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部冷门电影深深震撼了。
不可思议的是,这部电影让人莫名看到了老舍和鲁迅先生的叙事风格,一种久违了的悲悯与感动。
尽管这是一部法国电影,主角是一位黑人外卖骑手,但命运对他的盘剥和不公却如此似曾相识。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难得有这样一部写实派电影,冲击力可想而知。
可以说,它绝对是今年最值得看的电影之一,不该被埋没。
苏莱曼的故事L’histoire de Souleymane导演: 伯里斯·洛伊坎编剧: 德尔芬·阿古特 / 伯里斯·洛伊坎主演: 阿布·桑加雷 / 尼娜·梅尔瑞斯 / 伊马纽埃尔·约瓦尼尤努萨·迪亚洛 / 凯塔·迪亚洛 / 更多...类型: 剧情上映日期: 2024-05-19(戛纳电影节)片长: 93分钟
巧的是,去年国内也上映了一部相似题材的电影《逆行人生》,但评价争议颇大。
《逆行人生》被吐槽最多的点,还是国产影视剧的老问题:脱离现实。
剧情或许很精彩,但就是带入不了现实。
《逆行人生》剧照饰演男主角的阿布·桑加雷也并非专业演员,这也是他首次出演电影。
但他凭借该片获得了第37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第50届凯撒奖最佳新人男演员,以及第77届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男演员。
去年5月,影片在戛纳首映,阿布·桑加雷获得了全场起立鼓掌。
苏莱曼(阿布·桑加雷 饰)是巴黎众多外卖员中的一个,但他并不出生在法国,而是来自遥远的非洲几内亚。
每天骑着单车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取餐、送餐,争分夺秒。
没有时间吃饭、休息,这就是苏莱曼的生活。
可每当送餐APP后台需要刷脸验证时,苏莱曼都不得不停下送餐,去找非洲老乡埃曼纽尔帮他刷脸。
因为苏莱曼是一名非法移民。
没有身份的他无法注册,只能租用埃曼纽尔的账号。
为了这个送餐账号,他要向要埃曼纽尔支付一半的收入作为租金,自己赚的钱还经常被拖着不给。
今天,苏莱曼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埃曼纽尔讨要薪酬。
他急需一笔钱。
因为2天后他要参加庇护申请面试,如果通过了,他将获得合法身份。
关键在于给面试官编造一个高大上的“英雄故事”,让苏莱曼有资格申请庇护。
移民中介知道什么样的故事能打动面试官,他有各种文件资料。
但没钱就免谈,而苏莱曼依然没要到薪酬。
移民中介的老哥教他编了个“英雄故事”:一个理想主义反抗者,因为异见被抓,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心系群众……苏莱曼连学都没上完,对什么崇高的理想信念更是一窍不通。
他只能一边送餐,一边反复机械地背诵这个离他很遥远的故事。
由于专注于背故事,苏莱曼过马路时发生了车祸。
人受了伤,外卖餐盒也摔坏了。
但他一刻不敢耽误,赶紧爬起来继续送餐。
顾客看到弄脏的外卖餐盒,直接拒收。
苏莱曼的恳求只换来她的厌恶和斥责。
也许她转身就会动动手指给个差评,殊不知这可能会让一个陷入困境的人更加雪上加霜。
送餐过程总是状况不断,有时平台派了单,餐馆迟迟不做好饭。
苏莱曼只能干等着,看着时间白白浪费。
本就争分夺秒的他忍无可忍,进店催促却遭到老板的谩骂。
忙碌了一天,苏莱曼终于赶上了最后一班去救助所的大巴。
救助站里挤满了跟他一样无身份的人,密集的上下铺,嘈杂的环境,根本无法好好休息。
洗澡要排队、洗衣服限时时间、不耐烦的社工……
远在老家的女友打来电话,说家里安排她跟一个工程师相亲。
苏莱曼在焦躁中沉默了,自身难保的他又有什么资格反对呢?
