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下来就是迷路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梦中的故乡。
她精致得有些不染凡尘,温柔的笑容像是草原盛开的大朵矢车菊;她的眼睛很美,清澈的像是山涧的清泉;当她看着你的时候,好像世界都停止了转动。
他有一张古希腊式英俊的面庞,粗旷的身体;那对湛蓝色的眸子总在记忆中不停的忧伤;他总在面容要明朗的时候收敛起笑容,只留下微翘的嘴角让人眷恋。
这本来应该是对让神仙都羡慕的情侣,但是战争却拉开了两个人的距离,弥漫的硝烟熏黑了原本美丽的世界。
她等着他回来,从未失去希望,开始是以天计算时间,后来以年;他想要回到她身边,即使路途遥远,充满了艰难险阻。
其实,英曼在第一次受伤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可是他的心一直向着远方的冷山,就像是朝圣的人一样虔诚。
战火也许泯灭了很多人的良知,让人们变得比野兽还要凶残,但是爱永远不会被淹没。
(我一直在想,如果真的有一位姑娘在水边等待着那位少年,他也不会死去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英曼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倒下又站起来。
不管是那个变态的牧师,还是北方的军人抑或是那个山里的人,都没有绊住他匍匐前进的心。
艾达则经历了丧父与朋友惨死,正式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蜕变成为一个坚强生活的女人。
战争没有让她屈服或是倒下,只要冷山还伫立一天,她的希望就不死。
空气在等待中一次又一次泪湿了树林、草木,忧伤始终沉淀在艾达的心底,犹如音符在黑白的琴键上沉思一般。
远方的光线暗了下来,又是冰冷彻骨的一夜,希望那出征的人早日归还。
深刻地记得,英曼与艾达终于相聚的那一刻。
艾达稳稳的端着枪,像一头母豹子一样具有威严,声音已是坚毅沙哑。
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激动,甚至连一个拥抱都没有。
就像一个迷路终于回家的孩子,平静的说道:“我回来了。
”母亲也只是慈祥的说:“进屋来吧。
”这种近乎陌生的隔膜真正的让人心酸,战争让人们失去了太多太多。
我一直在质疑这段爱情。
他们几乎是陌生的,所有的记忆都停留在一个画面——他不愿意进屋,她为了见他只好端着盘子出来。
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回味那几个瞬间,还有那个吻,所有的这些瞬间创造了最后的震撼。
记得拉夫•艾恩说过:“有一种爱从头脑中萌芽,然后根植于心,随后再慢慢生长,但它会一直延续,直到死亡,而且所求少于给予。
还有另一种爱,失掉了理智,甜蜜就最甜蜜,痛苦一如死亡中的痛苦,它只能延续一小时,但是却值得用整个一生去换取。
” 在医院中,英曼曾经问一个盲人“如果,给你5分钟的时间看到这个世界你会用你余下的生命去换取么?
”那个老人笑着摇摇头。
对于,那些美好的事物,他宁愿不曾看过,因为那样会让他更加伤心。
可是,英曼却说,他愿意用余下的生命去换取在他心爱女人身边的5分钟相聚。
他不明白,为什么在他的心中,总有一个名字、一个地方,让他如此伤心?
让他停止前进的步伐,放下上膛的枪杆,不顾一切的回到那个记忆中模糊的故乡。
艾达与英曼的爱就像是在岩石中依旧破土而出的花朵,也许你可以说这并不是爱,但是却是绝望中的人最后的希望,所以他们要牢牢抓住这最后的美好与希望,给自己活下去的理由,给这个世界不灭亡的理由。
英曼最后的死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
就好像那些一生下来就在寻找生育地的大马哈鱼一样,当它们千辛万苦产下下一代的时候,也是死亡的时刻。
而英曼的心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疲倦的旅人终于可以安息了。
后来,艾达还是常常想起他,想起以前的天地;想起他忧郁的眼神,笑而又止的嘴角;看着天空,从一望无际的大地直到天堂的门口。
这一回不再有那么多的忧伤了,对他的爱有着如此美好的回忆。
一生也就足够了。
离别中的爱情: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喜欢放眼于战争中的爱情,比如他的另一部电影“英国病人”,展现了一段被战争摧残的爱情。
在“冷山”中,一首首哀伤的民谣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不过,人们不再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用尽全力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真爱。
父亲盼着女儿长大,但战争的不可预知却让他没有机会再看到女儿。
当熟透的苹果挂满枝头,猫头鹰的翅膀沾染了鲜血,长大的孩子只能在墓前回想父亲唱的这首歌谣。
他们的后代还会传唱,努力长大。
安东尼喜欢让自己的故事以离别告终,但是离别中除了怀念还有继续生活的勇气。
正如他第一部电影“一屋,一鬼,一情人”(Truly Madly Deeply),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关人鬼情未了的清新小品。
男主角死于一次意外,因为怀着不舍,他的灵魂留在心爱人的身边不肯离去。
但是活着人的生活在继续,她又爱上了别的人,她和男主角的灵魂之间的矛盾一点点爆发,熟悉变成陌生,深情变成束缚。
终究男主角还是选择离去,留下了真挚的、疯狂的、深刻的那段爱情,余香袅袅。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392061/
昨天在学校露天电影院看了电影《冷山》,的确是一部分好片。
(学校现在不知怎么这么仁慈,在取消露天电影院约一年多后,又重新开映,而且每次都是免费。
我希望能把小操场的电影作为武大的人文景观保留下来,因为这很能代表武大的浪漫。
)有人说,英曼不应死。
我则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让英曼活着。
因为战争总要让人死。
为什么死的不是他,而只是那些比他更弱小的生命或者是没有被爱的生命?
