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北影节第一部电影,下班了赶过去还是迟到了。
看到达尔瓦精致的少女面庞一脸冷漠还以为是个叛逆少女,同学嘲笑她穿的像奶奶时还以为是因为贫穷。
剧情展开时才知道是错爱的父母关系造成的。
最震惊的一幕应该是少女穿着粉色羽绒服去探监,但是看到父亲出来时马上站起来脱掉外套,露出成熟的露背蕾丝装,那一刻不由想到,这个孩子到底在怎样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长大,承受了多少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又错过了多少童年快乐。
引起她心理转变的应该也是在探监中,父亲的道歉,让她心里筑起的关系信念之墙破裂了,尽管其他人也有议论劝告的声音,但是她一直深信不疑的父亲的态度对她影响才是最大的。
看到她逐渐融入同龄人的生活,接受与年长男性的正常相处,自己选择衣服和发型,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法庭,为她开心和感动,为她遇见的善良之人感到幸运。
希望她以后能回归少女的生活频道,重温童年。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意义,让我认识各种人生。
达尔瓦是我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作品,整体的观感非常惊喜,超出预期。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混乱喧嚣的场景,警察闯入这个“家庭”,强行带走了男子。
因为观看之前大致了解过一些内容,知道这是一对父女,但是在开头的这场打斗戏里,达尔瓦一直叫喊父亲的名字,事后我回忆起来,这部片里她是否从未称呼她父亲为爸爸。
喧闹之后就是一段检查戏,达尔瓦身穿不合时宜的服饰,即使在医生面前也拒绝脱下,从这里开始到打人事件之前,她整体的身体语言都是紧绷的,不像一个小孩,而像个突然被抛入陌生环境的成年人。
这一点个人认为是很巧妙的,导演确实思考过一个远离常识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离开她所熟悉的环境可能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她会佯装冷静,会不安,会假装服从。
即使父亲被逮捕,达尔瓦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按照她父亲所培养她的那样生活。
这个时期她自己是没有理解到她身上发生过什么的,她跟心理医生的对话直接表现了这一点,而导演把她置身于好几个基本是同龄人汇集的场所,比如收容所和学校,通过对比,体现出了她的异常。
我很喜欢的一点就是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社工,很难说他们在达尔瓦认识自身,重建自身生活秩序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决定性作用。
很久之前修读过一部分社会工作课程,从这个方面看的话,本片中的社工真实地过分,毕竟大家都不是超人,这只是一份工作。
他们有在帮忙,但是这不是一个温情的小孩受到成年人的伤害,于是用另外成年人的包容和爱解决一切的故事,这样就太俗套了。
本质上来讲,这是达尔瓦离开父亲的控制,自己第一次地去思考自身问题的故事。
她曾经对她父亲教给她的一切深信不疑。
但是通过与同龄人相处,在收容所生活,她自身对于她父亲的教育产生了疑问。
夜晚用手电筒在被子里悄悄观察自己的身体那一幕可以说是非常精彩,她在恐惧同学口中提到的病,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的身体,这是否是她第一次具有所谓的身体意识?
