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看了,她说看的腿都软了,我告诉她真实的情况比电影残酷得多。
周围有很多带着孩子看的,孩子看着看着哭得稀里哗啦。
观影结束灯光打亮,人人脸上一片肃穆,我后面的老人摘下眼镜擦泪。
我不太去影院看电影,这次就冲着长津湖三个字,我早想好不管谁拍的谁演的都要看看,不管孩子怕成什么样都要带她看一看。
其实我多虑了,孩子完全看得进去,而我是借助电影,印证我所想了解的那段历史,电影能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历史的血肉,对我来说,已经完全值回票价,过两天打算带父母去二刷一下。
我知道这是商业片,知道片中哪些对史实所言不详、哪些所言甚详,但绝不至于才7.6的均分。
是,电影就是电影,尤其是这类商业电影,不是把对战役完整脉络的呈现、对真实的再现摆在第一位,远不如纪录片,情节、演技、特效等都有明显的套路。
但商业片不都这个德行?
宣扬主旋律、价值观的电影就不纯粹?
那珍珠港这类电影又算什么?
诸多文青能给拯救大兵瑞恩、钢锯岭、珍珠港这类一毛一样的商业战争片评出高分,却在此亮出双标,评论区百般冷嘲热讽、阴阳怪气、人身攻击,这等怪现象让人心寒!
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简直懵圈。
想知道徐克、陈凯歌、林超贤这三位大导演在处理这个画面的时候是否记得自己是在拍电影,而不是做PPT汇报演出?
有什么剪辑手法是不能处理这段叙事的,非要用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呈现…… 包括后面美军感恩节食物丰盛,我军忍饥挨饿也是十分粗暴的对比衔接,这种剪辑手法是不是过于粗鄙了?
在这点上实在有些失望。
看完电影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心里好多好多话想说,但是由于我的语句匮乏,最后安利给小伙伴的时候只剩一句“好看!
”。
这部电影真的很震撼,场面宏大,历史背景让人不自觉的代入当时的情形。
战场上的冲锋、拼杀、痛苦、希望,展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里的主角,好像不再是我们心里的那个主角,他们不再有强烈的主角光环,不再有以一敌百的强悍,他们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看的人心揪揪着。
其实我一直在等万里的小宇宙爆发,杀他个千八百个,但是没有,他依旧只是一个在哥哥身后刚入伍没几天的新兵蛋子。
虽然他也在成长,但还不够。
不够英雄,不够主角,但够真实。
相比于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十九万志愿军战士,剧中的他们只是无数场战争中的一小个缩影,历史上的战争更加残酷,更加鲜血淋漓。
观影结束后,其实有在纠结打四星还是五星。
看了不少影评,甚至感觉一些低分影评点出的问题很对,我在看的时候确实也会存在那些疑问。
转念一想,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你要允许作品在给我们讲述历史的同时存在创作包含一些戏剧性。
真实的战争,应该会比电影更残酷吧?
最后的最后,无论是为了雷公最后的那首沂蒙山小调,还是那些在国家刚刚起步努力奔赴前线的那群最可爱的人,我都会打下这个五星。
“沂蒙那个山好诶…”
看得很累 很消耗。
场面是没问题的 专业的。
但是 剧本完全不行 浪费了好演员们的演技。
故事完全是散点 这一点那一点 黄轩的线和剧情毫无关系 硬融。
你能感觉到这仨导演好像是在暗中角力 就是“我们谁的戏也不能删”!
