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归是看片前的猜测推介稿,善意为多,但口碑看来确实不行。
至今未看片,先按豆瓣评分评上三星,以后看片了再改。
)烽火有时惊暂定《烽火芳菲》片名凄婉,实则暗藏了一段极其骇人的历史。
彼时仍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为了鼓舞美国民众士气,罗斯福总统派遣由64名飞行员组成的杜立特飞行队(即“飞虎队”前身)以牙还牙地轰炸东京,结果因为燃油不足,他们迫降浙江省天目山。
当地老百姓救出其中56名,帮助他们重返故土。
但这起充满人道主义的救助事件却引起日本不满,遂以空袭、地面围剿屠杀及细菌战等惨绝人寰的手段前来报复,最终,25万名中国百姓丧生。
这一段极其酷烈的磨难,比起南京大屠杀,有过之而无不及。
《烽火芳菲》相中了这段国人未必熟悉的悲壮历史作为故事背景,预先为电影打下了残酷的基调。
最明显的一个定性,就是《烽火芳菲》可谓一部战争片。
于是可以预料,无论是多么稀松平常的故事,都会被提升到国仇家恨的高度,甚至拖曳到和平与正义的层面。
中美日三方,因战争而产生生死攸关的联系,任何挑衅与复仇,救援与杀戮,都不会仅仅停留于个体的范畴。
因此,善恶果报的失衡,能够在《烽火芳菲》中成为更让人唏嘘叹谓的底本,但即便在并不如烟的往事过后再度回望,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反战的寄望,总该能在这类电影中得到不同寻常的发挥。
观望这段历史时,导演比利·奥古斯特被战争的冷酷无情与中国百姓的人性、大爱深深打动。
他透露,第一次看到《烽火芳菲》的剧本,就觉得这是一部中国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诚然,同样是在烽火连城时,主角不计代价地开展了救援行动。
但若说《拯救大兵瑞恩》成全了国家意志的宏伟与悲悯,那么《烽火芳菲》谈的,更多是民间的自发的救助,只是最终被国与国的仇恨用作一个闸口,倾泻丧失人道的罪行。
视角的偏移,又注定了《烽火芳菲》“不是”一部战争片。
比利·奥古斯特也做出过界定,“我想拍的其实并不是一部战争片,重点主要放在这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之间的感情”。
诚然,这一段悱恻的情缘,正是加入了战争的元素,变得扑朔迷离,身不由己,也变得更为死生契阔,更为荡气回肠。
芳菲触目已萧然《烽火芳菲》的英文译名,正是“中国寡妇”。
在这战火纷飞的时代,导演把镜头对焦在这一个不同寻常却又极具代表性的女子身上。
刘亦菲便出演这位名叫英子的遗孀。
她生活在浙江的小镇,通过纺丝营生,照顾女儿妞妞以及公婆。
她丈夫生前是国民党的军官,后来在南京战死,这一段经历,让这个身处乡下的“平凡”女子,有着与周遭不甚相似,甚至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以及思想意识。
正因如此,她之后能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美国上尉杰克,并在面对日军残暴的搜寻报复时与他并肩作战,互生情愫,也就有了合情合理的伏笔以及更具感染力的冲击。
这一角色,原本花落余男。
挑选一个出演过多位乡间女子,并且屡屡展现出坚毅神采的国际知名演员,无疑是个明智的保险选择。
但后来,比利·奥古斯特表示,“在选角色之前我看了很多影片,其中刘亦菲的一些片断非常打动我,让我觉得她一定能够胜任这个角色。
”哪怕制作人曾去明言“偶像派”“演不了厚重的人物”,导演还是坚持下了这一步“险棋”。
导演也许倾向于用纯美与酷烈的反差来提升《烽火芳菲》的意境,而演惯缥缈仙女与娇羞女子的刘亦菲,其实也需要这样一个机会,去展现跳出窠臼的决心,以及彰显可能到达的表演高度。
她也说了,“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很完整的女人的故事,它给我去表达和深层挖掘自己的机会”,而且,“它的框架不华丽,每个人在里边都很真实,这是剧本中最触动我的地方”。
在电影中,确实能看到她的努力。
在形象的塑造上,刘亦菲就以粗衣布鞋的素颜示人,参与的都是蓬头垢面的家庭劳作。