难道因为他比别人更强大?
有爱情在等他?
就不应该死吗?
这说不通。
生命同等重要。
尤其是在战争面前,任何一个哪怕再卑微的生命与他的生命与相比,也都是同等宝贵的。
他真的应该死。
因为这样就更能反映战争的全部愚蠢和残酷。
编剧知道我们不想让他死,所以偏让他死去。
不仅如此,为了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也应该死去。
因为,真正的爱情是这样的爱情:当两个人合为一体,其中一个人的死亡并不能使爱情泯灭。
有人说,英曼死了,艾达怎么活啊。
正如当年看《Tatanic》时,有人认为Rose应该与Jack同沉海底一样。
我则恰恰认为,正如剧情,艾达不仅应该活下去,而且应该快快乐乐地活下去。
生命是宝贵的。
死亡始终是对生的侮辱,一个人可以因为无知和懦弱而选择死,可以因为坚强而选择活。
死亡并不能使爱情有丝毫减损,而爱情则反过来抗拒死亡。
艾达已经拥有了伟大的爱情,虽然英曼的肉体已经死去,但这无关紧要。
她将永远不会再感到爱的缺乏,她已经从伟大的爱情中获得了最强大的力量。
这一次伟大的爱情已经够她生活一辈子了。
勇敢地、快乐地生活着。
正如艾达说,她生活中到处都有英曼的影子。
而且,英曼也活下来了。
艾达身上必定到处都有英曼的影子。
而死,则是完全的无。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艾达也死了,他们的爱情将无人知晓,他也将静静地躺在坟墓里,无人记念。
这至少是令人遗憾的。
剧中充满了刚性之美、生命之乐,是西方充满阳刚之气的民族精神。
敌人来人,每一个青年都去参军;亲人都死去,自己仍坚强地活下来。
而比较之下,我们已经是属于没有国民性的国民了。
而剧中艾达的女伴最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难怪他获得了最佳女配角。
剧中借艾达的女伴之口提到《呼啸山庄》。
是这样一句:凯茜不应该嫁给林顿,应该嫁给希思克利夫!
很经典的台词。
我也这样认为。
的确,无论从剧情、氛围来看,都很激烈,又很梦幻,很有点呼啸山庄的味道。
美国南部北卡罗莱那冷山有着荒原之美;男主人翁是一个木匠;那些纯朴的人民、美丽的世外桃源式的田园风光,以及经得起生死考验的执着的恋情等等,都让人想到了《呼啸山庄》的隐喻: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荒原上的,是生命的强者之爱,是两个异常纯粹的男女的爱。
(我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的是,男女主人公甚至在还不太了解就分开了,但,这正像一种无意识的爱一样,支撑着他们。
)最后顺便说一句,我们看搞笑主题的电影看得太多了,看得都快忘掉世上有爱情这回事了。
尽管这是由英国导演出品的美国故事,尽管它失意于奥斯卡事出有因,对于安东尼·明格拉的视觉方式,我还是愿意投赞成票。
至于它只获得了2004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等不重要的提名,并且评论界关于这件事舆论纷纭、褒贬不一,我依然认为,对于作品而言,好的就是好的,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冷山》的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曾经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冷山》的片子就来自于他的同名畅销小说。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也有过这样那样的资本,他曾经因为《英国病人》和《天才瑞普利先生》等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享誉影坛。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冷山》始终给人以文学的浪漫气息。
片子的主要演员裘德·洛、妮可·基德曼、蕾妮·齐薇格等,他们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这更加不言而喻啦。
《冷山》老是叫我联想到《乱世佳人》,两部片子表述的时代背景很相似,都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的故事。
德国《柏林日报》记者认为,《冷山》展示了战争磨难下人性的伟大,其大气磅礴的风格与好莱坞惯于制造的爆米花电影很不一样,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影片。
这种评价,尽管在美国媒体那边没有得到相应的响应,尽管美国媒体认为《冷山》也有许多硬伤,比如英曼和艾达的感情基础铺陈得不够扎实,他们相识时间非常短,影片并未对为什么他们短暂的爱情会产生这样巨大而持久力量解释清楚。
以及影片的支线太杂太乱,等等。
