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选择平淡而漫长的一生,还是像烟花一样霎时的精彩绽放?
你愿意卑微着生存,还是有尊严地死去?
这部电影看似是一部励志片,可它讲得却是人生;看似讲得是成功,实际上却是在讲失败;你以为讲得是相遇,可它却是在讲如何放手。
l 胜利——黑人拳击手威利拳击教练弗兰基是一个外表冰冷,说话毒蛇,内心却十分柔软的“硬汉”。
他精通各种拳击经验与比赛战略,对拳手在比赛过程中受伤的各种疑难杂症也总有办法去应对,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教练与经纪人。
在这部电影中,弗兰基有过两个一手栽培出来的王牌;黑人拳击手威利是其中之一。
曾经为了能赢得一场冠军赛,弗兰基发掘了威利,并在他身上倾注了八年的心血,竭尽所能去培训他。
可就在世界冠军赛即将来临之际,威利却背叛了他,选择了一名生意人去当他的经纪人,带他去打这场冠军赛。
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弗兰基:所以我给你安排冠军赛,然后他带你去参加?
威利:他说必须这样。
很抱歉,弗兰基,我知道你等冠军很久了。
我也希望能和你一起。
弗兰基:米奇·麦克是个生意人,他什么都教不了你。
威利:你已经教会了一切我需要知道的。
弗兰基哑然无语,电影外的我也同样说不出话。
冠军赛当天,弗兰基还是一个人在家看完了这场拳击赛。
毫无悬念,威利带着毕生弗兰基教他的全部技能轻松夺冠。
观看比赛过程中,弗兰基还是一如既往的投入,只是结束后,显得那么孤独。
这是一场“胜利”的比赛。
威利夺冠了。
也许他以后的人生,会像他说的那样,带着冠军的头衔,在他能赚的时候去赚尽可能多的钱。
面对这些,弗兰基没有愤怒,他平静地接受了。
或许会失落,或许是释然。
——王牌拳击手麦姬
弗兰基另一个一手栽培的王牌拳击手,就是后来出现的女主麦姬。
麦姬是个31岁仍一事无成的愣头青。
就像艾迪后来所说,她走进这扇门时除了胆量,什么都不会。
可就是这旁人看来毫无价值的一腔热血,却是她唯一的天赋——她酷爱拳击。
她可以吃客人剩下的牛排,凌晨起来跑步,没日没夜的练球,只因梦想与热爱。
麦姬从一开始就认准了弗兰基这个老头儿。
她在一场比赛中看到弗兰基给威利止住了几乎不可能再继续比赛的出血,她就下定决心,跟定他了。
起初弗兰基是非常抗拒的,对她说“我从不训练女人”,“训练一名拳手是需要时间的,你太老了”,企图以此让麦姬知难而退。
但是麦姬认准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放弃,她锲而不舍,凭一股赤诚和韧劲儿,打动了弗兰基,让弗兰基同意了做她的教练。
又在麦姬第一场拳击赛被打的连连败退时,弗兰基站出来给出了至为关键的建议,而麦姬也瞬间接收到了弗兰基的信号,一下子将对手击破。
至此,弗兰基才真正地接收了麦姬,正式成为了他的教练和经纪人。
弗兰基开始倾尽毕生经验全心全意地培训麦姬。
在训练场,他跪在地上扶着麦姬的脚一步一步地教她步伐,亲自示范,亲自陪练;全程陪伴、帮她分析、按摩、照顾她,就像家人一样。
而麦姬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天赋,隐藏的潜力被一点点激发,她疯狂吸收着弗兰基教她的一切知识。
在比赛中,她就像一个爆发的小宇宙,连胜十二场,并且每次都是在开头就将对方一举击败。
麦姬开始变得自信而且更加坚定。
如果电影就在这时画上句号,那这只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励志片。
可这部电影的精彩就是,上半部分讲得是梦想,而下半部讲得是人生。
如果电影就在这时画上句号,那这只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励志片。
可这部电影的精彩就是,上半部分讲得是梦想,而下半部讲得是人生。
“失败”——这个梦想有多重。
当麦姬终于可以参加世界次中量级冠军赛时,我们都以为麦姬即将登顶人生中的最高峰,以为一个愣头青即将逆袭成功,以为电影将在冠军、鲜花和掌声中结束。
可就是这次,麦姬却“输了”,而且是彻彻底底地输了。
她遇上了残暴且臭名昭著的“蓝熊”。
在比赛过程中,蓝熊全然不顾裁判的警告和扣分,她出手阴险卑劣,频繁犯规。
而一向以光明磊落的技能获胜的麦姬显然应付不了这种肮脏的招数,而此时弗兰基也看出了麦姬的弱势以及蓝熊的卑鄙和心狠手辣。
弗兰基告诉麦姬,你只管挡住裁判,猛击蓝熊最敏感的部位。
抓住了要害的麦姬,重回赛场,按照弗兰基的指导果然瞬间重获主动权。
眼看胜利在望,冠军触手可得。
可就在麦姬转身的一刹那,狠毒且无底线的蓝熊突然从后面偷袭。
麦姬倒下,头重重地砸在了凳子上。
曾经的辉煌、触手可及的胜利,就在一瞬间,全然崩塌。
麦姬的颈椎彻底断裂,从此只能靠呼吸机而活。
而躺在床上多日,腿部又严重溃烂致使截肢。
而在此时,麦姬的原生家庭又给了她最后致命的一击。
她的妈妈看到麦姬的状态,并没有去尽一个母亲的责任,而是强迫麦姬签字,尽快将财产转移至自己名下。
万念俱灰的麦姬此时已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她想要离去。
如何选择,苟活还是离去?
