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

苍山,Like Winds, Like Weeds,Life in a Loop

主演:郭柯宇,曲丰国,陈嘉阳,王诗云,刘桂红,曹玉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山东方言年份:2023

《苍山》剧照

苍山 剧照 NO.1苍山 剧照 NO.2苍山 剧照 NO.3苍山 剧照 NO.4苍山 剧照 NO.5苍山 剧照 NO.6苍山 剧照 NO.13苍山 剧照 NO.14苍山 剧照 NO.15苍山 剧照 NO.16苍山 剧照 NO.17苍山 剧照 NO.18苍山 剧照 NO.19苍山 剧照 NO.20

《苍山》剧情介绍

苍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与丈夫分居多年的小妹(郭柯宇 饰),逃避过往,远离故乡苍山,在上海做着家政工作的同时,还照顾着老年痴呆的母亲和早恋叛逆的儿子。当她经历了异乡生活的艰难种种后,选择重新回到故乡苍山,这时她却发现故乡已改了名字。一个逃避当下的母亲;一个遗忘过去的老人;一个质疑未来的孩子。一段祖孙三人在异 乡的生存故事,一趟追寻心灵自由的艰难旅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郊区的鸟风月如雪虚空魔境致命追击唐门龙棺凤胆长夜危机灯火阑珊爱情故事轻羽飞扬末日孤舰第二季胭脂水粉梦断韶华巡航葬礼上的死亡刘老根4无伴奏疯狂的契约我的小小英雄噪音迷航昆仑墟艾菲·格蕾黄金日落疑惑遇见王沥川神无超人:红色之子造梦女孩威尔·加德纳神级秘书

《苍山》长篇影评

 1 ) 全国艺联冬暖主题影展重庆站映前映后

笔者在冬至这天傍晚时候到达电影院前台已经接近开场前十分钟了,艺联重庆的老财在前台热情地帮大家换票,一旁携妻子、老丈人及不满半岁的孩子的张帆导演(笔者不是圈内人,只是通过豆瓣照片辨识出来那可能是导演一家),在不远处站着等待着重庆站 《苍山》的开场。

笔者按:一个对家庭如此重视及有爱的人,拍出来的电影应该也是暖暖的吧。

片末再次打出苍山 like weeds like winds的时候,笔者带头鼓掌叫好,内心中按耐不住的喜欢和激动,後憋了半场的洗手间简直要夺门而出,而门口再次遇到导演及妻儿,和导演谈了几分钟,表达了对剧本的喜爱并叮嘱如果再雕琢剧本可以参考希区柯克和小津安二郎的剧本集。

观众甲 Q:1.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影片四十分钟左右桥上那场戏,完全中心对称构图,中间是分道的地平线,左边是念着西西弗故事的大学生,右边是搞直播的两位年轻妹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小妹章阿姨来到桥上,年轻妹子请求帮忙照相,而手持相机的章阿姨缓缓移动镜头,对上了后景的虚焦变失焦的西西弗年轻人。

西西弗的故事是描绘了西西弗被众神惩罚推着巨石上山,巨石滚下山,他又周而复始的做推石的故事。

西西弗的寓言故事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仍然坚持做看似不那么有意义的事这个结论是共知的。

而这里也象征着小妹一直做着她认为对的事情(照顾失智的母亲,操心不喜欢她过度关心的儿子),她像西西弗一样不那么在意事情是否有意义;2.影片近末处拆掉苍山二字的在荀子广场前那场戏,本场戏用了一个长镜头,不停的zoom out且左移镜头,并把一名在广场上唱美声的男高音框入画框,男高音唱的内容是“年轻的新娘,她怎么辛苦云云...”这里用歌词再次镜头内蒙太奇了站在荀子雕像右侧的小妹章阿姨,她的一生。

笔者按:全片用工整甚至对称的剧本来拍摄,导演张帆毕业于上戏的舞台美术系,对于布景、构图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片不断使用前景缩窄画幅的构图,在挤压女主人公,象征着被生活所挤压的女性;在影片中间点(也就是转折点)的那场宋老师宴请朋友的戏中,女主人公作为家政人员和她母亲也被邀请坐上了主桌,她感觉自己的摄影作品不仅仅被宋老师所欣赏且被打印在宋老师工作的墙上挂起来,自己也被尊重了(这也是她在本场戏后决心辞掉保洁工作的另一个原因)本场戏第一次出现了 【非片情音乐】(全片唯二出现配乐的时候) 紧接着后面几场戏她和她身边的生活完全改观了,她从宋老师的宴席回家后,她来到天台,景深构图中后景一对中年男女在另一个天台起舞(笔者理解她也想慢慢过自己的生活了)后面她主动给分居的丈夫打电话问候(男方说“今天怎么了,难得你来电话问候”)章阿姨去参加儿子幸 幸 的演出,这次的曲目和开篇的第一次演出戏的曲目完全不一样,非常积极欢快,开篇的曲目给人沉重、难受的感觉。

观众 乙 Q:能在冬至这天晚上看到家乡的电影非常感动,我所在那个村在苍山改名兰陵后,被归入了其他区;全片没有用过于戏剧化的表演及表达,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另一个点;导演 A:非常高兴在重庆能够遇见老乡,映后我们该拥抱一下,我给大家带了苍山的特产大蒜,请各位观众在前台领取一下。

我在拍摄及后期的时候给剧组人员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克制。

不想被短视频等强刺激的东西来干扰一个人的判断。

笔者按:能有如此自觉的创作者真是国内电影之幸,导演张帆也在和笔者的谈话中表明“创作是一个持续努力加强自己的过程。

”观众 丙 Q:有这么一场戏,女主小妹和失智母亲在上厕所后,在前景坐着休息,而后景是一名打八段锦的老人,一动一静这里是怎么考虑的?

