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女爱上了街头小混混,父母当然不同意,却因为女儿患有绝症而委曲求全…这个有点古老甚至狗血的主题,却在女导演香农·墨菲的手中,找到了轻巧与沉重之间的平衡。
影片中米拉与摩西的相互吸引,看似偶然,其实在剧情中也埋藏了合理的联系。
米拉家里有西方中产家庭常见的“隐忧”,摩西则是被母亲赶出家门的“坏孩子”,前者到了叛逆的年龄,后者内心渴望有个完整的家庭,可如果不是米拉父母对患病女儿的“补偿式溺爱”,两人完全不会如此轻易地在一起。
从派对、泳池几场戏可以看出,初执导筒的墨菲,已经可以很娴熟地驾驭青春片和家庭剧的节奏了,两个年轻演员也能抓住情绪变化的微妙临界点,对成人的依赖或反抗只在一瞬间,这本就是青春期的常见表现。
如果说乳牙的脱落有点“成人礼”的意味,那这也是最令人痛心的成人礼,刚刚享受过成人欢娱的米拉,几个小时后就告别了这个残酷的世界,没能等到恒牙长出来。
从黯然求死,到欣然求生,再到泰然离去,米拉的内心深处经历了外人无从得知的“过山车”,望一眼天空,看一眼爱过的人,再看一眼父母,“朝闻道,夕死可矣”。
米拉的假发在片中也起到了额外的提示作用,无论是学校、派对等公共场所,或是其他朋友面前,她都要戴上假发,而只有在最亲近的人旁边才会脱下,仿佛一个孩子卸下了所有的戒备。
越到后来,假发的颜色也愈加艳丽,这是在呼应米拉内心对人世的留恋,毕竟自从摩西出现后,这个世界终于出现了值得珍藏的光彩。
“爱”、“最美丽的早晨”、“浪漫”…导演给每段戏都配上了小标题,除了冷幽默的趣味,其实也在悄悄的点题——哈内克的名作《爱》里,正是老爷爷用枕头给老奶奶“安乐死”,同米拉要求摩西所做的一模一样。
但摩西下不去手,女导演也舍不得,毕竟女孩的最后时刻是幸福的,而这两个未经世事的年轻人,本不该去面对世俗道德的审判。
唯有米拉的父母,默默承受着所有的痛苦,本·门德尔森饰演老父亲是如此动情,身为医生的他早已预见了女儿的离去,只能尽量用手中的相机,留下女儿最后的笑容,让这场悲剧用爱的方式完结。
Luc
是我永远会偏爱的题材。
整体来看像学生作业 零碎的场景一幕幕拼成,讲述绝症少女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爱上了毒贩青年。
“你的头发就像手镯一样”“什么??
”“在阳光下 就像手镯一样”和这段初遇的台词一样,影调非常小清新,简直像滨田英明拍的照片。
在明亮的彩色画面里,每个人都在孤注一掷地开心,死亡的忧伤却像地下水一样埋藏在底层,随着进度条缓缓流动。
导演真的太细腻了,温柔的心理医生父亲治愈不了自己的忧郁,活泼的母亲深陷愧疚之中,印象最深是他们看女儿跳舞时眼含泪水的笑容,看完这部电影突然就更理解了自己的父母。
有两幕封神的都和音乐有关!
1.乖女孩和小混混一起去派对 乖女孩抹上口红,本来以为会是吵闹的群魔乱舞,结果被拍得像巧克力蛋糕一样甜蜜,碎落的星光,梦幻的钢琴声,小心翼翼的节拍,人多的派对在那一分钟像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心事 "I love this."2.女主在家庭聚会上坚持和妈妈合奏,这么多年女儿也隐隐然知道妈妈的心病吧,妈妈弹钢琴真好听,要一直弹下去。
结尾泪目qaq "爸 成为天空的一部分 我会很开心的"btw同类型的《厄尔》《终点到达》和小红花我也好喜欢 下一部性转一下吧 想看病弱男主和边缘少女!
