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Our Time Will Come

主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叶德娴,郭涛,春夏,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王菀之,吕良伟,鲍起静,李灿森,梁文道,张兆辉,冯淬帆,苑琼丹,唐宁,卢巧音,许鞍华,永濑正敏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日语年份:2017

《明月几时有》剧照

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3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4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5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3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4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5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7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8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9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0

《明月几时有》剧情介绍

明月几时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香港,妙龄少女方兰(周迅 饰)和母亲(叶德娴 饰)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将家中的二楼租住给了作家茅盾(郭涛 饰)和其太太孔德沚(蒋雯丽 饰)。方兰十分热爱茅盾的文字,在其中感受到了火热的革命热情和澎湃的民族气节,然而对于身边动荡的时局和紧张的政治氛围,方兰却知之甚少。 刘锦进(彭于晏 饰)是拥有着矫健身手的进步青年,受组织委托,他负责护送滞留在香港的一批重要文人返回大陆,茅盾一家人便在名单之列。在误打误撞之中,方兰被卷入了这一危险的行动之中,并在刘锦进的建议和鼓励之下,加入了革命队伍之中去,母女两人因此被卷入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狮子王黑岩回声谷青春纪录片,再一次20岁小说之神若叶女孩激情命中住定大天蓬刺客公会恋爱学分假面骑士×假面骑士×假面骑士THEMOVIE超电王三部曲EPISODEBLUE超电王篇重返赌城舞台国际搜查真的假的八月桂花开温柔的背叛事故科故事失控相合伞欺凌游戏邻居的诱惑转角之恋义薄情天洪学智黑河剿匪惊天核网爱的接力棒超能少女孟菲斯蓝调第二季盗梦者

《明月几时有》长篇影评

 1 ) 明月里的复杂滋味

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阅兵式大肆炫耀武力的2017年7月1号上映,本身就有了足够咀嚼的味道。

电影把诸位人物性格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复杂性,日本宪兵队少佐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形象,也给人带来哲学的思考:对于东亚列国来说,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如师如父,而在明治维新后迅速成长的日本,与古老衰落的中国之间角色迅速转换。

而对于喜爱中国古诗词的少佐来说,执行命令侵略中国,内心的复杂几乎可以比拟为弑父。

再加上最后他以类似父亲的角色,刀砍李锦荣为他完成成人仪式,这又是一个轮回:我们完蛋了,你们的明月就在天边。

而在情节上,计划袭击宪兵队那一场,刘黑仔买通喂狗人、把墙壁炸开的莽撞理想主义,还有最终放弃时的颤抖感,设置这些对推动剧情没有太大帮助的细微情节,放在这种需要明辨大是大非的电影里已经非常可贵了。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看年轻男孩耍流氓打架很过瘾,不过还是要承认,彭于晏演戏真的用力过猛。

但是谁让人家长得可爱呢,所以看见他咬牙憋气时候,你不会生气,只会在心里高呼:老公加油!

 2 ) 刀丛中的诗

许鞍华导演今年整整70岁了。

从30岁初执导筒开始,拍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影坛第一线的中国导演,算来不多,而每一部作品都能维持较高水准,更为难得。

在充满争议的《黄金时代》之后三年,她又携抗日题材的红色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回归,值得期待。

提到抗日电影,观众多半脱口而出“神剧”二字。

确实,发生在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在现有的文化环境下,前有商业利益,后有审查威逼,不论是否喜剧,多半走的都是《虎口脱险》的荒诞路线,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背离那场战争的实况很远,但《明月几时有》并非如此,全片的基调相当写实而人文。

影片有一个类似《虎口脱险》和《十月围城》的引子,即营救文化人士脱离日寇围剿的真实历史事件。

茅盾、柳亚子、柳亚子、梁漱溟、邹韬奋……一个个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人挤在逼仄的一叶轻舟之中,在草莽英雄的掩护下投奔怒海,逃离魔爪。

影片的前半段因此显得明快刺激,但许鞍华的用意显然不在做一个龙争虎斗的“局”,此后的剧情转趋平缓,水静流深之下波涛暗涌。

直到最后观众才明白,原来那些巨人身后的平凡人物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房东、写字员、小学老师、村姑……抗日英雄原是普通人,一如真实的历史。

拍过武侠、恐怖、警匪等商业类型片的许鞍华显然不是在藏拙,这种与“抗日神剧”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是她一种自觉的创作追求。

熟悉许鞍华的观众都知道,她的电影有重复出现的三大元素:政治、师生恋和古典诗词。

不一定每部都有,但时常会以其中一种为主菜,辅以其他二者,烹出一席雅俗共赏的大餐,而《明月几时有》集齐了这三种元素。

政治不必多说,东江纵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传奇抗日组织,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

