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如何解构?
科技能否控制自由的意志?
这是影片所要探索的关乎于人类的难题;然而如何预知犯罪,如何捕捉罪犯,似乎只是一个饽论,因为我们无法去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承担过错,更无法改变过去,但人类一直向往的权利和自由,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去争取的,正所谓科技也有两面性,科技也没有完美的系统,最难测的,始终都是人心。
预测和未来永远都是无法去辩证的话题,由此可见,影片设定的所谓犯罪预防系统无非是想挑战原有的观念;男主想通过高科技来预防犯罪,然而抓住罪犯却需要证据,因此最终只能被迫阻止犯罪,并预测了一个男主不敢去相信的未来,于是他自己谋杀了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对此只能被迫去探究所谓真相。
此时男主已经预知了未来要发生的故事,所以只能企图避免遇到未来,因此当他劫持先知从而被逮捕时,系统中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让他改变了原有的计划,因为此时没有人能够阻止他,现实也成为了未来的一部分;或许在面对最复杂的时间唯度,谁也无法保持思维的清晰,更无法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
对于反乌托邦电影来说,公平有序,没有贫困和纷争,无疑是电影的主旋律,然而映入眼帘的科技困扰,依然不计其数;正如对科技的担忧如同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一样,影片中的谋杀罪都是先知预知犯罪,当三个先知的人类长期泡在营养液中,他们只能重复的看那些杀人画面,然而人们一开始就相信先知是没有错的,但在监控中提取个人信息之后,那些所谓的个人隐私和权利都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即便是在高监控的社会中,犯罪也依然不会停止。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预知犯罪中心成立的基础,需要三个拥有超能力的先知提前预知犯罪;于是在六年的试运营中,广大民众对所谓的科学始终深信不疑,但这种科学性的设定不过只是天方夜谭,因此先知的母亲被谋杀的情节并不成立,于是这个充满着辩证精神的故事,便在很多次的生死抉择中发现凶手,那些执法者也只能靠头拷去度过余生,正所谓凶手杀死了“凶手”一样,此时每个人的人生都陷入了死循环,因此即便可以拯救别人,却依然无法解救过去的自己。
“你想做少数者吗?
”这似乎是每个人都无法回答的难题,正如自己如何与自己的未来和过去和解,从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个人评分:8.5
电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预知一个人即将杀人,在这个人杀人前将其逮捕并关押,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了犯罪。
在电影中,关于这个设定的解释,是用一个木球。
汤帅将一个木球扔到桌子上,而法莱尔接住。
假如法莱尔没有接住,则木球必然掉到地上,接住木球,也就防止了木球坠地的事情发生。
看起来这个比喻很正确。
但是人不是木球。
木球没有选择。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木球坠地是必然的。
而人是否会杀人则并非必然。
说到底,人是有选择的。
所以汤帅在面对假冒杀他儿子的凶手面前选择了逮捕他而不是一枪爆头。
虽然他最终还是开了枪,这是那个人一心求死下的意外。
和预知的杀人情景已经不同了。
这是一个悖论。
既然人是有选择的,那么是否应该在犯罪前逮捕关押让准罪犯们失去选择的权利呢?
电影的结尾似乎做了了解答,所有被关押的人全部释放了。
继续想下去。
预知汤帅要杀人的球是咖啡色的。
这个颜色说明这是预谋杀人事件。
虽然汤帅说过,儿子失踪的六年里,他几乎每天都想着杀掉那个带走他儿子的人。
但是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也就是说,他只是在想着杀掉某人,每天都想。
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被预知。
所以,即使你想着杀人,但自己都不确定会杀谁的时候,预知系统并不能察觉到。
只有当你知道对方的身份后才会真正的引起杀机。
汤帅是在预告时间只剩下十分钟的时候才认为对方就是自己一只想杀的人。
那么在十分钟内出现的杀机,是不是应该算做预谋犯罪?