所以整体没有取舍 没有轻重分配 没有起承转合 强弱处理。
节奏全是一直给满 音乐全程走高,一路狂煽,没有消停的时候。
小战役当成大决战拍 到后来真正大决战 观众已经看了快三个小时 被轰炸的很疲惫了。
这里面最可爱的角色无疑是胡军饰演的“雷公”,因为这个角色最像个“人”。
而他也承担了最后的情感爆点——开车拖着信号炮一路奔驰,留下滚滚红烟。
吴京呢 太正了 演的挺好 但不生动。
其他的 全是符号 那些人物没有前史 没有故事 全是断面 作为“士兵”这个身份的某个节点和侧写。
千玺呢 不过不失 但基本还是他一直以来的问题 很用力 但确实基础太薄 演的太“流行”了。
那个时候的农村糙孩儿 和重庆小混混 不能是同一种演法 都是那种北京胡同串子的痞气 这是不对的。
李晨那么多戏份 除了大黑牛的生猛以外 毫无特点 欧豪演的角色除了三不信 也没什么记忆点。
张涵予的角色甚至没必要有 可以糅到另一个角色身上的。
老彭找的周小斌演 这是全片最让我惊喜的地方。
整体而言,说教味道还是太浓了,挥之不去。
我们本来就是这种革命叙事的传统 但是你在今天拍这个东西 不能还是50年前、30年前的做法。
其实“被感动”本身就是一种影响 不需要再去用台词生硬的“教育观众”。
你听明白了吗?
我再给你讲一遍!
你听好了!
很多台词都是这种 看得观众心好累。
乱、抢、铺张、炫耀,可是又难掩平庸——整个电影味道就是这样。
浪费了我们这么好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两个小时足够了。
最后 其实到今天 真的自信 就没必要再努着劲儿寻求外部认可了。
不需要多“认同”,只要害怕我们 尊重我们 就足够了 没必要用不切实际的廉价处理来自我满足。
最近《长津湖》正在热映,7天30亿的票房让人为之一振,但一片叫好声中也混杂着许多不和谐的声音。
比如前几天,网上就流出一份所谓的倡议书。
倡议书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最后呼吁《长津湖》的片方将扣除制作成本的票房收入全部捐赠给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和烈士以及失踪人员家属。
本以为这是个网络段子,没想到网上许多人竟然当了真,很多人觉得《长津湖》的主演吴京这些年吃了太多的“爱国红利”,现在理应回馈社会,把自己的收入捐出去。
按照这个倡议书的逻辑,我们可以做个延伸:《你好,李焕英》大卖,是贾玲吃了“亲情红利”,贾玲应该把票房捐出来帮助中国几亿孤寡老人。
《我不是药神》吃了癌症患者的红利,片方应该把票房捐出来帮助中国癌症患者。
我们今天能幸福的生活也是离不开革命先烈的牺牲,我们应该把全部工资捐出来帮助革命烈士的家属。
显然,这个逻辑十分荒谬,我看完这份倡议书,忍不住笑出声,这份倡议书的作者这么富有正义感,却不敢署自己的名字,给别人戴高帽,自己却做了缩头乌龟。
其实这份倡议书的作者并不需要署名,TA的名字我们在熟悉不过了。
TA就是键盘侠。
这类群体往往是现实中的loser,互联网就成了他们的情绪垃圾桶,《长津湖》被逼捐的背后就是这些键盘侠的畸形心理。
这类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类病症。
第一就是玩双标。
在国家层面,他们是“严于律己,宽于律人”。
美国队长飞天遁地,铲凶除恶,这是人类之光;中国战狼穿梭于枪林弹雨间拯救人民,这拍得不真实。
用吴京的话说,这帮人贱不贱啊!
