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清楚Karate是什么意思再来演功夫电影吧。
既然是对战类,当然少不了反派,于是把最基本的武学精神都给扭曲了,中国功夫什么时候教过人要好勇斗狠来着。
抹黑果然是美帝很擅长的一个事情。
武术是弱者用来保卫自己的,以防守为核心,在电影中所谓功夫的思维内核早已经被美国的所谓主动防御战略思想所置换了。
套用成龙的一句话:在美国,你们都不关开关?
关掉冷战开关,方能拯救地球吧。
贝托鲁奇来到中国,记下了千年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
安东尼奥尼来到中国,记下了默然的表情和土蓝色服装。
JJ艾布斯来到中国,记下了改革开放后夜上海的繁华。
可中国人还是不买账,说天哪怎么还有办证广告和贫民窟。
老外拍中国,似乎从来没有令人满意过。
小德瑞坐在颠簸的汽车上,透过窗子忧心忡忡地窥望着这个全新又古老的东方国度。
起初,他是迫不得已。
他看见毛主席高大的石像伫立在悬挂着鲜红五角星的大楼前。
他看见鸟巢和水立方朝气蓬勃地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里。
他还看见,古韵悠扬的亭台出现在街头,老人们围坐着喝茶聊天。
破烂板房的外面是郁郁葱葱的花园,乒乓老头可是绝世的好手。
打开电视,唯一没有jet-lag的海绵宝宝却说出一口怪异的中文。
每每试着用新学的中文搭讪,每每得到流畅的英文回答。
德瑞彻底疑惑了。
我的一个加拿大朋友说,她第一次来到中国时,看到满目的高楼大厦以为飞机降错了国。
在这个充满矛盾对立的现代中国,庆幸导演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精心挑选出最美的中国衣裳,扮出了一个漂亮的美国梦想。
熊猫很笨,尽管态度很好,通过大师点化稀里糊涂地拿到了比武冠军。
小黑很聪明,但态度不咋地,经过高人指点也"出人意料"地搞定了状元头衔。
其实全天下人做起梦来都差不多。
郭靖也有江南七个怪师父,也有世外高手老丈人,也有生死莫逆老顽童。
而且师父再厉害,也得靠徒弟才能解开心底的结。
种子选手的师父不好当,总得想出类似抢包子和挂衣服这样的游戏来哄孩子。
当然也得有程这样又坏又厉害又讨厌的家伙。
选角导演竟然是两个中国人?
可很明显还是老美的眼光。
我们的女一号美莹同学梳着俩小辫,圆圆的大饼脸,细长的小眼睛,拉一手好琴,还惊悚地会跳热舞。
让我禁不住想起吕燕和秋张之类。
家资殷实,父母封建,开着奥迪,住在府邸...12岁的娃毕竟有点小,不过皮影台下来段美式早恋还是要有的。
小德瑞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经历着起起伏伏的事。
还有那永远激动着的神经质老妈。
有时候,他离中国那么近,近到可以与社区的老头一起打乒乓球,近到可以拥有知心的朋友,近到可以随意触摸禁锢千年的城墙,近到可以穿梭在流动着各行各业小商小贩的市井里;有时候,他离中国又是那么远,远到连动画片都听不懂,远到引起朋友家长的偏见,远到不得不面对隔阂与恐惧,远到即使站在穿着同样颜色衣服练着同样功夫的方阵里依旧想逃离。
直到有一天。
直到有一天,夹克在被“挂上去、拿下来、扔地上、捡起来”的无聊重复中幻化出功夫的雏形。
直到有一天,模仿不再是复制别人,而是练就成如鉴的气韵。
直到有一天,默契不再是水畔的竹竿、墙上的侧影,而是心心相印,生生相息。
直到有一天,臂膀能够更加有力,腿能够踢到铜铃,心能够感知对手的动静秋毫。
马可波罗有一个梦想,面朝日出的方向。
小德瑞也有一个梦想,凝结着千千万万个西方人对古中国的想望。
我有一外教,英格兰人,辞去大学教授的工作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他去拜访吉林一个闭塞山村里的功夫传人,认认真真学了三个月的棍棒,浑身肿过无数个大包。
之后又去了登封,恨不得剃个度当和尚。
不知这部电影他看了没有。
世上再不会有这样的黑人小孩,刚刚12岁就被拉去拍了动作片子。
站在长城烽火台上,直升机围着他轰隆隆地转圈。
这阵势恐怕得羡煞被举起来万众膜拜的辛巴。
帅气,不羁,幽默,嬉皮,街舞,功夫,感情戏。
小贾登明眸皓齿身手矫健,照耀出新一代万人迷史密斯。
他成为唯一一个比威尔还酷还帅的黑种人。
熙熙攘攘的小巷,氤氤氲氲的山峦。
一个美国小孩的梦想,一次好莱坞新星的展望。
在郁结已久的复习间隙里,除了这样的商业片还有什么更合胃口的呢。
这个片很让人失望,逻辑性很差,漏洞百出。
基于三点。
(1)我一直没明白这个中国小女孩为什么喜欢这个黑孩子?有什么催化剂吗?