汤帅是无辜的。
这点不用怀疑。
在我看来,他是被利用了。
女预告者利用他对儿子的思念来让他为自己的母亲复仇。
是她精心设计出了这样一个大圈。
于是才会出现汤帅带着她逃跑,并在她预知未来的能力下躲过追捕成功的找到假扮的凶手。
她努力的对汤帅说你还有选择,于是汤帅选择了。
于是杀害她母亲的凶手自杀了,她也自由了。
不用再躺在池子中梦着那些血腥了。
这真可怕。
也有点无聊。
从始至终,汤帅都像个没头苍蝇一样的奔跑着,为的是追寻一个看似已成事实的未来。
设想一下,假如一开始就确定他不认识被杀的人,那么仅仅是限制他的自由,他也就不会杀人。
在时间过后,一切照常。
有点头大了 … … … … 我讨厌想这种迷宫样的事情。
永远都在原地兜圈。
唯一确定的是,电影中的未来,2054年,我可能还活着。
但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无聊的司法机器 … … … …
今天,壹姐想和你们聊聊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
3月18日,Facebook被爆出泄露超过5000万用户信息,第二天股票大跌7%,市值蒸发360多亿美元,CEO扎克伯格一下子跌出福布斯富豪榜前五位。
来源@华尔街见闻作为全球体量第一的社交网站,Facebook把这些用户的信息用来做什么了呢?
这时不得不提到另一家公司,剑桥分析。
该公司是Facebook的裙带公司,2016年获取了5000多万的用户信息,并且对这些用户的个人资料,上网习惯,行为方式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简介地操纵了美国总统大选。
你肯定要问了,这怎么可能?
难道我想选谁,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吗?
壹姐告诉你,还真不是。
据说,剑桥分析公司会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一旦发现账号主人可能是希拉里的选民,就会向TA推送关于希拉里的负面消息,同时增加特朗普的正面新闻,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人的投票行为。
这件事已经曝光,迅速在欧美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国外对于隐私保护这件事十分看重,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就几次陷入数据泄露丑闻。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一个互联网公司能获取到大量用户数据,只要这些数据能值钱(我们知道它一定能),那么这些数据就一定会被卖给第三方平台,而第三方平台会拿这些数据来做什么——多半不会是让人愉快的事。
绕了这么一大圈,壹姐终于能和大家聊聊今天要谈的这部电影《少数派报告》了。
电影是好莱坞著名导演的斯皮尔伯格拍摄,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一部科幻悬疑电影。
先来看看故事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利用具有感知未来的超能力人——“先知”,能侦查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经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
这个“先知”的预测犯罪的超能力,和今天的大数据预测十分相似:通过对人类情绪的监控,在短期内预测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并去阻止它们。
除非那个凶手是个十足冷血的混蛋,计划杀人这件事不能在他心里激起一点涟漪,这样的人毕竟极少,所以这套系统基本可以维持社会稳定。
电影里也是如此呈现的:2054年的华盛顿特区,谋杀已经消失了。
未来是可以预知的,而罪犯在实施犯罪前就已受到了惩罚。
“先知”在预测谋杀想象方面还从未失过手。
如今,“先知”可以是一台超级计算机,一个连接着无数人的神经网络,一个监控着无数人情绪状态的云端数据库。
你说你不相信电脑可以做到这些?
未免太小看人工智能了。
来看看计算机网络现在做到了哪些事:健康手环记录着你每天运动的步数和你的睡眠时间、心率状况;移动支付记录着你的财务状况、消费偏好与行为;社交软件记录着你的位置、聊天信息和人脉资源——这还仅仅是未经处理过的粗放的数据,是网络世界里的冰山一角。
精细化的数据处理是什么样的呢?
比如也许会出现一个复杂而高效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监测人每天的身体状况,包括粪便中的微生物种类、血液成分、角质层的新陈代谢等各项指标。
一旦发现异常,每个人都能及时就医,也节省了医生看诊的大量时间。
又比如根据我们的阅读习惯、有针对性的推送新闻的今日头条。
为什么很多人一点开头条就出不去了?
因为它在不停用你想吃的喂饱你,诱惑你,让你陷入“下一条新闻会更有趣”的无限期待中。
对了,抖音和头条是用同样的技术开发的。
至少头条把这种技术写在脸上了,让你知道自己的主页是怎么来的,未来更多采用相同技术的软件会告诉你吗?
