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原著党,第一次看这种剧,以前也看过阿加莎的侦探小说改编的电影,不多。
因为我并没有看过原书,所以对于剧本改编很大并不是有很多怨言。
我在看剧的时候偶尔会扫两眼弹幕,我看很多人对这里面大侦探菠萝的性格人生境况等等的改编表示很多不满,当然因为我并没有亲身体会所以感觉不出来。
其实我觉得编剧这样改了我自己是还挺能接受的,好多人说前面铺垫菠萝以前不是警察的回忆出现太多回,其实我感觉这段应该算彻彻底底对菠萝的改编在我看来虽然逻辑可行性有点怀疑(就是弹幕有人说战争不杀神职人员),但是感觉从内涵来说还是有点震撼的,任何关于在战争中的人性问题都让人觉得复杂又可怕,所以编剧加入这段原创历史其实如果只当成一个新编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剧情。
然后是关于剧情拖沓问题,其实也就还好,一共才三集,虽然一集小一个小时,不过很多都是在描写替罪羊和犯案过程,所以直接导致这个不像一个侦探推理剧反而像一个悬疑惊悚剧,不过我就是抱着悬疑片看的,所以这里我还是没有什么心里落差,如果是想看大推理的电视剧劝你不要看了。
就从悬疑片的角度看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很多地方还是很给人吓人的紧迫感。
不过如果将它看成推理的话那就肯定会失望很多,看了两集半还在搜集证据抓到替罪羊,不过我个人觉得,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你知道的所有都和剧里的侦探知道的一样多,没有任何证据对观众隐瞒了,聪明的人就能猜出来凶手是谁。
反而太多太多的剧基本都不给你展示线索这样最后推理时刻给你列出来让你感到惊奇,我不喜欢那种。
然后是关于凶手的杀人动机,表面看是为了伯爵的地位和钱,实际上是内里已经杀人上瘾的心里疾病,不知道是不是这一类人都是那种极端的人,希望自己的犯罪能将聪明的名侦探耍的团团转,希望能成为他的对手,用自己的犯罪成就自己……嗯,非常之疯狂。
当然这点好像也和原著不一样。
所以整体来说还是当成一个用了原著杀人手法的新编老年菠萝侦探的故事好了,不要过分纠结于侦探推理过程,其实也还算是不错的。
chin–chin Cenduruila
ep01结尾小房间昏黄光线里,凶手缓缓的伸展身体,肩膊扭曲。
灯丝闪烁几下,映照出闪亮额头,铜铃大眼,一张脸似妖似邪。
镜头音乐让人一下穿到腐勒的汉尼拔之红龙现身。
我不由得想象如果茶杯和老汉在场,他们会如何共情分析杀手的心路历程。
Mr Cust is changing,and he wants to share咩哈哈哈。
ep03案子破得太快了。
富兰克林落网落得太快了。
他对波罗一往情深的也太快了。
很有意思的电影,我没看过原著,事前也没看简介或背景;只是无聊的夜晚打发时间;电影里每个人都有故事,一些有意思的细节:1是女儿lilly给楼上那位大爷做的什么服务?
他的脖子上有个白色的瘤。
之前以为是sex ,仔细想想或许不是;2是Betty的母亲和她的未婚夫是什么关系?
betty死后,她妈和准女婿一起去品新蛋糕了,哈哈,后来女婿居然又答应要和betty妹妹结婚,妹妹之前是喜欢这位哥的,但最后一段神态看来伤心的,估计她们母亲和这位女婿有一腿;3是想借C爵上位的女青年,在上位未遂,,凶手被抓后;在地铁站台又搭上了一位帕金森老年绅士;一直在努力,从未放弃的精神,是的,你也可以成为邓文迪;时间是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时期,钱更加重要。
4. 我是看到第三集lilly说ABC先生杀人时间不对的时候,开始定位凶手是谁的;前面有几个线索:1是C爵被杀之时,自家狗狗没出声,必然是熟人;2是A妇被杀时,波洛说凶手不是酒鬼,应孔武有力,那么必然也不是脑癌患者的ABC先生;而是健康男性;3是事后诸葛:Betty被杀,在海边,感觉也只有凶手这般男人才能把betty撩到海边;5.几种病:ABC先生的脑瘤,C爵夫人的肺癌?