女友责怪苏莱曼去了法国就把老家的朋友忘了,她却不知巴黎的繁华与苏莱曼无关。
如此艰辛的生活中,来自陌生人的点滴善意给了苏莱曼莫大的安慰。
可能只是餐馆老板给的一颗糖,路边小店赠予的一杯咖啡,顾客的一声问候……
送餐间隙与非洲老乡斗斗嘴、贫几句,是他一天中难得的轻松时刻。
然而,现实依然迫在眉睫。
苏莱曼突然发现使用的账号被封了,而且是永久停用。
他不知道是被谁投诉了,那个拒收外卖的女人?
还是那个跟他吵架的饭馆老板?
打客服电话也没用,平台显示账户里的钱已被提现,埃曼纽尔的电话一直打不通。
明天就是面试的日子,苏莱曼无论如何要拿到送外卖的薪酬。
因为有了这笔钱才能买到移民中介手里的文件资料。
好不容易在埃曼纽尔家门口堵到他,没想到老乡完全不念旧情,咄咄逼人的样子就是不想给钱。
两人推搡之下,苏莱曼滚落楼梯,摔得头破血流。
移民中介于心不忍,还是将面试需要的文件资料给了苏莱曼。
并反复叮嘱他背熟那个“英雄故事”。
片名《苏莱曼的故事》其实一语双关。
苏莱曼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中介教他的英雄故事,另一个是苏莱曼真实的经历。
他相信只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才能打动面试官。
面试那天,苏莱曼小心翼翼地“背诵”已经默念无数遍的故事:抗争、被捕、不屈……
然而,这个精心编织的谎言还是被面试官无情拆穿了。
苏莱曼讲的这个故事早就“烂大街”了,不过是移民中介编造的流水线故事之一。
面试官鼓励苏莱曼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苏莱曼颤抖着嘴唇开始讲述另一个故事。
这段自述无疑将剧情推向高潮,也是电影最催泪的片段。
老乡们给苏莱曼起了个外号叫他“巴黎的苏莱曼”,“巴黎的苏莱曼”是非法移民、偷渡客、底层劳力,想成为获得庇护的“难民”。
“几内亚的苏莱曼”呢?
影片几乎只字未提。
“几内亚的苏莱曼”被称作“疯女人的儿子”,母亲患有精神病,被村民污蔑是魔女,父亲早早抛弃了他们。
苏莱曼来法国不是因为什么崇高的理想信念,他只是想让母亲生活得好一点。
面试结束后,苏莱曼走出大楼,温暖的阳光撒在脸上。
在巴黎这座繁华都市,他将何去何从,等待他的又将是怎样的未来?
《苏莱曼的故事》用近乎纪录片跟拍的方式,呈现了主人公的48小时。
手持摄影和紧凑的节奏,耳边是手机不断响起的订单提示音,观众仿佛跟随主人公在巴黎的街头奔走。
没有配乐,没有煽情,强烈的情感冲击源自真实感。
据说影片参考了演员阿布·桑加雷(Abou Sangare)的真实经历。
为了赚钱给母亲治病,2017年16岁的他只身来到法国。
然而,他的母亲却在2019年于几内亚去世了。
阿布·桑加雷本人的合法化申请也曾三次被拒。
2023年,他被导演伯里斯·洛伊坎 (Boris Lojkine)选中,在《苏莱曼的故事》中饰演主角。
一开始他不相信这是真的,去试镜只是想找份工作,但它却通过精彩的演绎打动了无数观众。
令人欣慰的是,2025年1月,在第四次提出请求后,阿布·桑加雷终于获得了为期一年的居留许可,该许可允许他通过工作实现合法化。
阿布·桑加雷本人就是穿行于巴黎大街小巷的众多苏莱曼中的一员,但他是幸运的,还有更多苏莱曼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灰色地带。
《苏莱曼的故事》并非在追问解决之道,只是客观呈现那些被大众忽视的弱势群体。
影片聚焦移民身份认同与零工经济的双重困境,苏莱曼的故事不仅是个体的挣扎,也是全球移民群体的缩影。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很欣慰还有人在坚持拍现实题材。