拍摄时常遇雨天,环境本就恶劣,而片中还有大量山林追杀的戏份,需要一天下来都在800米海拔的山间泥水里冒雨奔跑,刘亦菲也都坚持不用替身,而这些,都让这位屡被指摘演技的“女星”,与“演员”之间拉近了好些距离。
英子这一经受过诸多萧条惨淡的人物,需要在战乱年代,体现那种勇毅、刚强、隐忍与善良的气质。
刘亦菲坦白表示,“饰演这个角色是一种挑战,但一想到25万这个血淋淋的数字,便感觉身上背负了一种责任,也给了自己力量”,而她也觉得,演员需要做的,就是赋予任何一个角色以深度的灵魂。
最终,比利·奥古斯特则惊喜地看到她成功完成了形象的塑造,表示“她给这个角色所带来的深度以及多样性,让我印象深刻”。
诚然,英子能在突然遭遇人生剧变之际,把平日与人为善的做派,转换成一种更具坚强与智慧的大爱,这样的磨砺与成长,使得这位大女主有了相当可歌可泣的神采。
就像是刘亦菲所说的,英子与杰克并不靠语言与常态的铺垫,而会有许多“突发状况”的情绪,但“突然性可能会比设计的东西更有力量”。
而电影片名从之前的“营救飞虎队”改成“烽火芳菲”,也就有了更深刻、更有味道的意蕴。
烽火万里芳菲意说到底,《烽火芳菲》希望能在残暴的战争以及浪漫的感情中,折射出人性至真、至善、至纯的一面。
这部电影跨越了地域与民族,见证了语言不通、经历不同的人如何贴近,它又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让所有观众能有机会理解、接纳或是感怀一段旷世的感情。
在背后起推动作用的,正是人性。
而让比利·奥古斯特愿意放弃乔治·卢卡斯的邀请以及千万片约,远赴中国接手这样一个项目,同样是人性在内里驱动。
他自己就说过,“我认为爱是不分国界的,我有信心让观众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通过《烽火芳菲》“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熟悉比利·奥古斯特作品的观众应该知道,这位摘下戛纳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顶级国际大奖的丹麦名导,极其擅长在作品中深刻挖掘发光的人性。
《儿童之城》、《征服者佩尔》、《善意的背叛》等连串作品,都是明证。
《烽火芳菲》是又一个让比利·奥古斯特觉得必须要执行的项目。
他觉得英雄不一定都出自战场,并“希望能够把这部电影做成一部完美的影片”,于是年近七旬的他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编剧多次往返历史发生地,并在农村体验生活。
他着重探索当年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研究江浙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琢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此外,还进行了大量阅读,看了很多中国电影,并跟中国香港的编剧张婉婷接触,“尽一切可能去了解这位女主角的处境”。
终于,耗费六年心血,集结七国团队,打造出这部电影。
电影在阵容上、排场上的商业考虑必不可少,但对于善与真的内核,主创团队也有自己的追求。
就像是刘亦菲之前所说的,“看这个电影没有野心,不会为了感动观众去煽情或者故意拍得非常的文艺”,而又因为“没有过于煽情,它更像个纪录片”,但当中的“真”以及“简单”,正是“这个电影最有灵魂的地方”。
(原载于《看电影》)
据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二战时期,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轰炸了日本东京的工厂,医院以及学校,飞机燃油耗尽后飞往中国(由于国民党军官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误判认为是日军飞机,关闭了机场跑道的灯,导致美国队员无法看见机场跑道只能跳伞坠机,一个忧伤的故事在中国一个小村庄就此拉开序幕的抗战电影。
看得出来语言不太本土化,英译中痕迹过于明显(我是去看刘亦菲的哈哈哈)虽然豆瓣评分较低,还是推荐看吧!