视觉效果来看,被子隆起的部分好像一个发光的蘑菇,又像一个小小的帐篷,在没有其他光源的夜里是如此的显眼。
题外话,光这个意象在本片中的运用可以说是十分明显,基本到了导演想要表达这个孩子的思想在发生一些转变,但是又不想絮絮叨叨直接讲出来的时候,一些光就会出现。
比如夜里观察自己身体的光亮,在车后座闭眼时候脸上移动的光斑,缩进衣柜睡觉时候缝隙里的光亮。
达尔瓦的一切认知基本都由父亲构造,被强制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后,通过心理医生与社工的言论,自身在与同龄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疑问,最终好不容易见到一面的父亲在她面前认罪,到这里为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如何使旧理念倒塌”的逻辑链条,以达尔瓦把出言不逊的同学暴打一顿为标志。
但是问题在于,认识到了旧理念的歪曲并不意味着已经准备好了面对新的生活。
可以看到的是在收容所的朋友萨米娅要去新家的时候,达尔瓦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倒退。
她重新穿上蕾丝服饰打扮地像个成熟女人,不拒绝年长的孩子超越边界的亲密,甚至于向中年男社工示好。
这点也是十分现实的。
实质上在心理问题的康复中,倒退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强奸案的受害者是儿童的情况下,存在一定可能,受害者在此后也无法处理自身亲密关系问题,遇到刺激便习惯性其转化到性缘关系中去解决。
达尔瓦在片中的表现就属于此类,很大程度上她很有可能难以分辨年长男性的情感。
爱不止一种形式,可以是友爱,关爱等程度较低的善。
如男社工愿意开车接送她,愿意陪她学习,她沮丧的时候会拥抱她。
但达尔瓦此前并没有任何面对这类复杂问题的经验,缺乏分辨能力的话,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她可能直接把男社工的好意理解为求欢,回到性缘叙事中来解决问题。
后续她一个人回到自己曾经的家中,蜷缩在衣柜睡了一个晚上之后的转变,个人认为属于导演理想化的一个处理,突兀谈不上。
达尔瓦今后的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她的母亲已经有了别的孩子与男友,她需要加入一个新的家庭。
萨米娅去了别的地方生活,学校会怎么样也不知道。
她要解决的问题已经够多了,如果在此处她不能具备一些理想化的勇气,影片可能会在迷茫中落下帷幕。
到结尾达尔瓦剪了短发,她父亲的庭审终于要开始,可以说很快过去就将与她挥别,新的一步何时踏出还未可知,但是她已经准备好面对。
可以说影片选择给出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充满希望的结尾。
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首场,看完后被影片的冷静刺骨深深触动。
后劲非常大的导演处女作,细腻温柔、冷酷严肃,在社会议题是恋童癖与儿童援助社会服务中心的背景下,以12岁小女孩「达尔瓦」因母亲离开而被恋童癖父亲作为性客体的错爱童年为切入点展开叙事。
随着儿童援助督导员的不弃帮扶,她在收容所遇到了珍贵的友谊,伴随着母亲角色的最终回归,为她带来了正向的价值与爱,达尔瓦在此过程中逐渐找回自我,并意识到她对成年男性的“爱”是被恋童癖父亲控制和教化的曲意迎合。
裹挟着爱的性对于不谙世事的少女来说宛若一颗毒药,在她没有形成健康爱情观和世界观的年纪,任何超越自身认知范围的压迫关系都是一种权利剥削。
自我意识:自己世界的局外人女性导演在同一题材的表达方式上和男性导演有着不一样的视角。
比如在呈现瓦尔达痛苦且不自知的内心世界时,不着重刻画施暴者作出的行为,而在于呈现这些行为已经对她造成的后果,让观众以第一视角带入达尔瓦扭曲的爱情观:父和女为何不可相恋、爱一个人就是要和他发生性关系、他从未强迫都是我自愿的。
这些自述她讲得轻巧流畅,全然没有意识到是她恋童癖父亲灌输的来自父权的思想体系,她在自己的世界是一个局外人。
另一个让人痛心之处是,达尔瓦在收容所的非裔舍友萨米亚告诉她,在收容所和在学校是完全不一样的,收容所你说什么都可以,但学校不行。