没有看出来。
唯一的解释就是电影想说中国女人看起来从小就贱。
(2)中国孩子会无缘无故去欺负人吗?
特别是欺负外国孩子?
可能性几乎是零,为什么有这种情节?
唯一的解释就是丑化中国人迎合外国人的反华心理。
(3)为啥教这个黑孩子功夫?
我怎么就没看到原因呢?
电影里的逻辑和原因非常牵强,要知道真功夫的传授需要非常严格的拜师,在外面跪个十天八天的我还能够接受,莫名其妙就成为徒弟了,看起来还是为了争强好胜,武术的真谛根本没有体现。
另外就是这个片子不伦不类,看了想吐,距离《功夫熊猫》对功夫的诠释差了十万八千里。
1,开篇真好。
几个刻度的标记就概述了小朋友在美国的成长点滴和临行时的依依不舍,把十分钟都未必都描述完的内容搞定了。
2,中国航空的超级广告。
LOGO出现的时长足以让搞“植入营销”的那伙人目瞪口呆。
不是镜头中车身或路边广告牌上的一个画面,而是漫长的、多视角的持续。
3,那个小霸王程同学,帅气、匪气的小英豪,其实我最喜欢他了。
4,那个笑容很甜的小提琴小美女,俨然章子怡的幼稚版。
我觉得选这个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契合符合欧美观众熟悉的,以章子怡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美女的模样。
贩卖“中国”,从角色的形象开始。
需要注意,片中的功夫男孩一大票,而女孩只此一位,这算是“完美”的集中呈现么?
5,欧美观众对成龙可能更熟悉。
这次他“卧虎藏龙”,继续“邻家特工”,以物业工人的身份出现,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功夫”的掌握者,广泛又隐秘地遍布中国民间么?
说起来,这样的情节设置真的很桥段。
6,七夕游园会的虚假盛况让中国人脸红。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何其糟糕,七夕的市民气氛远远不如舶来的圣诞等节日。
盛大的游园会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让老外对中国惊艳一把。
7,——就别说武当山上排排坐打坐的道士、太极图、舞蛇的女道士等元素了。
就别说老胡同、故宫的老和鸟巢、大裤衩的新的对照了。
主要的目的还是包装塑造一个传统和现代结合的中国和北京。
8,中国功夫就潜藏在脱衣服、挂衣服等细节上。
这个设计看上去貌似很合理。
同样在片中多处出现的颇具道家思想色彩的言论,制造的深奥和神奇,又能让老外对中国文化惊艳一把。
9,小美女同学的卷发,在片中多处张扬了成人的妩媚。
少儿不宜哇。
10,成龙修车砸车,车上还永远放着刊登车祸导致的妻离子散的那张报纸……这个情节好矫情好编剧的说。
综上,花团锦簇的中国文化的样板式包装呈现,以此为卖点,迎合老外对中国的想象,在相关元素的组合呈现上,这部电影真是蛮成功的。
而外国脏辫儿黑小子学到武术,追到中国小美眉的成功事迹,更是能让小老外们打小开始YY中国。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所成功的话,其中的原因多半就在于此吧。
文化差异制造欢乐是好莱坞电影喜欢的招数,想当年,成龙就这样闯入美国,制造了笑料百出,欢乐无比的《尖峰时刻》系列。
如今,时代变了,美国经济危机了,底特律汽车公司不给力了,美国人也要来中国找工作了。
于是,成龙不必再奔忙,当个后勤师傅,修车砸车的玩玩行为艺术,等着威尔•史密斯他儿来找,这个成龙不一般,不再怎么出手,倒是成了哲理一堆的知心大哥。
《功夫梦》一部开段和尾段都挺欢乐的电影,一部几乎是为贾登•史密斯专门打造的电影,有个好爸爸还是有优势的,当然,在这部影片中,这孩子也显出了一些星象,前途看上去一片光明。
看完《功夫梦》,我当晚脱衣服和穿衣服都带着一丝神圣感,因为成龙说了,这是在练功,生活中处处在练功,电影里,他却是处处在说教,让这片的欢乐度也随之打了些折扣。
