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提醒我们“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认识你自己。
可是,这种自己又是怎么样的自己?
认识了自己,我们又怎么面对?
园子温的电影总是在一种很极端的情况下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又给我们一个答案。
在《纪子的餐桌》,他问出了这个问题:我是谁?
纪子是谁?
光子是谁?
久美子是谁?
由佳是谁?
当那个储物柜被打开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记忆原来不过是那么的虚假,那么的脆弱。
当陌生人希望你成为他的家人的时候,你又发现自己的记忆是那么的平凡,那么的恶心。
希望成为的人和真正的自己之间的差距让人绝望的时候,我们又会选择什么?
我是谁?
就人的同一性问题来说,我的同一性在于我的理性,或者在于我们的记忆。
这些问题都是无所谓的,而真正有问题的是意义本身。
我其实不是任何东西,而仅仅是一个意义。
我是对于他人的意义,也是对于我自己的意义。
不一样的眼中,我具有不一样的意义,我也是不一样的我。
我根本就没有同一性可言。
我是意义。
海德格尔说过,一个人的死亡就是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就是这样,纪子,久美子最终放弃了自己,放弃了“我”,成为了意义。
而迷茫的由佳只有继续寻找。
想成为一个人,一个不同于现在的自己的人。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成为另一个人去活着,然后去死。
这样是美的,是真正有意义的。
纪子和久美子,对于她们来说,并非因为疲倦而选择成为彻三的家人。
而是这种重新回归家的温馨的爱的力量,最终成为了这个粘合剂。
虚情假意扮成一家很变态,优香的校服短裙,穿无袖躺着的纪子和久美子的双雄以及粉嫩皮肤和嘴唇,黑丝美腿让人好激动,可是竟然不露出!
在咖啡厅和彻三见面的那个男人在《爱的曝光》里演0教会首脑,小眼鸡蛋脸,一脸欠扁的样子,那些骗子真可恶害人家破人亡,多亏了优香的请求最后纪子恢复了自己的身份,铁石心肠的久美子成了她死去的妈妈妙子,假的家庭变成了真的新家庭,可是优香又穿上纪子的衣服走了,又走上冒险的道路或许之前的灾难又重复发生,人啊身在福中不知福,太不知足了。
舒适区观影。
只要有以女孩子为叙事中心/贯彻复古慢节奏质感/放入大量思辨类的对话或独白几者其一就已经落在好球区,再来点神秘主义大概率我就被套牢了。
莫名很喜欢这样分章节的结构,看似各自散落实则千丝万缕并最终汇流,像碎片化解谜又把作为故事侧面的每个角色打磨得发亮。
剧情里的呼应和暗示很多,几乎每一段情节都可以与角色的核心诉求或境遇相连,也可以说叙事做得相当圆整。
说是好一口神秘主义,但其实不喜欢日本人那种过度咀嚼和为之着迷的态度,好在片中的生活与荒诞把它冲散了不少。
一直在揣摩妹妹说“在我看来你们都是狮子”为何意,也许是她作为最敏锐的观察者,发觉表演者和布局者双方都为了个人的目标身不由己,看似献祭的举动也只是一样逃避痛苦,于是首先放下这无谓争执。
久美子生来便戴上他人的面具,演戏于她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也是终将切断的锁链,只是不一定用杀生的刀。
纪子花两年青春出走完成对原生家庭的叛逆,最后通过精神上的归乡补完这个裂隙,像是一场整合阴影的自性化旅行。
优香以透明的心接近和理解他人,在完成对过去的巡礼,看清一切本就面目全非后踏上了那片谁都未曾涂写过的空白未来。
个人最喜欢的结局。
彻三则是那个最无能的人,无力理解女儿,无力挽救妻子,在失败后的努力中挣扎,然后某种程度接受了失败,也获得了赦免。