这句话令人伤心,无法选择原生家庭的小孩已经从心底将自己划分为“局外人”。
身份转换:悲惨世界的开场,也会有天使降临片中特写镜头占全片大部分篇幅,成熟着装、性感表现、在见父亲前像见情人般化妆的微焦特写,丰富地展现着她内心畸形的爱,直观呈现着恋童癖父亲对女儿真实内心世界造成的深不见底的摧毁。
电影场景中出现多次的柜子、阳光,是达尔瓦完成身份转换的场景。
第一次躲在柜子里睡觉,是她的舍友萨米亚用香烟戏谑着把她熏出来,告诉她女人也可以吸烟,而不是她父亲说的“吸烟的女人不优雅”;第二次躲进柜子睡觉,是达尔瓦熟悉地将来自成年男性(督导员)的安慰拥抱视作爱的表达时,被对方推开拒绝后的应激反应,她一路狂奔回和自己父亲住的残破小屋的柜子,将自己锁起来,但是第二天睡醒后,阳光洒在凌乱地面,化妆镜折射出一道灿烂光谱,瓦尔达拿起剪刀彻底减掉被父亲精细设计的“棕色长发”,终于让她彻底完成身份认同转化:从女人变成了女孩,从超越她年龄的欲望凝视客体,变成了属于她的12岁模样。
“柜子”,是她极度缺乏安全感时的避难所,“阳光”,是她每一次冲破内心防线时的指南针。
在督导员的车后座,一缕阳光打在熟睡的达尔瓦的侧脸,像是她错位童年的一丝希望。
她将来自外界的挑衅转化为攻击,收获了收容所其他朋友的大力支持,这时的萨米亚和所有同伴是她的阳光。
她每次搞砸一切,督导员的不离不弃也是她的阳光。
最终母亲终于找到了重新成为“女孩”的她,母爱是她最温暖的阳光。
电影场景从昏暗到明亮,达尔瓦从桀骜不驯变得温情柔软,悲惨开局的她也值得拥有守护天使。
影片是开放式结尾,是关于她恋童癖父亲的庭审戏,可以从更加正能量的角度去理解,即法律是所有不公的底线,人心如太阳般不可直视,但正义与爱永远像阳光普照大地。
也对应着影片里那句台词:“你说了不算,法官说了算”。
社会议题:家庭尚存最小单元的权利剥削,真实世界的恶只是冰山一角恋童、儿童虐待话题在西方国家的热议程度一直很高,这些行为遭受的法律量刑一样备受争议,尤其在揭露惩处一些身居高位、手握权力的精英阶层、政治团体时将更加困难,只要有需求,灰色利益链就永远存在。
“那些虐待儿童的人, 用权力掩饰暴行,没有任何良知,也没有停止的意愿,他们不受法律控制, 因为他们就是法律”。
《达尔瓦》这部片子只是一个很小的切口,足以窥见“恋童”犯罪的潜在性、普遍性,甚至发生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最小单元,而受害者不发声,犯罪就如同冰下暗涌的冷水,就像深藏在柜子里的黑暗一角,永远无法见到光明。
一、关于“爱”是什么自达尔瓦打记事起的人生里,她的生活里只有查克,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
为了不让离婚的母亲找到达尔瓦,查克带着达尔瓦到处搬家,不让达尔瓦上学、逛街、社交,杜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甚至连达尔瓦穿着打扮都是查克按照自己性欲望的喜好设定的。
在达尔瓦对世界的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查克将她关在囚笼里,只告诉她,爱一个人等于发生性行为。
达尔瓦不知道爱是多样性的,爱一个人可以表现为多种方式,而不是出于欲望。
就像母亲不曾放弃过找她、手机里一直存着她的照片,那是爱的一种方式;萨米亚会说“没关系别担心”然后帮她收拾起尿床的被褥,那是爱的一种方式;杰顿会为她(因为打架被校长不由分说便开除)去和校长争执,那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不幸的是,5岁到12岁的达尔瓦,正是该经历亲情友情(还不到爱情)、体认世界丰富性的时候,却只经历过“爱情”,这“爱情”还是变态查克的画地为牢。
幸运的是,12岁的达尔瓦终于能够回归到正常的世界,认识爱,感受爱,学会爱,不止爱别人,更是如何爱自己。
二、成长中本不该经历的阵痛对于达尔瓦来说,12岁之前的她或许觉得自己很“幸福”。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杜宁克鲁格效应”,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越是无知的人,就越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
