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初现时的最后阴影
Last Shadow at First Light,破晓时分的最后残影,曙光残影,ラスト・シャドー・アット・ファースト・ライト(日)
导演:妮可·美岛莉·伍德福德
主演:白田迪巴耶,永濑正敏,筒井真理子,俞宏荣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洛文尼亚语言:日语,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3
简介:16岁的少女艾美(白田迪巴耶 饰)总是在做奇怪的梦,不堪其扰的她决定启程从新加坡前往日本,寻找她失踪的母亲(筒井真理子 饰)。在东京,她第一次见到了她的舅舅(永濑正敏 饰),一位愤世嫉俗的出租车司机。舅舅性格孤僻乖戾,不情愿地担任起照顾艾美的角色,陪伴艾美返回被阴霾笼罩的故乡。这条光怪陆离之路亦布满了母亲一步步走..详细 >
文艺大片
#7thPYIFF No.4 关于后灾难命题的电影,但影片没有落入唯有“铭记”的陷阱,影片最后一句台词“铭记比遗忘更容易”,但这里还有后半句没能道出的话语“而遗忘使生者解脱,铭记使生者痛苦”。影片类型上可以看作是公路寻母,其中夹杂着诸多超现实的情境(掠光)和人物(除舅舅以外的在日本的主要角色),都是这一区域性苦难被铭记给敏感之人带来的“代价”。在和母亲待在一起的那个桥段,如果女儿近景直接切远景(空旷房间里只有女儿一个人)会更好,节奏会到达顶峰;当然如果顺着全片“黯然的悲伤情绪流淌”,缓慢拉出“只有录音机的房间”也能到位。
铭记比遗忘容易。她在等下一场海浪将她带走。除了这俩,我就好像啥都没看
#7thPYIFF#卧虎 非常美,从人到景,但除此之外没有了。感觉这几天平遥之旅看片的最大感受就是,大家似乎并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只是知道自己要拍电影,内容太少,剩下的全是形式
[in平遥]画面音乐是好的,节奏和意象是莫名其妙的,不得不拿出废话金句:又好看又难看的。
#PYIFF-超现实部分出现的次数稍多了点,摄影很美,开头set up很喜欢。
女孩儿去寻找逝去的母亲的痕迹,到日本以后的画面都挺美的,讲的道理也很治愈,只要不忘记逝去的人他们就还活着。可是真的很无聊,女孩儿演的太木了。
大海近在咫尺却只能听到海浪的声音,母亲就在眼前却只能铭记。无法形容的心痛。虽然表达上还略有欠缺,但能感受到导演真至情感的表达。
#7thPYIFF#意外的喜欢,几乎复刻了新海诚的主题甚至画面,但风格上又神似滨口。遗憾在于对伤痕的映射和表达戛然而止;摄影真赏心悦目
#PYIFF 7th
虽然有点老套,但本还算温情的故事内核,咋就拍得那么灵异呢?
你们歪果仁怎么随便都会好几门外语的感觉😨
好睡
至爱是梦魇。我不明白,为何公路片的结局一定要是和解?
7th PYIFF# 视点乱来分镜乱写 角色逻辑不能自洽 感觉导演还在学生导演水平 属实有点浪费组员精力了
寻母文艺公路片
【平遥影展展映】亚洲首映。影片的女主有着华人父亲、日本母亲、住在新加坡,能说三国语言。这种家庭设定很有意思。女主角与永濑正敏对戏仍能不落下风,表演值得肯定。在2011日本地震海啸的背景下,失去亲人的人仍能在海啸经过的区域看到逝者孤独徘徊的灵魂。人界与冥界在此的界限并不清晰。虽然有着阴森恐怖的氛围,但其中又有着温馨。想起一句话,大意为“你所害怕遇见的鬼魂,可能正是某个人思念万分却无法见到的亲人。”母亲仍然无法安息,等待着与父母团聚。海上的亡灵何时能够获得解脱?三星半
还行
去年在平遥看的,和舅舅的争吵以及和妈妈最后的接触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很符合日本电影对情感细腻的表达,超现实,个人理解为女儿对母亲,弟弟对姐姐极度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