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Sniper为什么好看?
我走回来的路上在一路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容易跟着电影的节奏走了。
看了一个半多小时到了tour four被身边同伴小声问,啊难道这才是高潮,我说这是build up啊,默想好喜欢这种节奏。
最后看完又被小伙伴吐槽原来以为是一部有哲学思辨的反战片,没想到是一部爱国主义崇尚战争的教育片,我强烈地反对,没有啊,明明很反战有很多反思啊,爱国主义没办法啊,这是主角的信念啊。
如果说每一次的tour都是在堆砌pro war的英雄主义形象,每一次的回家的间隙就是在堆砌anti war的困难和挣扎。
虽然导演通过最后盛大的葬礼塑造了枪法精湛以人头论功绩的战争英雄主题,但也通过对战争中由于Chris自己人头的悬赏导致队友被围剿死死伤伤,对以人头论功绩(成为legend)进行了嘲讽。
杀死对方由此带来了更多的杀戮。
你的孩子在这边出生,那边sniper的孩子也在老婆的怀抱里。
你杀了人,Bible掉在了沙尘中,最后也无法逃过被杀的结局。
两次对伊拉克当地人的描写也恰到好处。
第一次他们不负责为当地提供情报的伊拉克人提供安全保护,让AQI杀掉大人小孩,是对美军情报策略的反思。
第二次他们利用平民作饵,哪怕这个平民也不是什么好货,在当地伊拉克人看来就是美军屠杀无辜,由此还上街反抗(也是醉了..),体现了美军在当地战争的不易。
导演在镜头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从主观来说是我喜欢的样子。
战争嘛,别用特效别抖镜头别放背景音乐谢谢。
应该什么样就什么样,该血腥的要有,不要太多。
该骂人的地方也要有,不要太多。
就是比较真实精炼简单,每场都爽爽的。
唯一不满的是导演对退役后Chris人物转变的处理。
一个如此严重PTSD的人怎么就因为一次VA的参观改变了呢,心理医生看了嘛,症状如何淡化的,周边是怎么给支持的?
铺成太少,好像其他那些无法从战争中走出来的都变成了个例。
最后的家庭美好直接连着葬礼,把之前好好的节奏拉快,瞬间进入了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歌功颂德,真是烂尾啊。
最后再用纽约客简评的开头回应一下标题的疑问:“Clint Eastwood’s new film is a devastating pro-war movie and a devastating antiwar movie, a sombre celebration of a warrior’s happiness and a sorrowful lament over a warrior’s alienation and misery。
”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911后的军事打击自然是光荣的卫国行动,但当你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的时候整个故事就不是那个味了。
从伊拉克、叙利亚到现在的伊朗,美国人是否站在过这些国家的立场上考虑过问题?
库柏光辉战绩从一对母子开始。
不难想象作为一名狙击手,面对一对拿着炸弹冲开的母子会面临多大的压力,但是为何妇女和儿童会拿起武器同样值得引起人的深思。
在后面的抓捕行动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去抓捕一名“危险分子”的过程中,每个房间的街角似乎都隐藏着敌人,美国大兵肆意持枪闯入居民家中,在孩子面前把男主人按在地上,直至确认没有威胁。
试问有哪个热衷自由民主人权的美国公民能忍受这种威胁?
想都不想就知道为这种行为辩解的论调:“美军针对的只是恐怖分子”、“公民的隐私是抓捕恐怖分子过程中必要的牺牲”、“尽早清除恐怖分子,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
然而在这些大兵的影响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幼生活在惶惶不安的氛围中,最终被逼迫得想电影中的孩子一样,扛起炮弹通,轰向那些来到别的国家“保卫祖国安全”的美国大兵。
恐惧会化作火种,引燃他们心中的愤怒,最终汇聚抵制的狂潮。
来到别的国家面对穷街陋巷的冷枪可怕吗?
