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黄渤,所以找了他的影片来看,现在回过头看这部影片,很佩服编剧的情节连接,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好象九连环一样,每个情节之间都会有连接的地方,然后组成这么一部有着黑色幽默的影片。
不过,每看宁浩导演的作品都有一种粗鄙的文化在里面,可能跟导演本身的表现手法有关。
但是也不妨碍我看的时候的乐呵。
如果放在现在,你们说这部影片是卖座呢还是爆冷,突然很奇怪的想到这个奇怪的问题。
现如今,逗人发笑,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也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说它容易,是因为打开电脑连上网络,微博上的各种幽默段子可说是层出不穷,范围横贯东西,题材遍布古今,内容有荤有俗,总有一条能包您满意。
可也正因为如今,广大人民群众的笑点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这下可就害苦了那些以往靠取悦观众为生的艺术家们。
这不,连叱咤江湖二十多年的本山大叔都没信心上春晚了。
一个十多分钟的小品想让人捧腹大笑都如此困难,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想让人从头笑到尾,那可真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两年提到国产喜剧,大部分观众都选择一笑了之。
原因显而易见,把观众都当傻子的喜剧片会有正常人爱看吗?
看了太多拼凑抄袭,山寨模仿,皮笑肉不笑的所谓国产喜剧,估计但凡智力水平正常的观众都不会选择和它们制气发火,任其自生自灭就好。
不过进入2012年,不知是不是因为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缘故,国产喜剧片的导演们似乎一下子开了窍,陷入了集体狂欢的状态中,奉上了一部又一部口碑不错的精品。
从贺岁档的《大魔术师》,到春节档的《双城计中计》,再到前不久杨千嬅与余文乐这对黄金搭档二度联手的《春娇与志明》,国产喜剧片好像突然起死回生。
不过,如果说到今年最让咱们东北观众看得过瘾的喜剧片,还得说是新一代实力派导演宁浩阔别大银幕三年后带来的新作《黄金大劫案》。
别的不说,光是听到影片里那一口纯正的东北方言,看到那热气腾腾的酸菜疙瘩汤。
那感觉,杠杠的。
前段时间网上盛传一张2012上半年国产电影票房统计表,在这张表上,大部分国产片的票房那真是惨不忍睹,而唯一盈利的一部影片,就是这部《黄金大劫案》。
虽说宁浩的这部大片花去了老板整整5000万人民币,但上映九天票房即过亿的成绩也足以证明这钱花得物有所值。
不过话说回来,《黄金大劫案》虽然同样收获了观众的笑声,也让宁浩和老板数钱数到手软,这口碑比起宁浩之前的“疯狂”系列可差了不少。
可能是因为上一部作品《无人区》迟迟得不到公映的机会,一心想着把亏损补上的宁浩也实在没有闲工夫打磨剧本,心急火燎的弄出了这么一部作品来糊弄事,这种摆明了来抢观众钞票的态度倒是和电影的名字如出一辙。
于是,走出影院,不少宁浩的铁杆粉丝不由得哀叹连连,回想起2006年那个令他们“疯狂”的夏天,回想起那块让他们“疯狂”的石头。
2006年夏天,一部无名导,无明星,也无宣传噱头的“三无”国产喜剧《疯狂的石头》低调上映。
然而这部看上去在同类影片中毫无竞争力可言的小成本影片却得到了意外的好评。
导演宁浩仅用300万人民币的投资便换回了2300万的票房,更让自己成为了新生代导演的代名词。
影片捧红了郭涛、黄渤、刘桦等一批实力演技派,让他们在其后几年内成为国产喜剧片的中坚力量。
而电影中的各种经典台词至今仍然被观众屡屡提及……许多人当年看完“石头”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这就好比家里拆房子挖出块金砖,出门坐轻轨捡到张美元,看国产电视剧突然看到了《兄弟连》,家里安排相亲结果发现对象是王祖贤。
“石头”的成功要归功于很多人。
首先当然离不开宁浩本人和创作团队的呕心沥血。
据宁浩后来回忆,这部电影光修改剧本就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影片四个编剧连同宁浩本人,关在一间小屋里同吃同住,每天不干别的,就是坐在一起聊天侃大山,想到什么有意思的点子就加到剧本里,就这样把“石头”磨成了一块“宝玉”。
另一方面,宁浩的成功离不开另一个贵人的相助,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德华刘天王。
当年刘德华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后,开启了一个名为“亚洲新星导”的计划,资助六名亚洲年轻导演拍电影。
在内地导演中,刘德华原本看中的是陆川,但凭借《可可西里》的成功,陆川已经成为当时国内火得发烫的新锐导演。
刘德华便决定把机会留给其他年轻人。
很偶然的机会,刘德华在香港国际影展留意到了一部名为《绿草地》的获奖影片,他没想到本来一个看上去应该很闷的故事却被导演讲得异常精彩,他就想认识认识这位导演。
就这样,刘德华与宁浩相识了。
刘德华很赏识宁浩的才华,很快就决定为他出资300万拍摄新片,这就有了这部《疯狂的石头》。
而宁浩为了报答刘德华的提点,在影片中也安排了几个有意思的小桥段。
比如说刘天王的经典曲目《忘情水》在片中一连出现了两次,而刘德华曾经代言过的品牌班尼路也在片中屡屡曝光。
以上的这些八卦呢,如果电视机前的您是个铁杆影迷,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了解。
但可能你不知道的是,之所以“石头”会火得一塌糊涂,还离不开一个英国导演和他的一部代表作,这就是盖•里奇和他的《两杆大烟枪》。
