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豆瓣,有豆瓣真好,昨天看了《破绽》DVD,然后可以到豆瓣看到许多精彩的影评,今晚又重温了一下结尾部分。
认为《破绽》的结尾很精彩。
老狐狸太过得意了,一案不二审,是的,但再次开庭的新案件是谋杀,而不是谋杀未遂,证据有枪、拔下插头等,有枪的证据在前,拔下插头就是不合法的了,是谋杀。
许多影评认为枪的证据性还是不足,我认为可能不足,但最重要的是帅律师和老狐狸平等的坐在了法庭上,再不是毫无准备,而且这次他掌握了主动,他在开庭前对老狐狸示意扶正领带,老狐狸扶了扶自己的领带,而不是像第一次和老狐狸见面,在老狐狸的示意下慌忙扶了扶自己的领结。
老狐狸百密一疏,并非疏在策划上,输在对道德毫无余地的践踏上,正是这激怒了帅律师。
最后,感慨一下国产大片和好莱坞大片在编剧能力、讲故事能力和诚意方面的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看到评分才7.2就忍不住来写影评了!
很多人都觉得此片拖沓,破绽太多,情节可有可无,结尾莫名其妙!
细想之下其实一切不仅仅如此!
结局是一罪不二审的法律原则下高司令通过蓄意谋杀的罪名再次将霍老爷子拉回了法庭,导演选择在此刻戛然而止,开放的结局,无非两个模式:罪名成立牢底坐穿与当庭释放周游世界。
但导演明白首先要是破绽在法律上成立霍爷伏法此片只能沦为狗血犯罪片,如果霍爷逍遥法外那这片就是再鼓励谋杀并且狠狠的嘲笑了法律。
横竖不是人。
谈破绽。
很多人说,高司令最后和老爷子的对决其实是在激霍爷说出真相然后录音来做证据,按照第一次开庭我们得知的美国法律中的毒树之果原则,这个录音是不可能当有效证物的,霍爷完全可以说是在高司令拿枪的情况下被迫说明自己的杀妻!
要说豪宅有监控录像那更不可能,要是监控真有存下来的资料,第一次审理的时候肯定要拿来做证物的,这事也早就结案了。
然后再看换枪,虽然高司令明白了鸡蛋上的缝到底在哪,但这个缝是没办法撬开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枪是霍爷换的,那个酒店录像是否证明霍爷去过前边已经说明不成立,而且霍爷去过也不能说明枪当时被调换过了。
通过弹道监测与妻子头部的子弹只能说明杀死妻子的枪是警察的,霍爷也完全可以把罪名推到奸夫警察身上。
反正第二次审理的时候奸夫警察已经自杀,无法辩解,也不能找人做不在场证明。
还有霍爷既然能想到换枪,不可能不明白不换子弹吧。
就算换枪留下了指纹,可是已经过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多人易手,怎么可能还能提炼到完整的凶手指纹!
细节上也很完美,看似没来由的杀妻后射空的三枪是为了吓跑园艺工人好让现场无人接近然后不明真相的报警,让警方误以为是人质劫持只能僵持等待人质调解员奸夫警察到达现场,趁着这个时间霍爷销毁身上的火药残留和衣物,擦掉弹壳上的指纹。
把妻子拖到门后,是为了指定奸夫进入现场后看到被枪击的情人然后情绪失控,不会发现枪还在那搁着会被换枪。
后面的迅速认罪是更是为了避免没有找到真的凶器侦破拖延奸夫怀疑枪的问题露出破绽,只要先认罪了,就可以提交法庭审判,然后霍爷在法庭上无视其他证人,等到警察出庭的时候把奸情公布,通过认罪书是在奸夫警察在场的情况下签的,按照法律可以理解为胁迫所以无效,且证据不足,一举翻盘!