我仍然相信,至少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能够从片子当中获得发自内心的审美力量,以及不可抗拒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关于片子的制作过程,有评论者说:“安东尼·明格拉成功地把我们拉回南北战争,战争场面的拍摄主要依靠传统的舞台造型、外景实地拍摄、动用众多群众演员等方式完成,而非无所不能的电脑特效。
这或许又将成为今后历史战争片拍摄的主流。
电脑毕竟很难把握真实的历史沧桑感。
”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善解人意,非常恰切,非常实在。
看完之后有四点感想。
1.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南北战争。
受《gone with the wind》的影响,我对美国南北战争有十分大的兴趣,并且是站在南部大农场主的角度来看的。
前面看过的李安的《与魔鬼共骑》也是从南方的子弟兵视角来看着场战争的。
《黄金三镖客》里又从北方佬军官来展示南北战争的无奈与残酷。
而历史教科书和科普书上主要是从林肯为代表的北方资产家来解读这场战争的意义。
这部电影补足了另一种视角——那就是贫穷的高地人。
在《gone with the wind》中佐治亚的大农场主们看不起来自没有奴隶的高地贫穷白人,同时高地白人也有人认为他们是为富人流血,他们有些人便逃回家为家里耕种土地以养活家人。
而在这部电影中,这种事实被淋漓尽致地展示了。
高地白人冲锋陷阵,许多女人成了寡妇,许多黑发人送白发人。
联盟不仅严惩那些违背伟大事业的逃兵,并且抢掠高地白人的过冬物资。
这真的是整个南部的战争吗?
电影中有人说她讨厌佐治亚,也就是讨厌大农场主,像刚从查尔斯顿来的Ada一样只懂得养尊处优,可是他们却得为他们流血。
战争永远是富人的,穷人只是棋子和赌资。
2.谁说Nicole Kidman是花瓶?
不管是白皙的富家女还是操劳后的农家女,都很有感觉,尤其是Ada思念Inman的泪眼朦胧的形象,很传神。
3.拿张镜子去看井中的斑驳光影以窥探未来,确实是个很有操作性并且诗意的传说。
4.也许是因为最近不怎么喜欢看爱情片,所以只能给四星。
乡村男女战前相爱,战争中女方在艰苦中坚持等待,男方在残酷的战争中以爱为信念努力逃回家。
阻力来自自己的坚持和对方爱的不肯定,已经战时对逃兵的追捕和留守妇女们独自在家乡的艰苦。
看到男女主在篝火的暖光中滚床单时,觉得相爱和做爱是那么的单纯和美好,不过这一切的美好和可贵也全靠残酷的战争才更能突显。
女主的人选失败,她太贵妇了,再努力演都白搭,时刻都显得那么不搭让人跳戏。
农妇和少妇娜塔莉的形象和演技都完胜她。
裘德洛也演得很好,战前木讷的木工,战后的逃兵,基本都演出来了,以前我以为他只会演花花贵公子。
农女救出差点被杀的朋友,说的那句世道不会一直如此,上帝不会不会允许世道如此沉沦,不知为何听得我几乎热泪盈眶。
可能是被困境中的人们用希望击退绝望而感动。
昨天早上出门去办事,行车一个多小时,我们的司机不知道是把收音机调到哪个频道,坐在车里听到主持人在说66年拍的法国的一部电影,主持人说话很有些罗嗦,大意是一个赛车手在追求一个小寡妇的时候说了一段话,大概就是讲了一个雕刻家在博物馆失火的时候,从一副名画和一个小猫两者的生命中,拯救了后者。
主持人说,这副名画可能是凡高,可能是齐白石,价值连城。
而小猫却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
但他们都从拯救小猫的爱情中,让两者的爱情得到了升华,通过同样的选择而达到了统一,这个选择大概是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
而面对生命和物质该如何选择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大概是无聊,我坐在车上想了很多。
比如说社会主义的中国会宣传什么,大概雕刻家会抢救了名画,然后再宣传一下国家财产重于一切。
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爱情观的得来方式,我们所有的途径不多,就是教科书,我们的电视,电影。
我记得我们历史课里提过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这场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在我们的课堂上被一笔带过,而我还是在几年后的一个电视节目中提到文艺复兴的实质。
在传统的艺术中,文艺的创作对象是神,而在这场文化革命中,普通人,非神职的人,成为文艺复兴中文艺家门的创作主要对象,这就包括了那副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在现代人眼中有时实在很难想象他的艺术魅力从何而来,其实只是简单的表达,我们开始重视我们个人这一个体,而非我们崇拜的神。
这其实是与我们一向宣传的集体主义,个人为集体做牺牲的思想品德教育背道而行。
几年前有人问过,“我爱祖国,可是祖国爱我们吗?
