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不仅形象塑造了不懂沟通的父亲高田、土导游邱林、傩戏艺人李加民、灵气的孩子洋洋等鲜活形象,还将亲人之间应当互相理解并真诚付出的亲情细腻地展现出来;影片中多处感人至深的场景等,固定长镜头都有不容忽略的积极作用,让观众直面超乎电影画面的真实和感动,影片的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大大增强。
当影片播放到19分44秒的时候,高田得知了要拍李家明的戏就要进监狱去排,要进监狱,就要先去外事办,再去管理局……寻人之路百转千回,在什么地方就要遵守当地的制度,当来到管理局办公室等候主任的时候高田首先看到的是墙上满满的锦旗,这在他之前的认知里是没有的,邱林告诉他用锦旗来表达感激是中国人的习惯,这处也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
主任一开始是委婉拒绝的,所以高田迫不得已只能用录像和自己做的锦旗来向干部们说明他此行的目的和难处,在影片29分的时候高田举着绣着“助”和“谢”的锦旗掩面而哭着实令人动容,打动了干部们,也打动了观众。
高田这一行为之所以有用,一方面他是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他做到了入乡随俗,同样是用锦旗来表示感谢,日本友人送的本就意义重大,再加上此时此事未办便送锦旗,让干部们在感动的同时,有了办成此事的无形的约束力。
也许影片中的高田只是有一个良好的文化适应能力,但是在我看来如果将此行为放到中国的文化中来看就有些“道德绑架”的意味,因为他送锦旗是在事前而不是在事后,略带一些强迫性。
电视、新闻、报纸和微博、空间、朋友圈都是不同的文化传播媒介,但是电视、新闻、报纸等相较于网络传播属于传统传播媒介。
关于“道德绑架”的这个问题主要传播途径还是传统媒介,说直白一点,老人和孩子都捐了,你能不捐吗?
这就让爱心和关心变了质,慈善本就是有能力者自愿的行为,即便大力提倡的出发点是好的。
为了完成李家明的心愿,岗一不辞辛苦来到了石头村寻找李家明的儿子,他的眼中看着云南偏远地区的秀丽风光,我的眼中看着他挤在少数民族打扮的人中的落寞心酸。
一批在石头村的情节拍摄的不多,但是却很重要。
在影片49分07 秒的时候高田眼中是村民为了他能否带走杨杨而争论。
“他们大声讨论着,我成了局外人,置身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你会感到孤独,此时我似乎明白健一为何常来这里……”其实,岗一到底明白了什么我们谁都不知道,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在我看来,健一常来这里,是因为这里谁也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任何人,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孤单的同时,却也不会有心事,当地特殊的文化足以让健一感到充实和满足,也许这就是文化带来的价值。
相较于岗一刚来时的落寞孤寂,走的时候领略到的却是乡民们对这位外来客人的热情欢送。
“这么多村民,为了我准备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宴席,我看到的热情,令人难以忘怀。
”这一幕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也是与日本文化的不同之处。
在石头村的时候岗一寻找杨杨,两人迷路,这时岗一让杨杨吹哨子,自己用相机的闪光灯求救,此处,哨声和闪光灯是他们两求救的符号。
文化也是一种符号,求救的哨子,在那个夜晚是用来求救的,但是在岗一离开石头村的时候,杨杨再次吹起了哨子,不通国语的岗一也大声喊着杨杨,哨声中的是送别。
自从张艺谋改走商业路线创作《英雄》、《十面埋伏》以来,鲜花掌声和批评恶骂一直伴着他的左右。
这一次他会回顾文艺路线,目前看来,扔向他的臭鸡蛋和烂番茄还没有出现。
