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鲍姆巴赫非常关注普通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感情和所产生的矛盾,研究和探讨家庭关系中那些复杂纠结的感情,以及为何最亲近的人会产生疏离的原因。
他用自己的方式去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他擅长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上挖掘更多的故事,从不同的家庭关系中挖掘出具有塑造性的关系和人物,并且让一个开始疏离冷漠的家庭通过一系列其实并不温情的事件而最终走到一起,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感受亲情浓于血的力量,任何时候,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身份如何,我们终究要回到家庭中,在家庭和亲人那里寻求到最终的保护和温暖。
——有志女青年如果看过《鱿鱼与鲸》,对那部电影精彩独特的家庭关系的描绘深有感触的话,那么你一定不会对诺亚·鲍姆巴赫这个名字陌生。
《鱿鱼与鲸》讲述了一个正在四分五裂的家庭内部中最隐秘也最悲伤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而诺亚·鲍姆巴赫也凭借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这样的荣誉和肯定,让诺亚·鲍姆巴赫此后的电影创作生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婚礼上的玛戈》依旧是一部讲述家庭关系的电影,诚然,我想太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关注或许还是因为妮克·基得曼的出演。
而如果你关注的是诺亚·鲍姆巴赫,那么你将从这部家庭电影中看到更多的东西,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大牌和明星的身上。
如果你看过《鱿鱼与鲸》那么,你将会从这部新作中,看到诺亚逐渐形成的个人风格。
他的电影有明显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风格,他创作的家庭故事,并不只是传统的家庭电影,不是类型的家庭喜剧、轻喜剧,或是家庭悲剧。
你甚至很难去定义到底属于何种风格,所以说,他的电影风格也就体现出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某些特质,首先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众多的家庭电影中,可以说,诺亚的家庭电影是最具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也就是说几乎找不到和他相像的创作风格。
其次,在他的电影中,通常把悲剧与喜剧跳跃地掺杂柔和在一起,并且不是一定意义上的悲喜剧,看他的电影,即使心头沉重压抑却也无法悲伤流泪,即使觉得好笑幽默也不是那种开口大笑的幽默。
最后,我们从《婚礼的玛戈》这部新作中,在摄影方面,看到了更为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一点是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在本片中,几乎都实用自然光和微弱的光线,而拍摄的随意性也使得演员表演真实随意,因此使得本片形成一种强烈的纪实风格。
《婚礼上的玛戈》从尼克·基得曼饰演的母亲和其儿子参加久未联系的姐姐波林的婚礼开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是家庭关系中最普遍的母子关系。
尼克饰演的女作家玛戈,是一个充满智慧,却患有强迫症,为人既真诚又倔强的中年女人。
虽然已身为人母人妻,却非常的孩子气。
充分体现在她与儿子的关系中。
想和现任丈夫离婚,却迟迟做不出决定,怀疑自己也怀疑别人,做任何事情决定都无法马上决定优柔寡断,有卓越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力,而这一点也就让玛戈把人和事物想的过于复杂。
但是,同时她又装作自己是坚强独立的女性。