影片悲悯的视角会让每一位观众陷入沉思,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意义所在吧。
*本文作者:RAMA
荣膺2024戛纳一种关注评审团奖和最佳男演员。
伯里斯·洛伊坎第三部长片《苏莱曼的故事》(2024),延续《希望》(2014,非洲移民)和《卡米尔》(2019,性工作者)的创作脉络,将镜头楔入全球化裂痕深处,形成当代生存困境的"边缘生存三部曲"。
本片以93分钟的压迫性节奏,追踪几内亚移民苏莱曼在巴黎街头的48小时“生死时速”——冒用他人账号接单,即使每笔收入都被拦腰抽成也在所不辞,因为他急需钱支付黑市掮客伪造难民文件。
等待庇护面试的他穿梭于餐厅与收容所、车辆与警察、身份与政治、算法平台的压榨和移民审查的量化指标的重重辗压之间,艰难求生。
【解剖系统】电影以苏莱曼的双重身份困境为解剖刀,剖开当代社会的两套剥削机制——一方面他是零工经济的算法奴隶,被保温箱温度传感器、GPS定位误差惩罚、用户投诉即时封号等平台规则异化为可替换的数据节点。
另一方面,他又是移民审查暴力叙事的受害者,中介提供的“难民故事标版”强化“政府军屠杀”和“性暴力”,折射出西方对第三世界苦难的凝视与消费。
这两套系统在苏莱曼遭遇车祸时完成合谋——账号冻结使其无法支付中介费,进而丧失面试资格,形成生存绞杀的闭环。
【新的现实】洛伊坎将达内兄弟的手持纪实与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冷峻观察熔铸为新型现实主义手法。
摄影师特里斯坦·加兰德以贴身骑行视角构建动态压迫感:苏莱曼的电动车前轮始终被框在画幅边缘,生存空间的逼仄感顿生;而移民局固定机位长镜头中,审查官始终处于画外,仅以声音实施权力规训,形成福柯式“全景敞视监狱”的影像转译。
声音设计更将算法提示音、车轮摩擦声、键盘敲击声编织成“系统暴力交响曲”,使抽象的制度转化为可感知的声音压迫。
【微光政治】洛伊坎拒绝廉价的悲情渲染,转而用近乎人类学的冷静观察捕捉制度褶皱中的微光:烤肉摊主递上的免费咖啡、收容所内移民用母语传唱的民谣、深夜车站陌生人点燃的烟头、失智的老白男对异乡人发自本能的关切,这些未被系统收编的互助时刻,构成了阿甘本所说的“即将到来的共同体”雏形。
这种创作态度与其前作《希望》中“穿越撒哈拉的移民列车”形成精神呼应——始终在绝境中寻找未被驯服的人性火种。
【现实穿刺】电影之外,23岁的主演阿布·桑加雷本人的真实故事也毫不逊色。
这位几内亚男孩2017年抵法时还未成年,三次申请居留遭拒,最终收到驱逐令。
期间他读完高中并考取汽修证书,却因“黑户”身份无法接受修理厂的全职聘书。
对自己的从艺和法漂经历他如是归结:“无证者永远活在恐惧中。
"戛纳封帝后,演艺邀约如潮水涌来。
但比起戛纳的认可,桑加雷更期待另一个“大奖”——法国政府最新邀请他提交的第四次居留申请。
若申请成功,他早已想好了自己的第一步:电影让我被看见。
拿到许可文件的那一刻,我会立刻奔向那家三年来坚持要聘我的修理厂,那才是我的心之所向。
当桑加雷捧着戛纳奖杯仍面临驱逐风险时,电影完成了对自身主题的终极验证。
这种荒诞性恰与片中"虚构故事换取合法身份"形成残酷镜像。
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互渗在移民面试高潮段落达到顶点:当苏莱曼撕毁中介提供的酷刑剧本,坦白"我来法国只为给母亲买药"时,审查系统预设的“合格难民叙事模板”瞬间崩塌,暴露出后殖民时代最尖锐的诘问:当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格言遭遇算法与官僚主义的合谋,那些在系统夹缝中游荡的身份幽灵,究竟能否等来破晓时刻?
