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上的那一幕看了以后才知道有人拍了这么一部好电影,后来到处找资源也没找到,只看到了花絮.现在的怒江傈僳族人民已经不是那样的生存状态了(很多古老我风俗都改变了),片中的那个村子叫五里村,属于贡山县丙中洛乡,是为了发展该乡的民俗旅游而特意保留的,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新农村房了。
五里村实际上是典型的怒族村子,傈僳族人的房子一般盖的都是茅草,结构也不一样。
傈僳族有几个分支,姓氏大多以自己以前的老祖宗赖以为生的东西有关,比如说打鱼为业的就姓“余”、养蜜蜂为业的就姓“丰”等等,我们怒江还没有以“熊”为祖先的(实际上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是打猎为生的——什么东西都打,不好取姓氏,就以打得最多的鼠类为主,取“褚”为姓的人也很多,甚至有专门姓“褚”的村子)——可能有,但是少吧。
片子还没看完,不好意思再说,欢迎各位朋友到怒江来玩,联系的我拿“吓拉”招待你们。
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平实客观的镜头语言,好像又一次的《蜂蜜》体验之旅。
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就是贴近自然,将镜头放置于最朴实的农民生活之中,展示这片土地上人类最简单的生存模式以及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或许是远离浮华社会的世俗污秽,这类影片纯洁而美丽;或许是反应人类普遍的质朴的生存问题,这类片子真诚而动人。
本片的故事发生地点是云南西北部一个偏远的山村,这里的人们崇拜熊,认熊为祖。
阿迪鲁是村里的组长,年轻聪明,深受村民喜爱,吉尼则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懂事热情。
两位年轻人萌生爱意,但是迫于现实的种种困境未能在一起。
但这不仅仅只是反应少数民族少男少女的爱情片,更多是表达一种人的生存困境和宗法信仰的冲突。
熊、野兽与崇拜。
熊是村人的崇拜,被推上祖宗的高位。
在有两千年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中,祖宗是传统宗法制度的代表,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崇高的地位。
因此,村民们不能杀熊,同时也不允许别人在自己面前亵渎祖宗,将对熊的崇拜融于个人的生活和信仰中,起初阿迪鲁对收购山货的贩子杀熊想法的激动态度就说明了他维护祖宗也就是维护个人尊严的出发点。
但是,熊或者村民眼中的祖宗却极大地损害了村民的利益,攻击牲畜和人、毁坏作物,更严重迫使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片中刚开始不久,阿迪鲁村头偶遇熊和熊进村的戏有趣生动地表现了人与熊的冲突,“熊来了”喊声四起,各家各户关门闭窗,鸡猪乱串,一排鬼子进村景象。
人们一方面畏惧熊,同时又深知打熊是一种违法行为。
于是人熊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第一次展开。
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熊人人因怕敬而远之,它只是动物属性,而不能反抗熊的破坏却是因为熊是受保护的,保护的正是这动物属性的熊。
村民们供奉的祖宗却一再地伤害村民,文化信仰上熊是受他们保护的,可是当两者发生摩擦时,谁来关注这个村民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于是政府的经济补偿和扶持政策成为他们重要的保障。
阿迪鲁、吉尼、爱情。
好看的片子在人物形象上能让观众看到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过程,明显的标志就是改变。
阿迪鲁的身上就有这种改变,从最初的敬熊奉熊到最后的杀熊恨熊,对熊的思想态度因所经历之事而扭转,如不满因熊受损的经济补偿、说服爷爷搬迁受挫、担心吉尼因熊攻击而失踪等等。
吉尼是喜欢阿迪鲁的,漂亮能干的她被村里的光棍惦记着。
她的坚强勇敢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家的责任,她愿意牺牲自己去救哥哥,临走前海不忘还给阿迪鲁买给她的镜子,那个从山上俯瞰阿迪鲁家的全景镜头可以被视为吉尼的主观视角镜头,像是充满深情的凝望和留恋。
阿迪鲁和吉尼是这里纯朴的少男少女,在经历重重生存困境之后都开始褪去稚气的外皮,但是年轻的身体又难以支撑偌大的压力,于是就有了阿迪鲁嘶吼和吉尼赴死前平静的梳妆镜头,画面语言一动一静,赋予两位主人公以成年长大的深刻涵义。
合理是表象,冲突是内核。
搬迁村子有很多理由证明其合理性,如村子闭塞交通不便、新住地方便生活管理、熊的活动对村子带来的影响等等。
世代人们都以熊为伴生活了很多年,他们也猎熊,只是现在枪被收,同时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不准伤害熊。
有些人们很难接受这种所谓的保护,尤其是当他们的生存利益遭受侵害的时候更加激进。
三坡大哥就是片中的典型,当他面对因熊致贫日子而走投无路时,愤怒地拿出藏起来的猎枪,对着村民大喊要去杀熊,幸好被阿迪鲁制止。
我们要问,到底是熊命值钱还是人命值钱?
