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专业户甄子丹,这次竟然演起了律政片。
是打不动了吗?
隔壁成龙大哥70岁高龄还拍了一部动作喜剧片《熊猫计划》。
怎么到了甄子丹这里,就收手去演文戏了?
实则不然。
虽然是一部律政题材的电影,但是甄子丹在这部电影里的打戏并不少,而且文戏武戏同样精彩。
接下来先介绍一下这部电影——《误判》
《误判》由甄子丹自导自演,黄百鸣和甄子丹联合监制,改编自香港的真实案件。
这部电影讲述了贫苦青年马家杰因误收毒品包裹而被辩护律师诱骗承认贩毒控罪的故事。
曾是干探的检察官霍子豪(由甄子丹饰演)凭借其警察直觉和执着,不惜违规展开调查,揭开辩护律师团队的真面目,并在重重阻挠下成功还原真相,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阻止了一次无情的误判。
看海报就能发现,此番甄子丹西装革履,却还拿着枪执行任务。
用文官的身份干着武将的事情,这部电影肯定看点十足。
影片将于今日(12月27日)正式上映,梗姐看了点映场,先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尽量不剧透。
至于值不值得看,大家自己判断!
01这一次输,是为了赢海报的slogan是“为正义出拳”。
这便暗示了整部电影的故事走向。
影片中甄子丹饰演的霍子豪本来是一名警察,但是在一次执法意外中,自己不仅身受重伤,而且坏人还在法网恢恢之下正大光明地逃脱,自己的搭档还差点背负了过度执法的罪名。
所以伤好之后,霍子豪就申请调离了刑警队,他所在的部门叫刑事检控科,他担任的角色是检控官。
香港的律政司近似于美国的司法部、中国内地的检察院等,检控官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在诉讼活动或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特定犯罪,是由检控官权力进行侦查的。
电影《误判》的设定是,无辜青年马家杰被指控犯了吸毒藏毒罪,而他也认罪了,那么在司法程序中,一旦被告方认罪,检控官的职责就是确保案件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确认被告的罪行。
然而,霍子豪却发现了疑点,他不想看着无辜的青年坐牢,于是一直在追查这件事情的真相。
因此在庭审的时候,他的发问看上去像是在“把球踢进自己的球门”,发问的内容也是对被告有利的。
而在律政司看来,霍子豪这么做就是希望律政司打输这场官司,那么律政司的颜面何存?
所以霍子豪想要维持正义,就必须顶着上司的压力,还要防止被对手暗害。
因为这件事情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他面临的对手非常强大,马家杰被陷害得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也是因为陷害他的是一个庞大的贩毒组织。
各种明争暗斗的场面交杂在一起,也让这部电影的悬疑点十足。
但是关于马家杰是否是无辜的这件事已经板上钉钉,观众好奇的是霍子豪是怎么让自己打输官司的。
不过这恰恰是这部电影厉害的地方,因为以往的律政片、警匪片都是看主角怎么赢,第一次看主角怎么输。
然而,这一次的输也是为了赢。
02沉浸式打戏既然是甄子丹自己担任的导演和监制,那么他一定会在电影中发挥自己最擅长的优势——打戏。
电影的打戏没有让观众失望,开局便是一场霍子豪领导的警队与毒贩之间的激烈追逐。
枪战与肉搏交织,紧张刺激的氛围瞬间将观众带入剧情。
还有女警员被毒贩扔下深井,霍子豪奋不顾身营救的戏码。
电影还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尤其是开场那场打戏,镜头运用了类似FPS游戏的第一人称摄影视角,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在打一场“吃鸡”。
后来霍子豪与阿威有一场追击毒贩的戏,阿威被小混混们包围,对方拿的都是大长砍刀,而霍子豪与阿威是毫无防备的状态,所以霍子豪就从后备箱里拿出来两个曲棍球棒当武器。
甄子丹真的很会抓住观众的心理,两场打戏其实风格截然不同,但是都很有看点。
这一场的主要看点是武器强度的落差,使主人公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来达到以少胜多的刺激感。
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打戏就是在港铁里,霍子豪好不容易保住了证人的姓名,准备带着他去法庭作证。
本以为坐地铁已经很安全了,却没想到毒贩的打手也上了地铁。
杀手直接拿出枪准备一枪结果了证人陈国荣,还好霍子豪眼疾手快……
话说,香港的地铁不安检吗?
还能带着枪上地铁?
霍子豪好不容易解决了这几位杀手,却没想到另一位杀手早就伺机而动了。
因为霍子豪当缉毒警察多年,早就得罪了香港贩毒的各方势力。
之前多次想杀马家杰爷爷的那个杀手也出现在了地铁里,准备将陈国荣和霍子豪一起解决了。
这场打戏长达了20多分钟,很精彩,很刺激。
最后霍子豪成功制服了这个大块头的方式也挺让人意想不到的。
相比成龙大哥那种耍宝式的打戏,我其实更愿意看甄子丹的硬汉风。
03再次挑战权威香港电影之所以能拍出内地拍不了的影片,正在于敢于对权威说“不”。
香港电影《焚城》揭露了政府官员与商人之间的利益勾结,将矛盾直指香港社会的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
《破·地狱》也剑指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政府无力负担,致使老者和残疾人士成为“负担”被抛弃给獠牙尽显的资本。
《但愿人长久》揭示了香港社会底层的现实与无奈,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逐层揭示了社会问题,如家庭教育的失败、亲情的无力感,以及身份认同的缺失与社会的排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误判》也同样直接指出了香港律政司在工作方式上的漏洞。
律政司作为政府机关,感觉和内地的体制内差不多,稳定,还挣得多。
所以律政司在霍子豪到来之前的工作制度大概就是千篇一律的,一下午就能处理38个案子,有证据证明被告有罪就锤罪,根本不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因此冤假错案也特别多,像马家杰这种被诬告贩毒的无辜人在香港就有很多位,而且这种冤案在香港还持续了好几年。
因为他们都有直接证据证明贩毒——那就是在家里都找到了毒品。
而他们又都认罪得很痛快,原因在于他们都有共同的律师,这位律师劝说他们认罪可以减刑,能够少坐牢。
这些没读过几年书又很穷没钱打官司的人就只能乖乖听话。
律政司加班又没有补贴,所以没有人愿意在案子上多下功夫。
这就是香港律政司的执法漏洞!
而主人公霍子豪是一个敢于反叛权威的人,他不满足于表面的证据,而是深入挖掘案件背后的真相,这种精神是对传统权威的一种挑战和质疑。
电影通过一个年轻人因为误收毒品包裹而被错误定罪的案例,揭示了律政司在处理案件时可能存在的疏忽和不公,而和马家杰类似的冤案有三起都是检察长杨铁立签字的。
不过这部电影里并不存在什么卧底,杨铁立也并非是有意判错了案。
他是一位正直的检察长,但也正因如此,才更揭示了香港律政司的问题。
我还是很久之前的那个观点,电影总要批判一点什么才会好看。
当然不是说只有香港电影才批判,内地也有,比如《我不是药神》促进了医保改革……但我总觉得这一刻来得晚了一些,因为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讲的还是21世纪初的老黄历,而且电影拍摄的时候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存活率已经达到了85%。
而《误判》写的是近两年的事情,改编自2016年的真实案件,即“马家健误判冤案”。
马家健因帮朋友代收快递而获刑20余年,直到2021年法庭再审后宣布马家健无罪并当庭释放。
所以说香港律政司的工作制度还在民众的监督中慢慢改进,而这个未完待续的改进过程就已经被拍成了电影。
电影能够引起民众对某件社会议题的重视,比如《孤注一掷》让我们认识到了缅北诈骗园区有多么恶劣,中国人的反诈意识也增强了。
把一件待完善的事情呈现在银幕上,让观众一起去监督,这才是电影的意义吧!