高司令演的检方律师也很出彩,春风得意马上要出人头地的年轻律师漫不经心的接下了离开前的最后一个看似绝对胜诉的案子。
却始料不及的在霍老爷高明的手段下一步步掉入陷阱无能为力变成一团糟。
面对女友律师的不理解,上司同事嘲笑和排挤,推掉警察制造的伪证,想唤醒受害者却被医生打击,还有求未来法官岳父给的限制令等等细节展现了小律师对正义的坚持。
霍普金斯的演技更没得说了,一个优雅的老头微微一笑制造了一场完美的谋杀和一次无懈可击的辩护!
老奸巨猾到炉火纯青绝不为过!
这部片子很好的诠释了司法应有的公正性!
虽然是在指出了法律的缺陷,但反过来看却是保证了被告应有的权利和审判的绝对公平!
这样的制度虽然让一个霍老爷子逍遥法外,但却少更多的窦娥冤,尤其是对比我们,呵呵我就不用多说了吧。
看似充满破绽的情节细想却牢不可破,拖沓的情节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故事的完美,在霍普金斯和高斯林精湛的演技与超赞的背景音乐下,五星谋杀!
电影情节很简单,安老爷子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可以说整部电影全靠老爷子的演技撑着了,电影情节实在太简单,远远达不到悬疑片的水准,像个破案小品一样,看了大半,直到结尾才茅塞顿开找到凶器。
电影里多次出现的精密仪器实则不过是导演想转移关注注意力罢了,最后带给我们的结果却是毫不相干的无语结果·····。
总之电影水准可以用非常差形容了,老爷子演技没毛病,但还是难以撑起这部电影。
知道霍普金斯总是最拿手这类老谋深算神经兮兮的"坏蛋", 得承认我是冲着胡子剃干净了的Ryan Gosling去的,还搭上个一直以来就觉得美得不可方物的Rosamund Pike.片头就交待了凶杀案发生的奇因经过,顺便故意漫不经心埋下日后整个case裂痕所在的伏笔。
剩下的大部分篇幅就是看一老一小如何在剧情中,在表演上斗法。
前四分之三的故事铺陈里,Ryan饰演的年轻律师Willy从原本春风得意左右逢源的事业爱情中被逼得抓耳挠腮连连后退直到死角,不过电影尽了最大努力去避开“热血方刚却过于理想化因此坚信真理所以勤能补拙”的律师角色套路,Willy开始被修理得措手不及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三心二意并没有对案件给与足够重视。
他是一个有事业野心,有大智慧亦有小聪明的现实主义者,随着对手Crawford(霍普金斯)计谋滴水不漏的老辣本色渐渐显露,Willy最适合于律师的那种坚持正义,坚持以正义的手段去赢得正义的公平的品质才一点一点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随着剧情铺陈而逐渐挖深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更具有写实风格,也更容易让人对角色产生亲近感。
Rosamund Pike扮演的Ryan的女上司兼女友,一个更加实际的律师。
这个角色除了给电影在斗智斗勇的氛围里增加一些女性气质外,也是为了衬托Will品格中那难能可贵的坚持正义,坚持原则的部分。
霍普金斯我就不说了,老姜么实在没啥可说的。。。
关于故事本身,在演员精湛演技的互飙之下,情节性的不足是被掩盖了大半。
比如导致整个案件情势急转的“fracture”真是过于刻意兼薄弱了,就那么一个点,足以影响甚至改变整个案情,并且,一堆人来回找来回找死活找不出,非要设计成“就藏在眼皮底下”的效果。。。
羞愧的是太久不看此类型片,俺脑子也秀逗了,也非要等到出现换错手机的那个情节才恍然大悟这个“fracture”这个转折点被导演藏藏掖掖的放在哪儿了。。。
给自己留点儿面子不如就夸奖一下导演藏得好吧= =|||。。。
还是很欣慰Gosiling的选片眼光的,顺便欣慰下他跟俺喜欢的美女Pike来段姐弟恋还挺有火花的呢。
摘录一段片中Willy给受害人念的诗,个人很喜欢:Do you dare stay out?Do you dare go in?How much can you lose?How much can you win?And if you go in, should you turn left or right?Or right and three-quarters? Or maybe not quite?You can get so confused...that you'll start in to a race...down long wiggled roads at a break-necking pace...and grind on for miles across weirdish wild space...headed I fear towards a most useless place...the waiting place.For people just waiting.Waiting for a train to go...or for a bus to come...or a plane to go...or the mail to come...or the rain to go...or the phone to ring or the snow to snow...or waiting around for a yes or no...or a string of pearls or a pair of pants...or a wig with curls...or another chance.
