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答一个问题。
为啥史密斯上尉要离开?
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他在一次火药事件中受伤了,回国治疗修养。
本片中的意思是,他想要找到印度,即航海家探险的理想。
年轻人可能会觉得爱情比较大,尤其是上天安排的,但其实在古代,基本上没有什么爱情,男人的抱负是在第一位的,那时人们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当然,现在的情况跟古代有点差别,因为资讯发达了,大多数人意识到了自己留不了名。
这部片子很强,几乎每个镜头都像是一副画,导演和摄影商量说不用人工照明,室内戏为了加强两度蜡烛都是四根芯。
我蛮喜欢这种风格的,缓慢而宁静,我觉得只有用导演的这种方法才能真实还原出最初的美国历史。
因为美国的祖先有两个,一个是殖民者,一个印第安人,这两个人交流是有障碍的,但是又不是完全不能交流的,所以导演用这种内心独白式的叙事显得很贴切。
要是一般的殖民片,肯定都是以殖民者的角度来叙述。
这也难怪,因为印第安人几乎没有了,拍片的都是白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这类片会大讲人道,宗教,以及为当初的掠夺作些反思与粉饰。
风中奇缘给我印象不深,我对故事本身不感冒,导致大致情节都忘掉了。
不过那歌太棒了,尤其是歌词部分,我当时看的是台湾配音版,歌由万芳翻唱,国语版的也很赞,建议听听。
电影倒没什么可看的,个人觉得是迪斯尼比较差的作品,不像熊的传说那种记忆深刻的。
本片的真人版,由于导演的特殊叙事显得动人很多。
新世界有两个涵义,从英国人的角度来看,一个未被开垦的北美是新世界;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外面高度发展的同样也是一个新世界。
最近在看BBC的纪录片《生命》,想法发生了改变。
比如说现在我们讲的和谐,什么是和谐?
老虎和羚羊相亲相爱么?
自然界的规律不是这样的,老虎要吃,羚羊要跑,某一次追到了,某一次逃跑成功了,我觉得这才是和谐。
同样,看本片时,我又觉得我了解了爱情。
以往,爱情被文明过分修饰了,因此很多人被蒙蔽,忘记了它的本源。
如本片中所描述的,两个人言语不通,背景迥异,更不要谈什么价值观兴趣爱好了,依然可以产生感觉。
因此,我觉得,爱情应该更加本能一点。
而如果涉及到婚姻,才会加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东西,如门当户对,理想一致什么的。
最后,可以想象,本片票房肯定很难,叙事缓慢还三个钟头,在05年,人们早就习惯了快节奏,谁高兴去看。
耐心不太好的朋友,建议别看了。
楼上的和菜头影评文章一直为我所拜读,对此片我亦有同感,在浪费1小时看完上半部后终于放弃,我已经懒得再花时间评论它,就三个字:垃圾片
是什么吸引你把这出戏看完?
1、齐膝深的河水?
望不到尽头的沼泽?
高过人的草丛?
2、长达170分钟的鸟叫?
虫叫(即使回到英国后也是如此)?
3、史上最隐蔽的广告?
问:什么是hour? 答:60minutes.4、阿凡达之地球版?
5、最贴近真实的17C北美殖民史?
6、爱情:民族,政治,土地,粮食,矿产,宗教?
(还是人类的好奇心)7、与《细细的红线》同一导演,尽管这与新线被并购没什么关系?
8、最名不符实的海报?
9、真爱的标准:始终如一?
既来之则安之?
你善良吗?
你找到印度了吗?
我想我错过了。
10、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
电影《决战新世界》的英文的名字更温柔,叫The New Start, 新的开始。
这是一部像诗一样的电影。
讲述了十八世纪英国人初次登上美洲新大陆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两个世界的碰撞,有杀戮,也有爱情,好奇,也充满猜忌和不信任。
一方面是印第安人与新来的英国人的互相杀戮,而与此同时,印第安酋长的女儿却与英国的上尉约翰史密斯坠入爱河。
他们在森林里,草地上,河边喃喃自语,互诉衷情,那是所罗门的雅歌里所描画的爱情,美丽醉人的爱情。
可是约翰史密斯接到国王的委派,去探索传说中的印度。
约翰是爱印第安公主的,但是他不满足于只有爱情的世界,野心压倒了爱情,他用一个谎言抛弃了印第安公主,踏上了寻找印度的征程。
陶醉在爱情里的印第安公主因着约翰的离开痛苦不堪,好像约翰带走了她的灵魂,只剩下一具空壳,披一身麻布躺在泥地里,快乐似乎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就像电影《荒岛余生》里的查克一样,飞机失事后一个人漂到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在这个小岛上等了四年的时间也没有一辆船只经过,他心里确定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离开这个小岛了。
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小岛上,只能对着一只排球说话,陷入痛苦和绝望的查克也想到死。
可是却发现连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死都不可能,于是他突然得到一种力量,一种非理性的声音告诉他只要继续呼吸,坚持活下去。
不久后海浪给他送来了一块铁板,他用来造了一个带帆的木筏,顺着潮水漂了一阵子,最后竟然被一艘货船发现了,他重新回到了大陆!