而在今日的政治背景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其宣传“红色正能量”的意图不言而喻。

彭于晏凭借其利落身手承担起了大部分动作戏,谈笑中取汉奸和日寇人头的风范,让几场动作戏声势不凡。

师生恋的情结主要体现在周迅扮演的小学教师身上,在房客茅盾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下,这位文学女青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东江纵队的地下联络人。

周迅扮演的方兰造型多变,从大方得体的教师到干练利落的地下工作者,还有别具风情的疍家女造型,充分展示出周公子的个人魅力。

至于古典诗词,是影片一条重要的支线情节。

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与霍建华扮演的地下情报员以中国诗文论交,上演出一幕相爱相杀的基情大戏。

片名《明月几时有》就出自他俩曾亲密探讨的《水调歌头》。

影片甚至还挪用了“七步成诗”这样著名的典故,不过吐个槽,霍建华做的几句歪诗实在是互联网写手水平。

除了以上这些彰显出许鞍华个人印记的元素之外,她的作者性还体现在影片中众多难以被一锤定音的复杂角色上。

一般来说,商业片为了便于观众接受,多半会用比较刻板易懂的方式来塑造主角与反角,但《明月几时有》不是这样。

码头上设卡盘查的小卒,按说是最易被脸谱化的汉奸,但影片寥寥数笔,把他们那种犹疑在善恶之间,既想自保又泯灭不了最后一点良知的卑微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

方兰的母亲是观众熟悉的“桃姐”,在片中承担了不亚于女主角的戏份,其精湛的演出让人难忘。

但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正面角色,影片在一开始也表现了她身为房东精明悭吝的一面。

这些复杂的角色还包括上述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

曾经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健将的许鞍华,即使在这样一部红色商业电影中,依然坚守了她的写实诉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在梁家辉的追忆中开始,又在他步出写字楼,化身的士司机融入滚滚车流的镜头中结束。

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上空升腾起一股沧桑寥廓的历史感。

是那些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和挣扎,汇成了我们今日命运的走向。

《明月几时有》也由此成为许鞍华电影长卷中的一部分,我相信只要她创作的脚步不止,这幅探索近代以来形形色色中国人颠沛流离命运的长卷,还将一直延伸下去。

 3 ) 胜利的明月

很早就听说过东江纵队,但得知擅长文艺片的许鞍华导演要拍这个带有主旋律色彩的故事,而且是关于东江纵队护送滞留在港的爱国文人返回内地的故事,我很好奇会有怎样的呈现。

如果以为这部名为《明月几时有》的电影里会有护送途中的惊心动魄和枪林弹雨,那真是天大的误会,因为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护送就结束了,而且显得波澜不惊,但只要看下去就会发现,许鞍华不愧是许鞍华。

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把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5个大奖都颁给这部电影,的确实至名归。

虽然和许鞍华过往的电影相似,《明月几时有》也有散文化的倾向,但故事主线其实很清楚。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讲的是方兰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为革命者的故事。

除了方兰,电影里还有刘黑仔、方兰母亲方伯母等其他许多人物,但这并非岔题,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方兰回应刘黑仔的称赞时说--「环境会改变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现在这样子的」,这些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引领和见证了方兰的成长。

最能说明一个人成长的一定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特别是需要在自己最心爱的人或事上作取舍的事情。

因为这往往关乎切肤之痛,比经历枪林弹雨要沉重得多。

当方伯母因为递送情报而被日本宪兵队关押后,方兰和刘黑仔一起去刺探情况,最后方兰主动放弃营救。

有评论说这是「反高潮」,似乎营救或者不营救都可以,导演选择不营救是刻意为之。

但伤感和伤痛绝不是一回事,故事的发展也有其自身逻辑。

宪兵队总部是日本人驻扎的核心区,守卫森严,方兰母亲身上的情报是极为重要的地图,日本人更不会轻易放过。

一旦要营救,必然是一场硬仗,而且绝对没有把握。

更严重的是,正如方兰所说,「万一出事了,市区中队和短枪队,就都没有了」。

从得知母亲被抓到设法营救再到主动放弃营救,饰演方兰的周迅,每一个表情都丝丝入扣,直抓人心,这种成长带来的痛苦也是痛彻心扉。

这种痛苦之所以成立,也建立在对「特别自私,爱面子,顾自己,可是心肠好」的方伯母的出色刻画上。

影片一开始,她试图用两块糕点说服茅盾夫妇续租,结果并不成功,直接就把糕点拿回来了,其实她珍藏的糕点总共也就三块而已。

方伯母最后死都不说自己认识一同被抓的阿四,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母性,二是不连累别人的性格。