那么,《少数派报告》里的“人人皆被监控”的时代还会远吗?
李彦宏公开表示,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
来源@财新网一不小心,我们又被代表了。
如今,下载任何一款app时,我们都不得不“丧权辱国”地同意一条又一条关于用户没有隐私声明的协议,否则你几乎无法使用任何软件。
曾经,有一家搜索引擎,因为在排名首位展示了假药公司和三无私人医院,而被判处缴纳5亿美元罚款,它的名字叫谷歌。
事实证明科技公司也是公司,不能在道德上对一个利益体做过多期待。
如果它暂时看起来很老实,只是被罚怕了而已。
没人愿意用隐私交换毫无保障的便利性,我们不得不在暴露隐私和与世隔绝中做出选择。
但我们绝不悲观,技术远比人性要坦诚。
黑客之神斯诺登让全世界人们知道了有哪些人正在通过技术手段监控民众,这些人反而陷入了被黑客监控的窘境。
技术是无情的,你想用它控制别人,别人也能用它控制你,这就是“互相监控”的力量。
在大数据时代,人人生而透明。
人真正愿意用隐私去交换的,不是便利,而是个性化的服务,平等的知情权,和知情权所能带来的保护自己的权利。
再回到《少数派报告》中的一句总结:技术应当让人信赖,而不是让人信仰。
仅就电影剧情分析,小说原著没看过就不说了,有空再看,仅谈谈我对电影的理解=======================================在后面的剧情中知道,杀人的房间里同时还有女先知在场。
时间线1.1:【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约翰去杀克劳,克劳被杀。
】这是先知们预测到的可能之一,但是并不是显现出来的影像,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时女先知就不可能在场,而且因为约翰就是防罪中心的,所以他看到自己杀人是肯定会有所采取措施的,所以时间线1.1是会转变成时间线2.1。
时间线1.2:【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约翰见到克劳最终没杀克劳而选择逮捕克劳】选择没杀克劳,所以这可能是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
时间线2.1:【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
——约翰去杀克劳,克劳被杀。
】这是先知们预测到的可能之一,也是最终显现出来的预测影像,影像中有女先知,也有约翰故意杀克劳的影像。
时间线2.2:【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
——约翰没杀克劳选择逮捕克劳。
】选择没杀克劳,所以这可能是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
时间线3:【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
——约翰没杀克劳选择逮捕克劳,结果克劳胁迫被杀。
】这是电影真正发生的主线剧情,也可能是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也可能是会显示出来,但是被拉马给操纵掩盖了。
因为约翰会因为知道1.1的未来所以1.1会变成2.1,2.1的影像显示后导致约翰逃跑一系列波折后并带走先知,而进一步的选择之后,2.1的预测最终变成了3.这一切先知们都是知道的,并在暗中促成一部分条件,导致了整个电影的故事。
========================时间线2.1的预言电影00:39:55克罗:你不杀我。
电影00:41:20克罗:安德顿,等等!
约翰:再见,克罗。
-时间线3的事实电影01:47:07克罗:你不杀我?
电影01:48:38约翰:再见,克罗。
克罗:安德顿,等等!
两个对话,台词一样,结果都是克罗死了,但是顺序和过程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约翰的犯罪是预谋犯罪。
主角说过,过去六年里他都在想1.自己的儿子长大后是什么样;2.如何处置那个绑走他孩子的人。
电影1:11分时,约翰老婆对警探说“他很激动”警探说:“约翰拿着枪看家庭录像,天花板上被他打了个洞”显然约翰心中充满了愤恨,6年里都会想到如何对付绑匪,这就是蓄意犯罪的预谋前提,然后还缺一个目标,就是被杀的那个克罗,克罗是被老头安排的在约翰到现场后才被发现是绑匪身份(伪),所以这是一起蓄意犯罪+冲动型犯罪的结合体================================电影00:34:07约翰:还不止如此,我发现许多案子都有影像失踪(说明防罪中心把少数派报告给删除了,导致第二个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被删,其实是老头干的,不能有意见不一致的预测结果,不然就证明了先知的预测的多样性,导致防罪本身不可靠,不确定的话防罪中心就无法可靠的建立,老头想让防罪中心可靠合理的建立起来,就必须删除那个不确定的东西,如果预测目标对象在未来的事件中第二个结果是没有杀人,那么这个没有杀人的结果预测影像就被删除了,防罪中心默认这个目标是一定杀了人的,所以前去逮捕目标。
所以这个系统可能冤枉过无辜的人。
电影00:59:51老太太:偶尔他们也会意见相左。
大多数时候,三个先知看到的都是一样,偶尔,其中之一会不同。
约翰:我为什么不知道这些。
老太太:因为这些关键报告都被毁了。
约翰:为什么?