很多电影尽管背景时代在变,人物形象在变,但是故事内核常常一样。
比如,这部电影本质其实还是勇者斗恶龙,王子救公主的路数。
贾登•史密斯跟着老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脸不情愿,飞机上就感叹中国全是老事物,看到这里我就一笑,老美果然不懂中国国情啊,不知中国老事物正在被飞速的铲除,换成后来贾登在出租车上看到的四个现代化的鸟窝和裤衩。
接下来的故事脉络就跟成龙闯美国一样,贾登不了解中国现状,闹了些欢乐的笑话,打乒乓球一段激起影院阵阵笑声。
而作为外来人,被当地人欺负是再正常不过的,世界人民有友好的,也当然有地头蛇,贾登不幸碰上地头蛇,倒霉的是还是帮练武术的,更倒霉的是他还无意中跟地头蛇看上的女孩言谈甚欢,这就惨了,一阵哼哼哈伊,贾登就惨遭打爆。
于是,故事脉络清晰了,小女孩如同公主,她哀怨的眼神,甚至到后来直接向贾登求救,无疑如同落入恶龙手中的公主,要这个孩子变身王子去救护,可惜,王子此时只会Rap,于是,当然要成龙出场。
这部电影尽管在中国拍摄,却处处体现着好莱坞式的幽默,从贾登与妈前往中国,到成龙的出场都是如此,特别成龙盯着苍蝇,筷子瞄准,让我以为筷夹苍蝇的神功即将献上时,一个苍蝇拍挥动,如此反差让人大笑不已。
本片的开始一段,笑料不断,无比欢乐,照着这个脉络下去,本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合家欢电影。
但是,到了贾登立志救美,又带出地头蛇后面的无良教头后,进入练功环节,影片就开始出现了与前段有些分裂感的走向。
首先,说教味道越来越浓,好莱坞本擅长于无声处体现“教育意义”,而本片中,成龙却从中国武术提炼出了思想政治课本,滔滔不绝的说教,其中教贾登守规矩一段倒还有些意思,但是只要他面露深沉状教学就无趣了,其实很多东西在细节处已经足以表现。
其次,本片有一段还是不可避免的成了中国风光猎奇一览,随着火车轰隆隆,很多风光景色,名山大川跃上银幕,但是看不出对故事情节有太多价值,同样的,一路上,不好好看风景,成龙依然不忘上课,一段莫名其妙的人学蛇和蛇学人的辩证法,教的贾登回去就想搞精神控制,影响多不好。
类似地,生硬的插入中国文化在中国观众看来也是好笑,典型的就是七夕一段了。
最后,成龙一段情感伤痛的揭示,有些突然,虽然出发点是好的,表现一种师徒二人如父子般的交流和感情上的相互帮助,但是爆发的还是有些突兀。
尽管中段有些磨叽,但是到了后段,故事又有趣起来,特别练了半天,终于看到真正上台比武了。
贾登无疑是最闪耀的主角,成龙在片中没有亮出太多功夫,在我看来绝非他要讲中国功夫深邃的道理,或者他年纪大了而已,让贾登的功夫更突出也是原因之一。
小伙子表现确实不错,他有着美国黑人演员那种天生般的热情和乐观的感觉,以及派生而出的幽默感,一些动作表情颇有他老爸的味道,不说功夫,就这些地方已经体现了表演潜力。
贾登一招一式还是像模像样,而要体现他的强,无疑对手也不能弱,所以对手,那个地头蛇代表的小男孩陆也表现出色,他的角色其实更让我感觉有些悲催,影片交代了,他的无理和凶悍,其实还是老师无良教育的结果,说起来也是受害者。
其实,他也表现出了犹豫和不忍,表现出了一个孩子心中还存有的善良,但是老师一心要徒弟当第一,百般毒害,真是应试教育害死人啊。
而公主一角,在我看来是片中表演上最失败的角色,演员表情和外形过于成熟,那眼睛媚相十足,很有小狐狸精风范,而她做或者开心,或者羞涩,或者哀怨的表情都用力过猛,看着及其别扭,一会悲伤的拉小提琴,一会又来段Lady GaGa,贾登在片中惊呆的表情,我感觉可能不光是演出来的。
影片最终富于教育意义的结束,尽管表现的有些夸张,一场少年武术大赛,到了一方被打残成那样,还惹得万众像看角斗般激动围观,继续比赛在我看来也是够血腥。
而贾登他老母,更是看着孩子瘸腿恶斗,还兴奋不已,这妈也真是对孩子的安全放得开。
成龙带着贾登参赛,也算一次成功营销,看见没,马上就见一脸凶相的小陆就带着一帮兄弟倒戈拜师,留下一旁无良的于老师憋屈不已:好歹给个面子,别当着这么多人反水啊!