”这个人飞出了中国的国门,我无意去讨论他的行为的对错,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会有千姿百态的不同。
这也是我们在看《冷山》的时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吸引我去看《冷山》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位网友说,看了以后就觉得南北战争就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这个名词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了人性一切恶劣的本质,虽然我知道战争片都是很残酷的吧,但是又再一次勾起了好奇心。
不过看完了才知道和我想的还是很出入的,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场面,大部分镜头都是在描写战争中后方人的生活。
或者说,确实象“文革”一样,不是战争的战争。
其实这样反战的题材的影片很多,从反战的角度上来说,他并没有什么新意。
所以当我从影院走出来,我才发现其实太多的影评都把焦点放在《冷山》对爱情的描写太过单薄。
而除了和平以外,我们似乎都不敢去谈及个人与集体,个人和国家,这个其实非常明显的冲突,但是往往又可能与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
国家的机器中,是谁,能最终从战争中获利?
这,也许仍然是我们可能会反传统,但有深思不敢跨越的禁忌话题。
我会提出一些假设,如果这场战争不是内战,是发生在侵略战争中,或者是发生在被侵略战争中?
答案仍然不同,如同我们每个人都背负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
很多年前的小说月报上曾经登过中国的争鸣文学,军旅作者的名字我不记得了。
叫第三只眼,或者什么别的什么吧,年岁已久,我的记忆或者会出错,解放军战士的父母是当年攻打台湾的战士,一直想解放台湾,(好象是牺牲了),做为烈士的子女,守在福建这方可以看到台湾的最接近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看到对方的台湾人,那个人每天拿着一本书在看,而那个台湾士兵的上司对他极为严厉,为怒吼他看不值得看的闲书。
然后有一天才知道那个年轻的台湾士兵被逼死了,逼死了他的上司是他的亲生父亲,而这位台湾的士兵的心中没有战争,他只想去台北读书。
他刚考上台大的研究生。
这部小说好象是获奖过,因为细致表现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情节,台湾的士兵都不想打仗了,但是或者我们漠视了作者也在同样说,中国的士兵也不想打仗,他们还有妻儿等待,但是如果没有打仗的士兵,统治又如何完成,权利又如何体现呢?
而在那发在网上的影评中,我更发现,今天的我们似乎已经太习以为常去置疑爱情,他们说,西蒙死了也不错,因为他们的爱情会在婚姻中被抹杀,他们的爱情多么不值得推敲,影片就是这战前的一吻,那根本没有深入的几句对白,怎么就爱得死去活来了,或者这个女人只是反战的一种慰藉,并不是爱。
于是那迢迢归家之路,大概只是一种想象,并不是爱。
这些评论在我的眼前一直到二战结束后那副出名的摄影作品,那位士兵亲吻了不认识的陌生女士。
但我认真地比较了这两种感情,回到我第一段的那段爱情的升华。
每个人的眼中,爱情都有不同的定义,那么我还是很认同爱情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人生观。
就比如,你想救那副画,我想救那只猫,那这两人一定会有很多磨擦。
所以我不置疑西蒙和艾达的爱情,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们并不是路人,他们也有过交流,他们慎重地挑选过对方成为自己的心上人。
就象我肯定不会爱上,一个在公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的男人,爱情和了解,有时并不是坐下来谈就知道,或者有时也正是谈得越多,越增加我们的分歧。
我们看到西蒙没有取分文给老年的妇女耕地,我想不尽然是为了美色,那是他的勤劳和善良;我们看到艾达陪伴父亲,毫无怨尤。
当她坐在钢琴前弹着曲子,频频回顾,表达感激,而西蒙放下耕犁抬眼相望,那一瞬间,我居然哭了,虽然有那么多感人的镜头,但只这一个欲语还羞的场面,反而更让我震撼。
有一个时代我们或者已经遗失了,所以我们才这么置疑爱情。
有一个很久以前看过的故事,是讲的一对人结婚,中国人的婚俗中,半夜中新人会起来,如果新郎的礼帽罩着了新娘的珠花,则预示着以后的婚姻中新娘会听众于新郎,而如果新娘的珠花放在新郎的礼帽上面,那则是预示婚姻中,新娘会让新郎处处听着她的。
新郎在结婚前频频被家里人告知要用礼帽罩着珠花,于是他依此办了才心安地睡去,而当他醒来的时候,珠花被拿了出来,却并没有压住礼帽,而是并排放着。
女人请求平等被爱的那份内心坦荡荡地放在面前,这一对新人,相爱至老,这是真实的故事,是我从某人的回忆录中看来的。
有时,我想,有那么一类人,谁被他爱上都会幸福,他和谁在一起,也能给别人幸福,因为他真的知道关爱与平等。
男人不太看得起爱情,他们不太觉得爱情有什么可以经营的。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琼瑶,因为我觉得她给了女人自己的思想的一个境界,就是爱情。
虽然也许它可遇而不可求,但是真的是美好的东西。
冷山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女性的角度占主角,让我对白羽说,我觉得象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因为我觉得女性更容易美化自己的人物,男人和女人,坚贞地对待爱情,而男性的作者则更容易去暴露男性在爱欲上的脆弱。
这或者是想象与现实的差别,为此我倒真的认为这是一部女性的电影。
关于电影,看之前并不了解,看后从相关的网站中才知道是一部明星璀璨的片子。
但我其实特别看重的是那个后方的保安队的坏人,他在教堂里对艾达说,“难道我不就不行吗?