反倒是她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对待母亲和父亲婚姻的危机上,显得顺其自然,甚至会去安慰焦躁的母亲。
玛戈这个人物,是整个故事的中心,她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而在引爆之前,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在母子关系中,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却也是一个焦躁不安自我怀疑的小女人。
和儿子并不存在太多的代沟,但是,她的多嘴多舌和多管闲事冲动的性格,也让她的儿子感到非常厌烦。
随即,玛戈到母亲家,见到姐姐波林,她要开始马上学会适应回到这个她曾经长大成人的环境中。
于是,另一段家庭关系展开,姐妹关系,而这一关系也是影片重点表现的关系。
在这个大家庭中,三个姐妹一个母亲,出现在故事中,是玛格和姐姐波林。
她们把彼此看作最亲密的伙伴,却极少联系,如果不是因为波林的婚礼,玛戈几乎不会去见她。
她们对彼此的印象以及生活记忆都停留在了年少时期,孩童时的陪伴以及青春期的叛逆和对互相的不理解上,造成了这两个姐妹,几乎才一见面,说的每一句话中就暗藏着攻击。
而玛戈对波林未婚夫的厌恶,也导致了她们两人关系的紧张化,玛戈不理解为什么波林会要嫁给一个无业在家的所谓的艺术家,而且这个男人肥胖留着小胡子邋遢丝毫没有任何魅力,他时不时地会对玛戈发起言语上的攻击,这让玛戈更加不喜欢这个男人。
而波林,对于妹妹的不理解不支持,感到非常的伤心,这两个姐妹从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多矛盾。
却依然无法掩盖的事实是,她们是姐妹,并且是亲姐妹。
然后,我们在本片中看多了更多其他的家庭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邻里之间的关系,未婚夫妇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在诺亚的故事中,都矛盾重重,并且不容易解决,也不用去解决。
矛盾的存在,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存在,而正是因为有矛盾争吵的存在,才体现出了亲情的价值和重要性。
诺亚,正是让各种各样的矛盾,把疏离的家庭关系拉回到曾经的温暖熟悉中。
有一点是,我们的家人,永远都会是宽恕我们的人,这正式诺亚的电影要体现的。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注明
(芷宁写于2008年3月5日)记得曾对前去奔丧的亲友说过,不要奢望能和留守在大家族里的亲戚们改善关系,因为一些你以为得当的举措不仅不能使因时间、空间甚至利益所造成的隔阂消除,反而更可能使其恶化,在去之前,一定要做好受委屈的心理准备,一旦心理建设做好了,届时不论遇到什么待遇,都不会觉得委屈了。
非是本人悲观,而是在地球这个村落,但凡一个大家庭有了重大事宜,不论婚丧嫁娶,众多亲友都会汇聚在一起,一些平日里累积的小摩擦、隐藏已久的家庭矛盾,会在这个各家族成员齐聚且都易激动的场合敏锐爆发,若毫无心理防备,那么所受伤害只能更深……当然,这也是世间百态的一类,于是,光影捕捉并再现了这些“人间俗事”,于是,观众们也看到了很多人家的家务事,也难免想起周遭的烦心事。
人世间很多东西是共通的,不论哪国人,都离不开人类世界的那些麻烦,如,成长的烦恼、经年的误会或矛盾、微妙的竞争和比拼、利益的分配和纠葛,更令人叹息的是后辈们对遗产的你争我夺,当一切被镜头语言剥开重现时,人类又是那样的错愕——我们真是那样子的吗?
曾带给观众《鱿鱼和鲸》的编剧兼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此次再度拿出了他的强项,用低沉无望又略带讽刺的影像风格,描述了一出充满着冲突与荒诞、颇具生活气息的故事,再度提出了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述说了家人之间那复杂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关系——由来已久且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还总不时地蹦出来折磨当事人的心情、压榨彼此的亲情。
可以说,《婚礼上的玛戈特》延续了《鱿鱼和鲸》的风格,不论叙事节奏、氛围营造,还是人物造型,但在色彩处理和摄影手法上略有小小的不同,一个简单、风物一些,另一个则精细、都市一点。