从此他明白了,人生没有绝对的绝望,在理性彻底黑暗的时候,人还是要靠信念支撑下去,而且常常会经历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印第安公主虽然一直郁郁寡欢,但她慢慢平静下来,继续着生活。
后来另一个英国的绅士爱上了她,不久后他们结婚,生子,但在印第安公主的内心她一直有一个没有打开的结,那个去探索印度的男人还在她的心里挥之不去。
虽然丈夫对他恩爱有加,生活也平静安详,可是她总快活不起来,没有和约翰在一起时候那样神采奕奕。
后来他们被英国的国王邀请,印第安的公主得知约翰还活着。
听到这个消息的她心情起伏不定,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内心一直没有放下对约翰的爱,可是面对那个无微不至爱护着自己的丈夫,她内心陷入痛苦的挣扎。
后来他们来到了英国,英国的城堡,人群,一切都让这个印第安人目不暇接,似真似幻。
大概她也觉得自己想做了一场梦一样不真实,对她而言,伦敦是一个奇怪的世界。
就像对约翰而言,印第安部落是一个奇异的新世界一样。
印第安公主以一个公主的身份接受了国王和王后的接见。
问讯的约翰也赶来见她,她还是难掩对约翰的感情,眼神中充满痛苦和喜悦。
寒暄过后,她问约翰:“你找到印度了吗?
” 约翰说:“我可能已经错过了。
” 她回答:“ 你应该找到它。
” 说完后,她跑到自己的丈夫身边,像一只小鸟一样靠到丈夫的身上,深情地望着丈夫的眼睛喊出了:“My husband!
” 这一声呼喊的深情胜过在美洲大陆上与约翰在森林里所有的情话。
那时的爱情固然美好,但却无比脆弱,也未经时间的考验。
而现在的爱情却是历经风雨的考验之后生长出来的醇美果实。
当我看到她跑到自己丈夫的身边,喊出“my husband!
”的时候,内心涌过一股暖流,她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好的故事里面人总是在成长和蜕变,虽然在电影最后,印第安公主在英国的时候就染病死了。
但她却死的从容而平静,因为她的生命是充盈的,她在生命的经历中完成了蜕变和成长,所以死也可以坦然接受。
因为毕竟每个人一出生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
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如何。
正如泰戈尔的诗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的时候便可以如秋叶之静美。
这一个生命就是美好的,值得过得。
其实要叫做《风中奇缘》真人版更容易被人接受,初次看时,因为无字幕,被我不耐心的直接快进跳到了荒野之处,完全不知所云,因为很多土著人的手势、语言,在那样的半身高的草丛中,完全不觉得这是一部电影。
后来细细的从头看起,渐渐入画面,才感觉到了一种恬静释然的美,正如人们初次踏上北美大陆,除了风吹动草叶和树梢声,除了偶尔的鸟鸣,只是一片寂静,小船顺河流慢慢到达深处的森林,原始得感觉不到自己是现代人。
可以跟着土著人学习什么是描述阳光的,什么是描述水流的,可以跟着波卡洪塔斯在树间草丛间蹦蹦跳跳。
他们接纳异族的到来,只是不接纳被偷去玉米种子,那么自然生动的部落,何必追求什么现代的生活。
虽然画面中有几处出现古帆船,是我喜欢的样子,可与其他有古帆船的电影截然不同,缺乏那种豪迈之气,因为船仅出现在新大陆岸边,显得渺小了,也无需同风浪搏斗争锋,船的出现也是静静的场面,即便你能弄出再大的举动,在新大陆面前,仍然只是无声的。
会感觉情节拖沓么,漫长么,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节奏单一,却是刻意的拖长了,一点点的加强音,为的是让你跟随着画面,一步步的往丛林深处前行。
有人形容那节奏像蜗牛前行,又像自始至终,你身在小船上,顺那河流漫无目的的漂,甚至不用去关心情节了,只在乎还有这么一片原始的世外桃源被保留了,你若感觉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被压抑的浮躁了,可以静心的看看,会被沉淀去了躁动,只是有些长,不要睡着。
直到最后跟着波卡洪塔斯来到詹姆国王一世时代的王朝,你才感觉到,像是刚刚结束一次悠长的假期旅行,一次梦的旅行,而你不懂的事情却那么多:你觉得我是蛮人,懵懂无知。
你到过很多地方,纵览世事。
但我还是疑惑,倘若蛮荒的人是我。
为何你不懂的事情却那么多,那么多。
开篇音乐不同凡响,带给人一种震憾的感觉,真如是身临新世界。