可是到了个人层面,他们却反过来了,“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他们拿道德的尺子去测量公众人物。
柴静做环保视频,他们吐槽柴静开着大排量的汽车;韩红做慈善事业,他们就质疑韩红是否住着别墅开着豪车;他们一边哭喊着社会不公平,一边喊马云爸爸,叫王思聪老公,对于大衣哥、王宝强、岳云鹏这种从草根爬上来的名人保持着俯视的姿态。
说白了就是一种自私的心态,当轮到他们自己的时候,一切原形毕露。
他们吃着廉价的外卖,住着乌漆嘛黑的出租房,在论坛里刚吹完牛,就发朋友圈跪求一个5块钱的爱奇艺会员。
当大灾大难发生时,他们把钱包捂得紧紧的,却跑到明星微博下留言逼捐。
他们会引用《蜘蛛侠》里的台词告诉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你问他们的责任体现在哪里,他们又会用“我弱我有理”来搪塞过去。
总之他们把双标玩的是炉火纯青。
键盘侠的第二条病症就是唱反调。
键盘侠除了发泄情绪就是刷存在感,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唱反调。
以《长津湖》为例,当大部分人都觉得影片拍得很震撼,甚至连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时,网上却突然冒出了许多“军事专家”,给你头头是道的分析出影片的若干个破绽,怒斥影片拍得还不如纪录片真实。
讽刺的是,《长津湖》上映前,有一部同样讲述抗美援朝的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因为没有热度,却不见这帮专家买票去支持。
再比如前年的《流浪地球》,当大家都为中国科幻片的崛起而欢欣鼓舞时,网上立刻出现了喷子,拿诺兰的《星际穿越》却嘲讽我们的《流浪地球》拍得差没内涵云云,那趾高气昂的架势,感觉《星际穿越》不是诺兰拍得,而是这帮键盘侠众筹拍得一样。
这帮键盘侠常用的句式是:“有一说一,只有我一个人觉得XXX并不怎么样吗?
”他们常用的论证手法是,找出一个更牛的东西来显压制现有的东西。
《星际穿越》比《流浪地球》拍的好,所以《流浪地球》就是垃圾;《拯救大兵瑞恩》比《长津湖》拍的好,所以《长津湖》就是垃圾。
这类键盘侠就靠着这几招在互联网上立于不败之地。
键盘侠的第三条病症就是抱大腿。。
键盘侠能力有限,但道理不站在他们这一边的时候,他们就强行和政治正确扯上关系,拥有了不败之身。
比如前段时间的清华腚姐,她冤枉学弟摸她屁股,最后监控证明了学弟的清白,可是腚姐却往男女对立的路子上引,女性在网上能得到更多的同情,腚姐立刻全身而退了。
比如去年的孙杨事件,他明明是违规在先的一方,霍顿等人的言论也是对事不对人,可是孙杨团队却吃准了很多网友的爱国情绪,将质疑孙杨和质疑中国划上了等号,整个事情立刻失去了讨论的余地,最后大家一窝蜂的支持孙杨,等法院的判决结果下来,所有人都傻眼了。
还有这次的《长津湖》逼捐事件,乍一看是无理取闹,可是文中将逼捐这种流氓行为和抗美援朝的战士英勇作战捆绑起来,立刻显得那么名真言顺,你还不能去质疑,你质疑就是对革命先烈表示不敬,这种狐假虎威的行为令人不齿。
键盘侠第四条病症就是带节奏。
以上三点成立后,键盘侠还只能是圈地自嗨,而他们最大的危害就是带节奏,把恶臭之风传播出去,污染了整个互联网世界。
针对一套歪理,他们能寻章摘句、断章取义、春秋笔法,编造成甜美的谎言在互联网上传播出去,而中国大部分的网友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有人一煽动情绪就会上头,然后这股戾气就会形成很强大的破坏力。
网上一则出现一则视频:地铁里老人举步维艰,年轻人坐在座位上闭目养神。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场景立刻开喷了:年纪轻轻怎么不让座呢?