这部电影让我刷新了对豆瓣评分的认知,低分电影并不意味着低分,总感觉在豆瓣找电影就要面临先看评分再看电影的先入为主。
这部电影的标签和定位可以是家庭,女性,爱情,社会,讲的东西很多,可能就是想讲的东西太多了,想顾及的内容就会有点顾此失彼,给人一种不知道重点的感觉,电影里的女主设定是患有癌症的高中女孩,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癌症为主题的电影,导演尝试着用这个“特殊”的女主撬动着亲情关系之间的纽带。
女主在成长过程中的蜕变,成长和寻求自我处理的相当细腻,也不能说是因为接触混迹社会的男主而“堕落”,当女孩知道她和男主在一起能让她母亲抓狂的时候,女主内心里的叛逆开始萌动。
音乐是暗线也是氛围,配乐的作用很完美,女主学习小提琴,即使拉不好,母亲曾经弹钢琴,却也放弃了,寄托于女孩,却到后来全都乱成一团糟。
前半程,家庭里的彼此都他人做出个人牺牲,大家都放弃了自我,甚至是迷失了自我。
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在于,每个人都能在其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悲剧的基调,现实的抓狂,生的降临,死的释怀。
后半程,平淡的生活才是日常,尊重彼此,不可思议的相互理解,大家都适应了这就是日常的身患癌症的女主,庆幸着女主对人生有一个完美的体验,即使戛然而止。
澳洲电影《乳牙》的故事并不紧凑,但很沉重。
面对命运的不幸,中产家庭更是不堪一击,只有无奈和退让。
没有政治、经济大户家庭的硬气和豪迈,没有贫困家庭的麻木和无畏,中产更以孩子为中心,更自觉维护社会道德伦理,更追求生活的质量和稳定。
电影里中产家庭的这种生存逻辑和原则,被女儿的不幸给打破了。
太多的精英教育,太多的约束和规矩,使女儿在走到生命尽头之前,突然感受到不放纵一下、不尝尝做坏孩子的滋味,可能都有愧于人生。
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的父母不忍一味地坚持和拒绝,知道这么做反而会使女儿的境况变得更坏,只能忍受女儿的所作所为,甚至发展到私下为其买通。
电影讲中产家庭,但绝对不是宣扬阶层分化。
相反,太多的精英教育,太多的高雅音乐,有时尝试一下渣男、渣女的PARTY,还真感到挺接地气的。
不是爱情,但对于苦短的人生来说,也算得上惊心动魄。
中产的价值观、生活追求和生存原则是织成的一张网,一张并非紧密和牢固的网。
中产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那是对经济、社会的稳定来讲的,做为个体中产,他们其实很太脆弱。
你只有一次初恋。
而且,它总是不曾预告就突如其来,不任你挑挑捡捡。
初恋总是错的——很难一上来就搞对;初恋总是可以犯错的——没人指望你一上来就搞对。
可在电影《乳牙》中,少女米拉正值豆蔻年华就得了绝症。
她只有一次机会品尝爱情这杯甜蜜的鸩酒。
这场初恋,也是她的“末恋”。
而给她斟上这杯酒的,是比她大一头的问题少年摩西。
影片一开始,当“爱情”靠近的时候,米拉在火车站台上真的是被“撞了一下腰”。
这个中产阶级乖囡,岁月静好的生活里不是钢琴课就是琢磨找个舞会男伴,却突然对既野又怪的摩西中了邪。
而初次见面,摩西就跟她借钱——这可不像是浪漫的好兆头。
是“爱情”把她引向了这个神风特工队般自毁的小滑头,还是因为他的未来并不比她更灿烂,才彼此惺惺相惜?
《乳牙》剧照其实,米拉并不傻。
她只是想为了一个人“犯傻”。
她身上既有气若游丝的脆弱,也有青少年飞蛾扑火般对当下的渴望——要在时间的尽头前增加此在的分量。
作为关于绝症的电影,这部片子就特别在,不但没透露具体病症、一个镜头都没给医生和医院,并且一口回绝了遗愿清单(bucket-list)、及时行乐(carpe diem)那一套得了绝症要走的流程,从而也升华了米拉乃至这一家子处境的意义。
不是她给想要体验的东西列一份清单、在前面打打勾,而是灵魂出窍般的欲望洪流裹挟了她,即便随之而来的还有成年世界的心碎。
为了表现米拉在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之间的挣扎,导演香农·墨菲(Shannon Murphy)巧妙地跳转于世界本来的样子和米拉想要的世界:从张牙舞爪的明艳荧光,少女日记般多彩的章节标题,到后院游泳池水的绿松石色,再到床头灯点亮的温暖的橘色皮肤......从灵魂乐、电子乐到低低泣语的古典弦乐......