当然可怕。
但更可怕的是在自己的家园担心某日会被突然冲进来的别国军人按在地上,然后家里被搜个底朝天。
在追查“二号人物”的时候,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是库柏偶然在一户人家里发现大量武器,随后判断这户人有猫腻。
看到这里我真是想笑,且不是别人有这么多枪到底是防谁。
我是没忘美国人尤其是德克萨斯人为了抵制控枪协议而争的脸红脖子粗的样子。
既然自家人为了用枪的权利急得嗷嗷叫,又有什么脸去因为别国人的藏枪而紧张兮兮呢?
看完我只庆幸在我国动乱期间没有获得某国的“军事援助”。
诚然在部分国家内斗与争执不断,给这些国家的平民带来极大的扰乱。
但是,别人的家事就是别人的家事,外部的施压只会让扰乱更加持久。
东木是我一直以来很喜欢的导演和演员,想库柏这样的“传奇”路线也一直对我的胃口,但这种正正统统的美式价值观和泛滥的“女权+种族歧视+同性”组合拳一样让我厌恶
给五星不是因为它所宣传的美国思想,而是因为它形象的刻画了了美国佬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满布剧都口口声声说保护美国,言之凿凿的说为了保护战友,更加荒诞的是冠以文明的名义去教育所谓的不文明世界,真是让人羞愧难当,真是为他们感到shame!
看到里边的美军翻译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了鬼子的翻译官,一个拿着狙击枪在别人的国土打死100多当地人的刽子手给别人起外号叫“屠夫”真是以一百步笑五十步,让人忍俊不禁,一帮文明人从北美不远万里飞到西亚随意的踹开居民的大门,将一家老小按到在地上,强搜家里的设施,在别人的屋里随意大喊打闹,想睡就睡,真是恬不知耻!
就是这样一个流氓、一个屠夫,还被美国所歌颂,是因为他保卫了美国?
还是他给美国抢来了石油!?
对于这些缺胳膊断腿的美国屠夫,我只想告诉你们:活该、自作自受,在家好好带孩子谁也打不断你的腿!
对于侵略者我们就应该像那个努力提起火箭筒的孩子一样血债血还!
首先也是偶然在豆瓣看到这部片子,个人对战争片很感兴趣,以为这部也会有大场面,激战桥段,可是很平淡,情节的插叙中始终围绕着男主的对战争,国,家,人性的心理争扎。
不知然就看到了结局,才发觉是真人真事。
看到很多豆油都觉得片子过于平淡、波澜不惊,我觉得还是拍的很好的,美国很多片子向来有英雄主义或者爱国主义色彩作为基调辅以跌宕起伏的剧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徘徊来构成。
但本片没有这样做,平淡的味道下应该有着对逝者的缅怀。
本片据说现实中的主人公被射杀离影片拍完并不久,无论是其家人还是库珀本人应该都非常震惊以及悲伤。
作为一位英雄,男主理应受到人们的敬佩并结局圆满,但战争的残酷对于战争的主导方和受应方都是一样的,谁也不能幸免。
身体和心理受到战争迫害的退伍军人内心极然都十分痛苦,所以才酿造了这一悲剧。
人们在去世后,遗照都是黑白色的,最简单朴素的颜色来诉说生者的哀悼。
本片的导演我想没法用黑白色来拍这部片子,但以平淡的旋律来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我想是最好的安慰吧。
我在打算看这部电影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一部退役的军人回家后开始不适应普通人的生活,而对现代战争反思的一部电影,结果看完却让我傻了眼其他先不说,最让我感到恶心的还是美帝用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拍摄手法把一场在美国民众眼里并非都是正义的伊拉克战争活生生的排出了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片!
这就是好莱坞版的手撕鬼子吧?
这种强行洗地的嘴脸看得我真是恶心。
另外,拖沓冗长的剧情,只是为了描写一个杀人杀的超神,被美帝洗脑洗得怀着一种抛弃家人也要干掉别人得逗比牛仔人生。
真的,这个主角除了是一个听命令的战争机器,他还是什么?
是,军人本身就是无条件服从命令,但是美帝可以把一场在我看起来类似于侵略的命令拍成这么伟大的纪传体电影,还被炒的这么高,我真的是理解不能!