可事实上有可能是,年轻人刚经历被辞退的打击沉浸在悲伤中,而老年人正要精神抖擞地去跳广场舞。
可拍视频者的精心剪辑下,网友只顾着骂年轻人不让座,当真相曝光的时候,大家的情绪用完了,没人再关注事件的后续了。
前段时间的霍尊事件,在前女友陈露的控诉下,霍尊成为了一个口无遮拦、抛弃女友的渣男,这股舆论风暴让他退出娱乐圈,无数网友在线骂他忘恩负义。
可是事件进行到后来,霍尊拿出了很多证据证明事件并非这样,陈露也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傻白甜,可是网友的情绪已经榨干,没人关注真相了。
还有前几年的白百何,她和小鲜肉男友出游被曝光遭到雪藏,之后陈羽凡吸毒被捕,大家才知道白百何事发时早就和陈羽凡离婚,她的行为从道德上看没有什么不妥,可是大家哪管这个,白百何就这么被节奏给带的凉凉了。
为何现在网上的事件都会有多重反转,就是带节奏的键盘侠太多,盲人摸象的吃瓜群众太多造成的。
为何网上流行一句话“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就是大家更愿意相信那些猎奇的惊悚的负面的消息,而忽略掉很多平淡如水的生活真相。
回到最开始的事件,我们把键盘侠的病症套进去,就会发现有多么严丝合缝了。
键盘侠玩双标,他们要求《长津湖》片方挺身而出,自己却畏畏缩缩连名字都不敢署;键盘侠唱反调,当大家为《长津湖》大卖而拍手叫好时,他们却阴阳怪调觉得这是吃了所谓的“爱国红利”键盘侠抱大腿,他们想diss《长津湖》,就把抗美援朝的老兵请出来挥舞起了道德的大棒。
键盘侠带节奏,一个小人物的阴暗情绪愣是被他们包装成了倡议书在互联网广泛传播,道德绑架算是被他们玩明白了。
我觉得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拥有了发声的权利,谬误和偏见有抬头的趋势,这时候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了一种十分难得的品质。
不要做墙头草,否则很可能沦为别人谋取私利的棋子。
国内的主旋律电影似乎总是用力过度,为何就不能用平静的口吻讲述一个鲜活的故事呢?
煽情不代表感人。
一支装备简陋落后的部队,带着满腔热情踏入了冰冷无情的半岛。
这不仅是故事,也是难以磨灭的历史。
我不能妄言这场战争的意义,但心里还是会觉得这一切令人怅然。
任何战争,其本身都是罪恶的。
然而处于战争中的人们,却往往会展现出人性最美的光辉,胜过极光。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第四届中国电影周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开幕,包括《长津湖》在内的多部中国优秀电影向伊朗观众展播。
一位来自伊朗的博主晒出了观看现场的视频,引发国内外网友热议。
视频画面显示,在电影放映前,现场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观众全体起立注视前方,现场氛围庄严。
在随后的放映环节,观众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屏幕。
记者注意到,在伊朗上映的电影《长津湖》配音为中文,但字幕分为波斯语和中文两行。
这时候伊朗选择放映中国电影《长津湖》,对伊朗民众具有重大鼓舞作用。
这和好莱坞电影一样,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方式,现在伊朗面临重大战役的风险,播放长津湖具有现实意义。
10月5日新闻,放映前听到中国国歌,伊朗人民全体起立,极度震撼,首映结束后,伊朗决心反击以色列。
林超贤的暴力,徐克的五毛特效,陈凯歌的二流青年文学,用一段壮烈的历史拍了这一部将近三个小时却依旧讲得稀里糊涂的电影。
几个导演的影子在里面相当明显,本来还以为会分段叙事,一人一个单元,但估计怕“谁丑谁尴尬”(参照《我和我的祖国》),索性集各家之长,领功一起,挨骂共扛。
那么我开始了。
首先电影里面既然都用了大量抠图,千里家那一段就不能稍微做旧一些吗,一看就像某个旅游景点。
故事一部分着重在四字扮演的万里这个愣头青,从观望战场到参与战场的心理变化历程,本也想通过这个视角讲述战争的残酷。
奈何我只看到了这个愣头青各种宛若特约加戏般的场面,且贯穿始终,直到最后都没把这个角色的独特属性讲得明白。
不是所有人领了一条漂亮姑娘的红围巾就有了希望,不是所有人带着死去朋友的信物就有了动力,如果以上成立,那么恭喜,这就是一本二流青年文学刊物,而这里更绝,之后全都一带而过,就好像导演忘了。
既然是集各家之长,那么统一性就很重要,所以这部电影里就看不到这一点。
若是要多线性叙事,不是逼导演非得学《敦刻尔克》那么高超的剪辑,但凡分开来一段一段写小学生作文一样,都比现在这样东一个镜头西一个镜头要顺眼吧,最明显就是战士雪地里啃土豆和美国大兵吃大餐的那里,就恨不得打上字幕:此处为对比镜头。
文戏不说非常糟糕吧,插科打诨就算过去了,建议最好是删去一半(你也可以理解为删去某个导演的戏份)。
理论上来说林导大概是最适合此类电影的,雪中木屋那里的打斗就很不错,但很奇怪的的一点是,一个庞大的战场上,镜头总是只局限于一处,固然这场打斗很精彩,我觉得好像漏了什么。
而后面删删减减一些特效制作出来的爆炸场面以外,真正拍摄到的战争场景居然只有胡军开车那一段令人有些印象。
于是会问,一个长津湖战争你记得了什么?