亦菲对待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认真,她自身做了许多突破,只是开始半小时,我不太清楚导演意图,这是导演叙事的一种方法,这期间,亦菲作为一个在日军占领区的弱女子,的确是非常紧张,又不能表露出来她紧张的原因,所以亦菲镇定自若的确是非常好的表现那感觉不到气氛升级,主要在导演的方法,既然找美国兵,应该是日军挨家挨户搜查,对周围残暴,比如殴打亦菲扮演的寡妇,还有寡妇的父母。
还有周围人看到日军的恐慌。
衬托亦菲的镇定,更加鲜明。
只是杀一个村长,只是村长镇定自若的回答,无法烘托,而且村长抢戏了,镇定的必须只有亦菲亦菲照顾美国兵的步骤是对的,让美国兵上来活动也是对的。
这里,导演比国内的好,懂的亦菲最性感的脸角度是30-75度这个位置。
所以利用光暗搭配的非常好。
这种紧张体现出的苍白,高压下的麻木,就能表现出来。
而这些通过前三十分钟日军高压才能体现。
后面40分,导演进入状态了,亦菲扮演的寡妇,被日军军官的调戏,到施暴,亦菲做的很像,看出在自身突破上的功夫。
同时,然后就是三人吃饭的场景,这时候才感觉到导演表达的是温馨,亦菲的确适合演温馨家庭剧。
如果这不是一个战争环境,只是一个普通家庭剧,也是非常好的,因为侧面的亦菲,笑起来很美,又有些僵硬,很能体现出被占领下,的艰辛,艰辛到笑都是那么艰难。
这里感受到了温馨。
如果把那种外部日军严密搜查,再升级一下,就会更体现这种短暂温馨的来之不易。
毕竟亦菲扮演的寡妇要面对的是死亡。
再就是撤离时候非常好,只是亦菲扮演的寡妇,的确不应该这么跑。
应该是日军追杀,为了引开日军,故意制造动静,向另一边跑去,然后日军开枪后追了过去。
这时候,导演要么让美国军人冲回去,杀了日军,然后深情的看着她,要么就是妞妞跑过去抱着亦菲,然后被拉走,吻戏其实没必要,这时候,不该接吻,而是两个人靠近,做到一起,然后互相紧紧拥抱,脸贴着脸,感受到对方身上仅存的温暖,从而给对方一丝安慰,而外面应该传来巨大响声,枪声,炮声,突出日军找不到指挥官,恼羞成怒,而且声音越来越近。
而此时,只有双方体温才能给安慰。
历史背景还是很感动的!
珍珠港事件后,为了鼓舞士气,美国时任总统下令轰炸东京。
在任务完成后,由于燃油耗尽,杰克·特纳上尉以及他的队员迫降在中国浙江省境内。
英子和她女儿无意中发现了昏迷的杰克,尽管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英子依然没有放弃这位需要救助的美国人。
尽管他们语言不通,但这段感情注定将会影响他们一生。
刘亦菲是有那么一丝丝的进步 但刻意的表演还是使本该很感动的剧情失色了!
空军上校杰克和四名战友轰炸日本后前往中国,一名中国军人误以为来的是日本飞机,关闭了所有路灯,导致杰克等人无法降落,只好弃机跳伞。
杰克掉在树上,伤了左腿,被寡妇英子(刘亦菲 饰)和村长所救。
一个营的日本人前来搜查,少佐当场击毙了不愿开口的村长。
英子和女儿妞妞继续窝藏杰克,不料一天少佐企图侵犯英子,杰克将之击毙。
妞妞的老师带着杰克、英子、妞妞去寻找中国游击队,途中他们遭到日本人追杀,包括老师在内的一大群游击队员牺牲,英子也不幸遇难,而杰克带着妞妞安全返回美国。
片尾字幕:中国人协助了56名美国人回国(不记得是56名还是64名了),导致日本人展开报复,杀害了25万中国人。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但正因为如此,你很容易发现许多问题。
革命先烈英勇牺牲的确值得铭记,也应该尊敬,但爱国和看电影是两回事,我不能因为这是抗日题材、这是歌功颂德就打高分,我还是要理性指出缺点。
一、凭什么为了救一个美国人,牺牲一群中国人?