导演 A:不知道大家看出来这是一个穿帮镜头没有,后景的打八段锦的是苍山老家演戏的李叔。

郭柯宇老师饰演的小妹片中的母亲扮演者和李叔的扮演者,现实中是一对恩爱夫妻,老两口年轻大了,从苍山到上海拍摄那些天,我一直托付剧组要多加关照,但是老两口作为素人演员,一点都不愿与其他演员区别对待,非常健朗。

笔者按:景深构图中,前后景的区别也是画面丰富的表达方式,其可能是表达"通过锻炼,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健康."而此处更是说明了导演虽然是处女作,但是已有非常好的功底。

观众 丁 Q:郭柯宇老师所饰演的小妹的照片被宋老师贴在墙上,是否有两种解读的可能?

一种是自己的作品被侵犯了,所以再也不去宋老师家服务了。

导演 A:我们电影创作更多的不是给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一种状态,更多的需要观众来解读,这样才更加平等。

宋老师这个形象很好,虽然他和小妹并不属于同一阶层,但是能发现小妹的闪光点,也就有了后面一起和小妹家人大年夜包饺子的戏。

笔者按:解读没有定论,但可以把它放在片情世界里面去看找寻相对正确的答案。

小妹给宋老师看自己的手机拍照,宋老师认可才打印在墙上和自己的作品一起并列,小妹当时也都认可才继续带着母亲去他工作室做保洁。

两者其实是一种平等状态的互动和沟通。

观众 戊 Q:另一个保洁的对象,网红直播姑娘的家里,送章阿姨围巾的意义何在,是报团取暖么?

导演 A:章阿姨工作这条线,出现了两位对象:网红直播和艺术类的宋老师,也是社会中两个面,而两人都对章阿姨认同及满意,才让她工作并不那么不顺心。

老财 : 我们现场有送花的小姑娘,请上前合影。

而后现场又有几名观众带着自己的花,献给了导演,并合影。

整场电影及映后在和谐温暖的气氛中进行并结束,笔者记忆力有限,文章水平不够,如有记录错误或用词不当,还请海涵。

也感谢主办方及导演一家人给大家如此温暖的一个2024冬至的夜晚。

 2 ) 苍山

苍山—兰陵兰陵—苍山说实话 说起苍山我脑海里自动联想到了洱海,其实我一次云南也没有去过…我也不知道电影里的兰陵在哪里…不过感觉也不是那么重要…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潜在的伪文艺女青年,能看懂也可以看透每个细节。

很喜欢这种浓浓的浅浅的镜头表达…个人文字阐述能力十分浅薄,大概是也没读多少笔墨[捂脸]总感觉和前几天看的还有明天,是两个不同的女人世界。

本就不一样,一个是男导演,一个是女导演,并且还是自编自导自演。

就是感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夹在中间的人,感觉好辛苦。

唯一让我觉得不同的是妈妈看见儿子有早恋的倾向时,她的处理方式虽然可能不是最棒的,但绝对是最和善的,至少没有我猜想的谩骂、苛责。

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的人生其实也是一塌糊涂算不上有什么出息,却总是希望后代可以改变什么…最后再夸夸老人家的演技[强][强][强][强][强]可能人老了真的就是落叶归根,家始终是自己最后也是最好的归宿❤

 3 ) “苍山”,我们回家了!

电影《苍山》的全国超前路演已经进入到了第九站,此时的我,正坐在从成都开往西安的高铁上。

窗外远山起伏,近岭苍翠,一片片嫩黄的油菜花,点缀其中。

不觉间,巴蜀盆地的春天已悄然到来。

列车穿过一个个隧道时,车厢内忽明忽暗,仿佛时光在眼前流转……

苍山第六稿修改中

苍山第七稿修改中我出生在山东南部“苍山”县下边的一个小镇上,现在“苍山”的名字已经改为“兰陵”,兰陵就是我出生的那个地方——兰陵镇。

“兰陵”这个名字据说是屈原给取的,春秋时期,楚国强大,向北吞并鲁国,打到这个地方时,屈原作为楚国的士大夫,见此处温润宜人,遍地盛开着兰花,便给此地赐名“兰陵”。

第一任兰陵令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况——荀子,我从小就是在荀子墓旁的野地里放风筝长大的。

后兰陵因美酒而得名,李白写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我就生在那个酒厂,从小闻着酒味长大,我们一家三代都是酒厂人,可我的酒量依然不行。

兰陵还有《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南梁皇帝萧氏家族也是兰陵人,“兰陵王”也是因为兰陵而得名,台湾著名的现代剧团“兰陵剧社”也是这个兰陵。

