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再战是一部描述美国军人派驻伊拉克延续服役的故事。
9.11后,美军先后开打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战争,铲除基地组织等恐怖势力,但事与愿违。
这些国家的原政权社会秩序被摧毁,无政府状态,邪恶滋生,民不聊生,许多民众男女老少纷纷拿起枪杆子保卫国家。
美军误伤平民百姓妇幼时常发生。
这些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极大刺激年轻美国大兵神经,不能不说是一场美国年轻人的噩梦,延续服役对一些年轻军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看完了查宁塔图姆,瑞恩菲利普,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主演的这部反战片:《拒绝再战》,剧情太平淡了,缺乏深度,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也营造的不够形象,给三星吧,给三个主演一人一颗星!
任何战争,带给政客和资本家的是利益,带给冲锋陷阵的士兵的是死亡和恐怖,而带给普通老百姓的是家破人亡,该死的不是战争,而是操纵战争从中获取利益的政客和资本家,战争留给普通老百姓的是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和后遗症,拒绝再战,还世间一个太平宁安!
该片讲述了布兰登在美国军方的“止损”政策下,被强行要求回到伊拉克继续服役,为逃避战争他不得不开始了一段亡命天涯的旅程!
(每次发现好片子,都是追着帅哥来的。
可见美男也懂得选好剧本。
我等有福了。
)描写世界大战的反战片,大都用战争的惨烈来激发观众的隐侧之心。
后来局部战争没完没了,美国人满世界剿匪,于是战争的性质变了,反战的性质也变了。
窃以为胜券在握的情况下,仍然不想打仗,才是真英雄。
揍人的乐趣消失的很快,也只有极其文明的人,才会转头来想想这到底是为了啥。
这片子的主题,和70年代Make love, not make war的极其人文的精神其实挺相通的。
当年英国参与一战,不少澳大利亚殖民地的英国人就死活不参加征兵,被同伴们斥为懦夫神马的。
那种压力,那种气节,真男人也。
而片子的主人公们,无疑是给21世纪的德克萨斯人发了无数好人卡。
在小布什的老家Fuck the President,是挺痛快,可惜不过是编导的一厢情愿而已。
我不知道德州人的民意现在如何。
但“我有一杆枪,你别招惹我,我也不招惹你”的西部拓荒态度,其实让这片子解释的很到位。
如果美国人都跟这些枪法奇准,但骨子里是尼采所谓的“文明的,太文明的”男男女女一样,那些局部战争会消失的很快的。
片子里的两个帅哥都超养眼。
Ryan Philips真是个妙人儿,且不说他驻颜有术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他在这里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猛劲儿,真让人佩服。
如果不看着片子,你怎么也难想象他那小身板儿和粉嫩的小脸能和日渐糙壮Channing Tatum一起打架,而且不落下风。
他在这里的形象,总让我想起Flag of our Father's里面他演的医护兵,脸蛋是男孩子,但骨子里是个地道男人。
就是不装正经,看看帅哥们花痴,这片子都值得一品。
节约新兵的培训费用么?
还是要把每个有价值的士兵都榨干……士兵本人意愿在诏令面前,似乎根本不值一提啊。
拒绝再战这个片名已经很清晰的剧透了,一群伊拉克服役归来的士兵面临再次被征召的局面,他们中又有多少人愿意回到那个“平民手里都是RPG的”地方呢?