对于第二点,电影里有一处看似闲笔,但我认为对方伯母的选择起到了助推作用。

那就是她代替阿四去伍记药店取东西,药店老板让她到后面去等,那里躺着好几位受伤待医治的革命者。

因为正视过淋漓的鲜血,方伯母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体现了在那样一个国难当头的时代,哪怕是寻常百姓,在渺小中都可以折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

类似的闲笔还有很多。

比如电影里关于搜查的戏有三场,方兰一场,方伯母两场,方伯母就是因为第二次搜查不过关而被日本人抓了。

前两场是中国人查中国人,最后一场则是印度人查中国人。

这也为方兰所说「不是所有人都是现在这样子的」,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脚注--乱世里有些中国人选择了委曲求全,但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他们仍会照顾同胞,这是异国人做不到的。

这些点滴,并不意在「歌颂」,但的确创造出了一种「认可」,并让人看到希望。

影片最后,刘黑仔向方兰告别说:「我告诉你,打从我第一天加入短枪队,就没有想过活着出来。

」虽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电影哪怕再惊心动魄,主角都不会死,如何让主角一路活下来,又能让观众体会到这种生死不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就说到了刘黑仔和战友为运送枪火、乔装成送父亲回乡下下葬的一场戏。

战友们一时放松警惕互相说笑,让路边的汉奸产生了怀疑。

前脚才杀了汉奸,后脚日本兵的队伍就到了。

恰恰也正是有了汉奸做了替死鬼,原本藏在草蓆卷里的枪火才没有被日本兵发现。

这场戏画面明快,甚至还有些幽默,但其实是命悬一线。

刘黑仔把汉奸的尸体抬到路边草丛后说了一句:很快就见面了。

谁和谁见面,在哪见面?

「从没有想过活着出来」,绝不是说说而已。

方兰和刘黑仔约定胜利后见,但就好像方兰没能和方伯母「胜利后见」,方兰和刘黑仔的这一别也是永别。

根据资料,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5月1日,刘黑仔在南雄县界址圩调解民事纠纷时,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突围时不幸大腿中弹,后染上破伤风而牺牲,年仅27岁。

方兰先后在香港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回到广东工作,并于1998年去世。

这是后话。

电影里,随着刘黑仔的行船远去,远去的山影逐渐清晰,忽地,太平山下现代灯光亮了起来,海上生明月。

 4 ) 许鞍华和她的这部电影

她今天出现还是穿着一席黑裙不知道是不是她的川久保玲的战袍不过这种没胸没腰没屁股的无性别设计很有川久保玲的风格她今天的片子显然有些不足人物有些立不住还好视听效果这次做的够好结尾够好录音师杜笃之是出现在朱天文文章里的中国录音第一人,所以音效做的足够好配乐是亮点或者说的直白点音乐太出彩了久石让这次的音乐太棒了她今天还是沉默寡言别人问一句她答一句每句不超过十个字不声嘶力竭地要你听她说也不沽名钓誉地装淡泊因为你能听到她声音下的羞涩与怯懦里面最好的演出是梁家辉或许我们想不到的彬仔才是男主角就像我今天才知道《悲情城市》的男主角是大哥林文雄不是梁朝伟饰演的老三有亲历者的采访和由此引发的一段段剧情让我想到了《戏梦人生》可是彬仔在这里是由梁家辉扮演的中间她出镜一个镜头让我想到了《阮玲玉》《黄金时代》她为萧红和那个时代的文人作传《明月几时有》她为方姑和她的同伴们作传可能我以后会喜欢其他的导演但她是我永远敬重的那个因为她不足所以她永远在进步

 5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平淡如水。

这是在我看完电影后最直观的一个感受。

131分钟的电影,在最后半小时的时候我以为高潮终于要来了,终于要和日本人开战了,然而并没有,为了保全短枪队和中城队,方兰决定牺牲她母亲的性命,打道回府。

理性又绝望的一个决定。

周迅可能真是到了年纪了,少女感几乎消失殆尽,片头放生兔子那一段和霍建华两个人搭戏只是尴尬以及莫名其妙,没有青涩感和火花。

(虽然我怀疑片头的方兰已经过了少女的岁数,但是扮相确实很幼稚……)但灵气还是一直在,做出放弃母亲生命的选择那一段哭戏演技爆表,反应真实又哀婉。

霍建华的李锦荣,戏份又散又少,没想到单人预告片里他的镜头基本上就是全部了。

他的发挥一般,没有热评里说得那么差。

普通话感觉好了很多,台湾腔比彭于晏轻不少。

(多说一句,彭于晏真是被吹捧过头,他只能说发挥中规中矩,全片亮点high点完全谈不上,演技自然但并没有多突出,并且他的角色讨巧太多了,三个主角里人设最好的)他还是帅的,这次比之前好点,至少我记住了他和周迅那个很用力的拥抱,不像之前那几部完全记不住他的表演,就是他的笑容太奇怪太生硬了,该好好练练。