影片只是以客观地视角去表现,我们没有从中看到任何暗藏结论性的镜头。
碧落雪山值得一看,中心思想不明朗,结局很开放,未来很不确定。
可能正是这样才难得可贵吧。
虽然,当太多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碰上一部没有明确含义的电影,也是需要适应一下的。
这个思想大乱炖里,包括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国家治理和村里传统文化的自治,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神文化与人文化,男与女,城市与乡镇,人与动物,生存与生态,这个单子还可以再细化。
看着这部电影,虽不至于潸然泪下,也是极度心酸的。
我们的村子怎么了?
为什么一条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就这么难找?
这些村民生活在大山里,极度渴望着和外界连通,渴求着外界的事物。
那个两元店里随处可见的恶俗的镜子居然在乡村少女的眼里这么迷人。
为了改善生活,不惜盗采红豆杉的皮。
但是,如果城里人可以随意跳槽,争取更好的生活,为什么村里人求发展的欲望就不可以得到认可呢?
我们还是以一种压制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看我们的农村兄弟姐妹们。
他们认为,志愿者把熊看得比他们这些人金贵。
可能是的。
至少大部分环保主义者就是。
但是他们不得不是。
在这个经济挂帅,发展至上的时代,不能说话的生命需要有人为他们代言。
在这个片子里面,“村子” 可能是弱势群体,但是在这个GDP高速增长的时代面前,所有的动植物几乎都是弱者。
或许这就是片子没有鲜明观点的原因。
现实太复杂,打人的板子无论下在谁的身上都让我们同样不忍,甚至身同感受。
或许最让我触动的是,村里年轻人心里那股压抑不住的出去的愿望。
在这个我看起来的美丽的村子,他们爬到高处,望向远方,无视周围的环境,心里早就出走了。
邻家年轻人频传的喜讯,荣回故里的财大气粗,渴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在在撩动他们的心。
我要是在那种环境,我也会有同样的思想,哪怕就是为了经历过更多的伤害。
我无法埋怨他们,无论是渴求出走,无论是希望把祖宗拉下神坛,可是我没有办法不为这个两难的局面而纠结。
是不是我们保护了人,就不能保护环境?
我以为我在沿海的所见所闻已经解决了我心里的人与环境的难题:所谓人与环境的冲突是一个伪命题,那些癌症村,那些在污染中痛苦呻吟的人们,都说明了伤害了环境,不仅是伤害了未来,连今天都失去。
可是确实还有很多传统社区面临着传统意义上的”人与环境"的难题: 修桥等于开发,开发等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但是不修桥,等于生活不便,等于没有好的公共服务,等于受制于外来的精明商人。
一道桥,几片红豆杉树皮,承载着沉重的时代命题。
还没有多少解决的方案。
刚好看到一篇年轻人重回农村的文章,为了寻求一种理想式的田园生活。
这些单纯的想法,追求自然和生活品质的两全,有没有可能带来一种新的解题法。
或许这不是一两批人重回农村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这些先锋,这个棋局就没有扭转的可能性。
去年,我个人最喜欢的五部华语片是《让子弹飞》、《金城小子》、《钢的琴》、《碧罗雪山》以及《我们天上见》。
这其中,《碧罗雪山》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它在上海电影节拿下了四项大奖,又在金马载誉,然而近一年过去,除了偶尔在报纸上被提及,影片上映之类的事,消息全无。
好在四月时候,《碧罗雪山》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放映,并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再度获奖。
据导演刘杰说,他不愿意吆喝买卖,也难以理解市场规则。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真实现状:一边是好片子无人理会,排不上院线,观众自然就见不到;一边是糟糕的春季档期,一堆破片在狗咬狗,满嘴的毛。
有人会说,好坏不谈,这已经不是艺术片的年代了。
别说刘杰,就是贾樟柯也没用,把戛纳威尼斯柏林轮着上也没用。