艾迪思维敏捷,是个玩牌高手。
在三个好友的支持下,艾迪携巨资参加了黑社会的高额赌局,不想却落入圈套,欠下50万的赌债。
为了还清赌债,艾迪和朋友们绞尽脑汁,最终算计到一群毒贩身上,并为打劫购买了两杆大烟枪。
不想这群不安分的毒贩,正惦记着他们毒品供应商的钱,并在同一天实施了打劫。
在毒贩们费劲周折,把毒品供应商手中的巨额毒资抢到手后,艾迪他们幸运的坐享其成。
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抢劫案背后,还有更厉害的角色参与其中。
而他们手里的两杆大烟枪,背后也隐藏着不少故事。
1998年,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英国导演盖•里奇拿着手中仅有的八万英镑拍摄了自己筹划长达两年的处女作《两杆大烟枪》。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部颇具实验性质,启用大量非职业演员的小成本影片其后却成为了无数影迷心目中黑色喜剧的经典。
凭借此部影片,盖•里奇一举变身为新一代英国喜剧片领军人物。
其作品中大量的无厘头对白与各种匪夷所思的巧合成为他最具个人特色的标签。
在这之后,盖•里奇又与布拉德•皮特、杰拉德•巴特勒等大腕合作,拍摄了《偷拐抢骗》、《摇滚黑帮》等众多优秀黑色喜剧。
而由他执导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两部影片全球票房合计已突破十亿美元。
从当年名不见经传的英国穷小子到今天好莱坞火得发烫的印钞机,盖•里奇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许多导演一辈子都难以实现的梦想。
当年《疯狂的石头》刚刚上映的时候,大部分国内的观众根本不知道有《两杆大烟枪》这么一部电影,也不知道谁叫盖•里奇,至于说什么黑色喜剧,多线叙事这些复杂深奥的专业名词,普通观众更是从未耳闻。
对于以前一直把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当做圣经来读的观众,突然看到这么一部不按常理出牌的喜剧片,那种惊喜可想而知。
不过这年头,随着网络的发达,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一旦你红了,你火了,那随之而来的,肯定就少不了挑刺、质疑甚至是指责。
《疯狂的石头》很快就遇到了这种尴尬。
不少阅片无数的所谓资深影迷,一看这部电影成了社会热点,也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对《疯狂的石头》挑三拣四。
其实说来说去,这帮人的中心思想就一点:你《疯狂的石头》里面没什么新东西,什么无厘头对白、多线索叙事、各种巧合的设计,包括音乐的运用,都是人家老外玩剩下的,在《两杆大烟枪》里都能找到。
说白了,你宁浩的成功就是建立在抄袭盖•里奇基础之上的。
到底是抄还是没抄?
这件事当时在网络上也是引发了热议。
只可惜当时的网络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当年的方舟子也不像今天这么能得瑟,要不这事的热度保不齐也能媲美今天的方韩大战。
按照导演宁浩本人的说法呢,他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两杆大烟枪》是一部对他影响相当大的影片,《疯狂的石头》中的确借鉴了大量《两杆大烟枪》中的成功元素。
总的来说,这部《疯狂的石头》算得上是他对盖•里奇经典的一次致敬。
你看看人家这太极拳打的,那真叫一个到位。
借鉴、致敬、抄袭,这几个词无论是看上去还是听起来,区别好像都是挺明显的。
但你要是细琢磨,好像意思也都差不多。
那么到底“石头”与“烟枪”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接下来的片子里,咱们不妨来仔细的掰扯掰扯。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详细解读《两杆大烟枪》在艺术上的成就,完全可以写成一篇洋洋洒洒的学术论文。
不过即便对于那些对影视艺术知之甚少的普通观众而言,说出《两杆大烟枪》的与众不同之处也绝非难事。
总的说来,《两杆大烟枪》的过人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酷”字身上。
首先是语言酷:影片中所有演员都操着浓重的伦敦口音,夹杂着各种诙谐搞笑的英式粗口,语言的幽默在影片对白中几乎无处不在。
其次是视觉酷:早年拍摄MV出身的盖•里奇对影片的视觉部分一向重视。
影片中镜头的运用和人物造型的设计,相当具有时尚和现代感。
干净利索的剪接,让影片的节奏明快舒服。
再次是音乐酷:盖•里奇再次展现了自己曾经作为MV导演的一面。
电影从头到尾都在配合画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乐,各种音乐风格,英伦摇滚、重金属、朋克、爵士都收录其中,真是眼睛和耳朵一起过瘾。
最后是结构酷:影片情节的铺垫复杂而不庞乱,剧情发展又是奇趣而不显荒诞。
几个团伙戏剧性地交错在一起,组成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情节。
说完“烟枪”里的这四大“酷”,如果再来回头看《疯狂的石头》,你会惊奇的发现这四条在“石头”里居然一样不少。
语言方面,《疯狂的石头》简直就是一道“方言一锅出”:重庆话、唐山话、青岛话、广东话、普通话在“石头”里轮番登场,几乎每种方言在影片里都留下了一段经典台词。
《疯狂的石头》成就了山城重庆,让重庆话一下子成了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言。
不过说到影片里最有名的一句台词,还得说是那句“我顶你个肺!
