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 到 雍正 ,我蛮喜欢唐国强演的尽心尽力的忠诚较色,看了这部剧觉得电视里的张居正和小说里果然有出入,就像大家说的一样这部戏不能当历史来看。
和历史还是有出入,但这毕竟是一部电视剧,不得不把主角刻画的尽量完美。
纵观现在的历史剧也没有几部完全与历史属实。
张居正虽然是个内政高手,但是在处事上的仍然欠缺很多,在这部戏还是很好的反应了这一点。
再看看演员阵容 唐国强 冯远征 梅婷 依然都是实力派演员,但或许是剧组大意了,居然有穿帮镜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低级错误。
总的来说这部戏依然是一部值得大家欣赏的电视剧,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加入,加上波浪起伏的剧情,仍然很有代入感。
带着对国产剧的失望,看完43集。
一句话,主旋律。
但是改革者的下场,嘘唏不已。
世间再无张居正,人间再无谋国者。
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改革必然重新切分蛋糕,而必然损害既得利益都是权贵阶层,这些家族都是有能力影响政治,经济的。
这些利益受损的大人物,始终要反攻倒算。
只要是人治社会,改革重来不会成功,暂时的成功,换来的是更大后退。
现在全社会信仰金钱至上,改革是谋国之事,必然树敌,对自己及家族有百害而无一利。
儒家治国平天下还有一个理想。
在精致利己主义者横行的今天,我们只能悲观。
没有法治社会,是不会有改革者,只会有唯唯诺诺的官僚,议而不决的朝政。
整部作品不少关键点被编剧改头换面。
用意何在呢?
开篇就看不懂。
张居正午门敲登闻鼓。
万历及其生母李贵妃登城楼观瞧,冯宝在一旁介绍,下面跪着的是,张居正。
这是扯哪出?
孝定皇后李氏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张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徐阶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
难道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万历和李贵妃从未见过张先生?
至于说坊间的邵大侠,传言其协助高拱再入内阁,那高阁老要见一下大侠,还用弄成街头秘捕,狱中相见?
是抗日奇侠和谍战剧看多了吧!
奇怪了。
甚至篡改,“张居正为了索回二十万两银子,亲自跑到广西庆远剿匪前线”,现在从海子广场广场驾车到庆远镇,不眠不休也得24小时。
当年首辅大人为了剿匪,放下一切事物跑一趟,肯定只能是高铁啊。
毕竟那个时代没有飞机!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看完了,但深深地为张居正死后的悲惨结局而慨叹啊!
电视剧讲述了张居正的一生。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却少有出身寒微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整饬史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救朱明王朝将倾之厦。
张居正是真正的改革家,有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有为改革敢于抛弃自己所有乃至生命的决心,打击贪官污吏,追缴民工款,严惩草菅人命之徒这些事迹,充分体现了张居正一心为明,全心为民的优秀作风,三把火烧的很旺,在像其他的管理者那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更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有一点见风使舵,甚至提出了“以实际工作来评定官员的廉政问题”的判定标准,很善于在斗争中看清形势,站对位置,保全自己,他从前首辅高珙与宦官冯公公的争斗中获得赏识,晋升成功,正是靠着这样审时度势的能力,才有可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使万历新政得以实施。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
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
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都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因而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
而万历皇帝呢? 居正在位时,他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
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
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
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
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
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这是帝王的逻辑!
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不久,在万历皇帝的纵容和支持下,那些在改革中受到损失的皇亲国戚,贵族人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
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
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勤政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而万历新政也完结了,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那些下台的贪官污吏又被重新启用。
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
直到天启二年(1622),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
然一切俱已晚矣!
改革家真是艰难啊,中国古代的商鞅、王安石,都是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的人物,也是因为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从而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啊!