易烊千玺估计投篮很准。
是的,很蠢。
最后,在这些莫名其妙的镜头来回切了快三个小时后,那个美国军官对着一堆突然出现的电脑特效烈士一个敬礼,电影就完了。
而看之前我曾想象的冰天雪地,寒风凛冽,颤抖的手扣动扳机,冻得紫青的嘴巴拉开手榴弹,战士前仆后继的涌向飞机坦克,全都只在了一堆特效留下的想象里。
【个人评分 8.3】抗美援朝向英雄致敬,吴京这个演员我挺喜欢,近几年真是活跃啊,什么大片里都有.五星上将 麦克阿瑟上线装逼届的扛把子.我觉得唐国强演的领袖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了.这片子好看的,还没开打就感觉燃点上来了.不愧为57亿票房冠军的长金湖确实好看.紧张刺激好片好片,这马继业也来打仗了哈哈.战斗场面是真的多,过瘾.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美国部队:感恩节万岁!
总攻太TM燃了,志愿军威武霸气,血性的男儿冲啊!
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这台词太催泪了.
“不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雷公在战友的怀抱里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这是因剧情太长、影院沙发太热,导致更换各种姿势后,在身体前倾、双手肘搭在腿上托着腮,用最不气血通畅的坐姿看到的最全身颤抖的话,特别对于一个正值失恋期的人来说。
我们都怕寂寞,临死前也一样,无一幸免的。
这是电影带给的第一个感触,至少对我来说,关于小爱。
而最大的感动,还是在片尾,美军撤离途中,以为又遇上了我军埋伏,结果下车才发现,山丘上整齐埋伏的早已是被大雪冻死成的人形雕像。
美军庄严地对着烈士行了军礼,对这些战死的战士,更为那一份尊重,“何为英雄?
让敌人都佩服,才叫英雄”,他们做到了!
突然想起之前短视频里刷到的,在观影片尾,两位观众笔直的站立对着电影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看完影片,我理解了。
敬礼!
我看见那句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的时候,突然的意识到教科书上这样古板的文字,背后的意义实在太沉重太深刻了。
原来不间断的爆炸也算是带有催眠效果的白噪声,我上次大白天在影院睡着还是看「变形金刚4」,真诚推荐给最近睡眠不好的朋友,即便你在观影时没睡着,看完之后大概率也会累的想赶紧睡一觉。
三个小时没看够,最后戛然而止,期待下部春节上映。三个导演融合的还行,没有太大的割裂感,战争场面以小见大很震撼,少年的成长与兄弟情建立的还行。四字弟弟还有《少年的你》影子,配角太出色了,意犹未尽,集结中国最优秀荷尔蒙演员,开心。特效稍微差点意思,但是工业感不错。为台前幕后的电影人致敬,为历史人物致敬。于老板牛逼,操盘难度可想而知。
人物,从正派到反派,全都是脸谱化的、功能性的。北极熊团的boss,全程一副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表情。四字版伍万里一眼看去就是个(20)00后时代少年,像是来参加沉浸式主题教育的。主人公依然对战争不会产生一丝质疑。战争也依然不会对主人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丝影响。特效塑料感极强,部分大场景,真实感还不如《冰雪奇缘》。情节稀碎,主要靠铺得满满的爆炸音效和背景音乐吸引注意力。没想到国内战争片的天花板居然是拍喜剧出身的冯小刚导演。《集结号》和《芳华》虽然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存在这样那样的暧昧和局限,起码塑造的主人公都是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具有一定的人性深度。陈凯歌导演不该是这个水平,希望他能拿出写《少年凯歌》的真诚来拍战争片,以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补标,去年w/小王。就是难看+很烂,其他没的好说的。有人说不喜欢这部电影就是不尊重那段历史,要我说那段历史就拍出了这样一个玩意,到底谁才是不尊重?