还有不得不吐槽一下的主角光环。

彭于晏,大写的杰克苏,送走沈先生以一敌十,嘣嘣开枪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日本人反应过来,和三四个兄弟一起可以干掉五六桌的持枪汉奸。

周迅,也是大难不死带有结界,箱子里的传单被值班士兵发现竟然因为怕有埋伏于是就把她放走了,和彭于晏从日军包围圈各种流弹中滚下山毫发无伤……这主角光环可以说是不得不服了如果要说全片亮点的话,大概是梁家辉老师的叙述和叶德娴的表演。

观影的时候情绪是跟着方母走的。

她在女儿远行之前塞给女儿伞和戒指会让我想到我妈,她好几次送情报送传单都会担心她被日本人发现,反反复复,一直到她真的被捕被处决,又开始替她揪心难过。

叶德娴的表演自然、完全没有痕迹。

还有梁家辉老师的旁白,虽然只是很碎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但演得很精彩,俨然就是纪录片里的当事人,回忆时的语气、说到动情之处的哽咽擦拭眼泪都拿捏的非常精准。

另外,我没有想到最后的点题是日本人说出口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日本人念出这句诗为李锦荣“送别”,只知其中意向,不知内涵。

值得称赞的是结局的牺牲和留白。

没有不切实际的大团圆,也没有正面镜头表现地区抗日胜利。

全国还没有解放,勇敢的游击队员们又匆忙奔赴下一个战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可惜,人未团圆。

 6 ) 许鞍华的刀是不出鞘的,她存在于更高的地方

明月几时有,这句诗在中国知名度很高,虽然当下人心不古,念诗的风气却昌盛不绝。

只消接上一句“把酒问青天”,仿佛这些愁苦和不安就顿时消在酒气中,散在青天里了,一旦和古人的烦恼对上号,我们就点到为止,也“并不走到哪里去”。

电影里他们却说:胜利再见。

许鞍华导演在采访中说道:“要在绝望中做有希望的事”。

据说前期选题材是从东江游击队亲历的两百多个传奇故事中选出方兰和大营救的故事,电影里这帮游击队却显的非常业余和搞笑,讲的也不算什么波澜壮阔的事,这正是许鞍华高明的地方,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对日常生活的刻画,把张爱玲的文学理论实践到电影中去了:“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

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

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

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

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

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

”“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

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能予以人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现今民族自尊心可以说是空前的强大,但我们并不比以前更自尊自重,这自尊心好像是被吹捧出来的,高悬在半空,给别的人看,表现在影视作品上就浮的更高了,只是迎合观众的快感。

这部电影没有口号,没有大快人心的复仇,敌我对峙的场面轻快的如同静水深流中被礁石打起的浪花,只是拍战时人们对文化人的保护与谦让,拍自私计较的方母到死都说不认识王菀之,以小见大,看出民族精神。

“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

”“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广告大肆宣扬“来看许鞍华的血性”“许鞍华杀气归来”一类骇人的话语,这或许和把这部片当做献礼片一样,都是对许鞍华的误解。

刘黑仔帅气的穿行于街巷,干净利落锄奸杀敌,这样的人,他对刚杀死的尸体说很快就再见。

李锦荣刚求完婚就消失做卧底,再见面是传消息,他说:怕有人跟踪,我就不抱你了。

方母被捕,方兰权衡利弊放弃营救,刚走几步路便软了腿失声痛哭。

这些柔软的地方是人性,也是血性,从这些灵魂里滋生出的勇气才真正算得上伟大。

许鞍华的刀是不出鞘的,她存在于更高的地方,这刀不是一个人杀死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无法征服另一个民族。

这部电影在上海电影节颗粒无收,于东讲了一些不着边界招黑的话,奖项的得失早已不在许导心上,上锵锵三人行的时候文涛问她怎样看自己拍的烂片,她说:我还是很努力,只是一个不成功的片子,可能还是没有达到目的,还是有缺失。

前段时间采访,她说自己以后拍片还是要考虑有没有观众,“你尽管拍,可是没人看! “导演连说这种自嘲的话都带着又萌又酷的神情,她已非常诚恳。

许导说:这些主角个个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做了这么酷的事也不认为自己是英雄,这更让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

在我心中,许鞍华导演也是很伟大的人,她是时代之光。

Ps片中所有的演员在王菀之女士的衬托下都是影帝影后好吗!