张在一次采访里说,千里这个故事在拍摄《英雄》之前便有想法,鉴于他之后还要走商业武侠道路,姑且把他这次看作回马虚晃一枪。
如果你对三国有点了解,估计会知道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的故事,它的主旨是忠义。
电影里的千里走单骑明指中国云南傩戏的一段,这戏丽江李家村的李加民唱得最好。
片中真正千里走单骑的是一位年迈的父亲高田(高仓健),他为了给癌症晚期的儿子拍戏来到中国云南。
这次千里单骑走的是父子亲情。
片中有两对父子关系,其中的儿子都不愿见父亲。
儿子健一不愿见远道而来探望自己病情的父亲,是因为多年前父亲对他造成的伤害。
这点是整个故事的起因,答案直到后面才给出。
父亲高田在了解儿子的一些情况后,意识到去中国拍戏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来到中国后,高田想要做的事情并不顺利。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便是让现处狱中的李加民见他从未谋面的私生子。
儿子杨杨不愿见父亲李加民,是一种儿童式的倔强,一种没有准备好的心态。
在一个意外情况下,高田同杨杨单独相处度过一夜。
高田跟随走在前面的杨杨、抱着熟睡的杨杨,他思索同儿子健一的关系。
而杨杨在同高田的相处中,虽然两人语言不通,他感受到温暖,或许就是他缺失的父爱。
这个故事讲得不花哨,却一直有留有悬念。
从一开始高田父子间的具体矛盾,到高田在中国遇到的问题,直至最后高田面临关羽走千里刘备却不在般的处境,一步步将人引入这场充满孤独和温暖的异国之行。
高仓健饰演的父亲,不擅长同人相处,一个人在中国这个陌生环境下,更是沉默而孤独。
高的演出是本片最大的亮点,有着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这不仅仅来自角色,更是来自演员本身。
中国角色都是由非职业演员出演,自然而真实,他们在电影里表现了真挚的好意和热情。
这次估计没人能再说张艺谋以展现中国的落后去谋取国外的掌声。
健一给父亲的信说道自己对面具戏的喜爱是想知道面具之下是什么表情。
他说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现在他想在父亲面前放下自己的面具。
这是电影最后想传达的信息,相爱的人应该真诚相待,不仅是为他人,更是为了自己。
For fathers and sons,and people in love
我觉得张艺谋这部电影用的技巧就是留白。
在我看来简直不能再白了。
至于那几段旁白,你得理解,中国大部分老百姓的欣赏水平,不说明白不行啊。
要都是您这素质,张艺谋得乐死。
这部戏我觉得稍感遗憾的是高仓健的表演。
这也不怪高仓健。
而是导演张艺谋太过追求那种没有表演的表演造成的。
在他心里,高仓健还是当年坐在真由美后面骑马的样子呢。
但高仓健已经70岁了。
你还让他通过点几下头,砸吧几下嘴唇,就把意思都表现出来,不太现实。
你看高仓健那已经下垂到看不出咂嘴动作的嘴唇吧。
再者,70岁的老人,表现心情和意识的方式总该有点儿不一样吧。
除了这一点,我觉得日本部分拍的有些呆扳。
这当然跟编剧和导演没有日本生活有关。
可惜的是他们也没有充分借助日本演职员的力量,把这部分戏拍鲜活了。
在我感觉来,如果这两点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部戏无疑又是一部完美之作。
让我万分吃惊的是,丽江(回复里写的是云南)的那几个民众主演,戏好的都没法说。
那个男导游一串日本话之后冒出来的英文。
那个坐了牢的面具艺人立在高仓健面前开始痛哭流涕的样子。
印象太深了!
这部片子是这样一部戏。
你无痛无恙地看着它,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一下子就被感动了。
不知道从哪来的劲头儿。
这是应用了大量留白的电影手法的结果。
我觉得张艺谋的电影越往后拍手法上就越东方了。
就艺术技巧而言,东方和西方正好相反,西方是做加法,而东方则是做减法。
不过加法也罢减法也罢,不把艺术玩儿到一定层次,都免谈!
