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争为主线,并辅以爱情,使本片传达了爱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营救俘虏在战争中历来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使,尤其是敌我兵力又相差如此悬殊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惊心动魄的战争相比我更喜欢温情脉脉的爱情故事,Margaret与Gibson相互爱慕,在他们心中对彼此的思念超越了一切。
尤其是Margaret,虽然她曾信誓旦旦的说,只要有一个美国人还在集中营,她就不离开Manila。
但谁都知道,她是因为Gibson才在这个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地方一呆就是3年。
当偷袭成功,Margaret满怀希望的去找她心爱的人的时候,只是看到一纸短信和爱人那苍白的脸。
斯人已逝,徒呼奈何。
人说乱世摩挲儿女情,原来乱世儿女情更深。
我一直都是个战争片迷,各式各样的战争战斗片是我的最爱,呵呵,看这片前到是没在影碟杂志上看到过什么介绍或评价,而是在买其他的DVD时看到的影片花絮片段,立刻决意要找到,上周如愿以偿。
故事是在2战美军菲律宾战败留下大量战俘的背景下开始的,是当时一个真实事件的改编。
500多美军战俘被日军关押在一个战俘营,随着战事推移,日军决定掩盖他们残酷虐待并杀害战俘的事实,准备“最终解决”,而这时一支美军突击部队也悄悄摸向他们,试图解救 ......从音视频效果来说,只是一般般,因为它说不上大场面,战斗过程也相对短暂,因此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故事。
不拉下一个人,这个美国人的信念,在任何一场对外战争中都得到充分强调,即使到了现今他们仍在寻找当年越战韩战中失踪的士兵。
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美国式“崇高”精神始终有着激励人心的作用,或许这就是美国的“主旋律”吧。
战斗的展开,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计划、侦察、应变、决策、实施,让你在一个个步骤中体会无声的压力,生死原来仅是这样的一线之隔。
片中还有一个战俘与一个平民女子的爱情辅线,虽着墨不多,但也相当感人,最后当所有的战俘被救出后,那个得了疟疾的少校也随大家撤出,女人费尽千辛万苦来到汇合地点,斯人已逝,空留一纸情话 ...... 当时曾有那么一刹那希望他她们终能相遇,然 ...... 故事不能算很起伏,但干净利落,尤其是看到干日本鬼子的时候心里有种特过瘾的感觉,嘿嘿!
这大概也算我喜欢该片的一个理由吧。
最后说一下,本片中美军突击部队的那个少校好象就是当年“阿甘正传”中失去下肢后靠捕虾成功的上尉。
1、男人的心情,对事业/战争/尊严的心情…在未知和危险前,居然还有两人主动请缨。
2、那年被日军俘虏的美国大兵,日后再看到亚洲面孔,会不会很恐惧?
3、菲律宾和中国的关系?
和美国的关系?
和日本的关系发展与变化?
4、日本人、中国人:坏、傻?
5、一个人、一支部队、一个国家的存在都需要帮助与盟友!
孤军奋战是不科学的!!
——提高结交盟友的能力,巧用利益关系。
6、打仗的部署、分工、分节奏,真厉害!
7、不同国家对对俘虏的态度…..信仰和关怀…..8、日本人的洗脑事业!!!
不能说很好。
以二战为素材的电影,个人觉得还是《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等给人的感觉较为深刻。
《大偷袭》这部电影是以拯救被日军俘虏下的美军为背景,里面夹杂了美国与菲律宾对抗日本的情报地下工作之间的战争(主要递送急需物资给集中营的美军俘虏),还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
不过,看到因一位战俘企图逃走而殃及到的其他十人遭到枪决的时候,内心还是挺受震动的,我想那个没有看守住逃跑者的人日后一定会为此事而终身不安的。
这部电影的用心程度真是让我特别欣慰,真的特别特别用心!
一些细节之处掌控的非常到位!
色调,光线,演员,着装,布景,全部都到了极高的高度!
这个导演的素质非常高,是个好导演!
整个画面的呈现可以表达为艺术形态的史诗,镜头内的每个细节全部构成了整个画面,平常的场面又带着冲击力,给人以震撼之感。
布景简直牛逼!