《乳牙》剧照 不管是经历过青春期阵痛、需要空间喘息的人,还是试图保护女儿不被混乱的世界和自己拖累的父母,拔乳牙的痛苦都是没齿难忘的。
这个家庭危机的所有参与者,其实要比他们愿意承认的更像彼此。
喜怒无常、一会儿一个主意的摩西,有时候看起来就像米拉淘气的影子。
而米拉的父母也跟她一样忧郁:一登场就是在父亲的书房做爱;枪没打响,就草草收场。
之后荡开一笔,讲了父亲笨拙地接近怀孕的女邻居,直到第三次才得手,却又像触了电似地逃走,揭示了他体内郁积的能量。
唯一维系着他们婚姻的薄弱纽带,就是他们即将失去的米拉。
《乳牙》剧照 这部片由编剧丽塔·卡尔内贾斯(Rita Kalnejais)改编自自己的舞台剧剧本,看似时刻处在失控边缘,实际上结构很精巧。
一开始,影片描绘了米拉的澳洲中产阶级一家濒临崩溃,还让我以为是一部“澳洲丽人”(类似《美国丽人》)。
后来才发现这是部悲喜剧(tragicomedy),每一刻都既轻又重,既幽默又痛苦。
米拉去世这一场处理得尤其高明:乍一看以为模仿《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其实是假高潮。
甚至在米拉死后的最后一幕,也是在对美好回忆的闪回——或者是幻想中,归于云淡风轻。
《乳牙》剧照
没想到哦,我的第一次影评给了这部电影。
不禁让我想起我的入坑番是《蓝兰岛》。。
话说回来,这部电影其实不值这个分数,其实我挺喜欢电影里的留白的。
可能是我太过迟钝,直到,发现了肿块才明白她病了。
乳牙这个名字,很难让人准备好这是一部悲伤的电影,也正是如此,我才能有如此触动。
似乎我的乳牙也伴着结局沙滩上的快门脱落了下来。
它太琐碎了,太生活了,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永远都不能准备好面对至亲的离去,中外在有一点的看法倒是很一致啊:顺着将死之人的心意。
其实我一点也不了解我爷爷,我既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也不知道他会为什么而快乐,我似乎从未走进任何人的内心,我觉得这是我的问题。
看到最后,我看到了自己,以及不久远的未来,病痛的折磨会逐渐耗尽一个人对生的渴望,从而逐渐接受死亡的解脱,我不能分辨,这是仁慈还是绝望。
家人的陪伴总是很重要的,在我的至亲中,他是最不常表达情感的。
以至于,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全部来自于他人的描述。
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给我上了大概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我希望他离去的时候,大家都在。
我希望在他最后的时光里,我能多陪陪他说不清,是怜悯抑或是愧疚。
现在回想起,他的样子,是放声大笑的样子。
他这辈子应该是幸福的。
死亡是人的终极命题,似乎每个人都在接受,也似乎每个人都在逃避。
大家既顺其自然却讳如莫深。
当事人是最清楚的。
我希望我也能正面的直视死亡,然后陪着爷爷,走完这一生。
与电影无关,这是我的人生
绝症少女的遗愿清单——《乳牙》
今天聊聊电影《乳牙》。
片名Babyteeth (2019),别名谢谢你爱过我(台)。
看惯了韩剧里的“车祸癌症治不好”,澳大利亚导演香农·墨菲用她的处女作长片《乳牙》讲述了澳洲少女生命最后一刻的爱恋。
本片荣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奖,极具个人特点的光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十年级的少女米拉身患绝症,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和她相伴的就是父母和病床。
突然出现的摩斯闯进了米拉的生活里,给米拉生命最后的时光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十年级也就是我们高一的年纪,米拉大概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小女孩儿。