电影中多次有美军强行进入民宅的镜头,进去直接枪指着人把你按在地上,这跟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有多大的区别?
哦,对了,小日本是见人就杀,美帝至少还留你个活口。
但是设身处地想象一下,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都在战地,不是每个人说撤离就能完完好好的全身而退!
当一个外国侵略者打进你的国家,你是否会拿起枪反抗?
所以片中一个小男孩吃力的想拿起一个火箭筒的镜头,真的让我感触很深!
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反思,就这一点,这部电影做到了,但是让我得到的反思却不是一个外来入侵者对于自己入侵的反思而是战争对于入侵者战后,一个个战争机器无法好好生活的反思,这真是让我哭笑不得,人家中东地区的命就不是命,你美帝就是优越是吗?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我每次一个人去KTV唱这歌都会哭得像个傻逼!
战争或许对他们来讲没有错与对,只有胜与败;但在我看来,战争没有胜与败,只有错与对!
另外,非引战,只是看完后觉得不舒服,想说点话而已。
信仰是什么?
是宗教?
是欲望?
还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呢?
也许太多的说辞可以解释这个词汇。
信仰,也许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追求并坚持做下去的事情吧。
这部电影本身,是一场战争、人性的纪录片。
从我的视角看到的确实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一个为了信仰而不惜一切的人的一生。
主人公一次次奔赴战场,为了的不是杀敌、为的也不是崇高的国家情怀,他只是想要帮助、想要拯救他的兄弟、他的战友,这个使命感或者说信仰追随了他一生。
面对家人的期盼,为了承担家庭的责任,他无法重返战场,但是他的信仰不曾消失。
是的,及时在战场之外,他可以同样用另一种方式来拯救他的战友和兄弟。
让人痛心的是,平静的掩盖下,人性的折磨比战场更可怕。
他最终没有倒在战场,而是自己想要挽救的人的枪口。
我想,他没有遗憾,在每次返回战场时,他应该想过自己倒下的场景,那时他没有后悔。
离开战场,他继续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许看起来比战场安全的多,不过他做到了。
他始终没有妥协,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执着。
最近看一个新闻,一个刘银川的旅游,坚持徒步穿越。
这次他选择了羌塘、可可西里和阿尔金三个无人区。
在出发之前,他也曾想到过,如果说走不出来,所以他留下了这样的朋友圈:“此次穿越12月20之前如果还未出来,请大家再耐心等待10天,2018年1月1日也未出来,请不要再来寻找,请记得我有唯一的信念,坚持的活着!
”。
这是一种什么信念,也许会失去生命,也许会辜负身边所有人。
但是,还是要去做,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也许就是信仰,就是一种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事情。
这次他也许永远的离开了,他的人生一样是完整的。
人生本来就不是用时间丈量的。
有一种值得生命付出的事情,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起码在做自己,作为这个星球上一个独立的生物体,在用自己来感受世界。
信仰,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想没有哪种战争场面能比狙击手之间的生死博弈更能激发观众的肾上腺激素了。
本片是根据克里斯凯尔的真人真事改编。
以这个美国史上最出色的狙击手“传奇”为第一人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狙击手的成长历程,和战争时徘徊于家庭与信仰之间的踌躇。
虽然男主帅的一塌糊涂,但某些心里戏的表现上我始终觉得稍显僵硬。
