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沒想過在電影節看這套,因為選擇太多,而這片子太大路(畢竟是奧斯卡提名作品),大概錯過了正場也會再上映。
但友人少有地大力推介,最終買了票子一人進場,盧旺達大酒店(Hotel Rwanda)成為我個人的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
題材很老,就是一家人在喪失理智的戰爭下如何掙扎求存。
衝擊很新,就是這樣,人性的狹窄和無理,每一次都能讓我震撼、震動、震驚。
胡圖族人(hutu)和圖西族人(tusi),外表有些外族人怎也分辨出來的不同,但不也是一直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同一群人麼?
為什麼要因為白人的所謂「分類」,而互相敵視、排擠、仇恨、殘殺?
人為什麼總要著眼於一些微不足道的愚蠢分別?
自古以來多少血因這些分化而白流?
盲目的民族主義太可怕,它使我們為煽情有餘、理據不足的聲音所鼓動,我們再看不見真理,再看不見道理,再看不見別人,只看得見自己。
我終於明白奧斯卡頒獎禮上看到片段的來龍去脈,為什麼主角說,寧願付錢讓人殺掉自己的妻兒?
想起數個世紀以前,白人「發現」新大陸,自以為的優越、先進、文明,帶來的是怎樣的滅絕。
因著你們的「宗教」是唯一的,我們信的就活該被打成「邪教」;因著你們的「優越」,我們就活該成為你們的「奴隸」;因著你們語言的「高貴」,我們的語言就活該消失;因著你們的領土主義,我們連生活的土地也活該失去。
盧旺達的內戰,是當時的白人有份一手種下的惡果。
我沒打算歸咎於什麼人,只是想說,有很多悲劇是原應能避免的。
人類的智慧,何嘗不是煩惱的泉源?
看著只十多年前的圖西族人,我想起六十年前的猶太人。
希望這種極端盲目的民族主義,永遠不要再抬頭。
最深刻的一句對白出自一位攝影師口中:「你以為拍下的東西就會有人看,如此就有人關心這兒的情況?
我想不,他們會邊看電視邊說:『天哪,那真恐怖!
』然後繼續吃晚飯。
」這個不是我們大部分人坐在電視機前的反應嗎?
說真的,我之前沒有選擇看這套片子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覺得盧旺達十多年前發生的歷史,距離我太近也太遠。
同樣是人命,只因我們看不見,就好像不那麼緊要了。
因此,在盧旺達人們費盡心機只為保命時,西方國家的人正在為是否應該用「種族滅絕」一詞而爭論不休。
我們誰都不願承認,但這確然是我們自己以行動來印證的事實。
盧旺達大酒店對於某些人來說非看不可;但看電影只為一笑的人大可不看,因為這套電影能令你笑的時候實在不多。
今天看了 《卢旺达酒店》,觉得毫无疑问这个是我2005 年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尤其是在看完了 2005 奥斯卡的几部电影后:飞行家的激情与壮美,杯酒人生的温暖与些许无奈,百万宝贝的惆怅与遗憾,还有Ray 的质朴与激励,都不如这部 2004 电影的无冕之王:Hotel wanda 。
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震撼,这种震撼,我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拉开了帷幕……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电台也为大屠杀的行为煽风助阵,他们叫嚣着“让一切郁积的爆发出来吧……在这样一个时刻,鲜血将滚滚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失控的媒体号召下四处搜寻和杀死图西族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时,有一个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唐?奇德尔饰)的饭店经理却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
保罗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索菲?奥康尼多饰)却是图西族的,对他而言,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他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为了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作为和与世界媒体的隔绝使得保罗夫妇二人和在饭店中避难的1268名当地居民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我们一定让全世界都无地自容地去采取应有的行动。
”事态越来越严重,百日之内竟有约100万人死于非命,但米勒科林斯饭店却成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绿洲.......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
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
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
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
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
号召屠杀继续。。。。。。
纵观这个电影,在高潮不断的惊悸之中,观众们总是关心着主人公一家,以及和他们在一起的众多难民们的命运,在这种牵着观众鼻子走的导演技巧中,影片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两个大高潮和几个小高潮,最终,非常自然的让观众的情感 high 到极点,可以说是老手法了,但是却非常的成功,印象极深是第一个大高潮在外国人撤离的时候,满怀希望的主人公本以为UN 是来接走难民们的,却没想到只是来接走外国人,接走白人,等待难民们的恐怕是凶多吉少,在滂沱的大雨中,主人公看着UN 的车队离开,想着上校酒后的真话:你们是黑人,非洲人,连 nigger 都不是。
这个时候,突然驶来一辆红十字的车,车上都是从孤儿院带来的孤儿,一双双纯真中带着悲伤的眼睛,不解的看着UN车队离开,同样不解的看着这个血腥的世界,此时,童声非洲民谣响起.....这个大约是影片进行到2/5的时候,就在这里,这几个镜头,这个配乐,我的眼眶湿润了,而我也就此断定,这个片子很不错,值得为其写点什么!
一部电影,拍出来要有意义,多少部电影史上的传世佳作,从感动我们开始?
这部电影,以最朴实点语言,最写实的手法,赞美了人道主义者,观众们在看到翻倒在路边的那辆熟悉的,红十字的面包车的时候,一定都阵阵揪心:那个无私无畏的志愿者呢?
她是不是也被杀害了呢?