老实说,看这部戏我没哭,可我想哭。
我给这部戏的评价是:静静地悲剧。
在看《千里走单骑》的前一天我看了《无极》,如果说张艺谋之前拍摄的两部商业片均属失败之列,那么程凯歌更是和广大给予他厚望的影迷们开了个无聊至极的玩笑,两位“高手”的区别竟然不过是30分和20分之间的微妙差别而已。
幸好,老谋子又及时悔悟为自己找了条退路,回归文艺片的老路即便不是十拿九稳至少也不会再讨得骂声一片吧。
可惜,《千里走单骑》还是得不到高分。
这么说,也许显得我不够厚道,但是客观地把这部片子摆放在众多谋氏影片中加以纵深的比较,没有进步是显而易见,保持水准是谦虚奉承,而对于这样一个领军人物而言,没有进步就是退步。
摊开电影话实处,主要人物的饱和度欠缺,每个人物的交代虽然都还明白,可是没有能达到一个饱满的程度,以致于情感的主线在企图不断深入,而人物素材的累积却跟不上了,当我看着杨杨吹响哨子目送高田远去的一幕时,高田哭了我却笑了。
我想导演一定明白说相声的道理,说得人想要逗笑观众自己多半是不能先笑的,而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太心急于逗观众哭了,以致于剧中人物几次眼泪鼻涕淌着流,而观众却被撂在戏外了。
看了这么多“高手”过招,我想说是该给国产导演“减压、除虚、增肥”的时候了。
一味的讨好评为那么观众不领情,一味的讨好市场那么学院不让进,虽说导演都是搞艺术的,可人家也不都看淡名利,奖项人人想得,票房人人想揽,如此负荷压力之下怎么能够搞得出真艺术来?
媒体这张嘴实在有点话多缺德,不是把人捧上天堂就是把人撵下地狱,为什么?
因为如果话说得不够分量读者怎么买单。
娱乐媒体再不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引导文化消费,而是顺应所谓的消费潮流,把人往死里整。
所以拜托各位动嘴的送送口,拍片的动动脑,大家互让一步,别让压力成为所有问题的根结点。
名声在外,这四个字说虚不虚。
因为名望是靠实力证明的,而过去的名望也会成为明天进步的包袱。
就说我们这些观众吧,实在不应该有什么导演情结,虽然张艺谋是个好导演,但也不代表他一辈子所拍的电影都应该是好电影,在一部电影还没面对公众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单凭一个导演的名字就肯定或者否认了它本身的价值呢。
换而言之,导演们更不该把树碑立传看得过于严重,这些都是百年之后的事情,更何况谁还能保证百年后的评委就一定是持有现在的标准。
很多人说张艺谋拍不出好电影了,原因在于没有好剧本。
那么国内那么多艺术院校那么多人文学科的高才生们,你们在做什么!
导演导演,顾名思义首先是指导演员如何演戏的,而现在的情况是导演又要参与写剧本还要指导演员演戏,有时自己还要客串个把角色,这样一专多能多半就要样样不能。
一本好的剧本的确是一部好电影的灵魂,同样是讲述一个硬汉与一个孩子之间的戏,让.雷诺饰演的杀手的戏份就交代的很充沛,而高田与杨杨之间的接触仅限于一个晚上那么短时间之内,很难想象感情就能融合得这么深了。
而《千里走单骑》这部戏从整体上看,欠缺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很难调动观众的情绪。
张艺谋是个好导演足以,没必要强求他成为“孙进修”,增肥的更应该是与电影相关的配套环节。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送嫂还,为的是一个义字,为的是两个男人间的一份情义。
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何止区区一千里,我们的导演啊,你们又将为了什么继续征程继续导演?
在“英雄”、“十面埋伏”之后,人们已经觉得,张艺谋已经变了,变成了一个风光片和广告片的导演,人们觉得,张艺谋好像丧失了一种对人性、社会的敏感,丧失了对观众审美的把握,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赚钱机器。
于是,很多人预言,老谋子已经不能代表“先进性”了。
但是看到老谋子大把大把赚钱,大家还是怪气不忿儿的。
于是,豪华制作并最终豪华抢钱成了中国电影界很多人追求的一种目标(当然不包括陆川这样的影人)。
其代表就是陈大师的《无极》了。
不过,老谋子把大伙给忽悠了。
于是,就弄出个“千里走单骑”。
之所以定这么个片名,我以小人之心度之,大概老谋子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傲:举世皆醉我独醒,大伙都朝一个方向看热闹去了,我就偏偏走次单骑,让大伙瞧瞧。
于是,出来了这么部“男人戏”。
这个题材让我兴奋,因为老谋子过去的电影中,女性题材成功的不少,大红灯笼、秋菊。
但是深入探讨男人情感世界的很少。
男人情感这东西,弄不好费力不讨好。
老谋子是谁?