 7 ) 许鞍华+叶德娴+梁家辉+周迅:不一样的小人物抗日故事

昨天去看了《明月几时有》,很喜欢。

最大的亮点是叶德娴,她演女主方兰的母亲,用方兰的话来说,特别自私,但心肠很好。

那时节国破人散,朝不保夕,她却能运用小人物的智慧和韧性把平淡苦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关键时候又能坚持大义,真让人觉得得母如此,女复何求。

叶德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特别耐品,整部电影,她的形象最饱满。

周迅的角色发挥余地不多,她年纪到了,20岁的少女演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少女部分可以让春夏来,或者干脆让春夏从头到尾演方兰。

市区中队队长部分,她的光彩慢慢显出来,她如今更适合成熟一些的角色。

她和彭于晏的对手戏很自然,看着比和霍建华的对手戏好。

豆瓣网友大多对霍建华差评,其实没那么差,他的角色太复杂,他不太能撑起来,和他演对手戏的日本演员永濑正敏比他松弛,比他自然。

电影里两人的关系有些扑朔迷离,似有断袖之嫌。

既要演文人,又要演假汉奸真间谍,难为霍建华了。

他还挑不了大梁。

不过,他应该用心了,台词还可以。

这个角色可以让吴彦祖或者张震来演。

彭于晏带给我惊喜。

他的角色是影片中最有浪漫传奇色彩的部分,他演得很放松,我快要路转粉了。

从前他演《仙剑奇侠传3》时,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有些斗鸡眼的黑胖子。

整个电影像散文,叙事结构多而杂,主线不是很清晰,不像商业大片那样情节很紧凑鲜明。

伏线很多,最后归为一处,收拢收得不够精彩有力度。

据说剧本先天有瑕疵。

演员的演技已经补了大部分不足。

有人说周迅灵气淡了,应该不是,这毕竟不是爱情戏,她演一个女抗日领导,得尽量往朴素内敛上靠,灵气逼人就废了,那就不是女共党了。

方兰朗诵茅盾的散文很带感,非常醉人,许鞍华是真的女文青,电影的文艺气质很足。

想起《男人四十》里男主一家人念苏东坡的《赤壁赋》,也是很动人的。

真的女文青不多,很多女子追求文艺,其实只是把文艺当作爱情的衍生品来追求,或者干脆是用文艺情怀来装点爱情。

开头蒋雯丽的戏太多,她演茅盾的太太。

电影里茅盾是沈先生,记得从前语文老师说茅盾原名沈雁冰。

沈太太和方母走路都有些踮脚,那时旧式女子多缠足,照顾到了这个细节。

里面好多香港老演员,吕良伟演共产党人,张兆辉演汉奸,唐宁演周迅的表姐,苑琼丹演赶场的媒人,似乎还有张达明,卢巧音没认出来。

看到他们,好亲切的。

唐宁演的那个表姐嫁人嫁得委屈死了,几个镜头而已,心路已昭然若揭。

对了,还有一条线是梁家辉,那条线是他回忆往事,追忆方兰等抗日志士,这部电影和《黄金时代》一样,都有半纪录片的味道。

其实加入梁家辉那条线,影片结构更散了。

但是,梁家辉的演技向来是鬼斧神工的,这次也一样,钻到人心里去了。

许鞍华+叶德娴+梁家辉+周迅,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诚然,主创都已过了黄金创作年龄,这部电影不是许鞍华最好的电影,可能是许导中等偏下的电影作品,然而依然是诚意用心之作。