持有这般观点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何等偏激狭隘就不说了——因为从没有一个国家的放映体系是用以绞杀艺术片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观众不再信任艺术片,却更愿意相信一个拍小破艺术片的导演能花600万去买鸽子蛋。
很显然,已经不是电影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
电影外边是谈钱,电影里头还是关于钱。
钱钱钱,人心自然不古。
索尔·贝娄曾说:人活着的时候,金钱压在你的周围,就像死了的时候,大地压在你的周围。
拍摄《碧罗雪山》时,刘杰基本处于韬光养晦的一种状态。
他已经不太在意是否能拿奖,或者说送去哪儿拿奖。
他更不在意电影是否能够在边疆少数民族题材里另辟蹊径,是否可以达到第五代以往的高度。
他拿的是国家的钱,说的是现实的事,讲的又是敏感的法。
一般情况下,这必然会促成又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诞生,然而刘杰成功化解了众人的顾虑。
他只是精准地找了切入口,拉上了滑溜索,连接了现代与传统,重写那些快要消失殆尽的少数民族文明。
片中的熊、祖宗和政府,三方构成一个牢固的等边三角,它们制造了一片雷区,随便踩上一脚,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而村民恰好处在中心位置,处处受制,步步危险,他们无法在任何一方那里寻得解脱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碧罗雪山》充满了戏剧冲突,里面还有一条爱情明线,纯洁动人。
然而跟祖宗一样,政府在片中也只是嘴上说说,从不轻易露面。
所以,电影又演变成了人与熊的正面对抗,胶着不下。
与此同时,祖宗和政府还站在了熊那边,简直是不让人活了。
其实在活与不活的背后,那关系到整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一旦他们离开了原乡故土,那么他们还能叫回自身的名字吗?
显然不能。
好的电影不一定要煽情,更不要让观众沉湎在感伤当中,如能带来清醒的感动和真实的触动,那已是相当之不易。
《碧罗雪山》并没有摆出苦大仇深的姿态,来个万箭齐发,批完祖宗干政府。
它只是隐约提到了钱,金钱已经渗入到村子里头,并且开始产生腐败。
即便没有熊的到来,这个村子的躯体损坏,那也是早晚的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不算新鲜,但绝不意味着不用再提。
《碧罗雪山》巧妙地埋藏了多数矛盾,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了爱情上。
它就像雪山下的美丽花环,见证了时间和岁月,慢慢凋谢,守护着那些远去的灵魂。
【玩家惠 专栏】
《碧罗雪山》有一个很诗意的英文名字“Deep in the Clouds”,看看开头就能明白个中韵味: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喜玛拉雅山的余脉,碧罗雪山在云朵之间半掩其身。
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傈僳族族人们在此间采撷、畜养,自足度日,在大山大水里浑然天成。
民风民俗本身就是一个看点,深到云里的是山,深到山里的的是人,深到人心的是信仰。
与其说这电影是环保主题,不如说旨在探究原初信仰准确一点。
【搬演?
】在百老汇看完电影有朋友纳罕:21世纪现代化光芒照四方,还有几个这么原生态的地界?
如果山上真有熊出没,原住村民们应该早就搬走了,那《碧罗雪山》岂不是搬演的?
其实真真假假无谓争辩,弗拉哈迪能搬演个《北方的那努克》名留青史,凭什么刘杰不能搬演个《碧罗雪山》“还原”现实?
【原住情怀?
】影片没有一个职业演员,原住居民演绎自己(或自己祖辈)的生活,即使剧情上有夸张之处,情绪上的起伏跌宕也绝对是对路的。
族民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笃定地供奉熊为自己的老祖宗,他们朴质地相信只要遵循一定的法则(熊只伤害坏人,人要送牛羊给熊以求福)人与自然就能够友好相处。
直到熊生存繁衍的欲求开始膨胀,直到“老祖宗”踏进了人类的村落,直到族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直到自尊和生命在信仰面前不堪重负……人性开始走进困境、生命价值遭到质疑、原初的信仰渐渐迷失、未来陷入不可知论。
他们笃信的天然法则摇摇欲坠,他们终于不得不离开“祖宗”和故土。
【人与自然?