也许这部电影的本质是一次很美的破茧与追寻,有彷徨与虔诚、痛苦与慰藉,东拼西凑却幸福无瑕的家庭,流浪猫般相隔着千里抱团取暖的网络社群,互不相识而自成默契的月台集体自杀,既奇诡又朴实,看似冰冷又以血肉刻成。
这部电影的爹makesme有点应激,擅自期望擅自想象,觉得这是个美好完满的家庭觉得这个家的人很幸福孩子很快乐,实际上自己什么都没做,女儿能够模拟出他的行动,他却无法预测女儿的行为,因为他的目光从来没有落在真正的这个人身上而是永远落在自己的想象里。
什么都没有做却强加控制欲,一旦不顺他意就恼羞成怒涨红脸发疯。
我真的好害怕,好像那天晚上。
爹不会自杀,因为爹没有感受过那种潜移默化的……。
告诉你忍耐,你不对,你不要去做,你不能去做。
爹只会打人,发疯。
或许已经不是沟通或者人之间的理解造成的家庭悲剧,不如说这个原因还挺阳间,因为仍有转圜余地。
而是没有沟通这个前提。
因为在大部分的东亚家庭里,爹和其他人隔着一层厚厚的墙壁,是他自己造的,上面画着自己喜欢的漂亮幸福美满的风景。
墙壁后面大家自杀的自杀发疯的发疯,如果让他窥见一斑,他还会责怪你为什么破坏了自己的美好家庭。
当初完全是怀着看恐怖片的目的找到这样一部电影然后看的,看着看着却发现是一部典型的日本文艺片,幸好我是喜欢看文艺片的人,不然在发现总时长接近3小时,一定会果断点右上角。
一部这样时长的电影其实是略显枯燥的,但是刚好,就那么巧,打中了当时我心中的疑惑:怎样才是做自己?
看着纪子不断扮演别人,看着那些出租自己扮演别人的所有人,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年龄段,不是只有我才被这样的问题困惑,所有敏感的孩子都会。
关于剧情我并不多讨论,我只是想说最后一幕,当纪子在床上醒来,睁开眼,出乎我意料地说出那句“再见了我的少女时代”时,我真的是被击中了心脏,眼泪顿时就掉了下来。
我想,人都是这样,在经历了困惑之后,终会长大,坦然坦荡地对自己说,再见了,我的少年时代。
这部片子我是当做恐怖片来下的,可是看的过程中并没有觉得一丝的恐惧,反而是思索占据了大部分脑海。
总觉得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充斥着整部片子。
成长,青春,发展时期男人对家庭的忽略,亲情丧失后的渴望,我们是谁,......等等的这些全部都有迹可循。
纪子在网站上认识久美子。
网站上的纪子叫光子。
她加入久美子成立的公司,售卖着亲情和演技。
真实的家庭中总有着吵不完的架和种种难以释怀的不满,但是演绎的家庭却始终如自己所愿那样完满和和睦。
这样任谁都会沉溺其中的吧。
于是纪子变成光子,在一个个家庭之中笑得那样灿烂,以至于当真正的父亲出现时都不想去面对。
这样逃避着。
我叫光子,所以我不再是纪子。
纪子大衣上的那根线就是我的脐带。
我是从纪子身上挣脱出的真实而叛逆的灵魂。
我改了名字。
我敢说出纪子从来只敢藏在心里的真实感受。
这样自我催眠着。
于是纪子就真的可以变成一个新的人——没有家人,却可以跟所有人都是家人的光子。
纪子的父亲调查自杀俱乐部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回答:“不是每个人都会自杀,只有当角色和情节需要的时候她们才会死。
”那么她们究竟是活在谁的剧情里。
谁是导演。
谁是编剧。
谁又是演员。
最终的我们,到底是活在谁导演的情节中,我们的名字是否真的可以决定我们在这场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到底是谁。
有一点拖沓,最后到结尾都有点坚持不下去。
"我介绍我的人生只需要三十秒" 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属于自己的特定角色,如果没搞清楚自己的角色那你就要犯错。
多数时候我觉得费解,那个才是我?