米拉的乳牙将将掉完,迎来的不是人生全新篇章,而是终章。
一个花季少女还没有等待绽放的年龄,就早早被宣判了死刑。
等待她的就是并不遥远的死亡,即便化疗也没有办法挽救她的生命。
人生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等着她,偏偏米拉等不到了。
其中最重要的人生体验就是爱情。
爱情的来临是不讲道理的,就像米拉所经历的感情一样,这是一段别无选择又突如其来的初恋。
摩斯是个嗑药瘾君子,和家人矛盾重重被赶出家门。
就是这样一个坏小子突然出现在米拉的生活里。
米拉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摩斯,而摩斯也对米拉产生了强烈的感觉。
两人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没几天就如漆似胶地腻歪在了一起。
这既是初恋,也是“末”恋。
爱情虽然美好,但是留给米拉的时间却很少。
初尝爱情滋味的米拉自然欢欣雀跃,但身体的疼痛时刻提醒着她迎接死亡。
美好的爱情刚刚开始就要走向灭亡。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一点点毁灭给你看,本片正是一点点蹂躏米拉的快乐,形成一颗颗催泪弹射向观众。
《乳牙》就像是一张绝症少女的遗愿清单。
留给米拉填写的清单很短,米拉在清单上所写的正是爱情。
摩斯绝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他嗑药撒谎,丝毫没有可信度。
但他身上散发着坏男孩特有的强烈荷尔蒙,这对于只想体验一下爱情的人来说,足够了。
陪伴米拉走完人生最后一段的不是音乐和舞蹈,而是爱情。
音乐和舞蹈都是送米拉上路的序曲,唯有奋不顾身的爱情才是米拉安然走完人生的伴奏。
轰轰烈烈不管不顾的爱一场,从这个意义上讲,米拉做到了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
与其每天重复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倒不如不留遗憾的痛快一场。
她享受到了爱情带来的愉悦,避免了爱情的苦楚。
从这个意义上看,米拉也是幸运的。
绝症少女的遗愿清单,青春定格在无怨无悔。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妙看影视
如此美味佳肴,怎能不狼吞虎咽。
忽听“咯”的一声,伴着如注的鲜血,狗嘴里吐出了一颗象牙,那是我的乳牙。
它陪伴了我八个寒来暑往,帮我征服了多少美食,消灭了多少瓜果,为我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它光荣退休,该怎样安置呢?
我可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踌躇间,脑际闪过一句戏文“质本洁来还洁去”,对,奶奶百听不厌的锡剧《红楼梦》中的句子。
古有“黛玉葬花”,今有“美女葬牙”,千古两绝唱啊。
哥伦布终于发现了新大陆。
我们知道,乳牙是人萌生的第一组牙,共20个,在人的青春期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而被恒牙所替代。
于是乳牙就是象征这一种青春的成长的意象。
而这样意象尤为在中国农村家庭的风俗里更具有仪式感,如长辈们会对孩子们说,掉了的上颌的乳牙得往床底扔,掉了的下颌的乳牙就得往屋顶扔,且扔的时候得做出双脚合拼,做出虔诚的样子才扔出去,这样才会让恒牙长得比较整齐和坚固。
这自然是农村习俗的繁琐,但也见得人们关于小孩青春健康成长的重视和美好祝愿。
说起关于青春成长的重视,国内有很多这方面题材的电影,如去年的《过春天》等,就是现实主义的佳作。
而放眼国际电影市场,如在澳大利亚的的国度,关于青春成长电影,他们又是怎么拍的呢?