长假好处就是能安心看掉一批碟。
这个。
看的时候很着急。
因为一开始就难以从那个滚珠装置中摆脱出来,那个意象如此华美,以至于我坚信不疑地认为,枪支是被这位阴谋专家拆掉了,或是拆掉了部分,并隐身于这个装置中。
去旅店则是为了确证要陷害的这位警官。
甚至到送给小伙子一套小装置的结局部分,我依然憧憬着能把我的假说证实。。
但结果我还是想得复杂了。
哪有功夫去拆去装哦。
莫非是我看枪侠罗兰教大家拆抢装枪的情节太印象深刻了吗。。。。
SIGH猜错了呢。。。
这个局设的真好。
故事讲的一丝不拖沓。
真是好片。
男主角最高明的地方不是换枪,而是利用了“毒树之果”原理。
因为那个警察与被害人及嫌疑人有特殊关系,所以他不应该参加该案的调查和取证。
他取的证,在法律上均不能被用于对被告不利的认定。
所以只要是那个男警察进来处理,带不带枪,换不换枪都无所谓了——他取到的枪、子弹和口供都会被法官忽略男主角的目的并不是杀人然后脱责这么简单。
他的目的更主要的还是要让那个警察身败名裂。
这部电影里,男主角唯一失算的地方,就是最后这段和盘托出。
这是他的大意和过于自信。
如果没有这段对话(毫无疑问被监听,而且男主角也知道极有可能被监听),即使女主角死后取出了子弹又怎么样?
照样是根据“毒树之果”原理,不能认定他开了枪,也就不能认定他停掉呼吸机是犯罪。
但有这段对话在,一切都变了。
他停掉呼吸机的行为是为了杀人灭口——这是有合法的取证的(监听录音)
完全是因为安东尼霍普金斯我才愿意看下去的,电影的画面做的很精细,画面语言表面上很深邃,但似乎与剧情联系并不他紧密,譬如泰德家里的那个把玩的装置,到底想说明什么呢,也许牵强附会可以说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如同他设计的杀妻计划一样,流畅而不露痕迹。
难道弹珠的那一次跌落算是暗示他的破绽嘛?
可是他还是把它修复了,这又与结局貌似不太吻合。
另外必须批评的是陷进和结构技巧实在很一般,剧情的缓慢不是为了推荐故事高潮而必须的。
感觉像是一个没有幽默感的人慢条斯理的说着一个并不恐怖的故事,必以为放慢语速就显得恐怖了,情节才是最根本的因素。
而最令我无法接受的是在特德的授意下医院放弃了对其妻子的治疗,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他将把他妻子安葬,即使不安葬检察官也不能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解剖他的妻子,不解剖也就不会找到那颗子弹了。
退一万步说忽略这么细节,那么讲求程序公正的欧美法系中,你是如何根据推测而引导凶手认罪,又如何凭借他的证词而提起上诉的?
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泰德和警察调换了手枪,这是案件的根本,即使逻辑上可以推测甚至有合理的动机以及作案条件,但都是必要条件,没有一个充分的,根据刑事案件疑罪从无,疑点利益归被告的原则,即使再次诉讼泰德也很难被定罪。
最后编剧是设计泰德这个人的人格上有个巨大的bug,从第一幕自信的指出飞机机械故障,让所有人一头雾水,到整个庭审过程的沉着冷静,完全可以说明他是个心里素质极高,处乱不惊的人,即使最后的破绽他失算了,那也不至于出现恐慌吧,老戏骨霍普金斯最后一幕的尴尬表情刻画的很到位,导演和编剧是不是要未审先判?