是在熟人面前活泼开朗的我,还是独自一人又丧又悲观的我,还是在陌生人面前害羞寡言的我?
感觉哪一个都不是我,什么都不扮演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突然想起来双重人格这部电影,原本的人格会未来适应社会而形成另一个人格。
怎么样才能时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犯错呢,这是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我知道你的所有事,但你自己知道吗?
我们无法彻底的扮演自己,于是出走,成为一个无名者,按照顾客的要求,扮演妻子,女儿,妈妈……最终忘记自己,在另一个身份中倾注悲喜,感情满溢,眼泪就流了出来,感动了自己,但是,我是谁?
<图片6><图片7><图片9>我编造我的过去,伪装我的生活,那么我身边的你呢,是真是假?
一切都是编造的,这不是很好吗?
有人杀人,有人就要被杀,有花,就要有花瓶,有狮子,就要有兔子……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有人去扮演,所以,我们要不停的转换,去感受彼此,这就是生命的圆。
<图片10><图片11>好吧,你们都不想当兔子,那么我来。
想起《丹麦女孩》中的那句“我穿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做的都是莉莉的梦”,我的姓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内心,我会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哪怕你要我演绎死亡。
<图片12>
但是,你,找到自己了吗?
不喜欢这部片子。
因为亲情冷漠就离家出走,换了一个新的身份在东京重新生活,搞得母亲自杀父亲失业,还去从事一种类似应召的,给别人装闺女的职业?!
这个逻辑……还有那句「你跟自己连上了吗」也是扯淡,片中的纪子分明把过去的自己抹杀掉了啊,怎么好意思再说这路话?
浑蛋嘛这不是!
此外, 我其实不太喜欢这种园子温,装逼嫌疑严重,反父权也是你,抨击家庭也是你,看他这路片子时就特像看巨婴国的感觉,极力想抹杀过去无能的自己,仿佛自己生下来就是一身荣耀,然后说着没人听得懂的艺术理论,末了还朝你投去鄙夷的目光。
反倒是《地狱何其恶劣》、《东京暴族》那类的片子更吸引我,我曾经一度以为他是日本的彭浩翔呢……其实,《庸才》和《反情色》也不错的说。
我看内个纪录片《园子温这种生物》的时候,生理反应跟看《巨婴国》时完全一样,十分不适,特想骂街,而且心疼我的时间和钱。
纪录片里的园子温有几次画画的场景,画分镜我就不说了,毕竟姜文画的分镜也不怎么样,但丫内油画吧,分明就是往画布上抹颜料嘛!
这他妈也叫艺术?
那我们家胡同口儿刮大白内哥们儿不成大师了!
总之,我不喜欢这个片子,更不喜欢这样的园子温。
【3星】1、这两个女主刷完牙睡在一起的时候,感觉既有青春感,又有很油的感觉。
说的话是文艺的,但又觉得道理不强2、日本人的家庭观念比我们更强,这又是一个不顾家的丈夫带来的悲剧的故事,两个女儿离家出走,妻子自杀,他自己就是一个小镇上的记者,天天报道小镇上的一些小事、看起来温馨的破事3、①纪子,又叫光子,穿着很土、戴着椭圆形塑料外框眼镜的姐姐。
②彻三:那个失败的丈夫,小镇记者。
③优子,优香,纪子的妹妹,也去了或许是邪教的自杀小圈子,或许不是?
因为毕竟纪子没自杀、没死④妙子,久美子:带领着纪子和优子揽业务的女头头,从小被母亲抛弃在54号储物柜,才生下来3天4、“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
日本人活得很痛苦吗?
家庭在一起互相摩擦,血脉让他们太紧,只能互相伤害5、“我想重新开始。
”这父亲说了几次,男人都喜欢重置重启吗?