】影片有两个主题。
表面的主题是环保,倡导原生态、保护野生动物,这一主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纠葛;另外一个主题是对生命价值和信仰的探究,弥漫着信仰迷失的恐慌、对现实状况的错愕以及控诉无门的绝望。
这一主题的核心可以延伸到民俗与现代化的对垒,或说个体与大语境的碰撞。
【主旋律?
】看短评里有豆友称本片为“主旋律”,我想“政府的熊”和“熊的子孙”一定不愿意。
人被熊拍了,羊被熊叼了,村民的生活无望了,上头的补贴还迟迟不到,这哪是咱ZF的效率和作风?!
主不主旋律,这事不可言。
【温存还是冷酷?
】影片有两个温暖的点:①小孙女为“留住”爷爷,拿苞谷去喂猪的情节虽说不算是原创,但小女孩温润润软绵绵的感情还是让你没法拒绝;②吉妮和迪阿鲁的爱情纯洁美好,哥唱妹和的感觉小清新不止一点点。
但片子的整个基调还是偏冷的,现实的凛冽呼之欲出,最典型的几个情节:①吉妮的牺牲:迪阿鲁无意间透露:熊吃人,ZF会赔钱。
赔多少?
4万!
这对于陷入困境的吉妮来说无异于提供了一条解决的“捷径”。
想帮助她的人帮不上忙,其他人或袖手旁观或决意牺牲她或只想从她身上尽情攫取,于是,“解决”的办法她以为她找到了,路的尽头她走到了。
面对熊的一笑,是解脱也是欣慰,是最懦弱也是最勇敢,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无用功。
②搬迁的老人:老族长布满沟壑的脸本身就是一幅感人画作,他本身的形象也让人又爱又恨。
他对熊的“愚忠”是导致村民受扰的重要原因,而他对信仰的坚持又让你无话可说。
但到最后,还是那一个坚定的老人,终于也在****的威逼利诱下妥协了。
信仰、家园都渐行渐远,带着草帽的老者,也只能回首祭奠那片收藏了自己一生光阴的土地了。
③女人的命运:无论是牺牲的吉妮、吉妮的嫂子、迪阿鲁的嫂子,影片中所有的女性形象都处于被摆布的弱势地位。
其中两位嫂子基本上没说过什么话,吉妮的话语权也被男性亲属们“剥削”至稀薄得可怜。
族长在政策面前是他者,村民是臣服于族长规定之下的他者,女性又是身负“第二性”束缚的他者中的他者。
就像老族长所说的:女人是地,男人是犁。
身处这样一个有古老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族群中,在现代性的阳光尚未烛照之处,女人的命运也只能是被动等待开垦的土地了。
【半纪录片半故事片?
】我个人给这部片子下了个不甚准确的定义,我把它归为半纪录片半故事片。
影片没有在记录乡土民情、民风民俗上止步,运用大量小景别和主观镜头关注到了人物内心深层的情感浮动。
纪录风格体现在长镜头、实景、自然光、手提摄影上和非职业演员的采用上;而这又无妨抒情性画面和段落的存在;小景别捕捉到的老族长的微表情,小孙女“偷”苞谷时灵动的神气,吉妮面对老熊时超然的一笑,以及三坡叔纵横着老泪为女儿唱歌时涌起的悲凉……“碧罗雪山”和“傈僳族”的意象都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文化符号,或说精神象征。
这个故事不是不可以放在别的时间地点来讲,但是选材此地,除了披上民风民俗的猎奇外衣外,更重要的是它自身的灵魂:雪山的神秘、傈僳族的古老信仰、现代化的悄然入侵、自然界的法则、大语境的规章……这所有的一切恐怕也唯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碰撞出电光石火了。
你在这光辉照映的迷茫里能看到人性的困惑、听见每个人有理有据的辩白,这里没有人是错的,也无所谓对错。
但是毕竟流逝了的东西,再难以觅回。
看了碧罗雪山,多年前的老电影了,没有夸张的拍摄手法,也没有刻意去美化任何一个镜头,就是这样朴实。
信奉熊的村子,却常常遭到熊的侵犯,而他们却不能动手只能躲着,尊敬着他们所谓的老祖宗。
木扒虽无大能,而且常对自己的媳妇发火,可是在媳妇被父亲谩骂无能时却还是出来安慰她,并把自己攒的钱给了父亲,可那是他偷剥红豆杉树皮得来的钱,果然,他入狱了。
为了凑钱保他,父亲将妹妹吉妮许给了他人,不愿从父亲的吉妮决定把自己喂了熊从而换得政府的补贴,临死前的那个微笑,那么美丽,却又那么悲凉。
而她的父亲也因此而后悔,却也无力改变。
我无法评价他们的信仰是对是错,也不能去评价,因为那是自己民族的信仰。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为此牺牲全村的利益,政府让他们搬迁,并未让他们对熊做出什么不敬的事情,可老祖却那么固执,若不是负责人警告他们若不搬便会杀熊,我不知道老祖是否会一直坚持下去,哪怕有可能牺牲更多人?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的确需要传承,需要尊重,可这不代表每一样都需要坚持,也不代表这些规矩是死的,希望每一民族的文化都能得到正确的流传,而不是死守不合理的规定,害人又害己。
电影海报
