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

The Hours,此时·此刻(港),小说人生,岁月如歌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艾德·哈里斯,托妮·科莱特,克莱尔·丹尼斯,杰夫·丹尼尔斯,斯蒂芬·迪兰,艾莉森·珍妮,约翰·C·赖利,米兰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时时刻刻》剧照

时时刻刻 剧照 NO.1时时刻刻 剧照 NO.2时时刻刻 剧照 NO.3时时刻刻 剧照 NO.4时时刻刻 剧照 NO.5时时刻刻 剧照 NO.6时时刻刻 剧照 NO.13时时刻刻 剧照 NO.14时时刻刻 剧照 NO.15时时刻刻 剧照 NO.16时时刻刻 剧照 NO.17时时刻刻 剧照 NO.18时时刻刻 剧照 NO.19时时刻刻 剧照 NO.20

《时时刻刻》剧情介绍

时时刻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戴罗薇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罗薇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希特勒的男孩落魄家庭飞虎神鹰咕噜牛宝宝凝视黑夜战争幽灵我们付出的代价生命逃亡你咪理,我爱你!仁心解码八月十五正义联盟与红白黑黄:超级英雄和猎人(上)摇滚吉他梦约瑟夫之子相亲读书俱乐部云天悬明月犯罪症候群第一季匹夫英雄怪怪怪的妻子疯狂的旅行箱悟空奇遇记海军罪案调查处第五季男丁格尔权欲第四章:武力第二季插树岭艳粉屯儿往事我夺走了男主的初夜我独自升级面具鼓中人请你记住我

《时时刻刻》长篇影评

 1 ) 《时时刻刻》中的象征与符号

写在前面女性主义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显得过于庞大了。

实在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所以我也没有用女性主义来批评这部电影的妄想。

只是浅薄的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象征与符号这个切入点,给予这部电影片面的分析。

片中的象征手法随处可见,而且有很多符号化的东西,并且对比了三个主人公不同的境遇。

而且这种对比非常工整。

水同大多数影片一样,水总是作为情感的象征予以呈现。

水是该片的一个视觉主题,它的形象反复出现,给人以暗示。

影片从三个主人公清晨洗脸开始,水的形象第一次对比出现。

片中的伍尔芙,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以及其他精神疾病。

她不能象身边那些“健全”的人那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始终存在于危险当中。

就象她生活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小村庄——河边。

河水意味着过于巨大的情感,让她不能掌握。

所以伍尔芙最终只能自沉于水,河水淹没了她,情感淹没了她。

罗拉的故事里,水的出现得宜于魔幻现实的手法。

当罗拉躺在宾馆的床上,内心受到压抑的情感瞬间迸发了出来,激烈的有如洪流。

但是罗拉并没有就此覆灭。

挽救她的,可能是她腹中的孩子,也可能是《Mrs. Dalloway》书中的那句话:你不能用逃避生活的方式寻找平静。

理智战胜了情感。

而此刻,对于生活的意义,罗拉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与前两者生与死式的情感历程相比,生活于当代的克拉丽莎,对于控制情感,就象关闭水龙头一样轻而易举。

也就是说,情感失控这个问题虽然也会不经意间突然出现,但是已经不能造成什么威胁了。

孩子影片将女性头脑中的独立思想比作女性身体里的新生命。

我们知道,伍尔芙独特的女性意识贯穿于她的文学作品中,《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奥兰多》等作品以犀利的笔锋表达了她对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地位的强烈不满,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权思想,因此,她被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尊称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成为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奠基人。

影片中,伍尔芙刚刚发现自己怀孕。

隐喻女权主义当时刚刚处于萌发的阶段。

罗拉已经接近分娩,说明女权主义经过随后在三十年时间,已经接近成熟。

到了2001年,克拉丽莎的女儿已经接近成年,说明女权主义已经硕果累累。

女性也真正实现了自觉自强自立。

男人三个主人公这一天的生活里,都有男人出现。

伍尔芙的男人,与其说是她的丈夫,不如说更象她的监护人和统治者。

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男女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但却是不被人注意的。

她的丈夫一直强调她的病情,并以此来压制伍尔芙的情感。

在丈夫的监护下,伍尔芙的人身自由是不完全的。

甚至在伍尔芙投河前的遗言中,身为女性主义先驱的伍尔芙自己也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自己离去后,丈夫的生活会更好。

罗拉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她仍不是一个实现独立的女性。

她没有自己的职业,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除了在丈夫生日这一天为丈夫做一个蛋糕来表达她的爱以外,她想不出自己的价值还能体现在什么地方。

在丈夫和孩子的面前,她不能哭泣,她必须象其他“正常人”一样积极向上,对生活佯装满意,同时隐藏感情里消极的一面。

同时接受她是丈夫的附属品这一事实。

这也是她企图自杀,企图离开的原因。

她离开以后,确实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这种实现,却付出了抛夫弃子的沉重代价。

而在克拉丽莎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种种特征。

她和伍尔芙的地位,完全发生了置换。

男人在她这里,成了被照顾和被挽救的对象。

伍尔芙为她的男人而死,而克拉丽莎的男人为她而死。

而且没有男人,她依然可以坚强的活下去。

去了解生活的意义。

女伴和同性之吻有人说这是一部同性恋影片。

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都表现出同姓恋的倾向,并且各有一次与同姓接吻的镜头。

但是在我看来,与同性的亲吻,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表现,即不以男性之爱作为自我价值的源泉。

三个主人公的女伴是作为正常女性社会的代表出现的,给予三位主人公以衬托。

伍尔芙的姐姐(文尼莎&S226;贝尔(1879—1961),英国女作家,是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S226;贝尔的妻子。

他们同属于“布卢姆斯伯里”艺术圈子。

)在影片中被描写为作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知识女性,带孩子,走亲戚,陪丈夫应付饭局。

伍尔芙不希望她离开,想从她的身上寻求同性的支持。

可是伍尔芙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女性意识还只是个别现象,女性之间还不能互相支持。

伍尔芙对姐姐的亲吻,也是强迫式的。

罗拉与其女伴之间的关系有所进步。

她的女邻居是典型的良家妇女形象,默默的生活,陪伴丈夫,把丈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给丈夫生一个儿子作为最大的心愿和任务,即使有失去生命的危险。