划过的痕迹永远都在,不会消失6、唉,整体来说就是节奏太慢了,有一点文艺和诡异的感觉,2h40min太长了,两倍速都无聊,而且这气氛还催眠,然后剧情也没啥很大吸引力,两个女主虽然不错,但是这种丧丧的,随时都可能自杀的感觉比较压抑,还有日本人表面上的太过客气
(9.1/10)哭得不能自已,或许是园子温最佳?哲理型情节剧,新浪潮的方法混搭上日式小清新美学,观感绝佳。表层表达的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和青春的叛逆,深层还是在谈哲学那一套。人可以彻底斩断自身与家庭的联结,成为符号的容器,轻松地扮演他者。但结局如何呢?园子温给出了两种归宿,是重回象征界拥抱秩序,还是走向实在界的空无?或许人们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园子温小时候一定很缺爱。
我想我连上这部电影了。
我好像不是第一次听这样的故事,但还是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想起初中老师说过的一段话“你装着学习,装久了自然就成了”纪子可以装做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也可以装作顾客眼中的家庭成员,区别在于什么呢?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我选择,但其实后者也并非他的选择,和前者一样是在指令发出后遵循的行为,即使骗自己是自我选择其实也殊途同归。那么她在意的到底是什么呢?遗忘痛苦,人们想要的都只是遗忘痛苦,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的现在都是这样,人类所带有的这份情绪系统注定了人们只能在天平的两段不断累加砝码直到天平崩坏,我好像可以理解想要忘记痛苦的人们了。忘掉过去,重新开始,可笑又可爱的人类,可悲又可怜的行为
7.形式上结合了舞台戏剧装置与超八纪实感,以富有漫画和特设感的喜剧与cult性,将人与人之间纠缠于卑微欲望的琐碎关系,通过夸张的戏剧表现和血腥暴力在社会喧哗与躁动的问题意识中表现了出来。影片在一个相当于罗生门三段个人视点相互角逐之中,对比出了一个当代日本社会核心家庭的心理状态,当然还是续前作《自杀俱乐部》的再探讨。
生存在于呼吸,但是呼吸并不是为了生存,我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让我感觉存在。【纪子】
不懂
《自杀俱乐部》另一面,主题说得更白,也铺得更开。生命是圆,死即是生,离开就是重聚,循环往复都从扯一个线头开始。
昏昏欲睡
看了一半
相比园子温其他电影的直来直去,这部看得我有点闷啊。。。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想用点写实的手法 又想用多线叙事 结果没讲出个什么所以然 要说意识流 镜头画面又没那么美 不管男的女的纪子这子那子的就是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絮絮叨叨 二倍速看完都难受。
是在下浅薄……
不甘心在「小池塘」的「大鱼」最终迷失在网路这个畸形的空间内,「说谎」/「讲故事」是一种逃离世界的方式,青少年敏感又无奈的体验本身就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逆淘汰」,这样刺痛的「失常」是非常好的艺术创作题材,偶然也可以刺激一下已经麻木的心灵。
真恶心的电影,倒胃口
神经
中二病的终极病症
主体消失之后的世界,情感也是便利店快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泪,在自己的生活里厮杀。兔子用来出售,狮子只会猎杀。“心是一只杯子,感情装多了,就会溢出眼泪。”
很园子温,群像、冲突、少女、颓废,出走的她,我没有我,成为他人,戏梦人生。然而以为的血腥大尺度clut片结果却是致郁小清新,多少有点幻灭,另外文艺片真的... 太闷了。
1.32到0.97的分数,无头无尾纯叙述,学谁不好学我最讨厌的情书,首先我抱着看园子温的心态点进这部电影,接着耐了两个小时的性子以为会在结尾彻底爆发,把他的血暴镜头都展现一遍,结果却是大失所望,我只看到了几个精神病和毫无内容的口嚼叙述,大量的自白和人格扭曲,真的给我听麻了根本不想听,别学人家了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