让观众关心影片中的人物,从而从人物中告诉观众影片想要表达的理念,这种手法只有上上的电影能够做到。
看着影片中的主人公周旋在屠杀者、军阀、欧洲国家、UN 之中,用尽一切办法要保住酒店,保住这血雨腥风中的唯一生命绿洲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个同样善良、无私的人,那个同样在疯狂的年代中保护弱势群体的人:辛德勒。
但是主人公比辛德勒更加艰辛,因为他没有丝毫地位,他只有些贿赂来的关系,他每天都一样可能被杀死。
写这篇文章,是觉得,不写点什么对不起这么好的电影,看了下,果然,【IMDB评分】8.5/10 (4,680 votes) top 250: #126 是历史上最好的 250 部电影之一,应该更高,应该更高啊。
BTW:让?雷诺 也来客串...呵呵背景资料:1、卢旺达大屠杀: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1994年4月6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
之后,全国范围内爆发了种族大屠杀,100万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杀戮。
2、事件导火索: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同乘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百日之内竟有约100万人死于非命,200多万难民逃往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酿成了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
3、深层次原因:造成卢旺达内战和部族大屠杀的原因十分复杂。
卢旺达部族矛盾由来已久。
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卢旺达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导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
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截至1990年10月,流亡国外的难民多达5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图西人,使先前原本和睦相处的两部族反目成仇。
这次内战便是卢旺达部族矛盾长期蓄积的恶果。
另一方面,这次卢旺达部族仇杀也是一场争夺土地的战争。
卢旺达独立时人口仅有300万,到内战前夕已增至800万,而国土面积仅有2.6万平方公里。
作为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卢旺达许多农民无地可种,难以谋生。
在此情势下,流亡国外的难民要回国,而国内居民又担心危及自身生存而反对,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4、联合国重大失误:卢旺达大屠杀留下了深刻教训,引发了人们对安理会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有效性以及国际社会在预防此类屠杀事件中的责任等问题的沉重反思。
早在惨案发生之前,就有人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卢旺达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
5、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的卢旺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94年的内战和种族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至今仍有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如今的卢旺达已重新成为一个和平的国家。
为防止悲剧重演,卢旺达全国拟在本月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旨在追思过去、警示未来。
可喜的是,非洲联盟决定设置“和平与安全理事会”的预防机构,以便在成员国发生武装政变、践踏民主的情况下动用武力干预,也可在成员国之间发生交战的状态下及时派出维和部队。
卢旺达人民有理由相信,由于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昔日不堪回首的大屠杀惨剧将永远成为历史。
6、安南承认在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上联合国的失败,并呼吁吸取既往的教训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10周年之际,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都承认,未能阻止屠杀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耻辱。
今年1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许多领导人都表示了阻止悲剧重演的决心。
实现这个决心,不仅需要展示出坚定的政治意志,也要发展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列举如下: 教训一:扼杀种族大屠杀于萌芽状态 卢旺达种族屠杀似乎爆发于一夜之间,但事实上早已酝酿了长达数十年之久。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哈比亚利马纳政府一直对图西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
1994年之前的3 年多,政府官员、军队、警察和政党激起和指挥了对图西族的16次屠杀,每次都有数千手无寸铁的平民丧命。
政府不断纵火,怂恿支持者暴力袭击图西族人和反对党派。
国际社会只是偶尔地表示关注,从未进行有效的施压。
即便发生数千人的屠杀,换来的也至多是昙花一现的批评。
教训二迅速而有效地行动反击屠杀图谋 许多卢旺达人、在卢旺达的外交官和联合国官员都知道,卢旺达政府在招募民兵并进行训练,但即使有人告知联合国维和人员,民兵即意味着屠杀图西族平民,也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干预阻止民兵活动。
向平民分发武器也广为人知,也同样没有引起有效的国际反应。
教训三密切关注危机地区的媒体动向 在大屠杀前的三年里,许多报纸都把图西族人等同为国家的敌人,大力加以鞭挞,煽起胡图族人的恐惧和仇恨。
一家受到党政军多名要人支持的私人广播电台,在大屠杀前9个月,带着更深的恶意宣传同样的信息,甚至公开宣布要被消灭的人的名单,包括总理。
其效果也更为显著。
国际观察员都对动用媒体传播仇恨深感不安,但没有人干预、阻止媒体传播仇恨或宣扬宽容。
教训四谨防周边地区负面榜样的传染 1993年至末1994年初,在卢旺达邻国布隆迪,数万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被杀,这是个与卢旺达人口结构相似的国家。
这些屠杀被卢旺达鼓动家们阴险地利用了,加剧了国内紧张气氛。