其中,青春成长电影《乳牙》是由澳大利导演珊农•墨菲执导,伊莱扎•斯坎伦、本•门德尔森、托比•华莱士、埃茜•戴维斯、艾米丽•巴克雷联袂主演的喜剧电影。
该片也是利用乳牙这个青春成长的意象作为电影名字,赋予了一种明是喜剧暗示成长悲剧的电影,这部电影是导演关于小女主角的悲惨命运的处境做了一次艺术诗意和充满童真的处理,显得电影十分有看点。
首先,导演珊农•墨菲根据他本国的国情,创造了一部专属他们国家特色的青春一代的生存处境的电影,《乳牙》是改编自澳大利亚导演Rita Kalnejais创作的大热舞台剧。
故事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讲述了一对夫妻发现重病的青春期女儿米拉爱上了一个毒贩,二人的关系成为了夫妻俩的噩梦。
而濒临死亡的米拉却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渴望,传统的道德观念也被抛到脑后。
米拉向她身边的每个人展示了如何一无所有地生活。
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原本可能是一场灾难,但最终却让他们在生活的混乱中找到了平静。
故事的海报就十分抢眼,也为宣传电影情节中的环境、色调和背景埋下了伏笔,奠定了电影气质。
小女主角米拉穿着一件迷幻花黄色的连衣裙,她一头绿色短头发,她安静坐在路边仰望天空,眼神却透露与光鲜衣着和环境不一样的空洞、苍白和迷茫,甚至恐惧。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杀伤力之一,以乐景拍摄悲情,这样拍摄手法新颖也非常符合澳大利亚的普通居民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是的,正如你看到的一样,电影虽然讲述一个身患绝症的米拉,但在拍摄的场景而言,你不会看到任何医生和病历介绍,让大家会恐惧地关注的是病情本身而不是女主角本身。
正如上段所言,这是乐景写悲情的电影,导演的高超拍摄手法在于有意回避了米拉的病情,不会让观众的焦点关注这种病情,而是让观众只关注主角的生存状态。
导演她做到了,而且所营造的场景非常出色。
如澳大利亚是喜欢音乐的,所以在超带动感的配乐中,你可以听到灵魂乐、电子乐到低低泣语的古典弦乐,配乐也结合实际场景,相得益彰,非常了得。
另外,导演很注重色调营造乐景的气氛,从男女主角在张牙舞爪的明艳荧光跳舞,从电影章节的设置也非常吻合青春少女心,用少女日记般多彩笔调作为章节标题,再到后院游泳池里的绿松石色,再到床头灯点亮的温暖的橘色皮肤,这些色调都是充满青春活力,以及温暖。
让观众看到虽然知道女主角的悲惨命运,但也知道明亮的环境都是会给予人一种光明的力量。
因此,这种童话世界一般的色彩斑斓色的摄影十分具有青春的灵性。
回到电影的主题,电影重要的场景讲述的是女主角的生活环境,她是澳大利亚普通中产阶级的好女孩,但悲催的是她是重病者,但哪怕是这样,她的父母依旧给予她充分的良好的教育,如她的母亲就要她学习小提琴课,但这样就是好的吗?
要知道米拉是舞蹈爱好者而不是音乐爱好者,因此这里就揭发了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揭发了父母操控孩子人生的家庭观念。
也就引发了米拉跟父母的关系亲密紧张的原因,她苛刻的母亲就要求她的小提琴演奏水准要达到高水准。
而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面对女儿和妻子的矛盾他却无计可施,这方面导演就特色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普遍家庭矛盾。
这也为后半部分,米拉有勇气地自由地寻找爱情和她所追求的舞蹈理想做了铺垫。
说实话,在爱情的部分,对于我们中国国情而言是有点过的,如男女主角的吻戏有点延时;另外以及男主角摩西就是吸毒者这样的背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是比较罕见的了,这样青春爱情故事自然是少的,但在澳大利亚则不一样。
