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能够拍电影,我希望是这个类型。
即使不能引人深思,那么至少可以让人发笑。
当然这部影片也许热爱音乐的人看了会更有感觉。
医院病人身上演出那段太赞了,还有银行抢劫那一幕,笑抽我了。
在高压电上演奏的那一幕,只能让我惊叹电线与五线谱的联想真是太美好了。
说起来,这个故事一听也许会觉得很荒诞,但一切安排又是在情理之中。
尤其那个从小被哥哥音乐天赋光芒掩盖下的警察。
主线和副线能够彼此呼应,情节推动同时将人物个性演变逐一揭晓,这样的人物塑造还真是挺不错的。
至于由警察为何不能听见乐队演奏的声音,而在观众中引发出的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音乐”的讨论,就我这个“资深乐迷”而言似乎无此必要……进行讨论。
原文载自:http://www.sweden.cn/culture/art/film/swedishfilmnow/2011swedishfilmweekinchina/soundofnoise/aboutsoundofnoise/灵感导演乌拉•西蒙松(Ola Simonsson)和约翰内斯•夏尔纳•尼尔松(Johannes Stjärne Nilsson)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声音世界,探索音乐和声音之间的界线。
在其短片《不速之鼓手》(2001)中,他们面临要将音乐和图像作为故事中同样重要的元素展现出来这一挑战。
两位导演与他们的朋友、之前合作过的作曲家马格努斯•布耶松(Magnus Börjeson)共同联手,并把其他鼓手也带入到创作过程中。
九年后的今天,这部短片每天仍然被下载几千次,单在Youtube上就播放了一千多万次。
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创造音乐这一理念显然吸引了很多人,无论他们的年龄、国籍或文化背景如何。
两位导演也因此掘到了创意之金。
《不速之鼓手》大获成功,获得200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并在此之后荣获三十多项国际大奖。
两位导演在之后拍摄的短片《比目鱼之路》(2005)和《女人和留声机》(2006年戛纳影评人周)中继续他们的探索,但方向有所改变:为了完全专注于声音,对话和传统音乐几乎从短片中完全消失。
在《不速之鼓手》之后,两位导演和六名鼓手经常聚在一起,根据短片的音乐创作理念一起合作完成简短的音乐表演。
他们以汽车、叉车和各种家用器具为乐器的热烈演出激发了其深入探索的欲望。
各种想法、场景和可能的音乐片段层出不穷,为鼓手们拍摄一部故事片的想法呼之欲出。
于是,他们开始讨论将拥有无数种不同声音的大城市作为终极乐器。
这将是一场潜在音乐的饕餮盛宴。
音乐随着剧本不断发展,音乐袭击这一想法变成了真实的场景,但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根本无法知道这在音乐和视觉方面是否行得通。
就像在电影中一样,鼓手们一直在寻找最佳的声音,找到后录下来,然后进行测试。
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和法国音效艺术家、声波天才尼古拉斯•贝克(Nicolas Becker)录制了成百上千种声音。
这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探索。
最后,他们给作曲家马格努斯•布耶松一整个硬盘外加一堆唱片。
马格努斯首先要做的是制作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当代的,以鼓点为基础,要留出充足的空间进行实验。
他的目标是制作出有感染力的甚至能跟着跳舞的音乐,但这段音乐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属于一个城市和六名鼓手的音乐。
然而,影片还需要古典谱曲。
法国作曲家弗雷德•阿弗热(Fred Avril)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美妙的弦乐,为电影添加了新的音乐维度。
作为一位以声音设计为主导的概念性作曲家,他利用了前期制作中录制的无穷声音库。
