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难道不是吗?
这个女孩只是想要上大学,想要学习弹钢琴,想要在湖里自由地游泳,想要穿着轻薄的泳衣在湖边晒太阳。
她只是想要做自己,而不是谁的妻子,不用头顶着假发和头巾,承受宗教那些无聊教义的重担。
这么简单的事,怎么能叫离经叛道。
究竟是多么腐朽愚昧自私的人,才会认为一个人去做人,是离经叛道。
2我现在只看到第一集。
目前让我感动的场面是两个。
一个是她望着阳光洒满的湖水,在自由氛围的感召下摘下了那顶象征着所谓正常的假发,然后渐渐沉浸在湖水里,整个人自由地漂浮。
这让我觉得近乎想哭。
因为我也有类似的体验。
我对自己的身体是有羞耻的。
但是有一次在水上乐园,看着别人都纷纷走进水里嬉戏,我也走进水里。
虽然衣服黏在我的身上,游泳的时候渐渐觉得不太方便。
但是比穿着保守的衣服站在地面上好。
我觉得比原来自由。
我觉得自由的社会就像是这些水一样,可以温柔地承托住你,你可以自由地翱翔。
第二个场面就是她的母亲在她出嫁前来找她,然后递给她一个袋子,那个袋子证明她是德国公民。
这样等到她心中向往自由的时候,她可以凭借这个口袋逃离。
那个女孩开始是拒绝的,因为她厌恶从小离开她的妈妈。
也拒绝承认她是她的妈妈。
而她的妈妈说,不管自己去哪里,都是她的妈妈。
但是这句话不是像中国的母亲一样,是要给孩子立规矩。
而是恰恰相反,是执意要给孩子一个新的可能,一段温暖而坚定的支持。
因为被预告中Etsy在湖中缓缓摘下假发的场景吸引,我在对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点进了这部剧。
第一集的前半段,我始终无法确定这部剧的时间设定。
女主小巧的翻盖手机以及与年龄不符的老气打扮让我非常的迷惑。
其中扫过的些许布鲁克林街头的场景,也无法给我太多线索。
毕竟在高度城市化的纽约,街区维持着几十年前的老样子也是常有的事。
Etsy在湖中摘下假发的场景直到女主的钢琴教师当场为她叫车去机场,我才意识到,故事的时间设定应该和现在非常接近。
作为一个当下生活在纽约的人,我震惊于这种依然恪守教义的哈西迪犹太人群体的存在,毕竟我此前从未对此有所听闻。
(后根据制作花絮中原小说作者的采访来看,这应该是上世纪末千禧年初发生的故事。
)然而看完剧后的那个周日,说巧不巧,我就在出门买菜的路上遇见了一位应该是哈西迪犹太人的男子。
他戴着和剧中一模一样的帽子shtreimel,帽上的皮毛保养的极好,泛着光泽。
但帽子本身的沉重感配上他一席长及脚踝的黑色大衣还是显得分外肃穆。
他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孩子们也身着全黑,乖巧的随父亲走着并不言语。
我猜想他们大概是刚刚参与完教会活动,正在回家的路上。
实际遇上一位与剧中一同打扮的犹太人,终于让我对这部剧的剧情背景添上了几分实感。
剧中Etsy和身戴shtreimel的丈夫在一起尽管题材新颖,这部剧在人物刻画和立意上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剧中在Etsy这个人物身上塑造了很多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地方,但却又在剧情的发展上切断这种联系。
我个人对于Etsy生来不同,无法融入哈西迪犹太人的文化却强逼自己适应,并最终意识到错并不在自己,而开始逃离反抗的精神斗争过程非常感同身受。
可是她当机立断要远走高飞到德国却让我和她建立的这种情感共鸣开始减弱。
一个人能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决定,必须要克服和当下环境切断联系的恐惧感。
短短4集的篇幅里对这种情绪的描绘寥寥无几,似乎Etsy不需要做太多斗争就可以离开养育她的奶奶和姨母,生活了一辈子的Williamsburg,转身投奔一个生活在她所知甚少的国家并“抛弃”了她的妈妈。
我们且当这是19岁的Etsy重大的意识觉醒和情绪化助推造就的决定。
但Etsy如此快速的适应了在德国的新生活,开始令我对人物的鲜活性再次产生怀疑。
毕竟,我所知的Etsy,是一个既不会说德语也不会用搜索引擎的对世界依然所知甚浅的女孩子。
编剧在这里似乎有意把柏林打造成一个伊甸园般的形象,来弥补Etsy在纽约所遭受的各种苦楚,又或为了与其形成鲜明对比。
在现实中这可能吗?