罗拉与她的女伴互相支持。

给予精神上的暂短安慰。

克拉丽莎的女伴,我们从影片中知道,是克拉丽莎多年的朋友,而现在与她是同性恋关系,这种关系已经维持了十年之久。

克拉丽莎本人也欣然接受着这种关系。

没有男人,她也能生活的自在。

也就是说,女性独立的进程终于完成了,尽管这种完成要借助这种过于偏激的同性恋方式来实现。

买花伍尔芙一边走上楼梯,一边说“I may have a first sentence.”这第一句话就是:戴罗薇夫人说,“我要自己去买花。

”自己去——不受他人干涉的独立行为。

女权运动最初的宣言。

但是现实中的伍尔芙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她只能在她的创作中享受独立。

现实中的花朵,与(小鸟的)死亡同时平静的出现。

暗示出伍尔芙只能以死来寻求解脱。

罗拉依然没能自己去买花,清晨当她起床,她的丈夫已经把花买回来了。

她的丈夫把所有事情都为她做好了。

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毫无生趣,出逃是必然的。

直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才把这个故事里的想法变成现实。

从20年代的英国作家伍尔芙,经历了罗拉的故事,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电影描述的是一条女性自我认知的道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她们游离于时代,同时又以自己方式固执地抗拒现实。

她们在《时时刻刻》中交叉出现,犹如一次相互轮回、一次在特殊时空内的重逢,原先她们独自的精神幽吟在这部小说中汇成了女声合唱曲。

而同时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请到我的BLOGhttp://acloudonskyside.blogbus.com

 2 ) 隱晦的LES奋斗之路

没有必要去叙述剧情。。

这也不是我擅长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弗吉妮娅·伍尔芙”这个人本身,和扮演她的"Nicole Kidman"听说后者为扮演这个角色下了很多功夫,我只能说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绝对是全片的最亮点,如果没有她在造型上和表演上的出彩,这个电影也就挺一般的了。。

看的时候,对费吉妮娅的性顷向有点疑惑,还有她跟她姐姐的奇妙情愫,我明明是感觉到了,却也说不明白。

另外她的抑鬱症,到底因何而起??

我始终不觉得她是爱她丈夫的。

在那个年代,一切都是规划好的,她只能用书来反抗这种社会的压力,甚至最后选择结束生命。

如果后来的两位女性都是延续她的某种气质和情结的话,那费吉妮娅理所应当有同志顷向。

当然这都是猜测……幸而我在网上找到了关于对这点的佐证:“历史上的伍尔芙和她的姐姐范奈莎是英国文人圈子布鲁姆斯伯利的中心人物,但终生被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与抑郁症折磨,最后自沉身亡。

” OK, 我很开心,证明我的猜测完全正确。。。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有些影评介绍对电影真的有歪曲之意。。。。

只要仔细看影片,并且换位思考,就不难发现“劳拉·布朗”和“克拉丽萨·沃甘”这两个人都有LESBIAN倾向。

这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真的不明白有什么可以让一个母亲抛棄自己的两个孩子和原有的家庭,就为了某些评论上说的“追求自己的人生?

”说得也太隱晦了吧。。

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人生呢??

就为了不当家庭主妇跑去别的国家当图书管理员??!

这也太扯了!!!

另外我也不觉得“克拉丽萨·沃甘”同志有多爱“理查”这个男人。

只不过是初恋,只不过为了某种责任。

在她内心,她是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且去努力实行,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可以成为典範的现代女性。

“理查”也知道其实她并不爱他了,他也不想成为她思想的负担。

在生的面前,他选择了死。

正如她的母亲在死的面前,选择了生。

导演觉得这是每个人的权利,是不需要别人来议论的。

就像你可以选择爱同性,也可以选择爱异性。

其实这就是此片所要想表达的中心内容。

简单明了。

这样很好,我们看到了一条“女性面对自己真正性顷向和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的艰难歷程”。

过程是痛苦的,然而已经有了成功的例子,也必将有美好的未来。。

容我花痴一下,Nicole Kidman好有型!!

 3 ) 你所不能逃避的人生

    在片子开演后十分钟,我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能看懂这部电影。

三个女人交替的出现,不断切割转换的镜头,以及在此之前读到的模棱两可的内容简介,这似乎是预示着这不会是一个或者三个简单的故事。

然而在看到电影二分之一的时候,我开始流泪。

并且一直到电影的最后结束。

在网上,我看到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

也有人说是同性恋题材或者干脆说是没看懂,因此我想把我自己看到的东西写下来。

也算做是一种解读吧。

一个关于女人又完全与女人无关的解读。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电影,复杂只是因为交织在一起的三个故事看上去过于平淡罢了。

三个女人的一天。

很普通的一天,似乎都是被一本书《达洛威夫人》所联系在一起。

因为她们是如此的不同,所以这种联系看上去有些勉强,维吉妮娅 伍尔夫—— 一个天才,一个精神濒临于崩溃的女人。

劳拉 布郎—— 一个家庭主妇,一个被天才所改变的女人。

而克拉莉莎—— 一个编辑,一个守候天才的女人。

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家庭,然而有一点确实相同的,我一直觉得这才是真正将她们连在一起的东西。

那就是她们内心都依然活着的梦想,以及她们所面对的庸俗的生活。

     这庸俗的生活也是我们很多人所必须面对的,它就像一个牢笼,困住我们的梦想,让我们窒息,不得逃脱。

对于维吉妮娅 伍尔夫来讲,这牢笼就是在里齐蒙德的平和安祥的生活。

为了避免她再一次精神病发作,她的丈夫雷纳德把她带到这个小镇上,为她买来印刷机,为她开办出版社。

然而这一切努力都不能让她过上他所期望的那种“正常”的生活。

因为她是维吉妮娅 伍尔夫,这就注定了她终将为探求人生的真谛而活。

终将不能成为一个安于享受阳光和青草味道的某个男人的女人。

虽然这条路是充满了荆棘而危险的,甚至可以把人逼疯。

但是这是她无法放弃的东西。

她羡慕她的姐姐可以享受世俗的快乐。

在告别的时候她狠狠的亲吻着姐姐问“你觉得有一天我能逃脱么?

”这逃脱,也许指的是疯癫,也许指得是她的命运。

然而她终究无法逃脱。

或者说当这一天结束的时候。

她终于做出了选择。

    回到伦敦,回到动荡喧嚣的生活中去可能意味着再一次精神病的发作,可能意味着死亡。

然而她说,如果让我在死亡和里齐蒙德之间做选择的话,我选择死亡。

    雷纳德看着她眼神里的坚定,哭了。

因为他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尽管你是那么的爱他们,尽管你愿意为他们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将注定无法把他们留住。

    这样的人身上,是会有一种巨大的孤独和虚无感的。

这是一个人的天性,也许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

只是有的人不愿意面对,而选择了躲藏在世俗的情感和生活中使自己麻痹起来而已。

这也就是家庭主妇劳拉在看那本《达洛威夫人》之前所过的日子。

虽然影片中并没有描述她在这一天之间是什么样子。

但是我们是有理由相信,她曾经很可能和所有的家庭主妇一样,为有一个自己的小家庭而感到满足。

    她的丈夫是一个好人。

她的儿子也非常可爱,家境殷实,生活不错。

但这对于她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在读这本书之前,她可能从来是逃避这样的问题。

用世俗生活的琐碎来麻痹自己敏感的灵魂。

然而在这一天理,她终于明白,她对他们的爱不能够让她留下来,她不属于这样的生活。

虽然她一直是努力的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那不是她天性里的东西。

她因此而感到痛苦万分,甚至希望以死亡来解脱。

    这在一些人的眼里简直是不可理解的一样事情,为什么有的人,有了车子房子丈夫儿子,有了这一切后还是不知足。

难道生活不就是这些嘛?