由于国际社会没有作出有效的反应,鼓励了大屠杀谋划者仿效布隆迪先例,经常引用布隆迪的例证鼓动屠杀行动。
其余教训动用包括武力干预在内的一切有效手段 对具有发生宗族屠杀危险的国家,应建立准确的情报系统,及时掌握该国发生的一切。
对发动种族屠杀的政府,在道义上应予以强烈的谴责,以表明国际社会的政治意志和决心;在行动上则取消一切国际援助,实行武器禁运,并事先准备好当事态进一步恶化时进行武力干预。
迫使支持种族屠杀政府的国家改变政策立场,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由于受到了法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的支持,大大地削弱了国际谴责对它施加的压力。
7、下场:位于坦桑尼亚阿鲁沙的联合国“卢旺达战争罪刑事法庭”,对1994年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利用媒体煽动暴力的三名被告进行了审判。
这是国际社会首次认定,利用媒体“煽动种族仇杀”应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
两名被判无期徒刑的男子,分别是卢旺达前政府新闻官员、卢“千丘广播电视”RTLM的负责人纳西马纳和报刊总编辑纳泽。
被判35年徒刑的男子是卢外交部原高级顾问、RTLM电台主要创办人巴拉亚维萨。
三人的罪名都是“大屠杀,策划实施大屠杀,政治煽动和直接参与大屠杀”。
53岁纳西马纳原是大学历史学教授。
1990年12月,流亡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卢旺达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后,纳西马纳被任命为官方新闻媒体的主管官员,随后于1993年参与私营RTLM广播电视公司的建立。
他在卢旺达大屠杀时还担任总统顾问。
1993年8月4日,“卢旺达爱国阵线”同卢政府在坦桑尼亚阿鲁沙签署和平协议并结束了内战,但RTLM电台却不断污蔑和平协定,对联合国和比利时蓝盔部队进行攻击。
1994年4月6日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死于空难后,RTLM电台开始播出煽动屠杀图西族的节目。
司法调查证明,纳西马纳对这一切负有主要责任。
控方形容他是“种族仇杀的理论家”,RTLM电台是“大屠杀的参谋部”。
卢旺达没有多少家庭有电视机,收音机是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来源,广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在一百天的大屠杀中,该电台每天号召到哪里寻找和杀死图西族人和温和派胡图族人。
大屠杀使一百多万人遭杀戮。
卢旺达人称该电台为“大砍刀电台”。
另一名被判终身监禁的42岁的纳泽,是一极端主义刊物的总编。
该杂志因刊登《胡图十戒》而闻名,它将少数民族图西族称作“压迫者”,是“企图灭绝胡图人”的“蟑螂”,并用漫画极力丑化出身反对派的总理,导致后者连同保护其安全的十多名比利时蓝盔士兵惨遭屠杀。
他被指控利用刊物“煽动仇恨和大屠杀。
”萨现年53岁。
他同纳泽一样也是胡图族极端主义政党成员。
他同上述两人都于1996年前后在喀麦隆被捕。
巴拉亚维萨一直称自己是“政治犯”,受现当政的图西人迫害,拒绝出庭。
他原也被缺席判决无期徒刑,后减为35年监禁。
2000年6月,比利时记者乔治?鲁久曾因“煽动大屠杀及反人类罪”被“卢旺达战争罪国际刑事法庭”判处12年徒刑,由于他承认指控并表示悔恨,才被 “从轻发落”。
对此次判决,“卢旺达战争罪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布巴卡指出,它“开创了一个国际先例,即那些利用媒体煽动种族仇杀的人,必将面临正义的审判。
” 人们注意到,目前在一些非洲国家,一些媒体正煽动种族仇恨,或发表仇视外国记者的文章。
此间舆论认为,这次审判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它呼唤新闻工作者尽量保持客观,维护正义,慎用手中的工具,遵守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
8、片中人物下场:片中的将军和民兵领导都是真实人物,在片尾有交待,收审,判刑......9、克林顿:责任难逃!据英国媒体3月31日报道,最近解密的美国政府秘密文件披露了一个尘封10年的惊人秘密:克林顿政府对卢旺达发生的种族灭绝悲剧了如指掌,但是为了其国家利益,却一直对这个消息进行了严密封锁。
对内情了如指掌 解密的政府文件表明,在大屠杀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情报部门就向克林顿总统提供了一份报告,详细论述了卢旺达胡图族希望对图西族进行种族灭绝的政策。
中央情报局的《每日情报简报》是一份提供给克林顿总统和其余几位政府高官的情报汇报,几乎每天都提到卢旺达发生的大屠杀情况。
为自身利益决定不干预 为了美国的自身利益,克林顿决定对此事采取不作为态度,假装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克林顿认为,卢旺达这个非洲小国地理位置偏僻,没有什么战略价值,而且美国在卢旺达又没有什么利益需要保护;再者,美军在索马里遭遇的惨败让美国政府心有余悸,他们再也不敢把美军士兵送到卢旺达这个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去冒险。
于是,美国政府官员始终不在公开场合提及“种族灭绝”一词,同时也严密控制了新闻媒体的报道。
假惺惺地道歉 据悉,当持续三个月之久的种族灭绝大屠杀结束之后,80万死亡的消息震惊了国际社会,美国国内也纷纷对克林顿政府的不作为政策提出了批评。
于是,克林顿总统公开就此事进行了道歉,声称美国政府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报,对卢旺达发生的情况不了解,也不知道事件会很快恶化。
欢迎来我的BLOG看看http://blog.sina.com.cn/u/1196778850
作者手记: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2005年上映的影片《卢旺达饭店》,但内容却和《卢旺达饭店》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卢旺达饭店》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柯林斯酒店的大堂经理保罗用自己的智慧在风雨飘摇的1994年4月——7月,保护了1268名图西族人和温和派胡图人,他被誉为“卢旺达的辛德勒”。
相对于“讴歌人性的美好”之类的大词,我更看重悲剧发生的原因。
因此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查阅了很多关于1994卢旺达大屠杀的资料、看了很多关于大屠杀的电影比如《卢旺达饭店》、《四月某时》的影评,还有一些亲历者的口述。
在看完这些以后,我还参阅了梁文道先生讲《路西法效应》的讲座。
这篇文章中的第二节很多话语都来自梁文道先生讲座中的内容,因为是讲座性质的文章,所以我本人对梁先生那种口语化、那种港式的语言味道进行了一些小小的调整。
在历史的轨道上,这样的种族大屠杀总是不断上演,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警示未来”,更要“寻根究底”,这样才能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愿悲剧不要重演!
