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的是朴实,难得的朴实,从村落房舍,到服装家具独轮车,完全呈现了完全农业化的中国农村,除了枪支,唯一有印象的工业品,是老二给媳妇的一只发卡。
一个农业国对搞工业国的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演足了朴实的力量。
对老村长大公子那个国军团长的刻画也很丰满,国恨、党仇,既复杂又简单,没有黑化。
还是看民心,山川之固,在德不在险。
农民的狡猾小气也有体现,这个火候很难把握,最后落后分子们一个个都修成正果,似乎过于理想化了,但不影响整体合理性。
沂蒙红嫂给伤员喂奶,这个广为流传的事剧中被安在二媳妇身上了,个人觉得稍微出戏了点。
于宝珍的一句话很有哲理:恩情,它不是债。
这是以老百姓为主角的讲述战争年代的悲欢离合和人性光辉的一部剧,我也只看过这一部,只此一部。
战争场面并不是它的着重点,它主要呈现的是战争的残酷、生死荣辱的考验、人性的坚守、家国大义的抉择和岁月的沧桑,它是属于中国最典型的农民的战争史诗。
最让人感动的是人物和剧情,剧情有些地方会有点经不起推敲,但仍然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用最真实的情感打动观众。
人物是这部剧最大的亮点,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活,富有生活和中国文化气息,他们就是我们先辈的集体群像缩影。
深明大义又有些旧思想的活泼、可爱、坚定、坚强、大气的于宝珍,她是开明的中国母亲形象;厚道老实、朴素小气,又有些怂气,恋儿恋家、一心只想过安心日子的李忠厚,他是朴实善良的中国农民的代表;大义凛然、舍身成仁的李忠奉,他是识大势、知大节、行大义的文人的楷模;宁死不屈的李家老大夫妇,奔向广阔天地的李家老二,善良仁厚的继善,奔赴国难的夏阳,为自由和爱情而革命的李家二妮,获得新生的李家大妮,委曲求全,善良自苦的李家大嫂,痴情勇敢的李家二嫂,朴实阳光的孟奎,为爱牺牲的栓柱,老实懦弱的李家大姑爷,从旧思想获得新感受的解放的李家大妮的婆婆,同样知大义守大节的李家奶奶,懦弱无能却人性本善的二孬,为报答救治之恩而信守承诺的三喜一家,爱牛如命的四哥……还有很多人物,有各自的性格特点,都那么令人肃然起敬。
正是这部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上过学、不识字的普普通通的农民百姓,面对他国的侵略杀戮,他们敢于站起来反抗,面对生死抉择,他们选择了坚守做一个好人的朴素信念。
他们也许弄不懂国家大事、政治斗争、国际局势等大事,但他们崇敬、向往干大事(为国为民)。
他们只懂得跑到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的人是坏人,得反抗,得弄死他;他们认定对他们好的人他们要加倍地对对方好,信任对方、爱护对方;他们认为谁不讲道理、不顾情义,就疏远谁;他们觉得对人好是应当的礼义,不能稍求回报;他们坚持他人的托付和自己的承诺要拼尽一切守住;他们相信不能欺骗他人、陷害他人;他们绝不昧良心,一切行事都按照良心的指引,为国家可以舍小家,为国恨可以弃私仇;他们从不愿伤害别人哪怕是一点点,就是说话也不愿让人难受;他们对自己认可的人可以付出几乎所有,甚至是生命……这些就是人性中最美的善良,这些就是人世最真的真理,他们存在于人性中,生长于人心里,并没有什么高深的。
他们并不在书本里、学堂上,他们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人可以将这些道德、事理说得天花乱坠、讲得头头是道,可真到了生死关头,却不一定能如他所学所言去做;相反,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庄稼人老实本分、忠厚诚信,他们的良心告诉他们要对人好、最少也不能害人,更加不能对他人过多要求。
他们的期望无非是守着土地和家人过安生日子,可面对巨变威胁,他们却能勇敢反抗并有勇气凭良心做事。
人性的光辉在于人的良知,并不在于身份、地位、知识等等附加条件;世间的真理并不一定要有知识才能勘破,最朴实无华的真心就能感知。
我们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学的知识越来越广,各种思想充斥我们的脑袋,世界也日益变得繁复,希望我们不要因此而缺失了最纯真的人性,也不要对最显而易见的真理视而不见。
保持作为人的纯粹和真实,很重要。
语录:吃得好穿的好,不都是吃的咱老百姓的。
人要是活着没个人样,不活也好。
你说不是你家的事儿,也不是他家的事儿,那是哪家的事儿啊。
小鬼子哪敢一个人走山路。
人有了名字就像重新获得了生命。
她识几个字犯哪家的法了?