另外,由角色所引发剧情发展的戏份分配上,两者更显得不同,《鱿鱼和鲸》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构成是呈线形发展并交汇的,而《婚礼上的玛戈特》的矛盾冲突则是由点散开的,这个点就是玛戈特,由刻薄寡恩的她逐个带出其他人物的问题。
敏感而尖刻的短篇小说家玛戈特(妮可·基德曼饰演)携儿子克劳德去家乡老屋参加妹妹波琳即将举行的婚礼,姐妹俩已多年不见,对于此次的观礼,玛戈特的解释是“去支持波琳。
”然而事实上,玛戈特的支持令人“胆寒”,因她是个对心灵杀伤力极强的女人,自以为是,又无视他人的自尊,但凡看不顺眼的都要横加指责,常令周遭人抓狂,即所谓“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
此次,她一如既往的挑剔、苛刻,瞧不惯妹妹的生活方式,对痴肥怯懦无为的未来妹夫更是横竖瞧不上眼,外甥女的身材也让她滋生意见,甚至对戈壁邻居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诸多不满,进而还发现了准妹夫的隐私……一切如年少时一样,本来满心欢喜、欢迎亲人前来观礼的波琳(詹妮弗·杰森·李饰演)毫不示弱地回敬了姐姐的刻薄,还不失时机地让玛戈特出了点丑,但她仍希望姐姐能成为她最好的朋友,然而,这次和以往一样,她失望了。
未婚夫马尔科姆(杰克·布莱克饰演)的嗜好曝露令她仓皇失措,特别是当着本来就颇有“微词”的姐姐的面,让她情何以堪,何况,玛戈特此次还出于好心地没直接揭露马尔科姆的隐私,而是让波琳自己去发现,这让她更加失控,过往种种如潮水般涌来,“我告诉过你我第一次婚姻的事,结果你就写了出来,《纽约客》上一登出来,我的第一次婚姻就完了……”波琳痛斥姐姐的行为,并给她扎针,“你知道妈妈为什么把房子留给我,而不是给你……”影片也在其中散落着玛戈特的童年往事和婚姻生活,解析着她性格形成的点滴缘由,如童年有关父亲的不幸记忆,再如,和丈夫分开的她面对波琳关于姐夫的话题总是闪烁其辞。
在这里,导演并没有采用那些花哨的“闪回”手法来再现往事,而是舒缓柔和的描述,通过那些绵里藏针的对白,导演完成了对玛戈特这个角色的立体“雕刻”,这个具有破坏性人格的女作家对自己比对他人还苛刻,在不自觉中,她毁了别人的生活,更将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即,把别人逼得走投无路,让自己更走投无路。
当玛戈特坚决支持波琳离开马尔科姆,带着儿子、妹妹、外甥女住在旅馆时,躺在一张床上的姐妹俩试图找到一种亲密的感觉,可惜现实有时候是不具有戏剧性的。
第二天,波琳忍不住打电话给马尔科姆,马尔科姆哭得像个婴孩般乞求,于是,从来和性格强硬的玛戈特不同拍、不同调的波琳心软了……片尾,仓皇躲开其他亲人的玛戈特送儿子去坐公车,她原本执意让儿子独自去前夫处,可在最后一刻,固执压抑的她改了主意,追上儿子乘坐的公车,和他一起离去,一如和儿子一起来的开场,不同的是,来的时候,她大包小包地带了一堆行李,离开的时候,她甚至连随身的背包都丢掉了,仿佛寓意着她丢掉了一些令她沉郁的包袱。
该片对白很见编剧功力,既风趣诙谐又真实犀利,两位女主演的表演较精彩,不仅塑造了两个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还将这对性格悬殊姐妹之间特殊的感情拿捏得当,就像两只想相互取暖的刺猬,出发点和实际效果总是相差甚远。
在表演方面,妮可·基德曼显得更为突出一些,此次她一改往日诸多惊艳装扮的银幕形象,用一种素颜兼低调、松弛中溢满压抑、冷淡中释放强势的表演方式再现了一个可厌又可怜的独断女人。
有人认为该片情节平淡,所述故事浅显,还不够精致,不具有足够的复杂多变的情感,其实这正是鲍姆巴赫对生活琐事体会入微的再现,平常人家的生活哪来的那么些个“煽情”和催人泪下,普通家庭成员之间多的是矛盾和争执,还不易解除,就算和好了,以后一旦遇到新问题就又会翻旧账,且大多时候,矛盾冲突总会不失时机的爆发一番,然后人们接着过各自的生活去。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392246_d.html)
随便买的一张碟因为比较喜欢妮可可是我现在发现她演的片子全都神经兮兮的看完这个碟我第一件事就是跑上来看评论,然后发现大家都好像很懂样子反正我没看懂其实这个电影不算boring,因为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就是我想知道答案结果令我气愤的是没有答案我不理解电影的意图,如果有人能帮我回答更好有一家变态的邻居怎么了,想说明什么?