当然,好在现场没人看到成龙的魔法拨火罐,要看到了,他定当被捧成神人,写一本《把病拔回去》,绝对畅销海内外。
一部欢乐的,大团圆的电影,虽然中间一段让我听大课着急,但是总体看来,依然是一部值得一家人去欢乐享受的电影。
家长还可以从中学些教导孩子衣服别乱放的良方,不过,只见片中,男孩女孩互抛媚眼,爱意无限,男孩还为泡妞追追打打,不知是否会让部分中国家长感觉有些消受不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c005ee114eb8fecba6ef3f59.html
看完影片凭直觉可以打三星,中间穿插的音乐和片尾曲觉得很给力,也迎合到当下年轻人的口味,再值一星。
总之是部合格的娱乐片,何况也不乏亮点(摄像机大部分时间在穿街过巷,草根但不落后)。
人家基本上是在国内全景拍的,远离他好莱坞的摄影棚,这需要多么严密的体系呀,我连最后的字幕都看完了(平常都是英文字幕看不懂,这回事无巨细的人家全套班底的中文介绍,算开了眼了!
)来这的评论一看,成龙、女主角、英文片名。。。
搞得人索然无味。
大家在看片过程中看到的很多失真的地方我也看到了,都是景德镇子民,你看到了谁不会看到呀?
但是我一点没纠结。
人家拍的就不是专门给你看是给全世界看的,用他们的视角渲染东方文化的神秘(在我们眼里就是做作夸张),还能在某些个时刻把国人也唬得一愣一愣的(比如武当山蛇功。
),那就是他的本事!
是不是人家不用真人非用熊猫抢包子来描述中国文化,大家就都闭嘴了?
儿童片向来是考验导演和演员的最佳题材。
虎父无犬子的童星贾登·史密斯,八岁就在《当幸福来敲门》中展现了让人惊艳的演技,十二岁的他在《功夫梦》中的表演更是集勤奋、才能与灵气与一身。
抛开动作戏不谈,单看多次面部特写的镜头,贾登的表情都极其细腻和到位。
万里挑一的中国女童星韩雯雯的表演,虽然显得稚嫩很多,但神似《七龙珠》里的韩星Jamie Chung,也十足让我惊诧了一下西方人的审美观。
编剧Michael Soccio从西方人的视角看中国,他者眼光或者更为敏锐,能一针见血而不带偏见的看到事物客观的状态。
大裤衩、王八蛋、鸟巢和水立方未见得不能是风景,胡同、四合院、武当山和长城也未见得是装逼和老土。
关键在于,这些中国景物的选取是否信手拈来和恰到好处,在我看来,他们配合情节,实为必要和精彩的笔墨。
作为中国人自己,却不一定真的了解自己。
就好像日本小孩熟知中国历史的程度不一定亚于中国小孩。
中国小孩也未必真能理解武当和长城的文化意义。
《功夫梦》从世界通用的生活细节中抓取语言要素,比如挂衣服,比如求偶,比如认错,比如从挫折和痛苦中重新站起来。
以孩子的智力也能理解养成好的习惯和懂得礼仪、尊重、平和与坚强的重要性。
其文化阐释的深入浅出不亚于《最后的武士》,更在《霍元甲》之上。
就像在水的倒影中看自己一样,摇滚、饶舌、街舞、篮球……一系列西方符号包装之下的中国电影,却并不会让中国的影像模糊,反而更加清晰……什么是普遍,什么是独特,小提琴与皮影戏,汽车与火车,滑板与武术……一对黑人母子从后工业城市底特律来到正在现代化的中国,住进拥挤的中国社区公寓里,会发生什么故事?