完全是前后自相矛盾的嘛如果说要给这部剧找到亮点的话,就霍普金斯的天才演技了,他的眼睛仿佛在告诉你“我有罪”,但是你却找不到证据。
优雅的举止,优雅的谈吐,自信的掌控一切,从容的让人胆寒。
大体情节应该没有人没看懂,但导演为了结局不落入俗套,故意没有讲得很明白,让悬疑片影迷很不爽,悬疑片影迷一般都需要一个比较确定的结果,就算是禁闭岛那种,结尾两派也都能自圆其说,各信各的,撕不起来。
这部电影明显最后只会有一个结果,有罪,还是无罪?
不管选哪边,都没个确切答案。
首先很多评论里提到的认罪录音可以排除。
前面说了,导演最不想落入的就是同类型片的窠臼,而侦探去套话让嫌疑人自己认罪,这种“审死官”式的桥段别说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三流类型片了,可能在上个世纪的片里就已经被淘汰了吧。
都不需要去专门提什么“毒果原则”,从根上起这个念头就是低级的。
不管是从法律性、实际可操作性、和电影艺术性上来说,这是导演最想避开的一种解决方案。
接下来说认枪的重要性。
评论区里的主要声音说:即使证明了枪是凶器,却无法证明老头是凶手,老头还是铁赢。
次要声音说:枪其实也不重要,房间里只有两个人,一个人受到明显外部枪击,那这个枪哪来的重要吗?
抓他丫的就是了。
我觉得这两种唯逻辑论都忽略了证据链条的概念。
何谓证据链条?
我们经常在推理小说中看到密室杀人,其中一个非要布置密室不可的理由是:如果警察和控方解不开杀人手法,即使在嫌疑人只有一个的情况下,他是无法被判有罪的。
其它诡计也是一样,如果这部电影中的高司令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手法,那即使自白书不失效,霍普金斯也会被无罪释放的。
因为我们观众其实不知道自白书上写了什么,所以让自白书无效,找凶器的重要性就更显现出来了。
那么一旦找到凶器了,在并不证据确凿(比如子弹也一样,也没有我的指纹,不能证明你说的就一定对)的情况下,是否霍普金斯还是稳赢呢?
也并不是,同样的证据链条,高司令通过已有证据的合理解释,补齐了凶器的这一环,这时候再加上之前的与死者共处一室的条件,环环相扣组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利用园丁证言和监控视频证明后者,逻辑链就有了证据链的支撑,高司令检察方就有了自己的一套能自圆其说的说法,不再完全被动,和霍普金斯站在了平等的控辩地位上,胜负五五开。
而霍普金斯有可能因为之前太想秀,真的坐实了自己与死者共处一室这个不利条件,稍微陷入了一点被动,结果变成了四六开。
但因为电影中仅有的一些信息,如持枪警察自杀,子弹没有特定指向来源,旅馆监控无法证明调包事实等等,霍普金斯虽然底牌被掀稍显被动,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打。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高司令还是单刀赴会,霍普金斯这边反倒律师攒动,和之前霍普金斯的心不在焉对比鲜明,强弱之势已易。
如果说整部电影讲了一个年轻恃才的检察官成长的主线,那这整个弧光最后落到的就是这一个场景,电影真正的表意是在这里:我终于不靠造伪证,也不靠非法录音,只凭我的实力,抓住你的破绽,获得和你平起平坐,再公平地打一场官司的机会,不再是哪一方单方碾压,我们的对决现在才刚刚开始。
这并不是什么留白。
同样,去看霍普金斯,他的眼神带有敬意,代表他也完成了一个人物的转变:“从现在开始,我才把你看成真正的对手。
”对于以智商作为最高行事准则的人来说,这才是最大的肯定。
甚至他开头对妻子口说的爱,也远不如这种情感来得深沉。
创作者想避开的第一条被走烂的路是直接伏法,第二条路逍遥法外,也觉得太俗,于是选了中间的第三条路,这条路虽然电影没有拍完,但也是一条确定的路。