一说到故乡总是滔滔不绝,大概是因为我从小就过着“漂泊”的生活吧。

小学四年级我就转学到徐州,那时才不到十岁,每天想家想到哭着入睡。

三年徐州的小学后,又跟爸妈迁往临沂市里,上初中,上高中,也没有住在“苍山”。

后又去北京考美院,一考就是三年,结果后来却考到上海去。

上海四年的大学生活时,爸妈就举家搬到无锡的江阴打工,所以大学时,我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过年也都是在无锡江阴过。

上海的大学毕业后,为了拍电影,直接开始了十年的“北漂”生涯,在这期间,爸妈又跑到上海打工,这一打就是七八年,我除了在剧组拍戏,剩下的时间基本都是在上海过,十年里回故乡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半年。

而现在因为爱人是成都的,考虑到孩子上学,和老人养老等问题,又定居在成都,似乎彻底离开了故乡,离开了“苍山”。

让我欣慰的是,孩子虽然是在成都出生,户口也落在了成都,但户口本上祖籍填写的是“兰陵县”。

“兰陵”其实就是“苍山”,是2014年从“苍山”复名“兰陵”。

电影《苍山》的种子其实也就是那个时候播种下的,14年我有一次有机会回故乡苍山,家里人告诉我苍山已改名字了,恍惚间,我似乎觉得故乡已经不在,后来就想要为这个“似乎不在了的故乡”拍一部电影,这种情绪,随着我的“漂泊”,愈加深重,直到2020年决定正式开始创作《苍山》的剧本。

到今天,《苍山》马上全国上映,我们前边已经走了8个城市,在后边西安、郑州两个城市的路演结束后,3月4号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的当天,我会带着《苍山》回家,回到兰陵,也是回到“苍山”!

此时,列车刚从一段长长的隧道中驶出,我们穿越秦岭,从祖国的南方走来到北方,窗外是关中平原的“八百里辽阔”。

“故乡”已离我越来越近,我期待着《苍山》和故乡的家人们相见!

作为一个“异乡人”,我想大声地对故乡的家人们说一声——“苍山,我们回家了!

 4 ) like winds, like weeds. 苍山

3.8号妇女节去看了《想飞的女孩》被打击到了,然后买了3.9号的《苍山》的电影,映后还有导演到场回答问题。

先说结论,缓和了我被《想飞》刺激到的内心,电影拍得很好。

导演喜欢用一种类似于灰色加蓝色调去完成这个电影,像郭柯宇的人像海报一样,一股温柔和坚定的气质从荧幕传递到我这里。

郭柯宇这个海报真的拍得美极了。

电影大概内容讲的是小章(女主)从苍山接痴呆母亲到上海照顾,然后后面还是回到苍山的故事。

导演在回答观众时说他想表达的意境是一种漂泊然后被推着走,但是不得不走的感觉。

就像电影海报中的like winds, like weeds.像风像杂草。

漂泊如浮萍,心安即为家。

电影海报

导演回答观众问题但是,其实整个电影着墨很多的地方在于,女主和她的母亲。

女主是温柔,坚韧的。

她的母亲是老年痴呆,也会在认不出女主儿子时耐心等女主回家再抱怨。

如果不特意强调是漂泊感,我更乐意把电影看作一场母女之间的告别。

从为了参加其他姊妹的孙女百日宴回家,再到母亲的葬礼,一个生一个死,循环轮回。

后面也说到苍山改名兰陵这段历史变迁,也是循环。

我不认为女主是属于漂泊无根的底色,相反,从郭柯宇给角色诠释来看,她只是会说,妈在哪,家就在哪。

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克制,平静且没有特别大冲突的。

作为一个普通观影者,最怕的就是导演为了彰显其文艺气质捏造一些有的没有,显得电影十分高大上寓意十足,比如刻意加上一些抽烟的戏码,此处拉踩《想飞》,六处还是五处无意义抽烟镜头,强行加戏,无病呻吟。

而《苍山》给我的感觉是干净的,用白描的手法去叙述,用镜头语言去刻画人物和环境,尽管跟着镜头走就行。

观影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的画面十分的美,导演后来说他是美术出身,给我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审美好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在我的角度给不了五星的原因。

它的故事性比较弱,且有不合理的安排,作为女主的保洁和一个知名画家一种毫无由来的感情安排,或许是属于迎合市场的一种讨巧,确实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我的这场观影中就有观众比较在意这条线,问了导演对于女主和画家的感情是怎么样看待的。

这不是我关心的,我认为这条线十分突兀和不合适。

它抢占了属于女主和母亲的叙事线,显得故事重点有点偏离,可以去掉或者做减法。

前期的叙事节奏也很慢,一度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所以我一直认为好的电影不仅要有技术,有表达欲,更要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去看。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传播。

如果多一个人看,多一个人不同角度的理解,那这个电影就不会是一个无意义之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结尾拍得很美。

女主依旧爱着拍照,会在看到好看的落日拿出手机拍夕阳。

所以,如果要给这个电影想一个后续,我希望女主还是会回到上海,在上海继续拍她喜欢的落日,小猫,街角景色。

 5 ) 如风如杂草,世事变迁的不可抗拒和映照于人心的摇摆难平

对比同是体现地域风情电影的《乘船而去》和《冰下的鱼》,这部《苍山》更加接近是一种平淡如水的生活流叙事,略去了一切drama的冲突桥段,只是浅淡描摹一种若有似无的人物情感内心。