”而在影片的视觉方面,两部影片的相似之处同样不少。
有意思的是,和盖•里奇一样,成名之前的宁浩同样是MV导演出身,曾经为名模瞿颖的成名曲《加速度》拍摄过MV。
这样的共同经历或许注定了《疯狂的石头》与《两杆大烟枪》的似曾相识。
即便你是个对画面、镜头、剪辑这些词语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当你看到《疯狂的石头》最后的那段分割画面,也会意识到它与《两杆大烟枪》之间的某种关联。
说到“石头”的音乐,这又是影片极具特色的一大亮点。
相比起“烟枪”中那些劲爆刺激的英伦摇滚,“石头”中的音乐则更具幽默效果。
无论是经过重新混音的《四小天鹅》,还是道哥那令人捧腹的手机铃声,以及出现得恰到好处的《忘情水》,都能让银幕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不管怎样,在《疯狂的石头》的配乐中,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一个年轻导演骨子里的叛逆与张扬。
而如果说到影片的基本结构与情节设计,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两部影片最为相似的地方,也为“石头”抄袭“烟枪”一说留下了把柄。
从整体上来看,人为财死是两部作品共同的主题,而两部影片的基本情节也都是多伙势力围绕一件关键物品展开追逐。
“烟枪”中,赌徒、毒贩、黑社会、毒品供应商这四大势力因为两杆大烟枪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而到了“石头”,价值连城的翡翠同样成为了四伙势力争夺的对象,只不过这次争夺石头的人换成了工厂保安、本土小偷、国际大盗以及厂长之子。
而至于说两部影片在细节上的相似之处,恐怕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比如“烟枪”里面有托儿,“石头”里面则有易拉罐骗术;“烟枪”里面两拨人住在隔壁,“石头”也是;“烟枪”里艾迪输了钱以后镜头开始剧烈的晃动,“石头”里面老包意识到翡翠被掉包之后,画面效果几乎如出一辙。
两部影片中都有所谓的“职业”人士参与,而“职业”人士最后都阴差阳错的干掉了幕后老板……如果说大胆启用新人宁浩的刘德华是所谓的“石头之父”,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提供了足够扎实的物质基础。
那么盖•里奇的这部《两杆大烟枪》则可以算得上是“石头之母”,直接孕育了影片诞生的灵感。
那话就说回来了,妈和儿子长得像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难道能因为妈和儿子长得像就把妈和儿子当成同一个人么?
用今天的眼光看来,“石头”确实借鉴了当年“烟枪”全部的亮点,但是导演宁浩又将其进行了适合中国观众的本土化改造,这才最终造就了“石头”的成功。
如果仅仅是简直的复制模仿,“石头”恐怕很难达到今天的口碑。
作为一位在碟片时代长大的导演,宁浩在他的电影之路上得以接触大量各种国外的优秀影片,而这些影片也就自然成了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人家宁浩自己都说,在中国要做好商业电影,首先要学习。
学习什么,就是学习国外类型片。
你连抄都抄不明白抄不地道,还何谈什么原创?
说到借鉴,《疯狂的石头》所借鉴的对象可远远不止于《两杆大烟枪》这一部电影。
如果你是一位细心的影迷,一定会在接下来的这些片段中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看到国际大盗麦克从屋顶进入罗汉寺大堂的一幕,你是不是有点眼熟?
道哥一伙行窃时的装束,有没有让你想起哥谭市的那位黑暗骑士?
而片末老包电梯内大战国际大盗的场面,好像与星爷《功夫》里包租公包租婆大战火云邪神有那么一点相似。
这就是让人疯狂的宁浩,虽然他只是一个钢铁工人的儿子,虽然他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虽然他没有经过电影学院里系统细致的学术训练,然而靠着自己对电影的一腔热爱,他却成功的把那些自己钟爱的影片巧妙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打造出了一部至少在华语影坛特立独行的喜剧经典。
如果将来有一天,宁浩能和自己的偶像盖•里奇相见,两个人共同分享各自的成长经历与电影之路,估计他十有八九会像本山小品里的范大厨那样,热泪盈眶的说上一句“大哥,缘分呐!
”这两个男人,虽然一个是英国的六零后,一个是中国的七零后,却在对电影的追求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咱们别的不说,就说影片的选角。
盖•里奇的电影,无论是早期的黑色喜剧,还是后来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一概是男士优先,爷们儿气十足。
而说到宁浩,做他电影中的女主角则是一件相当悲催的事,戏份儿少得可怜不说,形象基本也都是惨不忍睹,好不容易到了《黄金大劫案》,有了小陶虹这么一个漂亮点的大腕,结果最后还让宁浩给整死了。
没办法,谁让这两位导演都对男人戏情有独钟呢。
而说到对男性演员的使用,宁浩和盖•里奇都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而这种心得在他们各自的成名作里就已经初露端倪。
不信,咱们接下来仔细分析分析。
一、绿叶却比红花艳,配角里面出大腕。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疯狂的石头》里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而在片中形形色色的男性角色里,几乎每位演员在自己有限的出场时间里都奉献上了至少一段精彩的演出和一句让人记忆犹新的台词。
既然演得都这么出彩,那用谁来为这部“疯狂”的电影画上句号就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善于挖掘人才的宁浩再次显示出他在选角上的独到,他把收尾的重任交给了之前在片中戏份其实并不多的黄渤。
而黄渤也没有让宁浩失望,一身犀利哥打扮的他,嘴里叼着面包,在立交桥上狂奔的镜头把影片的“疯狂”推向了极致。
或许是冥冥中的天意,当三年后《疯狂的石头》变成了《疯狂的赛车》,影片中第一个出现的角色,依然是那个个子不高,眼睛不大,满脸坏笑的青岛小伙儿。
只不过,这时的黄渤已经成为了这部电影里绝对的男一号,而经过了“疯狂”系列的锤炼,黄渤也从当年默默无闻的猥琐男,一跃成为当下国产喜剧片里争相邀请的“一哥”。
说到从配角里走出的大腕,“烟枪”里的这位更是众人皆知。
面容硬朗、肌肉发达、功夫出众,加上那标志性的秃顶,如今全世界的动作片影迷都认识了这个叫做杰森•斯坦森的男人。
