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空军准将,32年还在大学校园里追日本妞,45年战争结束时已经变成空军准将——丫的将官衔不会是买来的吧?
这家伙怀着一付对不起日本人的心态来到日本,被任命去做一件最重要的工作——给出不追究天皇战争罪的理由和证据,结果这厮叫谁谁不到,传谁谁不来。
白他妈穿了一身占领军将军的制服。
丫甚至在小酒馆里被一群日本屌丝调戏并且揍了一顿……我靠,占领军的将军也太给美国佬丢人了!
丫一直没办法完成工作,但是有时间驱车三小时去看丫的日本女友可能的葬身之地;丫身边居然一直是一个丫不认识也不知底细的日本人当翻译;丫企图为天皇脱罪,但是却需要低声下气地求日本的政客们帮忙,每当此时,日本的政客们就乘机教训丫一顿然后说一堆模棱两可的话,丫就三孙子似的听人家训然后回办公室不知所措……总之一句话,这电影要是81厂导演导的,在横店拍的,也能算得三星水准。
唉!
这片最关键,最无耻的洗白逻辑,就是反复强调:天皇是结束战争的人,所以天皇是爱好和平的人,所以不该受到清算。
等于说:B以为自己能打赢,就先动手要打死A,结果A太过强壮,B反被A暴揍,B眼看自己就要被A抽死了,大喊:“A爸爸,饶命”,A便饶了B。
结果最后B反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是爱好和平的。。。
理由就是自己先喊“A爸爸,饶命”的,,所以自己才是结束这场打斗的人。
当真是我见过的最无耻的洗白啊!
很多人说这个电影是洗白的作品,我觉得未必是,看完再回顾一下历史,好像差不多。
全电影回避了天皇在对外发起进攻的时候所处的角色,实际上天皇对于整个局势真正可能处于的一个位置就是听之任之,无能为力却也乐享启成,毕竟他自己也就是一个公章的效果。
所有战犯头子在为天皇开脱的时候均没有说天皇如何反对战争,只是说他是极力的结束战争。
天皇关心的实际上是他自己,在战争前期到后期一直想努力把自己撇清。
最后美国人不是因为天皇没有罪行不处罚他,而是为了政治。
最最后说一句,有了信仰的民族才能为其他人尊重。
天皇是否有罪,對「太上皇」而言只是個不置可否的問題。
他在東京第一大廈第一次和第二次召見費勒斯的時候已經闡明了自己的意圖:建設一個信奉美國價值觀的新日本,甲乙級戰犯自然要審判,至於天皇的有罪判定,則幾乎完全取決于費勒斯本人的調查。
「太上皇」看似是以「作秀/親民者」的形態出場,卻是真正掌握著全體角色命運的人物。
以前述的兩次會見為例,他就在明確傳達了自己意圖的同時,卻把責任作為一塊燙手山芋丟給了費勒斯,如果說這還帶有一絲掩飾的話。
最高司令官宴會那場戲中,某准將勸告費勒斯那一幕則完全是赤裸裸的威脅。
了解麥克阿瑟司令部人事構成的人,八成能猜到某准將究竟影射了誰。
精通體制運作規律的「太上皇」精巧的操縱這些性能各異的「工具」,讓盟軍司令部這部機器按照自己的意志前進。
當事人只要具備中人之資,就能明白自己正被「最高司令官」裹挾而行,但不明就里之下,哪怕身為高級將官也只有聽憑驅策這一條路可走。
實際上,不是天皇或費勒斯,麥克阿瑟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
說到主角費勒斯,正如這篇影評標題所言,他是虛構和真實的混合。
費勒斯本人1918年畢業于西點軍校,隨後一直以情報軍官的職務服務于陸軍。
二戰爆發之初,他作為一名才幹得到承認的中級軍官被派往英軍司令部擔任觀察員,並有直接向總統報告的權力。
轉調至麥克阿瑟麾下後,他又作為心理專家屢有建樹,在同期畢業生中第一個晉升為准將。
正如開頭說的,指派給他的任務,其主旨是為推行美國價值觀鋪路,所以他在情報分析和心理學方面的建樹,才是「太上皇」指派他調查天皇「有罪」與否的主因。
他要在十天內查明的是日本的「民意」,而不是要像律師那樣整理出一套在庭審中經得起推敲的案卷。
基調早已定下,天皇有沒有罪是最無關緊要的,又何來為天皇洗白一說?