制作一开始,两位导演与法国制作人吉姆•毕尔芒(Jim Birmant)见面。
毕尔芒从最初就相信这部电影在艺术和商业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一部瑞典音乐警匪片。
于是,毕尔芒携手瑞典联合制片人奥利维尔•盖尔毕容(Olivier Guerpillon),开始拍摄。
无论在剧本中,还是在现实拍摄中,这都是一部十分复杂的电影,制作预算低,却有雄心大志。
导演和制作人之前关于制作电影的所有知识都经过了重新考量。
《噪反城市》在2008年夏末完成,历时10周。
影片的大部分场景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拍摄。
尼古拉斯•贝克在拍摄的同时录制声音并制作音效。
几周后,编辑斯蒂芬•森德鲁夫(Stefan Sundlöf)参与进来,开始了影片的编辑工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座大城市,时间和地点不明。
故事中的世界与我们的现实世界非常像,但却有那么一点点古怪。
与导演长期合作的艺术家兼美工设计西西莉亚•斯泰纳(Cecilia Sterner)创造了一个扭曲的多元文化环境。
摄影师夏洛塔•滕罗特(Charlotta Tengroth)之前就与两位导演合作过几部短片,这次自影片创作初期起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名鼓手和导演一起反复彩排并修改最后四场音乐袭击。
由于其复杂性,它们的拍摄时间要比一般场景多一倍,经常需要使用双片摄影机。
后期制作也需要巨大的创造力和才智。
2010年冬末,Europasound工作室才华横溢的音效设计师们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城市音乐。
新兴的视觉特效公司Filmgate也施展其魔力,穿梭时间制作了电影的视觉特效。
心是净土,身处闹市也不染尘嚣,有的人天生好静多美妙的旋律进入他耳也只是一堆垃圾。
反感躁动不安,其实是自己将自己推进一个杂乱的空间。
真正优美的音乐是最安静的,即使你远在千里之外,也会因他的一个节拍一个和旋而神魂颠倒,进入忘我的世界,平静的心无处有躁动。
期待看这片是因为豆瓣推荐评分很高,影片的前几分钟在卡车中打鼓的片段让我很有感,节奏性很强的架子鼓鼓点配合发动机、轮胎、高速路等发出的声音一起十分搭调,很有感觉。
个人最喜欢的声音片段是在银行表演的那一段,特别是刚开始时粉碎机粉碎钞票的声音配合上银行职员的尖叫声感觉真是好。
但是如果说全片的感觉化我个人认为是一般的,剧情呈现刻意求新、求异的基调,切格瓦拉精神式的反主流腔调,这对我来说并不十分喜欢。
全片高潮好像也没那么高,最后几位鼓手沦落到饭馆继续卖唱的地步是不是在向激情过后的人们警示:非主流终归要回到主流中来,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想到这,我突然有个感觉:瑞典、法国也有河蟹吧!
一些简单的想法。
从荒谬与平静的对比中看,这五个鼓手演奏的每一个章节都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可是他们对此却毫无犹豫,比如说私自使用医疗器械在病人身上演奏,中图甚至使其心跳停止;扮作土匪去银行演奏,销毁了大量金钱只是因为碎钞的声音符合他们的期待;使用挖掘机、地钻在音乐厅门口演奏,引起群众恐慌,并破坏了公共财物;关闭城市电闸在高压线上演奏,既危机自己的生命,又影响了全市人民的生活。
鼓手所作所为的荒谬,和情感上的坦然平静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从残忍与柔情的对比上看,他们共同存有残忍和柔情。
在医院演奏,是病人死亡,他们尽力抢救病人,这可以看出他们的柔情,而在抢救回来之后,他们竟然决定继续演奏,这里的残忍让人心惊,同时又表现出他们对自己追求的音乐的执着。
女主在演奏第三乐章的时候,能够下令同伴挥动挖掘机驱赶探长,差点使探长死亡,又能够在后期与探长互生爱意,这里残忍与柔情的变化无不透露着荒谬。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在模仿生活中比我们坏的人。
反叛的鼓手,出生在古典音乐世界的音盲,这些人物都不被他们所在的世界接受,甚至被视为反例。