老太太:犯罪预防中心想继续运作,就不能让人觉得不可靠,司法系统容不得丝毫怀疑,尽管合理,却仍旧是怀疑。
约翰:你是说我冤枉过人?
老太太:我只是说那些被控谋杀罪名的人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约翰:伯吉斯知道关键报告的事吗?
老太太:我跟拉玛开过玩笑,我们是防罪中心的父母,父母眼中的孩子总是完美的。
老太太:拉马当然知道,但当时我们两人觉得无伤大雅。
约翰:对你来说无伤大雅,但假如我冤枉过无辜的人呢?
如果国人知道,那么这套系统就会崩溃。
老太太:三人中最有天赋的那个拥有少数派报告说明这个系统被设计成,女先知与双胞胎意见相左的时候,会删除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不杀人影像),会只显示第一种报告(杀人影像)女先知是三人中能力最强的但是为什么系统不采取女先知的预测结果而是采取双胞胎的呢,之前说过这个系统不稳定,当一个杀人影像出现后(女先知预知第二个可能出现的未来结果:目标没杀人),说明这个结果多样性,系统不可靠,说明这个这个结果虽然可能会没杀人,但是为了掩盖不可靠性,所以系统被设计成只要是目标出现,只显示杀人的预测结果,无视没杀人的预测结果。
女先知是系统中能力最强的,也是能预测到未来可能性最多最远最深最广,双胞胎是辅助,女先知是关键。
女先知与双胞胎共同完成预言,但是女先知可能会给出第二种预言,所以系统无视第二种。
这个系统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先知劝约翰的目的是不让约翰故意杀克罗,这样就能触发克劳胁迫约翰自杀的剧情了。
约翰不是故意杀克劳的,所以事实不是时间线2.1所展现的那样,所以这套防罪系统是不可靠的,但是其他人不知道真相,约翰被囚禁,拉马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
在电影01:58:54处女先知太淡定了,女先知并没有提前告诉约翰警察来抓他了,而是到了最后一刻逃不掉的时候才告诉他快逃,并且在02:00:43处,女先知依然非常淡定非常淡定,仿佛这一切女先知都了如指掌,想必女先知是在预知未来中看到了后面拉马会被当众揭发,约翰的前妻会救约翰这些事情的。
之所以这么淡定让约翰被捕就是为了之后的揭发。
合理的解释就是,先知会选择性的显示出她所能预测到的所有个可能发生的未来之一。
但是先知能预测的未来是随条件变动而变化的,预测的影像却是固定的,但是未来还是会变化,所以还有很多可能。
电影01:35:48开始,雨伞、气球、女路人、下雨.....先知这一系列的预言说明这一切她都已经看到且计算好了。
电影01:57:09表明,先知能预测各种不同的可能所造成的未来结果,先知对约翰和前妻所描述的正是另一个可能会发生的时间线。
电影的这一切女先知都知道,女先知只用去触发未来的条件就OK了,女先知想要自由,所以触发了约翰这个条件,接连触发之后的所有条件,所以导致了一系列后面的故事,最终先知们得到自由,这一点女先知也预测到了。
电影穿插了大量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回放和预测,很牛逼的设定,不过所谓的“先知”出现让人摸不着头脑,基因的改造应该不会超越时间的限制,真正的突变应该出现在物理学的科技大爆炸……阿汤哥和科林法瑞尔的演技狂飙让人惊叹,汤姆克鲁斯一如既往的帅气迷人,把电影中失子之痛演绎的令人心碎,不过最后能够识破阴谋最终逆转局势,这个人物的内心该多么的强大啊!