导演的确没有落入俗套,但要谈多有新意呢,也谈不上。
最后一点补充,霍普金斯的破绽很明显,不是枪的诡计被人识破,而是他意气用事将妻子拔管带来的连锁反应,他没有想到这给了他第二次上法庭的机会。
关于一罪不二审的原则,我在此个人理解是这样的:这里的罪指的是罪名而不是罪行,他拔管是在医院的合法程序下进行的,不存在什么违反高司令从哪里搞来的山寨禁令的情况,他的罪行始终只有那一桩。
但是罪名从谋杀未遂变成了正儿八经的谋杀,毕竟死亡的确是被指控行为造成的。
高司令玩了这么一出偷换概念,算是擦着边的把他送上了新法庭。
安东尼霍普金斯,在两部出轨电影都演丈夫,都是被妻子出轨背叛的有钱老男人。
出轨一,是1997年的《势不两立》;出轨二,是2007年的《破绽》。
出轨一的故事非常俗套,老夫少妻,妻子出轨帅哥,帅哥还想搞死自己,老男人被迫正当防卫,智慧老绅士战胜了单身肌肉男,原谅了妻子,保住了尊严,保住了婚姻。
出轨二的故事更俗套,十年后,老夫少妻,老夫更老了,妻子也不年轻了,但是又出轨了,出轨的对象升级为已婚肌肉男,老男人彻底愤怒了,他一枪把妻子爆头了,然后抓住法律的一个破绽,在法庭上被无罪释放了。
出轨一,展现了丛林法则,两个男人争女人,杀死情敌是双方都合情合理的选择。
出轨二,讨论了道德力量,人是谁杀的不重要,法律无法伸张正义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道德审判。
真正的有情人,应该可以为爱去死。
这就是公众舆论的道德标准。
在法官宣布无罪之后,得意洋洋的老男人走出法庭,走向自由。
他设计的圈套,毫无破绽。
但是,他的情敌在法庭外,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
用自己的命,撕开了一条缝。
这条缝就是,每一位戏里戏外的观众都能在心里听到的台词:我用鲜血证明了我们出轨的爱是真的,我们的爱是真的,你太太就是你谋杀的。
你谋杀了你的太太,仅仅因为她不爱你了。
你是一个无情、冷血、无耻的混蛋。
我愚蠢,我上了你的当,成为你脱罪的帮凶。
我承认,我已经让法律蒙羞了。
我是警察,我没法直接开枪杀死你,那将让整个司法系统失去公众的信任,社会退化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我对不起爱我的人,我对不起这身警服,我对不起这个社会,我的愚蠢,让人心又向丑恶走了半步。
我只能用我的生命,我的鲜血,赎罪。
斗智、斗法我都输了,但我的信仰没变。
真正的正义,一定不会迟到。
希望我的血,让正义的齿轮转的更快。
希望看过电影的观众,别剧透。
为什么两部出轨电影,都是一个有钱老男人在演戏?
备注:1.势不两立 The Edge (1997)2.破绽 Fracture (2007)
这又是一个百万富翁谋杀妻子的故事,《超完美谋杀案》是我看过的另一部丈夫谋杀妻子的电影,非常经典。
两个案件动机有一致的部分,那就是妻子出轨,对丈夫不忠。
这部片子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百万富翁克劳福德是绝对的主角,与此相反,瑞恩.高斯林扮演的控方律师威利则成为绿叶。
不得不佩服安东尼.霍普金斯出神入化的演技和强大的气场。
克劳福德是百万富翁,在航空公司工作,显然他是那个发号施令的人,可以精准找出问题所在,也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他有豪车、有豪宅,还有美丽的妻子,是人生赢家。
克劳福德应该不是一下子才发现妻子出轨的,他早有准备,从公司回家途中,他直接把车停在妻子和情夫纽奈利偷情的酒店旁。
克劳福德是个极其聪明之人,他给大都会部打电话找纽奈利部长,得知纽奈利部长今晚6点才来,确认眼前和妻子偷情的男人就是纽奈利。
克劳福德躲过摄像头,进入到妻子和纽奈利的酒店房间,把纽奈利的手枪和自己的手枪对换,这是整个谋杀案的关键,直到最后才被揭晓。