看完这部电影热血贲张,再去翻看相关原型的新闻报道会有非常多的感触。
一个勤勤恳恳的打工人小马,看着很老实巴交,只是接了一个代收快递的单子,却面临贩卖毒品的指控,被扣了这么个贩毒大帽子,想去申诉自己的冤情,正好有律师团队愿意帮忙,却是误导他承认自己莫须有的罪名,说尽快承认就好减刑,但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给他免费打官司也只是受了别人的好处找一个替罪羊。
现实中的原型因此承受了近5年的牢狱之灾!
这大半辈子就在监狱中度过,实在惨痛!
事实上他是清白的!
还好世上有良知的人才是占大多数的,有那么多好心人愿意站出来为他收集证据!
但代价也是惨痛的,为了掩埋真相,对方派出各种仇家开始追围堵截~搞出各种车祸现场,要么杀人灭口~当我看到小马最爱的爷爷因此躺在血泊里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甚至特别想流泪。
为了阻止别人追查真相,这些黑恶势力真的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
这不由让人胆寒!
真的很佩服有勇气为冤假错案翻案的人,这冤假错案能得以翻案,离不开热心的律师团队的付出!
看完一个电影以后,真的很希望进一步提高相关律师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包括作为中介的师爷,最好得考察背景才准入职~被错判的人生,就算后期再挽救,时光也再回不来了,这是最可惜的一点!
希望以后,这样的误判不会再有!
这个电影里最精彩的就是甄子丹作为主演跟各大boss的对决场景~不管是面对成群的豺狼,还是体壮如牛的战斗悍匪,他都能用灵活的身法躲闪腾挪,好律师还得有一手好功夫啊!
为了把证人带到法庭上,也是在路上吃了很多苦头!
尤其是在地铁里的那一段对决戏,打斗非常精彩!
看得很让人入戏,当那些气势汹汹、来者不善的人坐在地铁上时,我的整个心都揪起来了,换做我在这列地铁上早躲在一旁瑟瑟发抖了。
还好咱们的主角大律师很厉害,功夫很强大,面对有组织有预谋的黑恶势力,一身西装革履的他都能赤手空拳给解决了,真的是有胆又有谋,属实是我心中的正能量偶像啦~感觉待在偶像旁边会很安心安全呢~还好我们国家的地铁安全保障措施也是很好的,每次进地铁前都要进行安检!
很安心!
支持爱国人士甄子丹!
拍了一部具有大国情怀的电影!
作为一个女孩子,看完真的也很想学又酷又飒的中国功夫!
既可以防身也可以证道!
希望我自己在关键时刻也可以为正义挺身而出!
燃烧吧!
正义之火!
撇除去年網大感濃厚的《喬峰傳》不談,作為甄子丹久違再度自導自演的作品,各方面都比預期好,本以為會是一部文武混搭詭異的律政片,殊不知甄子丹拍此片完全是以劇情片的角度出發,能理解是因為年齡考量而將動作戲大量精簡,但也正因為這點,所以比起過往拍片總是以動作片角度為出發,這回挑戰了嚴謹的律政題材,以真人真事為基底,拍出了甄子丹導演生涯至今最工整、流暢、紮實的劇情片。
以真人真事為基底上演一場理想主義濃厚的港式主旋律輸出,案件著重於為背黑鍋的毒品車手翻供,藉此抓出藏身在後的運毒集團,法庭戲意外拍的像喜劇,尤其剛好又有《破地獄》的許冠文和朱栢康在現場,你來我往的鬥嘴更有種串戲的荒誕感,雖然就是很單純的理想主義輸出,但意外不排斥這種正義獲得伸張的雞湯爽文,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次真感受到了丹哥在文戲敘事上的用心,另一方面文武戲的比例調控也做到了均勻的五五開,能感覺出跟長期合作的葉偉信取經不少。
題材本身所呈現出的理想主義價值觀輸出,可與子華神的《毒蛇大狀》形成呼應,只不過主角換成了文武雙全的丹哥,從警察轉戰檢察,到後方為案情的起訴把關,人設本身對應到演員自身的衰老,但謹守崗位的初心是不變的。
動作戲從開場的警匪倉庫槍戰,到街頭多人巷戰,再到夜店多人打鬥,以及片末高潮的地鐵車廂搏鬥,將以往量大管飽的動作場面縮編成4場精簡的動作精華,動作戲的大量精簡更讓片中每場動作戲顯的極其珍貴。
也許量少不管飽了,但是品質以及創意依舊是夠的,開場的槍戰場面極其罕見地嘗試了第一人稱長鏡頭視角,增強了槍戰的身歷其境感;街頭多人巷戰想起了《殺破狼》,張天賦作為動作新人在這場戲以一敵多的突圍場面極其驚艷,也看到了香港動作電影後繼有人的可能性;片末的地鐵車廂大戰在有限空間內結合車廂內的實物,將近戰搏鬥的痛感以及空間的侷限性所產生層層遞進的威脅感拉抬至最高點。
動作指導大內貴仁以及甄家班團隊在MMA這個領域上的精益求精,配上61歲丹哥的體能狀態,最後的地鐵車廂大戰無疑又開創全新的經典硬核動作場面,佩服丹哥的勇猛,也感嘆丹哥的不再年輕,剛好今天也看了成龍大哥70歲狀態的動作電影,更加能體會動作明星必須得服老的淒涼感。
整體來說是質量過關的律政劇情片,甄子丹的轉型到了這部可說是非常成功,期待《導火線2》也能有紮實的故事作為基底去襯托那日益珍貴的動作場面。
PS:鄭則仕在本片依舊能有這麼多戲份與丹哥同台,從《葉問2》看他倆合作到現在,看著看著真有些感動🥹。
★★★★#誤判 #甄子丹 #張智霖 #張天賦 #鄭則仕 #吳鎮宇 #許冠文 #朱栢康 #呂良偉
甄子丹一贯的动作招牌和近几年火热的律政题材港片电影相结合下,最终似乎并未产生理想的化学反应。
作为律政题材的电影在近几年似乎从《毒舌律师》开始便一直火爆,而在律政题材上的法院庭审部分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控方和辩方两边的互相角力。
但本案中马家杰的毒品运送一案中的辩护律师从第二场再审到申诉后的终审都没有突出其作用,反倒是在场上的检察院也就是控方律师一直占据主角并且将整个庭审带偏,似乎编剧也清楚大家在这块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于是还安排了辩护律师反对对自己被告人有力的证据和证人而检察院的两个律师反倒为被告人马家杰开始了辩护,甚至连法官都在吐槽“你在射自己的龙门”。
尽管在观众看来是极其搞笑的桥段,但在现实中要在法院真的这么来,作为法官除了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还要告双方藐视法庭不尊重法庭。
此外,作为初入律政司的菜鸟检察官霍sir在检察官一职上的作用与他作为警察的作用高度重叠,在律政司检察官的位置却做起了警察时候办案的工作,后来叫一整个办公室的人跟着一起查案宗找受害人,为马家杰案子找证人。
真的像包sir前辈所讲,加班没补贴。
以及杨sir(吴振宇)所讲,为了这一个案子耽误更多案子的进度,甚至当起了警察查案。
尽管霍所讲的价值观如此正确伟岸,但整个故事的叙事逻辑和手法都极其不讨人喜欢。
此外则是甄子丹的招牌动作戏的缩水,从第三场大场面的一人打“百人”场面中,不断切换镜头甚至最后无人机拉高俯瞰全场,甄子丹打斗的具体细节甚至干脆利落的动作都没有太多体现;此外最后一场动作戏中地铁保护污点证人的戏份也不算多精彩。
尽管依靠着地铁中栏杆等障碍以及一排排黑灯的来塑造紧张的氛围,但唯二算得上标准打斗的就是刚开始的夺枪和最后与拳王boss的打斗了(尤其是拳王最后竟然是因为赤脚踩玻璃受伤最后暴露破绽被拿下这种感觉无厘头的剧情安排)。
两场戏看来只能感慨甄子丹年事已高,打戏动作发挥也不如以前年轻时候那个“一人打十个”的叶师傅了。
哦对了,地铁追逐战时候证人拿着西瓜刀要偷袭boss时候就想说了:“别送,稳住,咱能赢。
”奈何最后还是送人头,可惜反派也是没啥脑子,没第一时间反杀目标反倒开始贫嘴甚至目标仇恨转移到霍师傅上,让人觉得正常打戏貌似就是为了打戏而设计。
以及香港地铁现在有没有安检了,不怕现实中也出一个这样的事情吗?
