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巅3
El Auge Del Humano 3,The Human Surge 3
导演:爱德华多·威廉姆斯
主演:Livia Silvano,Ri Ri Yang,Abel Navarro,Sharika Navamani,Bo-Kai Hsu,Meera Nadarasa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阿根廷,葡萄牙,荷兰,巴西,秘鲁,中国香港,斯里兰卡语言: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英语,僧伽罗语,泰米尔语年份:2023
简介:爱德华多·威廉姆斯夺得洛迦诺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金豹奖的长片首作《人类之巅》完成于2017年,以一种现代、抽象的跳跃性思路,跟随生活于不同国家地域、来自少数文化群体的年轻人,展示他们在网络时代的处境与命运、孤独灵魂与自由渴望。 其非常规“续集”《人类之巅3》将再次随行这样一群年轻人,捕捉他们的私人日常、所思所想,..详细 >
也是被简介里的实验性特质吸引的,看之前有一定心理预设,但还是有点太超过了。整体感觉和氛围抓得挺对的(包括导演说要找湿润有雨/有山的地方拍摄),但对于“少数性”的选择和台词设计上都有点太随意了,对片子有重要意义的“连接性”也体现得并不突出,包括前一个半小时和后半小时的转换处理也略粗糙。还有几段挑战感官的镜头,有时候太不考虑观众也不行。勉勉强强,还算新奇有趣的观影体验。
真正的闲暇时光:话语卸下倾诉和分辨的重负,随波纹和残云恣意舒张,声音便是爱的提示。
#26th SIFF 不是我不想看完,遇到了影院里吃包子的,那味道配合手持镜头…yue
太眩晕了,1颗星给拓宽了自己的观影体验极限。这片子能直接带来物理伤害!抛开“看不看得懂”和“这片子到底有没有意义”,每次强撑1分钟就在巨大的眩晕中不得不马上闭上眼,它甚至没有给我物理层面上“看”完的机会。我可能会成为VR普及后被科技洪流抛弃的人类,像个无法使用智能机的老人一样。
称其为电影是对这门艺术的侮辱
仍然没有实质性内容,为人物的呓语和游走制造了一个更加陌生的环境,利用失常的逻辑将各群人物从现实世界中导出,并完成奇迹般的连接,随后投入到方向性目的性更强的行动中,贯彻这份落向随心所欲的“无”、落向最纯粹简单行为上的自由。
呵呵,我明白了,tmbd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我这辈子就配看好莱坞 奥本海默 芭比,在一片掌声中石化了,不知道其他评价怎么夸出来的,我山猪吃不了细糠。
有一种在煎熬中享受的感觉。实验精神1星,水面夜谈1星,最后半小时2星
视觉上各种对人类的肢解让我很安心,从两姐妹在水里聊天那段开始竟然有种心理治疗的功效,可以替换掉那些从来没听过我说话还很贵的心理医生给我的不好的回忆,以及我觉得能舒服地睡着是最好的观影体验。另一点很有安全感的是,女人被正常地塑造成人,而人很多时候被塑造成动物。聊起“人与人的连接”的正面教材我会想起这部
一颗星给片名中的“颠”。
观影之癫333
我认为人类还没进化到“可以把这种东西称为电影”的阶段,并且我认为可能人类永远都不会进化到那个阶段了。两个小时都在思考“我要不要提前离场”,看到最后才发现,我第一秒就应该做正确的选择。
好癫!观影前千万不能吃碳水,不然100%睡着!这种片子不适合放在影院,应该剪成小短片放在影像艺术展
+, 《中部地区》
7 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用游戏感的影像将现象世界解构,一切都是非真实的,梦境与现实不经意的重复,镜头逐渐发疯,机械的展现非人的世界。前半部分的散乱与模糊在后半部分逐渐聚集且豁然开朗,导演用先进的方式与拍法诉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matrix。
世界青年跨越语言的漫无边际日常聊天,全景截取的画面,像是看了一个语言.认知.视听的实验
2024.04.24 百老汇MOMA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0场 | 挺好的,我感觉电影节的意义就是稍微走出一点儿自己的舒适圈,见识一些平时院线见不到的、自己害怕去尝试的类型,我其实在美术馆画廊里面看实验片的接受程度是挺高的……就是在电影院里看两个小时双年展在展厅里才会出现的那种类型就觉得有点哈哈哈大脑转不过来了
漫无目的的游走,飘来飘去
只有有钱人才不会内疚 @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