他们的所作所为被他们所在的世界视为滑稽和搞笑。
而为了和他们所在的世界宣战,他们拿起音乐作为武器,不断向世界强调自己的存在感,并且试图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音乐。
但是,他们的反抗,只迎来世界的不屑和忽略。
尽管在第四乐章中,探长和五位鼓手合体成,六个鼓手终于集齐,演奏了一曲electric love,但整个城市在享受了短暂的一个夜晚的音乐律动之后,还是重归古典音乐,逃离这座城市的五个鼓手也没能迎来他们真正的观众,只能演奏一些世人喜欢的音乐来谋生。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引起了我的大笑,但在影片结束后,我却感受到了莫大的讽刺。
影片在荒谬中有一种罗曼蒂克的浪漫。
在第四乐章结束后,演奏男主的曲谱时,探长与女主在天台上互诉情衷,这时电影四周漫上了粉红色的特效,而这与韩剧中爱情片每一集结尾定格时的粉红色特效相像。
此时女主即将面临被抓捕的危险,影片却在展示浪漫,在略显荒诞的影片内容中,这种甜美的氛围反衬了影片荒诞的效果。
在这其中,我还看到了媚雅对一些真正热爱音乐的人的影响。
对这个城市来说,只有古典音乐才是正统的、高雅的。
可是在探长的世界里,这些都是噪音,是程式化、死板的音乐。
但探长的父母、他弟弟的音乐史老师不这么认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开着无聊的同一个玩笑“是哪个人弹错键了嘛?
还是哪个小提琴手拉错了弓?
”,借此反讽探长的职业,以媚雅的高高在上的姿态评价探长的生活。
他的弟弟只能接受音乐谱上规定的鼓点节奏,而不根据音乐本身的特色做出改变。
他们的音乐世界是无聊的,他的弟弟甚至排斥别人的风格,但失去本真的音乐让他们变的狭隘而没有生机。
主流媚雅的潮流压抑了那些有真正音乐天赋的人的创作,六个鼓手竭力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音乐的向往,但还是失败了。
影片的最后探长依然去听他弟弟的音乐会,但是他是安静的,因为他的内心此时只有真正的音乐,而他们所弹奏的,都是失去了音乐的本真,狭隘的,无聊的,毫无生命力的音乐,他对这些伪音乐是免疫的。
相反,他能和另外五个鼓手遥空感应发自内心的音乐,女主与探长相视一笑,只有追寻本心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本质。
我不得不想到探长的古典世界安静了,但还有多少人在“古典音乐世界”里被迫嘈杂?
电影中对节奏的单纯追求遭受到了主流的打击,他们被当作异质逃离这座城市。
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节奏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他们的演唱会往往一票难求。
曾经的异质成为了如今的潮流,而未来,节奏是否会成为音乐中的高雅呢?
我觉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今天的古典音乐不正是当年的流行音乐吗?
而在诸如摇滚、说唱、节奏已经成为流行的今天,未来我们还可以期待什么样的音乐的出现呢?
站在2022年的视角回望这部2010年上映的影片,我对艺术的昨天、今天、明天都有了更加丰富的想像。
电影开始Magnus就写出了剧本,而电影甚至没有描写招募过程就聚齐了六位鼓手。
因此所有的前期准备都被一笔带过,电影的全貌基本上就是这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几个人去医院踩点轻描淡写,但演奏时却像彩排过数次般熟知所有手术设备发出的声音,并基本配合得当。
第二乐章,当一群赤手空拳的劫匪闯入银行,没有一个保安进行抵抗。
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却轻松取出成箱钞票,这或许是所有匪徒的梦想。
第四乐章半个城市的电力由一个开关控制,并且设在荒郊野外,而切断半个城市电力,居然没有人去检查抢修。
不合理处比比皆是。
警察痛恨音乐半辈子,突然就变成了音乐狂热分子。
而被行为艺术者敲击过的东西,他就再也听不见的设定究竟为什么也并不明确。
是因为它已经发出了最华彩的乐章而不再为凡音响起?