他不在乎。
老谋子千里走单骑,请来了一位银幕中的男人传奇,我为这个男人的故事而心动。
不过,张艺谋怎么能牺牲色彩呢?
看看这次老张的片子,哦,原来老谋子还是没放弃风光片的技巧啊!
不过,这次,有谁还能说,老谋子不是在拍一部好的电影,而仅仅是一个风光片呢?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shenzhen.blog.sohu.com
很多年没有看过高仓健的演出,74岁的他似乎更有魅力了。
他饰演的父亲深沉、有力、内敛,有一种从内心打动人的力量。
他很少说什么,更从来不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听到儿子的病情时,他也只是默默的流泪。
所以当我看到,离别时他那么笨拙又真挚地抱住小扬扬的时候,心里狠狠抽动了一下,于他,这是怎样的一个变化,或许彼时彼刻,他抱住的还有自己曾经没有紧紧抱住的儿子。
影片里还有两次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地方,一个是父亲为了能够进监狱拍戏而恳求李主任,流着泪高举起感谢的锦旗;一个是父亲特地跑到监狱里面,给李加民看看他儿子的照片,扬扬天真无邪的样子出现在屏幕上时,所有人都在抽泣。
我很久没有为一部电影落泪了,今天却一再被打动。
或许是因为,亲情是一个谁都避不开的话题。
影片的画面很大气,光影等处理也很好,音乐恰如其分。
张艺谋还是擅长文艺片。
影片也有许多细节处理得很好,比如去全村最高的地方找信号,比如村子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筵席,比如去寻人的队伍打起的火把。
在电脑前呆了好久,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好。
只能泛泛的说,相比而言,我以为这是今年年终大戏里面最好的影片。
《如果·爱》除了一点爱情的小感触什么都没有,《情癫大圣》是节日时候的开怀一笑,《无极》很好看,只是象征意味太浓,表达的东西太高,而《千》,恰恰是扎根在最深层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深埋着的东西。
2005年的最后一个周二,我和媳妇在中影电影院的“中厅”——实则是中影电影院的一个貌似老式会议室的内部放映厅——看了张艺谋“回归文艺”之力作《千里走单骑》。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千里走单骑》比同期的那部已经成了笑话的《无极》要强很多——不论《无极》的制作者们怎么狡辩,《无极》真的糟糕得无与伦比——《千里走单骑》清清楚楚的故事,认认真真的表演,明明白白的主题,完全不故弄玄虚,所有人都能看得懂(未必喜欢就是了)。
很简单,就是一部讴歌父子情深的电影。
不管弗洛伊德怎么忽悠吧,一般老百姓那里,父子、母子之间有的,就是那最深最真的感情,一点水分都不会有。
纵有再多的误会,再多的委屈,父子情永远也不可磨灭。
隋炀帝、俄底浦斯那样的极端案例,究竟是例外。
可以看得出来张艺谋很用心在拍这部电影,而且听说高仓健是他之偶像——从银幕上的影像来看,似乎也确凿无疑。
故事基本上流畅的,表演堪称优秀的,摄影依旧是美丽的,多多少少也能给人以感动。