难道生活不就是这样的一地鸡毛?

谁又不是这样过的呢?

    雷纳德对维吉妮娅说,我们有义务去吃 做的饭,你有义务保持清醒。

  而维吉妮娅则说“只有我,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么,这是我的选择,作为一个人的选择。

”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罢了。

有时候当你看清楚了人生的本质,那种莫大的虚无就会偷偷携带着死亡的阴影一起靠近了。

有的人的心中其实是很明白这一点的,因此他们选择不去看,他们选择逃避。

在这一天,劳拉最终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她做出了决定,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退出了自己的生活,一种完全不被人理解的方式。

她抛弃了她的丈夫和孩子。

这在于世俗的观念中,这是一个母亲所能做的最该受到指责的事。

然而她与维吉妮娅一样,也勇敢的面对了自己的天性。

也勇敢的面对在未来的岁月里她的良心上所必须承受的谴责。

    是自私也好,是不负责任也罢。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活得更像一个人。

“没有人会原谅我。

除了死亡。

”她在影片得最后去见斯特里普所扮演得克拉莉莎得时候说。

“但是我选择生存。

”    我看到斯特里普的脸上那微妙得变化。

实际上劳拉的那番话令我也为之动容。

在这一天之前,克拉莉莎正好和我们的前两位女主人公相反,她是维吉妮娅 伍尔夫身边的雷纳德,她是劳拉身边的丈夫和儿子。

她是别人的牢笼,也是自己的牢笼。

她照顾她的前任男友理查与其说是因为爱,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平庸的寄生虫。

而她寄生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正是自己的梦想。

因为理查是一个具有天分的人。

所以她对她的女儿说,只有和里查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是真正的活着的。

因此她也为理查看她的目光感到愤怒。

因为他的目光让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确是一个平庸的人,过着平庸的生活。

这甚至让她在理查的前男友到来的时候歇斯底里的哭了起来。

    然而理查明白一切,他活着就是为了报答她的。

于是他问她的“达洛威夫人”,“如果我死了的话,你会不会感到愤怒。

”    她当然是感到愤怒的。

她觉得他们应该互相为对方而活。

她把这叫做相依为命。

有的人就是依靠与他人互为牢笼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

虽然她为自己的庸俗不堪的生活也感到愤怒,然而她却表现得相当的顺从。

    然而理查却说“达洛威夫人。

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

”最后他在她面前从窗口一跃而下,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解脱。

也许这个世界早就让他活得十分得不耐烦。

然而有时候哪怕是选择死亡也会那么的不自由。

他为她活了十年。

    “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

”雷纳德问维吉妮娅  “为了对比”维吉妮娅说“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  “那么谁会死?

”雷纳德又问。

  “诗人”维吉妮娅说“那些心怀梦想的人。

”    然而克拉莉莎并不明白,她感到愤怒得无以言表,她只是想为他开一个晚会而已。

她做了所有琐碎而令人厌烦的事然而却觉得不幸福,不被人理解。

直到劳拉 布郎的出现。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理查原来就是劳拉的儿子,那个在劳拉的一天里出现过的忧郁的小男孩。

理查始终不能原谅她的母亲会抛弃他们。

于是他在她的小说里给她安排了一个死亡的结局。

然而到了他的最后的时刻,当他自己也终于决定离开自己的牢笼的那一刻。

他膝盖上放着她的照片似乎暗示着我们他终于可以明白她了。

    “如果我说我后悔,那么我会轻松一些,好一些。

”劳拉对克拉莉莎说“但是后悔有什么意义呢?

当你已别无选择。

”    劳拉的出现,终于让克拉莉莎明白了理查的选择。

有的时候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也需要勇气。

就像维吉妮娅所说的那样“逃避生活,并不能换回内心的平静。

”理查和劳拉在骨子里其实是和维吉妮娅一样的人。

而克拉莉莎则和他们完全的不同。

因此劳拉认为克拉莉莎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因为她天生有一颗可以与这个世界相融合的灵魂。

她可以享受这个世界给她们带来的一些东西。

她的母爱是一种天性,这是一种幸福。

虽然她自己总是意识不到。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克拉莉沙终于从她的牢笼里走了出来。

开始变得坦然,有的时候你必须懂得放手,有得人你注定无法挽留,死亡只是一种离开的方式,如果这是他们的选择,你就只能去面对。

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去指责或是指导别人的生活。

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无论这个认识的过程是多么的痛苦,哪怕是死亡的绝路,无论我们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能逃避。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只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     ——维吉妮娅 伍尔夫

 4 ) 喜欢Julianne Moore

刚看完the hours,觉得非常有意思,三个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女人们通过一本书或是一个人相互联系着。

最后看到Richard的母亲是Laura的时候蛮震惊的,但是又觉得非常合理。

整个电影中的三个女人都是被压抑的,她们也在压抑中抗争着,虽然结果可能还是没有结果。

其中Julianne Moore演的Luara是最让我揪心的,有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感觉,尤其后来她放弃自杀去接儿子,让人感觉她有一种绝望的妥协。

不过看到最后发现她还是离开了那个家。

 5 ) 先知会死

人,绝望地栖居。

因为人无法消解自己、为他人而活,也无法孤立自己、不受他人影响。

对于这个无解的困境,影片中三个时代的人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别无选择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成为诗人。

她的精神疾病主要来源于遗传因素。

对此,丈夫伦纳德(Leonard)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她最大限度的爱,却唯独忽视了伍尔夫的感受。

她不愿成为房中天使(The Angel in the House),她也爱她的姐姐,可现实是——她是无能的反叛者,一切都得按那位医生的建议按部就班,即使出门几分钟都受到严格的管控。

这样的生活是远比死亡痛苦的存在。

虽然她爱伦纳德,但只有死,才能让她成为自己,并解放伦纳德。

日复一日的劳拉·布朗,选择离开。

同样身为房中天使的她,是“二战英雄”丈夫丹(Dan)的专属家政。

丹是一个温和憨厚的经典美国男人形象,但她除了做到“生儿子”(这对男人有特殊意义),在其他方面无法做到完美。

丈夫每天出门上班,妻子在窗后目送丈夫离开,真是一个常见而美好的景象,不是吗?