另外就是本片碎片化的案件叙事以及缺乏港片文斗中特有的“堡垒从内部瓦解”戏码。
案件倒是简单,以法律援助为幌子干着毒品贩卖和洗钱等黑活的欧柏豪替英笙等批发户洗钱加送货,因为倒霉遇到霍师傅查了马家杰这个普通不能再普通“替死鬼”的案子,并一点点揪出了欧柏豪、英笙、金亢等毒品走私活动,但编剧或者说导演生怕观众看懂,用碎片化的形式,甚至没在中间让啥工具人整理下剧情,就一路快节奏的交代下线索然后继续查案并寻找证人帮助给马家杰辩护。
而在中间一度认为的内奸吴振宇在最后终审前跟霍师傅厮打一场后决定帮着一块推翻控告。
反派除了欧柏豪想用脑子来解决问题,其他大佬动不动就是杀人灭口,整得就好像没带脑子的上个世纪的街上黑社会头子一样,此外港片中经常会出现的政府内的官员混入内奸帮着反派在这一部里可以说完全没有。
领导的唯一作用就是承认自己可能有些错,后面要改(至少不是“上面是对的,是下面执行错了”)。
而霍师傅整场戏里既没有成长也没有明显人物弧光,一直贯彻着自己的“爱与正义”的价值观,然后感动着同事、前同事甚至是上司和上司的上司,最后实现了自己接的案子的翻案,所以最后受伤的只有律政司是吧。
也难怪中间吐槽这红酒快抵上自己一个月工资了,就你这办案效率和百分百翻案率,没倒欠律政司就不错了。
《误判》。
8分。
甄子丹导演、主演作品。
原则上这就是甄子丹个人作品,总算一雪他此前导演的《天龙八部之乔峰传》的耻辱了。
纵观国内动作片演员,似乎除了甄子丹还拼搏在一线外,其他的演员要么消失了,要么散落在网大。
何其悲哀。
霍子豪从警察转身为检察官,这让甄子丹具备了同时挑战文戏和武戏的机会,和叶问这个角色一样,霍子豪必然面临一战。
不同的是,叶问同时还有感情戏。
而霍子豪,看起来像个钻石王老五。
霍子豪转向检察官的第一个案子就遇上了司法的敷衍和不公,这立刻点燃了他的热血。
在他内心里,他也很想站进队伍里,哪怕不同流合污,至少也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但他还是无法昧下自己的良心。
《误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嘲讽了香港司法的问题,尤其是大法官和检察官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个好笑的桥段是,大法官请检察官们喝红酒,几千块一杯,喝出了悲伤的味道。
似乎在《怒火重案》一片中,也有同样的桥段。
故事整体相当不错,但遗憾的是,最后霍子豪并没有机会和黑老大吕良伟饰演的笙哥和郑浩南饰演的东哥大战一场,毕竟他的身份是检察官。
很多人说,《误判》的文戏和打戏的搭配奇怪,跟其他港产动作片一比,感觉非常不同。
除开开头介绍主角,后面有四场甄子丹风格的重头动作展示,街头斗殴毒贩,停车场冲撞,俱乐部一打多,以及地铁遇袭。
想象,把这些打戏全删,稍微顺一顺剧本,整个庭审翻案的故事照样成立。
除了波折少一点,惊悚气氛弱一点,本质也跟《毒舌律师》那样是个完整的罪案片。
这是因为,《误判》在文戏的写作上,摆脱了一种套路的拘束,造成与主流港产动作片截然不同的面貌。
主流的拍法,简单讲就是给观众“将打”的预期,一场打戏要开展,前期必然有大量从气氛上入戏的环节。
以陈木胜导演的《扫毒》为例,三兄弟潜入金三角,改名换姓,隐藏身份,一路提心吊胆,就为了给直升机突袭和驾车逃亡的大场面铺垫。
再比如结尾三人突袭反派老巢前,就以情谊弥合的大段复杂的感情戏为基础,让人在心理上准备看他们联手而战。
随便翻经典老片都有惯例,张彻武打片,吴宇森、林岭东、杜琪峰的枪战片,开打前都有大量造气氛的桥段,只是各自手法样貌不同而已。
这些片中,文戏的很大作用之一,是用来不断提高观众的预期,情绪到了,绷不住了,于是迸发暴力。
但《误判》的打戏,完全不是这个写法和拍法,情节在进入动作前往往不给预兆。
比如街头缉毒一场,本来都与甄子丹无关(此时他已进入律政司,不再是警员),只是恰好路过出手相助前下属。
停车场中,甄子丹正劝老伯上诉,动之情晓之理,而后者态度十分抗拒,这是一个文艺片的心灵交流的情境,却突然被狂笑杀手开车闯入打破。
再比如俱乐部打“一百人”,起因是黑帮哥哥教训弟弟,接着郑则仕偷拍被发现,甄子丹本可以将他带走但陷入包围,整个情势从警匪无碍到大打出手,在一分钟之内完成,结束也是干脆利落,不留余波。
乃至最后甄子丹护送证人上法庭,遭遇车祸,地铁遇杀手,均在事先除了吕良伟一句“那边的事我搞定”之外,再无任何预示,可以说是将文戏给打戏造势的套路剔除得一干二净。
而剧本之所以敢这么写,并且能达成流畅效果,还在于有甄子丹挂帅才能融洽。
在传统的剧本写法里,上法庭的甄子丹,和街头斗殴的甄子丹,势必会拆成两个角色。
庭审流程一丝不苟,偏于纪实严谨,而打一百个(尽管片中实际没这么多)则是极尽夸张的功夫片设定,放在一个人物身上,很容易造成撕裂感。
同类型案例有《寒战》系列,警务处官员和外勤特警队各司其职,分配文戏和打斗,今年的《焚城》也是同样的编剧思路。
但甄子丹的个人形象,却非常难得地可以集结这两种角色的标签。
在法庭上西装革履,流利口条和时而冒出的地道英语,足以匹配学识广博、才思敏捷的精英人设。
而其壮硕体格、带侵略性的眼神与各种搏击专家的银幕印象,又让他一到街头就可以施展各种超越人体极限的战斗力。
甄子丹自导自演,硬是将原本撕裂的世界观黏合在一起,不但没有互扯后腿,反而过渡游刃有余。
这是独属于甄子丹的胜利,换一个演员,哪怕是动作明星,也很难做得更到位。
《误判》看完,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印象。
一个是吴镇宇演的那位检察官,月薪竟然有几十万港币,这是吴镇宇到甄子丹家里,两人吵架的时候甄子丹说的。
这有点惊到我了,赶紧去网上查了一下香港律政司检察官的工资,不差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香港律政司刑事检控专员的月薪居然高达265150元!