lilly服务的ABC先生楼上大爷脖子背后白色瘤子;6. 列车员和波洛邻居阿姨衣领上闪电标志-法西斯联盟;波洛原来是来自比利时的神父,恨法西斯,god没有救他和乡邻,所以他不忏悔,自救救人;壮士暮年染白须,1933年的化工业发展水平没有产生出可靠的染发剂,染到的白须褪色melt了黑了他的下巴。
这一部来自BBC的《ABC谋杀案》的短剧,在原著上加入了不少的改编,但个人觉得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市面上忠于原著的版本实在太多了,几十年有无数电影电视剧翻拍阿加莎的作品。
但那只是一种改编方式,如果阿加莎的作品被一直改编下去,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难道只有“越来越忠于原著”这一种方向吗?
我在看2017年上映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时候,就隐隐感觉到了对经典改编的窘境。
波洛在原著中一直被塑造成是一个比较喜感的人物,胖胖的身材,醒目的胡子,出言睿智,洞察明锐。
这也成为了这个人物一贯的标志性表现。
也许是为了忠于这样的设定,在那部由 Kenneth Branagh 饰演 赫克尔·波洛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很多地方在我看来,是莫名奇妙地给人物强塞进了“喜剧”的戏份。
比如他躺在车厢里看书时爆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爽朗大笑,如果他是在看报纸上的连环漫画也算了,但我到现在也搞不懂为什么有人看《双城记》会笑成那样?
其次,如果要100%忠于原著,那未来所有新版本的改编势必也不得不"忠于"作品本身时代的局限性。
经典虽然往往是可以超越时代的,例如很多创作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在如今看来仍然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经典在当时也同时是大众流行喜闻乐见的畅销作品。
既然是为当时的读者所作,那一定就有一些迎合当时社会风趣的倾向,而对于这些元素,若也要为了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一样照搬下来,再以当今新时代的对电影审美欣赏期待的眼光去欣赏时,就势必也会让人觉得别扭。
在这部新的《ABC谋杀案》里让我特别欣赏的改编,反而是看到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波洛。
我从未想过如果让John Malkovich来饰演波洛会是怎么个感觉,因为在外形和气质上,他似乎并非波洛的最佳人选。
但一个优秀演员的功力也由此体现了出来,除了突破了波洛传统的形象气质,本片中为波洛新改编的背景故事,也能自圆其说,为演员对角色新的诠释打好了铺垫。
举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原著里波洛为保持看上去年轻而染胡子的桥段是喜剧式的,表现了波洛是非常“赶时髦”地染了胡子,警长看到他时惊讶于他的容光焕发,两人互相调侃逗趣一番,可以说是延续了波洛一贯地让人感觉精神奕奕的描写。
而本剧里做了完全相反的改编,年老的波洛为拯救已经苍白的胡须,试用了染发膏,可无论是那黑得不自然的效果,还是一热就会融化,从而顺着年老的脸庞留下来的墨色印记。
无一不让人心生悲凉,却反而更好的表达了主角的内心真实的情感。
这可以说完全是“不忠于原著”的改编,但是却更好的塑造了这部《ABC谋杀案》里,那个深陷于过去的回忆,并挣扎在现实困境里,被社会所遗忘甚至排斥的,年老的,荣光不再的波洛。
另外本剧的一个改编亮点体现在了对被害人物周遭故事的深入描写,原著里对被害者家庭的描述基本上点到即止,但本剧短短三集里我们却看到了四个家庭(ABC+房东太太和女儿lily)的程度不一的人间悲剧。
看原著时我对替罪羊Mr Cust的感觉仅仅是被利用的同情,新剧里对Mr Cust较多戏份的改编,也更加体反衬了凶手在为了达到自己极其私人的目的,谋杀这些陌生人,让他们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的冷酷与残酷。
原著永远都是原著,它已经存在并会永远存在,无人能遮挡它的光芒。
但我们是要驶向未来的,原著经典的光芒应该成为未来我们创作的基石、灵感,而非固化思维的牢笼,与其绕着它各种公转,不如将其视为灯塔,照进未来未知的黑暗,使我们能不断拓宽创作的边界。
我期望看到更多这样具有独特风格的改编作品。
Chin Chin!