劇情的主幹那麼腹黑,對於知道日本在哪裏的觀眾們,天皇是否保留了下來又沒有懸念可言。
所以只能用一個愛情故事來平衡整個故事的結構。
若干個場景中,給予觀眾費勒斯在感情刺激下撰寫了決定天皇命運的報告的錯覺,可惜戀人和跨越國家間敵意的愛情都祇是戲劇性的演繹而已。
也沒有必要多做鋪陳。
作為標題的天皇,在經過美日雙方的默契運作後保留了下來。
後來還給主角費勒斯發了一枚二等瑞寶章。
「太上皇」雖然在發表了老兵不死的演說後黯然隱退,但已經在歷史書上占了很大一個位置。
大家都很開心。
儘管影片結尾搞得很沈重:一干人等或撤職,降級,或者絞刑,監禁,但這確實是如假包換的大團圓結局。
是一部超越民族与民族间的影片。
影片站在人类面对战争的角度上去诠释,某一方胜了,可全人类输了。
如果我是一名日本人,为自己民族流的眼泪会让我忘记战争是自己发动。
如果能以这角度拍摄一部德国二战后的影片,想必盟友国会引起轩然大波。
日本国土未经历真正战争,政权也未被真正瓦解,反有受害国的意味。
当然,战争无论是对侵略国还是自卫国,战胜国还是失败国都会承受巨大的灾难。
但就像一个杀人犯,他可能是个孝子,但毕竟还是犯了恶行。
感觉还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文化背景和Cn还挺像的, 或许这样的事情也在我们这边发生过,提高认知吧. 在浪费时间活着不同立场矛盾产生的口舌之中, 暴力的确是最简单的方式,但是背后的痛苦,家庭的破碎,家人的离开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治愈.💁其实当地人民的情绪当时一触即发,但是因为明白自己的弱势地位,没有出现很偏激的行为, 但是内容还是不爽的, 所以出现了一点点小矛盾💁果然不能轻易死了,因为自己活着有很多帮助别人的地方,或者很多转机,对别人对自己都是有用的,所以坚强的活下去吧💁不要带枪,因为你带了,别人本来对你没什么恶意的,都变得有恶意了,是因为你先恶意别人的💁其实以前皇帝确定很有权利,因为很有能力,但是后代不行了,但是权利还在,所以变成傀儡皇帝了, 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说的没错, 落后就是挨打的, JP也是一样,落后才会被打的,别人要制裁你也没有反抗的权利💁翻译出来的话可以完全改变态度hope:暴力不要轻易使用, 虽然最后的后果能让人去深刻记住教训, 但还是希望尊重生命,敬畏大自然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我在很久之前就想说了。
在看《社交网络》的时候,出现在舞会上的中国女留学生简直就像两个妓女,当然这两个女演员也长了一张西方人认为的典型的中国女人的脸,在中国人看这两个人很明显不漂亮,眼睛那么小,皮肤那么黑,还花了浓妆,但是西方人确实就喜欢这种脸(我都不想说是东方脸,因为日常生活中我都不经常见到这种脸,反而在美国电影里见了最多),行为放荡,衣着暴露。
但是日本女性的脸相反都是干干净净,比如本片中的女主角,或者《金刚狼2》里的大小姐,这些日本女性简直就是中国古典女性的完美升级,她们拥有一切古典女性的优点,贤良淑德,但同时她们也拥有进步的思想,努力抗争命运的不公同时也敢于“适度”的表现自己。
我不知道这是由于中国在国外的留学生确实是放荡成性还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不同所以西方人都带上了有色眼镜。
下面再说说这部片中的美国,导演是想塑造一个随和,敢作敢当的铁血军人形象的麦克阿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整个国家。
比如麦克阿瑟在被告知“不可与天皇发生眼神或身体接触”后仍然直视天皇并执意握手,这就是告诉世人:没有意义的礼节不需要遵守。
那么什么礼节是有意义的呢?