但这是对丈夫来说。

一辈子,只在一栋房子中,这是无法被别人理解的无形监狱。

“死”是一劳永逸的选项,但不是唯一的出路,还有离开。

她是一个最坏的人,但她也因此而成为人。

为他人而活的克拉丽莎,寻得自由。

虽然她与恋人同居,并育有一女,但她始终无法放下罹患艾滋病的朋友理查德(Richard)的生活。

理查德的小说获奖,意味着他的成就获得了学术的认可,但却受到了花店店主的质疑、理查德前男友的不屑,这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只有克拉丽莎才真正理解理查德。

理查德很感激克拉丽莎,可克拉丽莎却已逐渐困在日常、派对与琐事之中,跨越时代的敲鸡蛋就是琐碎日常的直接象征。

在阳光中,饱受病痛折磨的理查德从窗边落下,很美,不是吗?

与60年前徐徐迈入水中的伍尔夫遥相呼应。

在小说中,理查德也用母亲的死亡,填补了母亲劳拉·布朗曾经可能的另一条出路,这也意味着他从曾经一个害怕母亲离开的小男孩,到如今真正理解了母亲的选择。

最后,派对因理查德的死而停办,克拉丽莎也因理查德的死获得解放,这是她真正的choose life。

choose your own life,而不是为他人而活。

“先知会死”,但这也是choose life的一种形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life的定义,都值得尊重。

衷心祝愿每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并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6 ) 女人,你如何面对生活

“是的,人们能够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

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 ”——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

把不同时代的三个女人联系起来的,正是她们心中这个“安宁而广阔”的世界——以及墙上那只平庸无聊的蜗牛。

当生活犹如牢笼把你的梦想囚禁在内,你可以有什么选择?

维吉尼亚·伍尔夫说:如果要在里奇蒙德和死亡之间选择,我选择死亡。

劳拉·布朗说:(那样的生活)是死亡。

而我选择活着。

而克拉丽莎弯身伏在理查身边:人们都这样做。

他们为了彼此而活下去。

一切源于伍尔夫。

那个在癫狂的边缘写下《黛洛维夫人》的伟大女人。

所谓伟大,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慈大悲,甚至也不是因为她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家。

所谓伟大,是因为她愿意追问生活,愿意与生活血淋淋地相对,撕扯拉锯。

因为她愿意在所有的小说里发出同一个问句:女人能否选择自己的生活?

她们能自由吗?

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能。

丈夫的爱和里奇蒙德的宁静是一张柔软的网,把她和她的思想紧紧缠住。

生活早已在她认可之前就已经安排就绪,她犹如牵线木偶,不可选择。

一种不可选择的生活不啻于地狱。

她说:“如果要在里奇蒙德和死亡之间选择,我选择死亡。

”她知道自己在里奇蒙德与死亡之外,不存在第三种可能性。

这个世界不允许她有第三种选择。

里奇蒙德与死亡,这其实等于没有选择。

尽管她深爱雷,也知道雷深爱着自己。

然而她深知在每一个时刻自己都是孤独的,所有人都在编织一个又一个牢笼,以爱为名,要把她牢牢锁住。

而她不知道,在说出“里奇蒙德和死亡”这句话时,自己实际上也被心中的“惠特克年鉴”和“尊卑序列表”牢牢锁住。

是的,雷答应回伦敦了。

但伦敦不过是另一个里奇蒙德。

在那里她尽可直面生活,但却无法最终得到心灵的自由伍尔夫一步一步走向湖水深处。

而对劳拉·布朗而言,《黛洛维夫人》是一根尖细的针,刺破了日常生活这个绚丽的气球,而后天翻地覆,一地破絮。

劳拉被设计成一个五十年代的家庭主妇。

她没有工作,但可以工作;她以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为傲,但她也可以尽情阅读和反思《黛洛维夫人》。

她一直不觉得这种生活有什么问题。

但伍尔夫终于让她恐惧起来。

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恐惧。

在餐桌上,她的丈夫对儿子说:我得告诉你,战争时期我在想着一个女孩……她总是自己独自一个人……于是我想,要把她放在一个家里……就像现在这样。

他把她放在家里。

他把当初那个独自一人,沉默寡言的女孩放在家里,用一间房子、一个孩子、一些爱,把她牢牢束缚在这一片空虚里。

他爱自己的方式,就是一点一点,扼死她的天性。

朋友得病的消息也让她恐惧。

劳拉突然发现,再多的爱,再多的物质,都填补不了这种生活的无意义。

她凄凄坐在马桶上,门外的丈夫(还有那一天天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声声呼唤:你要来了吗?

来吧。

来吧,重新投入无意义的生活,假装你从未思考,假装你从未追问。

“我感到害怕。

一个生命是如何消失的。

”一个生命是如何在麻木中消失的。

如果在临死之前,临死之前我们才发现这一生不过毫无意义,终此一生我们不过行尸走肉,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自由地活过——这样的生活与死亡何异?

于是劳拉说:这样的生活是死亡。

而我选择生活。

此时此刻,伍尔夫的灵魂在劳拉的身体里复活。

但她可以选择的,已不仅仅是“里奇蒙德和死亡”,她还可以离乡背井,再活一次。

克拉丽莎冲着自己的女儿吼:他让我看到我是一个多么平庸的女人!

我在关心时间、宴会以及一切琐碎的东西!

……只有和理查在一起,我才觉得自己真正活着。

她是一个与女友同居了十年的同性恋者。

女儿是她自己的选择,生活是她自己的选择,她走进一个男人的生命然后又离开,离开然后又返回。

某种程度上她是自由的。

但她困住了自己。

在这里(我很高兴)电影升华到了一个关于“人的选择”这个问题上(去他的“女人的选择”):人可以自己赋予自己意义吗?

人可以帮助自己获得自由吗?

克拉丽莎坚持照顾理查,并不完全是出于爱。

理查让她看到平庸生活以外的东西,让她在那几个小时里反思自己的生命。

她对理查说“人们依靠彼此而活着”。

看起来理查是弱者,她是照顾者,但其实,她是在依靠理查活着,她依靠理查赋予自己生活某种意义。

我是为你而活着。

理查说。

如果我死了,你就要自己面对生活,到时你如何逃避?

克拉丽莎当然不会去死,她甚至想都没想过“里奇蒙德和死亡”这个问题,生活对她而言有各种选择,尽管她有时会意识到这不过是“里奇蒙德和里奇蒙德”之间的选择。

理查死了。

死在克拉丽莎还不知道如何赋予自己意义的时候。

影片这时安排了克拉丽莎和劳拉的相遇。

原来劳拉是理查的母亲。

她慢慢环顾克拉丽莎的生活。

他们觉得我是狠心的母亲。

劳拉说,也许如果我说我后悔了,一切会好过一些。

但当你别无选择的时候,说后悔有什么意思?