加班干活之余发现豆瓣有上映这部电影,时间刚刚好,就匆忙订了晚场票,好似冥冥之中有指引一般让我有缘看了这部好电影,全片绝大多数都是用少数民族方言对话,这些充满独特韵律的语音,没有造成观影的困难,反而以一种艺术性的表达诠释了人性的相通之理,从互生情愫爱人间的对话,到老祖爷爷虔诚的祈祷,无不让人共鸣,剧情充满无奈,大到整个村落要搬迁响应保护野生动物政策,背井离乡,小到个人无力拯救爱人,阴阳两隔,空悲切,村落个人都因为自身有背负的历史及家庭使命感而备受煎熬,无奈于历代供奉的熊伤畜伤人,无奈于夫兄离家嫂子不易,无奈于兄长坐牢嫂子邻产,无奈于现实沉重勇气微弱难以破茧,祖先爷爷父亲兄长哪个能够舍弃,哪个不是如山一般在心头,最后的搬迁说明国家政府之于家庭个人的地位又要高上一级,个人是独特的生命体,又是家庭民族国家的一份子,受限于自身的角色定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现实无奈,如何平衡这些矛盾因人而异,结果也自然各有不同,只能说自己的路靠自己走出来,就像我半夜写影评差点睡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妥协性,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至于结果其实并不重要,能够体验这些个无奈也是人生的成长记录,作为一个感情动物,我欣喜于能够感知这些个现实的无奈,它们提醒我正在这个广阔的世界自然的前行着,有过去的脚印,有未来的目标,更有那肩负的使命和无所畏惧的双脚,做个好梦,明天依然精彩,爱生活,爱家庭,爱自己,爱你的那一份永远不会少,晚安!
BearBear is the forefather, Lisu live in the mountain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with the ancestor's bless. You can't live without your father , forefather and grandpa. They'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family and " life".LandMountain god will tell you that " All lands need plowing". However, the land is not free,the bride price is too high to afford(why?), every family has some debt(the castles), but castles had been eaten by bears gradually,so men can't afford " lands". Rich - the standard about " life"Some standards and rich guys from outside came in, Lisu feel like that they have so little money that can't bear the " life". And the government puts,"to make village accessible to tourists by infrastructure ,your life will be much better. " When and How, standards about life has been changed?Destiny"Like spring breeze brings out buds." Everything has its position and destiny in the Lisu belief. But are there really something destined to happen? Undeniably,there are also some causal reasons to make life what it is. The bears eat fruits , unfortunately with some "bad guys" poaching and stealing trees to satisfy some foreigner's needs , the fruits for bears became less and less ,and the forefather came into the village to find something to eat. After many times "bad guy - rich guy - bear "loop, the family became poorer and poorer ,lead to such " destiny" to sell Jini.LifeAccording to
该片以爱情为主线,家庭、族群、国家、宗教都在这个小社会中交叉上演。
其实仔细想一下每个人物后,才发现他们的立体与丰满,所以决定单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这部电影。
全片90分钟,除去迪阿鲁和吉妮两位主角外,还有百岁老人多利拔、吉妮的哥哥木扒和爸爸、阿达等4、5个个性鲜明的配角,加上一些边角人物、群众演员等应该有15个左右。
整个人物关系总结起来,其实是1个物种(熊)+3个家族+1群政府之间的爱恨情仇,利益纷争。
熊是类似于图腾之类的东西,作为村里的祖先,为人们敬畏和尊重,全片实际出现过3次,第1次是迪阿鲁在村口偶遇,第2次是阿达盗红豆杉时,第3次是吉妮寻死时。
喜欢第1和3次的熊镜头,迪阿鲁碰到了一只饥饿的熊,却用装死躲过一劫;吉妮看到3只玩耍的熊时脸上的笑容,那一掌下去的结局因嘴角的笑容让人更加心碎。
第2次至今有疑惑,其实有被误导,以为阿达最后是去卖熊胆了,可能导演是暗合熊会惩罚坏人这一爷爷的思想?