而你想象不到的是,这位今天的动作天王,当年的处女作竟是这样一部黑色喜剧。
说起来,杰森•斯坦森与盖•里奇的关系有点类似于黄渤和宁浩。
两人都是靠戏份不多的配角成名,然后获得了出演主角的机会。
宁浩把“赛车”里的男一号交给了黄渤,而盖•里奇则大胆启用杰森•斯坦森主演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偷拐抢骗》。
而凭借这难得的主演机会,两位演员都得以在各自的演艺事业上更进一步。
黄渤自不必说,杰森•斯坦森靠盖•里奇的几部电影作为跳板,一举打入好莱坞,成为后来家喻户晓的动作片巨星。
二、没有明星不用慌,自有贵人来救场用现在网络流行的一种说法,无论是“石头”还是“烟枪”,都是那种屌丝气质十足的电影:导演默默无闻,影片投资有限,片中没有大腕,而且讲的都是赌徒、骗子、毒贩这些边缘人物的故事。
不过如果说这两部电影的演员阵容里毫无亮点,毫无星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咱们先来看盖•里奇的“烟枪”。
熟悉欧美娱乐圈八卦的观众们都知道,盖•里奇的身份除了名导之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头衔,那就是“麦当劳的姐夫”。
从2000年到2008年,盖•里奇与天后麦当娜经历了一段长达八年的婚姻生活。
而盖•里奇和麦当娜之所以当年能够相识相恋,与这部“烟枪”不无关系。
“烟枪”里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主角艾迪的父亲,也就是那间酒吧的老板,镜头没几个,出场也就那么几分钟。
但他的扮演者斯汀来头可不小。
组建著名的警察乐队,三次获得格莱美奖,这样的成就对于咱们中国观众可能有点遥远。
而如果说到斯汀的代表作,相信没有几个人不曾听过,那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片尾曲。
凭借着深厚的私交,盖•里奇当年拉来了好友斯汀为自己的处女作客串。
而在影片随后的发行宣传中,盖•里奇借此结识了斯汀在音乐圈中的好友麦当娜,二人也因此坠入爱河。
据说当年盖•里奇和麦姐结婚后度蜜月的地方就是斯汀在英国的豪宅,由此可见三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看到当年自己的偶像能找来这么牛的大腕救场,宁浩自然也想效法一番。
不过,宁浩毕竟请不来斯汀这样的国际巨星,于是他就决定剑走偏锋,来了万绿从中一点红,找一个相对大牌点的女演员来为“石头”撑场面。
在最初的剧本里,道哥的女友在片中是个戏份挺重的角色,而宁浩的想法则是找小陶虹来演。
没想到,剧本到了小陶虹家,没等小陶虹过目,她老公徐峥倒是先看了一遍。
徐峥看完剧本之后赞不绝口,主动找到宁浩,要求客串出演。
这样,徐峥抢了自己老婆的饭碗,而他也成了“石头”里名气最大的腕儿。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徐峥出演“石头”片酬分文不取,真是做到了友情客串。
就这样,徐峥和郭涛、黄渤、刘桦组成了宁浩里一道标志性的景观——“丑男兄弟连”,以后宁浩的几部电影里,徐峥几乎一部不落。
今年的《黄金大劫案》,因为档期原因,徐峥实在无暇出演,便委托小陶虹火线救急,也算把六年前从老婆手中抢走的饭碗亲手还给了她。
三、球员工人齐登场,不是内行赛内行当年“烟枪”之所以能让人刮目相看,除了极具创意的剧本以及幽默诙谐的对白,几位主演充满个性的表演也是重要的加分点。
但也许你想不到的是,“烟枪”中的许多演员都不是非职业演员出身。
为了节省成本,盖•里奇找来了自己各行各业的狐朋狗友,七大姑八大姨,这些人里有玩乐队的、打拳击的、当模特的、练跳水的,真可谓是做到了文体不分家。
而在这些初次“触电”的新人当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当属扮演打手克里斯的维尼•琼斯。
在足球与电影同样发达的英国,球星“触电”实在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不说别的,曼联队的两代旗帜性人物,“国王”坎通纳和万人迷小贝,都曾经在电影中有过精彩的演出。
但说说到底,他们的表演纯属玩票性质。
而这位维尼•琼斯则是在退役后专心在娱乐圈发展。
其实早在球员时代,维尼•琼斯便是赛场有名的恶汉。
他所创下的开场三秒后即被罚下场的最快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光凭这点,加上他那彪悍的外表,你就知道他在电影中多半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了。
时至今日,维尼•琼斯虽然算不上什么一线大牌,但能够参演《极速60秒》、《剑鱼行动》、《X战警》这样的好莱坞大片,与尼古拉斯•凯奇、休•杰克曼这样的影帝级人物合作,这样的成就对于一位半路出家的演员来说已实属不易。
无独有偶,“石头”里也有这么一位自学成才的演员。
那就是道哥的扮演者刘桦。
“石头”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台词数不胜数,而这其中有相当多的经典台词都出自妙语连珠的道哥之口。
而与电影里那个霉运连连的道哥相似的是,现实生活里的刘桦在成名之前也是历尽坎坷。
他当过兵,做过工人,也下过海,被人当成过不务正业的“胡同串子”。
误打误撞走入影视圈后,演的也净是些不起眼的小角色。
虽然和观众混了个脸熟,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中年小胡子究竟叫什么。
和那些初入娱乐圈,满脑子想的净是出名走红的年轻人不同,刘桦把演戏纯粹当成一份工作来看待,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而正是这种简单与质朴打动了宁浩,让他把道哥这个角色交给了当时默默无闻的刘桦。
在宁浩这位贵人的相助下,刘桦这块不起眼的石头竟然变成了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可以说,刘桦的意外走红,最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大器晚成。
有人喜欢把宁浩比作东方的盖•里奇,如果从二者的成长经历来看,这样的说法自然合情合理。
都不是正规的科班出身,都有过MV导演的从业经历,成名作都是在不为人看好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而从二者的导演之路来看,宁浩似乎也正沿着盖•里奇所走过的路前进着。
在用《疯狂的石头》重新定义了国产喜剧片之后,宁浩又在几年后用一部更加好玩的《疯狂的赛车》刷新了国产喜剧的新高度,一如盖•里奇在拍完《两杆大烟枪》后拍摄的那部《偷拐抢骗》。
而如今,宁浩也必须面对当年盖•里奇所遇到的难题:是继续在小成本喜剧里原地打转?