整部电影都是以拯救杰克为主题,为了救他一个人,村长、英子、老师、还有一群游击队员纷纷遇难。
尤其是片尾字幕,救了几十名美国人,导致25万中国人惨遭杀害,相当于一命抵五千命。
一个人再伟大,能比五千条性命更重要吗?
这真的值得宣扬吗?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宣扬这种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价值观?
我觉得这是无谓的牺牲。
也许片尾字幕陈述的是事实,但事实和电影是两回事,所有抗日片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拍得好才能表扬,拍得不好就要批评。
我们应该为历史事实点赞,但不一定要为电影点赞。
要不然,岂不是以后的抗日片只要加上《烽火芳菲》的片尾字幕类似的话,我们就要纷纷打高分?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观念早就不适用了,现在正确的教育观是,当你看见恐怖分子挟持人质,看见有人跳河,看见火灾,看见坏人、歹徒、劫匪,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逞英雄,因为那等于是去送死,正确做法是先保护好自己,再去帮助别人。
即便是有必要反抗,正面对抗也绝对是下策,上策永远都是像《红色》和《潜伏》那样用计谋和智慧,或者像《敦刻尔克》那样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保存实力为日后反扑做准备。
幸亏是杰克活了下来,如果他没活下来呢,那么多人岂不是就白白牺牲了?
最后,美国说杰克是英雄,更是让人倍感不适。
他被一群父老乡亲救了,英雄不是他,英雄是那群父老乡亲!
换言之,电影所传达的思想是,美国认为英雄不是牺牲的25万中国人,而是那几十个安全回国的美国人。
这电影把中国人拍得太傻了,25万中国人不求回报送吃送喝送命,最后还无名无分。
二、凭什么让老百姓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一名中国军人误以为飞来的是日本飞机,所以关闭了所有路灯,导致杰克只好跳伞,才有了后来一群人为了救他而牺牲的故事。
这是不是黑中国军人暂且不说,但电影重点完全没对,那名军人只出现了那么几次,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他在没有调查的前提下,毫无根据张口就说来的是日本飞机;另一次是说他弄错了。
他那几句话就间接导致了一群人的牺牲。
如果他没有犯错,杰克就不会掉到村里,日本人就不会来搜查,也不会杀那么多人。
死那么多人,全都是那个军人的责任,然而导演、编剧轻描淡写几个镜头就把他的戏份概括了,也没说他最后受到什么惩罚或者感到愧疚。
导演、编剧的侧重点不应该是“牺牲很光荣”,而是“犯错很严重”。
导演、编剧只告诉观众要不怕牺牲,却不告诉观众要避免犯错。
电影中所谓的感动,全都是在为一名傻逼买单,恕我不能理解这种感动。
三、杰克和英子强行相爱二战时期的中国女性都是很保守的,这也是为什么英子守寡多年也不改嫁。
然而杰克来了之后,两个人连语言都不通,相处几天顺利就相爱了,毫无铺垫,毫无说服力。
英子长得好看,还冒着生命危险照顾杰克,我能理解杰克爱英子,但英子为什么那么容易就爱上杰克?
即便你把杰克换成其它人,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他们到最后还是会相爱。
导演,你是对中国女人有什么误解吧?
可能有人会说,少佐想侵犯英子,杰克救了她一命。
首先,救了你一命,你就要以身相许?