细腻克制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原来抗日片还可以这样拍的呀。

最最可惜的是周迅没有接班人,杨幂那拨已经走偏,不可能接她的班,当初真是看好杨幂接周迅的班,无奈伊人志不在此。

春夏周冬雨这一拨年纪差得远,暂时也接不上,真是青黄不接。

有人说春夏的戏多余。

不是的,她那条线很关键,没她的戏,怎么体现方母的“自己死不要紧,不要连累队友”的大义。

春夏那条线,往大了说,就是体现从上层社会的千金小姐,到底层社会的年老妇人,无不心系抗日。

两个本来毫无交集的人,因为抗日,连在了一起,关在一个牢房,临死还互相关慰,末了死在一处,埋在一处。

方母顾不得自己的生死,她是真的心疼,真的觉得对不住这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

这份长者对后辈的关爱,共同罹难的同病相怜,非常真实动人,没有半点假大空的矫情。

再过几年,周迅只能演母亲了,希望能有够分量的角色给她。

可叹中国影视圈,戏大都是写年轻人的。

其实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好多可说的故事的。

 8 ) 武戏文唱

武戏文唱。

像墨镜王裁掉故事性,留下有限的日常衣边。

短章速写。

人物性格挥笔已成轮廓,兔起鹘落生死隙间游荡。

音乐克制。

胜利的铙钹轻响,进行曲节奏才滚动就熄灭。

香港沦陷的三年八个月,听杜国威借笔下的香港三女性在大屋里夜谈过几番,今天看许鞍华用影像投上银屏。

他/她两位是1946/47生人,战后第一代。

故事里的是兄长叔伯辈,本地英雄,市井好汉。

意难平,南国旧事应传。

翠盖石板蕉叶渡,苍苔屐齿四季花。

薄被一幅红白事,明月千里太平山。

总结日本戏剧经验,不接受“香港文化已逝”,看不到锵锵的“七一”。

一记。

哦,导演许鞍华。

编剧何冀平。

音乐久石让。

hugo吴,冯淬帆,熊七七等

 9 ) 历史无非当下之事

原原本本地重现历史,无论是文本还是影像都是无法做到的。

在此点上,影像虽然有着更强的优势:可以更逼真地让我们“看见”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并信以为真;但同文本一样,影像也只是一种对历史的阐释。

这就决定了任何完全还原历史真实的企图只能以失败告终。

费里尼是对的,无论是回忆还是历史(《阿玛柯德》和《卡萨诺瓦》,都是过去发生之事)只能以“说谎”的方式完成。

也就是说,影像唯有通过虚构,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住真实。

因而,从未有过什么历史题材的电影能够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是如何的,影像中所展开的无非是当下之事。

原因不外乎于此,电影呈现的故事通过今日演员的扮演和对当时场景的重塑(它们所适用的材料都是当下的),并凭着“以假论真”的方式获得,比如尝试让演员像故事中那个时期的人那般表现,或让场景尽可能回复到原初的环境,确实能够取得部分效果,但却绝不能达致历史的最高真实。

历史的最高真实永远属于已经在过去发生的事实,我们谁也不知道它到底为何。

这就为影像如何表现历史的真实开辟出了两条道路。

一条道路执着于构筑大环境背景下的历史氛围,牺牲掉细节,这点我们在大多数历史剧或战争片中都能见到。

它给观众营造的无非是一种时代氛围,让你沉浸其中,感觉好似已经触摸到历史的真实。

但还有另一条相对的道路,不再关注时代背景,却注重对日常生活的刻画,从细节入手来还原出作为个体之人的生活。

这也许正对应着法国年鉴学派对传统史学提出的挑战,一种大写的叙事转到了小叙事。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也许最好地结合了两者,但侯孝贤绝对是第二条道路的最佳代表,最懂得如何通过“还原”生活的细节来还复历史真实。

像在《海上花》中那般巨细靡遗地呈现当时的生活环境,或者在《刺客聂隐娘》中对唐时物件严苛的复原,观众好似真的回到了清末或盛唐。

但很明白的是,两部电影中的人物都是当下之人,有着与现代人相似的情感和困境。

因而,《海上花》或《刺客聂隐娘》除了是描绘当下的电影,还能是什么?

聂隐娘的故事正是一个现代人可能会有的故事。

从《黄金时代》到《明月几时有》,许鞍华实践着与侯孝贤相似的理念。

《明月几时有》虽然拍战争,但已经没有战争,虽然拍历史,但已经没有历史;只有普通人的生活。

这些生活被刻画得如此细致,以至于让我们觉得它们发生在观众观影的当下,而不是过去。

这里,影像真实走出了新的道路:它可以通过还原/虚构历史来表现当下之事。

观众感受到的不再是一种虚假的时代氛围,而是彼时之人是与当下的我们如何“情投意合”。

在此,许鞍华与安哲罗普洛斯、侯孝贤走在了一起。

 10 ) 明月几时有,头轻脚重,名不副实

首映第一天,带父母一起看电影。

许鞍华导演作品,慕名而来,败兴而归。

1.剧情节奏全程松垮,头轻脚重上映前的宣传一直围绕着救援受陷文人和家国情怀展开。

可是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花不余一小时的时间便拯救了800文人(以矛盾为缩影),想展现时代文人秉性却弄出了一丝迂腐懦弱,想表现如履薄冰的港人生活却用吹灯细节弄得太过刻板,想表现游击队斗智斗勇却又把英雄脸谱化的过于严重。

只身进入日军宴席射杀军官,随口就来的变装与日语,不免过于刻意,和抗日神剧桥段雷同。

后导演花了一个半小时来表现三个主人公的家国情怀。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老母亲间谍被俘而造成一条地下线组织陪葬,而女儿舍孝义成大义的故事。