这还不算度假旅费津贴、医疗及牙科诊疗、房屋福利等,甚至在合约圆满结束后,还可获得相当于合约期内底薪总额15%的约满酬金。
假设合同签5年,那这个约满酬金就高达2386350元,那么这五年的纯工资总收入就有18295350元!
太吓人了。
那么作为对比,香港警局的工资什么水平呢?
据查,经常在案发现场拿着“大声公”冲劫犯喊话的“高级督察黄启发”月薪在72645港元至84250港元之间,甄子丹经常演的级别应该是警司,月薪在112180港元至125515港元之间。
难怪甄子丹对吴镇宇意见大。
另一个是甄子丹对年轻警察说的那句话。
当时年轻警察和他的团队已经连轴转了48小时,想要放弃了,甄子丹一听很着急,说了几句重话,激发了年轻警察的不满,说你倒好干不了就放弃了,把脏活累活留给我们。
这时候甄子丹语重心长地说,我的确是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所以从警察局退到律政司,给你们打防守打配合,你们年轻人要顶上来啊,要不然这社会怎么延续下去。
大意是这样。
这等于是甄子丹拍这个片子的一点小小表达吧,有点影射香港动作片青黄不接的意思。
意思我get到了,但不太明白这些年轻警察们的做事方法,因为根据他们俩的对话,警察们连续调查了48小时,却连街对面店铺的监控都没看,这有点违背我的常识。
调监控不是调查案件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一个步骤吗?
好了,我们回到影片本身。
不管甄子丹演什么,观众肯定都只想看到他打,越喜欢他的观众越期待他打,而且对他的期待和别人不一样,要生猛,要写实,要拳拳到肉,最好能重现《导火索》里和邹兆龙之间的打戏的精彩程度。
但是《导火索》是20年前的电影,那时候甄子丹40岁,现在他60岁,肯定打不了那么猛。
细数《导火索》之后到现在甄子丹演的电影,同样融合混合格斗打法的还有《特殊身份》、《怒火重案》和集大成的《一个人的武林》,但能明显的看到甄子丹身体机能的下降。
拳怕少壮,武打这种东西你必须服老,一把年纪了还能把青壮年打趴下的,只能在武侠小说里看到。
所以想在《误判》里重温甄子丹的拳脚功夫,这个念想我早就放弃了,只是看到这次他自己导戏,所以想看看他是不是对动作有新的设计,老实说,并没有多少。
首先他自己没有新的动作,甚至还大幅削减了动作戏,引起了很多老影迷的不满;其次也没给反派安排多少动作戏,那个光头大叔一脸乖戾的样子,一度让我很期待他和甄子丹的对决,但两人的打戏同样缺乏设计,镜头表现也一般。
那最后我就想看一下作为导演的甄子丹有什么社会性的思考,也没有,还是嫉恶如仇、匡扶正义那一套很旧的表达。
总结上述,整部片子存在动作戏严重不够、动作设计没有新意、影片理念陈旧这三个问题,老影迷自然无法买账,至于新观众,那就别提啦,现在哪还有大陆年轻人关注香港动作片的。
所以这个片子的定位很别扭。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别扭?
肯定是多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可从出品公司的名单里一窥端倪。
也不用多说,大家看名单就知道了。
出品/联合出品:出品公司1. 广州猫眼影业有限公司2. 上海华策电影有限公司3. 东方影业出品有限公司4. 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甄子丹从警局退到律政司,既符合年纪大了打不动的事实,也坐正了屁股。
这个片子这一点还挺巧妙的。
如果还觉得有疑义的,结合片尾马家杰拿到的那个青年人才计划辅助金就知道了,这是一部官府的形象宣传片嘛。
本文数据资料来自智谱清言。
好多莫名其妙的镜头,导演对蒙太奇的滥用简直灾难。
还有反派看似成竹在胸,结果全是草包啊。
欧泊文被大佬威胁羞辱后一脸冷笑,还曾经对手下说“他们做事太粗鲁,你是聪明人”,让人以为他有啥后手,结果就是一直被大佬当替罪羊,那前面三次脱罪、一副利用漏洞把司法系统玩得团团转的样子是怎么做到的啊?
笙大佬派杀手杀死马老伯,现场没有任何监控证人痕迹,滴水不漏的样子,派欧泊文去法庭也是一副“你只管上庭,我搞定法庭外的所有事”的口吻,也好像有天大后手,结果直接跑路了,就连跑路都失败被警察截胡。
大佬派死士开货车去撞押送证人的警车,死士还没确认结果就先急吼吼自杀了,而且警车上三个人居然一个都没死甚至连重伤、失去意识都没有。
主角甚至还能干翻一车面包人。
那个前面很关键的反派精英女律师,后面直接消失没交代了。
他们律所到处接经济犯罪案,接大企业的大单子,好像在布局什么大盘一样,结果后面也没交代了。
感觉编剧极力想给大家塑造反派很有手段、幕后有靠山黑手大boss的印象,但是笔力不行写不出来,让所有戏眼都落空,于是观众的期待也一脚踩空。
另外主角满嘴法治,但搞定全场的还是兄弟义气(警队的和检察院的,甚至和上级打架打出来的)和超高武力值啊(就这主角还感叹他老了,所以要退到检察院继续守护法律)。
哦还有“怎么打都不会死”的主角光环加成。
全片唯一让我有较大情绪起伏的就是那句“他正在打一百个人,哦不是他正在被一百个人打”。
其实这句话才是真正的点题啊。
刚好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朋友微信问我:这戏怎么样?
我说:还行。
你有看去年黄子华的「毒舌大状」吗?