地狱里的恶魔都不见了,他们全来到了卢旺达,甚至把地狱也搬过来了。
---卢旺达当地传教士1994年。
卢旺达。
人间炼狱。
(一)卢旺达的前世今生2006年6月,来中国访问的卢旺达参议长樊尚·比鲁塔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
当记者小心翼翼地问起参议长,您是胡图族还是图西族人时,参议长回答:胡图还是图西,那是个用游标卡尺才能回答的问题。
无论从电影中还是照片中,一般人都很难察觉出胡图人和图西人的差别。
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并且自由通婚,区别他们的主要标志是谋生手段,如果一个图西人去种田,他就变成了胡图人,如果一个胡图人又养了牛,他就可能变成了胡图人。
胡图还是图西,实际上这个差别本身就是人为制定的。
1933年,卢旺达还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士兵拿着游标卡尺量卢旺达人的鼻子,然后用一块有20种颜色的色板去比照卢旺达人的眼睛,就是通过这种测量方式,每个卢旺达人被授予一张清楚表明种族——胡图、图西或特瓦——的身份标识卡。
鼻子窄长的图西族人被比利时人确定为优等民族,被授予特权,对胡图族人进行统治。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地毫无征兆。
这以前,胡图、图西人虽然摩擦不断,种族矛盾升级,但已经保持了接近15年的和平友谊,他们成为了好邻居,是要好的朋友,是老师和学生,是医生和病人,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
4月6日,参加和谈的卢旺达胡图领袖和图西领袖乘坐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虽然击落原因到现在都还没有定论,但这却引发了胡图人和图西人的互相猜忌,一夜之间,被政府鼓动的胡图族人拿起弯刀、大棒朝向了他们的邻居、朋友、同事、伙伴、同学……从4月7日开始的种族屠杀,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80万图西族人被杀,平均5分钟有1人丧命。
这场屠杀使得卢旺达总人口锐减1/6,人口结构剧变,因为其中被杀的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2004年,联合国,时任联合国安理会秘书长的安南潸然泪下。
1994年时的他还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助理,一场本来只需要5000人装备优良的维和部队就可以阻止的惨案却几乎导致了卢旺达1/6的人口死亡,他说,他为此次大屠杀感到“羞耻”。
(二)恶魔是怎样练成的在电影《Die Welle》(浪潮)中,一位美国中学的历史老师,他试图向学生们阐述纳粹是怎样形成的。
他做了一个实验,跟学生们做,他怕学生不懂,为什么当年德国人会那么变态,支持纳粹党去屠杀犹太人。
于是他在这些同学里、班级里组织一些仪式、口号、手势、特别招呼方法,把人群分为内和外、他和我、我者和他者,这时候慢慢的,这个仇恨就在校园里面弥漫出来,慢慢一个非常独裁倾向的政治意识形态出来,这些原来很天真可爱的中学生中就出现了一群非常残暴的、有狂热信念的一群人。
同样的还有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的结果在三十年后被实验人菲利浦·津巴多写入了《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是魔鬼撒旦的另外一个称呼。
他把斯坦福校园设计成了监狱,有狱卒、有囚犯,有警察,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好孩子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这个实验还不到两个星期就被迫中止了,因为菲利浦·津巴多的女友的一次探望,她发现看上去很亲切很友好的扮演狱警的学生一旦迈入监狱查看他的犯人时,他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所以,我们还敢那么自信么?
自信自己的道德判断、自信自己的坚强意志?
有没有想过像纳粹屠杀、像南京大屠杀、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果把你丢在那些屠杀者的角色里,你会怎么做呢?
你会不会可能顺从?
会不会可能也投入其中?
对“群众”效应保持警惕的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著名的大作《乌合之众》里,愤愤地写道:群体一定会降低智商,群体也一定会趋向低智行为。
道理虽然清晰明了,但请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能在群体中能一直保持自己独立思想的人又有几人呢?