依然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有关时间的探索,应该也是其《人工智能》的延展作品,斯皮尔伯格对于类型片的探索远超其他导演,不得不佩服。
如果预知了未来因而改变它,我如何还能宣称已然预知未来?
举例来说,我倘若经过某种方式,得知在待会儿我出门为了肚子打算的时候,会在经过街边的档口被一架史坦威平台钢琴自五楼掉下来砸成肉泥,于是决定今天晚上就自个儿煮碗泡面顺便在里头打两个蛋解决一餐——虽然略嫌寒酸,但不会遇上从天而降的平台钢琴。
因为我知道出门会有意外,所以我不出门;因为我不出门,所以意外没有发生。
但,如果这个意外没有发生,我如何预测得到?
《少数派报告》故事的主干,其实就源于这么一个矛盾情境。
姑且不论斯皮尔伯格在人物设定上对于菲利浦·迪克原著小说所做的更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及电影版本,说的都是在近未来的社会里,有个预防犯罪的机构。
这个机构利用了三个具有预知能力、但心智发展有点问题的异人为基础,依他们所预知的内容得知某人在某时于某地将犯下刑案,于是就能够提前将此人逮捕,防止刑案真正发生。
因尚未犯下的罪行逮捕公民此事是否合理暂且不论,城市里趋近于零的犯罪率其实已然替这套系统提供了最佳的背书。
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一般公民并不会知道未来如何,所以这些预言异人的预卜结果都是正确的,就如同我并不知道头项上会掉下一台平台钢琴所以还是出门吃饭结果发生意外一样;但如果这些未来式的罪犯知道了自己将会犯罪,那么,他们还会决定犯案吗?
故事里的主角就面对了这么一个状况。
预防犯罪机构的核心份子,就发现自己将会在若干天之后,杀害一个同自己素未谋面的人。
审判者在刹那之间成为受审人,于是我们有机会同主角开始检视整个所谓“完美的预防犯罪系统”,看看这个系统是否真的如此值得信赖?
三份预言报告是否总是明白地指出同一件发生在未来的刑案?
三个预视未来的先知异人是否总是做着相同的噩梦?
倘若不是,那我们该如何看待预言报告里的相对少数?
在电影和小说中,三份预视报告中都有一份提及,主角不会杀人;这份少数报告,究竟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
三份预言报里的多数,当真就代表了肯定发生的现实;而代表少数的那份报告,就一定是错误的预视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斯皮尔伯格与菲利浦·迪克采取了完全不同叙事焦点,于是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先来瞧瞧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版本。
少数报告是三个预知者中最重要的、居领导地位的那人所预见的未来。
于是主角设法劫走了这个预知者,希望利用她提出这份少数报告来为自己翻案。
斯皮尔伯格在故事里掺入大量与亲情有关的元素:主角之所以全心投入预防犯罪的工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数年之前被绑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预视者之所以获得预知能力,是因其上一代的药瘾所致,而关键预知者一再重覆的噩梦,则与自己母亲被弑的案件有关。
这些亲情元素在剧中纠葛成一团,最后在结局揭晓之后,斯皮尔伯格进一步否定了这样的系统,甚至替三个预知者安排了幸福平静的生活模式。
再看看迪克的小说情节。
三份报告虽然有两份的结果相同,但事实上每一份都是少数报告——结果相同并不代表过程相同,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这三份报告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迪克的焦点集中在我们之前提及的矛盾:如果主角知道了自己未来的罪行,是否还会照着预言犯案?