男主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又是家中的长子。
自小就有一种担当,这也为他日后的爱国情怀打下了基础,甚至因为爱国情怀过于强烈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回家后男主呆滞的看着黑屏的电视机,脑中响起的却是一阵又一阵战争枪声。
这段对于战后创伤的描写尤为精彩。
幸好家庭的关怀把他从战后深渊拉了回来。
狙击博弈中那种窒息感在影片中并没有被体现的很好,反而主角的心里抗争刻画的还是可以的。
最后的那场与叙利亚奥运冠军的对狙我以为是一个新的高潮,但很遗憾,我觉得导演为我们展现的很一般。
这世界上有三种人:羊,狼和牧羊犬。
羊过于天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狼欺凌弱者;牧羊犬为了对抗狼而生,有担当并且有能力去保护弱者。
幸运的是男主成为了稀有的后者,他选择了有担当的一生同时也是这么做的。
他最后被称作“传奇”。
坐在荧屏前的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ps:最后科普了一下“传奇”的真人真事,凯尔最后死于一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美国老兵枪下,实在令人惋惜。
而他的那部《美国第一狙击手》的自传,已经mark了。
网上对他的战后人品包括出版收入的去向褒贬不一。
我想重要的不是我们应如何去瓦解一个“传奇”,而是如何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奇。
字幕太差,cooper一口德州音我听不太懂,战场上的对话我也听不懂,但是从可以听懂的部分来说,字幕基本在胡扯,所以我不知道我对这电影的理解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还是被字幕给毁了。
请网络上某些人不要再毁电影了,翻不来听不懂就收手,简直就是造孽。
所以以下评论我觉得我就是半猜的,不对了请包涵。
一个充满大男人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美军海军陆战队狙击手,从小被家里的父权教育要当一个合格的牧羊人,保护家里的牛羊,这里的牛羊就是指女人小孩等等,我不批判这个大男人主义的劣根性,仅当人家出发点还是好的,另外帅哥犯傻我不太忍心骂人。
这样一个“美国好男人”为了报效祖国,为了保护家里的“牛羊”要去海外战场杀敌,他其实从一开始就被战争伤掉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是给自己的安慰剂,自己到底意识到多少大概知道他自己知道。
我觉得伊斯特伍德还是反战的吧,这满满的爱国主义,大美国辞藻多少有点反讽的意思,只是这种表达方式略娘,就是一样反战,还得把美军,把荣耀啊,传奇啊,战友情啊,为国捐躯什么的给美一下,战争不好,但是军队棒棒哒。
2015年的奥斯卡,共有8部提名影片,在这8部电影的预告片中,最吸引我的就是这部《美国狙击手》了,看了3支预告片后,对于观看电影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第一支预告:透过狙击枪的瞄准镜看到了一个阿拉伯男孩,他的前方有着美国大兵的模糊身影。
地上的一支肩扛式火箭发射器吸引了他的目光,武器已经被装上了致命的导弹,面对这个比自己还高的大家伙,男孩尝试着想将它举起扛到肩上。
画面切到男主凯尔,看着男孩的举动,只听凯尔反反复复的念叨着"Don't pick up. Don't pick up.",声音中满是焦虑与期望。
伴随着鼓点般的背景音乐,心跳也跟着越来越快。
狙击镜中的男孩吃力地扛起了武器,正调整着发射器的目标,瞄向了美国大兵的位置,而凯尔的食指也离扳机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然后预告戛然而止。
第二支预告:同样是通过瞄准镜,同样有一位男孩,这次是一位年长的女性将类似炮弹的物体交到了男孩手中,而他们的正前方是一支美军小分队。
画面在男孩接过武器跑向美国大兵与凯尔的记忆间不断切换,幸福的新人、初生的婴儿、负伤的战友、远去的将士,凯尔的幸福与悲痛一一在眼前闪过。
同样在男孩跑步前进与凯尔越来越接近扳机的食指间,预告结束。