不过在于我,之所以感动,仔细想了想,好像并不是由电影剧情和画面带来的——而是基于两种因素的感动:1.在华语电影现在似乎越来越乌烟瘴气的前提下,张艺谋还算兢兢业业,《千里走单骑》的制作班子还算认真努力,所以我对于张艺谋和他的演员、制作队伍怀有敬意。
2.张艺谋和高仓健费力地告诉我们的父子情深的道理、他们歌颂的这种伟大的亲情,是实实在在,不容抹杀的真实情感,是我们每人都应该能够感受到而且享受到同时为之动容的。
然而遗憾的是,我觉得张艺谋尽管很努力,但是《千里走单骑》却显得颇为做作,“落了痕迹”。
大概从一开始,(据说)张艺谋为了自己的偶像能够出演一部自己导演的电影而“时刻准备着”的出发点本身就注定了这个问题必然会出现。
须知,“妙手偶天成”绝对是真理。
电影本身的一些不合逻辑的小瑕疵先不用说了(确实无关宏旨),剧情本身的转折却显得那么生硬(即老高田寻访杨杨一节),因此不能让人信服(从第一次摄像李加民泣不成声拒绝演出开始)。
很有一些为了煽情而煽情的味道:例如引述中高田健一在丽江如何斯人独憔悴、失踪夜里老高田不停地用杨杨类比健一、片尾监狱犯人们个个泪流满面、高田健一像迫不及待地小学生作文一样地提炼中心思想“抛下面具”云云(喜欢傩戏之理由竟然如是,未免太简单太主观了吧)……实在硬邦邦地不够巧妙。
同样是讲云南,相比起来,同为近期作品的《好大一对羊》就明显平和实在了许多,主题的阐释方式绝对棋高一着。
年底了,想起自己一年来看过的华语电影,《好大一对羊》和《可可西里》是上品,《功夫》《天下无贼》《独自等待》《如果·爱》和《千里走单骑》是中品,《无极》《求求你表扬我》和《一石二鸟》是垃圾,其余的如《新警察故事》《神话》《我心飞翔》《红飘带》之流则是下品。
邱林是我请过的唯一一个私人导游。
离开丽江时邱林在我背后笑了笑,估计那时节他已经看出我日后生活的不堪。
而我在汽车轮子的转动中飞快将他遗忘,直到<千里走单骑>突现眼前。
那个尖下巴小眼睛,背稍驼,聪明且有时狡猾得不成话的邱林又回来了。
邱林在2000年(或许更早)左右开始从事自助游导游工作,最早可能活动在新浪旅游论坛,后来发达一些,就有了自己的论坛。
邱林家里住在丽江一隅,两层小楼一角有他的独居之室。
木房子,地板叮当响。
他是纳西族人,纳西族男人是比较有文化的一群人,他们养兰花是一把好手,干重活倒显得一般。
邱林内外兼修,有爬山的好体力,也有走出去请进来的勇气,所以当时他在丽江城里是独一无二的自助游导游,踏着解放鞋满地乱走,指点江山能说小半部史书,一本小破本儿记满丽江周近司机电话。
即便如此能干,那时的邱林对所有洋驴子却敬而远之--他不会讲洋文,且认为洋驴子比中国驴子更难侍侯。
但<千里走单骑>告诉我们今天的邱林能掰几句英文之外,还能搞几句日文出来用了!
21世纪初的邱林是丽江的新生事物,他跟随早期的驴子们走出丽江城,向着川藏公路一路挺进,那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超越梅里雪山,向更远的西藏方向去。
他会操着几乎标准的普通话说过:“哪怕不给导游费,只要管路费,我也愿意跟着去”。
不知他可曾实现梦想。
事实上邱林比我能想像的走得更为遥远。
当电影里的邱林与村委会和主任一惊一乍来回斗心眼时,我笑得晕了过去。
好个导演老谋子,好个编剧邹静之,你们怎么就那么能写,活生生写出一个三句真半句假的邱林来!