也就这样的开明或者开放的镜头更加符合少女叛逆期的心理状态,导演切合点非常吻合青少年的大无畏和冲动的爱情心理状态。
在追求理想跳舞的部分,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小小年纪的米拉扮演者的出色演绎。
米拉她热爱跳舞,随音乐起舞,她就会舞动青春、舞出真我的极致,她无需多言,她的舞蹈就足以诉说一切。
一场米拉参加夜间派对,在舞池狂舞的戏,画面宛若迷幻电音蹦迪晚会,令人心醉神迷,堪称视觉与听觉的微妙组合。
这里释放的信息既是表达了她渴望和摩西自由恋爱的心理,也凸显了她内心最深处对热爱舞蹈的一种最虔诚的热情表达。
另外,正如海报所寓言的那样,米拉在喜剧表演里蕴藏着绝望的情感,这种反差极大的情感演绎令影片在后半段出现了引起观众共情又共鸣的情感寄托。
《乳牙》这部澳大利亚电影涉及的是残酷的青春成长、追求爱情和舞蹈理想、关于生死的生命主题。
这种风格上的色彩斑斓,以及配乐极致的乐景刻画的轻与女主角家庭矛盾,疾病和成长的烦恼的故事上的重所造成的对比,呈现出强烈的悲喜剧交加的张力,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对于面临死亡的米拉而言,面对家庭矛盾和病情的恐惧是自然存在的,但唯有追求爱情和舞蹈方可让她续命,让她在有生之年的混乱生活中找到了些许平静。
绝症+爱情=催泪弹绝症爱情故事其实屡见不鲜,但是其实要拍好,是很讲究导演功力的。
我们为这样的爱情惋惜,为这样的爱情感动。
因为我们想守住我们心中美好的爱情。
爱情不应该是结尾是生理死别的。
之前看中国的《滚动吧,肿瘤君》一个大老爷们也是忍不住流下来不争气的眼泪。
昨晚看到的这部片子更是让我动容,我想许一个愿望:希望天下有情人身体健康!
好了,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这个末日之恋的故事:《乳牙》2019/爱情16岁的绝症少女蜜拉(伊丽莎斯坎伦),在火车站中邂逅了滑头的男孩摩西(托比瓦勒斯),他看来玩世不恭,不像传统电影里有着俊美面貌,要来拯救女主角的白马王子。
但爱情从来不讲理,遇上了就是遇上了。
纵然摩西吸毒成瘾,但当爱情的瘾头湮灭了毒瘾,蜜拉相信这就是上帝差派来拯救她的天使,纵使摩西的爱看来渺远,
带有目的性,没那么纯粹,蜜拉的父母也都忌惮着这个男孩,但蜜拉的执念打破了父母的偏见,让他们相信这个与圣经人物同名的摩西,就是能引领女孩到快乐梦乡的神选者。
电影借不完美的家庭阐述每个人的课题,最难能可贵的是呈现父母对孩子的爱情放手一搏,还能自嘲是史上最糟的教养方式。
蜜拉跟父母的关系虽然亲密,有时也相当紧张,尤其极度焦虑的母亲要求她的小提琴演奏水准,简直是个控制狂,而父亲虽是心理医生,在濒临崩溃的老婆与正直狂飙期的女儿之间成为夹心饼干,一度无处宣泄,失了分寸。
热爱跳舞的蜜拉随音乐起舞,是舞动青春、舞出真我的极致,不用说话,舞蹈就足以诉说一切。
一场蜜拉参加夜间派对,在舞池狂舞的戏,画面宛若迷幻MV,令人心醉神迷,堪称视觉与听觉的微妙组合。
蜜拉罹患绝症,虽然透过治疗争取生命长度,但是身体饱受折磨,只有爱情与跳舞让她短暂忘却病痛。
小编一度不解为何蜜拉对参加舞会如此兴奋,却在看见她穿上洋装后,理解她想尽情体验人生的坚持,想要像班上同学一样有个男友结伴出席舞会,并展现她不用在乎他人眼光,忘我享受跳舞的喜悦。
一场蜜拉母亲跟小提琴老师对谈的戏,母亲娓娓道来当年忙于演奏会,减少与蜜拉的相处时间,渴望回到当时重新选择。
当然,可别忘了滑头的摩西,一度是个逃避责任的烂人,半夜丢下蜜拉不管,却在一场蜜拉父亲请托的戏,呈现害怕失去爱人的窘态,这个令人不齿的混混终于扭转形象。
爱情,遇上就是遇上了。
不论摩西多么下流,他还是有心地善良的一面,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本质吸引着蜜拉。
爱情的美妙不在于绝佳设定的白马王子出现,非普通骑士现身亦能成就短暂却耀眼的童话。