也许这场对话,终于让克拉丽莎意识到,如果劳拉可以选择重新来过,如果伍尔夫可以选择死亡,那她自己,为什么就不能赋予自己意义呢?

到处都是里奇蒙德,但好在里奇蒙德终于不是由他者强加给自己的,于是她可以试试看,试试看用自己的力量,塑造那个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这个世界就在此时,就在此刻。

小说的最后克拉丽莎开始尝试为自己寻找意义和自由。

“我们过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便酣然入睡——就是这样简单和平凡。

我们中的少数人跳楼自杀,或投河自尽,或服安眠药死去;多数人死于意外事故;而绝大多数人,最大量的人,则早病魔吞噬而慢慢死去;若我们运气好的话,则随时间而泯灭。

唯一给我们以慰藉的是:当我们的生活之门迎着一切艰险和希望开启,并赋予我们想象中的一切,我们便开始拥有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尽管除孩子外(甚至可能包括他们),人人心里都明白:这以后的时日将黑暗得多、艰难得多。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珍爱这座城市,这个早晨,并对未来充满极大的希望。

”(《时时刻刻》。

译林出版社。

 7 ) 文艺青年无路可走(坚决不剧透)

“生活的意义”是个酸词,我相信每一个把“保尔柯察金”的狼奶吐出来的人都能对这种意义和集体主义的结合保持警惕。

但当这种“意义”的指向不再是一个集体主义的通天塔而是一种个人自治主义的时候,它仍然充满魅力——想当年,看到邓晓芒《人之镜》里面说“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寻快乐”,觉得是何等的醍醐灌顶啊!

这部电影的每个主角都在相似的选择之中,选择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不管那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基于后一种“人生的意义”考虑,女权主义者斯坦纳姆特认为电影序幕中伍尔芙的自杀是“激进的自我拯救”,“我的快乐,管它对错”,如果快乐再也无法实现,那么我们完全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男主角亚列舒曼也因为这个理由而自杀。

这部电影的制作实力在于它自始至终都紧扣它想要表现的主题: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为自己找到幸福,然而,由于参演艺术家们超凡的表演天赋,反而使他们演绎出来的场景无法与主题吻合,他们将影片的情节表演得如此真实,以至于影片想要表达的观点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整部影片中没有一个人真正快乐。

(引自查尔斯.寇而森的评论)问题是,如果生命的价值仅仅体现在那些“完美的时刻”当中,那么我们平凡的生命岂不是太令人失望了,而我们将一切诉诸自己内心对“完美”和“幸福”的感受,这又造成一种新的迷信:我们忘记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是那么自以为是,懦弱猥琐,往往比自己在外在约束下做出来的实际行为还要不堪得多。

其实,如果你相信你的存在本来就是一个偶然,那么非要觉得其中有什么伟大的目的,是不是未免太自恋了。

如果你觉得你的存在是必然的,那么你也只是一个不可知的创造计划中的一部分,为何那么确定你自己就是你的目的。

“自杀是唯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这恰恰道出这种文艺青年哲学的真正问题。

我不想把这种东西称为哲学,就像我不想把《红楼梦》称为政治学一样,因为哲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而“哲学”的命名把痛苦神圣化了(连自杀也被染上一层哲人般的光辉),而我们忘记它仅仅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它常常是病态的。

选择生还是选择死,这只不过是观念的选择,是在多种可选择观念中的一种,并不比其他的备选更神圣,也没有什么客观正误可言。

当面对自杀的时候一定不要觉得自己特别深刻,其实你只是需要心理医生。

 8 ) 死亡是心底的一道暗流

迈克尔.康宁汉该是个幸福的人。

他获得过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他是格拉斯的忠实歌迷。

他在格拉斯重复不安的旋律里摸索出心灵的悸动,写在了《The Hours》里;而这一次,《The Hours》被拍成了电影,请到了格拉斯来担任配乐。

他一定乐坏了。

《The Hours》有多种译法,《时时刻刻》《岁月如歌》什么的,可总觉少了点因时间流动不息而在心底产生的那种莫名无助的张惶。

平和的家庭生活,却幸福得令人绝望。

据说在格拉斯与威尔森合作的音乐剧《海滩上的爱因斯坦》中,演员花了一小时从舞台左边走到了右边而没有任何其他动作。

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也许这样才暗合格拉斯音韵的性格。

等待,焦灼,无端的不安,一切尽在流动的配乐与蒙太奇中表现出来。

正如这个故事的精神核心,一位名叫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伟大女性。

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相似的经历与家庭。

她们的内心皆有暗流涌动,穿越时空惊人地弥合。

也许这是最不易察觉却将产生最大共鸣的女性悲歌。

克拉丽萨说,早上醒来,感觉有什么事情会发生。

我对自己说,那是幸福的起始。

我曾在起床后,老远奔赴一家远方的快客,郑重地开启一罐我预感会有大奖的雪碧,那种没有液体的神奇设计。

我曾在进校前,不顾迟到铃声大作,睁大双眼努力看清一个模糊的背影。

我认定那是失散多年的亲人。

我曾料想地球另一端的一次车祸,曾留恋未名晴空的一场大雪。

然而如你所料,一切都是妄自的意淫。

女人自诩拥有专属的直觉,小时候就被范晓萱和饶雪漫灌输了满脑子的ESP。

还在家中的书柜苦苦寻觅隐匿的库洛封印,在无聊的课堂上想像被选召的孩子们斗志昂扬集体出动,唰的一声飞上天去。

女人总容易这样轻易地愚化了自己。

克拉丽萨想了想接着说,其实那个时刻本身就是幸福。

幸福啊幸福,男人为你迁居僻壤,丈夫帮你买好了花。

你还在苛求什么呢?