在前期的达尔瓦身上则表现为一种自以为是的执拗。
达尔瓦初到收容所的种种表现,坚持穿自己的蕾丝装,涂口红,笃定妈妈抛弃了他们并在第一次见面就上拳头,为查克辩解甚至在查克承认自己是恋童癖之后还认为他是被威胁的……达尔瓦是如此信任查克,在她的人生里,只有查克是爱她的,这世界上的所有人因为嫉妒他们的幸福都在企图拆散他们,所以她不惜与全世界为敌。
而这一切在12岁的某个夜晚突然分崩离析。
之后的每一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达尔瓦,她之前所谓的“幸福”有多荒谬:杰顿告诉达尔瓦来收容所是因为检察官认为她留在查克身边会有危险;萨米亚质问达尔瓦如果查克没犯错那你为什么会在这里;法官告诉达尔瓦有证据指控查克绑架和乱伦;女心理老师告诉达尔瓦女儿和父亲可以分享感情,但不能是性方面的;杰顿告诉达尔瓦说你是女孩不是女人;学校里八卦小女孩非要拉着达尔瓦问有一个男人强奸了他女儿……掀翻一个孩子曾引以为傲的“世界观”,揭开自以为“幸福”的遮羞布下,竟是满目疮痍,对于12岁的达尔瓦而言,是残忍的,也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疼痛。
三、找到自己该有的人生建立与这个世界的关联,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打从出生起就终身在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但真正对这个人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是从他有了意识、有了记忆、有了模仿能力开始的。
每一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这种实践中去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确认自己。
达尔瓦的世界在5岁这年被拖入歧途,在12岁这年才被扳回正道。
曾经的达尔瓦只能穿小西装、蕾丝内衣和黑丝袜,必须戴耳坠戴项链,必须化眼妆涂口红,她不知道自己本可以选择喜欢的衣服颜色和款式;她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像邻居小女孩那样戴皇冠穿蓝色公主裙看动画片;甚至可以不用染成和妈妈一样的发色……而现在她可以穿牛仔裤运动衣,可以剪短发齐刘海,可以感受到真诚的被尊重和被保护……曾经达尔瓦不知道自己有权利,在她到收容所的第二天一大早,她问杰顿:我的权利?
什么权利?
以及在第一次法院时,她问女律师:辩护什么?
她不知道自己有权利享受妈妈的爱,有权利与他人社交……而现在她可以在法庭上对质伤害过她的查克,可以去找想见的朋友,可以触碰这世上的每一处花草,可以肆无忌惮的嘴角上扬……七年来除了查克,达尔瓦的世界没有第二个人,查克成了达尔瓦人生的全部意义,她为他打扮为他而活。
当查克从她的人生中消失之后,被迫揭开伤疤的达尔瓦遇到了尽职尽责的杰顿、教她处世道理尊重她隐私的萨米亚、终于解开误解的妈妈,时间成了最好的证明。
就像她总是在受伤后躲进衣柜里,用黑暗和封闭把自己隐藏起来,但终究还是会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从身体到心理,找到属于自己的态度和权利。
那一刻,当她主动握着妈妈的手,眼神依旧坚定但不再懵懂,狠狠地盯着对面那个伤害过她的男人的时候,她终于成为了自己。
我在看这部电影前完全不知道会遭遇这样的故事,也从未有任何期待。
开头我云里雾里,她哐哐地砸着门,而一个叫雅克的男人被带走。
进度过半我才逐步确认这是个恋童癖的故事,拍得非常克制和精准。
全程跟着小女孩的情绪,像她一样抽丝剥茧地得知自己被生父侵害的真相。
印象中讲恋童癖这个社会议题的大概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素媛》,林奕含用极具文学性的语言去描写性、谎言带来的“文学之美”和极痛的精神世界。
而《素媛》则直指恶劣的儿童性侵带来的家庭创伤。
作为女性本体很难不为之动容。
《嘉年华》稍微触及但可能由于过审问题,恋童癖不再是它的核心表达。