简直是部绝佳的历史再现题材电影。
看到这影评的人期望不要太高。
我只是记录自己的感受导演对景致的掌控很有见地,掌控的十分到位!
我想是剪辑和摄影的关系,神剪辑,神摄影,膜拜膜拜真是享受着每一个画面,真好整部电影透着艺术感!
灯光打的极好!
如果这部电影灯光是全素白的,整个人和背景都凸显出来,呈现一种大白天的感觉,那我绝对就不看了。
所以导演在镜头呈现上是个有追求的人“所以我在这不交朋友,这样就不会让朋友失望”这句话和以前我想的一样好看好看好看!!!!!!!!!!
能做截图的实在是太多了!!!!!!
超级喜欢这部电影!!!!!!!!!!!!!!!!!!!!!
冲着弗兰科去看的,刚开始还以为是美国版团体战狼,前半部分剧情还算紧凑,但高潮部分最关键的营救部分显得太急促,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前中期铺垫了那么久,暴露了日本有多么残忍,烧杀抢掠,后面几个火箭炮就解决,我们要的大场面也没有看到,7000万资金可能花在上海了😂。
不过可以看出导演希望把人性刻画的更加深入些,但关于日本军人的描写看来和国内某些抗日神剧差不多。
影片中玛格丽特的塑造还不够深入,她完好无损从日军出来了,感觉有些牵强,可以更加展示一下小日本的凶残,人你抓都抓了,吊了一会儿又给放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
整个片子拍的扎实而又稳重情节缓缓的推进,一点点展现出人性的光辉战斗场面剪辑的漂亮,就是黑夜有点看不大真楚更重要的是,营救战俘这一行为的意义
The Great Raid/大偷袭非常不错的片子,虽然描写的只是二战后期的一次小规模的营救,但是影片在前面的铺垫、悬念的安排和冲突的迅速爆发以及结束各个方面呈现得都非常完美,也没有拖沓的地方。
影片描述的是一群1941年在菲律宾被俘的美国战俘,被日本人关押在集中营中,其中大部分受伤或者生病(身体好的都拉到别的地方作劳工了,就像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桂河大桥里面描述的那样)。
而到了1944年,美军麦克阿瑟将军重新在菲律宾登录,向日军展开反攻,日军在败退的同时,也在暗地里安排杀害战俘的计划。
而此时美军前进的道路上必须经过这个集中营——日本人肯定不会让战俘活着迎接解放的。
一群新兵,被委派任务营救这些战俘,而这个任务是上级指挥官都没有把握的,加上对战局影响不大,所以就没有派精锐,我想历史也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在周密的计划和菲律宾本地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下,这群新兵顺利得完成了任务,甚至可以说是完胜——120多人袭击500人关押的集中营,并且附近不远处还驻扎有11000名日本兵,结果只是美军阵亡1人,菲律宾游击队死亡12人,战俘死亡1人(还是因为救回来以后病得太重死的)的代价,解救了511名战俘,并且还全歼了集中营守军!