弗吉尼亚说,也许吧,我会生活在平静之中——但如果让我选择一个的话,我选择死亡。

“她被流水迅速冲走。

就像是在飞翔,一个虚幻的身影,双臂向外张开,头发飘扬……天空的阴影在水面上摇曳不定。

”克拉丽萨走出门去,恰好看到水面上浮动的波光。

劳拉也几乎在这样水般的柔情中抛下世界奔赴死亡。

多洛维太太说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币扔进蛇形湖里,以后再没有抛弃过别的东西。

但是那些人却抛弃了自己的生命。

有时人们抛弃生命,不是因为绝望,更像是一种反抗孤独的拥抱。

“死亡就是反抗。

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

死亡之中有拥抱。

”多洛维夫人的一下午时间,足以漫长犹如灿烂华年。

意识不停纷繁多变,事实难奈空白虚无。

蓦地,维罗妮卡的胸口隐隐作痛起来。

忘记是谁说过,死亡是艺术家们奉献给世界的最后一道珍品。

我感慨柯南里那些心理扭曲的艺术家杀人狂,连炸弹的位置都精打细算得那样好看。

大龄文艺女青年邵小毛弹着不成调的调调,随口唱起哼哼唧唧的喜怒哀乐。

有时遇到不知怎么接的句尾,干脆一路撒娇的语气词哼过去。

我心说哇原来也可以这般唱歌,倒也落得个恣意快活。

邵小毛是个通透的人。

然而世上总有姐姐不懂得妹妹的心。

她怎么就那么脆弱敏感神经质。

弗吉尼亚深深地吻了她,令她难掩面色尴尬。

有人在看过这部大闷片之后精辟地总结道,文艺女青年真是祸害。

妮可.基德曼越来越像票房毒药,然而那股冷艳着实令我着迷。

夜总会里的当家花旦,小岛上的孤魂野鬼,小镇中的天外来客,她永远身负鬼魅,怎么看都不像个正常人。

我偏偏就喜欢不正常的人。

恐是快有分裂倾向,我很痛苦,真对不起。

(看来我也意识流了。

 9 ) 色彩的隐喻和钟表

想到哪写到哪【三个重要的颜色:紫色,黄色和蓝色】1920s:低饱和,低对比度,整体偏冷的颜色;紫色作为伍尔夫的代表色频繁出现。

1940s:中高饱和度的暖色调。

棕黄色调在此片中有【压抑,不稳定,死亡】的意味,劳拉的代表色1990s: 高饱和,高对比度的冷色调。

与黄色相对,蓝色在此片中有【正常,安定】的意味;理查德的代表色整体上用色调将这三个时间线做了区分。

每个时间线上都有其它时间线的代表色作为点缀或者转场的暗示(比如VW和Clarissa都戴着橙黄色的耳饰)。

1. 紫色:伍尔夫的颜色这个来源大概是因为VW本人喜欢紫色墨水。

从片头一开始就还原了:

《达洛维夫人》的原稿之一

开头第一个蘸墨水的镜头后续所有写字的镜头都是紫色墨水:

蹭到手上的墨水

连稿纸的边框都还原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条紫色碎花的裙子:

花是本片使用最多的意象,基本上所有能够出现的地方都出现了;特别是三位主角的服装和墙面的纹样上(除了特定的几处)。

基本上每个VW出场的场景里都有【紫色的花】。

花的种类没有限制(不同于Laura Brown 的黄玫瑰),只要是紫色的就可以认为是VW的隐喻。

开头门边上的紫花暗示VW本人已经不在家了

看起来比较像矢车菊(?

这个镜头中的唯二冷色的互相指涉的意味更明显

女仆上楼,走廊尽头花瓶里的紫花暗示她要去VW的书房

后面的风铃草

左后方花盆里的花

后面的花,茶杯上的装饰花样也是紫色2. 压抑不安的黄色代表Laura Brown的花是【黄玫瑰】。

弹幕形容这个家中的色调是“一觉睡到黄昏才醒来的梦核的感觉”。

墙纸上的纹样也是黄玫瑰

注意此处她的蓝色裙子。

开车前往酒店准备吞药自杀时换成了棕黄色裙子,而在回到家之后晚上又换回了蓝色裙子;黄色(不安,绝望)和蓝色(日常,平静)的转换在服装上的体现VW将黄玫瑰放在膝盖上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紫色和黄色的对比。

至于为什么是鸟,可能是因为VW在和Violet Dickinson 的通信中喜欢用“家麻雀(sparroy)”指称自己(虽然我看不出来这是什么鸟……)。

黄玫瑰陪葬小鸟,暗示劳拉也意将赴死。

劳拉换上棕黄色的连衣裙(包也是棕色),前往酒店房间。

这条裙子上没有花的图样,房间里也没有任何花,传达出【无生命】的感觉。

这个场景唯一出现花的地方是书签:

劳拉翻开书,想读最后一遍。

蓝色带花的书签(“从文字中获得了生命”)暗示她没有自杀成功

药瓶上的名字

劳拉打算吞药自杀;设定是1940年代所以排除现代精神类药物的可能性,大概率是安眠药或者镇定剂。

然而,实际上曾经尝试吞安眠药自杀的是伍尔夫本人(1913,巴比妥)。

这里出现的安眠药和河水暗示VW的两次自杀(一次未遂,一次成功了)。

回到家之后她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换上了另一条蓝色带花的裙子为丈夫庆祝生日:

同样,VW离家出走(?

)的时候也换上了棕色的裙子和外套:

一个小bug,Leonard 的表这里走错了(车站钟时间是五点二十分)3. 蓝色:正常的、日常的、安定的理查德在1990年代的时间线上穿的【衣服】和他小时候的【床单】纹样是一样的,都是宇宙,火箭和行星的图样。

包括这个窗帘也是观众看到这个场景之后就可能会意识到劳拉的儿子和理查德是同一个人了。

1990s的这条时间线上的蓝色调在理查德死后就消失了。

老年劳拉和克莱莉莎相见时的场景彩度更低,灯光更暗:

影片开头VW写遗书的纸、信封和Leonard的衣服也都是蓝色:

【钟表的作用】除了花之外出现最多的物品应该就是钟表了。

三个时间线的【一天】是用钟表上显示的时间串联起来的。

7: 05 左右,三位主角起床:

这个闹钟并没有清楚地呈现给观众,但大概能看出是7: 40分克莱莉莎第一次去找理查德的时候是10: 25。

两人约好下午三点半再见一次,派对开始的时间是下午五点

VW问Leonard能不能出去散步,这个时候是11: 10

劳拉和Kitty见面,11: 40

本来预计Nessa下午四点到,但她两点就来了(VW的台词)。

劳拉在酒店房间里看书,床头的钟显示也是下午两点十分:

所以埋葬小鸟和劳拉打算自杀差不多是同一时间发生的,正好对应了上面提到的“把黄玫瑰给小鸟陪葬”。

姐姐要走了,后面的钟显示三点五十五分。

这个场景包括后面接吻时候持续存在的走秒的声音极其压抑紧张。

Nessa离开之后,VW回到书房里烦躁不安地抽烟,背景音里钟敲了四下。

Leonard一路跑到车站,17: 20左右

最后一次出现表盘是克莱莉莎和萨莉在房间里这一幕,晚上十二点左右。

这三个“一天”终于结束了。

【一些我其他的喜欢的细节】床尾的柜子上有药:

🥺开头的这只狗和VW家那条真的很像(后面两张nessa画的):

VW溜去火车站的时候Leonard在折腾花园(真还原啊

先这样吧,别的想到再写

 10 ) 請勿妄自由此推斷

PRECAUTION:若你并非對VW感興趣 抑或已對她有自己認識 此認識并非僅僅來源于此片幾個鏡頭 那么請不要認真糾結于各自的看法 歡迎討論 歡迎指摘 本文僅為因少數人而突然發神經而寫的偽掃盲帖--因為在VW組里不斷開始有人就看了the hours來推斷VW本人是如何 盡管我也是非常喜歡這個電影 但這畢竟是電影。

The Hours改編自Mrs.Dalloway。

(經提醒,此片改編自同名小說,而小說基于VW這部小說。。。

這樣說是不是比較嚴密一些bbbb)好,人都說VW每本書中都透露了非常多的自己,可以代號入座。

若只是這樣,那么VW小說也只不過是如今泛濫大街的私小說而已。

小說之所以成為小說,必有與生活不同之處。

有人就因為車站Leonard去尋她回來,就說Leonard實在太差勁了,不了解VW,不理解VW,把她禁錮起來,種種種種且不說VW的遺書中首先就表明了對Leonard的愛與感激。

Without me, You can work.這并不是因為被禁錮了。

事實上,放在今天我依然認為,幸而VW有Leonard。

顯然VW自身也是如此感激的。

我也確實認為VW最后說沒有人比他們兩人更快樂了也是真的。

Leonard絕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啊!