等了整整四个月。
其实当时看到又是同一个编剧的时候心就凉了一截,但是抱着对原著的热爱还是满怀期待,当然BBC也没有让我失望,继无人生还、控方证人、无妄之灾后又烂出了一个新高度,到现在只想对编剧说一句求放过,看着自己心爱的阿婆的小说被一部又一部毁,我心中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难受。
在海报刚释出的时候,我看到那个简直比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波洛还要不像的波洛,年龄差就不说了,连小翘胡都没有了??
编剧你这样真的好吗?
关于波洛性格的变化,我也不想多说了,原本一个神气的侦探被塑造成阴郁的老头,到底是有多大仇?
当然,原著党也不是完全不讲道理,改编可以接受,我甚至都可以接受波洛被塑造成这样 (真的),我不能接受的是这部剧本身。
抛开原著,如果只纯粹地看这部片子,也是一部毫不冤枉的烂片。
首先还是波洛。
就算不看他性格外貌的改变,就只看这个侦探,从头到尾干了什么?
从第一集打酱油直到最后,硬生生加入的战争背景怒刷存在感,从头到尾不知道回放了多少遍,最后意义是什么?
没有推动剧情的作用,没有帮助破解案情,请问波洛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第二,如果要说波洛存在的意义那恐怕就是凶手对他的某种(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情感)造成了这一切,所以也就引来第二个让我极度不适的点——作案动机的改变。
要说ABC谋杀案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是阿加莎描述了一个用一起案件去掩饰另一起案件的作案手法,去掩饰自己真正想杀的人,我想看过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也会有所感触,从头到尾凶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杀自己的哥哥继承财产,怎么就变成变态杀人狂了?
还对波洛有特殊的情怀?
这种改编只让这部剧变得非常无厘头,如果你要说所有的起源是因为凶手对波洛变态的崇拜也好什么情感也好,那也应该把来龙去脉说清楚,至少也要设置一个合理的前因后果吧,毕竟这是你做的一个很大的改动,结果呢就是把一段回忆不断重复,最后十分钟一笔带过,我甚至都没有感觉到凶手对波洛的情感有强烈到能引发他做这一系列的事,改编失败。
最重要的一点是,整个案件的主角不是波洛好吗,他只是个侦探啊,而编剧不但没让他发挥侦探的作用,还强行把所有的作案动机都往他身上推,好像一切都是由他而起,可怜了我的波洛,什么都没干还背了一脸锅,也可怜了原著党,看最后十分钟的时候内心真的是煎熬,凶手还去用手摸了一下波洛的伤疤,我真的。。。
第三,也是这几部被改编作品的通病,我看悬疑片最讨厌装神弄鬼故作玄虚的剧情,这样的情节会让我觉得编剧十分弱智,就像这部剧里。
请问那几段吐鸡蛋,SM,某纠结的母女关系,包括波洛的背景设定是在做什么?
各种气氛渲染地那叫一个多,可是有任何作用吗?
除此之外,这位编剧好像就只有一个套路,就是设定无数个情节,无限把你往某个人那里引,让你觉得他是凶手,却又始终不拍出作案过程,然后结尾一反转让你觉得被玩弄了智商,无妄之灾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当然ABC谋杀案可以稍微理解,毕竟原著就是这样设定的) 只是编剧做作地太刻意明显,这种把戏玩了一次就够了,玩多了只会让人感到厌烦。
第四也是我真正否认这部剧的原因,为什么说它是部烂片,因为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推理,凶手就这样突然蹦出来了,是因为玻璃杯上的指纹吗?