克劳福德一直等到老婆詹回家,他表达了对詹的爱意,然后点出妻子和别人出轨的事实。
“知识带来痛苦,我正在习惯它”,多么经典。
知识使得克劳福德比别人更聪明,也更强大。
克劳福德毫不犹豫地朝妻子的头开枪,詹立刻倒下,就连击中的位置都有极其精准的把控,克劳福德不希望妻子死,又想让她受到惩罚,结果把妻子变成了植物人。
克劳福德把子弹藏起,冷静地朝着传呼射击四枪,把自己的衣服烧掉,用热水洗澡,换了身干净衣服。
他故意让园丁报警,把警察引过来。
果然纽奈利过来了,他是洛杉矶警察局的人质调解员,克劳福德也算准了他会来。
克劳福德要求纽奈利一个人进来,两人放下枪,实际上克劳福德是在为换枪做准备。
他告诉纽奈利,他朝妻子开枪了,纽奈利看到家里的画知道了克劳福德的妻子正是他的情人,纽奈利愤怒不已,攻击克劳福德。
在此之前,克劳福德再次把纽奈利的枪和自己的枪对调。
当克劳福德被制服后,纽奈利拿着那把杀害詹的枪走了,他并不知情,所以警察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到那把枪。
那把枪仿佛是凭空消失了。
至此,克劳福德制造了完美的凶杀案。
威利是个年轻有为的律师,野心勃勃,他接手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谋杀妻子案件,结果却出乎意料。
克劳福德不需要律师,自己给自己辩护。
之前签署的认罪书,因为纽奈利和克劳福德妻子偷情而完全不可采信。
至此,克劳福德把证据聪明隐藏起来,而且检方简直拿他没办法。
纽奈利在法庭上失态,攻击克劳福德。
年轻的威利一次又一次查找真相,甚至不惜冒着前途被毁的危险。
他决心寻找真相。
事情直到纽奈利自杀,手枪被检验出是克劳福德谋杀妻子那把枪。
克劳福德犯得最致命的错误在于他把妻子的氧气管给拔掉,妻子死亡。
这样,警方就能取出克劳福德妻子脑部的子弹。
至此,克劳福德完美的犯罪露出了致命破绽。
案件真相得以还原。
奸夫和妻子都死掉了,我想,这是克劳福德最想要的结果,至于自己进不进监狱,好像意义也不是很大了。
克劳福德的故事给我的启示:启示一:做事要讲究证据,有逻辑,不要意气用事。
威利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找到证据,还是没放弃,寻觅到蛛丝马迹,终于找出了克劳福德的破绽。
启示二:为人妻,为人夫,要忠于另一半。
好像谋杀事情总是发生在一方出轨另一方的故事中。
启示仨:克劳福德思维缜密,逻辑清晰,遇事冷静,源自于他的知识。
知识带给他强大的力量,这也是他成功的秘密。
拖沓,散乱
老戏骨的片子,不能错过。
故事情节全靠情绪推进,关键人物几乎没有推理,一直在发火。妄想用一颗银色子弹发大招,形成一个“绝妙”的局,可一点都不妙啊。
悬疑+法庭戏,几个角色都不错,Hopkins就不必说了,可惜剧情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最后的谜底也不够让人震惊,片子本身看时也是比较boring
超乎我的期望
褒贬不一的作品。
电影本事破绽就不少了,加上想不通结尾为什么又定老霍的罪了,三星纯给老霍演技,高司令老是红着眼眶,感觉他比嫩牛无方长得更没有五官阿!
凑合~悬念不够抓人
作为一部心理惊悚片,本片虽然在情节上有些单薄,但人物设置非常丰满。尤其是片中两位对立人物在安东尼·霍普金斯和瑞恩·高斯林这两位实力派主演的完美演绎下,非常值得一看。
結局不錯
好看。
蹩脚的破绽
早料到了
这片本身就有很多破绽
好莱坞式的悬疑罪案 挺耐看的
剧情漏洞百出。
操,没懂
淡淡的...
过了
安老的演技实在是无可挑剔!带着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百密终有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