朋友回:看过。
我说:就当是那部的动作片版吧。
我认为电影改编是还可以的。
主角的背景塑造,加入前警察的背景,能让片中大篇幅的打斗戏符合逻辑,也更有甄子丹自己的特色。
很难不把这部戏和「毒舌大状」联想在一起,观影过程中,我甚至觉得甄子丹是不是羡慕黄子华的去年打下的亮眼成绩和赢得的社会尊重,也想来借底伸张公义的这份热度,和黄子华一样赢得高于电影明星光环的、来自于社会来自于普通人民那份敬意。
非常大逆不道地说一句,无论黄子华还是甄子丹,两位的文戏都是没什么演技的。
两位的台词功底都麻麻地,断句习惯在不应该断的地方停顿,像在想接下来的台词。
黄子华一直在演自己。
这三年连续3部突出重围的近期香港电影“神作”,无论「饭气攻心」、「毒舌大状」、「破 地狱」,在一定程度上,他都是在演某种程度上的自己——一个心中仍有火(但不多)、郁郁不得志的、爱钱的、既想理想主义又不得不非常现实的普通小市民形象。
而“白开水”式的演技,还能让他3部戏都大获成功,我觉得大概靠的还是黄子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对底层阶级的共情,以及迎面生活时那一种“糟糕但我接受了”的苍凉气质。
可以说,就是这种“接地气”的真诚——他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的都市小市民,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在「毒舌大状」里,黑社会只是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的小喽啰,被冤入狱的倒霉蛋是除了出卖色相一无所有的穷家女,就连那个看似攀上高枝的情夫也不过是上层富豪随时可以丢弃的入赘凤凰男。
黄子华演的主角虽然是律师,也只不过是打工人,职业看似光鲜,实则还是在给有钱人做牛马。
前期也不得不顺从于有钱人的游戏规则,半掩着良心在夹缝里苟活。
而甄子丹是“浪漫”的,是那种没有吃过什么底层的苦的那种浪漫。
在「误判」里,黑社会是在游艇上做着都上千万白粉生意的大boss,动不动就有上百个西装暴徒在寸土寸金的中环CBD楼顶酒吧打群架(又一幕经典的“我要打十个”,这个架打得该有多贵啊)。
就连被冤入狱的那个倒霉蛋,都有突出的绘画天赋。
而甄子丹演的主角有个曾经很厉害的爸爸(演员真的是甄子丹的爸爸),司法世家,跑去做警察,然后说不干就不干,立马回昂贵的大学读昂贵的法律,然后转做律政司,这种“丝滑”的转变,并不是普通人能有的。
但对于没有体会过普通阶层生活不易的人来说,这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还有,穿着价值不菲的西装三件套,坐没什么人的地铁,这是香港耶拜托。
)虽然主角一直在强调,他老了抓不动贼了,才来做检方工作,事实上他隔三差五就在“我要打十个”。
他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年人,整天热血沸腾时不时给别人灌鸡汤,毫无半点生活的疲惫或者英雄迟暮的沧桑感。
(还有,和吴镇宇房子里打架的桥段看得我黑人问号,道理我都懂,但是能不能不要拍得这么男人至死是少年外带莫名其妙,你们是读法律的啊救命)甚至在与高层们喝酒时,能如此不识时务地说出这一口酒抵得上穷苦人一个月的生活费,这波体恤真的未免太浮于表面了。
在「误判」看来穷人的苦仅仅是吃得差,住的差,没有钱。
而真正的穷苦可能更多是被“越穷越倒霉”折磨的窒息感,底层混乱无序所叠加的多重伤害,以及眼里无光的那种绝望感。
「误判」希望做到“又要……又要……”,法庭戏要精彩,动作戏要刺激。
其实文戏部分编剧做得还行,能让人看进去,但是因为需要穿插大篇幅的动作戏,情绪常常会断掉,强行把观众从思考故事转为感官刺激。
文戏需要做得好,是需要细节和铺垫的,但是因为这里需要把很大一部分时间让给武戏,导致文戏对故事及深意的探讨浮于表面,故事推进靠反派团体“降智”,比如跑去杀掉倒霉蛋的爷爷这就没什么逻辑,摆明了告诉全世界倒霉蛋就是被陷害的嘛(就这水平,这些boss这些年是怎么做成这些刀尖舔血的生意的?
),但是不降智就没办法推进剧情。
拆掉武戏,文戏的弊端就会非常明显。
但是好在是甄子丹的戏,武戏的动作流畅加分,可以让人忽略掉文戏的羸弱(再说如果没有武戏不就成了低配版的「毒舌大状」了吗?
)总之,电影能看,作为商业片娱乐一下周末,是还不错的选择,毕竟故事的过程不算压抑,结尾时正道的光还是撒在了好人的脸上。
《误判》,2024年12月7日起在中国内地陆续开启点映场次,并将于12月27日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
虽然挂着点映的名头,但本片已经在全国许多城市安排了较大规模的点映场次,观众基本上都能购票观影,与正式公映没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滥用点映的不良风气是《八角笼中》(2023)带起来的,事实上《万万没想到》(2015)《我不是药神》(2018)也干过这种破事,若是再如此滥用下去,除了变相增加了放映日期之后,很难说明白点映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回到《误判》本身,本片类别标签为剧情、动作,出品地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
影片时长118分钟,片尾无彩蛋,语言种类有粤语原声和普通话两种,购票时务必要看清楚相应场次信息再作购买。
电影主要出品方是猫眼影业、上海华策、东方影业,因此本片在正式放映之前会有大量出品方的贴片预告,这也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景象。
除此以外,本片还有一位重量级出品方,那就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这也就意味着本片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电影。
在演职人员方面,本片导演是甄子丹本人,别看他近年来一直以动作片演员的身份出现在大银幕上,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担任过导演一职,《误判》是他导演生涯的第9部电影作品,如果算上总导演职务的话,那么本片就是他执导的第10部电影作品。
除了导演一职以外,今年61岁的甄子丹还担任影片男主角前警察、现律政司刑事检察人员、传说级英雄勇者、唯一六边形数值满分战神霍子豪。
在经历过《搜救》(2022)的转型失败和《疾速追杀4》(2023)的再度崛起之后,甄子丹大概是意识角色身份的转型无望,于是又回到动作片的怀抱,带着那张毫无表情的面孔继续怒火街头,在《误判》中献上了超人类的动作表现。
电影配角有张智霖、许冠文、吴镇宇、郑则仕4位身经百战的演员,其中许冠文和吴镇宇的表演能力尤为出色,可谓活灵活现。
至于在片中饰演小警察的新人演员张天赋实在没什么值得夸奖的地方,演技生硬无比,在此忽略不提,直接跳过。
截止本文发布为止,《误判》在中国内地取得点映和预售票房超过2500万元,在豆瓣和IMDb上均未开分。
说实话,鉴于电影存在的部分缺陷,我并不太看好本片能够取得多少口碑和票房,估计豆瓣评分最终浮动在6.5-7.5分之间,内地总票房恐怕也无法超过5亿元。
影片基本信息介绍完毕,接下来是正式评价环节,将会涉及大量的剧透内容以及我本人绝对主观的观影感受,为了方便叙述,也会直接使用演员本人名字指代演员角色,也会直接用检察官一词代指律政司刑事检控人员。
如果你打算去影院观看《误判》且不希望被剧透的话,那么可以到此退出本次阅读。
如果你不介意被剧透,也愿意了解我对本片的具体评价的话,欢迎你继续往下阅读。
话不多说,直接火力全开,该骂就骂,该夸就夸。
我在豆瓣上给本片的评价是五颗星,主要构成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我日常的严苛标准进行评价,那么《误判》的电影质量本身只能得到三颗星。
第二部分,两颗星属于额外加分,由于本片类型为动作片、甄子丹担任主演,且在预告片中安插大量动作桥段内容,因此很容易影响观众的观影预期,从而进一步影响对影片的评判。
我在观看《误判》之前,本来只觉得要看一部披着律政外皮的无脑动作片,观影结束后才发现这是一部披着无脑动作外皮的律政片。
不是吧?
甄子丹你一个浓眉大眼、耍枪弄棒的,真的想要讨论律政题材内容啊?
