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吴清源一无所知,或者几近无知。
那么,此片不看也罢。
如果你一向以为电影就是娱乐,而不是某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省察,那么,此片会让人觉得故作深沉。
如果你不知道田壮壮,那也没什么错。
就像田壮壮也不知道你。
电影,有选择观众的权力,这和观众有选择电影的权力是一样的。
到了现在,我们应该可以认为,电影和观众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尊重。
即是,我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我,但我们都极力拒绝:对方该被消灭。
我看此片是一次美丽的误会。
误会是因为,我也不太知道吴清源,更对田壮壮所知有限。
所以,看完电影,我既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真理”,也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围棋”。
我只觉得,张震在很棒的摄影镜头下小心翼翼,跌倒,痛哭,空洞或者发呆,似乎与吴清源隔的老远。
更何况,片子里的张艾嘉,黄弈,李雪健(李雪健那段万字会的宣教简直搞笑)等都可有可无,而伊藤步(吴清源的妻子),这个角色太过隐忍,就如整部片子意境太满,满则过,而这个妻子,似乎也是可有可无。
川端康成,如果你会认出那个坐在草坪上赞扬吴清源文章写得好的人是川端康成,那么我断定,你一定是猜测。
吴清源为什么突然加入玺宇教?
为什么自传里说他一生都是万字会的成员,而电影里却变了?
(电影中玺宇教教主说自己是神的那段,让人觉得吴清源是白痴。
那么傻的一个教啊。
中邪了吧,呵呵。
——开个玩笑)......即使田导演要求我们看完此片后一一求证,要求还是太高了。
如果没有一个疑问我能从影片中找到答案,我看电影还不如去看《吴清源自传》。
全片的设计,都是断片式的。
或者不如说神思(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神思无需因果,来去倏忽)。
田导演不交待棋局的对决。
也许是无从交待。
田导演只是对每场棋局的现场布置、灯光设计、机位拍摄做出精心的设计,难免让人坠入云雾里。
而想要从这些断片中窥得“棋圣”一生传奇,还是难得。
《吴清源》,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田壮壮的遐想:吴清源对于精神生活和内心平静的求索,他如何挣扎,如何平衡。
这些遐想,以出色的画面展示出来,力求诠释吴清源的内心世界,至少,眼睛是愉悦的。
眼睛是愉悦的,也许对一部片子来讲,就够了吧。
田壮壮曾说,他的电影是拍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以此片看来,21世纪的观者还是寥寥。
因爲吳清源,所以我去看《吳清源》。
他說他的人生只有兩件事:真理 圍棋。
電影裏面展示的也是這兩件事:追尋真理。
下圍棋。
即便是他的婚姻也和真理結下不解之緣,呵呵田壯壯的鏡頭出乎我意料的漂亮——一個異國人的圍棋的那種“靜”和“道”在另一個異國人的眼中投射出一個榻榻米般卻不可即的幽玄。
故事是從被棋手們塔過的榻榻米開始的。
然後,在那個高度結束。
如果說要看出來更多,這部片子脫離不了的還是個人經歷和大歷史的關係。
一個人如何在異國修為——其實沒有異國,對於棋手來説,有棋盤的地方就是棋手的國度。
有道的地方,就是心的栖所。
多少理想的有些不真實。
但是,我還是相信。
並且,人應該發呆。
張震做得最差強人意的地方就是,不能讓開始那鶴髮童顔的老人的笑顔和他的演繹聯係在一起。
畢竟他還是太年輕。
畢竟電影和人生太不一樣。
吳清源的“源”,並不同牯嶺街的少年輕狂。
人皆有少年時,惟有源頭活水來。
如果現在有誰可以說我的人生只有x件事......
看完后我在豆瓣的三星与四星之间徘徊良久。
三星是因为中途略有睡意(难道是最近好莱坞看多了?
反省下……)四星则是因为我赞许导演的这种探索。
老实说,我觉得张震演得并不好,或者他并不适合。
很多内心戏,完全是由于镜头和摄影的引导,我才逐渐地去靠近这个人物,而张震的表演,则会起到一个反效果,他把由镜头和摄影营造的氛围,又推开了。
我不知这种若即若离的观影感觉,是因为我对吴本人及其哲学的不熟悉造成的,还是导演的刻意而为,张震的表演是这种刻意的一部分?