迪阿鲁的家族中爷爷是村内权威级的人物,爷爷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能从无数个苞谷中发现少了代表一年时光的苞谷粒,爷爷在解决村内纷争的时候运用的是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充满了自然的哲学,虽然导演从剧情需要或自我角度等方面,削弱了爷爷的魅力与感染力,但一个族群中,这样的人是平衡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支点,虽然他也有缺点,虽然他固执,虽然他也有做错的时候,但他德高望重,是族群的灵魂人物。
吉妮,对你,爷爷内心一定充满了内疚。
爷爷是有原则的人,百年的岁月在爷爷的拐杖和宽大的脚趾间流淌,迪阿鲁该犁的地也许是吉妮,但爷爷觉得还可以等等,爷爷不想要家庭散掉,如果迪阿鲁的哥哥死掉,那迪阿鲁就该去犁他的嫂子,这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族的延续。
迪阿鲁是爷爷的接班人,按照理想的轨道,如果村子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迪阿鲁会运用和爷爷一样的智慧去保护村民,敬畏祖先。
但是时代在变化,虽然只有一条滑索与外界相连,迪阿鲁也在更多的与社会接触,并带来了镜子、梳子等外界产品,迪阿鲁的心中是年轻的声音,关于祖先的疑问,对传统的无力反抗,对政府补贴的无力。
迪阿鲁是善良的,他更多的在接受社会给予的;迪阿鲁是温顺的,他在家族的权威下放弃自己爱的女孩;迪阿鲁也是聪明和强壮的,他有面对熊的沉着冷静和对待无赖阿达的强硬。
迪阿鲁代表了我们这个国家中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子,他们流着传统的血液,在现代的光怪陆离中艰难的决策,时代的变迁,促使一代人滚滚向前,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习俗究竟能否在另一个地方得到传承?
搬迁,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自然,而人终究要被集中在水泥混凝土的森林中独自存活?
有些时候,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屈歪了某些自然规律?
如果说爷爷是主流与高贵信念的代表,那吉妮的爸爸就是平凡人的典型形象,他有利己的狡黠与朴实的快乐,他是全片的亮点人物,但我没能记住他的名字,很多笑点都来自吉妮的爸爸。
他虽然珍惜自己的财产,但他知错,会贡献自己的羊给祖先,他有敬畏心;在常规纠纷的处理上,服从族群决定,背了牛肉回来,虽然埋怨媳妇,在木扒拿钱出来后,又可爱的不去卖牛,让大家把肉全部吃掉;在儿子身陷囹圄时,虽然痛苦,但依然毫无悬念的要牺牲掉自己女儿的幸福,当然,不否认他是善良的,他也曾试图让吉妮和迪阿鲁在一起,也硬着头皮作为女方家去男方家提亲,但是要15头牛呢,爷爷是个每天坐在火盆前的人哦,爷爷可能真的是有心无力的。
吉妮的爸爸结局很惨,由一个儿女绕膝的幸福老人变成了孤独的人,他最后抚琴独唱那段让人黯然泪下。
木扒作为他的儿子,是一件合乎逻辑的事情,所谓“言传身教”,木扒身上有更为严重的自私性格,算是片中的反角之一,不招人待见。
木扒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与迪阿鲁不同,迪阿鲁是家中的二子,较之更温顺一些。
木扒很会利用自己的男权优势,对妻子和妹妹的各种辱骂都理直气壮,在老婆怀孕后才态度缓和起来。
木扒安于男权至上带来的特权。
吉妮,善良、美丽、勇敢的女孩把主角放在最后写,隔了几天再品味,虽然是个悲剧,发现吉妮传递的永远都是向上的精神。
在一个族群里,她遵循传统,用自己的技能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个时候,她是好女儿和好妹妹,似乎要沿着既定的轨道走下去;在与迪阿鲁对唱山歌时,她是敢爱敢恨的姑娘,她确定自己的爱情,拒绝不爱的人,并最终坚持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吉妮在无法改变传统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在她心里,那是对得起爸爸、哥哥和自己的一条好路。
吉妮有反传统的心,但以她个人的力量,无法对抗这所有的状况和复杂关系。