真是一次能勾起无限想象力的化学试验……抛开商业化的观光冒险和武术比赛不谈,我看见了中国的音乐少年,我看见了街头跳舞的大妈大婶,打乒乓球的老爷爷,旅游景区的三蹦子,望子成龙的父母,穷人与富人混杂在一起的闹市,吊车鳞次栉比的城市剪影,街边的面摊,食堂的餐盘,堆满汽水瓶的街巷,小学的校服和红领巾……这就是中国,太中国了!
尽管反派的角色除了龙腾武校的教练之外,大多最后“回头是岸”的和谐了。
但是,我想看到的不是为了批判的批判,而是为了真实的不刻意批判。
更重要的,是故事对我们行动的影响,那就是史密斯系列一以贯之的主题:励志。
电影在蛇拳的发威中到高潮结束,蛇拳的精髓当然不是小贾登理解的“用意念控制别人”,而是用静气凝神的自我修为来让别人尊重自己。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爱和恨,友谊和敌意,但是它们当中太多太多,不过是为了“控制”别人,不过是狭隘的自私和无知的自负。
在《功夫梦》中,成龙用太极和长城的智慧告诉一个美国黑人小孩,中国其实和西方的文化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和谐的前提,便是谦和宁静与自强防守中透出的“不控制”,唯有如此,才有独立,才有平等,才有自由,才有沟通,才有分享,才有礼,才有道,才有大爱。
今天是新西兰第一天首映karate kid。
到了豆瓣上一看,祖国人民两周前就看过了,很不爽。
在豆瓣上如果想要把影评顶上去,一定要有高质量的文字和思想,同时要在“回复”数量,或者“有用”数量 到达两位数前,抢占前五名的影评,否则就难以得到豆瓣社区成员关注了。
(这部影片可能遭到中国武术各社团,各大武术学校的抵制,尤其可能遭受武术教练、老师们的抵制。
因为他们可能会认为因为这一部电影,美国人会认为中国武校的老师都是独裁者和虐待狂。
)《功夫梦》(原名叫“跆拳道小子”)最早的版本是1984年拍摄的,它在美国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类型电影的巅峰:,“功夫片”或者是“武术片”。
《功夫熊猫》当中很多情节,都是遵循了“跆拳道小子”的当年确立下来的众多该类型片特点——年轻的徒弟从零起步,师傅很严厉,功夫学习既残酷又富含神秘哲学,而且师徒必须出游爬一次山。
这个类型的原型包含了很多渊源:有李小龙的功夫片,也有风靡美国的《功夫》电视剧,还有——星球大战。
学生学功夫这种故事早在77年的星球大战中就经受了欧洲和美国观众的鉴定,非常受欢迎。
星球大战的导演坦白说, jedi武士们本来就是根据少林和尚的原型创造的,其中的 force 当年就是来自中国的“气”的概念。
终于,2010年的Beijing 成为这个故事的舞台。
这是件让我很兴奋的事情。
要知道,北京已经有很多年像外国摄制组说 NO 了。
好莱坞有个叫“白灵”的女演员,当年就是参与了和理查 吉尔的影片”红角落“从此不能在中国发展了。
那部影片当中,摄制组把摄影机藏在车里面,偷拍了天安门的场景。
在《功夫梦》里,我们看到了奥运会后的北京,也看到了保护很好的老北京。
这是我第一次在一部主流电影里面看到了一个有人类居住,并且适合人类居住的北京。
很多人会讨论影片描绘的北京有多少是真实的,要小心这些人到底有多了解北京——我作为一个在北京生,北京长,现在每年都回趟北京,并且积极地,按部就班地全城乱窜的老北京人,我觉得影片的各个场景——外国人公寓,社区操场,芳草地小学(或是城府胡同小学,都是国际学校),小院,胡同,武术学校,武术学校周边,都让我觉得 至少有99.9%真实。
相信这是一个东西方电影人交互的结果,中国既没有被描写的无比光鲜体面,你还是能看到买破烂的板儿爷,穿的寒酸的街坊;于此同时,你也没有看到特别混乱,肮脏或者特别让人抑郁的场景。