就冲这,我看好<千里走单骑>。
手头有一张《新京报》,是二十二日中午去首都时代影城换晚上七时《千里走单骑》的票,回来时在地铁站里买的。
看完《千里》的第二天中午方有时间翻看,里面正有一版是对编剧邹静之的访谈。
邹静之谈到,他之所以能在众多候选编剧中胜出(据他讲,国内的编剧没有不盼望跟张艺谋合作的),是因为他解决了“一个日本老人为什么来中国”的问题,也就是为整个故事提供了推动力。
这似乎证实了我的猜想:张艺谋的创作团队是先对故事后面的华彩部分有了构想,再回头去寻整个故事的缘起。
再极端一点想,我甚至怀疑最初的故事就简单地建立在一句“千里走单骑”之上。
这怀疑是有理由的。
邹静之透露,在张艺谋一伙的原始构思中,日本老人远赴云南,为的是一个朋友的嘱托,所谓“千里走单骑”,全在一个“义”字。
如今故事改为“父亲为了儿子去丽江”之后,主旨转为“父子情”,“义”字虽已不存,“千里走单骑”的名字却留了下来。
这种故事的做法好比填词,先有词牌,想好得意的佳句,再敷衍完全篇。
一般认为,张艺谋过往的佳作都有一个强的文学基础,换言之,有一个好的故事。
他亦证明了其将好故事转化为好电影的功力。
而之后《英雄》和《十面埋伏》的骂名四起,也是故事坏了事。
海报上写得分明:张艺谋和王斌是“故事”,王斌仍然是“文学策划”。
故事的主宰自然还在张导演手中。
张艺谋之所以能在《千里》能恢复水准,在我看来,是请到了一个好的、职业的编剧。
职业的编剧与张艺谋和王斌的区别之处,在于通过技术上和细节中的处理,能够将一个故事讲得合乎情理、乃至动人。
前面说到邹静之为整个故事找到一个推动力:高田与儿子健一隔阂有年,健一病而将死,高田知健一常去丽江拍摄,并有今年再去拍摄傩戏“千里走单骑”一折之约,于是代健一去拍,以慰健一。
这个动力细想起来,仍然不免牵强,而且老套。
而实际上在影片的三分之一处,在儿媳打电话给高田说健一为他的好意动容,说“千里走单骑”完全不重要,让他回来时,这动力已经显著地减弱了,到了影片四分之三处高田闻知健一已死,这动力则已完全消失。
故事之所以还能进行下去,是因为另一对“父子”的出现。
高田去丽江拍傩戏,是奔着名为李家明的戏子去的。
不想李家明犯事进了监狱,要蹲三年。
高田在导游和当地人邱林的帮助下进了那监狱,正要拍时,李家明却说没了情绪,想他的私生子。
于是故事就以高田去石头村找李家明的儿子杨扬,并努力将之带至监狱实现“父子相见”为线索进行下去了。
这亦构成了故事三分之一过后的主要动力。
没有理由认为编剧放弃第一个动力是无心之失。
在我看来,如此处理非常聪明,一是没有让这个略显牵强的动力贯穿始终,二是避免了影片以高田父子临终相见一笑泯恩仇的俗套。
高田和他要完成的任务之间隔着诸多障碍,语言的(邱林的日语基本不通)、文化的(村主任、监狱管理人员的中国式逻辑),规制的(日本人进中国监狱给犯人摄影),地理的(中日之远),交通的(载他和杨杨去监狱的拖拉机坏在了半路),通讯的(手机信号覆盖不好)障碍,“每一个障碍都可以克服他”。
不过在编剧的处理之下,这些障碍都没有造成大的麻烦,没有克服他,而都被他克服了。
这电影在用减法,减去了这些障碍会带来的矛盾冲突,减去了丽江这个背景(丽江风情从没有成为主角),减去了两次可能最具“戏剧性”的“父子相见”。
一个没有克服的障碍是死亡,高田没有及得见到健一。
另一个没有被克服的障碍是情感上的隔阂。
周折过后,杨杨却说还未准备好去见父亲。
高田竟依了他。
电影用加法的地方,或者说着墨之处,是在描写高健与杨杨迷路之后同处的那一夜,以及那之后的分别。
这或可看作“父”与“子”时空错位的相见,父见了多年不见的子,子见了从未谋面的父。
而高仓在别了杨扬之后再进监狱,不为拍戏,只为让李家明看看他儿子的照片,则成了故事最后阶段发展的动力。
影片里没有健一的镜头,而在电影最初的宣传中,健一一角写明了是由中井贵一出演的。
让健一在视觉上消失,就构成了另一处减法。
目前还无法确知此为导演创作上的故意,还是为了增加放映场次的被动修改,客观上确有“留白”的效果。
健一在闻知父亲去中国后说的话和他死前口授的信,都是儿媳传话给高田的。
但也有可能健一没有说这些话,没有同父亲和解,一切的话语都出自儿媳好意之下的虚构?