然而导演耗费太多时间在细节,反而情感串联不流畅。

春夏被捕莫名其妙,我并非不知道她与霍我并非不知道她与霍建华传情报的情节,只是觉得情节的处理上节奏叙述有点奇怪。

关于大组的意识流,是对于他在结尾处与获得交流不太理解,他首先砍了霍建华几刀,之后又表达了自己的父亲曾经对自己的成人礼,心中有凄凉愤怒,还有不平,说的也是真情实感。

之后出门便是一声枪响,可能是我的水平太低,我的确没有理解,。

药店接头人被抓,这是必然的事情,我只是觉得对于这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处理又太过的一笔带过。

即使不苛责情节逻辑,也太过生硬,味同嚼蜡。

完全没有使观众进入情境,既无大悲,也无热血评论里有人说我看不懂电影,你认真看了两个小时,我也认真看了两个小时,我只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来表达对这部电影节奏的不满,我自然不比导演系专业出来的大导演,也知道许鞍华导演的大名,但是即使是大厨做的菜,我的味蕾的真实感觉,不可能因为厨师的知名度而有所改变,我承认我的评价是主观的,但是每一个人的评价难道不都是主观的嘛?

电影本来就是一种艺术,谁可以用计量或者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数学的分析统计来自分析他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电影,在我看来,那些打五星的四星的,也是主观的。

是有我们这样的人存在这部分,这部电影的评分,才是均衡的。

2.角色脸谱化,形象不鲜明前片对茅盾的刻画,除了文人气的外表,一点心气和傲骨都没有体现出来。

却显文人酸腐怯懦,有些遗憾。

(蒋雯丽演技好评)周迅的方兰,从老师到中队长的切换,只是一瞬之间。

没有铺陈交代,便从黄花闺女切换成一张如寡妇般的面容。

坚毅不足凄凉有余。

在电影后半段,周迅的角色一直抽象,除去救母亲的无奈,没有立体感彭于晏的刘黑仔,从拿枪以及吃饭、手上的黑灰,细节很是尽心,日语也算不违和。

角色最大的问题还是脸谱化的英雄人物,有几秒觉得是从湄公河穿越了。

人物设定没头没尾,说到底不太像游击队长,倒像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卧底。

霍建华...霍建华的李锦荣就如整部电影的问题一般,头轻脚重,做潜伏者的正事电影两三分钟带过,没头没尾。

倒是在烤肉聊古诗词上面笔墨过重,生硬点题明月几时有。

另 我有一点不明白,一个教大佐中文的老师全程对话都是你日文我中文的对白态度无比违和。

想到了曾经他来了请闭眼里饰演的美国毕业高材生和老美对话全程中文的装逼脸。

即使过不了语言关,配音也是好的,对对口型呀。

以后,我再也不夸霍建华敬业了。

比起刘黑仔的脸谱化,李锦荣在电影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平面,太不立体了。

客观上说,现在看来霍建华上个月入围金爵,而彭于晏没有入围,我觉得有点........可笑了全剧感觉只有女主母亲的演技和角色可以欣赏了3.重头戏一笔带过,用神剧情节撑满了两小时片长,想表达的太多反而连故事都没有讲好,一个典型的包装在主旋律下圈钱的商业片,想要做大格局里的小切口,结果格局没做大,故事也支离破碎,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很是失望...........................................................最后补几句,我的电影观看量的确不算非常多,但我心中对于鸡肋平淡如水与静水流深之间还是有所区分的,我亦是一个电影爱好者,观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无论是浅薄还是深刻,这都是我真实的看法,我觉得一部电影不应该因为优秀的演员或是导演,而先入为主地认为所有参不透的情节都有合理之处。

我理解有一些观众看完之后,觉得惊为天人,或是觉得我的评论太过浅薄,这都正常,如果你们觉得好,可以自己发表影评,没有必要在这里对我的个人进行攻击。

就像是你我同时吃了一块榴莲,我觉得他是臭,你觉得它是甜的,这都是我们真实的想法,没有必要为难彼此。

《明月几时有》短评

“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啊” 久石让配乐恍如《悲情城市》,历史与革命的故事,让观感介于《黄金时代》和《十月围城》之间。逗比彭于晏,叶德娴更像主演,好久不见周迅,霍建华终于有超过5个表情的表演了。最后的平移镜头,串起古今,不同的香港,一样的情怀情绪…