从景别的采用上来说(片中极少特写,多为中远景),似乎导演要造成某种浮光掠影的效果,而要靠这种浮于表面的距离,来揭示(用窥视可能更准确)人物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是艰难的。
这是我赞许田壮壮的原因之一。
显然田导陷入了这样一个矛盾:他不肯用主观的电影语言来定义这个人物,原因之一可能是吴老还健在,更可能是因为围棋哲学的影响。
这使导演采取了从大局上关照的态度,而不是从细节上强行介入。
然而依这样的态度,后果之一就是片中的人物面目会被某种精神所模糊,人物在几十年间的变化,以及戏剧性,甚至稍微世俗些的心理活动,都会被这种强大的精神所覆盖。
所以观影快感之类的事,很难在本片找到,除非你已经完全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并感同身受。
由此,导演花了重笔在吴的信仰问题上。
这是进入吴内心世界很好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具体事件与精神活动特别自然的一个交汇点,编剧不可能错过这样一个可以稍微增加些戏剧性但又忠于精神主义的点。
如果相信作者论的话,观众不会对田壮壮拍出这样的片子感到奇怪,相对于其他第五代的历史主义倾向,田的信仰倾向显得非常天生流动。
这次的尝试虽然不见得有多成功,甚至可以说不成功,但会让我们有理由去期许他的下一部,因为他还在专注于精神问题,还在探索适合他的电影语言,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选择背离。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电影开始前有一段吴清源和夫人的采访,或者叫闲聊。
两位老人笑谈秋天猴子会来偷柿子。
那时他的夫人还健在,去年去世了。
今年端午,是吴清源九十九岁生日,他老人家一生关心中国围棋发展,不知听闻LG杯捷报,会不会欣慰。
想起吴清源,心中充满仰慕,是小球对于一代宗师不明所以的高山仰止。
趁着仰慕没有变成悼念,要赶紧表达一下。
小李的自传叫《逆战》,大李的叫《不得贪胜》,吴清源的叫《中的精神》,如果只看名字,很能体现他们三位给人的不同印象。
直到现在为止,没有认真看过吴清源的一盘棋。
对他的印象最初来自于《名人》,川端康成对年轻的吴六段不吝赞美:“六年前的那个时候,他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仙风道骨。
” 大学期间每到周末宿舍内部聚众看电影。
《吴清源》从拍摄开始一直关注着,第一时间买了盗版碟,鼓动大家一起看。
其余三人一个花痴张震,一个相信田壮壮,三比一通过。
吴清源的一生如此传奇,在十番棋中把日本当世高手全部降级的辉煌被一代代棋迷念念不忘。
电影很容易拍得跌宕起伏,所幸事实上并没有,重要对局包括改变围棋历史的新布局,都一带而过。
十九岁的吴清源目不斜视穿过长廊,在对局室正襟危坐,静待秀哉名人。
三三,星,天元。
长久以来意料中的三枚棋子依次下在棋盘上,如同宇宙洪荒之中最初的秩序。
棋子轻敲棋盘的声音在寂静中越发清脆,长廊外花木葱茏,川端康成奋笔疾书。
脑中瞬间闪过本因坊家四百年的发展、新布局的光芒、现代围棋的改革……历史在棋盘上如水般流过,心中的风起云涌无以言表,只能默默看下去,遗憾千言万语无法解释这一刻多么重要。
田壮壮说,他去拜访吴清源,只能默默地听。
他老人家不谈围棋,也不谈电影,而是谈《易经》。
或许每一种学问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做到最好,就会殊途同归。
用有形的画面传递无形的境界,本是一桩难事,更难的是,这种境界高出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从头到尾沉闷而散漫,不着眼于外部世界而试图探索内心。
更多的是他一个人在沉思,面对着帘外的雨。