反应邻里矛盾这个解释是在是比较傻妮可最后为什么跑上车,还非要脱了衣服把包扔下?
可能是我不够文艺吧,不够理解这部电影想干嘛
确切的说,这片子不算好看,为什么不算好看,因为好像剧情好像简单一样,我是俗人,还是喜欢复杂的一点,最后所有的点都能连在一起的情节。
幼稚却很有意思。
可是不知为什么这样的片子我竟然看完了,好久都没有心情没有时间完完整整的看过了,就跟大多数人一样,好久好久都没的时间认认真真想过什么了吧。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对常年不说话的姐妹,姐姐却很诡异的参加了妹妹的婚礼,姐姐看不惯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的嫁给一个猪头般男人。
当年我怀疑这是心疼还是所谓控制欲。
这老姐虽然自己上上下下的气质都透着文艺范,却始终拥有大妈一样的心,管不住自己的嘴巴,释然不了自己的控制欲,把妹妹可爱的婚礼搅黄了。
姐虽然把妹的日子搅黄了,可自己也是一团乱麻,突然想起一句老话“自己的汤圆都没有搓圆还管别人的闲事。
”其实人不都是这样,看看八卦,管管闲事又如何,无伤大雅,却也知道日子是自己的。
姐自己也是一个折腾的人,但这种折腾好像还没有时时刻刻、读心者里面的女人些那样痛快,有劲。
话说回来,这个有个情夫,还有个离了婚的好老公。
不过情人最终还是很恶俗的把她忽悠了一把。
哈哈,不过故事的最后好像是一个大团结的结局,妹离不开的死猪老公,姐姐只是一个不知去处的人,最后跟着大巴跑跑也就跑回家了。
话说回来,好像每个都有自己的压力,只是把自己的压力发泄的别个的身上公平吗?
话不多说,修炼麻将去鸟。
要写不如就坦白点写,要不会让人说zhuangbility,本人根本就没看懂导演要说什么?
Margot带着儿子去参加她妹妹的婚礼,婚礼显然是要在 Margot和妹妹共同成长的故乡举行。
Jack Black演Margot妹妹的未婚夫,一个事业不太成功的爱絮叨的家伙,never mind,他只不过是剧情(但愿观众也能承认这也叫剧情的话)发展的调料。。。
开始是Margot妹妹和Margot向Margot追忆童年回忆,青年时代热衷于摇滚乐,然后Margot爬树,说明Margot是个很先锋的人?
但后来和邻居的冲突,儿子对Margot管邻居闲事的不满?
但Margot对她前夫的管闲事却自我反省相形见绌?
然后就是Margot和妹妹在怀孕保密上的冲突!
然后Margot和他的老情人的冲突!
Margot和妹妹在争执中说他们的妈不喜欢Margot,还有个一直未出现的Margot的另一个妹妹?
结尾居然还出现了Margot的妈妈和妹妹?
这点没搞懂?
反正看来看去——问题都在Margot身上,这个女人和任何人的关系都不佳,眼立不揉沙子却很爱大嘴巴,精神上有点神经质,爱管不关己的闲事却不肯为闲事让自己付出代价!
最后追上车根本没搞懂啥意思,懒得去看老外评论了,imdb给分6.2基本差不多,作为文艺片也值这点分。。。。
看似整部电影情节很难让人注意力集中,而我却恰恰相反,是我喜欢的风格,挖掘人内心的缺陷,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也有这些相似的缺陷,就象最近看的一本书里说的,我们其实不认识自己,而一旦认识了就会讨厌自己!