你曾经有没有盲从过群体,跟风过群体呢?所以,恶魔不是天生就有的,人人都可以变成恶魔。
(三)影片《卢旺达饭店》有了对卢旺达历史的一定认识,再观看《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得到的绝对不止“震惊”这么简单。
在拍摄这部片子时,导演在比利时请回了真正的保罗,在五天五夜的时间里,保罗将1994年4月——7月中他所经历的眼泪、恐惧、希望一股脑地全部摊开在导演面前。
在影片的处理中,导演也绝非为了血腥而血腥。
绝大多数对暴力的描写都是通过保罗的眼睛来描写的:电视机前用弯刀、大棒敲人后脑勺的激进派胡图人;去供应商处取货回来时颠簸的道路——那是用图西人尸首堆成的道路;还有街道两旁肆虐的大火、哭泣的儿童;被扒光衣服的图西女人……难以想象的人,施以暴行的人很多都还是孩子。
因此在“卢旺达大审判”中,很多当时的施暴者因未满14岁逃脱了死刑与监禁。
法乌斯蒂安·尼基罗蒂曼也是施暴者中的一人,当时他还未满14岁,他说“在用棍子打卡西安(图西人)时,我没有任何感觉,大家都在这样做,如果你杀死了一个图西族人,那么那天晚上他们煮图西族人的牛时,你会第一个吃到牛肉”。
当我看到这段访问时,有种说不出的恐惧,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况:老师杀死学生、雇员杀死店主、丈夫杀死妻子、邻居之间互相残杀。
一个再善良不过的普通人,在政治的灌输下,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杀人机器。
一夜之间,你熟悉的人、你敬爱的人、你关心的人就可能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将你活活砍死。
保罗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会为了想追未来的妻子塔莎利贿赂卫生部部长,请求将塔莎利调到首都基加利。
他八面玲珑、四面讨巧,和入住饭店的政要、权贵搞好关系,暗中给他们送礼……他既不高贵也不完美,但就是他,在那个风雨飘扬的岁月坚持了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良心,用钱财用智慧护卫了1268个生命。
保罗在接受采访时说,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总是回答,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我想保护来这里的人,我要让他们安全,这是我唯一的目的,我为此一直努力,并且成功坚持到了最后。
请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种警觉吧。
清醒、警觉、理智,才会让我们拒绝沦为“杀人工具”。
其实这场屠杀能不能被制止已经不是重要的话题了有人谴责终日叫嚣着人权的美国的“不作为”有人谴责集重大国力量的联合国的无能更有人还叫嚷着中国的坐视不理如果我说各有各的难处也许你会觉得 “操!
放P!
”但是事实确是如此如果你是美国政府在索马里事件之后你还会轻易的决定这种人道救援么就因为你是个外国人你没有和当地人一样“自由”的开枪的机会你开枪 那就是外国侵略你不开枪 不但没法救人还会被当作“活靶子”总之是力不从心在你无能为他提供帮助的时候你难道不撤离么?
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联合国有自己的办事程序而且这些程序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一个个决议的通过就得经过众成员国一次次投票和辩论想之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都明白“按程序办事”的道理我们也都遵循这个规矩更何况是“名望”颇高的联合国?
至于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并存西方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本国的市场经济刚刚建立之时又有陈希同案自己的事都照顾不过来更没有能力去插手其中我并不是在为谁开脱毕竟这是一场世界性的灾难是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
但是我想导演不仅仅是想告诉我们卢旺达人的孤独无援吧不是为了让我们谴责谁声讨谁才拍此片的吧影片结尾的时候保罗说“永远都会有位子的”保罗狠清楚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的道理并且给大家生存的勇气与信心这让我狠感动事实已经如此既然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那就更要积极地勇敢地生存下去不仅仅是片中的故事其实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时候都应该是这样正因为我们勇敢所以我们强大
很多人说非洲是被上帝遗忘的角落镜头已经拼命为我们粉饰了杀戮的镜头 可是那些眼神 弯刀 尘土 还是足以敲击心灵没有辛德勒名单那样宏伟的配乐和黑白中一点红的画面处理 卢旺达旅店更像是个纪录片 在照顾了观众接受程度的同时 尽量朴实 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事件的真实发生 我们看完影片 大多不能平息我们为之动容 我们流下眼泪 也许我们会跟朋友推荐推荐 在豆瓣评个5星 搜查一下Don演的其它影片发现这演员还挺多元 或在评论里感叹一下战争的无谓人性的卑微政治的丑恶等等等等可是我们什么也不能改变难道我们不是片中电台记者口中看完电视新闻感叹一句Oh thats horrible然后继续吃饭的观众么想到这里总觉得很悲哀 片中的白人记者离开旅店被撑伞的时候感叹自己Shameful 可待下去就有死的危险 自己又无力救那个非洲女孩 换作是你 你会留下来拼命保护她么?
Madam Archerl很伟大 但常人都无法做到舍弃家人朋友和一切奔赴战火弥漫的非洲无偿救援非洲大陆的硝烟从未消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净空法师曾感叹 联合国开了这么多年的会 我没有看到人类有被解救的迹象津巴布韦 苏丹......这些国家发生着可怕的事情 可是它们对于我们可能也就是个国名 一生都不记得有什么交集 于是没有人为了充当胸口画着S的某男拯救世界和平冲向非洲做志愿者去 大家都变成了看客我突然想到一个有点傻缺的假设 比如有一天上帝问你 非洲某个你从没去过的国家里上千万个你根本不认识的无辜百姓将死于即将爆发的战争 但只要是你现在让我砍掉你的左手小拇指(处理成意外事故) 我就可以避免战争的爆发那些人都可以保命 但没有人会知道你做出的牺牲。
那么你会如何抉择?
答案只有自己知道孟子说 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 与禽兽无异 然而所有动物共有一个本性:趋利避害 当与切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人总会自顾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所有的慈善都是养尊处优的人闲暇时的娱乐悲夫。
终于看完《卢旺达饭店》。
非娱乐片,一次性看完,于我而言,是件稀罕的事。
喜爱这样一部影片,远胜过同年大热的《飞行家》,或者《百万宝贝》。
这是关乎一个男人的故事。
关乎,爱与救赎。
许多时候,我都带着某种麻木的情绪。
比如在看着片中反复出现的遍地尸体时,我几乎生不出任何感触。
阴冷的天我行走在C城街头,表情呆滞如出一辙。
这年头,还有什么可以打动人?