在凝重与思虑的表情所暗示的内心挣扎中,吴清源从战无不胜的昭和棋圣、仰慕者心中的围棋之神,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漂泊异国、体弱多病、被民族矛盾羁绊、挣扎在生活与信仰之间的求道者。
吴清源说:“我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围棋。
” 落幕时天元微微晃动的一子充满了无限可能。
如果没读过吴清源的自传或者不了解历史,整个电影都会显得闷到莫名其妙不如剪辑:风景,人,音乐……略表安慰,换个姿态,换个角度。
电影只是电影。
下午去看《吳清源》,因為只放一場(雖然是這次的競賽影片),所以一廳雖大,坐得倒還不難看。
我身旁兩位男士似乎是棋迷,可惜這部電影中對圍棋提及不多。
從片中看,張震很有禿頭危險。
回來後和朋友討論了一下,大家的感覺都差不多,片段很好,但連綴成一部電影,卻是散的。
不好說是故意追求還是功力不夠。
這電影好似筆記,每一則都很好看,好看在短,間有閑蕩開去的神來之筆。
攝影與節奏都好,演員也好。
張震是最吃重的許多特寫,拍他凝視和思考的姿態,目光中流露出“無心”。
印象最深的是他夾緊雙臂的那個木訥的走路姿態。
奇怪的是其余人物都面目模糊,譬如他母親是張艾嘉,我一直到最后他母親回國才認出來。
哥哥是辛柏青,完全沒發現。
倒是黃奕,很顯眼……日本方面的演員也好,不破萬作和伊藤步都是戲份吃重的角色。
L說田壯壯思想境界不夠,所以拍得吳清源好像不是在追邪教就是在下圍棋,而下棋又是只在求勝。
他下棋的目標,我倒覺得戲中也沒有說就是求勝。
只是既然信仰和下棋都是通往“道”之路,兩者并不矛盾啊。
而以棋達道卻顯然表現得不夠,十分不夠,因其是個人體驗很難表達還是怕漫漫十番棋會成圍棋教學片?
璽宇教那段太外道了,我覺得我是中宣部憑這個也會考慮公映問題的(我真是比中宣部還中宣部啊……)。
但片段真的是好。
從開頭好到尾,隨便抽一段出來都好看。
最妙是閑談,不說棋亦不說時局,閑閑數句,拉遠景,字幕也出來慢一拍,最有意境。
片頭前張震和伊藤步拜訪吳清源夫婦,他們說家附近有猴,會吃柿子,就使人驚艷。
其他印象深刻的還有:西園寺公毅與吳清源走在花園中,上了橋,西園寺已走遠,吳清源還留在橋中央。
這片中吳清源數度徘徊,暗示他人生重大抉擇時刻。
川端康成與吳清源一起坐在草地上,川端說夜晚凝望月光下的赤壁,回來讀些“神仙通鑒”之類。
我就在想到底是這“神仙通鑒”是《山海經》還是《列仙傳》呢……吳清源去拜訪山中湖別墅的金木,對璽宇教信仰動搖,解下腰帶預備上吊一段。
出車禍後,瀨越還是木谷來拜訪他,說要重新開始下棋,窗外是海,從外面拍里面,兩人閑談,忽然電話響,吳清源去接電話,另一人也慢慢走開,余下兩只茶碗,此時打出字幕,瀨越于是年自殺,木谷亦成不歸之人。
人生縱然時時相見,亦有如參商之日。
比較不喜歡的是瀨越在廣島舉行本因坊之戰,投下原子彈後仍然繼續。
和木谷的十番棋,用K的話,十分“少年漫畫”。
其實我更期待如何處理吳清源作為中國人,在日本這么多年,尤其是抗戰期間的糾結心路。
不過田壯壯顯然更關心“道”,對此描繪不多,僅有些側面略略反應(譬如吳從中國回來後有一陣只看中文書,去入籍時忽然走掉,問木谷入伍後是否會去中國),我想這方面也許是刻意作淡化處理,以求一種冷靜的態度,事實上從晚清到抗戰前的中國對日的心境,我覺得今日的我們已經很難再體會了。
但作為學習近代史的人,從影視中看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是最大趣味,所以我的品味也就是停留在看看《一貫害人道》之類沒有藝術價值的電影上了……另外,吳清源信仰的紅萬字會,之前在讀譯的Collaboration中南京一章中第一次看到,在日軍進入南京後,此會曾發揮極大作用(當然是與日軍合作),恢復秩序,安撫難民。
我一度以為這是紅十字會的分支機構(譯稿中也沒有寫明),原來乃是信仰組織。
紅萬字會的人物在片中是李雪健演的,他是我唯一一個一眼就看出來的明星。