巾帼不让须眉。
梅婷剧中扮演的李太后,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颇有政治头脑,是后宫的关键人物。
在穆宗对后事安排得不细密,以及内阁与司礼监的政权,造成万历初期政局的动荡的局势下,为了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皇室贵族的权益,李太后主政稳定了万历初年政局,实现了皇位的平稳过渡。
这也在客观上为张居正改革准备了条件。
李太后、张居正与冯保,构成了支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的“铁三角”,推动历史的进程。
梅婷的表演,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她把一个深明大义、有思想有谋略的太后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身为一个女人,她的感性的一面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张居正、李太后、冯保三人被喻为万历新政改革时的“权力铁三角”,唐国强、梅婷、冯远征将这错综关系展现到位。
总之,我还是挺喜欢看这部电视剧的。
只想说,辜负了一群好演员。
台词、配乐、剧情,可吐槽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甚至看到工作人员出现在画面里。
制作如此粗糙,真的太令人失望了。
人设也无法接受,明史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把主人公塑造成如此完美高大上的当代领导人形象,无法接受。
给三星只是看在演员的份儿上。
整部剧离精品还差的很远很远。
可见好演员云集也不见得就能拍出好戏来,团队真的太重要了。
演员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不是吼就是闹,台词贯穿今古,穿越历史,各种角色争强斗艳,毫无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这群人若是活在当年,估计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脱离历史不可笑,脱离现实的话就会成为笑话。
君不君,臣不臣,官不官,民不民。
只见人人不畏权贵,义愤填膺,但听天下摔盆砸碗、吼声阵阵。
我不是在看一部历史剧,看的是一群小丑张牙舞爪的闹剧
看了楼上的同学们许多简评,俺也发表一下不同的看法:这是部与众不同、有野心的电视剧!
试想一个发生在东厂横行颓废不振的明朝时代,没有暴力色情偶像美女这些传统噱头,也极少刀光剑影,却在你来我往的针锋相对巧妙斡旋的对话中闪现着许多令人深思拍案叫绝的火花。
在下看来,该剧精髓在于“斗争”。
传统电视剧在历史斗争方面无不血腥和大肆渲染,而该剧的斗争多在看似平淡的口、脑风暴中已经完成!
表面风平浪静,底下却是波澜难平。
这是一场思维与权谋之术的盛宴!
为官处世之人在该剧中可学甚多。
另外,虽说该剧场景不多,总是宫中、府上;府上、宫中……但画面精美,各布景、小器件儿等无不体现一种浓浓的中国传统之美。
而音乐、节奏等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头几集,就连皇帝大行,都极快的带过。
更说明了编导的苦心--他不需要过于煽情或者渲染,在于编导来说最重点要传递的是胸怀百万兵的谋略之道!
这种对话占了90%以上、没有啥儿女私情、没有啥打打杀杀的剧对大多数人来说,特闷!
尤其还树立什么“完人”张居正,真是无聊。
也罢,劝同学们还是别看了,只不过我是力荐此剧、爱不释手啊!
哈哈哈
万历首辅张居正,从他一上任就推行万历新政。
然其做的每一桩事都是伤筋动骨的大事啊!
收子粒田税动的是皇亲国戚的跟,父亲仙逝本该守制却被夺情摇的是天下士林的心。
虽然,实行万历改革,但却是徒劳无益啊!
明朝在前几届皇帝的“苦心经营”之下,早已是一片狼藉,人心不古啊!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张居正就是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即使他的努力能够换回十几年的国富民强,可在封建社会只有一个好的皇帝才能换的一个美满的朝代。
张居正是一个救世者,可这个救世者却救不了皇帝的贪恋舒适之心,故而他也是一个悲剧。
我看这部电视剧不是来找茬的,当然编剧还可以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头几集还有穿帮镜头,但这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攻击这部电视剧的理由。
明朝张居正改革是我最推崇的改革之一。
自弘治后期西方一步步赶超中国开始,就注定了几百年后中国备受欺凌的局面,而这中间唯一一次翻身的机会,也是大明中兴的曙光,就是张居正改革。
学历史学的年头多了,看东西自然角度也不同。
这部电视剧我就没拿它当电视剧看,整个看的过程,我的心中都陈郁不已。
当年我为什么没有选择近现代史专业?
就是忍受不了那种面对颓势的无力感。
都说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济世兴邦的情怀,这不假,忧民之忧,忧国之患,每到看到国家危亡时刻未尝不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张居正,难啊……大臣和言官不同,言官只要风裁卓绝,大臣非大利害,即当护持国体,那能和少年一样地轻动?