(060)
《苏莱曼的故事》以近乎粗粝的真实感撕开了欧洲移民困境的伤口,用一辆摇晃的自行车载着观众闯入巴黎的暗面。
这部荣获202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与最佳男演员奖的作品,通过几内亚移民苏莱曼48小时的生存倒计时,将零工经济的绞肉机与移民制度的荒诞性并置解剖。
导演伯里斯·洛伊坎以纪录片式的手持镜头,让观众成为苏莱曼自行车后座的隐形乘客——我们在剧烈晃动的画面里感受他摔倒在雨夜的刺痛,在急促呼吸中见证他背诵虚假人生时的灵魂撕裂。
当最终面试场景以20分钟的长镜头呈现真实与谎言的终极博弈时,这种打破类型界限的叙事勇气,将移民身份危机上升为存在主义的哲学叩问。
影片最锋利的刀刃藏在双线叙事的结构中:外卖骑手在算法催命符下的机械奔跑,与庇护申请所需的虚构人生形成残酷互文。
苏莱曼租用的不只是外卖账号,更是被制度规训的"借来人生"。
当他在移民局脱口说出"妈妈教我不要撒谎,可我一直在撒谎"的真实独白时,那些被系统异化的数字劳工突然血肉丰满——这不是某个非洲难民的特定悲剧,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看不见的人"的共同困境。
主演阿布·桑加雷作为真实经历者贡献了震颤灵魂的表演,每个肌肉抽搐都让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彻底消融。
导演用冷调的蓝色视觉监狱包裹全片,却在结尾让一束金色阳光斜照在苏莱曼脸上。
这个充满宗教救赎意味的镜头,与其说是对个体的温柔抚慰,不如说是对制度性压迫的无声控诉。
当观众为开放式结局争论不休时,电影早已超越故事本身,成为刺向时代病灶的手术刀——在算法统治与身份政治的夹缝中,每个人都是骑着单车的苏莱曼,在生存与尊严的钢丝上寻找微光的可能。
4.5|法国肯洛奇。
建议和Cash Investigation24年6月讲Uber Eats的节目一起观看,没劳动合同,骑手靠每单挣钱而不是靠工作时长,HR觉得这是多劳多得不挣死工资的大发明,面对应聘者“那我一单没有岂不是什么都挣不到”的疑问还能来一句C'est le jeu,你是auto- entrepreneur. Uber Eats还会在平台上给骑手“多劳多得”bonus,晚上18点到22点送15单最高奖金50欧,然后专家来揭秘是Uber公司面对过多的订单开展的一项用萝卜吸引拉磨的新驴的行为。
而且不签工作合同对平台的好处是,淡季时把人裁了不同付解雇费。
男主Abou Sangare太好,贡献了这几年法国演员的最佳表演,真实可信,他在等待室甚至还焦虑得摸自己手上的伤口。
苏莱曼雨中边骑车边背编出来的N手“histoire”,苏莱曼在老家的histoire,苏莱曼和移民局entretien前的两天两夜里发生的histoire,最终汇聚成了工作人员的终极一问,c'est quoi votre histoire à vous?