”这话是所有单恋的人的思路,悲哀的很,而且他没有用强,也许这也是种爱情的骄傲。
另一个是他射杀露比的父亲时,跟着哼着歌,让露比的父亲蒙住眼睛,或者在他心中也有对杀人的厌倦。
艾达的表演我很喜欢的一段是他的父亲死的时候,脸上喜悦轻松的笑意,表情嘎然而止,吃惊,怀疑,惊惶,走出户外,想捡起讲稿,匆忙丢掉讲稿,不顾讲稿,想摸,不敢摸,不由自主的哭泣,我觉得那一段演得太好了。
她的化妆也很到位,在和平年代显得丰腴, 而在战争年代显得削瘦,但我不喜欢她在最后的一些场景的服装,穿着削瘦的黑色大衣,似乎是太明显是为了显示她的身段,又或者为了显示她变得坚强,给她一个男性化的造型,但那个造型与她在影片最后的风格似乎并不相符。
至于获得最佳女配角的露比,应该说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抢戏,或者只是因为在现代的都市中,再难找到人能还原很多年前的古老感觉,也或者漂亮的女明星很难放下身段,让她在这个里面的表演与众不同?
我或许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我记起那扇窗隐约透着光!
为了那光,那微弱的光,那耀眼的光!
那里会有太阳!
我坚信!
我必须去!
哪怕前路荆棘,哪怕付出生命!
我必须去!
……我找到它了。
“嘘,推开它,推开它,”我悬着伤痕累累的手,小声地说着。
我开始因为没有死在途中而感到害怕,如果窗后仍是黑暗。
关于裘德洛,从他站在木头搭建起的房子框架上往下望,对妮可基德曼微微一笑的时候,我就和女主一样,一见倾心。
这里不再多提,大家知道就好。
坦白说,我觉得美国的年代片,只要不是奇烂无比的,一旦以南北战争为背景,就自带一种史诗式的瑰丽色彩。
这场举国战争是美国人心中一道疤,血流如注,有人将鲜血绘成星条旗,赞颂美利坚民族浴血厮杀万世永生;有人将它和爱情故事结合,勾兑成你我心口的游丝百尺、软红千丈。
开头很长一段现实与过去来回交织,战场上常常是灰霾朦胧的色调,Inman怀里Ada的照片是唯一一抹亮色。
接着是插叙,明亮的原野,漂亮的教堂,美丽却独独倾心于乡村穷小子的千金小姐,朦胧而年轻的暧昧,因为男女主颜值的加持显得格外美丽。
Inman的眼睛在滂沱雨夜依然可以灼灼发光,淋成落汤鸡也仍然是冷山镇最俊俏的小伙子,Ada穿伞裙的腰不盈一握,即使在牧师父亲去世后,生活陷入困顿仍优雅矜持如画中仙。
真的好喜欢Ada这个角色。
坚贞,纯洁,骄矜,愿意为了一个告别前的漫长深吻至死不渝、苦等数年,地主家的傻儿子屡次对她求爱都被拒绝了,不,我和一个人有过约定。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父亲留下来的庄园任凭它长草荒芜,苦恼于三餐,却在接受好心农妇一块咸猪肉时反复强调,我有要给你钱的,是你自己不要——可爱到爆炸。
妇人哭笑不得,对着电视屏幕的我也哭笑不得,太可爱了她。
Inman也是我见过最好的男人。
善良,勇敢,克制,忠诚。
才疏学浅,描摹不出他一半的好。
为了救和自己交好的少年,义无反顾地冲向活埋坑一样惨烈的战场——从这里我就认定他是个顶好顶好的人,也是个注定悲剧收场的人,因为他太好了,命运容不得这样美好的英雄主义存活于世。
冷山这部片子除了写一个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其实还有一部分要通过Inman“请假”回乡见爱人路途中,遇到的人和事来表现时代性与人性。
想要杀死私生子的犹太教徒、为了保护孩子极其世俗的寡妇(娜塔莉波特曼演的)、独自生活在丛林里看淡生死的老妪、生活在淫窝里乱搞的一家姐妹夫妻、到寡妇家抢食物却对不停哭泣的孩子心软的大兵……BGM是像蒙古长调一样的吟哦,应该是美国西部草原的一种音乐吧,调子拖曳得很远很远,像消散在风中。
世上的牧民都有相通之处,面对一天一地一人一马的辽阔世界,自然也要多吸几口氧气。
发自胸膛的歌声才能如此悠远浑厚。
Ada与Inman重逢时,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小姐变成举着猎枪威吓他的乡野悍妇,冷山镇最英俊的小伙子满脸俄式大胡子,像五六十岁的老头,让她第一眼根本认不出。
“Inman?