电影演绎青春的疯狂与失落,轻盈处理生离死别的恐惧与逃避,教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堂课,尽情去爱,然后好好说再见。
—————— 微信号公众号:影视大荐碟 。
轻佻做作
水城澳洲固定席位又一部,相较于前几年的严肃议题,这部由澳剧出身的女导演的成品更有澳影那种独有的“care free”和“残忍青春”的气质。故事上是“虐心反套路版《星运里的错》”,分隔式的段落会很难集中几个角色的副线故事。不过土澳演员是宝藏,全因两位出色的青年演员补足遗憾,Eliza Scanlen有Angourie Rice初登场的惊艳,真实、fuck up的女孩信手拈来;Toby Wallace可爱到爆炸,萌化了我的心肝~是这一次圆满的收尾。
3.5
这tm竟然分类在了喜剧片里……明明应该分在折磨片里。
6/10
还挺可爱的。尽管从题材到剧情都比较老套,而且过度煽情、镜头语言也略显单调,但总是有一些怪异且可爱的片段(romance part 1&2)能够让它区别于那些好莱坞的流水线产品。
生命结束之前能爱一下也好,也没有啥顾及,父母也不会不支持。但还是活着好些吧。一直治病不能肆意的活,真的很累吧。
故事没什么意思,画面还不错。拍得挺普通的。
为什么归到喜剧?导演想表达什么?
超喜欢🙆🏻♀️各种配乐超级棒!“you birds really crazy”死神无声的低语,死前你欢笑的海滩。我们自荷尔蒙、鼻血、脏衬衫、酒精和吗啡开始的爱情,我们到小提琴、天空、红眼眶、香烟和做爱结束的爱情。无关孤独和忠诚,无关承诺与婚姻,只在夏天热烈。我扑火的热情我亲爱的我只想触碰你,而后对未来再无所求。获得成长那天,乳牙掉落,最后一面留给你,闭上双眼前,仍担心你无人照料。这世界如露珠般短暂,这爱情是我一生的漫长,也许这才是爱情应该成为的样子,也许这才是爱情可以成为的样子
煽情部分减分了不少,结尾走向非常星运里的错+我、厄尔和将死的女孩的画风
感受一段残酷的青春,本片的视听与调度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青春的张力与流逝,去感受一段肆意的青春,每个人物的状态通过镜头展现出来,成长伴随着死亡,美好的青春在那一刻凋谢,但最后它绽放出了最绚丽的色彩。
全片中最喜欢中间的灯光秀,最后结尾女主说我很享受成为天空中的一部分,也挺让人感动的其余的部分多少有些青春疼痛和矫了,可能这就是无法理解的文艺?
真棒
三星半 摄影 音乐 氛围都是一绝 面对离去人的情绪真的很难描述和接受
祝福你小女孩
乳牙都还没有脱落,就要迎接死亡。年轻的女孩得了绝症马上就要死去,临死前认识了一个街头混混。混混不仅不务正业,而且还药物成瘾。可是女孩爱上了他,只是那么一瞬间的心动就够了,哪怕是一件臭臭的T恤,女孩也心花怒放。然后混混也爱上了女孩,似乎命运给了女孩悲剧人生的最后幸运——在爱情的滋养中死去。
基本是病中日记,小标题有点日记感,但放在电影里有点多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加的话剪辑上会过于不连贯。绝症女爱上毒贩的故事听起来很容易走向狗血,但是这部片子拍得着实清新,着实动人。尤其是用这么灵动的摄影、活泼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一些悲伤。但也正是故事里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的青春朝气,让观众更容易因两位主角的情感而落泪。“乳牙”的掉落和第一次床戏发生在同一晚,而女主也选择在这一晚结束故事,本应是脱离年幼的象征,却一下子走得远了些。如梦中蜃景的海边回顾,无疑是希望带给观众些许安慰,但是这种安慰伴随着影片落幕后巨大的悲伤。两位年轻演员演得太出色了!
人物有点边缘了,不过这个题材拍出喜剧风也不容易
将沉重的故事拍的温暖而治愈,好喜欢最后海滩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