其次,我们又回到了刚才的话题,如果那名军人不犯错,日本人就不会来,少佐也不会侵犯英子。
换言之,英子接受杰克,归根结底还是为那名军人的错误买单。
导演最应该拍的是,那名军人自我反省或者付出代价,而不是去拍英子的无私奉献。
四、英子的牺牲太刻意任何电影中,谁死谁活当然都是导演、编剧安排,但拍得刻不刻意,观众是能感受到的。
而本片中,日本人的枪法时而准,时而不准,谁都能打中,就是打不中杰克和妞妞。
换言之,导演、编剧想让打中谁,就可以打中谁;导演、编剧想打不中谁,就打不中谁。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还是导演、编剧,他们一定是一开始就确定了“杰克、妞妞活下来,英子、老师等人遇难”的结局才开始拍的,但是根本没用心拍,给人的感觉就是明摆着要让杰克、妞妞活下来,让英子死亡。
除此之外,杰克还不顾英子、妞妞的性命跑出去修屋顶;杰克用一挺机枪就把飞机打下来……电影的问题还有很多。
我很尊重、敬佩、感谢革命先烈,正因为如此我无法容忍别人把革命先烈的事迹拍烂,比如《潜伏》《红色》《亮剑》我就很喜欢。
但很爱国,但我要给《烽火芳菲》打差评,因为我不允许抗日题材有烂片。
其实本片从头看到尾都感觉挺感人的,尽管说还是有不少细节上的漏洞,比如二战时期的中国妇女们实则都挺保守的,绝不可能跟一个语言都不通的外国军人谈起恋爱,除此之外其余部分感觉都挺不错,毕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很多地方都挺贴近史实的。
但是看到影片最后的那一句字幕,我就意难平了,具体的话语不想在这边再提一下。
也或许这是一部美国导演拍的电影,它更多想宣传本国的军人是英雄,却压根没考虑到真正是英雄的是曾经帮助美国军人们回国的几十万中国人。
虽然字幕所说确实是历史事实,但很明显其中的价值观很难被国人接受。
1.片尾字幕:“迫降在浙江省的64名美国机组人员中,有56名被当地百姓救起并送回国内。
为了报复,日军屠杀了将近25万中国人民。
”这样强烈的数字对比下,在影片中我仍然没有看到对中国人民的感恩戴德,反而只有中国人民的无脑付出。
你可以说这反映了很多中国人民的美好品质,但一个美国飞行员不是天神,我想说他真不配吧。
2.国外编剧笔下的日军少佐,是印象中看过所有影视作品里对一位居住偏僻、美丽动人的小寡妇最显得彬彬有礼的了。
这一点我不予置评,因为之前看过的大多我不敢排除没有丑化、恶化的嫌疑,这当然也是很多同胞喜闻乐见的。
3.凭什么中国军人就那么差?
整个故事由一名国军军官的失误展开,这个失误发生的及其莫名其妙,纯粹的是在说你国军就是脓包。
关于余少群的有两幕令我印象深刻:第一是把机枪递给受伤的美国大兵,他就能打下战斗机;第二是自己断后,对着警犬拿枪瞄了半天,这样的对比,令人愤怒。
4.乱入的感情戏,令人作呕。
英子这样的战争遗孀,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妇女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一个人,就相处了一段时间就和杰克相爱了。
久旱逢甘霖?
一见钟情?
见色起意?