第三支预告:内容更加详实,特别是凯尔与妻子的两通电话,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凯尔躲藏在掩体后,大声的告诉妻子“I'm ready to go home”。
转眼到了第二通,一个宁静的酒吧,看着电视中的球赛,凯尔接到了妻子的来电,面对为何有家不回的疑问,他抱头流泪。
战争片的主旋律总是那么两个,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向外散发出浓浓的男性荷尔蒙,或者就是不断的在人性的挣扎中辗转反侧。
狙击手这个身份是孤单英雄的绝佳职业,凯尔服役四次,官方统计击敌166人,他无疑是美军的“传奇”和敌人眼中的“恶魔”。
在预告中凯尔的表现又是那么纠结,隐隐约约觉得在这位传奇英雄的传记电影中一定潜藏着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
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
原来所有的纠葛全被放进了预告片里,它们竟然就是自己原本所期待的全部了。
对于影片获得最佳剪辑提名毫不意外,能把这样一部温吞水的电影剪出那么精彩的预告,相当值得称赞。
至于另几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改编剧本,我只好呵呵一笑。
PS:电影的一个预告花絮中提到,在影片制作的过程中噩耗传来,凯尔被枪杀身亡。
英雄没有倒在最危险的战场,却在自己的家园惨遭不测。
看到这一消息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如果影片的结尾就是凯尔的葬礼纪录片,应该效果不错。
然后真的结局出现时,看着镜头中的人群和飘扬的国旗,还是湿了眼眶。
原文载于今日看点http://www.todayfocus.cn/plus/view.php?aid=1204奥斯卡有个毛病,过于偏爱传记片,传记片容易突出“美国精神”,容易助明星夺得影帝,所以各大影视公司有些电影会专门针对评委们这些守旧的特点来拍片。
今年颁奖季这个毛病更突出了。
我觉得《美国狙击手》这电影,没有现实中原型的故事更传奇和深刻。
整部电影主要由克里斯·凯尔的自传改编,主要描述他在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还有家庭妻子与参战的矛盾。
现实中克里斯退伍后并不像电影中那样完全脱离了战争,只是去伤病俱乐部照顾一下战友。
而是成立了一家企业,专门提供军事及执法型狙击手的训练。
现实中最致命的神射手——克里斯·凯尔,是被他保护的同袍谋杀的,迪·劳思曾是美军士兵,参与过伊拉克战争,退伍后长期失业,患有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他是被疯掉的战友打死的,电影中省略了这段,只是语焉不详的在片尾打了一行字。
这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有意为之的,这个老硬汉,老牛仔一定是不愿意接受现实这个结局的,这样的结局一下将前面的英雄主义、美国精神颠覆的体无完肤,他更愿意他的英雄是简单直接的牛仔,他的行为只是简单直接的爱国。
但他又无法回避这个现实中已经发生过的结局,只好最弱化的处理。
导致整部电影成了英雄怎么成长,怎样对决搞掉奥运冠军的对手,怎样最后选择了家庭,使这个充满争议的题材变得非常安全,非常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
其实克里斯·凯尔还有一个绰号——拉马迪恶魔,拉马迪是伊拉克一个中部城市,克里斯在那里狙杀了255人,是美国历史上狙杀敌人最多的狙击手。
他第一次杀人是狙杀了一个从怀里掏出手榴弹的女人,电影没有回避这一点,反而将其更加强了,电影中第一个被杀死的是女人的孩子,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电影中还让旁边的战友替他辩白了一下,“如果不能确定是恐怖分子,不要轻易开枪,否则你会被送上军事法庭的”,以证明他们没有滥杀无辜。
事后再宿舍又让另一个战友为其做了心理工作——这是你的工作,你保护了战友。
电影是将战争于克里斯的家庭生活穿插叙述的,一方面对比出战争的残酷,一方面揭示出克里斯所面临的压力和选择。