对尼科尔·基德曼一直不大喜欢,直觉。
通过这部电影逐渐认识了她。
姐妹间的温暖与伤害,牵挂与冷漠,共同的喜忧与相互的对立,我觉得演绎的很真实。
平凡的生活,密集的对白,自然流畅,感动了我。
她有自己的原则,尖刻好斗,柔软脆弱,积极又退缩。
亲近的人之间的比较最可怕,因为我们看得最真实,对我们的折磨也就越大。
我们总是不肯低头,越是亲近的人,越是看不得彼此的幸福。
因为别人的幸福太过遥远,我们无法阻止。
只有在阻挡别人的快乐时,痛苦的我们才能获得心理平衡。
生活总是细细碎碎的,碎到找不到头绪,却一转眼又什么都消失不见,一如既往。
一部让我深感文化差异的片子。
因为,我实在看不明白,它到底在说什么,似乎电影里的情节根本无法完整地联系起来表达某个中心思想。
也许就是讲亲情的吧,不过这样的话就有太多无关的情节。
比如他们的邻居,还比如那只鞋的故事。。。
在碟店里翻出margot at the wedding那张碟的时候,我真是高兴的要跳起来!
自从鱿鱼和鲸一出,我就在等这部电影,两年前它在imdb上的名字还是the untitled noah baumbach project来着。
满心期待的看完一遍后,竟然没有任何感觉,脑袋被抽空了似的。
立即迅速的又一遍按下了play键,在我恢复任何的判断能力之前。
第二遍刚开始看就找到了感觉,那种对noah baumbach的无限热爱又回来了!
评论普遍说婚礼一片不及鱿鱼和鲸,我怀疑没人看了超过两遍。
反正以我这种中等水平的智商,看到第二遍才catch到那些饱满,无处不在,而又纯粹的近乎透明以至于让你忽略的细节。
剧情的发展,节奏和衔接都是精心计划的结果,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饱满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你突然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导演是怎样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深思熟虑的写下整个剧本啊,你甚至能够隐约看到east village里某个小咖啡馆里下午两三点钟时的阳光照在noah奋笔疾书的肩膀上的那个画面!
然而比起其他那些太过工于心计而显的匠气十足,或是虽然无可挑剔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打动你的那些影片,margot at the wedding一如既往的轻盈,自然,让你不知不觉中深深的沉浸其中,这无疑也是一如既往的noah baumbach。
它没有鱿鱼和鲸自传式的私密性,但同样程度的私密感也贯穿于始终。
我相信剧中的每一个场景,事件,甚至对话都是为导演所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
它们虽然大都荒谬可笑,却带着不可磨灭的残酷的真实性,以及那种和你身边发生的种种相同的气味。
同kicking and screaming,以及鱿鱼和鲸等noah以往电影最大的不同是,margot at the wedding让观众真正的和影片中的人物建立起了关系,而不是导演本人。
虽然叙事语言以及画面都继承了noah的一贯风格,这仿佛是他第一部完全抛却自传性质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的来观察剧中人物,从而给观众留出了他们自己的情感空间。
也许为此你对本片不会有像之前那样强烈的感情,但我个人觉得这是他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也让我对他今后有更大的期待。。。。。。。。
以上的,我自己也不太知道我写的到底是什么。。。
总之你知道,这个世界有些东西,电影,书,唱片,甚至人,动物或者颜色,你完全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但是却会不自觉的被吸引,对他们产生一种无法解释的,有时甚至是非常不理智的强烈感情,那么我个人的单子上是绝对有noah baumhach这一项的。
名字很好听 有妮可 片子没太大亮点 就这么看完了
weird, but likable
看着看着我就睡着了,然后删掉了
蛮无聊的。
好似知道讲左啲乜,有好似吾系几知~~,究竟知定系吾知,我都吾知~~
?
一贯的主题
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剧情了。20110224
鲍姆巴赫怎么这么会拍女性的小心思?
Before you gave me your sweater, I don't think I realized I was cold.
我不觉得冷 直到你给我披上衣服
闷
看睡著的片子……
日本人拍肯定斗士个野岛风
多看了妮可的片子,都快觉得她本人都带有神经质了
敏感,嘴巴贱,三八,神经质,这就是Margot。电影很细腻。
what…
完全不知所云的剧情 十分无聊 感情也没拍得多好
大闷片。
只是美人微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