做人得讲良心。
俺一个乡野村夫尚且如此,你漂洋过海,读书读到哪里去了?
人活着,他不仅仅是吃饭、穿衣服、娶媳妇、生孩子,那除了这些肯定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去追求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俺自懂事以来,一直在苦苦追求俺的理想,就是为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早日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中国。
新中国的解放要用无数人的鲜血来灌溉,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俺想不明白啊,不就是一句话吗?
说了就活,不说就死,你先说了这话糊弄过去。
孩子是堂堂正正地活,堂堂正正地死,你就遂了他吧!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为了一句话去死。
人要活着老想着自己,你还活着做什么。
俺是庄户人,俺做不了什么英雄,可俺不能当汉奸呐。
赌场上的钱不是钱,战场上的人不是人。
死了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得活着。
一批一批的人在俺面前倒下,俺早就已经不是小姑娘了。
守着粮食,把人饿死,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儿?
战友,在生死关头,都是想叫自己死,战友活。
你也是读过书、识过字的人,按俺说你学那些东西全学的狗肚子里去了,那天晚上俺杀了你,一个人他都知不道,可俺这个心里头知道,俺知道你抗日了,你打小鬼子了,俺知道你伤在那里不能动。
你让俺那个时候去杀了你啊。
日本鬼子来了他还能走,你们跟八路打起来了,你们还会和,天下的事就是这样变来变去的,可有一个大道理,那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变的,那就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私仇耽误了国家的大事。
不管是我们的娃儿,还是国民党的娃儿,他们都是老百姓的娃儿,一个家庭如果失去了娃儿,那这个家庭就没什么希望了。
战争这个鬼东西真是坏得很呢?
所以呀,我就对天发誓,绝不让我的娃儿再来参军打仗,也不让天下老百姓的娃儿再来参军打仗。
两个儿子,拉也拉不回,拽也拽不回,老大继长为了一句话死了,老二继成家里有媳妇、有孩子,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死了。
这条路上是什么吸着俺的儿啊,俺去走走去,俺要弄明白。
大叔,你看咱们现在过得是什么日子,就像个瞎子,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
当了兵俺才知道,俺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让天下所有穷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大叔,这样活着多好啊,这个世界和原来不一样,人和人,你帮我,我帮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女人想要过好了,谁也不能靠,你不能靠男人,不能靠孩子,就得靠自己,那才活得像个人样呢。
恩不是债。
恩情这个东西就像一瓢水,经不起舀啊。
你要是帮人家干了点事儿,不提,那个恩情还在。
你要是老想着这是个本钱,要利息,那水一会儿就舀干了。
什么时候都不能说谎话,一旦说了谎话,一辈子你连个整觉都睡不好。
你把过去咱们做的那些事儿当成债了,咱那时候都本着自己的良心,咱愿意做的,人家不来看你,你就怨人家,跟人家要报答,那就不明事理了。
人这辈子不能干亏心事。
那个时候年轻,外面的世界太大了,一走出去就不想回来,可人生的事儿啊,很多都得经历了才明白,进了城才知道故乡亲,有了新人才知道故人好,可是走出去了,要绕多大一圈才能回来。
人呐,是个怪东西,年轻、健康,不懂得珍惜,懂得珍惜了,就晚了。
典型的环境,真实的剧情,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代老区人民的朴素而伟大的情怀!向该剧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整部剧在一连串的情节推进中,情感不断的升华,无数次引起观众的共鸣;剧组在化妆方面做到无微不至,就连演员的插头缝儿也没有凑合,这在当代中国影视剧中已经难得了。
演员们深度体验生活,自然朴素的表演,在观众内心掀起阵阵波涛,令人赞叹!