生活中的很多情感关系,若有似无才是常态,太在意的大多未必能把握。

这种举重若轻的留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苍山改回兰陵,既是一种道别,又是一种对古早精神原乡的回归。

英文片名Like Winds, Like Weeds,如风如杂草,指代的是世事变迁的不可抗拒和映照于人心的摇摆难平。

同名片尾曲配乐很棒很起范儿。

张大磊在南艺座谈时,提到他的个人风格和小津、侯孝贤、是枝裕和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生活流虽然弱化戏剧冲突,但难在如何拍日常生活却能做出独特意蕴而不显得无趣。

《苍山》这部电影没有很大的野心,作为一部生活流的文艺小品,分寸感把握上是不错的,可以成为我的个人偏爱。

 6 ) 盛放在不同杯子里的白开水

很工整的一部电影,无论结构、镜头、文字等等。

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放任了故事和角色自由野蛮生长,但是由于创作者依旧有想遵从的计划与目的,反而让我不太能很好地接受我的理解与电影结尾落点的割裂。

电影拍的相对诚实,但是切割掉的段落篇幅很大,想要表达的主题又没有作出取舍切割,反而显得留白过多,部分转场有些生硬,使得观众不断在疑问,导致不同观众得出的结论可能与创作者大相径庭。

 7 ) 形婚是一种生活方式《苍山》电影日记

形婚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想法成型与我15岁的初中,如今我已35岁,做了父亲之后,这个观点有了一些变化,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形婚是一种虐恋。

关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他本人在2025年重映时强调,不希望人们只看到婚外情,更希望大家关注故事中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

我两次看这部片:上大学时完全看不懂,不理解张曼玉每晚精心打扮等待梁朝伟下楼的那种扭捏唯美。

工作后连同之前看的那些,再看《花样年华》竟感到一丝遗憾,感觉两人各自被伴侣背叛,他们在一起很正当。

后来《2046》里巩俐的角色接替张曼玉,似乎也圆满了。

今年重映据说加了新片段,本想和妻子一起去,但没成行。

这件事或许本身就很难探讨:人该遵循形式,还是内心所想?

但今晚看完《苍山》后,我觉得婚姻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有点像一种唯美、需要用心感受的仪式。

形婚是一种生活方式《苍山》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1. 时代变迁今天是2025年6月9日,下班的地铁上看了电影《苍山》。

看完后立刻联系了推荐这部电影的同学。

他推荐时说是想让我了解他的家乡,因为我在做电影相关的频道。

这次联系时他说自己也没看懂。

我长舒一口气,幸好他没看懂。

在我心里,他是个特别稳定、积极健康的人,如果他看懂了《苍山》,我的世界可能会崩塌。

当然,这只是我对他的一种刻板印象。

为什么我不希望他看懂,因为说出"形婚是一种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挑战底线的行为,在街上写这么个条幅甚至会被扔鸡蛋。

因为这代表着你过着与世俗标准不同的家庭生活,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自己的婚姻。

但我觉得中国电影发展到2025年,主角不一定要正义扬善,也可以为了私心或复仇行动。

这两年电影院的尺度变化很大,暴力、血浆、魔幻元素远超以往,类型也更加多元,不再是某部电影独揽票房的时代,《哪吒之魔童闹海》除外。

2024年甚至可以说是"大女主之年",女性题材占据重要地位。

以前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小三不得幸福",但现在很多东西都被突破了。

《北京遇上西雅图》时还明确强调这一点,汤唯的角色就是典型。

而《苍山》关心的不再是"小三"是否幸福,而是那些选择婚内出轨的人过得如何。

这样的主题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银幕上,现在却可以坦然展现。

谈恋爱时,我媳妇曾问我一个"送命题":"结婚后你会不会出轨?

"当时最简单的回答当然是信誓旦旦地保证忠诚,但我给了个更现实的答案:我是个很实际的人,出轨带来的麻烦和那点刺激感相比,根本不值得。

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电影、设计这些让我着迷的事情上,与其担心我出轨,不如担心我跟电影"出轨"。

我国的影视作品长期忽视了一个重要话题:婚内出轨对家庭的伤害该如何修复?

这难道不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吗?

我今年35岁,无论你是正在上学的青少年,还是经历过婚姻的中年人,你能说这种事情不存在吗?

为什么这么普遍的现象,影视作品却很少触及?

当然,电影作为具有引导作用的文艺形式,确实需要传递积极价值观。

但在正能量宣传足够多之后,是不是也该关注那些"上不了台面"的真实困境?

