着她的成长。
影片的最后,矮婆睡在奶奶的房间里,夜里,她突然呼唤奶奶,却得不到回应,接着,她发现自己从儿童变成了少女——懵懂的她,必须独自面对这一切了。
次日清晨,矮婆在屋外清洗青春的印迹,脸颊绯红。
摆在旁边的那盆将要衰败的多肉,似乎也焕发了生机。
影片就此“定格”。
这个结局,非常精妙,且充满善意。
5、父亲作为一名父亲,我最近在开始教自己的女儿写字。
我不关心她写得好不好,我最在意的是她握笔的动作和写字的姿势,因为,写字她是一定能够学会的,而好习惯的养成一旦错过,就难以补救了。
我仔细观察了影片中的孩子,他们在写字时,大多存在握笔、坐姿的问题。
这些问题极有可能是父母的“缺失”造成的。
这些问题,应该也不会影响他们基本的读写,但我看着,还是感到莫名的难受。
太真实了 会触及到自己 有几幅画面和我小时候很像 瞬间把记忆沟回从前 后妈带着孩子送礼求学 回来和他爸发生冲突;为了生存租一个破旧矮小的房子 这些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写照,当然也是我的 矮婆真的太懂事了,小小年纪承受了超越他这个年纪应该承受的,太懂事了,真的默默承受了好多,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妹妹独自吃一个桃子,矮婆的反应竟然是不敢吃,就算拿上还是给奶奶分一半;妹妹想跟妈妈睡,只有矮婆一个人睡。
吃完饭还得收拾碗筷,好像是她的。
因为自己亲妈抛下自己离去,让她以为自己是多余的,活的小心翼翼,处处不给别人添麻烦,小小年纪照顾一大家,看的太心疼这个女孩子,不会表达不敢表达,希望她一切都好。
一个多小时把视线拉回到一个大家庭中,矮婆的父母进城务工,自己抗下生活重担;一次一次的看着身边熟人都走上打工的路;自己看到大城市的繁华,以及经历亲人的生死不离,她也慢慢长大,最后的画面太暖了,一朵花就像矮婆一样纯洁美好。
这是部电影,却又是部纪录片,然后,是2018年的纪录片。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问“都2018年了,还有这样的事?
” 幸运的是我在豆瓣上没看到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或许是豆瓣上的诸位眼界又开阔些,或许是我把大家想得狭隘了。
我知道我没看见有人这样问,不代表真的没人这样问。
因为我生きてきた的二十年里,像是奥特曼打小怪兽的二十年。
二十年里窥见了小小一部分的世界。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 但看没看见,又不是谁个人的不对。
我们总不能说,你不知道这样的事,你有罪,你不了解这个情况,你真荒唐。
我们不能这样说,这样说才是不对的。
但是要我说,不论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还是让那些可以“看见”的人来担当更好。
看见人们的痛苦、看见人们的挣扎、看见人们在卑微的生活里仍然乐观向上的勇气和心中不被苦难消磨的良善。
而作为我们自己,我们要努力去看见,要有心意去看见,看见他人的同时也就看见了自己。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后来才慢慢发现《一代宗师》的好。
王家卫可真有你的,我可真爱你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看了这个电影感触很多,自己也多多少少在矮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她那样,生活过的很艰辛。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路,是阳光大道还是曲折弯路,不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不然也没有用。
矮婆在这样很艰辛的情况下,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奶奶逝去,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的走出村子,来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学习等很多糟糕的情况。
矮婆是不幸的,这么多打击相继而来,她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偷偷的哭。
可矮婆又是幸运的,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像阴天过后的太阳,格外的明媚。
而电影里面的老师,我却看到了作为老师的另一面,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情况下,应该以他们的成长过程为主,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是老师应该做的。
影片的老师却只重视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被叫家长,自己也要被训斥一顿,没有做到一位老师应尽的职责。
一位好的老师应当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
那这位老师显然是不合格的。
这部影片反应了很多现实中的事情,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老师教育的原则,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比起电影,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没有电影情节中传统的高潮与戏剧化的冲突,更多的是宁静细致的内心表达。
很早之前看的这部电影,虽然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还是记得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
电影通过孩童稚嫩的声音和脸蛋,以他们的视角讲述了当代社会农村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在平时只是听说过的概念在这部电影中被一一展开,质朴的呈现给了观众。
这部电影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它真实的展现,农村的生活,小孩的内心,老人的观念;没有直抒胸臆、夸夸其谈,但这一切都被融合在画面中,留给观众细细品味。
一个从小就被迫懂事的小女孩、一个留不住代课老师的学校、一个世世代代走不出贫困的农村。
不仅仅是一个,它映射的是社会上无数人的生活,真实而让人心疼。
0215在几年之前我观看过同样是农村题材的电影,同样是讲述留守儿童,没想到几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拍这种题材的电影或者纪录片。
这是值得高兴的,说明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群体开始关注农村的留守儿童。
观看影片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剧中的矮婆小小年纪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父母在外打工,家里的所有的事情她都扛了下来,都说会哭孩子有糖吃,矮婆的懂事、明事理让奶奶的爱都偏向了妹妹们,矮婆一心想着读书能出头,但是身边的小伙伴都出去打工,他们认为打工是唯一的出路,奶奶去世后矮婆带着妹妹去大城市找父母,发现父母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他们想在城市里读书是件不可能的事。
因为学校不收农村的小孩,妈妈只能带着他们回了老家。
这部影片真实的还原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里面的演员有些是“本色出演”,因此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电影其实不仅仅能突出留守儿童的现状还能突出青年人出去打工家里的老人就是空巢老人了,这部影片看完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也希望有更多的导演来加入这个行列。
剪辑指导廖庆松,配乐林强 ,有点厉害。胶片质感的色调,雾雨氤氲的南方农村。开头的告别,一言不合的突然打工,略显刻意。平淡贫苦乡村生活,留守儿童厌学且疏于管教 ,代课老师出走打工,农村当下无解的教育困境,打工似乎成为了全村老小向往的唯一出路。最后,矮婆在春夜迎来自己的成长,但是他们的明天会更好吗?