在英国人眼中这片土地确是一个新世界,而在当地土著的眼中呢,无疑是来了一批强盗,善良遭遇到了野蛮。
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通常都比较沉缓,此片也莫能例外。
以尽量真实地再现过去的岁月,这是不容易办到的事,即便是在现在这个号称高科技的时代,可这部电影剧说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这一点,俺没到过那时那地,所以也不便说三道四,但俺相信,以现有条件来说,此片应该是做到了这一点。
以充满人性与爱情的笔触去描述过去殖民的起源,虽也确有看点,却挡不信那些血醒的事实,此点正是看这部电影时不该忘记的。
《美丽新世界》是一部讲述17世纪欧洲殖民者征服美洲大陆,征服印第安部落的电影。
电影中的女主角漂亮而恬静,美洲大陆美丽而宁静。
尽管影片以印第安部落的一位公主和两个英国男子的爱情和婚姻为主线,战争和屠杀为辅助线索,来完成整个叙事,可是我们从女主角的内心独白都可以感受得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历程。
我想无论是大到星球、小到蚂蚁,只要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无非有以下几种:1.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就如同两个外离的圆。
不知道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什么相同或者不同之处,因为没有接触,它们也就不会有比较。
举例来说,在人类历史开始之初,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原始人类社会与非洲大陆的原始人类社会的之间毫无联系,但是能各自独立存在。
地球与其他星球(除月亮之外)一直没有建立联系,即便去过了月球,但是由于没有生物存在,因此也谈不上是文化意义上的关联。
2.两个事物相互有同质的部分,却也有异质的部分,如同两个相交的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冲突,二是融合。
以《美丽新世界》中的故事来说明:当新大陆并未发现之前的年月中,欧洲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各自毫无瓜葛,分别独立存在,就如同上述的第一种关系。
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殖民地开始陆续来到美洲大陆,寻找财富,从而也开始了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
正如电影中的男主角在印第安部落中生活时,他内心独白的部分,他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平等的友好的人类最最珍视的情感,他甚至认为或许印第安人才具有一种真正融于自然的能力,一种真正的人之为人的原初状态。
而作为英国的探险家和殖民地开拓者,他自己的身上却是满载着野心、欲望和侵略的气息,这是一种对自然和他者征服的气质。
他甚至不愿意回到他原来的世界中。
所以说这里的文明不能用优劣来判断,因为各自有各自文明的永恒不灭的精髓。
可是当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这种判断仅仅是基于技术/战斗力量的角度来说的)碰撞的时候,它们起初是相互好奇,相互试探地接触。
就如同印第安人当中那位所谓“疯子”兴奋地去摸摸欧洲人的大炮一般。
随后有一段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战争,放火烧掉了他们的家园,不少年轻力壮的印第安人被杀死。
这也和历史上一般的结局相似,总是先进文明征服落后文明。
人类历史一直也在上演着这么一幕又一幕征服和被征服的历史。
人类的一切战争大致也可以阐明。
人类发动战争的理由,很多时候都会假以自己的文明更强大的名义,要将自己的文明“普及”给他人的理由来发动战争。
我想二战时期,希特勒肯定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肯定坚信法西斯主义是最先进的思想。
其实,中国的元代,不也是蒙古人征服汉人的历史吗?
那时的蒙古人何尝不认为自己的文明更为先进呢?