《苍山》这部电影就难得地展现了出轨家庭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尝试修补这些裂痕。

这部电影的氛围极为压抑,其诸多场景的呈现方式,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都未采用那种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狗血”手法,将情节生硬地抛给观众。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当年遭遇了哪些事,才不得不独自前往上海,带着孩子学大提琴”这类直白的情感宣泄。

然而,观众却能从那些看似平静的细节中,敏锐地感知到问题的严重性。

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吕剧段落。

第一次是在三姐妹中二姐孩子的百天宴上,家中搭起戏台,唱起了吕剧。

剧中角色是一个窝囊的男人,既不会做饭也不会和面,夹在母亲与媳妇之间,活脱脱一个软蛋形象。

第二次吕剧段落出现时,剧情围绕着一个女孩与男孩订婚的故事展开。

男孩家境贫寒,为筹集赶考费用,未告知女孩家长,偷偷找到女孩借钱。

女孩把钱转交给他后,却发生了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情,家里误以为钱被偷了。

此后,男孩与两个家庭都失去了联系,包括与他订婚的准媳妇。

准媳妇在家中日夜焦急等待。

这段故事后续还与姥姥在上海和楼下邻居一起唱吕剧时所提及的情节相互呼应。

最终,误会解除,原来钱并未丢失,而是提前被男孩拿走了。

这些吕剧段落看似独立,实则与影片中妈妈和爸爸的故事紧密相连。

创作者没有采用“狗血”的叙事方式,或许是一种不忍心,毕竟生活并非总是充满戏剧性的冲突;也可能是因为这类问题在现实中太过普遍,懂的人自然懂,无需将伤口彻底撕开。

从百天宴的情节中,我们得知妈妈不愿从上海回来的原因,是她不想再见到丈夫,也就是孩子的爸爸。

然而,在像百天宴这样的红白喜事等重大场合,爸爸作为妹夫,即便内心极不情愿,也不得不出席。

尽管他满脸写着不爽,但观众还是能从这些细节中,察觉到他们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

妈妈选择躲在上海,独自带着孩子,守护孩子成长。

2. 出轨共情妈妈在上海的生活里,不断扮演着他人生活中缺失的女性角色,编剧的这一设定颇为巧妙。

在一位做直播的小女孩家中,她其实是在扮演小女孩妈妈的形象。

这个小女孩十分现实,三十几岁了,决定回家结婚,因为家里给她找了个更有钱的对象。

临走时,小女孩把围巾送给了她,这段短暂的相处里,她填补了小女孩心中对母爱的渴望。

在自己的房东家里,她实际上是在扮演女儿的角色,帮房东贴春联,甚至邀请到家里过年,但家里已经有一个姥姥了。

而影片中还有一条核心故事线,是她扮演妻子的角色。

在给一位画家收拾画室时,她逐渐察觉到画家对她的欣赏。

很多人初次看到那个场景,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发现自己的照片竟被挂在画室里,或许会猜测,难道她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所以要捍卫自己的摄影作品不被他人盗用?

其实不然,即便她有这样的想法,也未必觉得有必要付诸行动。

她之所以不愿再与画家接触,是因为这个男人对她的情感,已经从雇佣她打扫房间,升华到了在艺术、心理层面的共鸣。

她拍摄那张照片时,望着太阳,伸手想要触摸,那是一种对回不去的家乡或者伴侣的眷恋与怅惘,而这个男人却读懂了她的这份心境。

并且,这个男人家中也有老人在医院,他的情感并非出于不轨,而是与她产生了真挚的心灵共鸣。

这怎能不让她感到惶恐?

所以,妈妈不敢再去画家那里打扫房间,不愿再扮演那个为他收拾家里的妻子角色。

然而,这件事也促使妈妈开始反思。

她想到了那个守在老家却不愿与她离婚的爸爸,当年在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当出现一个与自己在灵魂上产生共鸣的人时,他又能有多大的定力坚守呢?

妈妈经历了这样一次考验后,开始理解当年出轨的丈夫。

当然,当年她丈夫出轨的程度,以及事情闹到了何种地步,我相信在《苍山》这部作品里,编剧的人物小传不会呈现得过于狗血。

或许只是村里的一些流言蜚语,或许只是一封信、一个眼神,又或许只是多说了几句话,便成了不争的事实。

关键是,对于一个道德标准极高的男人来说,即便只是这样微不足道的情感波动,他内心也会难以释怀。

当双方都有着极高的道德准则,在生活中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不允许出现一丝差错时,却突然对柴米油盐生活之外的美好事物产生了一丝憧憬,这该如何是好?

很多人会选择沉迷于自己热爱的事情,比如工作、电影等,以此来缓解生活的压力。

但也有人会选择另寻寄托。

我们不清楚这位爸爸当年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但从影片中一直穿插的吕剧段落来看,他在婆媳关系中表现得不够坚定,性格十分软弱。

这是促使妈妈回心转意的第一个原因,她开始理解丈夫当年的处境。

但这并非她彻底放下的根本原因。

领导讲话一般说三点,下面来详细阐述第二点原因。

这位妈妈之所以在心态上有了重大转变,第二点关键因素源于她目睹了儿子在路上与一个女孩聊天,进而了解到这个女孩妈妈的遭遇。

女孩的爸爸和苏州的一个女人结婚后,女孩的妈妈选择了喝药。

在苍山的方言体系里,“吃药”和“喝药”有着不同的含义,“喝药”指的是喝农药自杀。

而在山西“吃药”通常指的是吃健胃消食片、钙片这类用于治疗或保健的药片,“喝药”就是治病的意思。

但我在当地上学时,当地同学多次纠正我,“喝药”往往意味着要自杀。

当这位妈妈看到另一个妈妈走上如此极端的道路后,她仿佛从那个女孩妈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如果继续执拗下去,未来可能会呈现的影子。