当然不是,波洛猜出凶手是他有一段很严密的推理,比如说其中第二个受害者贝蒂是被自己的皮带勒死的,那么在那之前她肯定是把皮带系了的,所以她应该是在和别人约会,而那个精神不正常的亚历山大显然没有任何魅力让贝蒂为他解下皮带等等,别说是什么时间限制,说完这些推理十分钟都不用,而编剧连十分钟都不愿意花在这上面,却花几十分钟去装神弄鬼,连警察追推销员的情节都要拍出来,那么多时间却不愿意花一分钟时间讲推理,是的就是连一分钟都没有,编剧是真的有什么怪病吗?
这部片子你告诉我到底讲了个什么好吗?
BBC已经预订了七部阿婆的小说改编,我不会说我再也不会看了,因为明年出新的改编的时候我还是会屁颠屁颠地去找资源,因为强迫症原著党总是会希望看到自己看小说时脑海中导演的情节出现在屏幕上,被真的演出来,而无论我心中是多么希望,也知道基本不可能,会换编剧了,所以我会看到阿婆的作品被一直毁下去,想想是真的有点难受,我还是找时间补补大侦探波洛来抚平一下伤疤吧。。
先说说优点:构图一流,配色高级,隐喻精准,剪辑出色。
可能因为大众对阿莎婆的故事太熟悉,所以改编非常大,一共设置了两条故事线,一条是谋杀案,另一条是波洛前半生的秘密。
两条线纠缠在一起,不仅讲述了几桩人命案,更像珠链一样串起了当时横向和纵向的社会众生相。
与命案相关的人不单单只是好人与坏人,受害人与嫌疑人的扁平关系,而是一个个立体的复杂的人性。
卡斯特这个烟雾弹塑造得很刻意,但声东击西的作用还是起到了。
整部片子略压抑。
也许片子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关于人性,关于荣誉,关于战争,关于信仰,隐喻太多,反而像厚厚的茧把自己包裹起来,而且谜底揭得太突兀,缺少推理过程,打击了普通观众跃跃欲试的参与感,降低了破案片应有的紧张感和抽丝拨茧找出真凶的快感。
先声明不完全是阿粉,小的时候为了提高英文阅读的确是读了不少原著,但通常是当作通俗小说读的没放太多思考,何况和银幕上大放光彩的大侦探波洛相比,原著塑造聒噪的马普尔小姐形象似乎更深入人心。
比起《ABC谋杀案》来说,马尔科维奇在此部改编作品中似乎更想剖析波洛这个人物本身,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波洛,而每个人理解的人物都有自身经历的投射,对于马导来说也是如此。
-仇外。
经济衰落阶段外国人似乎总是成为替罪羊。
两战之间的英国也不例外。
本剧中两个主角波洛和ABC都是如此,试图掩盖外国身份并不能让他们在英国这种具有传统精英主义的国家更加逍遥。
于是一个变成了需要被担心的人(of concern), 而另外一个人变成了被利用的杀人工具。
似乎在其他人的国家,外国人都是异乡人,而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主流社会带来娱乐(entertain), 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视角。
- 战争恐惧/赎罪。
波洛在影片中被塑造为一个在战争中犯下一个无意错误而带来一众村民死亡的有罪者,所以他把寻找“谋杀者”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心救赎。
而在影片的最后,他的轻松似乎已经彰显了这种自我救赎的成功,说出你的秘密,或者忘掉秘密,一个不艰难的选择。
一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只在一念之间。
-偶像。
凶手视波洛为偶像,他自述做了这么多事情(除了钱之外)是为了让聪明绝顶的波洛崇拜自己。
这种情绪虽然颇有荒谬之处(毕竟他看起来智商的确也不是很高),但思考他的人生经历,形成这种阴暗执拗的性格是非常自然的。
在一个富庶家庭中受到有权势(且有财产分配权)的哥嫂控制,成年许久还要寄人篱下,在家庭中没有丝毫地位,爱上的人也是哥哥的情妇,等待许久就是为了有机会取而代之。
环顾身边,有这种人的的确要小心了!