《男孩别哭》的导演基本延续了前作的节奏,四平八稳,但是情绪上的营造明显不如前者来的出色,采用类似公路片的手法,最终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因而故事显得过于平淡。
主要的问题可能出在对士兵拒绝再战的理由描写还不够深入,噩梦、与家人的分离、伙伴在战场的死去都缺乏直观的感受。
不过一众偶像级男演员的表现极为出色,囧瑟夫、塔图姆和飞利浦都有很不错的演出。
三星推荐。
Stop Loss(止损)原本是金融领域中的常用语,指投资失误时尽量想办法将损失降低在最小范围内。
越战之后,这个词被美国政府赋予新的含义,继而演变为Stop Loss Procedure(止损程序),意思是军方有权在战争以及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情况下,延长已经履行完毕服役期间任务的士兵的服役时间的一种行为。
自2004年6月开始,这项规定被应用于伊拉克战争,数万名原本可以退役的美国军人不得不继续呆在伊拉克,不管是不满还是愤怒,他们别无选择,除非远走他乡隐姓埋名,永远告别自己的国土。
本片只找到英文字幕,有些战争术语和俚语看不懂,但不影响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电影一开始就通过一场小巷中的狙击战来展示现代战争的血腥和残忍,为主角布兰登今后的行为埋下伏笔。
在这场短暂的交火中,布兰登失去了一个战友,而他与其他人是幸运的,因为终于可以回国了。
在歌舞升平的家乡,人们热情地欢迎这些从炮火中回来的小伙子,鲜花、美酒、姑娘……一切告别了这么久的东西就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每个人眼里都是喜悦的激情,即便他们中有不少只是回来度假,最终还会重返伊拉克。
但布兰登没想到自己竟会被加入“止损程序”,军方的理由是战期过长,所以现役军人应为减少国家损失做出贡献。
布兰登想不通的是“止损程序”应只适用于战争时期,而美国总统早就宣布战争已经结束,但他个人的辩解显然是无力的。
他愤怒,他失望,然后踏上军人最为不齿的逃亡之路,所有荣誉的璀璨光环在刹那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理解其残酷,即便一切结束后,他们中很多人都不可避免地患上战争后遗症。
比如布兰登的战友史帝夫,回家第一晚就在自家门口的草地上挖了一条战壕,抱着枪跳进去才能安然入睡。
托米是个有干劲的年轻人,但沉溺酒精使他无法更进一步,在彷徨与失望中吞弹自尽……都是与布兰登出生入死的兄弟,看到他们变成这个样子,他感到十分痛心,而就连他自己也无法控制暴力倾向,因为现实总会与脑海中的恐怖画面重叠,而这一切却得不到后方人们的理解,就像史帝夫的女友所说“退伍兵是危险的人”。
很讽刺吧?
当他们在前方浴血奋战时,被称作保护家园的英雄;而当他们身心疲惫的回家时,却难以获得自我痊愈的环境,沦为“危险者”。
士兵身上有太多令人唏嘘的东西,还是那句话,没有经历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即便是得到妥善安置的人,他们的内心还是孤独的,战争已经夺走他们部分躯干,常人的功能,唯一剩下的就是关于战争的回忆和战壕里的兄弟情,岁月没有给他们更多选择,他们只有举起那把冰冷的枪,为自己都不曾明了的政治理想冲上战场。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当墨西哥边界近在眼前时,布兰登放弃了,他说那一头没有安全的战壕,他心目中的战壕仍在伊拉克,或许那比墨西哥危险百倍,但那里有他的战友,他会活得更安心。
挥别亲人的泪水,强忍心中的不舍,满载新兵和退伍兵的巴士徐徐启动,再次奔向遥远的伊拉克。
电影最后用字幕告诉我们:自2001年9月11日以来,超过650000名美国士兵投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其中81000名被迫加入“止损程序”,其中约有30000名加入伊拉克战争,这一程序至今仍未结束。
电影就这么结束了,唯一留在脑海里久久不散的,是那些士兵们回家时满脸的灿烂与重赴战场时的凝重惆怅,那是对比多么鲜明的表情,那是多么让人难忘的创伤表情。
作为一名战功累累的老兵,布兰登被国家授予了代表着荣誉的勋章,也得到了所有人的敬仰,但是止损政策却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了遭人唾弃的逃兵(AWOL).政府这一看似迫于无奈而又严重违背了人性化管理的征兵制度,凸显了美国这所谓的世界和平警察在内部军队组织管理环节上的尴尬局面。
政府以捍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尊严的名义为幌子,吸收大量爱国青年入伍,然后被派去恐怖区域维护和平,爱国志士们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所谓的“和平和正义”都是次要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利益和威信”,而在跟恐怖分子交战的过程中,无数的平民也惨遭殃及。
当你消灭一个恐怖分子,连带夺走几个无辜平民性命的时候,你觉得正义得到捍卫,恐怖得到遏制了吗?