她深知,如果自己继续事无巨细地盯着孩子的生活、学习,过度干涉孩子是否谈女朋友等所有事情,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像那个女孩一样严重的心理创伤。

所以,她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改变。

她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信任感,然后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才开心。

姥姥的情感线,也包含了出轨的内容,这条故事线看似隐晦,实则暗藏深意,成为妈妈走出丈夫婚内出轨阴影的关键因素之一。

乍一看,姥姥在有点老年痴呆后,和楼下邻居唱起“你去南京赶考,书也不写信也不回,我相思你”,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她对亡夫的挂念。

然而,当我们仔细回味电影中的细节,会发现另有隐情。

在二女儿孩子的百天宴上,有一位老伯伯坐在姥姥身旁,而在姥姥的葬礼上,大女儿或三女儿提到:“叔叔呢,今天实在是有什么原因,不能来给咱们唱两嗓子了。

”这些细节都暗示着,姥姥真正深爱的人,其实是这位会唱戏的老爷爷。

这就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姥姥究竟是如何处理自己丈夫和这位爱唱戏的人之间的关系的?

她是在丈夫去世后才喜欢上这个唱戏的人,还是在丈夫在世时就已心有所属?

其实,这些问题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就像法国对怀孕伴侣结婚后生下的孩子不做亲子鉴定的规定一样,孩子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非成果或战利品,不存在归属的争执。

姥姥的感情归属,同样不应被过度纠结。

从几个女儿的态度中,我们也能看出端倪。

她们其实都知道姥姥心里有过这个唱戏的人。

三女儿或许曾经对母亲的这段感情心怀怨恨,但在母亲的葬礼上,她却走上戏台,重新唱了一遍前面戏词里没有提到的那段相思部分。

这一行为,无疑是她对母亲当年选择的一种认可。

正是姥姥的这段情感经历,让妈妈深受触动。

她看到了姥姥在感情中的挣扎与选择,也明白了感情之事复杂而微妙。

姥姥的故事让她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轨迹,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

这种理解,成为她从丈夫婚内出轨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3. 文化反思我作为一个男性来讲这些,或许有人会觉得我是在给女性做规训,要求她们忍让。

但我想强调,我的视角并非如此。

视频开头我就提到,形婚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在我十几岁时就有所认知。

所以我对形婚更多的是期望一种解放,而不是要求别人这样做下去。

如今自己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我不在期待他们能解放,但回望过去那些把形婚当作生活方式的人,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坚守。

在我看来,形婚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虐恋。

对于我,我虽无法预知自己未来生活会走向何方,但我能确定的是,我不会让自己陷入那样的境地。

即便生活中有不如意,我也会积极处理、努力解决。

我组建家庭,并非出于生理冲动,也不是父母的逼迫,甚至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反作用。

促使我迈出这一步的,只有我心甘情愿的意愿,这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事。

大约五年前谈恋爱时,我曾发表过一个看似“逆天”的言论:结婚就结呗,我愿意结婚,是因为我觉得结婚和出家本质相似。

有人出家是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转而信任铜像;而我选择结婚,是把信任寄托在伴侣身上。

这不是被激素驱使,也不是受世俗规训,而是一种纯粹的选择。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跟我媳妇说,养孩子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解决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孩子就能健康长大、考上大学、经济独立。

但我认为,养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那种可以整天悠闲玩手机、上班毫无顾虑的日子。

选择有孩子的生活方式,就如同又选择了一尊新的“铜佛像”,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改变,无怨无悔。

回到电影《苍山》,最终妈妈回到了苍山,把自己房子的钥匙给了曾经犯过错的老公。

然而,此时的老公已经变卖了自己的东西,退了租的房子,贷款买了一辆卡车,准备当货车司机。

即便妈妈把钥匙给他,两人也无法像从前一样朝夕相伴,依旧是聚少离多。

岁月流转,两人从血气方刚的年纪一路走来,争争吵吵多年,身体也不如从前。

孩子也从曾经可爱懵懂的小朋友,成长为考上大学后不常回家的青年。

这大概就是电影取名一个不存在的行政区划《苍山》的原因,物是人非,一切都已改变。

看完《苍山》这部电影,我和同学交流时,直言它有些刻意。

这种刻意体现在故事发生地的选择以及诸多文化元素的穿插上。

仔细琢磨,会发现“苍山”背后似乎隐约指向着荀子所代表的当地社会条文与规训内容。

但其实,儒家思想在苍山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根基,它长期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电影上升到信仰的层面,是因为片中有一场戏,妈妈在上海路边遇到两个玩cosplay的二次元女孩,让她帮忙拍照。

此时,背后有个拿着书一直在念的人,讲的是希绪弗斯推石头的故事。

希绪弗斯被上天惩罚,永远只能将石头推到顶端又滚落,循环往复。

而他打破这种循环的办法,是在精神上自我胜利,将推石头这件事当作乐事,便不再觉得是惩罚。

这段情节中,能明显感受到本来是西方信仰相关的内容,或许是剧本被改过,拍完以后,用新的音源替换掉了。

所以,上海的街边有西方信仰,苍山的公园有儒家思想。

这表明电影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更蕴含着对信仰内容的深入思考。

客观的来看,这些规条曾带领我们走过漫长的岁月,以家为单位构建统治体系,进而发展到以国家为统治单元,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当下时,不禁要问:儒家思想在现代家庭关系中是否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最后,一直没提苍山在哪?