当麦姬出现在弗兰基的世界时,不只是一个帮他打冠军赛的拳击手,更多的是一种陪伴。
一个孤独、落寞的老灵魂,一个失败的中年女子;两个人的相遇,是一场拳击界的传奇,更是一场灵魂的互相救赎。
麦姬带着一腔热血走进了弗兰基的世界,也凭一颗赤子之心打开了弗兰基封闭、压抑已久的内心。
弗兰基对麦姬的爱此时已超越了一切,他怎么舍得麦姬离开。
哪怕就是这样躺着、说说话,对他也是一种慰藉。
可是现在的麦姬已经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她只想体面地结束生命。
麦姬告诉弗兰基,她见识了整个世界,人们高呼着她的名字,为她欢呼,这是她从未做过的梦,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她现在只想在掌声和欢呼声还没消失前离开。
弗兰基心如刀割,他不想麦姬离开,也不想看麦姬受苦,矛盾的心情深深折磨着他。
他去找教父,去找最好的朋友艾迪。
教父告诉他,不要干涉别人的生死;而艾迪却告诉他,麦姬有过机会,因为你的教导,她从一无是处到站在舞台上去争夺世界冠军。
弗兰基最终选择了理解麦姬。
对于一个有梦想的拳击手,他们想要的并不是碌碌无为的一生,而是有一刻能站在这世界的巅峰,绽放生命,让世界看到自己;对于麦姬来说,这一生够了。
弗兰基深夜来到了麦姬的病房,告诉了麦姬一直以来从未说出的话。
他曾经送麦姬一身绿色战袍,麦姬参加比赛时大家一直欢呼的名字“Mo Cuishle”,意思是“My darling, My blood”(我的挚爱,我的血肉),然后俯身亲吻了麦姬的脸颊。
麦姬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亮光,然后麦姬微笑,一滴眼泪滑过脸颊。
就像最初见到弗兰基时,麦姬也是笑着,只是那时候眼神里是未知、是期待、是兴奋;而现在是满足、踏实和坦然。
弗兰基给麦姬注射了一针肾上腺素,拔下了她的管子,帮她解脱了。
比胜利更重要的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它超越了美国好莱坞经典励志片。
它讲得不是如何成功,而是经历失败;不是要告诉你永不放弃,而是告诉你如何放手。
就像那个总被欺负和嘲笑的拳击手丹吉尔,最后回到拳击馆说“我明白了,每个人都会输”。
如果从一开始麦姬就知道是这样的结局,她还会像当初那样奋不顾身吗?
她当然会,因为这就是她的生命。
她要的不是平庸漫长,而是曾为梦想燃烧,哪怕那么短暂,哪怕搭进去所有,她也会勇往直前。
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哪怕只是昙花一现,但也要轰轰烈烈。
就像艾迪所说,麦姬在闭上眼睛的时候,一定会对自己说“我想我做得还不错”。
那一刻,再没有输赢,只有从容和坦然。
一直想要个女儿,甚至名字都已经想好了,说来有些可笑,你可以想象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男人闲下来的时候脑子里会不停地想象自己女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的样子。
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并不需要特别耗费脑力,我只希望她的一颦一笑能够象她的妈妈。
然而,有件真正需要耗费脑力的事情,我却从未认真考虑过,哪怕煞有介事地设想一番都没有过。
做一名怎样的父亲。
这是一部由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Clint Eastwood讲述的故事,他用这部片子造就了一个最佳女演员Hilary Swank,一个最佳男配角老戏骨Morgan Freeman,而他自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他们共同打造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Million Dollar Baby》(百万宝贝)。
我对奥斯卡并不十分感冒,总觉那只是一个美国明星作秀的舞台,就是美国的金鸡百花,一个国家的电影奖项,怎么和世界性的嘎纳、柏林和威尼斯电影节比呢,然而Clint Eastwood的名字却让我无法抗拒,这位曾经的翩翩美男子,主演过美国西部片中最重要的牛仔枪手——金发仔,去年就以一部《神秘河》捧出了一位影帝,自己拿走了一尊最佳导演的小金人,今年他又一次将一部沉甸甸的作品拍在桌子上,加之Morgan Freeman与他配戏,是地地道道的一发超级老头儿双响炮!
但问鼎影后的Hilary Swank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特别好,起因是她的鼻子以上的脸部太像Natalie Portman,而后者是自打《LEON》放映,就喜欢的不得了女演员。
遗憾的是,Hilary Swank的嘴巴长得太难看了,就像我的嘴一样……很瘦的脸上,长得一张大嘴叉,眉宇间也没有Natalie Portman的精炼!
取而代之是一股凶悍之气。
好了,好了,还是不再对Swank的长相评头论足了,因为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已经完全被她的演技所征服,也相信今年的影后的这尊小金人归了她算是名至实归。
来看影片吧。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老拳击经理人和痴迷拳击运动的穷困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或者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位得不到女儿音讯的父亲和一个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之间的故事。
把它归于体育类电影,显然不很合适,不如说它是一部以拳击为媒介的人文类影片。
就表现拳击本身,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史泰龙的《Rocky》系列,有威尔·史密斯的《拳王阿里》,以及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假期受豌豆的威逼利诱,还看了安达充《KATSU》,前三部拳击题材的电影各有侧重抛开不谈,单说最后一部漫画,其间有的女主角水谷香月是一位迷恋拳击运动的女孩,她将她的儿时的拳击之梦寄托在了男主人公里山活树的身上,那么想象一下,假如水谷香月不是十五岁的中学生,而是一个三十一岁的女子;假如水谷香月的身边没有疼爱她的父亲、母亲或男朋友;假如水谷香月没有把梦想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自己去实现他;假如水谷香月的拳会的经理不是她的父亲但却像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她;假如…… 那么《KATSU》的剧情会是怎样的?