田壮壮、阿城、吴清源,现实中的仨人,合成了一个意境像文人画般的《吴清源》。
容易让人联想到《美丽心灵》里的纳什。
吴清源最后说,我一生的追求是真理和围棋。
姑且不论他最终的境界如何,电影更多呈现的是一个心灵的成长和生命历程。
阿城对棋术理解深道,只是这部电影的对白以及场景不是原来《棋王》那样生动丰满的写实风格,《吴清源》很内敛,一切在不言中。
整个大时代背景被虚化了不少,仅仅点到为止。
具体生活场景写实很少,留白较多。
所要说的,都在画面外。
都是浮光掠影。
剪辑相当干脆。
棋局与人生本身就是可以混圆相通的世界,一虚一实,都是个人体验,求的都是物我两忘。
看的出来,田壮壮是在进行个人表达,既是他对棋魂的理解,也是他对电影甚至是人生的理解。
田是一个不断在电影中接受精神洗礼的人,可以说,他是在用电影这门形式追求人生的真理。
求真和下棋几分相似,和现实有些拧。
所谓“为棋不为生,棋在养性,胜则害性”。
毫无疑问,电影中那个在乱世中寻求纯粹、苦苦挣扎在与现实的冲突与对抗中的生命,是剧中人,也是剧外人。
不需要苛求电影写实场景不够,A讲B的故事,很容易变成A借B讲自己的故事。
毕竟,每个人只能说出自己看到的东西。
也不必苛求电影过于清淡,与其他电影不同,田这部电影那个隐而不见的“后作者”,并不是观众和市场,而是心里那个自己。
这也是它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原因。
在文脉早已断裂的今天,这样的作品必然是让人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的,然而,也是值得珍惜的。
买碟片看过了该片,很想严肃地写点东西。
因为这部影片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其一是:传记片要怎样拍?
其二是所谓精神世界如何表现?
其三是所谓“无”的精神世界如何表现?
我觉得田壮壮在苦思困惑,这个问题也让我思索了两周不得其解。
我对吴清源一无所知,看片前稍作了一点点了解,没有看过他的自传和别人的描述。
看完影片,我觉得导演有很大的追求,想表达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种境界。
但是,表达的效果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这部影片像田壮壮除了《蓝风筝》之外的其他电影一样,其艺术追求被人尊重,但追求的效果不尽人意,或者说存在争议。
传记片怎么拍?
总结历史上成功的传记片——我这里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指长时段地表现一个人的人生,大抵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借人物一生折射时代风云。
例如贝托鲁齐《末代皇帝》、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最典型的是《阿甘正传》,都实现了这一功能,这种历史的风云变幻,和历史风云中传主的命运,都以其强烈的戏剧性吸引观众。
第二种是专注于人物个性的塑造。
人物未必联系宏大的历史风云,可能只是个人奋斗历程、家庭私人生活,但是人物却以其个性的特异而引人注目、令人嗟叹,《狂恋大提琴》、《闪亮的风采》都是这种类型的。
那么是否还有第三种类型或者更高层次的传记片,如同田壮壮的《吴清源》一样,直入人物内心,传达某种宗教性的、哲学性的人生境界?
我的理解是人物的精神世界、精神境界当然可以表现。
但是只能通过这个人物的非比常人的换句话就是戏剧性的人生经历表现。
我觉得《阿甘正传》、《闪亮的风采》、《莫扎特》、《碧海蓝天》等都表达出了某种哲学性的东西。
人物的内心和精神如何被感知的?
难道不正是从这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在具体的事件中得以体现的吗?