是在山东。

好,以上就是我对电影《苍山》的日记。

 8 ) 苍山的故事在历史中湮灭,名字也是

中了破浪电影团的免费观影,去看北京国际电影节影片《苍山》,一直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直到我看到每个人座位上都有的小礼物——大蒜,我才反应过来,莫非拍的是我老家那个苍山?

果然,也是一部乡愁片。

早知如此,昨晚费劲写那个《乘船而去》影评干啥捏,直接写这个不就完了吗?

都是新导演,都在讲故乡和异乡(重点略有不同),都很克制,都有个姥姥,水平也差不多算是各有所长,这个还听着亲切的乡音,关键是,导演还帅!

但我觉得这片子可能最终评分会不如乘船而去,其实我觉得张帆导演的叙事能力是更强的,生活也更有阅历,虽然是处女作但是很娴熟没有瑕疵。

这部影片相较于乘船吃亏在那灰噗噗的北方天空和大地(你江南水乡画面好看就了不起啊)。

我很理解导演听到苍山改名兰陵后的复杂心情,那是一种叹惋,并非兰陵不好,而是苍山的逝去让人产生了沧桑感。

一个小城在时空中不断地改头换面,她的名字在历史中流转,苍山转眼就不复存在,那么她的人物,她的故事,一定也会在时间当中湮灭了不知多少。

于是他构思了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很好的地方是这个故事很流畅(这一点比乘船好很多),也实实在在是当下中国的面貌,外出劳务大军确实支撑起经济的很大部分。

关注他们在异乡的生活状态也反映出导演的悲悯之心和人文关怀。

我不满意的地方是与保洁阿姨这个身份不太契合的居住环境。

我也用过保洁阿姨,我也认可她们有精神追求,可是物质上负担上海带阳台的一居室,似乎还是有点不切实际,家里一应俱全的各色厨具陈设也很出戏,简直像是老友记里莫妮卡的厨房。

虽然这部电影仍旧俗套地用了老年痴呆症这个用烂了的设定,但不得不说姥姥的老年痴呆症演的太绝了,第一句话“这哪里啊”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我那患有该病的姥姥。

郭柯宇老师演的也毫无痕迹,就是我印象中的县城中年女子的样子。

总之瑕不掩瑜,这个片子值得走进电影院,去支持我老乡,又帅又有才华的张帆导演。

 9 ) 良心之作!

《苍山》,一部质朴的电影,一条关于养老的淡淡的故事线贯穿始终,女主角是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的与老家的丈夫处于分居状态的沪漂,郭柯宇身上的内敛气质与这个角色融合得恰到好处,45+的阅历,配上本就不俗的表演功厎,为这部电影平添了一抹诗意!

这个年头,不争不抢不计较,有时候会被人贴上“傻瓜”牌标签,但看了这个电影才发觉,不论男女,安静地做事,善良地做人,都是很吸引人的!

恩,喜欢戏里这位心如明镜般的通透的女人!

 10 ) 苍山何去,去路朗朗。

这是和郭柯宇本人气质非常吻合的一部电影。

故事情节很弱,感觉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展现了一位中年女性日常生活的缩影。

很喜欢影片中走路的镜头,或是镜头跟着人物走,或是人物走出镜头外,有着一股淡淡的、怅然的情绪。

影片体现了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也表现出了作为个体在追求自我与归家之间的挣扎。

但其中更打动我的是郭柯宇演绎出的淡然与平静,她诠释了女性面对压力的泰然和正视生活的勇气。

如映后郭老师本人所说:我不觉得是什么韧劲,作为成年人就是面对困难的事情,接受它,处理它,然后把事情翻篇就好了,好好生活。

(大意)特别喜欢她的回答,没有夸大生活中的艰难和自我的勇气,而是将困难平淡化、稀释化,这背后的坚定与强大才是了不起的地方。

最后小妹选择回到苍山,可苍山已经不是苍山了。

与其说她面临他乡与故乡的彷徨与错失,不如说她也面临着新的开始,没准跳出空间归属之外,她也能寻到真正的自己。

ps唯一觉得可惜的是小妹和画家的那条线,感觉可以处理的更顺滑,更浪漫轻柔一些。

《苍山》短评

2.5,太刻意了,老套的乡愁叙事,大量平淡无味的元素,怎么说,导演阐述挺好,但是拍得不是那么回事儿。

5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艺联冬暖主题影展。郭柯宇的表演细腻、自然,喜欢片中的母女戏份。小章在上海的生活没看出苦和难,现实中干保洁不会这么轻松;宋先生上门包饺子那段很迷;小章选择留在故乡苍山的决心有点站不住脚,母亲离世,丈夫远行,苍山改名,为了什么而留在故乡?