”Ada颤抖地叫出声。
好揪心。
试探的语气,不敢相信,不敢确定,她真的等他太久了,等得心如死灰,一辈子就抱着这么一个等待过下去也未尝不可。
她没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重逢。
相爱的人在雪地里紧紧相拥,热泪洒在落满霜雪的肩头。
Ada激动地对Ruby说,当年她在农妇家的井里看到Inman的结局,茫茫大雪,重重乌鸦,她爱了那么多年等了那么多年的人死在雪地里,在视野尽头化成一个黑点,分不清哪里是乌鸦,哪里是她的爱人。
然而他真的出现在雪地里,却是活生生的,热乎乎的,Ada心里不知该喜或该惧,亦或是感激上苍朝她开了玩笑,至少Inman现在是活着在她身边。
“求你了,别说晚安。
”“是不是有个宗教传统只要说三次我要娶你,他们就是合法夫妻。
”刮了胡子,眼神重焕光彩的Inman对Ada说,I will marry you,I will marry you,I will marry you.真的三遍。
Ada回答他,我愿意,我愿意……五遍。
外面下着寂静无声的雪,屋内炉火哔剥作响,爱人眼神痴缠,温情脉脉流淌。
那是我,这一生见过最温暖的画面之一。
高潮的余韵落在了Inman之死。
和大反派一起的神枪手被Inman开枪打死,同时对方也崩中了他。
不行,我一想起那个画面就心痛。
还没看这电影就见过这个片段,B站的《the kingdoms》,裘德洛在里面是周瑜。
西部牛仔装扮的男人骑在马上摇摇晃晃,画面散乱,抖得厉害,只能看清灰调子画面里林海雪原,和男人沧桑的灰眼睛。
一堆人刷“非瑜背诺,天不假年”,这么多年了,这句话在我面前出现少说上千次,按说以我的胆汁质人格,早该麻木不仁了,却每每出现,每每泪盈于睫。
然后说回电影,看到原版依旧哭成傻逼,Ada没有看错,上苍也并非愚弄,马伏着Inman一深一浅地走到Ada面前,背上那人,早就凉透了。
Ada哭着合上了爱人的眼睛。
西部庄园式的结局,Ada仍然恬淡优雅,他们有一个女儿,Ruby和丈夫儿子,还有劫后余生的老妇人Sally,一起生活在庄园里,符合一切战争过后的祥和安宁。
尽管他们之间漂浮着悲伤,但小孩子不知道,他们总能带着欢笑长大。
“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地充满生机,到处都有你的影子,仿佛你还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又一次从Sally家的井往下看,这次没有什么预兆,只有云,只有云和太阳。
”这部影片最震撼我的莫过于它戏剧般的设定。
凭什么,有女人会在懵懵懂懂爱情初初萌芽时开始忠贞多年地等待。
凭什么,有男人会在重伤时仅靠一张照片和梦里的小镇长调活过来。
凭什么,他们只重逢了一天,就要再度生死永隔。
凭什么,Ada再想起Inman时,此前种种都化作原野上的风。
如果没有战争,Inman和Ada会和世间千万男女一样,郎才女貌,很快就有婚姻,但未必能美满到白头。
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那么旷古烁今的爱情,听故事的人,也不会流眼泪了。
谁能凭爱意将冷山私有。
一票巨星倒腾了两个半钟头确实没让我失望,《冷山》这部文艺片唤起我无限感叹。
剧情中“一见钟情”,“两两相望”,“一吻定情”几乎只用了不到半个钟头。
可这漫长的等待却足足铺垫了一个半小时,直到最后本以为男女主角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但即使久别重逢,也在转瞬间哑然而至,不得不说这点故事的构架非常高明,至少文艺派的人太吃这一套了。
好了,理性的说说这部片子的优缺点。
优点显而易见十九世界末至二十世纪初这十几年间的欧美电影其实是非常高质量的,这点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冷山》也是如此,故事构架非常稳健,基本找不出一分钟多余的剧情,以至于看了删减版后我还一直纠结要不要再看看删减片段。
人设的安排和角色的代入感都非常强。
唯一可以算的上的缺点就是对大主题“战争”描写偏弱。
看完以后更加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剧情故事,而且是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对冷山镇的描写也不够深入。
之前说到的文艺电影一般都逃不出一个标签,那就是矫情。
《冷山》则非常利落的解释了什么叫矫情,妮可基德曼与裘德洛的一间倾心只用了几个星期,甚至只有几天。
却化成了数年的相思,这种情怀促使远在战场的佳人归心似箭。
如果在当年上映之初看了这电影可能我会一头雾水,但如今不得不臣服、欣慰这样傻逼的情怀。
现实的麻木教会我们放弃了初心,苟且的任由岁月和斑驳爬满全身每一寸肌肤,压抑着上天赋予我们灵魂的力量。
其实每个观众都是裘德洛都是妮可基德曼,我们明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我们,哪怕那只有一个瞬间一个夜晚。
也不惜代价翻山越岭,寻找一个无从得知的结局,当我们拖着满负创痍的身躯,终于望到她的脸庞。
那就是冷山。
影片中旬,裘德洛站在战地医院门口的花生摊前,心有所思的问瞎子:“如果给你十天时光看得见这个世界,你会用什么去交换”,他告诉瞎子“我愿意用我所拥有的一切”。
故事却在最后用了短短的一夜成全了他,换取的是无限岁月对爱情的渴望。
可能数年以后我会遗忘绝大多数情节,但唯一无法忘却的是裘德洛翻山越岭的身影和看着爱人湿润的脸庞轻轻说着“i come back".