几个自说自话的人在敲击城市,除了一个音盲无人理解,就和浑身沾满油彩,滚动作画的行为艺术家无异。
危及人命,损毁货币,破坏建筑,切断电力。
他们的音乐是不是艺术我不敢妄下断语,我也不反对每个人对艺术有自己的理解,但如果艺术是以破坏为基础的便极端不可取。
否则你可以说原子弹腾起的蘑菇云才是最大的艺术。
那这个世界最大的艺术家是谁?
本片源自于瑞典导演奥拉西蒙森、乔安史特贾恩·尼尔森的成名短片《One Apartment and Six Drummers》。
出生于著名音乐世家的警官阿玛迪斯仇恨音乐,童年记忆是一长串代表荣耀的祖先名单,但他痛恨音乐,那对他是一种折磨。
当一群倡导无政府主义的鼓手发动音乐快闪攻击,把整座城市当作乐器敲打,先是潜入开刀房,用仪器与人体当作打击乐器,接著在银行绞碎钞票来创作曼妙声响,公然挑战当局,阿玛迪斯的生活顿时陷入混乱。
为了追捕这群音乐恐怖份子,他必须踏进花了大半辈子想要逃离的音乐世界。
鼓手们准备以歌剧院做为终极目标,让城市聆听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而阿玛迪斯的哥哥正是该晚的指挥。
此时,阿玛迪斯却发现自己爱上了这群闹事者的首领……
我24岁的时候到单位上班。
每听到老头老太讲那些龟毛的琐碎事,心里就尼玛果断地怒火中烧。
每到那时,我的兜里应该有一个邪恶的MP3,里面装满是NIRVANA、ALICE IN CHAINS、SLIPKNOT、污秽摇篮,甚至还有JOHN ZORN、灰野敬二、等等的疯狂叫嚣。
那时我就在想,假如我能接通一个空气中的频道。
把这些倒霉的声音放给全世界人共享,那地球一定会被玩的HIGH翻上天。
到我年纪大了,我渐渐意识到。
自己所相信的那种赋予能量的音乐,并不能影响到任何其他人。
伟大的传播业,甚至能把一班以烧音响为趣味的疯子,请到中山堂办成一出像模像样的声音艺术展。
所有的抵抗主义叫嚣者,最终还是会友好地加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阵营当中。
然后再调剂上比起过往更甚之4、5倍的矫情,和这个下贱的时代一起吹牛皮。
对于一个仅仅认识中国字的人而言,《噪音》也是可以完全不需要中文字幕。
张扬的音乐狂徒,干的都是高保真、立体化的犯罪场面。
再搭上这种天真烂漫的妄想症剧情,我敢保证这是听不懂瑞典语且英文也基本烂的你,第一部在无中文提示下,看的最顺溜的一部电影。
音乐的形式千变万化,古典现代,庄严疯狂……乐曲各有风情,人们各取所需。
似乎,每个人都该热爱音乐,为它欢呼雀跃顶礼膜拜。
它是生活的必需品,是苦难人生的救世主,你怎么可以没有它?
你怎么可以不爱它?
终于,有人站了出来!
那些大逆不道被人唾弃鄙视无处遁形的人们啊,你们快出来高喊一声吧!
“我们只是需要寂静!
”这是一出音乐世家出身的“音乐白痴”和一群疯狂音乐家们上演的浪漫革命。
音乐家用音乐呐喊,“音乐白痴”用寂静呐喊,他们同样值得称颂。
影片最后别出心裁的设计不禁让人相信,即使存在再大的冲突与矛盾,我们始终能找到一条浪漫又优雅的解决途经。
生活终究归于平静,但是我相信那些曾经执着追寻信念、面对千军万马敢于说“不”的人始终存在不曾消失,并且分分秒秒都滋养着此刻你我的灵魂。
今天,你说不了吗?