没有。
在前线的士兵们实际上是一直带着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度日,精神时刻处于一种高度警备状态,战场是残酷的,你无法灭敌就等于你就要被敌灭,他们的行为与其说是杀敌不如说是自保,在这样的心态左右下,要权衡自我保护、消灭敌人与保护无辜这三种关系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说,这些行动就是一种杀戮与再杀戮。
对于退伍老兵来说,战争给他们身体带来的创伤是痛苦的,甚至是无法愈合的(比如说剧中的二等兵),但是,战争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却是致命的、永久的,长期浸淫在战火硝烟中,炮弹轰鸣中,战友们与恐怖分子的惨叫声中,自保与制敌的焦躁中,心理上已经产生一种战争惯性。
以致退伍之后,许多老兵都无法从现实与战场的边缘游走中摆脱出来。
身边所有的响动经过耳朵过滤都很容易被转变成枪声炮声,身边举动稍微过大的人都会被视作假想敌,这种神经上的创伤直接导致他们的暴力倾向,不但影响自身健康,还严重危及家人以及社会的安全。
更严重的是,精神压力长期过大导致不少老兵产生轻生情绪,片中多次酗酒闹事最后自杀的汤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这个层面来说,在战场上马革裹尸的逝者比起凯旋而归而又创伤遍体的老兵要幸运,至少他们的痛苦只是一刹那间,而老兵们的伤痛往往伴随他们的下半生。
面对这样的现实,政府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尽快对退伍大兵进行心理疏导,给以他们人文关怀,让他们尽早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并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
而为了避免利益损失而采用stop-loss政策,无异于是在退伍老兵的伤口上撒盐,让他们重新面对恐惧与梦魇。
重新要投入危险的战斗,重新要告别身边的亲人,之前的荣誉感与自豪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痛和无奈。
不知道在反恐战争中因止损政策而被强制重新招募的八万多老兵中,心甘情愿的有多少人?
片中的史蒂芬虽然表面上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重新入伍,但是他也因此失去了爱情,他的无奈也写在脸上。
最后,布兰登在逃亡和重新入伍中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逃亡会令他失去自我,但选择后者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他笑别亲人,而融在笑容里面的却只有苦涩和无奈。
更让人心酸的是重度残废的二等兵的弟弟也被招募入伍了,等待着他的会是什么呢?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但战争的缔造者能不能稍微有点人性呢?
你杀死敌人,你也杀死母亲的儿子,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
你的敌人可能是全副武装的职业军人,也可能是一手握着手榴弹一手抱着年幼儿子的平民。
没有战争是所谓正义的。
如果我是一个完美的理性人,我就可以这样认为。
但是很显然我还是这个世界上无数庸庸碌碌的俗人之一,所以我的感性很难认同。
比如说抗日战争。
按照这个标准来讲,每一个日本鬼子也是母亲的儿子,孩子们的父亲。
如果我有足够的人性关怀,如果我有足够高尚的情操,也许我也会为他们感到遗憾。
但是很可惜,说到他们,我也只有咬牙切齿而已。
人什么时候才能变得如同人类所追求的一样呢?
中国古话讲,冤冤相报何时了。
仇恨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发明之一,无论是日本人蔑称的支那人,中国人所不屑的日本鬼子,还是美国大兵所谓的haji,说到底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是要跨越族群语言文化去相互爱护相互体谅无疑比克服仇恨更难。
借用一下无知之幕的概念吧,幕前也许你会唾弃美国大兵在阿富汗在伊拉克射杀了那么多的当地人也许你会唾弃整个战争都是fucking bullshit,可如果大幕拉开发现你是一个有亲人在911中逝世的美国人你的心境会不会不一样?