战争摧毁了一切,而依然兀立的冷山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也是他们回忆与想望的地方——一个即使你所信仰的天堂已然破灭,却仍能为你疗伤止痛的美好国度。
《冷山》来了,平静得郁闷的五一节总算也有一点收获吧。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一个关于逃兵的故事。
在进影院之前,我不能想象,一个逃兵,有什么好演的呢?
可是在看得时候,却有好几次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了。
在众多战争题材的故事和影片里,往往是英雄最受人喜爱。
英曼本来也可以是英雄,替南方出战的英雄。
在一场场战役中,他都是那么顽强。
在一次次转战中,他常常回忆起远在家乡冷山的美丽情人,憧憬着战争结束回家团聚的未来。
一本写有故乡的书和一张情人的照片就是他全部的珍藏。
战争总是很摧残人的。
英曼看着那个同他一起来的孩子倒下,在战地提琴师拉奏的美丽音乐中合上眼睛。
第一次,对于战争,他感到怀疑。
不过,局势却不允许他迟疑,活下来的人还要继续着这场战争。
从无数次战役中逃生的英曼,渐渐变得盲目、麻木。
在一次偷袭里,受了重伤。
一连几天昏迷不醒的英曼,在听完护士小姐念的来信之后,睁开了眼睛。
艾达在信里,一遍又一遍写着:“你快回来,你快回来……”在灵魂即将燃尽的时候,对家园强烈渴望支持英曼,离开战场,踏上漫长的回家旅程。
即使一路追兵在侧,充满艰辛,也阻止不了英曼回家的决心。
此时,艾达则在山影交错的乡间忍受着失怙的孤独,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那个远在天边杳无音信的人。
就在艾达最痛苦和失意的时候,露比来了。
这个眼睛亮闪闪的山野女孩彻底改变了艾达的状况。
艾达开始学习着独立,学习着怎样与粗砺尖锐的生活抗挣,一点点的坚强起来。
双方在历尽磨难之后,终于相遇又再分离。
这一次却是永远的分离,又是永不分离。
在看完影片之后,就想写一下这个影片。
就好象小时侯每看一部电影,语文老师都要布置我们写读后感,当时是那么深恶痛绝的作业。
今天,很奇怪的竟然不由自主的想写。
然而真正开始写的时候,又不知从何写起。
结果就变成了这样子的好象剧情介绍一样的东西。
有点沮丧。
不过,这几个场景却是影片给我留下深刻的感受。
受了重伤躺在床塌上的那个男孩子,在悠悠的像流水一样的音乐声中慢慢合上眼睛,灵魂也随着乐声向着家乡的方向而去。
受重伤昏迷的英曼,在艾达的声声呼唤中醒来,毅然向着呼唤声的源头奔去。
曾经玩世不恭的提琴师,拉起了怀想亲人的乐曲,即使是追兵也为之动容。
坚强的甚至有些粗野的露比,时不时流露出可爱的面目。
战争用它的蛮力残忍的摧毁着一切目所能及的东西,却总有无法毁灭的希望存留人心。
那是比战争更强大的力量,支持着还在生活的人们。
即使是快要无法生活,依然还在生活。
英曼和艾达重逢的那一段,可以说是全片的经典。
夜晚,雪山丛林的木屋里,灯光昏黄,恋人们在享受重逢的喜悦。
不堪回首的往事,疲惫的灵魂都被放在一边。
英曼深深的看着艾达,说:“我们结婚吧。
”即使时隔这么久,经历这么多磨难,艾达却还是当年略带腼腆的女孩儿。
她有点脸红,有点不好意思答应,就开了个玩笑:“听说,只要向对方说三遍‘我要娶你’,就算是结婚了。
”英曼看着艾达的眼光不变,坚定的说:“我要娶你。
我要娶你。
我要娶你。
”艾达笑了,因为那是离婚时才说的话。
不过,她还是回应了英曼:“我要嫁给你。
我要嫁给你。
我要嫁给你。
”……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笑了,这真是最经典的情话。
有点笨笨的傻傻的,却又是那么可爱。
看的是中文配音,也不知道英文原版是不是这个样子。
萦绕全片的音乐,和整个片子的步调也是协调的。
在音乐声中,我看到了远山,看到了白雪,看到了小河,看到了恋人。
还有淡淡的思绪,悠悠的无奈。
写到这里,对《冷山》的感觉,差不多都写完了。
片子的结局,是在意料之中的。
没有很多新意,却是应该的处理。
灵魂奔走久了,渐渐模糊了,回家就是最好的归宿,也只能这样停留。
算是一个团圆的喜剧吧。
也许是选错了时间,这部颇有名的片子并没有想象中的打动我。画面,音乐,都是好的。爱与坚持,战争的破坏与重建,点很到位,却略显冗长。说实话,作为西方电影,片子纯情到不可思议,一见钟情时的无措,分别后的等待与思念。ps:剪刀手需要一剪子下去让女主变圣母玛利亚么?