题外话,人物塑造上最喜欢Inspector Crome这个人,感觉他既善良又忠诚,就是傻了点,还好傻人有傻福。
四颗星,值得一看。
BBC用这部年度大作再次向我们证明了一点——毁原著的翻拍是没有国界的。
我们对本国的翻拍剧一惯持鄙夷态度,说他们亵渎经典,似乎我们的观众十分尊重原著。
可是,遇到外国翻拍经典时,这些“尊重原著”的观众立马又喊着“BBC出品必属精品”,还没看就开始为BBC鼓掌,尽管有些剧拍得相当差劲...比如这部《ABC谋杀案》。
比利时大侦探Hercule Poirot(赫尔克里·波洛)的标志特征是小个子、鸡蛋头、小胡子,还有重度洁癖与强迫症。
原著以波洛的好朋友,Hastings上尉的口吻写成,讲的是1935年6月Hastings从南美回到伦敦后发生的事,Hastings一回来就吐槽老朋友波洛搬到一个看起来特别方的公寓,只为“看上了它那严格遵守几何规则的外观和比例“。
此时的波洛又是什么样?
Hastings写道,“和我上次见到他时比起来,他一点也没老,甚至还年轻了一些”。
(摘自:新星出版社《ABC谋杀案》,赵文伟译)
ABC谋杀案8.5(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 2013 / 新星出版社仅从最基本的人物设定就可以看出剧本改动有多大,编剧先是彻底删掉波洛的朋友兼助手,本书的讲述者Hastings,又将波洛设定为暮年,一出场就像最后一案《帷幕》似的。
最悲惨的是我们老贾——苏格兰场总警督James Japp,不仅被改成退休种地,还被直接写死了...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影响,阿婆也用过几次侦探+助手+警督的模式,《ABC谋杀案》就是其中一本。
而这次的改编,相当于在福尔摩斯的故事中删掉华生,写死雷斯垂德警长,又把福尔摩斯改成一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样子,《神探夏洛克》都不敢这么改。
Sarah Phelps不是第一次改编阿婆的小说了,BBC近年拍的《无人生还》《控方证人》《无妄之灾》三部皆出自她手,我可以理解《无人生还》与《控方证人》的差强人意,因为前者不适合改编,后者又有Billy Wilder的珠玉在前,但去年把《无妄之灾》改成家庭伦理剧到底是为什么?
新颖别致?
今年她又把连我父母都知道的赫赫有名的大侦探波洛改成这样...不知天上的阿婆会作何感想?
从剧本来说,这种水准的翻拍剧和国产烂片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是因为英剧画面看起来比较精致,所以不少人都上了他们的当。
但所谓的“精致”,也只是阴暗的色调,反复的特写,杂乱的剪辑,凌乱的叙事,故弄玄虚的悬疑,一片空白的推理...BBC这块招牌早已成为过去式了,和国内一样,他们的经典都是上世纪造就的,如今不论阿婆还是古典名著都是颠覆式的瞎改,曾改编过95版《傲慢与偏见》的金牌编剧Andrew Davies今年不也开始折腾雨果的《悲惨世界》了吗?
也只有国内的营销号还在为BBC叫好,看见BBC三个字母就无条件五星,毕竟他们连ITV和channel4都不知道。
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好剧与烂剧,认为英美剧都好看未免太过片面,区分每部剧的应该是它们的质量,而不是它们的国家。
BBC这部《ABC谋杀案》,真的一点也不好看。
看了开头,我就懵了,我记忆中的波洛没这么颓废啊,翻了一下原著,明明说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往下看,反正波罗就是被各种不待见各种憋屈,整一个老年危机。
编剧把黑斯廷斯写没了,硬塞进来一段陈年旧事,把整个案件的逻辑都给改变了。
然后加进来各种无关的细节,虽然对刻画人物可能有点用,但也太喧宾夺主了吧,正经推理部分好少,最后推出正真凶手那里几乎完全没有交代,最后凶手自己说是白兰地酒杯上的指纹暴露了,我觉得也有点牵强。。。
老实说昨天趁着吃饭时间喜悦的心情看完了三集《无妄之灾》喷了一口老血之后,今天点开三集《ABC谋杀案》时我是战战兢兢犹豫再三的,看完第一集之后我实在想破口大骂,想了一下午,还是本着好奇Sarah这个编剧有多辣鸡的心看完了后两集。
以往太烂的片我都舍不得浪费时间写长评,在短评区简明扼要列举几个大槽点就完了。
但《ABC谋杀案》改编的糟糕程度,我真是如坐针毡。
我一向是不反对改编的,像国内的《西游记》和《大话西游》、《三国演义》和《大话三国》,像国外的《神探夏洛克》和《大侦探福尔摩斯》。
就拿同属侦探类的福尔摩斯来说,《大侦探福尔摩斯》加入了福尔摩斯的老情人,我觉得并无不妥,编剧还写得很出彩,对大侦探的人物形象烘托得更丰满。
原著一向不是圣旨,改编得合情合理即可,甚至彻底推倒所有人物关系、重构整个案件也可以接受,只要它还有推理侦探剧的味道,作案手法及破案手法能够自洽,不借助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力乱神和无头无尾的灵光一闪。
但,即使抛开原著,抛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光环,从一个推理破案故事的基本角度来看这三集迷你剧,它能合格吗?