答:美国人的礼节。
因为在麦克阿瑟和天皇会面的镜头结束之后,菲勒斯将军走出屋子后享受了一次标准的美军士兵对上级军官的执枪礼。
所以这片子给了三分,因为他仅存的一点被添油加醋改编过的历史。
虽然这历史已经严重扭曲,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一点端倪。
在网上看见这部电影的资源时,演员TommyLeeJones的名字是吸引我下载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在《亡命天涯》中的表演在我看来很是不错)。
彼时我还不知道他在片中演的是麦克阿瑟,而且其实是个配角,虽然电影海报中他的形象在正当中,而且高大威猛。
由于网上资源里附带的影片介绍比较狗血:“二战即将结束,马克·福克斯饰演的米军军官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
在麦克阿瑟将军(汤米·李·琼斯饰演)的开导下,他决定到战败的日本去,寻找他学生时代的情人Aya。
”(更为狗血的是,居然有电影网站将本片列为“爱情片”),因此,虽然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但一直没有太大的动力去看它。
直到昨天。
坦白地讲,我基本上是带着愤怒和鄙夷的情绪看完这部电影的,特别是观影之前由于影片简介的误导,我对影片内容基本是往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向去想像的。
本片的英文名为《TheEmperor》,似乎是改自某位日本作者的作品《陛下的救赎》,其主要内容其实为麦克阿瑟的助理费勒斯准将陪同前者前去占领战败的日本,并在前者的命令下“调查”裕仁天皇在战争中的责任。
本片的英文名没有用更具专有性的词mikado或tenno(这两个词应该都是从日语中借用过来的,隐喻了天皇的所谓“神性”),而是用了个比较中性的emperor,本身就值得玩味。
麦克阿瑟进驻日本之后,接到米国国内的要求,必须在十天内调查清楚裕仁天皇在战争中的责任。
于是他委派自己的直接下属费勒斯准将去完成此事,原因似乎是,费勒斯准将在他眼中是个知日派。
影片中关于费勒斯准将为何是个知日派描述得并不清楚(可能是篇幅所限),似乎仅仅是因为他曾泡过一个日本妞(他对于日本妞的回忆是本片的支线,可能因为如此,才会有网站将本片列为“爱情电影”),而且在日本妞(及其身为日本高级军官的叔父)的帮助下,完成了一篇关于日本士兵精神状态的论文。
可是费勒斯本人的日语似乎并不到可以和人沟通的地步,整个调查过程还需要个日本翻译。
卖糕的!
这样的人也算知日派?!
在本片的一开始,影片的倾向性就已经非常明显(也许是因为剧本原著者是日本人):麦克阿瑟到达日本的时候,有29名甲级战犯,裕仁不在其列,而且还好端端地生活在卫兵保护的皇宫里,即使米国占领军也不敢带武器硬闯。
然后,麦克阿瑟接到国内的指令,十天内(这本身就是个笑话。
彼时美国还未完全掌控日本局势,如何能在十天内完成这样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当然了,米国喜欢玩的就是MissionImpossible)调查清楚裕仁的战争责任。
由于彼时还是占领初期,费勒斯无法顺利找到他认为的证人,于是只能通过不停地使用一个“威胁”诱使那些躲藏起来的证人出来“录口供”:如果你不出来说清楚你所知道的,你将为天皇被绞死负责。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极端愤怒便蓬勃而出:尼玛,这样引诱出来的证词可信才TMD怪了!!!