第一份报告里的主角将会杀人,而第二份预言报告将主角得知第一份报告结果一事纳入考虑,于是得出了主角打算不照第一份报告的结果行事、将不会犯案的决定。
在这两份报告之后,故事的主角已经在种种情节之中得知了被害者的身份等等原来所不明白的资讯,于是最后做出杀人的决定。
也就是说,最初及最末的两份报告虽然结果相同,但通往这个结局时点的过程却不一样。
迪克虽然提及了政治权力的倾轧、中年危机及夫妻感情的猜忌,但并未花费太多力气在这些问题的描写上头;他甚至不质疑这个系统,只是聚焦在这个矛盾的特例上头。
在斯皮尔伯格的手里,菲利浦·迪克惯写的脏乱、拥塞、混乱型式近未来,自然不可能呈现如同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那种潮湿沉闷场景,或者保罗·范赫文的《全面回忆》里那种工业单调都市,是故,这不但不是我在意的重点,事实上我还得承认,斯皮尔伯格使用偏蓝灰色清冷色调还蛮对我脾胃的。
而他一向被批评的太过商业手法或者太过滥情表现,我都觉得无所谓,甚至连最后童话般的结局场面,我也能勉强忍受,但是似乎他并没有把题目“Minority Report”处理好。
读迪克的小说就会发现,在并不算长的故事走到结局时,迪克回到了“预知报告里的少数”以及“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这两个主题头来。
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
答案是肯定的;于是这个变数再度回头影响预知报告,三份预知报告其实各自加入了不同的参考值,每一份都是题目所谓的“少数报告”。
而在电影剧情推衍的进程之中,斯皮尔伯格以“少数报告其实出自最关键者之口”的方式处理原来迪克故事的情节,再让预防犯罪系统的准确度一次比一次松动,最后否定整个系统——如此动作虽大,却让我有点无法满足。
因为我老会想到一些缺漏。
比如说:为什么明明知道有某个预知者最关键,但却轻易地舍弃其报告?
如果预知者的能力有高有低,那么也许他们提出来的预言份量就各有轻重,遇到三份预知报告内容不同时,是否简单地取其大者即可?
虽然概数原则如此,但这事儿可同某人是否得在牢里过下半辈子有关,如何能够轻率为之?
虽然用了别人的骨架再加进自己擅长的部份,但在经营自身专长情节之余,似乎反而没把原来的故事讲得完全。
简而言之,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的故事结构有缺陷,收尾也没给一个完整的交代。
但话说回来,电影或者小说创作,是否一定要替人性啦、宿命啦、社会结构等等提出最佳的定义?
我相信,用太大的帽子扣在创作品头上,都可能是不公平的;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最要紧——亦即,我的满足与否,其实在于故事是否被完整的说出来。
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里,迪克不提系统是否正确,只提出会产生矛盾的特例,这种作法似乎比较谨慎负责;而斯皮尔伯格一举推翻了整个系统,我们不知道这系统之前到底有过多少误判的可能?
是否有可能在特例之外,这个系统真如影片刚开始时宣称的那么完美?
把系统否定了之后,原来的那些罪犯如何处理?
这些疑问让我在步出电影院的时候,不得不替这个故事可惜了起来,觉得银幕里的那个世界似乎在我爽完了就走之后还留下太多烂帐没有处理。
是的。
这是商业电影似乎很难逃脱的命运。
但我相信,不要给不负责任的结果,故事还是能够找到一个结局能够符合商业电影的市场考量层面、甚至令更多人满意的。
If you suffer from insomnia and really need some sleep, then congratulations! You don't have to take sleeping pills anymore. Instead, you can watch the first half of this film, "Minority Report", which is extremely slow and sufficiently boring to make you sleep. All the digressions and flashbacks only shatter the main plot, and render the film rather unfocused. You only know what "minority report" means after the one hour mark.