《达尔瓦》没有选择上来就告诉你这个故事,而是让你像主角一样逐渐确认,这不亚于把主角和观众的三观推倒重建。
一个从5岁就和生父朝夕相处的女孩,没有任何社会和学校的经验,到处搬家东奔西躲,一直成长到12岁。
警察将其生父带离。
素人小演员呈现了非常准确的质感,第一幕是整体人物状态是抗拒和疏离的,身体检查、去包容所和学校、买衣服,她都像一头幼兽,只想回到生父身边,不惜以绝食为代价。
而她的首次确认在于她深情地望着自己的生父,她一如既往地造型精致(口红、发型、体态都远超同龄的成熟),而羽绒服下裹着的是情趣内衣。
她说那是他们逼我说的,我知道你不是恋童癖,我们是相爱的。
她把衣服唰地脱掉请求父亲的认可,她说你看我多美啊,是你喜欢的样子。
她才那么小,不久前刚来了例假。
那个中年男人对她认罪,他的父亲突然变得陌生,所谓的爱意并不存在时,她才第一次被击溃。
恋童癖能摧毁我们的是什么,是整个三观。
你可以看到她外壳下没有其他孩子的想象力和远大理想,只要曾经作为她全部世界的恋童癖父亲的认可。
人是可以被这样塑造的,就像狼孩。
她甚至不觉得性是痛苦的,她觉得那是美好的——这个题材这么反着拍,反而更痛了。
欲望和审美的扭曲是最利于视觉化的。
所以导演把很多的笔墨给了过于成熟的打扮、她对与生父同龄中年辅导员的欲望和依赖,两次小女孩的性暗示都给了观众沉痛一击。
此刻如果是文学描写就输给了电影,你无法准确捕捉到每一处情绪的变化,还有她的自堕和羞耻。
最精准的点是前半程的自堕——无知的自堕,准确的说是她已有觉察但过去的阴影太深了,将她整个人笼罩。
而她对世界的认知却是那么单纯和天真,用她单纯来拍她的堕落带来了最强有力的反差。
当她清醒自救的勇气出现时就格外动人。
反叛的抽烟和走路、剪头发,对侮辱她同学的痛击。
那怎么拍转变呢?
来自于身边的善意——黑人女孩(ps.黑人女孩妓女母亲的设置也特别精巧,和女主形成了一个对照组)、和生父同龄甚至同样秃头的中年辅导员、以及终于见到她的妈妈,还有帮助她的善良同学。
导演最绝的是,没有拍得很悲情和苦难,她不哭,顶多是躲进衣柜自己消化情绪。
那怎么痛击观众呢,拍她的快乐。
解开所有的束缚,她在草坪上散着头发快乐地舞蹈时,所有人都被打动了,我也是这个时候泣不成声。
因为这本是最普通的日常啊,被活生生剥夺了。
我太喜欢勇敢的故事了!
恋童癖尺度难拿捏在,未成年人的伤害必然不能直接呈现,拍得不好就是消费受害者的痛苦。
性尤其难拍。
好的核心表达,准确地围绕核心表达切入的故事角度,以及由此编织建立起来的故事情节。
其实就够了就够了。
表演和影像是锦上添花,完全匹配住了故事。
达尔瓦看完了和前几年看的《小公主》有种异曲同工感,都是幼年时期被亲人引诱堕落成为了恋童癖的玩偶与年龄不符的浓妆、暴露的极具男凝色彩的服装、笨拙勾人的举止因为与父亲畸形的关系并不知道如何正确与男性相处,性成为了她表达爱的唯一方式,令人心痛电影对准的并非是洛丽塔形成的过程,而是灾难后的重建,光是侧重点就超越绝大多数同类型电影了女导演拍摄的镜头格外温暖,重心放在了女性之间的理解共情以及互帮互助上。
因为同样是女性,所以我完全能理解你因为性别原因所经历的困难痛苦。
亦师亦友的Samia,一开始很讨厌Dalva,但是愿意在Dalva第一次来月经手足无措的时候递上卫生巾。
在Dalva尿床的时候直接拿起床单搭在肩上准备去洗。
替Dalva刺回不友好的言论,告诉Dalva无需继续听从父亲的话语并教会她"反叛":抽烟。
人物形象塑造的很丰满,她也会因为家庭问题难过哭泣,认为Dalva"勾引"男生,很符合青少年时期的尚未成熟的看法。
如果只是单单塑造一个绝对正面的形象反而很不现实。
电影里也不仅仅是正面描写,也有女同学故意刺痛Dalva问她爸爸的行为。
但Dalva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女孩,她为自己出头挥起拳头砸向了对方。
散下长发、卸下浓妆、换上正常舒适的衣服、剪断长发、一步又一步成为真正的自我,而非他人塑造的自我。
在影片的最后,她看向了法庭上另一端的父亲眼神坚毅。
虽然还是会害怕,也学会了抓紧了母亲的手从中汲取力量。
小公主的结尾主角也剪断了长发拒绝了过去被他人施加在身上的枷锁,奔向阳光下的远方。
我很喜欢这个结局。
影片中很现实的一点是曾经庆祝Dalva为自己出头 给她递上酒的男人,也可以是在她醉酒后侵犯她的人。
现实就是如此,还有什么比这更黑色幽默呢?