这才是以前的农村。
马少骅演技真是没得说,每次看都能让我感觉这就是继长的爹,都能感受到他的丧子之痛,每次看他的戏都很吸引人。
挺好看的电视剧,但是配乐怎么就那么瘆人,尤其是开头能把人吓死,真是电视剧的一大败笔,我真想把里边的音乐给屏蔽掉,难听的要死。
感觉里边演员的脸上都是摸得土,连手上指甲缝里边都是土,他们都不洗头的哦,好真实啊。
很久以前看的了,今天突然想起了其中一些情节,很感慨!
现在的抗战剧啊,总是差那么一些意思,我说的是真的认真拍的抗战剧,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的那种!
《沂蒙》这部片子,不管是拍摄场地细节处理都很贴合真实生活,一些细枝末节的小情节完善了人物的性格,具体了故事情节,没有完美的英雄,全是平凡的小人物,却也有一腔热血!
今天突然想起了的情节就是一个护士被日本人抓住了,她请求曾经帮助过的村民帮她送一封信,村民答应了,然后护士死了,村民也被发现了被害了,村民的家人带着那封信逃出去了,一路颠簸流离,直到解放后才找到收信人,一个医生,当时他正在结婚,村民的家人送了信安了心就回家了,而那封信居然是一封情书,讽刺吗?
但对于那个年轻的小护士来说,理想与爱情是统一的,所以她死的无怨无悔。
村民一家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但信送到了,对于他们来说,恩情报答了,承诺做到了,安心了!
今天突然想起了这个电视剧,突然有了再看一遍的冲动,但我的心情还是要先抒发一下的!
这剧真的是甩出那些脑残抗日剧十万八千里,强力推荐,代入感很强,演员演技也很好,至少不像某些剧一样,一个小队打的鬼子无力还手,主角牛逼上天,算了不说了,这就是差距。
让你似乎回到当年那种年代,mad这比起那些飞檐走壁打鬼子的强100倍。
至少这部剧不扯淡是吧。
打仗是要死人的,这部剧也反映出来了,例如一些伤员需要救治啊,八路打仗牺牲了一片人。
某些抗日后宫剧真尼玛辣鸡,一个武工队打日本人一个人不死,后期才一个一个死。
主角开挂咋不上天,多少女的追一个男主,没错说的就是飞哥大英雄,男主无限装逼,男主他爷爷还叫什么武圣是吧,配吗?
我就问配吗?
武圣是谁?
关公,一个死老头拿一把关刀就敢称武圣,导演你曰了猪了吧,别侮辱武圣这个词,还有那个说书的,mad完全就是梁飞吹嘛,听见他说话就想吐,把梁飞吹成神人了,还飞檐走壁,这种垃圾剧广电能禁禁行不,侮辱智商的剧好吧扯远了,也是为了凑字数别介意哈各位,这部剧我还是强力推荐看的,起码它真实,应该凑够字数了,闪人。
第3遍回看了,依然触动肺腑...不想拿某些现在的思维和局外人的眼光来功利的评判剧中某些性格、某些观念的是非对错。
只想感谢这部电视剧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相对完整、真实的展现了“沂蒙家乡”的感觉,感谢这部影片没有走时下流行的“一人抱着不用换弹夹的机枪横扫一片鬼子”的战争儿童片风格...如果非要苛刻的找一点不足的话,剧中的方言可能稍微有一点蹩脚(本人莒县人),并且也出现了把“莒南”读成“吕南”的小错误,不过客观来说,这种地域性的电视剧对方言的拿捏是比较困难的,全部正宗的方言会带来电视剧传播方面的局限,改的过多有会丧失真实性,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外地人不接受,当地人不舒服”的境遇。
我看到网上有人简单粗暴的骂这一点,其实片中很多演员都是外省的,凭心而论,演到这种程度已实属不易,咱大度、厚道的沂蒙人还苛求些什么呢...最后,祝愿可爱的沂蒙人依然朴实、善良、正直,并祝这些家乡人平安、健康、顺利...