但从非美国的观众,一个彻底的局外人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战争。
美国大兵们打一段儿仗以后,可以放假回家过一下家庭生活,精神上无法承受了可以回归和平幸福的家庭生活。
而对于被他击毙的妇孺和当地人来说,战争是无可回避的。
影片为了让这一切合理,是从911开始讲起的,911以后爱国的克里斯才去参加了海豹突击队,去剿灭基地组织。
不去评价这战争是否正义,但至少克里斯不该是被战争锤炼出的英雄,他更多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电影不是没有展现他悲剧性的一面,不管是他心理上出问题,还是他赢弱的弟弟表达对战场厌恶的看法,但这些表现都止于战场、杀人、对克里斯人性的考验,而且同时用战友们对他保护神身份的肯定,来给他心理安慰。
总之没有坚定的反战,只是反映了对战争的无奈。
在911之前好莱坞不是这样的,如果是在911之前,电影中不会让他们的荧幕英雄狙杀一个孩子,即使他手中拿着导弹,不会将克里斯的死弱化到一行字,至少会有一般篇幅来演那个创伤后压力综合症的退伍军人,怎么谋杀了他们的保护神。
十几年过去了,本拉登已经被击毙,基地组织已经清缴的差不多了。
但911已经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美国电影似乎再也回不去了。
但恐怖袭击远没有停止,法国最近也经历了自己的“911”,但愿不会引起更多的战争。
因为很明显,战争是无法消灭恐怖袭击的。
酷派为了拍片肥了不少,老人家电影我一向不感冒,但战争题材还是上瘾,老人家也拍得很老道。整个片子说不上啥,其实就是未来给酷派争一座小金人。三次提名了,不得奖也知足。
老美主旋律。可惜了名字。反狙击那场戏太差。沙漠风暴那场戏太使命召唤了。老美的军旅片,枪的外形和涂装,抱着枪跟抱着精密仪器一样,大兵们一身装备,两枝枪,真的很酷,杀人机器。看了此片觉得Fury真不错
东木真没救
3.5。开场特赞。小家子私心和大爱国主义的碰撞,每天都在军人家庭中上演。抑制该是为更好地弘扬,片子从别致的音效到冷色不养眼的画面都是在抑制,但直到最后凝视为他送行的仪仗队,还是没能带动人心生认同感,就显得泄气了。不如前年那部《孤独的幸存者》,终究归于一杯清水。
库珀选定并推进这个项目,制片主演还拼命增肥,必定有很强的英雄情结。电影筹备到一半传主离奇去世,风光一生的神枪手没死在战场却死在了靶场上...把东木老爷子拉来也无惊喜,故事讲得涣散无趣,无论战争还是家庭都没能展开人物内心。励志题材最怕口口声声谈梦想,传记片也最讨厌句句对白不离传奇
三星半。
过于冗长无重点。特别敦实厚重的片子。
特别主旋律,但是没事儿,我能忍。
这个题材所能拍出的最无聊最平庸完全没有任何建树的一回了吧。
导演,您怎么了?!(不得不说全片唯一的亮点就是海报啊。)
即使是主旋律电影也不差啊
依然是大美利坚主义的主旋律电影,几场狙击戏拍得尚可,另外布拉德利库珀演技真的很一般。
无聊的美国人,伊斯特伍德是一个拙劣保守的导演,Bradley Cooper就是一个浅显的演员。美国骗局演得好很可能因为那就是他。
娘炮版的【拆弹部队】,反而女导演比老牛仔更爷们儿,俩片子反战主题上一脉相承,战争后遗症之类的桥段都类似,老牛仔放大了主旋律的亲情和爱情戏,有着太多符号化的通俗情节,它太温情,反而丧失了残酷感和压迫性,流水账式的把故事分块装进奥斯卡命题作文的结构,最有冲击力的是最后的字幕。★★★
老美的主旋律也如此不堪入目我放心了
连我带路党都看不下去了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死敌人的背后其实是极端的残酷。其实羊并不需要牧羊犬,犬需要狼才能继续做犬,可惜最后牧羊犬死在羊手里……
一般,我想看的对杀人这件事的抗拒,只有一点点,普通观众希望情节曲折,也只有一点点。其他都是主旋律爱国赞歌,不感兴趣。剪辑和摄影一般般
美国人说他们可以代表全世界,我仅代表伊拉克···对战争的思考比以前的美国主旋律还要少,PTSD也看得够多了。
作为好莱坞最后的保守派,东木执导这片再适合不过了,完完全全的复活了John Ford与John Wayne最古典而正统的西部片。全片看似平铺直叙却让人屏息凝气,库珀献上了他个人目前为止最好的表演,高潮的沙尘暴枪战扣人心弦,结尾字幕和录像素材让人热泪盈眶。美国精神不死,德州精神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