你找得著這么好的人嗎。

VW出身怎樣的家庭,性格刁鉆潑辣傲視一切,又纖細敏感容易受挫有人說VW因為自己的性向不被世人接受而苦惱不已——簡直是可笑!

在那個時候,和Leonard頻頻參加各種活動,積極和各方文化圈中人士交流,熱心女權主義的事業——這樣的人在意世人眼光嗎?

況且是如此自傲如此自戀的VW!

她甚至可以隨意取笑來家中做客還算有些名望的上流社會人士,對不喜歡的人就當面嗤之以鼻讓人再也不敢接近半分——這樣的人在意自己的性向不被接受?!

嘛,偏題了,回到Leonard。

之所以說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看看Leonard為virginia所做的事,然后再回望下歷史,然后再看看現在的人,你可能找出第二個人嗎?

第一,Leonard是千辛萬苦仰慕了VW許久然后追到手的。

他仰慕她的智慧才情傲氣美貌機智,而VW則對Leonard的才氣也有所敬慕。

他們決定結婚是幾乎瞬間的事,然而只有這件事,是整個圈子里,包括vanessa等一干人全部認同的Virginia做過的最正確的事。

并且如世人傳說,他們之間是無性的。

(雖然不能完全考證,不過Leonard確實在整個婚姻中都是對VW充滿敬意)單這一條,你隨便抓個性向正常的男人來,肯嗎?

Leonard做一切都是出于對VW的考慮都是為了她,幾乎世人都忘記了其實他也是一個非常有才情的作家,在當時也是非常有影響力。

第二,Virginia和Vanessa兩姐妹是出名的London那圈子內的交際花,顯然vanessa是更大眾的情人,而virginia則更獨特。

兩個人身邊從未缺少過情人。

Virginia是連gay也會為之深陷的女人(自然這兩人最后還是分了,但某人也說了除了最后的partner,最愛的是VW,甚至說了是因為被VW拒絕了才最終死了心去尋找男人……)而Leonard,則是一個完全學術的人,自然也不會花心更沒有情人。

Leonard的世界只有VW。

第三,VW每次崩潰期從幾個星期到幾個月不等,甚至連續兩三年。

那種狂躁而無意識的狀態,連vanessa都覺得疲憊,而Leonard就是如此悉心照料了她如許年,從未離開,甚至未有想過離開。

而VW也只信任Leonard。

也許他們之間沒有情愛的愛情,但誰可以說他們之間沒有愛?!

第四,Leonard有自己的事業,而他甚至犧牲了部分自己的事業來開了出版社就為了出版VW的作品(當然還有部分當時他自己的宣傳刊物時評之類)結婚后,Leonard沒有喜歡過別人,沒有出軌過,就因為VW無性主義而自己也因此清心寡欲,拋棄了尋歡;為VW出書忙前忙后一個人支撐起出版社,甚至因此推掉一些雜志約稿和演講,犧牲了自己的事業;一個男人為了一個自己所愛的女人可以做到這些,你從古至今找得出第二個嗎?

如果沒有Leonard,甚至可能VW最出名的mr.dalloway, to the lighthouse和the waves我們就無緣看見了VW是常人絕對難以做到的堅強的人 而這堅強也有部分是來自于Leonard從未減弱的支持由于電影而妄加曲解的還有關于她本人的論斷。

比如之前提到的有人覺得她抑郁是因為性向不被理解,或是姐姐不接受她。

是的,vanessa確實可以說是她最愛的人。

而電影中vanessa到來那些似乎有些冷淡的表現讓很多人曲解為virginia暗戀著vanessa或是單戀著vanessa而郁卒virginia和vanessa每天通信,甚至virginia有時一天兩封。

沒有什么virginia生活中的事是vanessa不知道的而vanessa作為整個圈子的『家長』 扮演著一個最軸心的角色。

她自己有兒女,她要應對情人,同時她也是上流文化圈的一員,深處London有同樣多需要做的事。

她愛virginia,她們兩人的愛是沒有人可以插足。

她因此把VW交托給了整個圈子的人都無比信任的Leonard,而她也明白,只有Leonard可以保護VW不受傷害。

同樣也只有Leonard才最知道怎樣對virginia最有利Virginia同時有男性和女性的追求者,她也跟很多人,無論男性女性交往過。

她和gay,甚至和vanessa的丈夫和情人也全都有過私情在這點上,她以及圈子中的人從未以此覺得羞恥過。

這些擺在外面也許真的可以說淫亂,可是因為在布魯斯伯里,在那個圈子里,卻反而覺得很溫情而理所當然。

這是一個從不會被世間目光束縛的圈子,而很明顯virginia是最離經叛道的一個。

她是les。

她和vita有過最動人的愛情,最瘋狂的戀慕。

即使最后vita還是離開了她。

她卻把這一切寫在了Orlando里面。

Orlando是她寫得最愉快最輕松的一篇小說。

也最暢銷。

vita,以及后來她交往了的幾個女人,直至最后也還是非常愛她。

在她們之間所有的戀情,甚至都從未有過不完美。

無論開始,還是結束,都是自然地發生。

VW自己也說是的起初你會因為一些事情而對一個人有激情,然后時間久了,慢慢地一些事情總會褪去,然后漸漸失去了一些想望,自然地就分開了。

(忘記原話了)而分開,也并不是代表不愛。

基本上,Virginia的戀情還未有過由于世俗而被迫分開結束這樣的事情。

只有vanessa,當姐姐結婚的時候,virginia也許是有過被拋棄之感。

不過后來vanessa很快又讓她了解了事情并未有不同,而vanessa由于婚姻而使virginia缺失的那塊,又很快由Leonard補上了。

所以,virginia其實從來也不是什么過著陰郁生活閣樓里的暗系小姑娘(這樣認為的人大概日系的看多了吧),相反的是一個非常活躍(甚至很話癆)非常積極地面對生活的人她的生活有一種頹廢的,抑郁的熱情,她在哪里都能吸引周圍的人愛上她甚至如毒藥。