影片或许过于美好过于理想主义,但我们很需要这样的来自女性视角的电影。
就像家暴你不能把镜头对准被施暴的可怜的女性,应该拍摄施暴者丑恶的嘴脸。
希望世界上不会再有洛丽塔
有剧透,有剧透!!
本片主要是讲遭受恋童癖父亲侵犯后,被拯救自我觉醒的过程。
女主听说是非专业演员,因为挺敏感的主题,拍的也比较的完整,困苦层面大多没有。
是一个好的结局。
观影感主要讲一下后半段的蜕变过程吧,前面大幅度的都是孩子式的戒断层面的混乱感。
第一阶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外加孩子般的幼稚和纯净处事。
一开始抵触所有人、反复逃跑,仇视母亲、躲到曾经的家,在柜子里安然睡觉。
向所有劝说的人讲自愿的,父亲和女儿不能相爱嘛?
之后机构志愿者同意见其父亲,镜头出现孩童面容的证件,而后是涂着大红色指甲。
全景环绕拍摄其视角,主打的就是一个强装坚强的孩子在学大人。
在破旧的房子里等见面,在感觉父亲要来了,猛的扯掉厚衣服漏出很性感的薄衫,这个老罪犯还说自己没有熨烫衣服自感抱歉。
(此刻我心里已经在骂了)这个层面来看,他父亲把她塑造成芭比娃娃那种自我意识的‘淑女’,比如室友给烟抽她觉得不淑女,比如本次见面,讲衣服的礼节。
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在成长期的不成熟认知,皆是父母辈和环境影响。
那么,控制欲和断掉外界的连接这一点,也是施暴者常用的伎俩。
很重要,不仅仅在于影片关系。
对于任何两性关系和社会关系均相同。
第二阶段:意识体的成长依赖/探索外界与自我认知的区别。
开始回到人群,尝试融入集体,听从室友和社会关注者的话。
被冒犯直接冲上去打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被收容所小伙伴鼓励。
当她说,你教我走路吧,她意识到父亲的标准不是标准。
但仍然会对始于关照的人报以怀疑,此时内核还分不清爱的区别。
于是在喝醉酒,求志愿者抱抱。
故意在上课时询问志愿者,我对你意味什么。
安抚要离开的室友时,告诉朋友,她和她母亲不是一样的。
这个用意我认为,她已经知道性本身和爱无关,有时是交易,也可能是片刻的内在需求。
所以,当教育机构给离开的伙伴送鞋子予以是,送鞋子为了让其更快的逃离姨妈。
她短暂的失神,这是一个很缺爱和陪伴的孩子。
跳舞时,被男生拥抱去沉溺其中时,变相的理解到了无爱时也是可以亲密接触的,当然,朋友暴怒后,她是知道这不道德。
第三阶段:自我认知觉醒过程/爱护的分别。
当第二阶段属于探索亲密肢体接触和爱的区别时,被志愿者阻止其被人冒犯的行为时。
她窃喜,认为是对她的在乎。
此时,自我认知完全觉醒。
因为私有化的爱是占有,不带性的那种。
但此时还未完全明白爱护和爱人的关系。
遂去找机构志愿者,用不成熟的勾引来报以自认为的回报和寻求关爱。
机构志愿者被吓到推倒她。
此时,完全明白。
自己原来的认知真的全错。
爱护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超过了界限和道德外就是恶魔。
自知羞愧和迷茫,又回了家,去寻找以往那个成长起来自认为的安全屋。
此时镜头看到一片混乱后,就如她自己需要重建认知回头看的感觉。
她开始漠然看,而后习惯性躲在柜子里。
但醒来不是那种安稳的睡眠,对比阶段一逃避时睡的安稳此时是混乱。
所以早起就去起来剪掉父亲给染的头发。
此时完全觉醒,主动去邻居家等志愿者来接。
特别喜欢一个场景,当她在剪发时问志愿者,‘她会喜欢吗’。
很纯净的孩子,她在接受新生。
后来,她长大了。
紧握母亲的手。
眼神坚毅的控告那个恶魔。
她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我永远致敬哪些很坚强自救的人。
看完片子的过程,我脑海一直有个词,成长性依赖对爱的认知障碍到底影响有多大。
很多年前,在酒吧一个男生喝醉酒哭着说,自己是艺术生,被当时的男导师强迫性侵犯。
导致后来,他只会爱男生。
我们如果重建爱的认知方式,是一个很大课题。