而男主接下来的独白太动人,去阿尔及利亚也没有工作,去利比亚一落地就被抓进监狱,出狱要找家里要钱但他出来打工就是为了给家里挣钱。
“妈妈告诉我别对她撒谎,但我一直在撒谎。
”剧本最精彩的地方是Barry居然真知道(或者立刻胡诌出)几内亚监狱墙上有什么。
男主进难民办公室时,手持摄影机被一扇门隔绝在外,这是我全片最喜欢的镜头。
摄像机一直跟在苏莱曼身边,我们才能看清他的生活。
UFDG几内亚民主力量联盟/atiéké非洲木薯饭/OFPRA法国难民和无国籍保护局缺点是男主实在太完美,听到女友要结婚的消息甚至只说唯一的愿望是希望女友幸福。
8/10。
今年来平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和观选片会”中听圆首的秘书推荐了此片,恰巧本届平遥将它选进了卧虎单元。
实际看下来,此片颇有一种《我是船长》后传的感觉,即使你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地从非洲偷渡到了欧洲,又怎样?
辉煌可能就只停留在了对直升机大声呼叫张势自己所谓的“人定胜天”。
然而一旦踏足文明社会,就只是层层剥削下的一粒微尘而已,连呐喊的机会都得用假笑、说谎的方式搪塞过去,不可谓不悲哀。
同时,关于类似“集中营”设定的临时庇护所也让我联想到了另一部偷渡难民题材的电影《罗茨洛赫》。
对这些电影,即使本身完成度可能没那么高,但也是充满respect!
PS:导演事先录制的视频中提到了他之前的作品中也有非洲偷渡的所谓前传的故事,有机会找出来看一下。
9-26 平遥电影宫3号厅#8th PYIFF 2024年 第3部
故事简介: 戛纳电影节提名影片,展现了移民在异国的生存困境。
电影讲述来自几内亚的难民苏莱曼在巴黎的艰难生活。
困于身份限制他只能借他人账户送餐。
与此同时,他需需要通过庇护申请,但临近面试几近崩溃。
观者吐槽中: 影片聚焦于移民群体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困境,导演采用了极具代入感的手法。
影片以苏莱曼的视角展开。
紧凑的时间线将故事浓缩在短短两天内,苏莱曼一边忙碌于送餐工作,一边为庇护面试做准备,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而且,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简洁的对话和频繁的动作场景,营造出一种忙碌而压抑的氛围,让观者深刻体会到苏莱曼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
大赞男主扮演者阿布·桑加雷对苏莱曼的精彩演绎:他将苏莱曼的疲惫、绝望和对希望的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送餐的场景中,他急促的骑行动作和频繁看向时钟的眼神,生动地传达出苏莱曼在时间压力下的紧张和焦虑。
而在庇护面试的高潮部分,他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将苏莱曼从背诵编造故事到最终选择坦诚面对的内心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
有趣的是电影在音乐运用上巧妙地利用环境音效来营造氛围。
自行车轮的滚动声、城市街道的嘈杂声、公交车的轰鸣声等,这些真实的声音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适时的安静反而更能凸显出苏莱曼内心的孤独和焦虑。
例如,当他在忙碌一天后,独自坐在庇护所的床边,周围的安静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鲜明对比,让观者更能深入理解他的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电影以其独特的主题、出色的叙事、精彩的表演和真实的视听呈现,为观者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观影体验。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社会边缘努力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该影片入围本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这个故事描绘了几内亚外卖员苏莱曼 (Souleymane)生活中的两天。
当他骑着自行车穿过巴黎的街道送餐时,苏莱曼重复着他准备好的故事。
两天后,他必须通过庇护申请面谈,这是获得证件的关键。
但苏莱曼还没有准备好。
片子很像肯·洛奇、达内兄弟那种讲人被困在系统里的故事的电影,那种反反复复无可奈何。
还有什么人能比“外卖员”更清楚而直观地被困住呢?
而且这不单纯是一个外卖员的故事,更是一个来法国寻求庇护的人的故事。
且不论申请庇护的程序十分繁琐,通常整个程序下来,等到最终结果,可能需要一到两年,还不一定是肯定结果。
并且最快提交申请的六个月起才能申请工作权利。
非法的身份如何参与合法的劳动以获得生存所必需?