正因为这超越观影期望的观影体验,所以我对本片予以两颗星的加分,其中一颗星给本片尝试探讨司法效率、辩诉交易的努力,另一颗星给中国香港动作片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丝期待。
先从本片仅值三颗星的动作片本体质量谈起。
作为一部动作片,它在开场第一幕就铺垫了超脱现实的基调。
影片第一场戏是甄子丹作为证人上庭,回忆带队击破悍匪团队的经历。
口头上说是带队击破,实际上在这场动作戏中,甄子丹几乎以一人之力在室内打垮了10名持有重型火力的匪徒,不忘帮助各个负伤的队友完成脱战,中途还穿插第一人称视角,明明白白告诉观众,甄子丹打悍匪跟资深玩家打动作游戏的轻松惬意是同等的。
除此以外,在这场动作戏的结尾,甄子丹用一招堪比家人侠在《速度与激情5》(2011)高速公路使出过的空中飞扑,以令人惊艳的速度接住了下坠的蔡思贝,最终从至少三层楼的高度硬生生砸到水泥地面,换做正常人早就半身不遂或者叩见阎罗王,然而甄子丹仅是拄着拐杖、箍着护颈就能上法庭担任证人。
从第一场动作戏全程来看,甄子丹的攻击力度、反应速度和抗打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极限,我不得不怀疑他是中国第一位接受超级士兵血清注射的战士。
在我看来,开幕的动作戏不仅是筛选观众,起到了类似设定系推理的铺垫作用。
如果观众接受不了甄子丹在本场动作戏中的超人表现,那么大概率也无法接受后续各个动作场面。
在后续的动作戏中,甄子丹还会表演徒手(指吊威也)翻越两层停车场,在酒吧天台单独对抗大量匪徒,最后还会在地铁车厢进入一个类似街机游戏拳皇、街霸的绝对单挑格斗裂缝空间,与一名随意打凹栏杆、轻松掀翻座位的力量型匪徒打得不相上下,只有清空对方血条,画面弹出KO才能走出车厢。
这位力量型匪徒手戴指虎,用拳头几乎砸烂了整个车厢,但是打到甄子丹身上的时候就连他的皮肤都很难擦破。
因此,我不得不再强调一次,超脱现实是本片动作戏的基调,超越人类是甄子丹的表现。
哪怕甄子丹的动作已经肉眼可见地变慢了,有时候还能隐约看见他的肚腩,但是区区炮灰怪、精英怪的攻击怎么可能打破他的护盾呢,又怎么可能让他露出血条呢?
如果你不能接受超现实的动作戏,那么在观影过程中必然饱受煎熬。
其实我还挺喜欢甄子丹在本片中的超现实表现,除了观赏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放在后面讨论,此处先谈论动作设计。
一方面,甄家班能够在动作设计中很好地融入现实格斗的要素,让观众觉得演员的打斗动作是确实能够在现实中发生的,另一方面甄家班对于身手好的演员能够更好地展示他们的优势,比如佐藤健在《浪客剑心》(2012)中融入了街舞、跑酷的高速动作戏相当亮眼,对于身手糟糕的演员也能够有效掩盖他们的不足,比如在《九龙城寨之围城》(2024)中,即使刘俊谦的基础相对薄弱,同样能够在片中大放异彩。
除了以往的动作设计优势,甄家班很明显在持续学习汲取动作指导的优势。
在小警察独自追击南亚人进入小巷、甄子丹后续支援赶来的动作戏中,电影让动作演员很好地利用了周边一切能够杀伤对手的物品,球棒、砖块、椰子随手随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汲取了成家班的场地道具利用技巧。
酒吧天台和地铁车厢的两场动作戏能够看出《疾速追杀》系列的痕迹,具备非常强的可观性,大概是甄子丹参演《疾速追杀4》学到了一定经验,并且带回中国进行试验。
可惜的是两场戏各有缺陷,前者龙套们挨个上前对招的痕迹依然很重,后者除了我在前文提及的缺陷之外,还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只要细究故事情节,就能得出整场地铁车厢动作戏可以完全删去或者需要重新铺排的结论。
为什么地铁车厢动作戏可以删去?
我在这里谈的不是关于反派精准定位甄子丹和证人位置、打斗过程持续十余分钟无警方增援这两个剧情漏洞,而是要问这场戏为什么会发生。
甄子丹带证人上地铁,原因是他们驾驶的车辆被匪徒使用重型卡车袭击撞翻,无法快速前往法院。
我不太清楚香港地铁路线图,乘坐地铁从深水埗到香港高等法院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但是我认为,在明确有匪徒持续发起袭击的前提下,最安全快捷将证人送往法院的方式,应该是借助受伤的小警察联系时刻巡逻街头、几乎无处不在的EU冲锋车,由EU冲锋车将证人护送到法院,而不是由甄子丹在地铁里上演一出横版格斗大戏。
如果一定需要甄子丹带证人乘坐地铁前往高等法院,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剧情铺垫,我随便就想了两个理由,可以是街上出现暴徒大规模行凶,导致警方分身乏术,也可以是有更多的重型卡车蓄势待发,而甄子丹通过反派自爆信息或者警方情报得知这一点,不得不选择进入地铁。
归根结底,动作戏的安插和铺排需要与剧情融为一体。
两者一旦发生割裂,就会让动作戏沦落到为打而打的地步,导致影片整体评价大幅下滑,得不偿失。
既然作为一部动作类型片,《误判》存在诸多缺陷,我又为何额外多加两颗星呢?
这就不得不谈到电影的主题表达。
我们不能忽略,《误判》实际上是一部以检察官为视角,拥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认证的律政电影。
香港以往法律题材电影有着各式各样的主角,《九品芝麻官》(1994)的主角集法官、检察官于一身,《审死官》(1992)《毒舌大状》(2023)的主角是律师,《正义回廊》(2022)更是糅合了律师、陪审团、被告人等诸多身份,从这些视角来看待庭审,焦点自然在于案件本身。
《误判》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律政司的检察官视角看待刑事案件的时候,除了案件本身的人证物证之外,还需要站在司法系统的层面上考虑到司法行政效率的因素。
案多人少永远是全球司法系统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
我不了解香港的司法数据,只好以内地数据举例。
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为例,官网上的员额法官人数共282人,根据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最新数据,截止2024年12月13日,朝阳区人民法院结案175520件。
假设朝阳区人民法院接下来半个月不再办结案件,以今年251个工作日来结算,朝阳区人民法院的员额法官每日需要结案近700宗,平均摊开即人均每天办结2.7宗案件。
如果你认为首都的情况是特殊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例子,根据广州审判网数据,广州市2023年全市办结案件627001件,员额法官人均办结496宗案件,2023年250个工作日,即广州市员额法官每天人均办结1.9宗案件。
再以越秀区为例,越秀区人民法院发布于今年年初的2023年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结案77119宗,员额法官人均办结602件,即越秀区员额法官每天人均办结2.4宗案件。
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我列举的数据全部都是结案数据,并未谈及庭审次数,更加不包含日常行政工作事务。
这些数据对于司法人员来说是切身体会的庞大案卷,也是他们每天必须面对的压力,现实容不得他们追寻太多太久,更何况现代司法体系作为一件有史以来无限逼近正义的工具,它要讲究的是实打实的证据,判决依据的是相对的法律事实,而不是绝对的客观事实。
对于司法人员来说,所有的案件事实都已经发生、已经过去。
在法庭之上,检察官、法官能做的事情就是根据事后的证据来推断当时发生的事实,绝对的客观事实无法百分百得到还原。
让我们回到电影《误判》之中,在被怀疑串通而受到质问的时候,吴镇宇是这样回答的:我今天下午还有38宗案件需要处理,这时候你跟我谈整个职业生涯中的3宗案件?
我们无法忽视案件如同滚雪球一样增长的现实,那么在必须顾及司法行政效率的情况下,司法人员又该何去何从?