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确实是挺普通的。【2017.09.16】

9分钟前
  • 伊夏
  • 还行

松松垮垮,节奏稀烂,十分令人遗憾

14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很差

看完这片子真的体会到什么叫做虎头蛇尾,虽然蛮精彩的,但是这故事也太乱了,情节跳跃感也太强了,人物形象也都太单薄了。唯一的亮点就是叶德娴了吧,拿下金像奖最佳女配应该没问题,另外,以前不认识什么霍建华,也没看过任何他的戏,不过演技真不错,没提名可惜了,再另,梁家辉几个镜头演技大放啊。

16分钟前
  • 苏州河上裁缝铺
  • 还行

希望霍建华不要拍电影了,在一群老戏骨中间真的非常尴尬

19分钟前
  • 想不到名字
  • 很差

关于抗日,太多轰轰烈烈的枪战大场面和高高在上的民族大义,用文艺化的方式,从个体的细微情感出发,反而有血有肉让人感佩。导演许鞍华的电影一向喜欢,这次依然没有失望。老戏骨演得真是好啊,叶德娴得角色很丰满,梁家辉的戏份少但闪闪发光,久石让的音乐叶继续加分。雷暴雨的夜几乎包场看,特别舒畅

23分钟前
  • 傻冒叔
  • 推荐

叶德娴啊梁家辉啊!!!可惜周迅已经演不出二十岁人的状态了,霍建华更不忍直视

28分钟前
  • Redux
  • 还行

非常年代下的小人物的故事,拍摄相当细腻

29分钟前
  • 不懂相负
  • 还行

角色多、故事平其实都可以接受,因为许鞍华擅长的那种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互动倒是都还在。但叙事去政治化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动机缺失啊,导致观众看待整个片会感觉像都市传说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共情。一个左派电影不应该只是都市传说啊。演员基本不入戏,演得好的好像只有叶德娴和永濑正敏...

3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整段垮掉,一盘散沙

35分钟前
  • metaphor17
  • 较差

非常失望,比黄金时代还差。只能说周迅的演技已经过气,许鞍华导演已经错乱。香港故事已经边缘化。一星给叶女士。

38分钟前
  • 酱紫
  • 很差

三星+,明月不再,钩沉未逝,那些被雨打风吹去的岁月晚照碎片般的幕幕还原。主旋律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很喜欢许导这种人文的角度以及不动声色内敛的写实叙事。也许有人会觉得闷,但却是我的那杯tea,感谢一众演员的精彩演绎,再次致意……

41分钟前
  • 罗西基
  • 还行

一路睇一路緊張,許大師最緊噶一齣,因擔心她們, 她們即我們一樣,普通人·,但系呢個時候,有樣野叫義無反顧, 有樣野系舍生取義。。。話齣戲散, 情問呢只2字-義...情....

44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力荐

7.5。港陆一众演员荟萃令人惊喜。节奏非战争片而仍然是文艺片节奏。女主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不是口号激昂、洗脑式的,而是自然而然,包括其母的牺牲。导演挖掘出香港被人忽视的另一面,用伪纪录片的镜头描画出港人根骨。这是我爱香港的理由,繁华落尽见真淳,青山依旧,明月会有。

48分钟前
  • 溪 上
  • 推荐

瞎几把拍

53分钟前
  • 犬火
  • 很差

看起来演技派扎堆,实际上一个个没有任何爆发点,演技呢?

55分钟前
  • 无优无律
  • 很差

原以为是讲救“文化人”的故事,结果并不是主体。又以为是抗日特殊时期的爱情故事,结果好像也不是。那么,可能就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儿女悲歌吧,好像也欠火候…两个多小时,情节太散了,中间还要穿插回忆。王小姐那个送信女生是灾难啊。不过,我太喜欢彭于晏了。

58分钟前
  • Catherine
  • 还行

配乐强,剧情弱,显得电影与配乐冲突;周迅太老了,选用新人搭两大男神更实惠;方母演的太用力了,显得人物与影片冲突,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嫌;子弹的突破力与倒下的方向明显不符。PS.取材真实故事还是可喜可贺,纪实远比特效,远比跌宕的虚构情节更有说服力!

1小时前
  • 大罗
  • 还行

和《黄金时代》不同的是,文艺在这里更像是一个没有成熟的青蟹壳,一戳就破了。郭涛还是那个红专一把手,叶德娴驾轻就熟母爱绵绵,彭于晏还是只猴子定不住,李灿森不用化妆本色出演。面瘫男霍建华还是维持在《做头》片场的状态,那首七步诗烂得要找地缝的程度了都不杀他也真是给足面子了。

1小时前
  • Quester
  • 还行

太像过家家了。演技和叙事都是灾难。许鞍华对于抗战的想象有些武侠又有些过于简单。唯一的亮点是对香港这个地方全方位的实景展现,包括旧楼、乡村、码头、印度兵。

1小时前
  • 留下来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