还是突破自我,转型成大片导演?
盖•里奇在这道选择题中选择了后者,于是就有了十亿票房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
虽然也有人批评盖•里奇不应该为了一点点商业利益放弃自己的成名招牌,然而,作为一位有着远大志向的电影人,拍摄商业大片却又是每个大导演的必经之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宁浩选择拍摄一部风格迥异的《黄金大劫案》,似乎也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情。
也许以后的宁浩将距离自己赖以成名的喜剧越来越远,然而这并不妨碍那块“疯狂的石头”成为我们心中一块永远闪亮的宝石。
制片甲说,每天都当二十八九小时来用,一天结束了,另一天开始,还是如此。
制片乙说,组里一共只有两三个人没来找过我,其他的都敲过我的门,说不想拍了。
拍的电影叫《疯狂的石头》,拍的人也都体会到了何谓疯狂。
宁浩此前还拍过《香火》、《绿草地》,事故不断,一次制片人从北京赶来内蒙处理车祸事宜,正说着,一辆摩托车开过来,说,又撞了一辆车……但是他说,什么事情,一定要有个结尾,哪怕不够好,有始有终的去做了才行,绝不能半途而废。
于是,这样把艰苦都扛过去。
300万成本获得2300万票房。
回看拍片记录,开机仪式上,宁浩简单的说,希望大家密切配合。
这样的配合便是,经常拉着脸,跟美术急,要求他们按期达到要求,没少骂别人。
没当这时候,制片都关上宾馆房间的门,隔壁吵声太大,不忍卒听。
撞车预算成本2万,结果撞了宝马,4万。
制片跟他商量这个钱,宁浩说,车坏了你给修好就完了,修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不能照他说的给。
这句话重复了三遍。
他们没钱,超支预算,心里其实很虚。
说完他踱到一边,制片留下来傻眼。
撞之前,车里很多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怕撞坏。
拍片的过程,是斥骂,是担忧,是意外不断。
整个组的人都盼着早点结束。
只有一个人,要的是有始有终——他几次的拍片经历都差点中途夭折,有一次拿出做MV导演攒下的钱去完成某部片子。
结果出人意料的好。
很多人说起结尾,饥饿的黑皮抢了面包拼命奔跑,蛋糕店师傅骑着摩托追他,黑皮边没命地跑边大口嚼着面包。
那一种的饥渴,孟京辉说,是中国电影缺乏的。
因为饥渴,所以忽略意外,求结果。
下午看了《两杆大烟枪》,晚上回来接着看了《疯狂的石头》。
《两杆大烟枪》理所当然的是“力荐”,而这部片子我给了“推荐”,因为它确实挺不错的。
但比起《两杆大烟枪》,还是差了至少一个档次,只能说再接再厉吧。
它的好大家说得也够多的了,我毋庸赘言。
就挑些不好的来说说。
首先想说说手法。
我觉得宁导通过不同叙事角度来解构同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如果只用一次还确实不错(比如开头的撞车或者结尾的撞车),但用多了就有点怀疑是不是他的能力问题了,因为他没办法把这个事一次性讲明白,只好分成几次,这样的手法一多也就不觉得什么了。
《两杆大烟枪》发展到高潮时那么多事件交错发生导演也还是按时间顺序直接展开,而通过巧妙的剪辑和切换来讲明白故事,包括撞车的戏,我想这就是功力。
再比如宁导喜欢把几个画面放在一块儿,除了最后大盗和徐峥火拼的场景运用得很到位以外,其他地方都不觉得咋地,用平行蒙太奇或者机位转换什么的不是更好吗?
当然了,那就需要很高明的剪辑和调度能力了。
再说说电影的节奏。
记得看《两杆大烟枪》时,我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想笑且又忍俊不禁的姿态和心情,即使到笑的时候也不会太过火,这就是节奏把握得好的缘故,任何笑料的运用都不让人感觉突兀。
而《疯狂的石头》,最厉害的时候笑得肚子都疼了(厂长接绑票电话那段),有时又会好几分钟都很平淡,平淡得有些无味了。
话说回来,那些笑料用重庆话说出来真是效果绝佳啊!