传记片不可能绕过事件、绕过戏剧性成功地传达人物精神世界的。
田壮壮的困难是,其一,他拍的是个依然在世的真实人物的传记片,不能编造。
我思索的结果是,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这个真实人物之所以值得你拍,就必然带有传奇性,也就是戏剧性。
难道《吴清源》的一生不就是充满戏剧性吗?
选择传记片主角的唯一理由就是人物本身的戏剧性——在一个限定范围内的“非凡性”。
其二,田壮壮的对象是一个围棋棋圣,也就是说,围棋本身属于静的、非大众的、观赏性不强的项目。
不象大提琴、钢琴、运动项目那样具有动感、大众观赏性。
他要传达的精神也是一种超越感、执着感,甚至是一种“空无感”。
的确,这里有独特性。
但是我觉得阿城和田壮壮都犯了错误,他们试图以艺术风格的“淡”来表现对象自身的“淡”。
这当然是一种策略。
但是我觉得效果未必好,思路也过于直接。
《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觉得这种反衬法可能更有效。
尤其是对于电影这种艺术来说。
艺术家能够保持创新的欲望,是值得致敬的。
到了某个阶段,艺术家会厌倦了故事,尤其是浓烈的故事,但是,电影能做到直指内心么?
所谓的“无我之境”。
看钟丽缇版的《色戒》,被它那浓艳然而又空灵的色彩、惊心动魄的撩人故事所吸引,但是更被影片所传达的宗教性哲理而震撼。
田壮壮的《吴清源》,其摄影同样为人称道,然而如果这一点成了唯一被认同的成就那就是可悲的了。
我觉得,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最近在重读脂批本的红楼,也很受启发,人生来就是佛的绝无仅有,怕都要先经历红尘才能 看破红尘的。
电影艺术,怕总得有个精彩故事的表象,然后才能抵达本质化的思想。
很多朋友的影评,都不高。
大概是导演太想通过这部电影反映一点他自己对围棋的观点或者是他对吴清源的敬意,于是电影中很多的场景都是张震静静的坐着,周围一片寂静。
我认为,这部电影还是很有意境的。
吴清源的围棋造诣自不必说,作为30年代最好的棋手之一(或许没有之一),吴清源本身就是一段传奇;如果只是想表现吴清源棋下得如何好,不如直接看棋谱算了。
导演所描绘的,其实更多的是吴清源作为一个“人”,他的想法、他的情感生活,他的为人处事。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独自一个人在屋中,四下里一片寂静的夜里,这种感觉和电影中的静坐、打禅其实很像,所以我也就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导演的想法。
其实大部分的职业棋手都是木讷类型的,很少有狂放不羁的棋手出现。
像李昌镐那样长时间只有一个姿势的棋手,在现实中会被理解成为“怪人”;而在围棋世界里,他却是一个“圣人”。
棋手的生命,和围棋是不可分的。
每次下得一手棋,之前不知道已经琢磨过多少遍,想过多少次了。
很多的棋,在脑子里面想,就足以了;至于放到台面上的棋子,往往是深思熟虑之后、认为是“最好的应手”。
虽然这样的下法,不免有失误和漏算,但是这也是围棋的魅力所在。
双方对弈,更多比的是心理,而不是智力。
所以,这部电影,还是推荐独自观看,聚集三五个人、喝着饮料的观众,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
吴清源幼年学棋,14岁东渡日本,从此创下不败的神话,为誉为“棋圣”。
围棋,这一东方神技,在中日韩三国之间掀起过多少波澜,发生过多少故事。
哪怕是对围棋不甚了解的人,也会对棋圣吴清源充满好奇。
这一次的电影《吴清源》也必定因此引来诸多目光。
但导演田壮壮显然并没有任何迎合观众趣味的打算,他将此片拍成着力刻画吴清源的精神世界,其心理和灵魂层面的执着和痛苦。
这样一来,几乎所有兴致勃勃买票进场的观众都要在影院里睡大觉了。
而从影院里出来,他们大骂或者嘲讽本片,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其实围棋的电影一定很难拍,虽然棋秤上的双方拼力厮杀,但围棋的现场必然是安静严肃的,镜头中很难捕捉到哪一颗棋子落定给双方心理上带来的波澜。
而且即便是大获全胜,棋士也不会双手大张高呼庆祝,甚至旁观者都不会有掌声响起。
这如何去拍?