其实看这部电影还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地下党、游击队、夜袭、炸桥、炸坦克、牛车(比我们的独轮车要高级些),如果把片中的美军换成八路军,吧菲律宾游击队换成中国的游击队,今年八一就肯定全国巡演了。
按照片尾的字幕,这次营救是美军史上最成功的营救,他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美军这边看:1. 准确的情报,从得知集中营的消息,但航拍的地图,到对日军部署和动向的了解,没有情报是不可能成功的。
2. 周密大胆的计划,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仔细看袭击前兵力部署那一段,很值得学习。
3. 优秀的下级军官,虽然士兵们都是新兵,但是让那些优秀的军官指挥,一样发挥出色。
据说德军战斗力较强的原因之一也是下级军官非常优秀。
4. 密切的配合,包括与菲律宾游击队和后方的空军,其实老百姓也在配合,要不日本人也不会对美军小分队的行踪一无所知,伤员也不会那么快就转移完毕。
5. 集中火力,看进攻那一段,我敢说连拿步枪的士兵都打了有近百发子弹了,密集的火力加上毫无准备的日军,使得美军短时间内消灭了大部分的日军。
而日军就要稍微差一些了,不过倒也没有像国民党军队那样窝囊:1. 大桥那里的冲锋,白白损失了好多人,并且使得后面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进攻。
2. 至于日军战斗力为什么比较差,除了措手不及的因素以外,片中交代他们只是秘密警察部队,并不是正规军,所以战斗力自然差一些。
而附近想过来增援的日军应该是正规军,但是交通和通信都断了,又是夜里,也是一筹莫展。
3. 不过日军到也没有退缩,战斗到最后两个人的时候还在想办法射击——而此时别人上百人都正在撤退。
幸好这两个人都不是迫击炮兵,不然120的迫击炮打到人群中一发,可就不是死几个人的事情了。
4. 日军的坦克确实比较烂啊,连新兵都可以首发命中,并且命中后立刻殉暴,太逊了。
5. 地堡里已经扔了颗手榴弹炸了一下了,机枪居然还能再响,战斗精神不可谓不顽强。
电影中还有两个人物让我有些费解,一个是集中营中后来病死的那位军官,看他除了是地下党送药的目的之外,在战俘营中好像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呀。
另外一个是戴三角洲帽的那个军官,虽然本次任务的精神核心,但是无论是从决策、方案、实施、配合哪个方面看,没有看到他发挥了关键作用,到后来居然和什么事情都一肩挑的指挥官一样,都是优质服务勋章,当官就是好啊。
http://www.fwolf.com/blog/post/174
亲爱的玛格丽特:三年来,我目睹了难以形容的惨状,写这封信似乎毫无意义。
我常想着我们在一起,我的人生将会如何。
但随着岁月的流失,我开始明白,这只是痴人说梦。
有一件事情我一定要告诉你,你对我的重要性难以言喻,不只是对我,而是对这里的所有人,有你给我的勇气,我才能为手下打气。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拥有第二次机会,我对你的思念,言语难以形容,对你的亏欠,更是永远无法偿还。
爱你的丹尼尔 上
单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这个电影很无聊,简直可以说拍的很烂。
影片的看点--解救人质,这个关键事件居然只占影片的五分之一多一点,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仅剩的五分之一也拍摄的味同嚼蜡。
反观历史真实时间,觉得看点应该是如何将500个行动困难的战俘转移到安全地带,很多战术安排都没有体现,让我看的很痛苦。
打日本鬼子的,突袭俘虏营解救人质
给三星比较困难吧
小日子是可怕的对手。
其实还不错,可能是基于真实的缘故.可是看的版本翻译成中文,很垃圾,出现了不可能在那个战争年代会出现的现代词汇.
水准平平,乏善可陈。
项目管理的经典案例 哈哈
最成功的策划营救。
全剧唯一能记住的话:我是美国人,我们来救你了。
此片与众不同的是视效质量很差,一看投入就不大。故事拍得软弱无力。
人类史上最成功的 援救行动
很好的伪纪录片。可惜正摊上王宝强那个呆子大卖的年代,结果在这里落了个三星半的结果。
这种营救适合任何一个国家看!!更适合日本看。。日本真不是东西!!
战争就是这样残酷的
烂的一逼。米妖就该老老实实死在鬼子手下
没有介绍中那么精彩
集中矛盾,很好
二战特种作战教科书,后四十分钟非常过瘾,长途奔袭寻找敌军防御空隙,穿插直接潜入战俘营,请求当地游击队协同配合把守外围,炸毁桥梁阻挡援军重装甲,守住桥口以双机关枪交叉火力阻挡援军步兵,同时美军特种部队对战俘营实行强攻、第一时间进行火力压制,发起冲锋,以一死一伤的代价几乎营救所有战俘
还好吧,剧本有点弱
太主旋律,中规中矩。
日本人鄙视投降者,更鄙视不战而降者。作为日军的战俘,美国大兵生不如死,九死一生。而这支首次上战场的菜鸟队伍将要完成一个不具战略性的困难任务,救出战俘。#还有G多##电影#历史总是胜利者用来涂脂抹粉的那块遮羞布。二战真实事件改编,美国主旋律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