沉默的云洁也是成熟的矮婆,故乡与远方都摆在眼前,命运的牵绳左右摇摆,她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一个和一群留守儿童的日常,戏剧性较强,但表现自然加上真实人物,是有很抓人的点。几处相对轻松的乡间儿童群戏,略有日影的格调,不过整体色彩偏艳。北影节百老汇
想起我妹,唉
【2021.09.05 北京深影首映】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留守儿童的蒋能杰是最有资格说话的。但是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导演并没有从拍摄纪录片的习惯里走出来,拍摄机位极其不自然,在我一度以为这是纪录片的时候又突然来了个特写,让我的脚趾差点在电影院抠出尴尬症,在摄影角度还需要改进。ps:映后连线访谈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导演真的是过于实在的人,还是挺可爱的。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和走丢的黄牛告别,和喜爱的代课老师告别,和溺水而亡的伙伴告别,和外出打工的哥哥告别,和相依为命的奶奶告别,和曾经的自己告别,于是简单的小云洁便成长为装满心事的「矮婆」。PS喜欢影片另一个名字「云在故乡等我」,并且希望片方换一个好看点的海报。
城市与乡村的割裂越来越大,进城和留守的矛盾只会越拉越长
这也许是一个好“作品”,但它绝不是一部好“电影”。不,应该说根本不是电影,这就是导演用过剩的自我与没来由的愤怒和自信产出的一部毫无意义的片子。但这种愤怒来源于在体制社会前暴露出的渺小自我所显露出的无能,自信来源于对电影不了解的自负。给一分我都觉得多,因为它在“传统”意义上烂到家了
7/10
看这部电影需要耐心,成长也需要耐心。孩子们很辛苦,需要不断适应成年人创造出来的种种不安、不妥和不轨。戏剧冲突有点弱
总有一些电影让你体会生存艰难——矮婆和她的大妹二妹,以及打工兄弟一二三。留守儿童,舞蹈比赛服装100,校车一学期650,有点贵了;奶奶重病去世,父母带着仨小女儿到广州打工(几日游…
总体来说三星半,非常支持此类题材,敬佩导演的人文关怀与表达。从技术层面讲,还有很多可以进步的空间。比如在人物性格设定上,我发现国内许多编导或多或少会把成年人的种种情绪直接代入在孩子身上,人物总是郁郁寡欢,不善言辞,为愁说愁。创作者本身看到的苦难,在表达上,完全可能是另一种形式。举几个不错的例片《佛罗里达乐园》《何以为家》《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 最后还是希望导演可以尽早还清债务,走上一条健康自由的表达之路。
#SIFF#三星半。不斷出走的青年,永遠守護的雲朵。悄然離去折射的未來,打破平靜卻無法抉擇的命運,沈默寡言的雲潔眼裡寫滿了迷茫不安與憂鬱,這讓我意識到,就算有再多的人去關注她們,落寞也不會改變,但結尾一夜長大的她和重生的花,又給人了幻想,這幻想好像又能擊敗那些不告而別。
摒弃电影之外的故事,作鼓励分。
云洁的长大过程也映射着很多留守儿童的现状,作为长女承担责任。奶奶带着长大,奶奶死了之后父母带着打工却无法解决上学问题。小乡村留不住人,那就希望他们可以走出山沟,哪怕只是进步一点点。
贫穷当然不是原罪,是社会折叠后容不下孩子们的正常生活,当本该顺滑的日子变成片段分放几地,感情也无法顺接下去。不能要求他们长出超脱的智慧带自己走出这种日子,没有人给他这样的土壤,养育他们。
电影作为剧情片逻辑不够,作为纪录片不够真实。但此类题材意义深远。
用过于“电影”的镜头企图表达非常“现实”的记录,在我看来就是充斥着调和不当的生硬和尴尬。
作为电影三星,作为社会关注议题四星,离我的生活很远又很近的群体,其实我们都可能成为。
留守儿童题材,非常真诚,前半段相对平淡,后半段尤其是奶奶病重之后,情感丰润,结局令人五味杂陈。原来“矮婆”是小女孩的名字,最终如名字一样的承担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院线电影,票房26万惨案。而该片对现实的呈现和笔锋,比“尘烟”犀利多了,可见这类电影,火爆反而成了原罪……
很踏实,规避了很多戏剧性的东西,选择了日常的片段。最后收在一个少女的成人礼是个有意思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