(以上一自然段专门为即使电影盲又是漫画发烧友的豌豆所写) 抛开演技,不谈影片中Swank扮演的麦琪怎样被人打断了鼻子;抛开拳击,不谈一个女孩怎么一次次打出让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之后一记勾拳KO对手;当老经理人Frankie在麦琪耳边轻轻地告诉她MoCuishle的含义,麦琪在微笑地望着他,让后闭上满是泪水的双眼,等待着Frankie帮她实现最后的要求,相信会让任何一个观众落泪,心头的压抑的感情仿佛Frankie拔掉的是自己呼吸用的管子。
这的的确确是一部有些压抑的催人泪下的电影,泪光迷蒙处,依稀看到Frankie独坐在路旁的柠檬派餐馆,一个悲伤的父亲的形象,就这样永远铭刻在了好莱坞电影史上。
我喜欢这部片子,喜欢这个父亲的形象。
人人都爱Maggie,她是百万美元宝贝。
她的拳头让对手无法招架,她是身披绿衣勇往直前的fighter,是孝顺的女儿和乖巧的徒弟,是忠心耿耿的朋友。
其实,她只是一个受了伤的女孩。
要不是肖提醒,我还没发现影片的前半段一直没有眼泪出现。
Maggie就像一个speed bag,被反复击打又反复弹起,仿佛这是她命中注定的节奏。
Frankie对她说,你永远不要在我面前哭泣。
Maggie笑了。
“Yes, boss”,她说。
Maggie真的做到了。
对一名拳击手来说,疼痛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感受,不管它来自于对手的击打还是生活自身的刻薄。
Maggie如此心满意足,因为站在拳坛上,她就不再是那个苟延小餐馆的女招待,而是一名被无数人呼唤的战士,直到,那致命的一击……Maggie没有失败,她只是受伤了。
而这一次,唯有死亡能令她痊愈。
她躺在病床上,喉咙插着呼吸管,左腿裤筒空空荡荡,生命的迹象在离她远去。
“我只能听见你的声音了,boss。
”看见这样的Maggie,Frankie是痛苦的,但他没想到Maggie的苦更甚于他,竟然用最后一点意志咬断自己的舌头试图达到解脱。
那样的疼痛光是想象就令我难以忍受,若不是尊严已降至底线,Maggie怎会出此下策?
可是,仍然没有眼泪,连一滴都没有。
不难预料,Frankie最终还是帮Maggie结束了生命。
他缓缓的俯下身,在Maggie耳边将那句神秘的高卢语翻译给她听:“Mocuishle means, my darling, my blood。
”温暖的泪水涌出眼底,湿润了Maggie最后一丝气息。
……………………面对一个哭泣的女孩,你应该怎样做?
zsg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答案:半个字都不要说,只给她一个“熊抱”——那种用自己的整个身体把她深深笼罩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的拥抱方式。
如果她已经受伤,请不要让她枯萎。
看了片子之后,又有幸拜读了苍穹之泪洋洋洒洒的评论,如我所说,这篇文章比我看片子还受益匪浅。
没有什么可以在写的了,但是仔细想过后,又觉得大多数人需要一个更简明的观念以免和影评一起坠入五里雾中。
有人说,这片子告诉我们,信仰无罪,但信仰可能是错的。
我却觉得这不片子其实无关信仰,至少是反信仰的。
更不用说什么励志了。
佛兰基每天到教堂,在寻找什么,但什么也没找到。
不管信仰的对错,信仰是靠付出人的本性得到的,也就是在获得信仰的过程中,人们失去了自我,无论他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还是法西斯,无论他是一个演员,还是一个运动员。
因为,他有目标,那个目标占据了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他皆可抛。
这是佛兰基一生的悲剧之源。
What the hell do you want!麦琪并没有梦想,是佛兰基给了她,佛兰基也没有梦想,是麦琪给了他。
这个梦想让他们走到了辉煌也走到了终点。
而问题的根结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麦琪和佛兰基都只是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庭,一条狗,一间土屋,一个柠檬派。
而那个辉煌的梦想是一个替代物,尽管它其实什么也不能替代。
幸运的是,在麦琪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在彼此身上得到了,这是他们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虽然只是一瞬,足矣。
这不是一部励志片,这是人性的写照。
佛兰基的选择是对是错?
你接受了信仰,就要接受信仰带来的一切,胜者王侯败者贼的故事是喜剧,但成为悲剧的几率更大。
所以当很多人和媒体,电影和文章激励赞赏励志这类激发人人向上的善意题材作品的时候,悲观的说,这是把大多数普通人推向泯灭本性的火坑的第一步。
为什么这部片子会捧走奥斯卡,我想大概评委们看明白了这部片子想说的是什么了吧。
追加一条,我给了五星,我想专业影评人绝对不会给,那样会显得他们的品位有问题,他们会以超过奥斯卡评委的严格标准权衡镜头演技内涵等等,我不会,浅显的故事,给人反世俗的启迪,值得五星。
从平衡的角度讲,《8部半》那样深刻的电影不会缺星,但这部会。
老師推薦了<百萬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這部奧斯卡獲獎的片子當作作業,雖然沒什麽好感,不過,還是帶著一絲期望看了.不負衆望,很喜歡的style,片子不算沉重,演員很真實,不怎麽煽情,有點血腥,但是很有社會意義--關于安樂死.安樂死這種問題,誰遇到都是一種災難.但是,不能否認,這也是很現實的問題.在看片之前,我一直都是支持安樂死的,看完之後,更加支持了. 人沒有選擇生的權力,總是應該有選擇死的權力吧.一個不能正常生活的人,活著也是一種苟延殘喘,難道就要爲了身邊的人的責任感,忍受著痛苦么?如果她(他)身邊的人真的愛他,爲什麽不能犧牲自己的感受,成全他,讓他解脫呢?喜歡電影裏面的一段話:每天都有人要死,拖地的時候,刷碗的時候,你知道他們最後一個念頭是什麽?我從來沒有成功過.人不是爲了活著而活著,那樣的話,事實的真相就是活著只是爲了死去.