在这部电影中,Steven Spielgerg大导演成功地融合了动作、科幻、悬疑、政治、亲情、家庭等诸多元素,使它得以给各种类型的观众带来观影乐趣。
当然,由于原著本身的特点,它的基调是黑色的,这表现为整个影片的色调就是以黑白为主,虽然并非黑白片,但并无多少彩色的应用,呈现出一个灰暗的世界。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受是沉重的、严肃的,但也不乏紧张、刺激和有趣。
作为科幻动作片来看,激烈的打斗、追逐场面明显打上了斯氏的烙印,体现出炉火纯青的掌控。
作为悬疑片来看,各种细节的设置扣人心弦,吊足了观众的味口,令我们爱不释手。
本文擬选择几幕场景进行分析,由此可对斯氏的大师风范略见一斑。
OK,首先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都是前后呼应,富有深意的,值得一看再看。
相信我,有些乐趣是你至少看了两遍以上才会感受到的。
下面我就从我个人的角度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先说我喜欢的部分吧。
这部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
不光是意象,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眼睛。
因为阿汤哥演过另一部与眼睛紧密相连的电影,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导致我有些时候会串台。
眼睛在这部电影里有多层含义。
首先,它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personal identity,相当于中国的身份证。
不管你是工作休闲娱乐,都需要eyedent。
但正如电影一开场表现的,在贫民窟,瞎子(可能是故意把自己的眼球挖出来隐藏身份)和换过眼球的人(非法,当然)比比皆是。
因此,这个卖毒品的瞎子所说的话,“在一个所以人都是瞎子的世界里,独眼者,就是王。
”昭示了整个故事。
影片中关于“看(see)”的强调比比皆是。
开头的案子中,丈夫对着出轨多年的老婆说,“你知道我没有眼镜有多瞎。
”“先知”(precog)重复的说着,“你看不见吗?
你看不见吗?
”以及,主角把孩子弄丢的原因也是因为看不见;他看不见自己的上司,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在骗自己;看不清这个系统,是有问题的;看不清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他以为自己在赎罪,在想办法弥补自己的过失,但真相是,他只是在伤害身边人。
让我们再说回到片中对高科技的展示,so fancy,不是吗?
它从另一个切入点讲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科技。
很多人说我们现在没有信仰,错,我们信仰科学。
这是从科技革命,理性主义之后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我们信仰科学,迷信科学,最终,就会被科学征服。
“先知”就是信仰的实体化,Precrime Department就是教会,Lamer就是教皇。
所以,当先知告诉你,你的未来就是这样,你会照他说的去做吗?
还是说,现在是我们闪耀个人意志的时刻了。
很多人会从征服或者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我觉得这样就浅了,也没什么意思。
但这片子确实叫“Minority Report”,那么既然都提到了少数,不免要说一番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上层精英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之类。
有一个细节,我希望不是我过度解读。
Lamer在庆功宴上,收到了一把左轮手枪作为礼物。
他说,这把枪,象征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
众所周知,南北战争之后,联邦政府的势力大幅度提升,相对的,每个人的自由大幅度缩水。
那么,Lamer的这把手枪,是不是象征着他的独裁统治正式开始呢?
PS 年轻时的科林·法瑞尔真的是好看,我都快忘了我之前有多么喜欢他了,因为他一直接烂片。
片中前神学院学生,FBI探员的设定也很棒,非常睿智的人物,每次紧要关头都会亲吻自己的十字架。
他,才是真正的神父吧,相信自己,相信心中的真理,相信神在保护着自己。
SEE WHAT OTHERS DON'T
【4星】QQ禁片1、男主吸毒,逃跑能力还这么强,那么多人都追不上,有点假2、这种题材的科幻片还比较少见,有意思,预测未来,还靠人,那三个先知也是人,本来就不一定准确,再加上预防犯罪的也是人,搞得好像很只能,每次预测到犯罪还整个台球🎱,太假装请求授权男主处理。
确实这个系统不稳定,不精确3、最后来说,先知也不算是先知了,因为至少在没有干扰的时候,该杀人的还是应该杀人,但是男主最后却没有被杀4、男主的上司太过于重视权力,最后自己给了自己一颗金子弹5、男主是个熟悉的面孔,应该演不少电影。
他适合超级英雄式的、好爸爸式的角色6、挖眼睛那里点到为止,不然就成了血腥恐怖电影了7、男主是个儿子奴,丢了多年的儿子居然还能这么情绪激动8、凶手其实不难猜,那个老头没有在行动上帮男主
水准很高的商业片,虽然有着不少的逻辑漏洞,但依然很精彩。尤其是他带着预言家躲避追捕时预言家给他的忠告一一应验的那段情节,让我在看时不禁惊呼:太NB了!美国人的想象力着实让人赞叹,国人在短时间内是绝对无法企及的~~
太tm长了吧……剧情简介都是骗人的,根本和"少数派报告"没蛋关系;这坏人太好猜了;有个不蠢的老婆多重要,他老婆换了发色我还真认不出;法瑞尔刚变好人两个镜头就死了,太悲催了
斯皮尔伯格理科一定很烂,因为这片被他们改出了一个逻辑硬伤。反正我不信整个这一切是女先知设的局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50076/
未来掌握在你的手里,当预言成真的那一刻你还可以选择。GREAT.