真恶习。
我觉得哈,这部片子大家是过于严苛了,家国大义在这里,儿女情长也在这里,不知道算不算偏离事实,但是艺术总有一个角度,恰好不是你喜欢的罢了。
我觉得里面的刘亦菲主要在扮相上有问题,一个落魄的寡妇,她不像,眼神不一样,她给不了我一般看见的妇女的眼神,她的面相太过寡淡,而没有一种熟女的感觉。
看见她的脸,我就想捧着她,不要落地。
当然,她也是有感情的,只是气质问题,散发出来的,是对众生的怜悯的感觉。
电影整体给人的感觉很不错,氛围感非常好,那种宁静的村庄因为美国人、日本人闯入带来灾难的感觉实在太到位了,看完后还有淡淡的悲伤,余韵悠长,是一部适合独自观看体会的佳片。
不过这部电影在大国崛起、中美摩擦的年代的确不讨喜,翻译版中文台词让人感觉很别扭,但是中美合作反法西斯的历史是不容抹杀的 ,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纪录这段历史很有必要,难怪影片获得了浙江省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补:本来因为翻译腔台词打四星,但是这部电影后劲太大了,隔了好几天还时常冒出来,现在看来还得加上去)刘亦菲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是突破性的,和大导演合作的她奉献了出色的演技,没有歇斯底里让颜值崩溃的表情,不再刻意做大表情摆脱仙女形象,专注塑造人物,把英子这个角色完全演活了。
在这部电影中,刘亦菲完全演出了红粉佳人卷入乱世的感觉,简简单单的服饰,精致的容颜,出场就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红粉佳人的感觉,氛围感一下就有了。
再加上她寡妇身份带来的哀伤和愁绪,以及为了女儿坚持做工的坚韧,整个人宁静而有力量,偶尔的梨涡浅笑镜头非常迷人,又有挥之不去的愁绪,氛围感实在太棒了!
刘亦菲英子出场
刘亦菲英子纺丝,被到来的日本军官惊动
刘亦菲英子牺牲这部电影是2015年11月1日开拍的,那时的刘亦菲处于颜值巅峰时期,无论正面还是侧面,都很迷人。
电影构图也非常赞,每一帧截图时都很舒服,不愧是大导演的片子。
刘亦菲梨涡浅笑(图没截好,电影动起来更好看)
刘亦菲英子侧颜最后,借用一段IMDB上看到的评价:This is not a film with lots of action, but instead one of quiet heroism that touches the heart. I believe it is based on true historical events, which makes it even more compelling. The actors, particularly the one who plays Ying, a simple woman with enormous courage, do a very good job. Thumbs up for this one.机翻:这不是一部有很多动作的电影,而是一部触动人心的安静的英雄主义电影。
我相信它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使得它更加引人注目。
演员们,尤其是扮演英子的演员,一个有着巨大勇气的简单女人,做得非常好。
赞成这个。
我特意从网上现下的豆瓣来对该电影进行评论。
首先我不觉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已经沦落到被随意消费的地步…这部电影拍出来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洗黑钱吗🤔?
制作组尊重历史吗?
但凡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日本人前脚刚把村长这个角色打死。
眼睁睁看了全过程的女主角就敢大摇大摆在日本人的军营门口若无其事的路过3个来回-🤒?
正常情况不会躲着走吗?
小女孩的台词怎么多?
我妈都说她是不是话唠😇 就真不怨内个老婆婆怀疑自己儿媳妇会出轨,那美国人进家门藏地窖里一共还没有3天……临走俩人亲上了🤡……这打仗呢知道吗?
啊?
不考虑什么背景是吗?
那游击队也是,哎!
就那战斗力…不言而喻😑。
忽高忽低,前脚刚把追自己的飞机用枪打掉,不出5分钟!
被日本人全灭🤡…全灭呀!
甚至交火时都没有日本人中弹的镜头,开了外挂了是吗?
那腰间挂的手榴弹是干什么用的?
我不说你绝对猜不到…一颗没扔留着下蛋呢是吗🤢?
哎!
对对对!
有用!
留着自雷🤡…哎,真有你的呀。
看完以后,我就一个问题…导演你有没有夹带私货?
哦!
不对,您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才指导出来这么一部片子呢🤪?