不能!
尽管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的波洛没有肯尼斯·布拉纳扮演的自恋型波洛那么戏多,尽管安德鲁·巴肯扮演的凶手形象也还有模有样,尽管本剧所有演员的演技比起国内近几年那些四大名著和金庸古龙等小说的流量小花改编剧,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还是很不满意整个故事架构。
别跟我提制作精良、画质一流、构图完美、服装华丽,你倒是去看不需要讲故事的超清纪录片啊!
美滴很呢!
我再强调一点,我是看过好多本,但我不是非原著不可的书粉。
这部剧、这个编剧的最大硬伤,显而易见,便是强行加戏、无脑杂糅、说多错多。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
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那几个关于战争难民的悲惨经历的小片段,以及那几个逮到机会就强行渲染本土国民对外国移民的抵抗情绪的只言片语和小情节,不管是包租婆对新住客的吐槽,还是门口贴着的反对移民的海报,还是媒体记者直接抛出的关于嫌烦是否英国原住民的拷问,还是检票员或者女邻居对波洛这个外国人的不屑,目的是什么?
除了影射政局现状以博眼球,对案件或者对波洛这个侦探角色的丰满有何推动作用?
Sarah如果想讨论1)战争与和平2)士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3)西方社会与人道主义4)尊重生命5)如何正确对待难民及战争移民,为什么要反复穿插在一个主要视角为杀人与追凶、犯案与破案的故事里头?
还要骑在推理女王的头上撒这么一把野尿?
单独原创个政治或者战争故事,大大方方地讨论,不爽吗?
再举个也很明显的例子。
波洛去了几次教堂,还和牧师讨论了忏悔与宽恕,又特写了几次丝袜推销员床头挂着的那句“上帝无时无刻注视着你”,以及波洛在不断闪现的一战期间比利时难民在教堂被焚烧至死的记忆中寻找救赎,和这个案件有什么关系?
我差点以为要发展成《达芬奇密码》或者《天使与魔鬼》了。
Sarah如果觉得自己想法很多,想问问天问问地,去写个宗教奇幻故事呗,别来糟蹋推理类。
再举几个神奇的特写,出租屋SM?
像极了流脓的荷包蛋?
眼珠子会转动的木偶?
火车脱险记?
小三互撕大战?
这纷繁各异的故事类型,我简直要被四分五裂。
Sarah同学爱好众多,雨露均沾,像极了最近上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花费大量时间描述与案件毫不相关的情节,然而一分钟不舍得给的,就是本剧的最大(唯一)要素,推理过程,抑或叫破案手法。
在哪儿?
在哪儿?
第一集花了一个小时讲了前两起杀人案件;第二集毫无进展;第三集还剩下40分钟,时间快来不及了,赶紧抛出“丝袜”,找到了丝袜售货小弟;第三集还剩下26分钟,要剧终了,赶紧推翻售货小弟的嫌疑,直接祭出凶手???
谈了几句之后,波洛采集了凶手的指纹,匹配!
还在他的衣柜搜到了伪装用的外套,坐实!