其实《两杆大烟枪》里的英式幽默也是相当到位,给了电影一个十足“英国造”的标签。
还有就是画面感。
感觉画面很脏,很多画面都拍得不稳,也不好看,如果不是像地下导演那样的刻意为之,就是摄像师的水平问题了。
对于音乐的把握也不行,整部电影的音乐风格乱七八糟的,没有整体感,似乎就是想到个什么音乐就用上,单就那个场景可能很不错,但合起来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拼贴痕迹太重,倒是特别赞一下片尾曲。
而《两杆大烟枪》用的音乐,我的感觉是贯穿了1960-70年代风格(也许时间上并非那个年代)的摇滚,影像也配合的是那种怀旧质感和一种反叛气息,所以单独拿去做成一张电影原声也很不错。
如果不是从小泡在摇滚罐子里面长大怕是做不出来的。
从宁导的Blog看到,他个人很喜欢盖导的风格,但拍电影的过程中他在刻意回避与盖导的雷同,他希望能够建立一种他自己的喜剧片风格。
但随着拍摄的进展,风格仍然还是倾向于盖导,或许盖导所使用的手法就是拍摄这种影片的最佳选择(原话转述)。
那么我想说的是,中国导演,特别是新生代的导演,想走出更远的路,必须在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上使把劲,加油!
喜欢电影陈述事情原委的方式,有逻辑有铺垫也很幽默。
看似毫无关系的事其实都是有联系的人相组成,从开始缆车里掉下的可乐展开一个又一个搞笑故事。
整体采用偏夸张的表现方式,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演绎。
演员无论表演还是形象都很接地气,每个贼都各有特点,短长时间塑造很多丰满的形象,黄渤的演绎印象很深。
笑点很多,剧情很赞。
一小成本的电影成了当时一匹黑马,成就了几个当时没有什么名气的演员,没有过多关注,没有过多重视,完全依靠口口相传的一场精彩逆袭大戏,当初的好评如潮记忆犹新!
没有名导演,没有大咖演员助阵,没有大制作大场面,完全是一部小成本的娱乐片,谁也不会想到,它爆了!
究其原因,三个字,接地气!
那些大制作的豪华场面又如何,气势恢宏,但与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剧情再精彩,那些背景巨制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那都是假的,这又如何让我们入戏呢?
而疯狂的石头围绕着一块宝石展开,一群抄写方言,吃着泡面的老百姓开始了你争我夺,中间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但细细品味一下,这不就是人生吗?
为了生存去争去抢,为了生活去努力维持,贪婪的本性谁都有,但人性的光辉却随时在,以老百姓的视角去做的电影才最真实,最能引起共鸣!
近几年接地气的片子依然不多,但希望电影人都要知道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才会被称赞,毕竟我们都是凡人!
就是这部电影喜欢上了黄渤,以后他的作品我都必看,这部电影尽显黑色幽默,编剧没有把观众当傻子逗。
演员黄渤把一个小人物的心态演绎的淋漓尽致外加幽默,而且那种幽默很自然,没有可以的去搞怪去装腔作势,接地气各种梗让你笑的发自内心而不是附和的笑一下,我一般不喜欢搞笑片但是却喜欢疯狂的石头,加油黄渤。
对宁浩的初次记忆是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那时候的大学生电影节上有个短片参赛的项目,在那一届上,宁浩得了头奖,作品就是《星期四,星期三》。
关于这部作品的记忆并没有太多,感觉就属于大凡导演都要拍的那种《童年往事》之类的作品,不过其中一个转场镜头在当时很受议论,就是书包飞起的镜头,有人说那是仿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很过瘾,但还是少了些原创的精神。
大学生电影节,书包飞起的转场,这就是当时对宁浩的所有印象,然后这个人便消失在我的记忆中了。
五年过去了,他以一部小成本的娱乐片再度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这多少令我有些惊讶。
五年前,笔者也抱着学院派的思想看待中国电影,那时对宁浩除了羡慕得奖以外似乎没有任何想法了,三年前,当本人走向真正的电影市场的时候,对中国电影则抱着一种灰暗的心态,这种心态一直影响到现在。
看待宁浩这样在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奖的人,大体上也能猜出几条走向,一是进了电视机构,与电影与关了,二是尽拍些四六不懂的影片继续去获奖去,三是在圈内游鱼得水,但作品实在不敢恭维,四则是苦苦挣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与中国一些好的球员相似,初露头角的年轻导演大体上都慢慢地没落了,所以在我意识中根本就没有了宁浩这样的一个人,即便他走了第二条路在国外到处获奖了,我同样认为他是没落了。
但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部《疯狂的石头》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的道路走出来的人,这不能不令我十分地惊讶。
在这里,首先感谢的不是宁浩,而是刘德华先生,若没有他的支持,我很难说宁浩会给人今天的惊喜。
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下宁浩的简历:在《石头》之前是两部DV作品,《香火》与《绿草地》,故事很荒诞,创意也比较有趣,在国外一些电影节上获了奖,宁浩承认,之所以参赛是因为要给自己一个导演的证件。
很不幸,在大环境影响下,宁浩还是如我所料地走了参赛获奖,恳请承认的道路,这想这与后来与刘德华的结识应该不无关系。
不过在我看来,宁浩真正的积累还是在于许多MV的拍摄经验,关于这一点看过《石头》的人应该能够感觉得到,那是影片分析的事情,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提及了。
这次《石头》的火爆我更希望是作为一种现象出现,权且叫做宁浩现象,这个现象的意义远远大于《石头》这部影片的成功。
首先,中国的小成本电影能否进入市场?