这是个残酷竞争的年代,社会上随处可见充满了挫折感和失败感的人,于是,励志成了热门的话题,热门的已经有些烂俗,到处是励志的书籍,励志的电视节目,励志的电影。
当我观看《百万美元宝贝》已经大半时我还认为,哦,又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的电影,这就是所谓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吗?
好在这部影片的导演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名导成为名导是有理由的,于是,在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影片一转,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还是从头说起,影片的题材是好莱坞励志片的常见题材――拳击,这样的影片我们已经看过太多,一般是一个外面硬朗,内心丰富的糙汉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拳手历经艰险成为拳王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主角却是个女人,一个同样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渴望改变命运的女子要在拳坛打出一片天空。
而影片一开始出现的却是另一个主人公,老迈的拳击教练法兰基·邓恩,这位外表坚强的拳击教练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选手,但却与自己的女儿行同陌路。
这成了他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他坚硬冷酷的外表下是一颗期待着宽恕和救赎的心。
在这个时候,玛吉·菲茨杰拉德出现了,这位年将三十二的女子一直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拳手,而法兰基开始并不接受这个意志坚强的女人,但玛吉的执着终于打动了他,于是他下定决心,开始极力帮助玛吉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朝夕相处的训练中,法兰基和玛吉逐渐产生了深厚的父女之情,法兰基也似乎以对玛吉父亲般的爱来弥补自己对亲生女儿的愧疚之情。
同时,玛吉的拳击技艺也不断增长,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拳手,逐步走向了辉煌。
终于,玛吉站到了女子拳王的冠军争夺的拳台上,她面对的是一个频频使出阴招的卑鄙的对手,在一次又一次被打倒又站起后,她终于逐渐占据上风,似乎她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在一个回合结束后,恼羞成怒的对手犯规一拳将其击倒,她的头颅撞击在板凳上,昏迷过去。
之后的故事转入了伤感与残酷,玛吉全身瘫痪,不得不面对梦想破灭的现实,而此时亲人得冷酷跟令她心寒,她不愿瘫痪在床以她认为屈辱得方式死去,于是她请求法兰基给他安乐死,甚至以咬舌自尽的方式寻死。
最终,法兰基做出了选择,他为玛吉注射了大剂量的肾上腺素,玛吉面带微笑,安然的离开了这个承载着她的光荣与梦想,快乐与伤心的世界。
这是部给我复杂感受的电影,这部电影究竟算有个怎样的结局呢?
显然不是大团圆似的,玛吉未能完成梦想,被亲人抛弃,以死亡作为结局。
但又似乎算不得一个很惨痛的结局,毕竟就如玛吉在请求法兰基给她安乐死时所说的,“我见识了整个世界,人们高呼我的名字”,“他们为我欢呼,我上过杂志,你以为我以前曾经那么梦想过么?
”,“父亲说我是挣扎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我现在也想挣扎着离开”是的,她没有达到最高的梦想,当她毕竟实现呢很多,她毕竟从底层逐步走向了梦想的彼岸,毕竟她终于成为了一个百万美元宝贝,在一次拳击赛世俗的失败中,她取得了人生的成功,她选择了有尊严的死去,选择了以这种方式完成她的最后一场拳击赛。
这部影片鼓励我们,告诉我们即使深处底层也应追求梦想,人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在这个残酷的世界实现梦想是多么的艰难,但我们一定要去尝试,结果可能是失败,但只要在追求中前行,我们纵然失败也获得了比平庸的生活更值得骄傲的成功。
在失败中成功,这不是悖论,因为只要我们真正的努力了,那么我们就最大的限度的释放了自己的能量,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获得了成功,所以,失败不可怕,有时它不可避免,让我们放手一搏,为了理想,为了真正的问心无愧。
这部影片还牵涉到了一直充满争议的安乐死,是的,当一个人请求你终结他的生命时你会做何选择,特别是如果他是你爱的人,你知道他活下去会是痛苦但又如何能终结他的生命,特别是如影片中的法兰基一样要亲手注入能让他视为亲身女儿的玛吉死去的液体。
当一个人选择死亡,你是该劝他好好活下去,让他鼓起活下去的勇气。
还是选择帮助他死亡,摆脱人间的痛苦。
可以说请求安乐死的人是很不幸的,他们甚至连选择自杀的机会都没有,他们连想死都无法自主,或许是因为我缺乏宗教信仰,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真的对人生不再留恋,如果对他来说活着真的是一种痛苦,那么就让他有尊严的死去吧,让他安然的离开,尽管这很残酷。
“我见识了整个世界”,心中久久回荡着玛吉的话语,是的,玛吉成功了,她见识了整个世界,她获得了精彩的人生。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705727.html
故事是很惊人的 是很惊人的 一个得不到救赎的故事 又一个同样的问题 得不到救赎的究竟是死去的人 还是仍然活着的人 还..是所有的人从她倒在地上那一刻开始 我就一直处于巨大的震惊中就像[Mystic River]一样 电影结束以后我却处于一种失神的状态
这是我爱的一部电影,也是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感动的一部电影,到现在才介绍给朋友们,是因为,一直不知道要怎么样去表达我的感受,曾经想了很久,现在只好摘录了一篇影评,加了一点自己的理解,变成了下面的文字,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动的万一,一直觉得,这是一个男人所能爱的极限:这是一个关于爱与痛的故事,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
倘若一个人已然习惯了命运的嘲弄,习惯了他人的离弃,这样一直到死,死水也没有泛起微澜,平静也会相伴。
如果命运跟他开个玩笑,让干涩的盐碱地遭逢春风化雨,开出花来,又迅疾摧毁这生机,他当如何?