事实是,这些场景的真实度,符合影片要求的真实要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观众都清楚,长城上练功夫很做作,但是大家明白这是功夫电影这个类型——也正因为这个类型的要求,和故事的要求,让我们不需要离开Drew 这个小孩能够理解的“beijing" 和 ” China". 我毫不怀疑,中国的电影人和美国电影人一起创造了这个电影的现实。
除了场景的选择以外,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动机,他们经历的故事,都是让这个影片在中美文化之间筑起一座鹊桥——因为从一个孩子眼睛里面看,没有任何历史的包袱,也没有什么矛盾是不可以化解的,没有什么人不能交朋友的,这比熊猫外交更有效。
首先影片没有涉及任何种族主义的讨论——黑皮肤成为一种透明颜色,没有附加任何美国黑人的文化包袱,也没有中国人不喜欢黑皮的人中国文化包袱。
Parker 母子成为标准意义上的”外国人“。
第二,这里的中国人一点都没有”排外“的特点——一百多年的殖民时期的旧伤没有一点点表现。
没有了以上两种可能产生敌意的地方,小孩能够理解的敌意,其实只剩下了醋意。
情节安排Drew 顿时成为了小罗密欧,见朱丽叶就意味着要挨打。
这里中国电影人的态度很明显: 欺负Drew 的几位少年——第一不能是因为种族歧视、仇视,也不能因为排外,并且也不能因为是他们本来就是欺负人的暴徒——儿童有本性的暴行,但是没有一个会为自己的暴行找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一定要因为有道德败坏的成年人影响他们!
(“跆拳道小子”原版也是如此)(同时,不能因为这一个成年人,而污蔑了中国所有的同样职业,年龄,性别的成年人。
所以需要有好,坏两个师傅。
)这样,影片没有任何对任何种族,群体,类型的偏见,而把所有负面和邪恶的东西转变成私仇——而且是可以化解的私仇。
幸运的是,政治正确的路线不是一个非常做作的决定——恰恰因为,全世界的少年们,都是很自然的政治正确的,当一个12岁 黑孩子看到中国女孩子的时候,他看到不是 “Wow. Asian Chick!” 他看到的就是一个皮肤很好的女孩子。
——还会拉琴。
Drew 的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一条爱情主线,腻腻歪歪的讲了两个半小时——中国朱丽叶表演还挺真实可信,简单淳朴,挺舒服,可惜演员很内敛,没有能够驾驭情感戏; Drew 和 她之间没有chemistry 是很明显的事实。
这点很失败。
当然爱情线很重要,因为如果主人公只是为了不受欺负去学功夫,有点缺乏理想。
所以爱情故事,以及和师傅的关系主线也是一个重大目标,这样让最终的胜利来的更加有意义。
可惜的是, 一个12岁的孩子没有什么可贡献的精神力量。
Drew 没有办法让师傅的转变更加可信,除了在师傅失意的时候拉动师傅练功。
全篇最糟糕的一场戏就是成龙在比赛开始前对Drew 痛哭流涕的说 你教会了我跌倒了爬起来;Drew 回答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拥抱。。
啊。。。。。
真烂。
韩师傅(成龙)的故事,是影片最糟糕的部分。
痛失妻儿的记忆是他的对手,这个桥段既和影片的主题不搭调,也没有实际的具体变化能够证明他战胜了他的对手(比如以前从来不去上坟,现在去了;或者以前从来不联系妻子的父母,现在拿起电话去问候了)。
成龙不战胜自己的对手——不“被生活击倒以后爬起来”,他的故事怎么能算结束呢?
好在影片有些地方让功夫自己解释功夫的奥妙,训练脱衣服穿衣服,然后成龙在一道圣光之下解释说“功夫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也在我们如何对待他人的态度中” 还很玄妙的——同时把暴力为主的这个行为说的很政治正确。
最后由Drew 自发的坚持“继续。。。
比赛!