做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感谢导演拍摄。
我认为最动人的点在于达尔瓦因为萨米亚说她未改变本性迎合享受“性骚扰”和青少年保护工作者拒绝她求爱的刺激跑回那个家,主动的去找邻居联系收容所的时候,那个邻居家小姑娘问她,你是受伤了吗,达尔瓦她承认说是的,这一点真的很戳我。
达尔瓦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说明她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容易接受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善意了。
另外还有一个落泪的点是问题青少年们一块抢酒喝,在院子里互相打闹着,萨米亚教达尔瓦如何像一个孩子一样正常的走路,这场景正是一群有伤痛的孩子们开朗幸福的一面,即使大家存在着伤痛,但是这里可以互相说出自己的痛处,这里没有异类大家都是一样的,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安全舒适的归属地。
当然最最让我震惊和让人心痛的是达尔瓦在面对监狱里的犯罪嫌疑人时下意识脱去的衣服,从小培育的媚男价值观,这让我想起room里边的情景,从小染头发 化妆 穿那种衣服是她习以为常的事情,让人甚至想不到从小给她灌输了什么样的思想,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正常的,只有性才有爱,很恐怖,很窒息,这个世界烂人怎么这么多,让人太心痛。
影片讲述了被父亲侵害,并且被灌输了畸形的性与爱观念的女孩,被社会救助后的故事。
女孩起初无法正确认知事实,不明白父亲的“爱”是错误的。
她拒绝社工的帮助,质疑所有人的观点,依旧按照被父亲教导的行为方式去生活。
万幸导演给了女孩一段好的友谊,一段好的社会帮助关系,给了她母亲。
当然坚韧如她,她自己是帮助她最多的那个人。
全片的视角很明亮、干净,配乐和无台词的画面反而饱含情绪。
印象最深的是,女孩连夜从救助站跑回家。
在一片狼藉的空房子里,她穿着不合年纪的成熟礼服,抱着兔子毛绒枕巾坐在衣柜里。
当阳光从柜门的缝隙照在她脸上的时候,她开始了本应该属于她这个年纪的生活。
虽然短短的88分钟让“灾后重建”看起来过于容易,但是我真切地希望,真实世界里的受害者可以这样坚定地走进阳光里,也希望少一些无辜的灵魂历经地狱。
《达尔瓦》这部影片看似是勇敢的尝试,但落幕之后却不免让人感到失望。
思路新颖,手法陈腐,导演似乎只是为了那点禁忌的“醋”包的这顿饺子:表面上似乎在探讨社会问题、道德困境,但其实质不过是敏感题材遮蔽下的平庸。
女主精湛的演技无疑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但其难以拯救影片在叙事上的苍白。
导演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时显得过于怯懦,仿佛生怕真正触碰到痛点,便急忙为主人公铺设了一条相对平坦的“救赎”之路。
完美理由的妈,诚心忏悔的爸,光圈开大,放起悠扬的钢琴曲,仿佛世间所有伤痕的抚平都能如此轻易。
导演并未真正深入探讨社会的复杂性,给主人公安排一些不痛不痒的人物困境,便急不可耐的带着她走向救赎成功,选择用一系列看似美好的视觉符号来掩盖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达尔瓦》是一部思路新颖但执行乏力的电影。
在面对禁忌话题时,它缺乏真正的勇气和深度,最终沦为一部被题材和女主表演所支撑的次等之作。
如果说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也仅仅是女主角的出色演技,而其他一切都只能算是失败的修饰。
“I'm scared of not being important to anyone again". 解救一只雏鸟需要几步?