人类总是这么矛盾的动物。
一会儿又提倡普世价值,讲究保护人权,一会儿又咬牙切齿要杀掉干掉他妈的鬼子。
但不管对谁来说战争带来的伤害都是在是太大了。
死去的人无论是去了天堂还是地府,所有关心死者的人总会黯然神伤,甚至无关的人也总会被他/她的事迹所打动,就算是一丁点的温情也足够用来唤起稍有良知的人的同情心了。
而活下来的人则面临着更大的折磨,眼睁睁看着前一刻还说着笑着的伙伴被子弹射穿头颅被火箭弹烧坏躯体,或者反过来眼睁睁看着自己手中的子弹带着血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打了个对穿,天哪我甚至无法想象这些,而他们又要用多大的勇气才能面对呢,才能不每天晚上做噩梦呢?
不管是对谁而言,都太难了。
首先这不是一部商业大片,所以场面不可能华丽,也不会有多少特技,只能走心理震慑路线,让观众感同身受,以获得好评。
在影片当中这些回来修整的士兵生活一团糟,ALL ARE STUFF AND FUCK THEMSEVS UP,但是镜头的选择,转换等等等等也是一样的糟,镜头的糟糕是否就能告诉别人战争很糟糕呢?
片头一段战斗场面,既不猛烈,也不精彩,算什么?
充数吗?
如果要表达主角经历的东西,那么用间隔回忆的方式就很好,这个方式也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手法,为什么不一直这么用下去?
开头完全可以用主角在回国的飞机上开始,看着窗外,看着自己旁边剩下的队友,回忆起战场上发生的事情。
止损,a really ridicular reason,一个可以大加发挥的题材,本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没有看到更多的冲突,力度不够并且太单一,从欣赏的角度上来说,是在是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东西。
好料做成了烂菜,好评只因反战!
看完之后,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动。
相比较国内的战争题材电影而言,没有喊口号,没有英雄主义,没有不怕死的英雄,没有英明的领导。
只有战场上的杀戮,误杀平民,被游击队伏击,回国后酗酒,打架,当逃兵。
似乎全部都是反面的情节,串在一起却那么的深入人心。
也许有人说他是逃兵,是懦夫。
可是有几个人是正真的不怕死,赶冲着枪口昂头向前冲锋呢?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不是口号,而是真实的情感。
在汤米的葬礼上,军队代表国家向汤米的家人表示歉意。
这是国家欠这个家庭的。
那么,在海外的美国大兵,究竟是为了谁而战斗?
很简单,是为了他们身边的兄弟。
总统,参议院,上司都是可以fuck,唯有身边的兄弟可以依赖。
这才是感动我的原因。
Stop-Loss.DVDRip.XviD-Larceny
电影拍的一般,但鉴于真实性,还可以。
第一次看描述士兵战后心理创伤的电影,心里堵的慌。"我以为我们是去沙场上打击911的凶手,但是没人告诉我们根本没有沙场,战场在街头巷尾,在平民的卧室和厨房,男人女人孩子都有炸弹,杀了一个敌人要杀掉他们全家!"
推荐一下吧,了解战争对人性的戕害的一个生动故事,还有对stop-loss制度的揭示
还好了,我以为会更激烈一些,皮尔斯的确是久违了
的确为士兵们感到杯具......
自由国度的不自由时刻,故事不错,拍得不怎么样
一句话概括剧情:美国大兵:我的郭嘉害惨了我。 PS 瑞恩·菲利普演技浮于表面,真一绣花枕头,囧瑟夫在这部电影里很Man,钱老板依旧卖肉。
我也会这么选择。
跟小钱演技一比,小瑞就是影帝。葬礼打斗一段好腐
反战题材,还可以
太养眼了
战争就是这样!!
菲利普
打仗的确不好玩!
结局非常的主旋律阿!Ryan Phillippe,Joseph Gordon-Levitt,Channing Tatum3大帅哥,所以在多加一颗星!
永远反战,永远打仗
绕了一圈之后,发现还是一个可悲的结局
卡司颜值爆表,Ryan从脸到演技都甩Channing几条街,怎么就胡萝卜了呢。
嗯,怎么又是channing tat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