弗兰基的职业是拳击教练。
拳击的要领与我们习惯的相反,要击出一记重拳,先要后退一步。
这种悖反延伸到整部影片,我看到命运给弗兰基开了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玩笑,几乎他所有行为的结果都与他的愿望相反。
弗兰基想保护自己的拳击手,他训练了威利八年之久,一直不让威利参加头衔赛。
他害怕因准备不足而失败,而毁了威利的前程。
可威利不能再等下去,他跟了一个能让他打头衔赛的经纪人,离开了弗兰基,带着弗兰基教给他的全部技艺。
想要保护的,保护不了,就象他当年不能保护艾迪一样。
弗兰基的谨慎源于他内心的悔咎。
当年他作为训练助理无权中止比赛,以致艾迪失去一只眼睛。
这隐痛横亘在他心上几十年,他看着艾迪的眼神都带着痛悔。
他心上的另一道隐痛是女儿对他的拒绝。
几十年了,他一直给女儿写信,可每一封信都是原封不动的退回。
他已习惯了打开房门拾起地上的退信,习惯了打开衣柜把它们放进顶层的一个小匣子里,整整齐齐。
简陋、封闭的训练馆就像他孤寂的内心一样空阔、寥落。
无所安放。
几十年不用的速度包就像他早已收拾起的万丈雄心。
当他第一次听到麦琪的受训申请,他本能的反应就是拒绝——我不训练女孩。
后来弗兰基对神父说,你不知道训练她是多么难。
别的拳手会照我说的去做,可麦琪她,总是有自己的主意。
对于一个三十岁的、以前从未接触过专业训练的麦琪,他真的是很认真的教,怎么出拳出击,怎么躲闭防备,到平日里应该吃些什么,麦琪象个初生的婴儿一样,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耐心的去教,而且——她还那么的不听话。
磨合与交融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心灵上的。
从麦琪问他可有亲人开始,到他开车送她去探望家人。
麦琪的孝心母亲并不领情,反倒担心住着这样整洁的房子就不像贫民就领不到福利金。
车里,她告诉他,在这世上我只有你了,弗兰基。
他沉默片刻,调侃道,是啊,在你找到新的经理人之前。
点点滴滴的细节融汇成一件礼物——他给她的绿色真丝战袍,一个名字——绣在战袍上的高卢语Mocuishle,一个愿望——买一间小屋,二人共有的小屋,在小屋里吃着手工制作的柠檬派,感觉就像上了天堂。
她在他的精心调教之下,爆发出惊人的潜能,征战四方,击倒面前的一个个对手,几乎都没有超过一个回合。
就这样,她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比赛,挑战女子次重量级世界冠军,均分出场费一百万美元,不论胜负。
她渴望对手,渴望胜利,她披着绿色战袍在观众的欢呼声和风笛的助威声中登场,回应她的激情,是对面出口的一个巨大的阴影耸然而立,森然逼近。
如死神降临,要吞没她绿色的生命。
意外发生的时候,弗兰基呆住了。
致命的意外,她脊椎断裂,全身瘫痪,不能自主呼吸。
谁的责任?
谁来承担?
后来,弗兰基像个孩子似的责怪艾迪,是你要我训练她的。
他想逃避内心的责问。
麦琪在病床上反省,说自己忘了弗兰基说的“时刻不忘保护自己”,不该转身,不该把手放下来。
实际上弗兰基最清楚意外的本因。
他眼见对手手法下流,麦琪处于劣势,叫麦琪遮挡裁判的视线去攻击对手的敏感部位,因此占到上风。
对手趁麦琪不备,偷袭以致酿成惨剧。
不义之举就像飞去来器,打击对手的同时也会反过来伤到自己,倘若这一股力道反弹自精于此道的小人,其后果是毁灭性的。
弗兰基的痛悔没有写在脸上,而是噬咬着他的内心。
他选择的结果,伤害的不是一只眼睛,而是一个生命,一个他至爱的生命!