10分钟前
  • 芝士分子
  • 还行

如坐针毡,全片都像伪人一样,浓重刻意的“演”的氛围萦绕全片……台词和主角思维方式还有剧情设计都像刻板印象大全集……老天,构图和镜头调度都一塌糊涂

12分钟前
  • 三文鱼和芭乐
  • 很差

郭柯宇在演自己,而不是老三。

15分钟前
  • FAITHYOUNG
  • 较差

整体会觉得场景与人物的贴合度没有太强,女主角色太干净太漂亮了——不确定2014年上海的保洁是否能做成这种挺高端还有生活的状态,但近五年在北京跟平台保洁打交道的观察可远不是这么有余裕的状态。人不错的男画家、公园里的男高音等角色都莫名其妙。儿子、姐妹之类的一众配角台词都太念读了。还是会继续支持这类题材的创作,但这部真不算佳作,如果没有用大额优惠券,专程交通原价看的话,会很不平和....

16分钟前
  • Belle
  • 还行

明明这个故乡看起来可有可无,为什么要表现得如此深情。艺术家情节诡异。女性主义宣传骗局。

21分钟前
  • 冬至岛屿
  • 较差

影片聚焦一位上海漂泊中年妇女生活,充斥着对大都市熟悉的陌生,也充斥对故乡陌生的熟悉,三代人的矛盾冲突更说明了时代变迁,人心的变化……

25分钟前
  • 糖烘烘
  • 推荐

第一次追线下路演!作为一个苍山人必须支持电影《苍山》!在电影里看到了很多苍山元素——大蒜塔,荀子像,苍山大蒜,甚至还有小时候去上小学的那条路!导演本人很和蔼,也是有了珍贵的合影,开心的一天!

30分钟前
  • 山那边,还是山
  • 力荐

弃了 又慢平庸的剧情

31分钟前
  • xkmcfly
  • 较差

刻意的部分太多了

33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还行

导演用不同的矛盾来诠释异乡人的故事。大到都市与乡土之间,小到母子之间,表达手法有点春秋笔法的味道,于不经意间戳中心弦。人物情绪渲染的很好,个人感觉不错,推荐。

38分钟前
  • 誒嘿嘿教主
  • 力荐

借苍山的壳子拍普世的夹缝。虽然苍山2014年就改名兰陵了,可是显然14年的保洁阿姨大概率是用不上高清摄像头的全屏智能手机的,14年的菜市场也还没普及扫码支付,奶茶更是远远不比今天的精致浪漫。因此导演要讲的就是一般现在时。无论以前当下将来,回家只是乡土文化的刻舟求剑。更何况小章这样水一般的女人,流动的水才是活的。姥姥演得真好。不太明白姓宋的段落想表达什么。小章把美差让给工友做,说明她心如明镜,所谓的大艺术家是把她的摄影据为己有的贼。而姓宋的发现换人不可能看不透小章的想法,连业余创作者的作品都偷,很难不怀疑是惯犯,何来愧疚之心?与其说大年夜抛下自己的家人专程来兑赎罪券,更像是没人可薅了又想用小恩小惠挽回。如果是后者,那其实小章的辗转腾挪始终都是逃避驱使的,那可太有意思了。

40分钟前
  • midoripom
  • 推荐

压抑且拧巴

42分钟前
  • KJ
  • 还行

她擦拭雇主家的窗台,也擦拭生活的尘埃;她牵着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穿过菜场,如同牵着一缕逐渐消散的乡愁。电影用近乎白描的镜头语言,将一位普通女性的生活褶皱缓缓铺陈。导演的克制让疼痛变得绵长,那些送母亲最后一程的沉默,与儿子关于“为何留在上海”的争执,以及故乡更名兰陵后的怅然,都在素净的镜头里发酵成时代的隐喻。最动容的是小妹举起手机拍下苍山塔影的瞬间,仿佛在破碎的生活里打捞一丝诗意。困在“到不了的远方”与“回不去的故乡”之间,每个异乡人或许都会看见自己的倒影。PS:导演真诚袒露创作历程,郭姐线上连线依然温柔,难得高质量的映后环节。@宁波影都

43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能感觉到对故乡的感情,但上海的部分都太尬了……情节和对白刻意到有点荒谬

44分钟前
  • 尤瑟纳吾
  • 较差

郭柯宇演得很好。一種生存狀態。

46分钟前
  • ZZ
  • 还行

逃离的人最终没能逃离,故乡改了名字就不是故乡了吗,就可以重新开始了吗?不见得,大概也只是一种历史倒车。沙东人的思想钢印还是太深了,痛恨环境、痛恨体系与制度,但依然眷恋具体的人。侧面展现了一些上海的多元和底层生活,还不错。

50分钟前
  • minorU
  • 推荐

表面上女主从山东走入上海,又没有完全走进上海;最后从上海回到了山东,又没有完全回归到家乡。时光的局困住了谁我不说,只有身在局中的我们才知道失去的终究不会再回来。

55分钟前
  • Vince♫
  • 力荐

刻意夹杂着无聊,大部分配角带给我的感受就是演技不好,尤其是儿子的角色,表演痕迹太重了,不太喜欢。

58分钟前
  • 杏仁露露
  • 较差

在现代化的都市上海,来自山东的母亲和姥姥,在冷漠快节奏的城市中这份细心体贴的照顾,一种强烈的对比。

1小时前
  • 甜宝小猪看日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