在整个沂蒙地区所有没出嫁的小姑娘都叫“识字班”,这个称呼从抗日战争时代一直延续至今,我太奶奶也参加过妇救会,听说当时去别的村里开会互相都不认识也不打听就是为了保密。
我的二姑奶奶就是二妮那样的识字班,大姑奶奶就是大妮那样的小媳妇,当时在婆家也是经常挨打,为了这,我二姑奶奶还领着三个妹妹去挠过我大姑爷爷的脸,后来我二姑奶奶参加了革命当了八路军,成了我太奶奶最有出息的孩子。
后来这一家人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挨饿,文革,总之写个剧本拍成电视剧绰绰有余。
这部剧真的高度还原了那段历史,也高度还原了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面貌。
致敬沂蒙,致敬沂蒙人!
《沂蒙》以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普通的沂蒙山区家庭为故事着眼点,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马牧池村普通村民的群体英雄谱系。
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刻,马牧池村的人民,都在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中,表现了一个中国人所具有的民族气节。
通过对历史真实的还原,表现了蕴含在民间的那种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使得那段已经被尘封的历史真实获得了真切的还原。
有两点感叹 其一:沂蒙人民是伟大的,老区人民是伟大的,为了抗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 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其二:人民军队的可耻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要渡河的时候,老区人民用身体搭起一做桥,那么宽的河,你给他们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桥,不要说是那个时候, 就是现在, 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两个小时,可能么?
没有按时间完成修桥的任务,还挨批评,人民能用身体搭桥,但是你们走在上面难道心里不难受么?
你们自己不能下水搭桥么?
这剧给五星是因为只有五星。虽然是陪爸爸妈妈一起看的,但自己却也看得入迷,拍得太好了,服装道具化妆配音,演员演技全部在线,太有诚意了。之前去过上九古村,也爬过峄山蒙山,看这个剧的时候,真的格外有感觉,一家人之间的日常生活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得不的反抗,拍得很真实生动,在艰难的岁月里也依然活得热烈起劲,最质朴最单纯的也是最动人的。
这个编剧赵雪苓,就是一个垃圾,恬不知耻,臭不要脸,还写出这种狗屎恶心一样的东西,不得好死吧,再做编剧会折寿的
突然想起来了
一开始还不愿意看,觉得怎么演员都那么村儿的!但是!!真的很好看!!越看越喜欢!!!推荐!!!
不错
催泪大作
烂片
如此淳朴 如此简单!
充满正能量。要耐心看才行。很真实
感动过我。
国产电视剧中的翘楚,虽然个别情节稍有拖沓之感,但仍赚足了我的眼泪,哭得头都疼了。(后记)呵呵,获奖了!!不过好像有点叫好不叫座~~
看在那句老落后的话上,我给多一颗星。
弃之,看到十九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不知为啥这么少人评
感动!大娘演技太棒了!
女性觉醒独立的剧,男人孩子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好哭的片子,真的拍得太好啦
太棒了
统治者禁锢底层的思想为统治而统治当外面的人来侵犯之时也没有国家的观念不会为谁拼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而奔波。 思想的解放婚姻才有自由,思想的进步才不会成为“老落后”。
给爸妈选的片子,多多少少看了很多,管导真实
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支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