影片节奏紧凑,并不繁复,并没有选择表现人和机构之间的角力关系,只是聚焦于这个即将进行庇护申请面谈的人前两天的日常,以及面谈本身。
(该面谈是在法国申请庇护程序中的第三次面谈,面谈的内容仍旧是关于这个人本身)当然他在那两天,一面努力生存下去,一面竭尽全力准备这个至关重要的面谈。
这个面谈的要求十分细致,主要是要求申请方详细阐述自己的出身背景、寻求庇护的动机(已经面临或害怕将面临的威胁或迫害的原因)、主要事件、迁移之旅,并且所有这些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明确陈述,越详细越好,尤其是当你没有证据支持的时候。
所以这种面谈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并且不排除有人编故事冒领权利。
试想一下,所有那些申请庇护的人(数据显示,法国2023年的庇护申请案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 142,500件,增加了 8.6%,其中包括了 124,000 件首次申请案),他们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他们要怎么诉说?
又有多少故事是相似的,甚至是虚假雷同的?
但是他们的目的都是一个:在法国好好生活下来。
苏莱曼是众多寻求庇护的难民中的缩影,浓缩在这一个半小时时间里的是他大约48h的生活:租用账户的外卖员生活包括等单车祸拒收和投诉,账户封号导致他拿不到自己的辛苦钱还有被打,拿不出钱就拿不到掮客手里的文件就无法在移民面试时圆谎,不停背诵伪造的移民故事的同时会听到女友要嫁人的消息和母亲通话。
生活是忙碌的,困难的,一环扣一环又时间紧凑的,他没有放松的资格。
高压背后是对自己逃离是否正确的怀疑以及生活在当下的焦虑。
难民题材和底层的忙碌生活是这两年欧洲电影非常关注的议题,当我在观看时我会想苏莱曼的故事又有什么惊喜和不同呢?
就像是最后的面试官说的,同样的故事我一周就听了三次,即使雷同的人生很多,却也想要知道每个人的不同之处以及内心真实的思考,这些才是真的打动人的。
我想我在影片的后半段找到了一些答案:苏莱曼的善良是他会发自内心地祝福女友拥有更安稳的生活,是他会劝她不要觉得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好,是他即使被暴力对待依然认真的和掮客说一定会补上钱,是他在面对移民质询时顶不住压力讲出的痛苦故事,是他在故事的结尾说出的要为妈妈活下去的决心和不愿意撒谎的愧疚。
在重压的生活压力下,人性就愈发脆弱,变形的人生和作恶甚至在某个时刻都会被接受,反而显得某些坚持和信念更加宝贵,这些闪着光的时刻才是苏莱曼的故事,也是这部电影的宝贵之处。
影片没有配乐,全程手持,匆忙快节奏,几乎没什么喘息的空间,也没有过度的煽情,更多留给观众的是安静的思考空间和对制度下的人性的探索。
影片的美术和调色极力构建了一个蓝色的巴黎,从服装到灯光,到场景的选择,忧郁的蓝色包裹了整个故事也包裹着苏莱曼,会给人带来很强的冷感,也因此结尾打在他脸上的光会显得格外的温暖,呈现出希望的感觉,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给苏莱曼的故事画上了一个相对温和的有期待的句号吧。
最近工作比较忙,西雅图电影节只打算看一场,那就是上一年戛纳上映并获奖的《苏莱曼的故事》。
影片的最后当苏莱曼忏悔的说出母亲的嘱托和自己无法遵守时,我微微掉了些眼泪。
提醒以下影评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又是所有元素都见过的影片。
本片的叙事结构似乎在说在我们轻易下结论前,故事可能有我们看不到的一面。
在苏莱曼讲述自己的故事之前,我倒没怎么审视他,更多的是观察底层人群为了生存,不仅不互助反倒互相倾轧的现实。
没有身份的苏莱曼处处缺乏发言权,难以为生。
最后和女友要视频通话是为了当面告别的仪式。
他们的话语虽然简单但情真意切。
我原本以为影片会更黑暗,”may Allah bring you peace”给了我不好的预感。
但影片收尾在了”mom told me to not lie, but I keep lying.”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头自行车的人》,生活逼迫我们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费尽千辛万苦,只为能给回报带给自己生命的母亲一个好的生活,可法国也不是天堂。
好在苏莱曼心中还念着母亲,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否获得了法国的居留权,可苏莱曼其实已经跨越过千山万水了。
在监狱里被非人待遇之下他都没放弃,有着这分动力他又岂会是轻易放弃之人呢?