从屠杀到海啸,站在灾难的对岸看看,也就过去了。
可是,影片结尾。
当看到黑色字幕映出白色字符——“死于这场内乱的,约有一百万人”时,猛然间却想要流泪。
从来都是如此。
悲惨的故事,淋漓的鲜血,总是轻描淡写地被历史一笔带过。
许多年后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也只是说,那场战争有那么多人死去。
数据始终都在,而那些无辜的人们究竟有着怎样的面孔,再无人在意。
孩子。
许许多多的黑人小孩。
有保罗的几个儿女,还有无数失去了父母和家园的孩子们。
面对着那一双双惊慌失措的眼睛,总是很难释怀。
他们蜷缩成一团,相互取暖,彷徨无助。
他们有着和年纪不相称的成熟和隐忍,然而这丝毫起不了作用。
联合国部队前来救援所有被困的白人时,天上下起了大雨。
旅客们走了,修女们也离开了。
雨下得那样大,可是终究掩盖不了孩子们眼中的迷惘和失落。
没有仇恨,他们只是找不到方向。
音乐响起,是一群土著小孩唱出的淳朴民谣。
雨还在下,车辆远去。
那歌声里有希望。
又能怎样?
另一个有着相同寓意的场景,是在外界最动荡的时刻。
保罗的妻子和女儿在所有人面前跳起欢快的舞,许多孩子在观看,他们的脸上有毫不掩饰的喜悦。
这些幼小的心灵体会不到战争带来的离愁别绪,一点小小的欢乐就可以令他们满足。
那一刻,真的很开心。
可是未来在哪里?
战争在这里显出前所未有的丑恶和苍白。
黑人。
联合国的将军这样对保罗解释,你不仅是黑人,你还是非洲人。
于是最终谁也没有到来,包括那些所谓的人道主义者。
我无意贬低这位将军,毫无疑问,他是个好人。
在那些纷乱的日子里,他也确实帮助了这些孤立无援的难民们。
可是,这样的帮助中,蕴涵了多少同情的成分?
而并非只是对生命的尊重。
灾难降临时,他终于还是选择离开。
也许对他而言,援助弱者是出于道义,袖手旁观则是理所当然。
还有那些曾经居住在卢旺达饭店的白人们。
他们离开时,脸上几乎看不出任何表情。
除了那位爱犬生病的女士。
他们从未亲身经历过卢旺达人民的切肤之痛,所以无论何时,不管何事,那种身为白人的优越感始终存在。
一些普通人毫无道理地从骨子里贱视另一些本该与他们平等的人,这就叫悲哀。
好在,导演没有刻意安排一位白人救世主。
拯救卢旺达饭店难民的,是他们的黑人同胞。
一大批政客在无情的嘲讽中丢尽了面子,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还有自诩为最人道的联合国。
《蝙蝠侠诞生》上映时,据说删掉了一个公安人员说粗口的镜头,理由是侮辱了人民警察的形象。
总统是不是不上茅房?
明星是不是从不失态?
念及此,越发觉得《卢旺达饭店》的导演值得尊敬。
只有保罗是真实的,比起一个个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他才是有血有肉。
虽然有时还是会考虑个人,可最终善良的一面占了上风。
毕竟,在周围的,是自己的家人,朋友,还有同胞。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过分绝对等于虚伪。
英雄?
就看你怎么理解。
我唯一可以确切告诉你的是,由于保罗的善良和勇敢,1268条生命得救了。
1268。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数目,这是一个加一个再加一个鲜活的灵魂。
可是,那一年,总共有多少人死去?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
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
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
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
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
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
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
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
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
可是谁来救他们?
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
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
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
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
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
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
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妓女”呢?
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
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
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
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
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
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
现代?
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
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
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
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
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
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
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
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卢旺达饭店》买了几个星期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看着电影,好几次,我禁不住都笑了,当然电影不是搞笑剧,而且这里处理得没有过多的血腥镜头,只是这里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动作细节和语言,让我不由得想大声嘲笑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
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
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
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可以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
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
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镜头一: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
维和将军告诉保罗,因为你们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没有价值,不值得他们的政治角逐中的选票,所以没人会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
哼哼,看到这里,我不禁点头,那些所谓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多么苍白无力啊!
美国大兵们,在越南,在韩国,在伊拉克,在索马里到处出现,扮演着世界宪兵的角色,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可怜的卢旺达,连这点仅有的利益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办。
镜头二:一个欧洲摄影记者,很正义的人,拼死在外面拍到了种族屠杀的画面,只是男人的花心总是没办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个当地图西族女孩。
在撤离的时候,图西族女孩哭喊着希望他可以救她,而他可以做的却只是把钱(已经没用了的货币)给保罗希望他可以帮助,而保罗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可以救他们的啊。
撤离的那天下着大雨,摄影记者走向大巴士的时候,酒店的侍者还在后面给他打着伞,他连声说着不要侍者却坚持,因为即使在那时,他们都还坚持着自己的专业—高级酒店的星级服务,记者无以自容,只能说羞愧两字。
西方人给当地人洗脑,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显得非常得无聊了。
镜头三:保罗对西方的信任无以复加,以至于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实是,这些借口竟然都帮他实现了救人的目的。
在酒店里他一直在巴结一个胡图政府军队的将军,战乱当中要求将军的帮助除了贿赂,当然还需要一些威胁:一次保罗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事后妻子问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说他怎么可能知道,总不能说美国人躲在树上偷窥着,两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胁将军说如果不去阻止屠杀,如果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
真真可笑,可那个将军确实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个时候,还是多一个人替他说话的好,而且还是一个在白人圈子里混得还不错的人。
一场屠杀避免了,不过不知道布什看到这里是为美国骄傲呢还是像那个摄影记者一样感到羞愧呢?