My love for Linton is like the foliage in the woods. Time will change it, I’m well aware, as winter changes the trees. My love for Heathcliff resembles the eternal rocks beneath. A source of little visible delight, but necessary. He’s always, always in my mind.
她去典當懷錶。她說 我不須要它再來提醒我時間了,再也不需要了。在自己麵前 應該一直留有一個地方獨自留在那裏 然後去愛。不知道昰甚麼 不知道昰誰 不知道如何去愛 也不知道可以愛多久。隻昰等待一次愛情 也許永遠都沒有人 可昰這種等待 就昰愛情本身。
摄影和配乐在线,那段对坑地里士兵的屠杀也可谓是震撼。叙事两线并行节奏极慢,男女主的爱情脉络也显得不明不白,尤其是重逢一段大撒狗血。虽说描绘了在战争中成长独立的女性,但你敢说色诱逃兵和男女主重逢的床戏,不是为了取悦男性观众吗?真是两边都不得罪的骑墙派~
一个电影生理学问题:为什么那些太久违的交媾总能一蹴而就~冗长矫饰,但零星趣味点缀得还行,最美一段自当是那丧夫的女子在英曼怀里的痛哭,真乃想念是种会呼吸的痛呐
北军也这么坏?颠覆我们的中学历史知识,怪不得有人要杀林肯。不如赎罪,也不如乱世佳人。
在重逢后的那个夜晚,他坐在火堆旁对她说:“唯有你能阻止我滑向黑暗的深渊,你我交往的短暂时刻在我看来却有如上千瞬间,它们就像一包细小的钻石,无论这些瞬间是真实的,还是我想象中的。”他不知道她亦是靠着那些瞬间度过他不在的日子,她失去父亲的日子,学会独立生活建造农场的日子。
【7】非常的做作与矫情,但都刚好好。相恋,相爱重逢一瞬间,但等待遗憾是一辈子的。妮可基德曼和裘德洛非常有火花和性吸引力,让整个电影凝聚在“等待”和“在路上”这个层面。战争是无情的野蛮,但电影中和了虚伪和拉长了滋味。有的时候可怜爱多爱少,但记得最好就够了。很唯美很浪漫的情节反战,Rene真的太亮眼了,妮可和裘花压不住她野蛮中的温柔,如同冷山的外表,内里的情。
2.2 clouds clouds and then …… sun. 情诗好,情话微妙,战争的另一面,承受与坚守。战争以外的温柔、理解、救赎。没有预兆的死亡。没有意义的消耗。隐蔽港湾。乡间音乐。印第安同乡与另一种美国。jack white 惊喜。
做作!
实在不记得了
很多男人都梦想着当回军人,既光荣又骄傲,就像冷山那批刚刚穿上军装的年轻人一样,不知战争和死亡为何物。战争本身就是无情的,当那群人面对朋友的罹难,才明白战争的残忍。于是他们又渴望温情、坚守爱情,翻越万水千山,梦想着回到爱人亲人身边。等待他们的不止是团聚,还是战争无处不在的死亡。
惊艳的芝加哥女郎。剧情本身无聊程度比肩《英国病人》。
陈娟娟同学的记者票,又是一干女人一起聚在大戏院看,可惜没中奖,不过那天的配音着实让人无可忍受,上译你就找不出像样的配音了吗
电影院看的。想起Nicole的口白,我就想死。
Look, Look at the sky now,What color is it? Or the way, a hawk flies?Or you wake up,and your ribs are bruised thinking so hard on somebody, 22 mouth but can fill the life.
“if it were enough just to stand without the words..”/there's always way home there's no way back..
鲁比看的时候就觉得演技不错 果然得了奥斯卡和金像奖!噗~nicole很美~我和宿友都猜到了 结局肯定不在一起 果然 一般在结局之前重逢了 结局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亮点在哪?
春节重看,发现此片对场面和节奏的把控还是非常之好滴。把原来给的“两星”再加2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