这是电影留给观者的一个悬念。
我和贝瑞看的那一场,大概有四成的上座率。
看《无极》在同一个放映厅,是首映之后的第二天,座位是满的。
和看《无极》时一样,场中也是笑声不断,不过笑的不再是情节和台词,而是片中诸多业余演员真切的本色演出,和因为本色而来得格外熨贴的台词。
贝瑞跟我说,影片一切皆好,就是李家明竟然哭到滴下鼻涕,让人不能接受。
我笑她,说她因为有洁癖才会有此怪诞想法。
我亦想到高仓健在电影中哭了几回,与影片通篇的克制手法不无冲突。
后来又明白我这乃是另一种洁癖。
不善于沟通的日本老父亲为圆儿子的一个梦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中国 助人的同时也解脱了自己 很感人的故事 只是节奏好慢
张艺谋这种浓浓人情味的电影真的太久都没有见过了,看完了其实很感动,也很怀念那种有人愿意拍“人”的时代。
最终还是没赶上,不过语言的孤独相比无语言的孤独更清晰地呈现吧,每每热闹非凡的场景下总是会心生哀叹,原来如此阳光的景象后还是离开吧。两天在绍兴,本想放空,不想还是放空不了,倒是碰上十八少年,真真是无限未来,羡煞吾心啊。
片名的双关意义:李加民最拿手的傩戏唱段和千里寻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深沉而感人的父子情。影调和色彩依旧是张艺谋电影最醒目的标签,同时其早期的纪实风格也再度显现。在这个找寻的过程中,导演也不忘展示中国的戏曲和文化民俗。破裂的父子情在和杨杨相处的短暂时光里得到了替代性的修复。
情绪太过,音乐太满,故事一般。
我觉得是挺好的,高仓健也不容易,一个老头为了中日和谐拍个剧。
不太喜欢,有些无聊和空洞
故事推敲起来根本立不住,情节和情绪完全依靠台词直接交代,人物行为动机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呈现出一种故作的克制。连怎么用画面讲故事都不会了!不及格
因为诚恳踏实,所以每个角色都很可爱,他们的喜怒哀乐就特别有感染力,石头村主任尤其抢戏。怀旧是种更具正能量的躺平,其实这种经典老片现在应该有市场,可惜它们都很难达到如今的“高标准”。
课上放的,刚刚把后面的一段看完。喜欢健一的妻子和导游小姐说话的腔调。张艺谋还是拍拍这种乡村小清新比较好。。其他的都是渣。特别是各种谋女郎。。
父子情、中日友情,张艺谋又发挥了他最擅长的情感路线。外加云南风味特点的戏剧、百家宴、石头村等风土人情;高仓健、寺岛忍、邱林等真挚演绎。感动。。。
国师拍拍低成本文艺片虽说呈反比例函数曲线退步但也比那些神马大片强的多!中段被我妈男神高仓健隐忍而深刻的演技感动了一把,但节奏太拖沓,眼泪蒸发就没意思了!!话说这种片子还是更适合日本导演上马!
哭了,在小男孩便便的时候,在高加明失控地哭的时候。
cctv-6 觉得很无聊
最后妻子读信的人声转换感觉是个败笔。还有就是音乐,一进村就要整得颗粒无收?
讲什么
哭了。不知道为什么
老张的片,为啥我尽喜欢那些没女主或女主丑的
一个父亲的自我感动,无聊透顶,从来都没在意过儿子的想法。
老谋子就适合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