于是,我们看见费勒斯顺利地收集到了关押中的东条英机给的信息(近卫文麿的名字),然后顺利见到了前首相近卫文麿,在一番古怪的对话后,又陆续获得了两个人的名字:副首相关谷镇三郎和内大臣木户幸一。
随后是两个戏剧性的场面:费勒斯不带武器,“单刀赴会硬闯皇宫”(唯一的“武器”是麦克阿瑟的一纸命令),见到了关谷;然后是本来躲避不见的木户主动在费勒斯“准备”(我说“准备”是有原因的,因为在这一场景里,费勒斯说了句很关键的话:“我给不了麦克阿瑟想要的奇迹。
”很清楚,调查的目的不是厘清裕仁的责任,而是如何开脱他的责任)汇报“天皇应负战争责任”的前夜,找到费勒斯,向其描述了“天皇如何在内阁会议上介绍盟军的条件而强硬派又是如何准备政变挫败这一企图的”,由此,费勒斯得出结论:裕仁即使在发动战争中负有责任(而在他看来,要调查清楚这一责任,也许需要千年),但肯定是在裕仁的愿望和努力下,日本愿意投降(虽然在日本人嘴里永远都是终战,因为即使是在裕仁的终战广播里也并未用到“投降”一词)。
好吧,这就是米国人的逻辑,要为裕仁开脱的逻辑。
看到这里,我更是出离的愤怒了。
从一开始,这个所谓调查就是预设前提的,即尽量开脱裕仁的责任,因为,在一大堆米国知日派(及非知日派如麦克阿瑟甚至包括远在重洋之外的杜鲁门的)眼里,天皇是神道日本的最高领袖,如果裕仁被判负有战争责任甚至因此被绞死,那么米国对日本的占领将岌岌可危,也许面临四处暴动的局面,这将使第一要务“重建日本”无法实现。
自然而然,无法重建日本,也无法有效地对抗红色苏联和红色中国,以及应对即将来到的冷战。
至于正义?
哪有什么正义?
本片从头到尾并未提到其它盟国在击败日本中的贡献(尤其是牺牲了千万人的中国,尤其是独自抗日了四年(从1937算起)的中国,尤其是独自抗日中还被米国出卖(前四年米国还在不停地卖各种战略物资给日本)的中国),更不要说,费勒斯的一席话:我们需要查清楚裕仁天皇在太平洋战争中是否负有战争责任。
尼玛!!!
原来只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争责任,只是对米国的战争责任!!
至于侵华的战争责任,似乎不在调查之列。
于是,得到解脱的费勒斯提交报告给麦克阿瑟(两人在对报告进行讨论时,倒是心领神会),具体的结论是啥不知道,具体的结果很清楚:裕仁安稳地终老于皇宫,实现了他的“救赎”,虽然低身下气地去拜访了下麦克阿瑟,并且留下了世人皆知的那张照片。
至于费勒斯,带着“心爱的女人九泉之下也会欣慰”的心安理得,和他的日本翻译喝酒去了。
这也是一个暗喻:米国人虽然和日本人曾为对手,但惺惺相惜,不打不成交,打完以后还是朋友,而且是穿一条裤子的朋友。
穿到现在。
中国人怎么想?
米国人和日本人对此不太关心。
好自为之吧。
日本哲学家梅原猛,曾与首相中曾根康弘谈及一个不可思议的日本神话:“大国主神转让国家。
对新的入侵者转让权力。
这个神话,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
在遥远的过去,绳文人住的地方被弥生人侵占,绳文人就把国土让给弥生人。
神话是这个记忆的复苏。
”1945年8月30日,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元帅叼着玉米芯烟斗君临日本,沿途数千日军荷枪实弹予以卫护,影片《天皇》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9月27日,裕仁天皇拜会麦帅:“我对战争中所有的政治、军事决定和行动负全部责任,我把自己交由阁下代表的盟国裁决。
”“大国主神转让国家”的神话再次显现。
面对有史以来唯一敢以国家形式入侵美国的日本,美国对日本的戒惧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一味强行压服,而不从文化、制度、价值观的层面彻底将这个强敌改造成自己的盟友,谁敢说珍珠港的噩梦不会重来?