” ,加上自我领悟的这招武当蛇拳保证了影片的高调落幕。
立志影片中必须有的部分就是当主人公必须孤独地做出一个壮举,赢得全场人的尊重。
这就是Drew 在师傅的阻力下,还是坚持,不退缩。
我想这个时候全场观众不是在为一个黑人小孩加油,而是为了一个面临巨大阻力,知难而上,在探索自己内心力量的少年而加油——无论你有多少文化包袱,这里都不重要了。
Drew Parker 的故事还会继续讲下去(跆拳道小子在86年, 89年拍续集共有三集)。
不知道下次Drew的敌人会因为什么“私仇”而敌视他, 因为如果故事继续在中国发展,所有中国本来的文化包袱都没办法碰。
初次听说这部电影,是关于它的负面消息,说成龙辱国,想想我也是一热血青年,所以为了避免气到自己,我并不打算去看~但阴差阳错,来到电影院的那天的那时间,刚好就只有《功夫梦》,所以偶就很没有革命立场地进去了= =进场的时候很困,打算随便看看就好,但是......但是......没想到啊没想到,看完之后居然让我精神百倍!!
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说这部片子辱国,其实相反,我觉得把这部片子归为爱国影片也不为过!
看着北京的小孩个个英文溜功夫好,连公园老大爷都是乒乓球高手,再看看长城的壮美,还有武当的神圣......说真的,我觉得很自豪!!
也许你觉得电影把北京拍破了,可我觉得很正常,那些地方确实就是北京啊~他有刻意到别的地方取景吗?
也许你觉得把中国的小孩拍得太坏了,可成龙在戏里说了,没有坏的学生,只有坏的老师!
也许你觉得把中国家长拍得太死板了,但我身边都是这样被束缚着的小孩,而且人家家长都说了,我们家从不失信于人!!!
也许你觉得小德瑞打败所有的中国小孩太涨别人的威风了,但是片中特意强调中国人的功夫在民间,而不是现在正红火的跆拳道什么!!!也许你觉得......不要再觉得了,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抛开成见,它让我这个中国人都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敬仰,我不相信对外国人不是一个触动!!!
不要再说什么侮辱中国,什么不尊重中国,那是因为自己对这部片子的期望太大了,它不过是一部电影,怎么负担得起传播整个中国文化精髓的重任??
况且还是美国拍的??
ps:很喜欢片中的一句话,我要继续打下去,是因为,我还在害怕,我不想一直怕下去!!!
希望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面对困难的勇气!!!
The best thing about this movie?....music. Mr Horn did a good job. I can get over the fact it's more Hollywood than convincing; I can get over the fact the director pacted in more "China" neither he nor the film can handle; I can get over the fact that the fictional setting is vastly mis-characterized; I can even get over the fact they make the kids kiss. But I can get over one fact: "the girl" is a serious mis-casting. Would an American girl, aged 12 or 13, acting all bitched-up, watch boys play balls n a park, while pretending she's practicing violin? Not probable, but not impossible. Would a Chinese in Bei Jing? I don't know enough about little girls to answer. But that's not the point. The point is, the girl acts and talks way beyond her age, not an ounce of playful innocence and full of pretense laughters. In fact, if I photoshop and proportionally enlarge her, she would be a full scale woman.用台湾话来说,奥巴桑。
As a popcorn movie, this one qualifies - a rather typical Hollywood branded KongFu movie. As a tale of two child prodigies- wait, three, if you count Justin Bieber (theme song), one enhanced it, another ruined it. But it's not the kid's fault, rather, chalk it up to mis-casting.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励志电影 比那些欧美的励志更讨喜
ok 看
油腻到恶心的大杂烩!以为是个米饭团,咬开方知是汉堡馅,追悔莫及!
我觉得那个叫程演出的挺来劲的其实
女主角好丑啊.
弱智捧人片
看看人家这类型片拍的。
只喜欢史密斯可爱的儿子。。。。
把北京拍的太丑了
风骚女+和小孩子打架的成龙
这部片豆瓣上超过8分,看的人虽然很少。但imdb上却只有不到5分,平心而论,如果场景搬到了日韩,这部平庸到不行的片子,豆瓣上的网友会给这么高分吗?
小妞不怎么耐看
小小年纪就演言情= =
真的是太他妈的好看了 中美合拍商业片的里程碑
和谐合拍片~~~
这不是功夫片 这是美国功夫片
美国人民喜欢看,没办法~~
好看,这小鬼真是前途无可限量!!
看睡老子了。
很欢乐~ 为了看小Jaden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