艾迪告诉弗兰基,他对自己的建议并不后悔。
有多少人庸碌一生,对自己说,我从来没有成功过。
麦琪对弗兰基说,我尝过成功的滋味,那一刻观众喊着我的名字,你给我的名字。
我是挣扎着来到这个世界的,现在又挣扎着离开。
求你,我不想让他们把我拥有的从我身边一点点的拿走。
我不知道眼见至爱随着崩裂的地表一点点的沉陷下去,自己却不能引手相救,那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他最后终于告诉她一直追问的Mocuishle的意思——意思是我的至爱,我的血肉...这时,我看见了麦琪的眼泪。
眼见弗兰基拔掉她的呼吸器,把肾上腺素注入她的输液管,我仿佛看到一个好不容易修复的、完整的个体生生撕扯成两半,甚至,听到肢体撕裂的声音。
当他走出医院的大门,那已是割裂了另一半的残损的躯体。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疗救自己。
毕竟他的黑夜被另一个生命照亮过,毕竟他的寒冬被另一个生命温暖过,我不知道是否还能要求更多。
「希拉里·斯万克」,这是一个近些年有点销声匿迹的名字,甚至可能有一些新晋影迷压根就没听说这个演员。
但是时光倘若倒退十数年,她可是好莱坞绝对的实力派,两届奥斯卡加上两届金球奖影后得主,有这样履历的女演员可并不多见。
虽然希拉里·斯万克长相普通,称不上美女,不过演技着实出众。
值得一提的是,她获奖的两部电影都关乎「尊严」。
即便题材不同,但无论是《男孩不哭》里的性别角色错乱患者,抑或《百万美元宝贝》中的草根女拳手,都用生命的代价诠释了什么叫做尊严。
《百万美元宝贝》改编自F·X·图尔(原名杰瑞·博伊德)的短篇小说集《燃烧的绳索:来自角落的故事》中的一篇同名小说。
图尔是个类似海明威般的硬汉,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作为爱尔兰后裔,他当过擦鞋童、酒吧侍者、卡车司机,还到墨西哥做过斗牛士,在朝鲜战争时期则在美国海军服役。
49岁后来到洛杉矶开始了拳击手、拳击教练和拳手伤口处理员的生涯,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写下了这篇小说。
可惜的是,这部短篇小说集出版时,作者已经70岁高龄,并且还没来得及看到《百万美元宝贝》的梦想在银幕上实现,就于2002年9月死于心脏手术后的并发症。
直到本片囊括了奥斯卡的四个奖项,图尔才声名鹊起,令人嗟叹不已。
但仅有原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少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画龙点睛的修改,影片不可能会有最终呈现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东木老爷子能赢得最佳导演的缘由。
首先,他增设了黑人老拳手艾迪这个原作中不存在的人物,目的之一便是扩充电影的叙事力度。
《百万美元宝贝》采用了内聚焦的叙事视角,叙述者即片中的人物,从他的视角出发,叙述其体验的世界。
艾迪就承担了这么个任务,影片用他写给男主角拳击教练弗兰基女儿的一封信拉开了故事的大幕。
由于艾迪既是叙述者,又是角色之一,他参与了弗兰基前半生的大部分经历,也见证了女主角麦琪学拳的过程。
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但使叙事更加全面和客观,亦能让观众更充分地体会到叙述者的主观情感,并形成心灵共鸣。
第二个目的与伊斯特伍德的另一个改动有关。
他对由他自己饰演的弗兰基作了一定程度的边缘化处理,包括性格乃至家庭关系。
原著中弗兰基的拳馆生意兴隆,他培养过许多知名拳手,同时家庭也十分幸福。
然而到了影片里,弗兰基的拳馆经营惨淡、门可罗雀,悉心培养的拳手也离他而去。
至于家庭生活方面,他与女儿的关系非常疏远,寄给女儿的信件也始终原封不动地被退回,装了满满一大摞。
独孤寂寞的他只能通过去教堂做礼拜和阅读诗歌抚慰心灵,即使他对宗教已然充满了幻灭。
因而,东木通过增设艾迪这个人物将弗兰基一部分的特征转移到了他的身上,比如原著中弗兰基左眼失明,而影片中则是艾迪;又如艾迪继承了原著中弗兰基温暖的一面,与弗兰克的冷漠形成了对比,特别还增加了他与弗兰克的互动和相处细节,对弗兰克这一人物的塑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曾说过:「一部电影的好坏并不是由它的内容决定的,而取决于如何去处理内容。
」这句话用在《百万美元宝贝》上非常贴切。
经过伊斯特伍德的再创作,使得影片保持了脉络的清晰和简洁,并有了更加强大的故事线和角色,以及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本片以拳击运动作为叙事载体,因此自然有着体育类型电影积极向上、热血激情、画面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特点。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六次拳击比赛的场面,尤其是麦琪与「兰熊」的决战,大量中长焦镜头、特写和慢动作的运用,使场上拳手的激烈比拼和场下观众的群情激昂相互交织,构成了令人身临其境的比赛氛围。
而麦琪学拳的过程更是一部励志的草根奋斗史。
32岁的她几乎一无所有,在餐馆做着服务员,靠捡拾别人的残羹剩饭填饱肚子,省下的钱一部分用在练习拳击上,另一部分还要补贴不能给予她任何亲情和温暖的家庭。
与其窘困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对拳击运动的无比热情,虽然弗兰基教练一开始嫌她年纪太大,还是个女性,但麦琪从未想过放弃,在艾迪的鼓励下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终于用执着打动了弗兰基,并且一步步成长为拥有着强健身体与钢铁意志的出色拳手,甚至登上了拳王挑战赛的舞台。
但如果仅仅是一个冠军的成长史,那么《百万美元宝贝》势必落了俗套。
竞技场面和竞技结果不是体育电影的终极追求,正如东木自己所言:「我之所以对它感兴趣,是因为这不是一个真正的拳击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本片的成功因素之一便是它打破了一般体育电影的叙事范式,英雄并没有走向最终的胜利,而是失去了光环,跌落到了谷底。
麦琪就在即将获胜的时候,被对手卑鄙地突施暗算,因颈椎受损导致高位截瘫,之后连左腿也惨遭截肢。
更令她绝望的是家人的冷酷无情。
在她的奋斗过程中,她的家人从未给过她帮助和支持,反而她在挣到奖金后不忘给母亲买了一所房子,熟料母亲非但不领情,还抱怨这会影响到她失去救济金。
而当麦琪重伤瘫痪后,等来的却是家人叫她尽快签写遗书,以便划清财产,甚至因为她无法握笔,还强迫她用嘴咬着笔签字。
与之相反的是弗兰基和麦琪的感情。
两人都有着满是伤痕、无处皈依的内心,导演将麦琪与弗兰基的女儿并置,起到了移情和代替的作用。
麦琪的勇气与毅力深深感染了弗兰基,使他对女儿的父爱投射到了麦琪身上,同时影片中麦琪的父亲亦是缺位的,弗兰基即为天然的代替者。
弗兰基对麦琪的爱自始至终都表现得比较含蓄,正因如此,才愈加感人。
他每日陪在麦琪的病床边,为她朗读叶茨的诗句,流露出渴望与这位「女儿」远离尘嚣,去往田间小屋度过余生的梦想。
他曾在麦琪的战袍上绣了一个爱尔兰盖尔语的单词,可是他一直拒绝告诉她这个词的意思。
直到最后出于对她的怜爱,决定遵从她的意愿帮她结束生命时,压抑已久的情感再也无法克制,在她的耳边念出了迟到的译义:「你是我的宝贝,你是我的血肉!