为桥本以行《日本潜水舰队覆没记》作序的美海军中校爱德华•比奇,其观点颇具代表性:“日本人精明强干、英勇善战”,“把日本的现有实力逐渐引向保卫自由,日本就会成为我们在远东的强大盟国。
”《天皇》以菲勒斯将军对日本女友的回忆和寻访串联整部影片,着意表现战争、核爆给日本带来的苦难,敌视美军的平民和尽为废墟的街道、学校,于爱出风头、表演欲望强烈的麦帅多有讽刺挖苦,甚至出现日本瘪三群殴美国将军的天方夜谭。
可以说,英国导演彼得•韦柏对历史的解读幼稚得可怜,随便找个日本人都能当他的启蒙老师: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在2005年广岛纪念核爆60周年的致辞中提醒国民,核爆前日本对中韩等国犯下了暴行;日本前首相米内光政认为,迫使日本投降、日本因而免遭覆灭的核爆虽为悲剧,但给日本和世界带来了和平。
为减少改造日本的阻力,麦帅对天皇个人极为体谅、宽容,但对战争的根源天皇制深恶痛绝。
解散军队、搜捕战犯、新闻自由、教育自由、和平宪法(天皇丧失一切实权,主权属于日本国民)、民主选举、土改,几乎在一夜之间,天皇制耐以存在的法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基础被叼玉米芯烟斗的“天皇”连根铲除。
昔日国民引以为傲的皇军,成了过街老鼠。
黑泽明的《野良犬》(1949),对战后退伍军人备受歧视的凄惶表现得非常到位。
1985年风靡中国的日本连续剧《阿信》,有这样一个细节:土改之后,日本农民摆脱了实质上的奴隶地位,阿信的昔日恋人浩太感叹:“一回忆过去就感到寒心,我为土地革命牺牲一切均无济于事,可美军占领日本之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大功告成。
”《天皇》化了不少篇幅证明菲勒斯将军的报告左右了麦帅的决策,编导真该听听尼克松对麦帅的评价:“现代政治史上无人能像麦克阿瑟那样被称做法典制订者。
这是一个半神话式的人物,政治上高瞻远瞩,按照理想的模式独力改造一个社会。
”影片在天皇晋见“太上皇”的高潮部分总算恢复了理智:双方都显示出应有的素养,天皇表示愿意独自承担一切惩罚,麦帅回答:“谢谢,陛下。
但现在不是讨论惩罚的时候,我需要您的协助,让日本重新站起来。
”1946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人间宣言”,承认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对日本国民拥有无限制的权力”、引领日本走上宪政民主之路的麦帅,在日本享受着神一般的恩宠:1950年1月26日,麦帅70大寿,日本民众纷纷向其献花表达祝愿。
1951年4月麦帅解职归国,“日本很多地方陷入一种近乎哀悼的状态”,日本首相吉田茂向全国发表讲话:“麦克阿瑟将军把我国引上恢复和重建之路,使民主精神在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牢牢扎根。
”上百万日本人自发为麦帅送行,不少人痛哭流涕。
2002年麦帅被选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外国人,成为大和民族的英雄典范。
2007年BBC发布“最受尊敬国家排行榜”,日本高居第二;2012年BBC“全球最受欢迎国家调查”,日本独占鳌头,麦帅与有荣焉。
(新民周刊)
因为看了《太阳帝国》,对美国拍摄的日本视角电影都心有余悸,尤其是这种战后题材的,因为西方人对日本的好感混杂在抗战背景会出现许多让国人愤怒的言论。