影片在塑造甄子丹、郑则仕、吴镇宇、许冠文4个角色上明显花了功夫,他们在对待司法行政效率的问题上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甄子丹作为影片主角,出身警队,见识过法庭的无力时刻,他内心的朴素正义感代表着传统社会道德价值观,也代表着银幕前的普通观众。
他站在草根阶层的一侧,因此不会喝下那杯价值几千元的和头酒,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实现正义。
郑则仕是一个中庸的检察官。
他会遵循旧思路研究案子,也愿意问新人的不同意见,试图在有限条件内通过更多视角找出案件真相。
他不会为了案子主动得罪他人、浪费精力,因为案子实在太多,但只要看到实现正义的可能性,他也会不顾一切地抓住机会。
吴镇宇和许冠文是传统的司法人员角色,在顾及司法效率的前提下,一切控辩、判决活动都要以法庭上的证据为基础。
至于有没有更多证据未能出现在法庭之上,法律事实是否与客观事实相重合,他们无法解答这个问题,职责范围亦鞭长莫及,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从证据出发作出判断,在办结这件案子之后,还有更多案子在等待着他们去处理。
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这是现代司法体系难以解决的难题。
甄子丹认为这件案子有冤情,于是在里面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甚至亲身上阵找证据、护证人、抓凶手,那么下一宗案子呢?
其他正在堆积的案子呢?
我们作为普通人,当然希望有一位如此具备责任感的检察官奋不顾身、为民请命,但也不要忘记刑事案件堆积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要处于审前羁押,有时候还会出现审前羁押时长比实际判决的关押时长还要长的情况。
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判决无罪,此时还会涉及到国家赔偿的问题,事已至此,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因此,甄子丹和吴镇宇、许冠文之间的矛盾并非传统的正邪矛盾或者官僚主义作祟,而是司法资源有限带来的角色立场冲突。
你是要捍卫法治,为了内心朴素的正义感跟一宗案子较劲到底,同时置其他案件于不顾?
还是要高效精准快速处理案件,避免出现案件积压和处理延迟,变成案件办结流水线上的法律高级技工?
作为观众看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对《误判》有了更多的好感。
司法资源是有限分配的,案件数量是无限增长的。
应对案多人少的问题,英美法系培养了一头为人熟知的怪物,那就是辩诉交易,又叫做控辩交易。
即便在美国,这头怪物直到1970年布拉迪诉美国案[Brady v.United States]才得到宪法承认。
它的最大用处就是节省司法资源,至于认罪是否会成为辩诉交易前置条件,案件检察官、律师和当事人的个人因素对认罪一事造成多大影响等等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些年来的争论焦点,在此不做太多探讨。
回到电影《误判》,辩诉交易贯穿故事始终,但是电影始终没有对辩诉交易作出定性,只是纯粹进行展示,交由观众自己作出判断。
在主线案件庭审之初,吴镇宇已经向甄子丹解释了辩诉交易的好处。
随着故事推进,辩诉交易的弊端又展现得毕露无遗,没有学识见解的当事人和家属容易受到律师诱导作出认罪。
到了故事结尾,甄子丹又言称没有十全十美的司法制度,许冠文的态度更是表明了现代司法制度的自洽性——如果你认为现存的司法制度存在漏洞令人受冤,那么马家杰又是如何能够在法庭上得到法律救济呢?
在本片中,我无法看清楚最高检对英美法系辩诉交易的立场和态度,但是对于如何在案件审判中实现公平正义高效的难题,近年来中国内地在刑事诉讼中构建起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际上是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除了司法资源分配和辩诉交易之外,《误判》还谈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穷人与法律之间的距离。
刘江在片中说了一句台词,我们穷人哪有钱请律师。
张智霖也在片中说了一句台词,因为律师懂法律,所以对当事人来说就是救世主。
问题在于并非所有律师都是良善的,《误判》所改编的现实案件马家健案便是如此,师爷陈强利和大律师张晓慧串谋游说马家健认罪,导致其一度被判监23年。
法学的专业性意味着存在极高的门槛,同时也就意味着普通人需要用金钱垫脚才有机会触碰。
社会中存在法援律师,但是法律援助是公益性的,是弥补的,就连《误判》都不愿意花十几分钟时间刻画朱栢康的律师形象,更不用说现实世界。
真正映射现实的,是许冠文的一杯酒等于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是吴镇宇一个月工资收入就有几十万元,马家杰却要借出地址收取快递以换取千元报酬。
在《误判》故事中不只有马家杰当过替罪羔羊,还有更多底层人士为了获取一笔微薄的报酬而坐牢,问题不仅在于社会的不同分工或者毒贩的严重罪行,还在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令处于困境的人没有更多的选择,更深更冰更冷的下坠亦令人磨灭斗志、自我放弃。
在《误判》的电影世界,有超脱现实的天降猛男甄子丹扫清障碍,伸张正义,赶在庭审结束前拨乱反正。
这也回应了我在前文对甄子丹超现实动作表现的喜好之情。
他的超现实动作表现,提醒了银幕外的观众这只是一个电影故事。
在没有猛男的现实世界,马家健服刑五年后才得到平反。
与之相比,《毒舌律师》纠缠于豪门之事,权贵家族找来一群律师坐满旁听席就当做是手眼遮天的表现,实在落于下乘。
资本主义要把平民吃得一干二净,根本无需如此。
它会不动声色地将人逼得异化,逼上绝路。
最后,让我谈一下香港动作片的未来。
香港不少电影从业人员总是将其行业衰落归咎于97回归,归咎于内地审查,却没有思考自己究竟是要政治表达,是要艺术创作,还是要商业成绩。
上世纪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是台湾,其次是东南亚,从来不是中国内地。
当好莱坞电影再上一个台阶,以《侏罗纪公园》(1993)和《泰塔尼克号》(1997)重新登上影史舞台的时候,香港电影就该有危机意识。
然而上世纪的香港电影除了擅长创新,还擅长炮制批量烂片,擅长欺骗台湾片商,擅长压榨电影题材,逮到一个畅销的题材,不榨得一干二净就誓不罢休。
于是他们陆续榨干了灵异功夫片、赌博片、黑帮片、警匪片等类型片,而类型片都会有走到绝路的一天,正如如今几乎销声匿迹的西部片、武士片。
类型片需要探索创新,需要试验突破,不能等到寿终正寝之际再奋起,否则一切都已经晚了,君不见林正英作出过多少努力也无法拯救灵异功夫片。
我们也经历过类型片衰落的时刻,超级英雄电影正行走在漫长的缓坡上,在见识过《秘密入侵》和《惊奇队长2》之后,谁又能笃定请回了小罗伯特唐尼和克里斯埃文斯的《复仇者联盟5》究竟是起死回生,还是棺材板加钉呢?