」
除了人情味之外,影片最震撼人心的是麦琪对于生命和尊严的态度。
我们一定忘不了麦琪在病榻上绝望的眼神,也忘不了她毅然决然地企图咬舌自尽。
是啊,生命确实可贵,假如她不打拳也就不会躺在床上等死,但要是没有练拳击的话她可能就会一直在小饭馆里做个女招待,这种毫无价值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
麦琪执着地践行了从事拳击运动的梦想,并取得了成功,她在世界各地参赛、登上过杂志封面、挣到了足以帮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奖金,这样的生活是从前端盘子的她不敢想象的。
有了这样的经历,她的人生还有什么遗憾?
与其毫无尊严地苟活,不如让生命就此划上句点,能够投入地活上一次就已经足够了。
麦琪的选择让本片超越了体育电影的范畴,不仅体现了体育运动对个人精神和意志的塑造,更有体育运动背后对人性尊严的反思,以及对悲悯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追求。
「英雄」的意义也不再是胜利、金牌或者荣誉,而是梦想、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百万美元宝贝》仿佛一本充满伤感而又余韵悠长的教科书,指导我们如何超越庸常的生活、如何应对生命和尊严,如何在看透了虚荣和浮华之后从容豁达地面对人生。
♑
这是一部反直觉的电影。
电影里有句台词说,拳击是一种逆向的运动。
你想向右移动,就要先扭动左脚踝;想要向前打出一记重拳,你必须先后退一步。
你要学会违背身体的自然本能,咬牙去忍受疼痛。
要打中别人,就得先学会挨打。
挨很多很多的打。
在某种意义上,这逆向的理论不仅剧透了电影,也剧透了生活的本质。
无常的,才是人生。
没有逻辑可言,却惨然得真实。
电影的片名和前半段欺骗了我,让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洛奇》式的电影。
从无名街头里崛起的大龄女青年,严厉却不失温情的铁血教练,天将破晓前的晨练镜头,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与热血感染力。
是那种很典型的运动电影路线。
她从不被所有人看好,到站上万众之巅,饱含美式英雄的主旋律。
但从玛吉被蓝熊一拳偷袭击倒、砸向场边那张该死的板凳开始时,我的胃也像是被这部电影重重殴打了一拳。
运动生涯就此断送也就罢了,玛吉的命运比我所能设想到的残酷故事还要更加黑色。
脊椎断裂,高位截瘫,腿部坏死截肢,从此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命运像是一个不好笑的残忍玩笑,总让人觉得特别不公。
她明明距离成功,只差一步,只差一次回头。
而比所有人更难过痛苦的是玛吉的教练,如师如父的“Boss”弗兰基。
名为人生的拳击手,是如何将他击倒的?
家人的背弃冷落,多年爱徒的辞别,付出一切心血造就的“莫什库勒”的倒下,就像长夜里仅存的几盏蜡烛在人生末年时逐一熄灭,令人心碎。
这里不得不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演技实在太好了。
他的眼神、他的身形,他隐现在黑暗中脸上刀刻一样的纹路,即使什么也不用说,他光是站在那里,你都能感受到一个男人是如何由岁月与苦难浇筑而成的。
所以我一直认为,他没有拿过奥斯卡影帝,不是他的遗憾,而是奥斯卡的遗憾。
为了让这故事更充满摧毁性,电影还安排了玛吉吸血鬼一样的原生家庭的戏份。
当女主躺在病床上,连手指都无法动弹地虚度惨白光阴时,她的家人们却在环球影城玩乐。
当他们让玛吉用牙咬着签字转移财产时,我看见了什么是人性卑劣的下限。
还好玛吉没有签字。
她终于看清那些面孔的肮脏丑陋,选择让烂人们于无底泥潭中自生自灭,我才能稍微轻吐口气。
可那又能如何呢?
即使一时解气了,好人依旧于长夜时无声而殁,恶人仍在青天下昭昭而行。
我们愤怒,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不该是这样的。
我们麻木,因为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电影里,废铁对弗兰基说,你要接受和习惯人无论如何都会死去这件事。
People die every day, frankie. Mopping floors, wash dishes. And you know what their last thought is? "i never got my shot." 这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人离开,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庸碌无为,至少玛吉曾经拥有过辉煌闪耀的瞬间。
连玛吉自己也说,她听过无数人为她而欢呼,这是她在做餐厅服务员时做梦也不敢去想象的事。
但这些仍旧无法让观众、无法让我释怀,因为我们都知道,弗兰基和玛吉真正想要的,不是那些喧嚣的声名,不是擂台下的欢呼,不是电视报道,而只不过是一间小木屋、一块水果派、一抹来自家人的温暖罢了。
有时候我也会想,这一切的本质是否都没有任何区别?
在拖地板洗盘子的生活中死去也好,在万人敬仰的盛名中死去也好,生命长河的尽头是否都只是殊途同归。
如若一切终归虚无,那么我们所追寻的人生意义到底有何意义?