我看的电影少…这是我为数不多的看过的觉得侮辱观众智商的片子😬
比利奥古斯特的杭州情缘,刘亦菲就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导演对中国文化和抗战历史做的功课不够,背景单一,男女主感情线烘托不到位。这部电影里你可以说天仙的演技层次不够丰富,但不能说不细腻,你可以说她距离影后还有一定距离,但不能说她没有演技。我看过的她的作品里,二代妖精以外最好的演技,而这片子的人物表演明显比二代难。恋爱通告以后,文艺片和大导演都尝试了,选片也可以看出是经过考量的,除了努力还差的是时机。
作为一个浙江人,我是真的知道这段历史,之前在家乡某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看到过相关照片和文字说明,依稀有印象。当时脑子里就在写美国大兵和中国少女的爱情故事,恕我想象力着实丰富了点😂除却战争,异国总是情怀。
其实能感觉到奥古斯特做了很多准备。刘亦菲制作丝线那段也绝对是下了功夫。然而故事太平,演员的演技也很着急。奥古斯特3个小时能做到的东西不一定一个半小时能做到。最后只能变成看了感觉真可怜。
瑕不掩瑜,看完厌恶战争,宁静的浙江小镇既然会遇到日本人那就会有普通人做出选择
在合拍片里算完成质量很不错的了,最起码这个片子都能让人不出戏的看完。台词太硬,为什么不找个好一点的台词翻译打磨一下???除此之外都挺好的。刘亦菲终于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演技,这波我黑转路人粉了。。毕竟这年头认认真真拍戏揣摩角色的年轻女演员不多了,都是同行衬托的好。希望刘亦菲好好演花木兰
故事很简单 因此不得不佩服导演 能让一个平淡的故事如此吸引人感动人 果然是名导
推荐去看。虽故事整体平淡,但感触颇多,配乐加分。ps 刘亦菲,粗布也挡不住的美-.-羡慕
平凡的故事虽然未尝不会给人带来触及心理的感动,但平庸的呈现却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作为金棕榈和奥斯卡座上宾的比利·奥古斯特,首次对中国题材的涉猎,给人带来的不是惊艳,而是一种不接地气的尴尬,于此同时刘亦菲的演技同样也并不足以胜任一位坚韧的村妇形象。
导演你说你读了很多中国书籍做了大量研究,我是不信的。剧本流于形式。流水账。一直以为有反转、并没有!两星都给天仙颜值
平平淡淡,不温不火,情节十分简单,不过比中国的制作好一点
开头发现没有字幕想弃,但随后出现的山村氛围吸引我看下去了。看完以后感觉超出预期的棒,画面处处体现了导演的功力,安静祥和但又盖不住丝丝缕缕的惊忧。导演对死亡的处理很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才让人感觉到战争下的生命是多么脆弱易逝。本来以为会过誉,但看完以后发自内心觉得这部电影作为上影开幕影片和亚影闭幕影片一点都不虚。刘亦菲给出了最好的演绎,她就是英子本身。一星扣在了文化差异吃的亏上,部分中文台词还是显得有些出戏。非常棒的影片,会推荐给别人。
刘小姐演的一如既往,在我看来没有惊喜
大是大非面前,老百姓都会自觉站队。演的一般,但刘亦菲颜值真高!
因为听说这电影的导演很厉害,就去瞅了这部电影。怎么说呢,看这部电影就是听一个故事娓娓叙来,讲述当年战争时期历经的事,有点回到当年听爷爷奶奶讲故事的感觉,虽然不是什么神奇的战神故事,但是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悲惨与痛苦。只希望世界和平!特别要提一下配乐,好像是史诗音乐,很大气滂湃!
战争题材,冲着刘亦菲的,情节还好,蛮不错的!
一颗外国导演下的中国蛋,不论是褒是贬,总之焦点还是刘亦菲,她的努力看得见。ps.配乐不错。
喜欢这个故事 看了刘亦菲演的这个角色才知道不是人靠衣装 她穿的这种粗布衣服都好美啊 尤其跪在雨里那里真的太好看了 声音也好温柔 很多年前看into the wild就很喜欢Emile 觉得他脸特好看 现在也还是觉得他好帅 也很喜欢严宽的角色 可惜戏份太少了
太烂了,刘亦菲演技太差了!
其实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