下一秒就逮捕入狱了!
这苏格兰场的效率真高!
Sarah同学的脑洞有点大,剩下9分钟不知怎么打发,直接上演腐国经典情节之监狱搞基?
凶手对波洛表达爱慕之情,并祈求得到赏识?
作案动机是对波洛的可怜,希望给这个暮年名侦探搭把手再振雄风?
还慰问波洛的伤疤,并走过去爱抚一下太阳穴?
我好怕美丽的安德鲁·巴肯强吻我心爱的波洛同学……我不知道Sarah对推理小说有什么误解,我希望她没有兴趣读推理小说,就不要糟蹋它们。
如果Sarah想编个破案的剧,那就自己自力更生(自生自灭)想一个吧。
再这么“取其精华、加入糟粕”的“比比谁更辣鸡”式的改编,阿婆的棺材板要按不住的。
翻了一下订了七部,《罗杰疑案》拼了老命都不准动!
俄罗斯改编的5集共250分钟版本已经好得出乎意料了。
演员演技五星在线 。 但剪辑要负很大责,回忆教堂那段使用的太重复冗长频繁, 然后各种支支吾吾 是个牧师有何不好开口压在最终呢?导演和剪辑让这部片子闪亮的演员们可惜了
抛开原著不说依然是烂片一部。编剧对女性的恶意塑造,导演那隐秘癖好的呈现。总之,做作矫情令人烦躁。
韦斯莱咱们不秃好吗。
完全看不下去,BBC最近改编的几部阿婆案件都没了以前的古典乡村味道。不如之前BBC版和itv版的马普尔好看。
回去看苏切特老师去了……
出色的再創作,尤其馬爾科維奇版波洛非常驚豔!比較遺憾的是破案太過依賴波洛的腦補,不夠過癮。
用波洛先生的心理危机说事儿,是大败笔。
一定要避雷的一部剧,能把阿加莎的嫌疑犯罪剧情改编得这么差劲,让人完全看不下去的,也是挺不容易。全剧莫名硬要凹一种侦探老了以后颤颤巍巍的精神状态,其实挺没必要的,而且极大削弱了案件本身的“扑朔迷离”,简直本末倒置。还是看老版吧,这两年被改编成三集英剧的几部阿加莎著作里,这部真的是最差的。
编剧能不能不要是个人就安上老年郁郁寡欢不得志+PTSD人设
我ballball你们,别再为了推陈出新去刻意描绘波洛的晚年危机、他的摇摆和孱弱——这踏马根本毁了这个人物的基石!!!!!!!!
三星-:记忆裂痕与自我认知,尝试用全新角度来书写新故事,但显而易见,剧本本身有问题,实际效果也并不那么成功...
三星给的全是原著,bbc故作深沉,却连基本故事都欠佳
0分,除了丝袜,请问波洛有推理吗?为什么给这么多莫名其妙的人物加戏。让波洛功成名就归隐山林不好吗,非要翻出他的战争创伤,和主线案子有毛关系?看到结尾,发现连原著ABC的内核都抛弃了,整了一个老掉牙的狗血结局,阿婆怕是棺材板要盖不住了
太过强调时局和英雄迟暮,拍摄有点故弄玄虚了
继霓虹之后又一次由衷的发出“跪求不要再糟蹋阿加莎”的祈祷!
bbc这几年翻拍的阿婆mini剧真的一部不如一部,这部拍波洛的简直了,疯狂弱化波洛写成一个垂垂老矣还有点神经质的侦探,可怜的贾普警探直接写死。改编不是瞎编啊,推理部分也很薄弱,还故意弄成悬疑恐怖剧又加上sm元素真的fo。还比不上剧版波洛。好像bbc还签了好几部阿婆小说,估计以后就不会抱多大期望了。
剧情还可以,就是画面有些暗淡,看起来会很压抑。
作为一个推理故事……前两集还是有把重心放在案件上的。嗯,前两集半不错。
加一点老年危机就让人物迷人起来了,故事倒是讲得一般般。
明年再看我是狗【Rupert Grint演技有进步,完全看不出之前他角色惯有的ne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