她的抑郁她的各種纖細來自于內心對世間一切的敏感,來自于她對自己自戀的贊賞和信心,她各種不同尋常的思考,來自她內心無法平靜的波瀾曾經有人說,VW是一位『一手抵擋著命運 一手迅速地描繪出常人所無法企及世界』的女人她是一個不屈服的女人,她自傲,堅持,雖然也許沒有Leonard她早就支撐不下去,但她的一生都在戰斗那些僅僅因為她最后選擇了自殺就說她寂寞軟弱的人,沒有資格說喜歡virginia Woolf如同Leonard最后給她的墓志銘,海浪的最后一句話,也是她的心聲她從未退縮這正是我愛她的原因『Against you I will fling myself, unvanquished and unyielding, O Death! 』是的她在我心中如同女神一般的地位,無可撼動,沒有任何人可以與之相提并論,沒有任何人。

最后附上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在車站那一幕,同意回去的Virginia對Leonard說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Leonard這才是電影想表達的一個堅強不屈熱愛生命有著敏銳的思想的VirginiaWoolfP.S.本人非專業研究VW學的東西甚至和文學方面完全不相干 寫的東西僅僅來自于各方面看過的關于她的傳記評論以及她的日記等等各種 有說錯的歡迎指正然后那圈子里幾個人名我不好意思忘記了OTL所以寫得模糊了點請別介意P.S.2 若你對VW的看法 至少來自于看過她的完整的一本小說或是隨筆之類的之后 任何看法我都不說二話 盡管我不習慣和人討論各自喜歡什么或者其實她是怎樣一個人(既然發在影片頁面 本來這也確實不是影片重點)若我回復語言過激 那么在此說抱歉

《时时刻刻》短评

太好了。人所感知到的痛苦、悲哀、无奈,大多都无法与人言说。想起从小到大许许多个独自躲在角落流泪的时刻。也许所有人终其一生想要寻找的,就是身旁有一个愿意倾听也能够理解自己人生欣喜与伤痛的人,但这种想法也实在太理想主义,因为爱和善意似乎都无法跨越人生的这道鸿沟,孤独始终是人生常态。

4分钟前
  • 墨染星辰云水间
  • 力荐

三个女人,不同年代交叉又缠绕般的命运,深刻有余文艺偏重。妮可,真的被你假鼻子骗过去了。。。==

7分钟前
  • 小K仔
  • 还行

看完以后 我决定以后一定要做个大俗之人!远离文艺

9分钟前
  • 刘善甫
  • 还行

冲着高分忍着耐心看到最后为了等解密,就想知道这三个女人为啥都这么心事重重神经兮兮,选她们有啥串联?结果到最后就这?莫名其妙的电影,浪费了我两小时,高分诈骗!

10分钟前
  • 棕眼
  • 很差

太文艺了 看不下去 果然我不是个文青么

13分钟前
  • 老猫卡
  • 较差

内容上有点像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只不过一种答案变成了多种选择,三个都有点les倾向的女人突然在生命普通的一天里觉得自己活得不对劲,然后自己就开始变得不对劲,只不过有些人最后走了回来,有些人继续走了下去。和《朗读者》一样有被高估的嫌疑,格拉斯的冷音乐是极品。

17分钟前
  • deus
  • 还行

我们的生活由一组不规则庸俗无奈无聊的事构成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做的事仿佛这个重复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但一些事情却在平凡的天天中确实发生会觉得心被禁锢想要自由不甘平淡的生活但是我觉得这便是生活真面目唯可解决办法就是自己制造惊喜生老病死是一个轮回的圆我们总得活也总得死活法和死法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孤单和寂寞我比谁都清楚若是有颗不甘于寂寞的心那便很难过一旦有了欲望他的心变会污浊便会烦烦躁不安于一个女人说一旦她拥有了对爱情幸福家庭的期许她的心会变不安有了爱想要更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变越想要越空虚

18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我想起MK说过:“有的设计师,不是让你觉得他很烂,而是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我没看懂?是不是我理解不了?”作为没文化人群的代表,我面对深奥的作品,时常都处于这种没get到,同时也不想再get的状态。

20分钟前
  • 乔阿酥
  • 还行

the hours the hours the hours in my life,每个人都这么挣扎的活着。想到这样的时候会不会好过一点? 明年再看一遍,绝望的时候再看一遍。

23分钟前
  • Grace
  • 还行

逃避生活并不能换回平静,直面自己的灵魂更需要勇气。 谁会死? 维吉尼亚说,心怀梦想的人。 有深度,但实在很生涩。

25分钟前
  • Amades
  • 较差

影片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在于他对于女性内心极度敏感脆弱的真实写照和他充满博大的悲悯之情。

28分钟前
  • 于念慈
  • 力荐

女性和人的心理是世界上最难理解的两样东西,这部影片又恰恰是讲女性心理的,这对于感情缺乏敏感的观众来说是多大的煎熬。 @2011-07-29 15:35:20

32分钟前
  • 豆瓣逗你妹
  • 还行

幸福的人看不到不幸的人眼前的暗,不幸的人感受不到幸福的人眼里的光。

33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影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直面生活吗,但感觉传达的虚妄更多。容易让人情绪消极,不是很喜欢。

36分钟前
  • wangxuan
  • 还行

妮可瘦到脱相,为角色真是肯牺牲啊,不看演员表都认不出来她了。女人真是奇怪之极的动物,可能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

41分钟前
  • 蘑菇猫会吐泡
  • 还行

Always the love,always the hours. 我以为,这只是幸福的开始,而这其实就是幸福。这转瞬之间。/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要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最后,认清它,热爱它的本质。然后,从中得到解脱。伦纳德,永远记住我们之间的岁月,那些岁月,永远记住我们的爱。And the hours... ——弗吉妮娅·伍尔芙

4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不下去啊!

46分钟前
  • 楚神轩
  • 较差

音乐很棒,演员很棒,编剧很棒,导演很棒,都很棒。不过不是我喜爱的。

47分钟前
  • wildolive
  • 较差

深刻有余,乐趣不足

52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三个女人,不同的时空因一本《达洛维夫人》而交错,她们都因这本书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生活。然而我必须说这部电影(或许还有原著)通篇都是对伍尔夫的误读背叛和拙劣模仿。我不懂什么后现代主义,但如果后现代的解构不是基于现实,那么它解构的究竟是什么,而无论结论是什么,我都厌恶这种背离。本来是因为女性主义电影才看的,结果收获失望,这不是女性主义电影,只能说是女性电影。男作者笔下的伍尔夫实在太令我窒息了,故打二星。

54分钟前
  • 天真君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