跌倒了就爬起来,擦掉身上的血,接着送餐、面试去!PS: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苏莱曼在奋力骑自行车而身后的大巴向前紧逼的画面。
《苏莱曼的故事》(L’histoire de Souleymane)是一部聚焦于巴黎街头外卖员生活的电影,讲述了几内亚移民苏莱曼在48小时内为庇护申请面试做准备的故事。
影片通过紧凑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零工经济的残酷现实与移民的生存困境。
影片的主题深刻而现实,聚焦于移民身份认同与零工经济的双重困境。
苏莱曼的故事不仅是个体的挣扎,更是全球移民群体的缩影。
他为了获得合法身份,不得不在送外卖的奔波中背诵中介编造的虚假故事,这种“借来的人生”充满了讽刺与无奈 影片的立意在于揭示移民制度的荒诞性与零工经济的剥削性。
苏莱曼的每一次送餐、每一次封号、每一次车祸,都是对现代社会中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无声控诉。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是苏莱曼为庇护申请面试做准备的心理线,另一条是他送外卖的行动线。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苏莱曼的内心挣扎,又通过送外卖的紧张节奏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 苏莱曼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
他既是一个为生存奔波的普通人,又是一个在制度压迫下挣扎的移民。
他的疲惫、焦虑、无奈和偶尔的希望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面试场景中,他的崩溃与坦诚令人动容。
其他配角如中介、面试官等虽然戏份不多,但都起到了推动剧情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例如,中介编造的虚假故事与苏莱曼的真实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移民制度的荒诞性 影片通过苏莱曼的故事,揭示了零工经济的剥削性与移民制度的荒诞性。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体挣扎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现实的寓言。
影片的结尾留白,没有明确交代苏莱曼是否获得合法身份,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引发了观众对移民问题的深思。
在艺术价值方面,影片的手持摄影和紧凑的叙事节奏增强了真实感,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苏莱曼的生活中。
然而,部分情节的情感铺垫不足和节奏过快,略微削弱了影片的情感深度。
拍的很真实,看完感受到的只有绝望。觉得自己有病,没事找虐,难道生活的苦难还不够丰满?非要看这么让人憋屈的电影......多希望像迪士尼电影一样,有个片尾彩蛋,这个来自几内亚,1999年生的非洲男孩终于得到了允许,获得了法国身份,几年以后,把他的妈妈也接到了法国,哎 都是梦
有什么合法难民?自己合不合法没点逼数吗…
[2025.03.16 @Palace Central Sydney〔AFFF25〕]
我的故事是凌晨要接到预定庇护所的电话,深夜要赶上开往救助站的大巴。不能跟拒收外卖的顾客争辩,不敢跟戏弄自己的警察抗议。留在故乡被骂成疯婆娘的儿子,来到异乡只配拥有租来的外卖员账号。说谎会前后矛盾,妈妈教我不要撒谎,可我一直在撒谎。你说听了太多雷同的故事,可是不幸的故事,大抵相同。