吉妮似乎有很多选择,而只有这一条是真正听从自己内心的。
虽然最后发生变动,4万元钱也不一定能拿到,但是吉妮的微笑永远的留在了大山里。
爷爷、爸爸、迪阿鲁.......你们所有的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都没有吉妮勇敢,也许吉妮的死是无为的,但她对每个人的触动是一生的,愧疚也好,后悔也好,在吉妮的微笑中,活着的人需要好好把握生活。
完
有一部国产电影,在国内外斩获了十几项大奖,却拍完两年迟迟未能上映。
甚至连导演本人都拒绝公映,因为知道市场不会买账,想给自己的电影「保留一点尊严」。
在一家发行商的坚持下,影片才最终上映。
没想到的是,场场爆满,好评如潮,从春天一路加映到了秋天。
最后这部300万的小成本电影拿下2100万票房,豆瓣打到8.0。
《碧罗雪山》(2010)
被称作是主旋律导演刘杰执导,广西电影制片厂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
意外的拍得颇有反骨,不仅不够主旋律,甚至还把很多人不敢说的话都拍了出来,难得过审。
故事发生在云南怒江,碧罗雪山脚下的一个傈僳族村子。
原始村落一边需要接受国家的帮助和号召,步入现代文明,一边又被要求不能破坏生态。
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全都成了国有财产,生产劳作处处受限,越来越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蓄势待发。
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的信仰和切身利益之间的冲突。
村里的人把熊当做圣物,自认为是熊的后代。
人敬熊,但熊却破坏庄稼、咬死牲畜,甚至伤人。
被熊抓伤的人在村里根本抬不起头来做人,因为「熊只伤坏人」。
村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老对此深信不疑,村民们敢怒不敢言。
偶尔喝醉了酒说出老熊不过是畜牲的话,第二天酒醒就吓得赶紧送一头自家的羊上山给熊赔罪。
他们心里也无法确定老熊是不是真的掌握村落命运,但他们确定的是:老熊不能杀。
以前隔壁村子的人来杀熊,他们不让,现在自己深受其害,想杀了,国家不准。
政府没收了村民们的猎枪,于是每次黑熊袭村,大家只能躲在家里眼睁睁看着。
事后找政府索赔,一只羊只值一百块。
当然,政府除了替熊考虑,也替村民考虑了。
要求村里的孩子必须上学,但又说数量不达标,凑不够10个孩子没法请老师;想给村子修吊桥,但环保志愿者们说,修了桥会有很多人来旅游,会破坏生态。
所以一搁再搁,村里还是只有一条溜索能和外界联系,村民们还是连汉语都听不懂。
唯一的办法是,搬迁。
但长老不同意,他不愿意离开这个世代居住的地方。
每次政府请人来游说,他都答非所问,避重就轻。
最让人唏嘘的,是里头的感情线。
吉妮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谁娶她需要给20头牛作为嫁妆(普通姑娘15头就行)。
她和长老的孙子迪阿鲁互相喜欢。
但迪阿鲁的老爸和哥哥出去缅甸打工,多年没有音讯。
按照村里的习俗,哥哥如果去世,迪阿鲁必须娶自己的嫂子为妻。
吉妮的哥哥木扒,为了生计偷扒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红豆杉的树皮,被抓进了看守所,只有补上「赃款」才能减刑。
长老反对迪阿鲁娶吉妮,吉妮的爸爸只能把吉妮卖给村里有名的烂酒鬼。
吉妮不愿意,在某天清晨盛装打扮上山找到了黑熊。
表情从一开始的害怕,到突然露出一抹微笑。
因为老熊要是杀死了人,国家给赔4万块。
但迪阿鲁去乡里索赔的时候,负责人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总得有证据,最要紧的还是从山上搬下来吧」。
在这里,熊比人金贵。
最后,长老终于同意村落搬到山下。
整个片子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平实得像一部纪录片。
但派爷看到最后却久久不能释怀。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吉妮最后的笑容令人心惊。
因为这个故事无法追责——村民们坚持千百年来的信仰,不愿离开故土有错吗?
环保志愿者想要保护生态有错吗?
政府想让村落接受现代文明,想保护珍稀动植物有错吗?