香港类型电影依然在坚持寻找出路,《明日战记》(2022)就是惨烈的尝试,《拆弹专家2》(2020)《怒火重案》(2021)《九龙城寨之围城》则是成功的尝试。
类型片是可以互相融合的,政治惊悚也好、旧日情怀也罢,只要剧情到位,都可以与动作片相适配,诞生出一部大家未曾见过的电影。
《误判》正是一部怀着尝试制作的类型片产物。
我不希望谈起当下的香港电影,只能是《白日之下》(2023),只能是《年少日记》(2023),只能是《破·地狱》(2024)。
剧情片是一个很可怕的题材,因为所有商业类型电影都应该有好的剧情,而如果一部电影纯粹只有剧情却没有类型,它很可能没有更多的投资,甚至没有更多的技术。
当剧情片逐渐成为地区市场产出的主要商品,类型电影所需要的工业技术就会逐渐被抛诸脑后,这个地区就会渐渐无法制作出这个时代所需的类型片。
而本地类型片死去之时,正是外地类型片倾销的最好时刻。
辩诉交易也好,香港电影也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了今时今日的现状,究竟是尚能可用,还是一饭三遗矢,还需要放长双眼再看一看。
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像《误判》一样愿意探索可能性的电影,哪怕电影质量存在缺陷,但只要创作者的态度是真诚的,我也愿意买票去看,就像我当初支持《战狼2》(2017)和《流浪地球》(2019)一样——不过支持归支持,该骂还得骂。
本文提及影片《八角笼中》(2023)《万万没想到》(2015)《我不是药神》(2018)《搜救》(2022)《疾速追杀4》(2023)《速度与激情5》(2011)《浪客剑心》(2012)《九龙城寨之围城》(2024)《九品芝麻官》(1994)《审死官》(1992)《毒舌大状》(2023)《正义回廊》(2022)《侏罗纪公园》(1993)《泰塔尼克号》(1997)《明日战记》(2022)《拆弹专家2》(2020)《怒火重案》(2021)《白日之下》(2023)《年少日记》(2023)《破·地狱》(2024)
真实事件改编,可信度高,节奏感强。文戏与武戏参半,通过冷峻叙事展现了司法误判的现实,解释了一个误判就会摧毁一个家庭,发人深思,且又不乏令人捧腹大笑的场景,特别是法庭上的正邪的对峙,有点《风骚律师》的感觉;武戏更是炸魂、拳拳到肉、处处见血,地铁内的打斗隔着屏幕都感到疼。文戏与武戏互补,压抑的故事里反而让人有种大汗淋漓的痛快与解压,直到最后一刻才彻底释放,铁拳与嘴炮缺一不可。
谁说这港圈老啊,这港圈可太香了!看老叔们西装革履的大打出手,我真的在内心绽放小烟花了!“如果你听不懂法条,那我也略通一些拳脚”甄子丹这次这个角色「霍子豪」是以往经典形象的buff叠满版本,文能在法庭上舌战群雄,武能出拳鸣冤战各路高手,他是香港电影中最经典不朽的那类人物,永远热血、永远追求公平正义。有这样的角色在,就是港片的筋骨在。而且《误判》蛮有古早港片风味的,敢打敢拍,且群像塑造成功,除了甄子丹的拳脚,张智霖的邪魅、吴镇宇的黑切白、郑则仕的兜底安心、许冠文的前后反差,甚至吕良伟和郑浩南的反派形象,我都能记忆犹新,好戏好角色在精不在多!dbq我已经在脑海中大乱磕了,谢谢老叔们献上的绝美风姿:)
不让屁股决定脑袋,确实是反殖的第一步。甄子丹的表演堪称灾难。文戏相当拉胯,全程只会喊口号,尬出天际。你让黄子桓写这种需要高度逻辑性的剧本,显然是高看他了,黄百鸣快点醒醒吧。动作戏也只有港铁一场可以收货,但来来去去都早已熟口熟面。甄家班好像又换了个日本人上来,不和谷垣健治合作了吗?
抱着“灾难”的期待意外觉得还挺好看的(囧)开头的第一视角、密闭货车巷战地铁战都有令人惊喜的设计感,虽然打戏与之前的作品相比算是七八折,但文戏选题狠狠共鸣了。和打过交道的才会懂,在拥有绝对执行权却只想和稀泥了事的油滑老登面前,老百姓真就如弱小蝼蚁般被随意拨弄,此时如果有一个不合群的“偏执狂”愿意顶着压力站出来为你伸张正义、追求公正,那该有多好啊。p.s. 打分纯属个人情怀
叶问+毒舌大状的套路。仍然能欣赏甄子丹大量真实的武打戏,很值票价了。文戏其实不弱。合格的爆米花。
武术指导是日本人,零分,负分
一般,演技也差
国语配音太垃圾了,坐在电影院真是如坐针毡!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前离场!
超出预期,文戏和打戏一样精彩!甄子丹自导自演了最适合自己的角色——警队里面最能打的,能打的里面最懂法的,文能法庭抗辩,武能街头混战!有几个镜头让我梦回《杀破狼》,希望甄家班能继续扛起香港动作片的大旗!
前25分钟不倍速可看。打戏一般,没特色,但也不太掉注意。/50分钟那场车撞人的打戏还不错,不舒服的点是不报警,哪怕报警后把电话扔给老伯呢。/文戏设计上,一个不舒服的点是,“硬刚”这个特质,可能更适合一个革命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需要在体制内生存的角色。本作里,主角硬刚后如果能遭到更及时的体制的反噬,可能会更好看些,内核会很像孙悟空。现在有点割裂。/而且前一小时矛头不算是指向主角的,冲突感和对观众注意力的吸引略弱。/有些台词更像创作者喊口号,有点空。可能是因为人物缺成长线。《毒舌大状》是有的。/啤酒段让我想到《美丽心灵》,这种桥段设计有点好用诶。/高潮推进略硬。这么多类似案件,警方却显得在之前没怀疑过,香港警方打击毒贩的力度这么弱吗。/之后更弱了,但看的挺开心的,为了打牺牲了逻辑。然后喊口号。
主打的还是甄子丹的动作戏,剧情上比较简单没有太多层次
为甄子丹贡献了$票房,剧情与想象中差距很大,本以为是以暴制暴的动作爽片,没想到居然是正能量的法庭话唠片,公道,信念,原则,正义,凌驾于一切,黑与白分得很清楚,这也一直是甄子丹固定的角色特征,个人英雄主义的极致展现,每天都在出手救人,一个打几十个,功夫无敌,打戏并没有失望,就是法庭和查线索的部分实在是俗,情节太容易猜,哪怕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以及戏骨们尽力飙戏,也毫无悬念可言,进入什么场景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相当老套。反派的塑造也很浅,如果结尾甄子丹能把吕良伟,张智霖和郑浩南三位打成猪头,我会加一星,可惜他只和一个毫无角色铺垫的肌肉男来了场肉搏,还不如让张建声做大boss呢!开场一段《硬核亨利》式的第一人称视角炫技也觉得没必要,只会让人对本片产生错误的第一印象。最后我想问,吕良伟的嗓子怎么了?
随便吧
丹哥你打两个小时,我还值回票价。这是啥文戏啊,请个好编剧行么。
主要以律师题材为主,动作戏份为辅,总共五场动作戏,动作戏还是少了一点,最精彩的是第一场出警和地铁那段,前面四十多分钟的辩论有点小无聊。
以小案的不公推动大案的破获本来是不错的思路,但剧情硬伤实在太多,甄子丹又在乱加正能量台词
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打戏我没太看过瘾,几场动作戏确实很漂亮值回票价,但就是差了点顶,尤其是最后的地铁大战侧重在了气氛渲染,整部片里能看出很多对自己的玩梗,比如借由年轻警员的劝说“你年纪大了不能总冲在前面”,和在天台上打黑社会一个打一百个变打十个这些,缺点就是文戏上面,这里面的文戏和打戏总是让我不是很搭,太过于爽片导致电影深度差了一些,最后为了突出甄子丹反派团队更是全员降智,不过总体来说观感还算可以
动作场面是很好看,调度很有想法,但这都是为了映照甄子丹伟光正的形象不是么
开始的法庭戏和查证据还挺精彩的,后来就感觉强行为了安排打戏,毒贩也不带脑了。后面剧情的发展就全用打戏推进,用打戏做了电影的高潮。我本来还很期待法庭上甄子丹和张智霖的继续对决,结果张智霖这个角色也写得虎头蛇尾。但是开头的打戏和停车场救爷爷的戏还有年轻警察的巷战打戏拍得令人印象深刻。但冷静下来想想,检察官做辩护律师的事,辩护律师全程打酱油,真的很吊诡。
你若是听不懂法律条文,那我只能亮出我另一个身份了--咏春,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