感人的是历史,是献身的人民。电影拍的实在一般。这么大制作,能不能把有的布景做的真实一点。
词汇匮乏 词汇匮乏 本质上是我对战争片无感吧 另外是放不开 除了隐约的没衣服没粮食以外 表现得比较好的,称得上悲壮的也只有老雷了 总体上 惨烈 悲壮 之类的词汇都谈不上 另外有点太长了易烊千玺表演的不错 稚嫩气表现得很好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叙事全崩
抗美援朝的一道伤疤,一面旗帜,一声冲锋号,却实在过于冗长。吴京和四字弟弟的【百千万里上战场】在努力跌宕起伏,但却远不如胡军的【雷公传】催人泪下
23 拍得不好,特效不好,人物不好
林超贤对战争的把控很到位啊,还是挺不错的可以看看。
太费眼泪了,几乎场场爆满,我旁边坐着老爷爷,老奶奶,旁边的旁边坐着妈妈带着孩子,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就纳闷了,那么大的投资,连个懂战争排兵布阵的军事指导都没有么?一打仗就是大家一起冲,满山遍野都是人,一炮轰下去要死好几百个。这样虚假的爱国主义,我宁愿不要。
重点不够突出,长的没有什么吸引力。主旋律可以,但是没必要靠音乐烘托,感觉力气用错了地方
塑料特效不停出戏,正派反派都是国产片标准的塑造法,生硬且脸谱化。最后3分之1还是不错的,之前都感觉每个人都在背台词。
电影的整体水平我觉得在介于《八佰》和《红海》之间,算是很有诚意的战争大片。故事背景交代的还挺清楚,对于不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观众很友好。战争场景很真实宏大,有三场大型的战役刻画的很鲜明和残酷,画面的推进很震撼,虽然不是3D的,片子所呈现出的立体感,完全可以做到沉浸式观影。人物塑造每个角色都很鲜明,起码是立体的,不像《中国医生》人物都是扁平化。四字弟弟从初入军队到最后的结尾,有很清晰的成长线。吴京就还是《战狼》那样,胡军和朱亚文正常发挥,李晨再一次证明了不会演戏,让我特别惊喜的是韩东君竟然是有演技的,他可以走欧豪那种路线哎,其他角色基本都是工具人,没啥可说的。没有想到一个战争片笑点竟然很多,突然就有那么一下子打破了战争压抑的氛围。缺点就是文戏和战争戏有割裂感,这也是联合导演造成的通病,
不要再拿爱国当盾牌,守着那点可怜的红钱
上半部,主线覆盖了吴京所率领的七连护送电台及译电员入朝,又随即开赴长津湖前线突击作战的部分。由三个风格不一的导演联合执导无疑是折磨演员又折磨观众,陈凯歌的文戏稀松无力,无论是伍氏兄弟还是毛氏父子都拍得隔靴搔痒;林超贤拍摄村庄支援战这一小规模战役时表现尚可,远距枪战近身肉搏做得有模有样(但两发炮弹空中相撞确实有点抽象了),但徐克负责的高潮决战又演变成各个角色单枪匹马如入无人之境的老一套,毫无调度可言。对敌人的刻画仍然刻板,归根结底是宣传向的战争片第一任务还是「歌颂来之不易的胜利」(《桂河大桥》和《硫磺岛来信》都可作参考)。吴京老家湖州,北京中南海,高潮决战地长津湖在内的部分外景都以劣质特效代替实地取景,不得不令人怀疑是不是新冠导致拍摄周期大大缩短所致。众演员中表现最好的是老兵胡军。
我们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战争是残酷的,希望世界和平,但内心的小我在说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不配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在我们国家发展的路上都会有敌人,竞争对手想要搞乱中国,颠覆中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全程三个小时几乎无尿点,就是有尿意。真的震撼,建议去看I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