好像都没有,但它们揉在一起,却又好像哪里都不对。
情与法、情与利、现实与信仰、固守与离开几乎都是悖论。
电影很现实,但现实比这更夸张。
电影里所有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原住民,几乎都不会说汉语,拍戏全靠翻译领会导演的意思。
刘杰给他们一天一百块报酬,差不多是很多人家一年的收入。
但即便这样,也有很多人不愿意拍,因为觉得害怕,且钱在当地用处不大。
饰演吉妮的娜真叶从来没有坐过车,也没有看过电视,第一次听说有人要让她拍电影,吓得哭着跑了。
剧组收工后几个月后,娜真叶就被哥哥嫁出去换了钱。
2010年,刘杰把她接出来参加上海电影节之时,她已经有孕在身。
是的,在这个年代,还有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需要拼命迈向文明。
我们惯常的思维是,文明总归是好的。
但《碧罗雪山》抛出了一个疑问,原生态和现代工业是否真的能和谐共存?
外面的人把红豆杉变成了珍惜植物,却要让从未享受过工业成果的原住民承担后果。
文明成了最好的遮羞布。
吉妮和迪阿鲁去乡里了解木扒的情况,主任说国家还给发了救济物资,「你们居然还有脸来领?
」吉妮和迪阿鲁羞愧的低下了头。
我们在原始的愚昧与现代文明间进退失据。
当世代刀耕火种的地方被现代文明所波及,里面的人将无法自处。
有诚意,有相对完整的故事结构,指挥一群不懂汉语的演员本色表演到这样的程度,导戏的艰难可想而知,值回票价。但是冲突虽然出现在合适的时候,但是冲突本身写得不够好,情绪还没有被调动起来,女主角就做出了极端的选择,缺乏合理性。剪得稍微有点急,即使廖庆松挂名了也不行。林强的音乐很平庸。
吉妮最后的微笑只有那么一瞬,我却难受了许久。愚昧的信仰和傻逼的政府才是最坏的黑瞎子
这片适合自己安安静静的看,有点闷,但是对于村民们过江溜索的镜头记忆深刻,宗教与法律,落后的村庄与现代社会的交集,志愿者不是来帮我们的吗?他们不是帮我们,他们是帮熊,最后村民搬家,老妪看着天空,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冲突现状
广西电影厂
分数给傈傈族土语和怒江风景。电影语言极其贫乏,对政府刻画极其刻板且相当多莫米奇妙的暗讽,那个时间段真的是逢搞文艺创作就是要黑体制,关键是又黑不到点上。
老熊、祖先、政府三角恋,苞米、镜子、铁索矛盾论。山中的男权与平实,山外的欲望和自由,2010的傈傈族是改革开放浪潮中最后的余波。能把片子拍得这么闷也是没谁了,科长好歹都有怀旧劲曲和霹雳舞。7/10
拍得太原生态,看到快睡着,好题材也可以用更引人入胜的节奏引起更多的关注呀。
流泪了两次。。一次是为嫁女儿的妈妈 一次是为女儿失踪的爸爸。。。把56归1真的好勉强
在不带主观情绪的严肃纪实与纯个人情感的宣泄中摇摆不定,有点尴尬!
山神的无奈
祖宗,政府,黑瞎子!
电影里傈僳族的形态和境遇好比一百年前的汉族。作为观影者,我们究竟是和西方观众一样作为“他者”,还是和片中鲜少出现的操他们听不懂的普通话的公务员们同属于“你们”,抑或这过了一百年的我们依然还是“他们”?尽管导演避免介入,但叙事还是流露外来视角,且隐喻重重。文本意义大过影像意义。
和将近8分的高分相比,象飞机场
吉妮望向熊的那一霎那,眼神中流露出的情感,太残忍了。果然悲剧更深入人心!
有点浅薄
复杂的题材被处理得如此得当,情与法、信仰与现实,以不断冲突设置困境并循环往复,力道很足。愚蠢而又不顾一切的爱情啊.....
让我想起正在读的《萧萧集》里《萧萧》《三三》之类的小故事,只是所有的喜怒哀乐在沈从文那里都是天经地义的,而在刘杰的电影里,充斥着情与法、情与利、现实与信仰、固守与离开的悖论。
意图很巧妙,只不过重点太多,导致节奏失重,结构散乱。看了这片,更觉得在中国拍真实人的生活,只有非职业演员才是有希望的。
后悔没好好看。。
最近看过的最好的大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