得知美国又出了一部《天皇》后,我也迫不及待地点了个想看,想看完之后来骂。
看完之后一查才知道,导演是英国人,还不是美帝的人。
LOST的美国大兵Matthew Fox出演男一号菲勒斯将军,一口现代美语让我感觉与40年代格格不入,倒是他细腻的表情出演这样一个深陷情海的异国人士十分适合。
Tom Lee Jones演的麦克阿瑟将军很有范,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戏份并不多,只有最后与天皇会面多少有点看头。
故事用了双线的形式,可惜两条线均流于形式,显得有点浅薄。
与Aya的戏份对主线剧情几乎没有推进作用,倒是把菲勒斯将军这一Jap lover的形象刻画的很饱满。
最主要的调查部分,也只是蜻蜓点水,并无深入的探索,好像触发savepoint一般推动剧情。
在飞机上,面对麦克阿瑟表示对下机后是否安全的怀疑,菲勒斯说,天皇下令国民“承受无法忍受的痛楚”,同时他对日本国民队天皇的忠诚丝毫不怀疑。
在这里我就呵呵了,数不胜数的史实说明了有不少日军在投降后依旧进行毫无人性的屠戮。
当然,这也应证了菲勒斯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日粉。
从电影一开始,菲勒斯就表达了对广岛核爆的不安,毕竟作为“施暴者”,有这样的歉疚也是正常的。
随后拍到菲勒斯只身一人来到拉面馆,旁桌顾客、甚至面馆女主人对他的敌视,菲勒斯那忧郁的颜色很难不让人回想起Lost,太像了。。。
然后到了本片第二个触发我G点的地方,拜访近卫文麿,前日本首相。
导演借近卫文麿的嘴说出了两句名言,第一句是“这不是判断黑与白的问题”。
真的不是黑与白的问题吗?
作为日本的邻国,我们清楚这一个菊与刀的国度的矛盾性,我们也清楚天子作为世袭者对自身、当下命运的无力。
但为什么这不是黑与白的问题呢?
就因为没有确切证据?
就因为天皇亲手终结了战争?
用这种模糊的说法恰恰隐藏了本片的核心:天皇是否有罪。
也许民族性会干扰对这问题的看法,但毫无疑问,从人类角度来看,各族都是平等对待,无论你们民族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触犯了战争法就应该得到制裁。
而不是用隐晦的黑与白来混淆视听。
第二句更是让我呵呵,“我们的确侵占了中国,但英国、葡萄牙不是早于我们吗?
我们的确侵占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但是从英国人手中夺来的。
我们没有从菲律宾人手中夺来菲律宾,是从美国人手中,而美国人是从西班牙夺来的etc”。
近卫文麿洋洋洒洒地说完上面的话,菲勒斯将军又一次Jack上身,回答说:我不用你来给我上历史课。
这种强盗逻辑的话语居然能让菲勒斯无言以对,正正反映了导演的思想:战争当中没有谁是正确的。
的确,日军残暴,美国人不也扔了原子弹麽?
正是这种恰似反战的思想,也进一步为天皇洗地。
既然英国也曾侵略过中国,那凭什么定天皇罪呢?
用这种理论来为天皇洗地,我表示深深不服。
导演用这种强盗的反战逻辑混搭日本“黑与白”特色组合成了组合拳,将混淆视听进行到底。
接下来菲勒斯被发现操控轰炸地点来保护情人,这一严重违反军纪的行为被麦克阿瑟将军一笔勾销了,考虑到保护天皇的成就,这倒是可以理解。
接下来是高潮,由于无法找到确切证据,菲勒斯报告给麦克阿瑟的居然是毫无理据的个人推论。
连麦克阿瑟都为此感到不解,仅仅凭借个人的推断来做这一个决定吗?