情感虽有动人处,但某些转变太硬了。每年欧洲这类儿童议题片都不少,有一定社会意义,但在艺术成就上绝大多数都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了无新意。[230427]
看不下去
将视角对准如何治愈创伤而不是创伤过程,是人道的。
被镜头带过的洛丽塔
很小的一个切入点,很具象的事件,不由得令人觉得是女版的达内兄弟。有些时候如果不是离受害者那么接近,我们很难共情他们有别于常态的心理思维。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们更多的时候也主要是通过其详细丰沛的内心活动才能与之共鸣。而更多详尽的有关受害者所承受的压力与变化,影片刻画的深度还有所欠缺。
12岁女孩达尔瓦被有恋童癖的父亲从小严格控制并塑造成芭比娃娃的样子,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与父亲相爱没有错,直到她的父亲被
人的道德感绝非天生的,从小受的教育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可能就是一切,被父亲所驯化的认知就是她的全部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才真切感受到让成人掌控儿童的性是多可怕的事情。
本来题材就有点无聊 剧情结构和呈现方式更加剧了这种无聊。
监狱探望那场戏展示了恋童癖一手造成的畸形关系:达尔瓦在开门前一秒顿时脱掉羽绒服,露出里面的成熟露背装;两人的言语间更像谈情“因为见你我才刮胡子,如果能熨衬衫就更好了了““这也是我能做到最好的”,是从小的灌输,像打扮芭比一样洗脑女儿这个玩物。这样巨大的恶,单凭一个小女孩又怎么能够克服?社会化抚养真的很有意义,无论是护工还是室友samia,起码能够让dalva知道世界不是只有黑色,还有光亮。
2022年戛纳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主题是父亲的恋童癖以及父亲与未成年少女之间的不伦关系,却一场法庭戏也没有,反而采取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用很有强度的镜头语言追踪达尔瓦的内心世界的转变(从被父亲构建的、封闭的自我,到渐渐打开,融入社区中心,直至重回「正常世界」)。
#siff# 这个世界最伤害人的东西往往都打着爱的幌子。如果房思琪们也能获得这样的重生就好了。
提前长大和被伤害的童年,上影没抢到票的电影之一,小演员好有灵气。
他把你囚禁在他的世界里,亲吻你并告诉你,你是女人,你与他之间是爱情。可当人们把你从他的牢笼里救出来后,他们告诉你,他是恋童癖,他对你是强奸是乱伦。你先是质问,后是困惑,再后来你从身边人里感受到了何为爱,你终于意识到原来爸爸教会你的“性爱=爱”是不正确的。当你学会无须再用性爱来表达你的喜欢时,你也终于迎来人生里做回小女孩的第一天。
一颗被扭曲的花朵要如何复原?这是个难题。当世界以陌生的面目展示在眼前,只能用人类最正常的爱将她引向正轨。
主题非常压抑,但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却很惊艳,表达得异常克制,没有正面的哭诉与批判,只是全程紧跟女主,包括各种细节与特写,细腻却丰富,记录着她从“女人”回归女孩的过程,影片中的两次救赎,也是达尔瓦心态的转变过程,一次尝试融入,回归童心,收获友情;一次主动割舍,剪掉长发,找到自我,最后开放式的结局,虽然观众有各自的理解,但导演也在最后的动作中透露出了她的表达。Ps:小女孩太灵气了。8.2
#BJIFF13#用最轻的方式拍了最重的话题。短短80多分钟非常有力量。留下的都是温暖的治愈的,所有的伤害都在银幕之外,但这个伤害还是那么刺痛。更刺痛的是小女孩条件反射般拉男教员的手;不拒绝大孩子猥亵的手;以及没有办法只能选择相信她的母亲。她问她的母亲是做什么的,是因为她的朋友认为这很重要。
每个女性都是独特的 不应该被任何人束缚
2025.03.08 yxh
简约克制恰到好处的节奏留足了镜头外的想象全片都没有哭,但看到结尾右下角没有翻译的法语小字“献给Samia”,就泪奔了,在黑暗环境里和悠扬音乐中默默淌泪。有人说主角的转变很生硬,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一片真心】能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影响!(多学点罗曼语族还是有用的,西语单词继续背起来#BJIFF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