非法移民苏莱曼的巴黎外卖员vlog
【C】
#8th PYIFF
巴黎胡安焉,贴近现实的心理惊悚片,普通人的日常战争。运动摄影极佳,带来刺激的紧张感、在场感,让人感同身受,包括两条线索里送货的生死时速和危险,申请庇护的无奈和窘迫,无限逼近心理现实。如同片中说的,无数申请庇护失败的面试都是因为编不好的故事,缺乏细节支撑,每天能听到无数个,而这部影片正是通过无数的细节支撑和刻画让人信服,很好奇导演的调研过程,后面了解到是纪录片和社会学出身感觉合理了。剧情节奏的推进、运动摄影调度、观众的代入感都把控极佳,可以说是本届平遥看到的里把控力最好的作品了,映后的导演采访说到,“其实剧情线索很简单,剧本是两天写完的。”最后得的奖是最佳导演,更重要的是把剧情用最适合的手段表现出来,只能说导演真的是拍电影的天才,拍电影真的需要天赋,别努力了,努力真的没用
几内亚法国难民、身份认同、外卖员、黑人
最可悲的是"真实"往往是庇护申请中最无用的东西.苏莱曼的困境恰恰在于:国家机器需要的不是他那有血有肉的人生,而是一份符合官僚想象中的合格的苦难剧本.(三星半)
LIFF2024No.7
没有身份认同,没有生活保障,还是在坚持。送外面无论在哪个环境都是艰难困苦,第一视角让人感觉这就是个纪录片一样。
像在喝白开水 最后采访那段稍稍用力过猛 不太相信语言(spoken words)具有能力成为个人历史的载体 w/Jasper and Chen
《我在巴黎送外卖》~你的习以为常,别人需要倾尽全力——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却也是最大的公平,所谓投胎的艺术!相对于徐峥那部被骂惨的外卖片子,正应了片中一段——我在赶时间,kpi考核着呢,哪有时间陪你玩!
你把故事拍给我们看,你把故事编给他们听,我们不能帮到你,他们却可以。以你不堪回首的真实故事作为交换,寻求庇护。第三世界国家的难民们,在“逆行人生”中夹缝求存,不再于“此时此爱”虚假的希望里坐以待毙。拍不完的故事,结局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其实大家深知,纵然有一个被眷顾的苏莱曼,仍有诉不尽的“托里和洛奇塔”。
一种人生,虽然感觉这个故事已经听过无数次,但还是有很强烈的真实感,何以为家?
我们何曾没有这种外包外卖员呢,不同的是他是难民,我们的是买不起房的外地人而已。
#10673. #8th PYIFF# 卧虎-导演奖。前获2024戛纳一种关注评审团奖、最佳表演(并列)及费比西奖。导演自称“不是一部达内兄弟式的电影而是一部萨弗迪兄弟式的电影”,是“100%的社会电影和100%的惊悚片”。极有可能也参考了波兰波宇的《警察,形容词》的查字典名段,20多分钟的“讲故事”不仅反高潮,而且把叙事行为-元叙事推到了前景,又返回去形成对前一个小时“故事”的一种自指和更深层次的联系。大概是本年度最佳影片片名了。导演对剧作的清晰认知——申请庇护这一主要情节上缺乏动作,而送外卖又是充满动作的日常,焦点在于两条线之间的关系——真是精准。
法国难民版《外卖》。。。无趣重复单调又压抑的生活困境,在别人变好的剧本里演不下去了,最终诉说完自己的人生经历后情绪得以释放。。。
移民的生存困境他们就是想过一点体面的生活拥有一个正常的生活秩序但这些无疑对他们也是奢望他(苏莱曼)还是在底层挣扎租别人的账号,让别人拿走大量的分成甚至还可能得不到自己说好的那部分他这样愈挣扎,愈表明其在原籍的生活更痛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痛,一种无言的痛即使去别国做难民做二等公民也不回国的难言由此想到《唐探1900》是多么的苍白也想到了肖恩贝克的《外卖》也隐含着这种痛而去年同样描述外卖员的《逆行人生》同样涉及到刷脸一事,但困难程度却相差了万里当然这影片也在复杂性上差了一些(社会的,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