同时,就吴清源这个旷世棋士来说,他自然有他独特的经历和精神世界,不是可以胡编乱造张冠李戴的。
据报道,田壮壮修改阿城的剧本之后,曾赴日本求见吴清源本人,要得到他的首肯。
想必这也是必经的过程。
而吴清源本人阅读剧本之后,表示愿意合作。
报道称,这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可见,吴清源本人是认同这个剧本,认同这个以精神层面为重的戏路的。
我的意见是,这也不难理解。
吴清源在选择哪一个剧本能代表自己的时候,自然会选择自己也认为最重要,最能反映自己内心想让外人所知的,最能体现自己思想的东西。
毕竟,他早已不是(或许从来也不是)喜欢炫耀自己辉煌战绩的小年轻。
老年的他或许觉得自己需要这么一个交待,对应于世人对自己的看法。
于是,本片就真的“不好看”了。
片中大量采用“日本化”的描述方式。
从头至尾冷色调的镜头,风中的大海、草原、森林,雨雪的室内外比照,日本式棋局的仪式动作,还有最具代表性的以少衬多、以静映动、越是激烈就越是安静的日式场景。
这些元素,在描写吴清源辉煌战绩方面,对于没有读过吴清源传记以及对围棋不甚了解之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次催眠。
但对于描写导演所想阐述的,吴清源的精神的斗争和信仰的执着追求就十分恰当了,尤其是对东方文化而言。
但花钱买票的观众们,不会全都是吴老的真正棋迷,更不会全是对东方类似于留白的国画神韵可以倾心理解的专家和大拿。
大家买票,是想看一代棋圣绚丽精彩的棋坛搏杀,或者一位奇才的成长、消弭与挣扎。
说白了,还是娱乐至上。
有人说,“如果不是文化底蕴深厚,对围棋颇有见识的人,完全可以不看此片”,我想是对的。
至少,你要阅读过吴清源的自传,对吴清源的生平历史略加了解,对他在独特环境中的独特身份略加理解。
比如,片中出现了不少对吴清源来说至关重要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出现的时候并没有任何解释和铺垫。
这就像一个普通美国人看到镜头上单单一个诸葛亮含泪祭拜刘备的镜头,会莫名其妙一样。
毕竟,吴清源一生的经历和遭遇是绝好的电影题材。
也许以后,会有一部以吴清源棋坛盛世和坎坷人生中的故事性为主题的电影满足广大观众吧。
其实,不妨就叫做《棋圣》。
不过,也许只能在吴老身后才能实现吧。
罪过,罪过。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420482
拍下棋真的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不懂棋局的人也不会想看懂。吴清源这个人物还是应该抽离出某一种精神,然而虚构人物来讲述,而非实打实的记录。
整部片人物跳转的厉害。看的人得仔细了。
我必须诚实的说……我没看懂……
导演失败了
空有优质的影像质感和风格 却架不住完全空洞又没有成熟叙事逻辑的剧情 妄图写意偏偏适得其反 过分的留白反倒没能给观众舒适的观感
真理为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个入口,吴的入口在围棋,我们的入口又是什么呢?
闷,睡过去,,,醒来还没完,,,
缓~
片子为了立志高洁,选择了这种清汤寡水的形式,呈现出全无血肉的骷髅美人,对围棋历史全无了解的人来说,看了这片对吴不会有任何立体认识,很大的可能是连基本的故事都看不懂,玄到这个份儿上就太过了,我很不厚道的觉得十番战拍成俗港片好莱坞片,都能比这个精彩上许多。
单个镜头都典雅沉静美不胜收,怎么拼在一起如此莫名其妙?当然,只为镜头也可以一看。
意境出来了
喜欢电影的整体风格,但终究是印象不深。
太拖沓,太沉闷
好电影和人一样,需要事后品味
老实说,这部片子我没有看完。
平淡和大量的省略处理,虽然对观众有所远离,但仍然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整部片有点冷。
清淡的难得。
张震的演技实在是太棒了
拍此类人 丢中国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