我们只知道抨击时事,妄论政非,殊不知秉政难,秉国更难。
治大国如烹小鲜,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步子大了,咔,容易扯着蛋。
是,当今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可我们得看到希望,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平衡各方的利益,需要不断地斗争和妥协。
一步到位的那不是改革,而是革命,是要流血的。
当下公务员考试火爆,公务员群体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和素质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我希望能多一些济世安邦的情怀。
而对广大的大学生,我希望能多干些事实,少一些空谈。
最后,附送我很喜欢的一首歌词。
煌煌天朝万千气象,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热天热地热太阳,热的是一粥一饭一件衣裳。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大江南北人丁兴旺。
敬天敬地敬爹娘,敬的是富国强民好主张。
这2个风格完全不同的明朝片 首先都不如 大明1566.但也算都可以看看..万历首辅张居正优点是节奏快,斗争不断.很容易看下来(虽然我是分2次看).演员尚可.场面也算是比较大型.缺点是有点高大全.情节曲折,但是叙事方式过于平稳,有点流水账.江山风雨情优点是 不过于文艺,也不过于通俗..比较适中 合我胃口.表现出了明朝末年的那种沧桑和悲哀,也就是说气氛像.很像王呈恩这个角色有意思.缺点是有时候节奏很慢.灌水. 剧情彻底不符合历史. 气氛像,但有时候场面也比较压抑..不舒服.
节奏处理不好
不好看,和大明王朝差得太远了,非黑即白至于这样吗,好想看大明王朝的后续呀!
看过书。。。但是据说电视剧不咋地
胡編濫造
啊,当年全家一起追着看。冯远征的太监形象自此深入我心。
为人霸道,强势,不知退路。。整个片子表演痕迹很重,尤其梅婷
小学跟我妈妈一起看的
很能反映当下社会现状。只是剧本编的应该再符合些历史。这样会更有真是感。
众多演员演技不行!虽改自《张居正》这本茅盾奖作品,但上来直接猛砸几段剧情显得过分支离破碎,李贵妃演技杨颖级,看了十分钟,各人物台词都很捉鸡。
同时看剧和《万历十五年》,主线还是意图遵循历史原貌,但对张居正的塑造相差较大
帝王气息浓厚
这个电视剧过于体现张居正刚正不阿,反而显得他没有政治智慧和权谋,而且处理和高拱的关系时,显得很天真,试想他这种性格如何能到在官场混到高位。而且加那段和玉娘的感情戏可能是想增加人物的真实感,但是表现手法太劣挫,何况张首辅就50多岁的人,还搞感情戏,画面感不违和吗?不是属于画蛇添足不接主题吗?我是看了大明1566才来看这个的,看了前面13集,大失所望!
这部片子看得心里挺憋屈滴,也许这就是历史吧!
下场实在残,还是没参透人心啊。
这剧的分是低了点,优点和毛病都很明显。熊召政下的功夫,抠的细节,观众都看得见。而他塑造的一些憨批人物,观众也看得见,比如那个圣母智障,穿金戴银住高级招待所还跟主角充独立自主新女性的憨批玉娘,写出这么个傻逼人物来,连带着主角都受累了。
很喜欢片尾曲的歌,做臣难,做君更难,做人更难。
选演员就是败笔,看到第四集实在看不下去了,忽悠老头老太哪?唐国强演的太正气,史实并不是这样,导演不知道怎么改的剧,改不好就不要拍。我晕
冯保和张居正都被美化了。
有野心的电视剧!试想一个发生在东厂横行颓废不振的明朝时代,没有暴力色情偶像美女这些传统噱头,也极少刀光剑影,却在你来我往的针锋相对巧妙斡旋的对话中闪现着许多令人深思拍案叫绝的火花。这是一场思维与权谋之术的盛宴!且画面精美,各布景、小器件儿等无不体现一种浓浓的中国传统之美。力荐
可以有更好的表现形式,后半部分万历长大了真心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