文明的融合则是两个文明相互接触之后,发生的另外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发生的一种心悦诚服的“演变”。
我想那位女主角在整个影片中完成了她整个被另一个文明“融合”的过程,因为在影片最后她还理解了欧洲文明中的“婚姻”和“丈夫”的含义。
这显然就是她主动与另外一个文明接触,并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和风俗,并加入到对方的团体中生活的一种主动融入的结果。
文明的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处处可见。
从鲜卑族主动穿上汉服,契丹、女真族人也逐渐被汉化,以及佛教文化进入中原等种种现象,都证明文明的融合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这远远要强于武力的征服。
文明的融合的过程中,包含一种自觉和自主,这是一种自觉吸收先进文化的力量和变化的驱动力。
这也是一种和谐的进程。
就以两个人的相处为例,我将两人的关系也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没有关系或相互的关系可以忽略,二是冲突。
(可能不是全然的冲突,而是大体上存在冲突和矛盾),三是融合(这并非意味着没有矛盾,只是双方利用包容和理解的力量逐渐在化解双方的矛盾。
)而我想两个人最好的关系是融合。
可是两个陌生人相见时,首先因为距离而好奇,于是产生吸引力,从没有关系到建立关系。
然而由于两人自身的经历、阶级、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两种关系,要么冲突,一方试图征服另一方(或者说一方完全占据话语权),这就等同于单向的交流【这里的单向只是说一方对另一方的传输更多的内容,影响更大。
正如现在国际传播中担心的文化霸权一样。
】;要么是平等的融合,即双方关系达到平等和包容,相互影响,这就等同于双向的交流。
当然,我更倾向于后者的关系。
无论长幼,无论老少,我觉得都需要一种平等和包容,而不是一种自以为是,更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
3.两个事物重合,可以是前者包容了后者,或者是后者包容了前者,就如同内含的圆与圆之间的关系。
但两者并非是完全一致的重合,因为这个世界上可以说并没有纯然同质的东西。
古代哲人莱布尼茨很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种情况往往是一方征服或彻底融合了另外一方的结果。
这样的关系也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那么,人类的历史是在一点点走向融合的历史吗?
人类真的在逐渐走向大同吗?
我觉得即便印第安的公主接受了欧洲的文明,可是她依旧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依旧保持自己与内心中的神相互沟通,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印第安文化。
以两个内含的圆为例子,即便其中的小圆在大圆之中了,可是它依旧是个完整的小圆,它不会因为大圆的包容,而丢掉自己的独特之处。
所以,即便人类真的某天走向了一个大同的世界,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大同的文化”并非是一个同质的铁板一块的文化,而是一个具有超级包容性的文化,将人类文化中共性给结合在一起了,通过此语境(我个人认为或许可以说就是一种共通的人性的东西)所有的人类都能够平等而正常无碍地交流,相互联系的共性的部分找到了。
而那些异质的内容依旧存在着,但是不再是如同以前那样相互敌视,相互冲突的状态了,而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一种态度了。
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便真的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乌托邦”。
和谐世界的梦想大概就是这样吧。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那么,为何不去为了美好,而去努力追求呢?
2009-3-10
能坚持把这个片子看完,我真服了自己的耐性。
影片唯一的亮点就是选景很漂亮,其它的真的不敢恭维。
背景音乐听上去像是什么声音放错了,故事从头到尾也没看出是意思,更别说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迷糊丫迷糊。
最近超过2小时的电影越来越多,越看越头大。
新线公司最近推出的《新世界》,也是两个多小时。
导演个人的想法据说是想拍出欧洲殖民者和美洲大陆的碰撞,而发行方为了增加票房直接说《新世界》是《风中奇缘》的真实版。
开篇就给我很深刻的感觉---电影配乐应该拉出去毙掉。
长达5分钟的开头音乐,听到最后人已经接近崩溃。
不相信的可以去尝试一下。
男主角演得很好,基本上能看出是魔兽世界迷。
从头到尾,他都保持了一个亡灵法师的那种恍惚状态。
我觉得,忧郁深沉和呆若木鸡、状若游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和当年科斯特纳扮演的邓巴少尉相比,差得不是一点两点。
在对印地安人的描写上,用了大量话外音。
但是在真正表现的时候,除了慢动作表现所谓的活力和淳朴,实在没有看出有什么好的手段来。
故事非常缓慢,异常缓慢。
其实,整个过程可以睡过去好几次,起来不影响接着看下去。
失眠的人有福了,《新世界》这种超级平庸大片,值得放在枕边。
问:《新世界》(The New World)与《创世纪》有什么区别?
答:创世纪告诉你什么是文明。
新世界告诉你比文明更重要的东西:爱。
最原始的爱才是唯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