这部电影获得201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评论周单元的Young Critics Award和Grand Rail d'Or奖,还获得美国奥斯丁奇幻电影节的最佳奇幻电影奖。
导演:乌拉•西蒙松&约翰内斯•夏尔纳•尼尔松西蒙松和尼尔松1969年出生于瑞典隆德。
两人在七岁时相识于一次共同参演的学校戏剧活动上。
在斯德哥尔摩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后,尼尔松先后从事过平面设计师、动画片画家、导演和制片人的工作。
西蒙松则从马尔默音乐学院毕业,做过音乐家、歌唱老师、导演和编曲。
两人都未曾在学校学习过电影或接受此方面的培训。
1996年,他们的超现实主义短片Nowhere Man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参加影评人周单元。
另一部短片《不速之鼓手》(Music for One Apartment and Six Drummers)也在200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展映,并获得三十多个国际奖项。
2006年,两人再次携短片Woman and Gramophone参加戛纳的影评人周单元。
之前平面设计师和音乐家的经历在两人的导演和配乐工作中留下了痕迹。
由于带着荒谬的色彩,并总是对人类的思想和动机充满好奇心,他们的作品堪比雅克•塔蒂、罗曼•波兰斯基及其同胞罗伊•安德森的电影。
《噪反城市》是两人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转载自http://www.sweden.cn/culture/art/film/2011swedishfilmweekinchina/soundofnoise/
@MOMA with np。爽!
两颗半星给医院的那一场 半颗拿来庆祝男主角终于听不到音乐了
妈比
boring
音乐确实一般。想做实验音乐有没放开手脚的感觉。。。到底还是在演奏。如果把自然的声音编排到一起可能效果会更强烈。
这个片设定很有趣,拍的也很有趣。但是我实在不理解豆瓣的“文艺青年们”凭什么72%的人都打4星以上。情节如此之弱,音乐其实也很涣散,这种为了表现艺术而故意让角色都神叨叨的片我真的不怎么待见,本身看它拍的很有趣准备给3颗星,现在就只给2星
虽然知道这部片子是用古典音乐与摇滚来寓意政府与反政府,但是这样讽刺古典音乐,让我这个学古典音乐实在忍受不下去啦!不仅要吐槽,女猪脚看起有接近四十岁了好吗,瑞典的警察都不带枪的吗,尼玛用那些物品根本无法产生音乐效果好吧;
有doctor doctor 就够了 花絮那俩曲目也挺赞的
音乐是有灵魂的,但灵魂的自由不必要是以六个鼓手的方式演绎。他们眼中程式化的交响乐,也带着指挥作曲家的灵魂。自然地也不一定是美的,我宁愿用程式化的音乐掩盖世间的聒噪喧嚣。对有一点的理解我是同意的,安静,有生命力的安静,是最美丽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最美的音乐。有些人喜欢宁静到仅有些许噪声。有些人喜欢嘈杂与喧嚣。有些人喜欢古典和优雅。即使我是个音盲,我的世界依然充满音乐!
假嗨片,感觉就空想了个短片设定,没有打磨好就拍成长片了,没有动机的革命与莫名其妙的爱情就是败笔啦。
也算一部尚且有几分意思的音乐电影。不过非常适合那些装X犯。必然是五星的:)
因为心情很down、所以没怎么看进去、找机会再看一遍吧、有思想的人、总是最好的、
只噪不反
虽然是个很狂乱的表达,但还是很庸俗的构造
高分……全是四拍子的音乐。尼玛三拍子才叫律动好吗?
舌吻的话可以再加一颗星!
节奏感很好,喜欢架子鼓的韵律
我擦,太文艺了吧。。。
创意很好,片子一般。里面的几段演奏都不如网上有一个没有被收录在片子里的片段,是闯入民宅用生活用品演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