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在一系列大制作的光芒与声势下,小成本电影几乎没有人会顾及到的,也不会有人注意的,这不但包括媒体,还包括院线本身,不给小成本电影安排档期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可耻最目光短浅的一种做法。
说其可耻是急功近利只为票房着想的心态,说其目光短浅是因为自掘中国电影的坟墓,不利于新电影新导演的成长。
在美国,有一种B级片,一般来说是小成本,小制作的(当然比国内投资大),这类影片有专有的院线播放,而这种影片最大的好处是锻炼了新导演,有许多创意在迸发,一些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往往从这些片中汲取灵感。
换句话说,小成本的影片是电影市场的沃土与基础,失去了这些东西,中国电影的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光靠几部大片撑着是不可能形成市场的。
大家一惯地认为没有宣传或炒作,小成本电影是没有票房的,但这次《石头》却靠着口碑成功地击败了同样是小成本但喙头满满的《梦想照进现实中》。
当然,笔者的意思绝不是不需要宣传与炒作,但过份地信赖宣传与炒作而忽略电影本身也是那些经营市场的人目光短浅缺乏自信的表现。
在我看来,小成本电影能否进入市场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在欧洲甚至在韩国都有一些专门的小成本电影放映厅,用以支持小成本的电影。
很可惜,笔者在看《无极》的时候,几乎所有影院所有的放映室都在集中播放《无极》,看不到一部小成本电影,看不到一个为市场发展而高瞻远瞩的放映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第二个问题是观众到底爱看什么?
一直以来大家都对观众的口味都抱着一种难以捉摸的态度,一方面认为观众水平低,好的影片观众不懂,另一方面认为观众太挑了。
但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在几个前提下说出来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影视人自己提出来的,第二个前提就是观众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选择。
在中国,类型片很少,这首先意味着将流失大量的观众群,毕竟爱看电影与爱看某某类型电影并不同。
其次,大多数中国电影都是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去冲击中国的观众,这点比电视做得还要霸道,即你看也好不看也罢,但你要进院线你就必须顺从。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观众的心声也无法得到导演们的体会,虽然有些媒体可以说出一两句,但很不客气地说,这些媒体很难代表观众的心声,大多属于那种自认为很懂电影的人,于是媒体的声音与其说是为观众鸣不平莫若说是为导演与观众制造障碍。
电影是不是为观众而拍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并不是说电影是为了迎合观众,在我看来,毛片与三级片观众看的人肯定不少,但我很难想象这些片在院线中播放观众也很多吗?
中国这种情况只适合偏僻的录相厅。
所以说,观众进院线是有选择的,那他们到底选择什么呢?
很不幸的一件事就是许多导演并没有一直不肯放下自己的姿态站在观众的角度拍片,去拍一部不是表现自己思想不是表现自己情结的影片,拍一部好看的电影难道就是这么难吗?
《石头》拍得很好看,原因在于宁浩将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上了。
有一个暗示可以说明这一切,有人说《石头》很象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与《拐骗》,这两部片子我也看过,最深的印象是好玩好看,我想所有看过这两部片子的人都有这个感觉,至于什么思想性什么人生哲理恐怕得最NB的影评家慢慢杜撰出来。
作为一个观众,宁浩感同身受了好玩与好看,轻松而没有过多的思考,于是他要将这个好玩与好看的感觉献给中国观众,显然,宁浩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拍片的,这才拍出了《石头》这样的影片。
换位思考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根除的就是电影是门表现艺术电影是个宣传机器这类形而上的定义,将电影当作娱乐是中国导演最缺乏的观念。
其次,思想单纯一些,不要即想着获奖又想着能拍出好电影来,这种杂念也是很要不得的。
所以在我理解中,观众其实就是导演自己,问题主要在于导演本身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观众,是否真正地放下导演的架子去拍片,这是观众爱看什么的重点所在。
第三个问题是一个最最恼人的问题。
《石头》一出来,我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一部《无极》一部《十面埋伏》一部《英雄》到底能拍多少部《石头》?
记得那年暑期档,为了某种原因,《十面埋伏》挤掉了本应在暑期放映的《哈利波特》,从那以后,我对第五代导演抱有深深的敌意。
无数的影人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为中国电影市场做点事儿”,这是一个很虚的口号,事实证明第五代做得最次甚至是最不道德。
一次次地冲奥可以打上为中国电影造成国际影响的标签,但事实上都是在为自己立碑记传。
韩国电影这几年成绩十分地显著,主要原因是其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电影才真正开始面向亚洲面向世界。
换句话说,国内的条件允许自己的电影去向国际证明什么了,但中国却本末倒置,国内市场一片惨淡的情况下,还要消耗巨大资金去向国际证明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策略。
许多国际知名导演吕克贝松斯皮尔伯格等虽然偶尔拍片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培植新人上,而中国导演尤其那些成名的导演象张艺谋陈凯歌之流却没有这么做,虽然他们并没有义务这样做,但不能用自己的地位用自己的声望去抑制中国的年轻导演,从资金,档期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垄断地步,这与那句“为中国电影市场做点事儿”的说法不但不符甚至是相悖的。
在此,再次感谢刘德华先生,无论如何,刘德华对中国电影做出了真正的贡献。
新星导计划是一个不容小视的计划,并不在于它能捧出多少导演,主要在于它给了许多导演真正的机会,新导演的作用在全世界都有体现,远的不说,仅是韩国正是由于一大批新导演的出现才造成了韩国电影的崛起,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而中国,新导演永远活在第五代的阴影下,他们的活力是无法体显出来的。
可以想象,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一个月同放《石头》与《无极》,真正赚有市场的到底是谁?
谁能赢利?
谁能对以后的中国电视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而谁又产生消极的作用。
我向来不愿否定一些知名导演的过去为中国电影所做的一切,但必须承认,现在这些导演的确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张艺谋去导奥运应该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幸事!
本文通过宁浩现象从发行,选材到新生力量三个方面对如何形成中国电影市场说了些自己的看法,但我也知道,在中国拍电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个中缘由还有所谓的潜规则等问题不可尽述,但至少宁浩让我看到了那些即定规则的一些松动,这是莫大的欣慰。
在此,感谢刘德华,宁浩这些为中国电影市场真正做出贡献的人。
2006-7-14于通县
昨天脖子兄突然问我是否去看电影,《疯狂的石头》这部片子之前也是听他说了几句,但言语中y透露出一种亢奋和激动,再加上“据说”是国产的另类,但主要还是对于我这个小地方来的人来讲华星五星的档次与三十元的票价是致命的.......准时到达观影过程非常愉快,绝对优秀,创意十足的国产影片,真不后悔!