这部电影今年金球奖金熊奖都拿到了提名。
这场人类的浩劫今天终于有部电影可以来记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些西方人看到这部电影后会怎么想?
看来卢旺达人民应该好好学学中国人的近代史,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强。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49869685.htmlHotel Rwanda (2004)本片在IMDB250里算很新的一部电影了,2004年上映。
以前一直想看,但总是错过,借着IMDB250系列,把它看完。
电影的故事来自于真实事件,讲述卢旺达大屠杀中一人拯救百人的故事。
图西族与胡图族在卢旺达势不两立,在1994年爆发冲突。
在比利时饭店工作的男主角将家里人及邻居们带到了饭店里,由联合国维和部队保护。
战乱升级,外国老板将饭店交给男主角管理,自己离开了卢旺达。
而在外面,大屠杀开始了,男主角陆续又接收了很多难民。
大家都以为欧美国家会来干涉冲突以及屠杀,可是等到的只有接走外国人的飞机,他们被遗弃了。
他们在各种危急的情况下,饭店里的人只好向国外的亲友们求助。
几天后,终于得到了离开的机会,可是却因为卢旺达胡图族的阻扰而没有成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男主角依靠各种手段维护了饭店的安全,终于等到机会带领大家离开了饭店。
并在维和部队的帮助下来到安全的难民营。
在难民营,男主角的老婆也终于找到了自己亲戚的孩子,他们一同前往安全的地方。
根据网上资料,男主角一家人现生活在比利时。
电影记录了一段历史,反映了卢旺达冲突中人们所遭受的各种苦难。
并通过影片,将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那个时期不同派别、不同种族、不同人的表现一一展现了出来。
通过这部电影,可以让一个从来不知道“卢旺达屠杀”的人完全了解到事情的起末。
这样的人,肯定有很多,我算一个。
在非洲庞大的版图上,有着那么多的国家,有些我都根本记不全名字,何况是这些国家的政治冲突和种族矛盾呢?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我真不知道曾经发生过这样触目惊心的事件。
其实,我们中国人同那些欧美国家的人又有何不同呢,谁会真正关心非洲人的生活,谁又会关心他们的生死呢?
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了。
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让世人了解这件事情,它做到了。
做到了这一点,这部电影也就成功了。
除了向世人展示这个人间炼狱之外,电影还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冷漠表现了出来。
这些我都不用细说了,网上的文章及那些数据,电影里的画面,都让人看得很寒心。
当然,我前面也说过,卢旺达的事情与自己并没有利害关系,谁会愿意陷进去呢?
俗话说得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世界人民都懂得,所以,造成了罕见的大屠杀。
网上的各种屠杀数据惊人,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数据只是数字而已。
真正苦的,只有卢旺达自己国家的人。
抛开电影的现实意义以及表现的主题之外,这部电影其实很难看。
故事平铺直叙,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一波三折的悬念,看起来很沉闷。
这部电影有的只是那种刻意凝造的恐怖氛围,比如躲在浴室的一家人,藏在房顶门后的一群人等。
这些手段完全是那种低劣的二流恐怖片所采用的模式——自己吓自己。
这样的方式用起来,使得影片看起来很廉价。
此外,男主角在整部影片中都在强调“家”的概念,家庭是第一位。
整部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围绕着“家”的概念展开。
老婆要寻找自己亲戚的孩子,男主角与老婆的依依不舍,他们对于孩子的关心,以及夫妻间种种的对白,都是在渲染这个主题。
不过这是美国人的家庭观吧,在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文化氛围都不同的非洲国家,竟然有着同美国人一样的家庭观,让我很费解。
我不是说非洲人不爱家,只是这种极端的爱家表现,太假了。
况且,在卢旺达可以出现大屠杀,可以出现种族灭绝,可见他们的想法与美国人迥异,即使爱家也不能表现得如同美国人一般吧?
另外,电影对于男主角的塑造,并不成功。
他是一个英雄式人物,不过从它的身份看不出任何英雄的潜质。
最开始在家里贪生怕死,到了饭店就如同另外一个人一样,又给员工训话,又接受难民,又要维护比利时财产,还要同维和部队交涉等等。
搞不清楚他的转变从何而来,电影应该表现出一个转变过程。
可能编导太着急了,急于表现饭店内外的险境,所以在陡然之间将一个贪生怕死的饭店小经理塑造成了一个如同上帝一样的角色。
这些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判若两人!