电影给出的解释显然无法自圆,仅是一再强调天皇在停战中的作用。
其中包含着一股美国大兵的“I gotta go”的爽朗与无脑。
然后是片尾天皇对麦克阿瑟说的那席话。
有人看了觉得感动,或许真实的天皇确是那样的人物,但无论个体对罪责是否有愧疚,都与最初犯下的罪行毫无关系。
作为反人类的战争罪,更不是心怀歉疚就能减缓判刑的。
我无意探讨天皇是否应当定罪,我认为这是政治上的博弈,事实也证明这一做法对日本战后安稳重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反感的是电影里的这种思想,用一个Jap lover来把政治博弈隐藏成个人定论。
世事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对于天皇也不是你我这种平民像他死就能死的。
但用这种看似人性化的手法来回放那段往事,我只看到了洗地,还不如像纪录片那样简单了当的讲述有关苏俄、日本多方的政治博弈,也让麦克阿瑟大大减分。
人们常常说勿忘历史,却总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时候模糊了自己的历史观,慢慢地随波逐流。
补充说一下,写这些是想吐槽美国人,没想到回复全部都在讲日本人。
如同一位网友所说,日本人现在怎么想怎么做,我们又能干些什么呢?
就算他们不知大屠杀的事,我个人干干嘛还是干嘛,喜欢看动漫,看J联赛,毫无影响。
对于纠结日本的讨论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国人自己对于这些问题都没得到统一意见。
上网搜到一篇文章,http://www.aisixiang.com/data/8534.html,章益国:也谈《菊与刀》,大概表达了我的思想。
又到一年八月十五,感觉这些年来我们一点都没变。
人家说日本篡改教科书,就会有国人跳出来说“你不看看我们的教科书是什么样子?
”。
这都不算啥,我看过最奇葩的是“别老说南京大屠杀了,也不想想成吉思汗远征时屠杀了多少人”。
理性得可怕。
8.4/10
觉得还行呗,好多小细节浅尝辄止,没那么糟。
能给四星甚至更高切入点,但是影片拍的只有一般,终究是改编自日本作家的小说,史实什么的没有多大讨论的价值,皇宫保卫战这段故事说来有点出戏
整部影片从天宁岛装载原子弹炸毁广岛开始,佬美带着解放者的姿态踏入废墟中的日本去征服这个天皇至上的国家。投降直后,日本人并没有立即欣喜地接受美国人的到来,而美国则将自己伪装成救世主带着重整日本的计划占领起日本,通过国民对天皇的唯命是从,形成了日美同盟彻底消除了愤怒和仇恨。意义不大
女主角真好看,穿上裙装像是日本公主,和男主角对戏有种杨紫琼出演007的感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拥抱战败》,一本历史著作,我自己已经不太记得了。
学习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了解他们的历史也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
垃圾片在美丽的日本
天皇洗白录,美国人这是在告诉日本人,你们的神天皇的小命是在我们项目经理干了你们女人后捡来的
感情戏不是一般的尴尬,剧情推动也太差,不清楚哪部分是历史,哪部分是演绎
感觉不错
不知怎么的,我看到了两个更有深度的国家,并且,他们愿意展现出来。
80分。这片子是可以的,评分这么低,想必是因为美国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是给我们留下的历史苦难。
天皇不用洗白。若是为了避免东亚之光被赤化,洗白东条英机都不是问题。
那段历史的档案被日本人悉数销毁,为的就是保全天皇,他们也的确做到了。日本远比德国幸运,要感谢文明世界对C主义的抵触,还有老帅哥麦克阿瑟的伟大。汤米大叔虽然气场十足,可还是比不上麦帅的威严。历史已经无从查证,于是给电影留下了发挥的空间。配合着NHK的纪录片看,还真有些伪纪录片的味道。
硬是没认出来是Jack
嘛 愤愤们改变不了历史的 说不要日本赔款的可是腊肉哟~这是个文艺爱情片 重述了一遍外界无法知道真相的事件
在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中国大阅兵当天看这个剧并且没有捶胸顿足的憎恶这个剧,是不是会被人大骂民族叛徒?哦对了,老子不在乎二逼的意见。老子很喜欢。反战不是反日。但要不去混淆这两个东西是需要智商的。
站在战胜国美国的角度处置战败日本,这是电影一个很少涉及的历史题材。但也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历史反思片,Tommy Lee Jone把麦克阿瑟将军的傲慢演得活灵活现。
这是部本来可以很宏大的电影。问题在于电影用错了力,着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谁都知道电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倭寇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