我感到深深的怀疑。
制作花絮中也有提到,剧中柏林部分的生活并非是从原小说中改编,而是由剧作团队重新创作的。
这似乎也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这种脱节感。
尽管没有读过原著,我也不太相信作者当初可以一上来就结交如此多热心的朋友,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参与一个专业选秀成功发掘自己从未展现过的歌唱天分。
Making Film中提及柏林部分情节多为虚构这部剧的立意也颇为局限。
因为是通过Etsy的视角,剧中将哈西迪犹太人由宗教信仰产生的各种生活习俗及文化展现的非常负面。
然而这种宗教文化和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生存到现在,其原因复杂程度远非一个四集的迷你剧可以去定性。
一个unorthodox的Etsy打破哈西迪犹太人文化中对女性的压迫,并不能成为合理化借由现代社会的精神来批判这种宗教文化里所谓的“糟粕”的理由。
对于并不具有Etsy特质的其他生活在同社群的女性而言,通过现有方式的联结与上帝、家庭、社群对他们而言或许意味着整个世界。
剧作团队的本意当然是好的,哈西迪犹太人社群只是一个背景,核心主旨还是想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鼓励她们逃离压迫和剥夺她们生存发展权利的环境。
然而一部影视剧能够产生的影响,小至对一个普通观众的思维,大至对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可以是深远的。
如何在达到这个主旨的同时,更客观的解读她们所处的环境及她们和环境的关系,以打造出一种更可持续可借鉴的视角,是许多当下着眼于女权的文化作品需要沉下心好好琢磨的问题。
毕竟,如果逃离当下环境是女性自我意识发展的不二法门,可不是每个人都和Etsy一样幸运,同时拥有德国国籍和音乐天分。
原作者Deborah Feldman谈及对小说改编的期待
4个55分钟,看完却无法平静。
来自于书本和新闻的女权意识,被这部剧推到了新的高处。
在很多人认为自由是权利,为生来即拥有的一部分自由而庆的时刻,同样身处在这个世界的一些人,却还不能摸到自由的边角。
19岁开始的婚姻,被强行灌输的性教育知识,被赋予的丈夫,和用来填补亡者数量的新生命。
每发生一件事,枷锁多一重。
是在旁观者角度也惊讶和无法相信的真实存在。
一想到这是某位女性回忆录改编而成,窒息和压抑感就更多一分。
她没有逃离和背叛,她做了强者,用很多很多的力气,迎接了崭新世界。
我很爱她。
世上所有女性,她们能够独立,坚强,自爱,她们是她们自己。
They can be independent, strong and self-loving. Just because they are themselves.
节奏太快叙事太浅了。
Hasidic Jews其实有很多背景文化内容可以讲,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在互联网影响和”gentrifications”下的年轻jews的迷惘,挣扎,以及与传统的冲突。
布鲁克林, Borough Park, Williamsburg本身就有很多可深挖的故事。
无奈整个叙事很ppt,几乎全是bullet points没有深度和感情。
现今的德国和柏林也有很多可以讲的,但该片特意地把一群不同肤色的年轻人拍在一起显得很“多元”,显得非常拼凑。
这群年轻人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冲突,柏林也几乎没有给女主任何阻拦,所有都是展开胸怀的拥抱,未免有点太乌托邦了。
(ps,那可是柏林爱乐乐团啊,真的不是随随便便谁就能去audition的,这个情节未免也有点不切实际了)这种讲述一个文化/宗教的剧必须要有责任感,必须要具有教育意义,要切实,要深思,不能这么潦潦草草。
给三星真的是在于这个点很好,从Williamsburg到Berlin,但迷你剧完全没讲出水平来,真的有点可惜。
其实还挺短的,正好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不一会就看完了!
打破了我原以为的世界,原以为的美国,原以为的自由……原来在那么标榜自由的地方还存在这样一个社区,犹太民族原来是这样凝聚的,在剧里,男性对女性的压榨还是那么老套,但又那么熟悉,男女不同席,月经侮辱,女性读书无用论,结婚就相当于女性重生,所以要剃头……妈呀,2020年了!
我发现我们还在争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女性没有自由可言,甚至处在现代社会的女性也不完全平等,剧里那个说话很难听但很现实的女学生并没有说错,她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很现实,很残忍但又没错!
我原本以为女主最后肯定会被抓回去,没想到居然没走!
男主表哥那类人还挺坏的,不停洗脑,告诉他们一旦脱离群体就无法生存,女主她妈不就活的挺好!
男主也是众多槽点,简直无从下口!
就一彻彻底底的妈宝,婆婆还要求儿媳给儿子国王般的感觉,真的吐了!
不过真的对这个民族,这个宗教有了很大的兴趣,想要去了解更多
这些男性根本不是虔诚的教徒,只是利用教义的极端成分压迫女性。
牺牲女性自由构筑自己的舒适堡垒。
1 这部影片虽然叙述的是女性在极端宗教下的压抑,但是我在一个瞬间捕捉到了这个宗教的男权性质和这些极端教义倡导者的虚伪。
就是在影片第二集,女主用《塔古德经》中的话向自己的妈宝男丈夫论证,女人不是单纯的生育机器,而是因为与丈夫组成家庭的欢愉而自然地想性活动和生子。
那个前面絮絮叨叨慷慨激昂的妈宝男瞬间怒了:“女人不能读《塔古德经》!