演员方面给我的感觉一般。
首先,用美国人演非洲人就不是那么回事,美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在男主角Don Cheadle身上体现的最明显。
他举手投足都是一个美国人的架势,怎么看都不像是非洲人。
Don Cheadle对于人物的塑造,也因为剧本所限很平庸,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不冤。
女主角Sophie Okonedo给人感觉更是一般,典型的美国家庭妇女形象,实在不像是一个非洲人。
举个例子,别的非洲女人都裹着头巾而且很瘦削,她却身体健康还一副富家人的打扮,看起来就是来卢旺达渡假的外国人。
总之,除了这部电影记录了一段历史有些积极意义之外,本片的其他方面很糟糕。
这是欧美人诠释的卢旺达大屠杀,如果真的想还原历史,还要卢旺达自己国家的人来拍摄。
不过,这可能要等上好久好久了。
序列:0463TLF.IMDB.Top110.卢旺达饭店.Hotel.Rwanda.2004.BD.MiniSD-TLF2011-07-22
昨晚在公车上和一个读土木的坦桑尼亚女孩聊了一路,她给我看非洲的草房子,我们一样在海边出生,她说海边的非洲没广州热,狮子被网大片地围起来,有一个建在海底的酒店,可以看见玻璃外的鱼。
🐟 她是我见过最自信可爱的非洲人。
晚上回来没有理由地打开卢旺达饭店。
坦桑尼亚的隔壁。
我没办法把二十年前的灾民和如今那么自如的一个女孩联系起来,即使他们有着一样的面孔。
和平真好。
又是关于民族争端。两个民族模样信仰神马的有区别吗,就打打杀杀的。唉,渔利的,不过是卖武器的。与《可汗》不同,这里加入了对外国势力干涉的反思,比如维和部队与红十字会。以及一个拖家带口的男人,在大势下的挣扎。
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熊样是咋做到的呢...殖民者撤退时候埋雷留坑那是西方列强传统艺能了~卢旺达是个上进的国家,摸着兔酱过河,重视教育重视工业,现在是非洲为数不多有前途的国家。国难兴邦,祝福它吧。
看到法国人协助白人撤退留下无助的黑人,还有片尾Paul说:“There is always room.”时几乎落泪……看了这部片子,更衬托出陆川《南京南京》所谓的反省是多么苍白与无力,简直屎一般的存在...
看了之后和看阿明感觉有些像 东非真是神奇的土地
又是一部久仰大名总算看过的电影,黑人版辛德勒的名单,乱世当中钱和人脉能保命,男主角的独角戏,人物塑造略显单薄。借由这部电影了解了比利时殖民统治造成部族冲突互相残杀,从而给这个非洲国家带来的创伤。ps:我记得之前听我一个比利时的同事跟我聊天,才知道比利时的巧克力为什么那么有名,是因为比利时曾经的殖民地非洲国家刚果盛产可可豆,由此可见殖民地文化对双方国家带来的影响。
演员太弱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如此之近,94年作为影史百花齐放的一年,阿甘的美国梦已经近乎完美,但在地球的另一端却有一百万生命无情的被抹去。
2021年9月20日,卢旺达一家法院裁定《卢旺达饭店》主角原型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涉嫌支持恐怖主义等9项罪名,被判入狱25年!
没想到还有比南京大屠杀数字更庞大年代更近的屠杀。男主是高级酒店的经理,活跃在外交的第一线,随着和平协议的签订,他坚信联合国可以控制局势,但是当天晚上急转直下,屠杀开始了。通过用钱贿赂民兵头子,男主救下了自己的家人和邻居,还收留了孤儿院的孩子。联合国维和部队按兵不动,记者也尽快离开,卢旺达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通过给饭店老板求援,暂时没有被攻击,但是维和部队不会来了,男主一边号召大家联系外国朋友,一边通过贿赂和军队周旋。生死关头,男主还会搞浪漫,告诉妻子宁愿跳楼也不能落入军队手中。外国友人给几家人办了通行证,但是因为黑心手下的出卖,他们不得不返回。因为没有钱贿赂将军,饭店的难民再次被袭击,还好两族高层已经达成了交换人质的协议。少数族的部队终于集结,多数族人也不得不逃到刚果。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真实的历史上这个人是个恶魔,却被电影美化成一个英雄,整个事迹也被全然改变
完全的西方意识形态主导
呕,强大的技术手段用来颠倒黑白和作恶,恶心
非洲版《辛德勒的名单》,血腥的荼毒泯不去温暖的胸怀。当个体被世界遗忘时,一个人的良心就是和平。
真希望能更严肃一点。非洲的辛德勒、拉贝。非常惊心动魄:那边正在死人!代入感比较强烈——胡图族和图西族不会真的是比利时人(殖民者)分出来的吧 得好好google一下
高分在题材。人物扁平,群像戏处理不佳,一些大场面调度混乱,叙事平铺直叙缺乏波澜。影片也缺乏深度开掘,作为观众从电影中所能得到的的确也只有“啊!太恐怖了”,然后继续晚餐。上校神似小布什。
7 太沉重了,1994年的百万种族大屠杀……不看电影根本不会了解到非洲历史。类似题材辛德勒的名单震撼程度明显要强一些,本片有点结构松散流水账。
无感吧,这个题材一看就是冲着拿奖去的,但是总感觉背景交代不清楚,格局很小,居然还让人感觉有正义和邪恶的区分~刻画西方势力的虚伪也不够,单线式的从男主的视角叙述故事,剧情单薄,关键点起伏也不大,一部分借鉴了《辛特勒的名单》,但是角色的表现张力和电影剪辑不可同日而语。既然是个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不穿插一些史实资料用更大维度去挖掘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的实质呢?
他保护的还是那个国家的中上层难民,最底层的难民只会更惨
看了最新的影评,你们是都不看新闻的吗?
西方人为制造灾难,强行区分种族制造矛盾,提供武器大发战争财。然后一部电影将自己塑造成救世主和新希望,令人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