1/10既然预测是准确的,那为什么又可以改变?如果预测的只是一种可能,那为什么要处以极刑?还不如引入“平行宇宙”理论探讨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的科学话题和“犯罪趋向”与“犯罪”的不同处置方式的伦理及法律问题。就算抛开最重要的逻辑不谈,整片的故事情节也有多处过于老套。这个预警系统一出现,警察的丧子之痛一铺垫,我就知道肯定剧情有一个高潮和警察接案的“小丑竟是我自己”有关。一个掩饰罪行的原本正派人物成为了最终的反派BOSS,败因竟是老套到掉渣的“说漏嘴”。那个年代想象出的未来通讯设备还是NOKIA牌的。新型报纸属实没必要了,通讯设备如此发达报纸该直接被淘汰才对啊。摘眼球的装置应该是致敬了《发条橙》。凌志概念车很好看,但是一下生产线就带油吗?
這麼死長 說了個鬼毛 我他媽還標記了3年 2012-7-10
把传输接收破译信号说得多高级都解释不了为什么瘾君子的孩子能变成预见凶杀案的“神明”,太伪科幻了,到头来还是阿汤哥的动作片嘛。
人一直拥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在最终结果发生前,即使提前一秒剥夺也不可以。还有能预测到的未来都不是未来——都是很值得思索的东西。各方面都很不错的片子。带着女机器人一路走然后一路预测利用各种巧合逃过追捕那一段挺黑色幽默的。
为的是斯皮尔伯格和汤姆克努斯而来的。但我们完全是在半睡眠状态下度过了两个半小时。阿门。。事后看了介绍,才了解了整个故事的梗概。我想我根本没有资格来评论。。。是好,是坏,我不知道,先知知道……
穿越片的STYLE阿汤用的多点触摸电脑将是未来电脑发展的方向
阿汤哥经典烂片之一。当然阿汤哥还是有好电影的。
虽然设定很先进 其实内容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保证科技不被滥用?(2012-07-03
眼睛掉了那一段太有喜感了。前一个半小时太啰嗦,进入关键点以后剧情略牛逼。缺点是大BOSS的角色设定有点刻意。2015.2.26成都
blade runner后最好的sci-fi noir 崇洋媚外地觉着植入也能给面儿
2019年重看觉得非常差,差到我简直难以想象为什么当初会觉得这是好电影。Its convoluted script, poorly developed characters and stiff performance just made the whole thing so unbearable in 2019. //画面那个瑰丽啊,我真佩服人的想象力。
Philip K Dick真是高产又质保的神人,有了Spielberg护航,俩真是动力十足的泵血器,让你脑子充血同时局部充血。电影保持了很高的商业元素,科幻味十足,同时悬疑的设置,起承转合间的反转推进都能给人惊喜,除此还有很多影片外的思考。但硬伤也偏多,总体完成程度很高看的过程很爽。被先知吓了几次。
幼稚死
结尾有点拉胯,仿佛前面的铺垫都一拳打在棉花上了。然而声画设计确实很美丽,片头段落结束的时候刚好15分钟。还有一个小问题,先知是大活人,他们没有人权吗,就那样被泡在水里?昨晚看完这部电影夜里梦到自己被追杀……
重看一次發現電影蠻多硬傷的,但概念是超前的。可概念也是迪克的,只能說老斯能把概念給影像化就還算過得去吧。
给我最大吸引力的还是原著。 电影讲不了那么复杂的东西,如果能展现多一点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