创意归创意,不过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是很强烈的。
导演绝对是盖·瑞奇或者具体说是《snatch》的拥趸穿插交错的多线结构,凌厉的镜头切换,巨大的特写镜头(也可能是坐得太近的关系........),一群特点鲜明的角色,几乎每个元素都与《snatch》那样的相似,尤其是“印章——切——班机” 天哪!
这里并不是说抄袭,管虎的《西施眼》不也是完全模仿的《爱情是狗娘》,这是一种尝试和探索。
奥对了,现在应该叫致敬如何如何优秀这里就不多说了,达人和媒体已经抖落的差不多了,鄙人喷点儿别的影片固然出色,但是一些叙述方面却显得有些稚嫩,在表现同时推进的情节时候剪辑得让人很生硬,以至于很多观众发出了诸如“他怎么又打了一遍火警电话?
”之类的问题。
但个人觉得这也是国内观众水平低下的一个表现,并不是愤青或者自我标榜,无奈......饕餮十分欣赏影片中的一些配音,配乐,音效,他们与情节相结合,大大强化了喜剧效果,反复咀嚼后依然味道绝伦。
从主流的观点上看,方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娱乐”效果,如果再加上一些相当没谱的台词,你不笑我输你点儿什么估计这部影片中的一些台词也有成为流行语的趋势,但是影片可能出于影片预算的原因,宣传力度不够,如果能达到《无x》那种规模...........而且内电影海报差到掉渣啊!
“你不仅睡我老婆,还侮辱我的智商!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饕餮向所有喜欢国产电影的朋友推荐!!!
——《疯狂的石头》
年少的时候很喜欢看喜剧,最喜欢那种看的时候笑到肚子疼的痛快淋漓的感觉。
可是年纪越大越对那种闹腾的喜剧敬而远之。
总觉得现在的喜剧走入一个误区,就是越闹腾越好的,可是我觉得好的喜剧从来就不是装疯卖傻插科打诨来制造笑料,笑完了还能留点什么这才是好的喜剧。
没有现在喜剧常有的网络用语,没有现在喜剧常有的装疯卖傻,这里面的笑料自然但是必要。
很多场景安排的有颇多巧合,种种巧合引发一个笑点又那么合情合理,这个才是喜剧的精华。
例如最开始的三组人第一次有交集的撞车片段,例如毛贼三人组老大最后的毙命的片段,例如保卫科长和毛贼之一在澡堂的偶遇的片段,都有着一种奇异的讽刺感。
不得不佩服导演编剧设计这种情景的巧思。
另一个不得不提就是电影的配乐了,真是本片一大亮点。
有一首使用了多次的就是经典的《四小天鹅舞曲》。
原本优雅的古典音乐经过改编,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出来的时候,和画面配合产生一种异样的戏谑的感觉。
还有几次手机的彩铃出现的恰到好处,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渤在下水道里打给老大的最后一个电话,当彩铃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有种莫大的讽刺。
在这部喜剧中,能看到很多当时自己熟悉的场景和事情,例如三人合伙诈骗,例如旧的企业的倒闭和下岗等等,导演用一种戏谑的轻松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当时很有特点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一点一点的触动你的情绪,让你笑过之后还会有点值得想想的东西。
当年最火的时候,因为固执错过了,现在再捡起来看,庆幸还好不算迟。
这也是SKA
继周星驰以后所看的相当有水平, 又好笑的电影
学大烟枪学Snatch学得很足嘛..套了国风的外壳,很多内容(比如杀手的山寨货等等)也符合国情,就是画面欠点火候.黄渤为本片中最亮眼的配角.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笑不出来
我觉得很一般
石头的威力
难得大陆拍的这么精彩黑色幽默电影
怎么没有0星可打呢
迷影少年本土化环形叙事经典
欣赏不来。。。
三星半。盖里奇式的多线索交叉叙事与凌厉剪辑,搭配后现代气息十足的技法拼贴与恶搞。可惜幽默度还是不够。不管怎么说,宁浩的本土化改造还是挺有含金量。(7.5/10)
抄的不错
2000's看过
我喜欢聪明的导演
实在不喜欢.
好看煞,手法新颖什么都是其次,也可以说是小聪明。看到戏谑里对下g/国q改制后员工的痛惜,对寻常普通男女不那么正确的情义的悲悯,已经达到是喜剧的最高层了。“前列腺炎”/阉割焦虑/下g工人,“香港”“国际大盗”高科技/重庆小市民就地取材的江湖气,那块石头最终挂在了导演认为应该挂的地方,无数因缘际会巧合汇聚之下,小市民胜利了,尽管他们从不知道自己无意间渡过了多么凶恶的险滩,是导演的偏私,也是观众的偏私。谢厂长讲两百万遣散费抬高到一千万,如果真的能落到工人手里,他倒未必是变节的,时代大潮不可抗拒。巧合的是,一千万除以二百个工人,正好一人五万,是三哥被骗中奖的数字。纹丝不乱。浮生着甚苦奔忙,当代石头记是也。
先发散再收敛的网状叙事,难怪老外会看不懂。重庆话版太接地气了,简直笑死爹~~~~~~~~
这天生日。掌门请我们一共七个人在万象城贵宾厅躺着看的。很奢侈,很舒服,谢谢她和我的朋友们。
抄得还算妙趣横生。
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