毕竟当万古成空以后,再伟大的作为也将不被这世界记得。
最近在读《荒原狼》,里面一些充满虚无概念的字句时常像闪电掠袭过般让我深感共鸣。
“假如我有段时间既无欢乐也无病痛,需忍耐所谓单调无聊的好日子,我幼稚可笑的灵魂深处便会感到格外痛苦和难受……我宁愿忍受剧烈的疼痛在身上燃烧,也不愿感受这宜人的室温。
”我也总会为日复一日的平静日常而感到难以形容的愤怒与悲哀,尤其是当我借助书本或电影窥视另一重激昂人生、来自某个世界的投影时,这种感觉尤其更甚。
但看完电影以后,我想我多少有一些新的、或者老生常谈的感想了。
我看见很多人和我一样,感觉自己被这电影骗了,觉得它根本不励志。
可即使电影的故事如此惨烈,我依旧觉得,这是一部相当励志的电影。
因为励志不等于成功学,不一定要有光辉的结局,而是这个过程里,主角们贯彻生命之道的信念与精神。
无论是成为拳王站在世界顶点的洛奇,还是在擂台上燃烧成白灰的矢吹丈,或是擂台下带着种种不甘黯然离去的玛吉,他们都拥有同样炽热的心与灵魂。
人生之旅的终点不可捉摸、充满荒诞与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所以结局或许根本不重要,而是你如何在这段短暂旅途里以什么样的姿态和这个无情无理的世界去战斗。
即使瘫痪躺在病床上,玛吉也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仍然可以假装轻松地和弗兰基开汽车与飞机的玩笑。
她不断被否定、不断被打击,也从没有选择放弃。
到了最后的最后,玛吉看似选择放弃了生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用最无力的姿态,以自己最强硬的意志掌控自己的人生。
即使我自己难以做到,总在为生命里不可控的低谷与挫折(这占据了生活的大多数)而感到消极失意,我依然钦佩这样一种人。
他们不计结果地活着,只是不断地挣扎与战斗,挨很多很多的打,依旧能笑得出来。
这样的过程,我想比所有结果更励志。
在看本片时,我脑海中时常会想起《千钧一发》里文森特对他弟弟说过的一句话:“我和你不一样,我在游泳时,从不为往回游保存体力。
”大多数人的一生,只是站在水边踟蹰徘徊,却不敢踏入那片神秘未知的黑色水域,然后有一些人淹死了,换来的只是嘲笑。
但愿有一天,我也能有勇气孤注一掷地跳入那片水中。
Clint Eastwood一如既往的克制,但种种情感已经自然而然的从中流露爆发
世事残酷,东木垂老视角下的英雄色彩。两年后Flags的结尾叙事极类似这种小调:西部沙尘味道的旁白,悲剧性的小人物,老爷子招牌淡泊,英雄不言当年勇,尘埃落定自去留。Scorsese讲的是繁华美国梦,Eastwood独爱沉静中的美国价值。那本诗集消磨时光,我们要读出其内涵,就同知道东木去了何方一样无解。
故事很一般,非常一般,也没什么意思,拳击场面更是小儿科。就这样的电影居然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唉。。。。唯一的一点是拍电影那个鼻梁打断了的特效很真实,怎么做到的,厉害!那么大的冰块是怎么放进矿泉水瓶里的?!
最后四十分钟,弗里曼的旁白突然消失,电影就变得像一发催泪弹。看到“My darling, my blood”那里真是没法控制了。。。一部很不一样的拳击片,是关于“放手”的
理解,并不苟同,更不支持。另,刻画的家庭背景与情绪过于呆板单一,结合剧情显得突兀不合理。一星演技,一星经典的三人称视角讲述的叙事方式
Boxing is about respect. Getting it for yourself, and taking it away from the other guy. If there&#39;s magic in boxing, it&#39;s the magic of fighting battles beyond endurance, beyond cracked ribs, ruptured kidneys and detached retinas. It&#39;s the magic of risking everything for a dream.
拥有纪录片一般真实冲击力的电影,人性中最隐秘的东西被挖掘的如此清晰。
老牛仔的老手法,只是觉得希拉里斯万克怎么老是囿于中性的角色···
my darling,my blood.....一群人的演技太棒了。。。最后拔管的时候感动了。。。一切为了爱。。原则只有。保护好自己
本以为是励志片,前半部分也确实是这个套路。但是麦琪在冠军赛中颈椎受伤后,电影讨论人生和亲情。后半部分没有共鸣。3.5
由于女儿的疏远,拳击教练法兰基长时间在人群中封闭自己,直到麦琪走进他的体育馆,历经挫折,麦琪强烈意志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软化了法兰基的心房,决定承担一切风险调教麦琪成为女拳击手。在训练的过程中两人的遭遇启发了对方,他们发现彼此意气相投,一同找到力量超越过往伤痛,同时在彼此身上找到失去已久的家人归属,他们同舟一命面对一场超过想像需要无比精神与勇气的抗战。
不是每个努力奋斗的人最后都可以成功
从头看到尾的平淡电影
感人的电影我都想吐怎么办呢
“拳击中的每样东西都是逆向的”。为了看励志电影才来的!结果,哎!前半段励志,后半段无力。有些事努力可以成功,有些事情回天乏术。“保护好自己”。
我不懂,每一个竞技体育比赛的主角在最后一轮都能够遇到玩阴招的对手,这是什么偶像剧情?难道世界上除了你就没有其他人以纯粹的心境去热爱一项事业吗?此外,既然选择用肉体去支撑高危的行业,就应当对受伤抱有心理准备好吗?(哎我真的太冷酷了
不是励志片而是伦理片。。。。
一个失败的人,在唯一的爱好面前可以低声下气、卑躬屈膝、捡吃垃圾,也可以无限制的努力,最后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居然让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一切。但是换不来的还是理想的生活和温馨的家人。这可不是好莱坞在作秀,是事实。当他被击倒后,将面临另一场战斗的时候,显然那个不是他心爱的领域,他选择了放弃
我没看懂啊,一般啊
又是一个为梦想赌上全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