” 就这么一句话,就能证明,这个男人不是虔诚的教徒。
因为他不希望女性接触到真正的教义,他只是利用宗教的厌女成分来控制女性罢了。
包括在餐桌上,一个老年男性慷慨激昂地宣传人身有罪论。
在场的女人都听着,而女主却愤然离去。
因为压抑。
同时仔细想想,宣扬这个民族因为有罪所以屡次受难,因而需要繁衍生息。
其实还是“扯一面大旗”,然后让女性承担所有的责任。
他们用这层看似伟大的“延续种族”的理由,将她们永远地钉在了生育柱上。
世世代代,难以获得人身自由和独立人格,只是一个屈服于荒谬教义的生育机器。
2这个教义还有一个荒谬的指标,就是“把那六百万死去的犹太人生回来”。
秉持着这个荒谬的想法,女主去医院做检查,直接选择生,而不在乎什么生与堕胎的选择。
生活在西方自由世界的医生很奇怪,女主解释:因为“在我生活的地方,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医生顿时笑了,说“在任何地方都是这样的”。
但其实并不一样。
在女主生活的地方,她们信奉的首要教义就是种族繁衍,孩子只是保证种族延续的香火,爱他是出于功能上的爱。
而在德国,孩子比什么都重要,纯粹是出于一种对于人本身的爱。
她是一个新的灵魂,以后会长成独立的人格,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
因此而爱。
根本就截然不同。
3然后再谈谈片中另一个“离经叛道”的角色“莫什”吧。
莫什是妈宝男的表哥。
他表面上看是真正的离经叛道,玩转自由世界,热衷赌博和暴力,还借着“工作需要”拥有一个可以上因特网的手机。
可是表面的随意掩饰不了他内心的“虔诚”。
每次遇到人生中的困难,他就会立即缩回宗教这个小壳,拿着个小本子念念有词,晃晃悠悠。
他不想信教,也曾经想逃离,但是宗教是他心灵的避难所。
因为在极端男权宗教的世界里,他能仅仅因为男性身份就获得承认,践踏女性,做这个腐朽世界的国王。
而在现代社会,“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人脉没有资源,这个世界不会接纳你”。
所以他相信女主不论如何憧憬自由世界的光怪陆离,最后总会“回家”。
但是莫什的家是女主艾斯蒂的地狱。
4莫什生活在极端宗教的社群里,从小听着女性言不由衷的吹捧,享受着女性无偿的劳动。
他是那个腐朽社群的王子,只是偶尔翻过高墙去自由世界疯狂一下。
女主艾斯蒂,这个社群从小教育她是这个种族的生育机器,思考和解放天性都是犯罪。
高歌是勾引男性。
她只是男性生活所需要配备的家具,一个没有任何人格的附属品。
如果说莫什是王子,那么艾斯蒂就是女仆,甚至连女仆都比不上,因为在那里她不能拥有人格。
对于这个,剧中有尖锐的反映。
妈宝男的妈说自己的儿子任何时候都是国王。
艾斯蒂讽刺地说:“那我是什么,王后吗?
”那个男宝妈带着讽刺和轻蔑看着她。
——艾斯蒂不是王后,只是保证国王能够活得舒适如国王的配套设施。
5配套设施要回家,回的是自由世界,在那里她重新蜕皮成一个人,自由地游泳,高歌,依偎在母亲的怀抱。
国王要回家,回的是那个腐朽自欺欺人的王国。
只有在那里他才被人重视,被人带着模糊的大脑机械地欣赏。
而不是畏缩地望着庞大自由的世界,瑟瑟发抖。
有的人的自由是挣脱束缚自我解放。
有的人的舒适是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为代价。
求得解放的人越走越宽。
古老堡垒里的假王子继续沉眠。
血淋淋的成长,牢固的枷锁,陌生的不适感,自我的彷徨本该接受教育的19岁却在为了经书生育,固然消费主义和工业化也是一种宗教,我们本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信仰,但是看到Hasidic的繁文缛节真的不免感叹,也许只有工业化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解释上帝的权利。
#奈飞#成长#女性#思考#宗教
我们为什么说哈西迪犹太教派所在的community是封建的而非宗教性质的,因为他们的信仰中存在糟粕,他们的教条是将女性处于受压迫的位置。
丈夫就是妻子的国王,而妻子的言行中就应该提现出这一点--让丈夫感到自己就是国王。
他们将生育视为神圣不可冒犯,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们像执行任务一样执行着生育,女性就是生育的机器。
其他家庭主妇们似乎乐在其中,Esther对教她做人的*B哭喊道,''我感到这一切很痛苦 然后我逃离 就是我自私吗?
''(这里也佐证了苏珊•桑塔格所说的,''大多数女人总是把自己想得要比实际逊色一些''吧) 从错误中抽离不是逃离,而是自我的领悟,被禁锢在牢笼里是痛苦的,挣脱牢笼--离经叛道这一过程,也是痛苦的。
这个瘦小的女人做到了(勇气的化身)!
这一过程痛苦也主要因为Esther一直受到community教条的荼毒 教条里的God还是刻在她的信仰体系中的,做出有悖信仰的行为也是一种煎熬。
关于一个深受犹太教规压迫的女孩勇敢出走的故事。
esty的经历仿佛和母亲的过去重叠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以男性为主导的宗教体系中对女性的压迫。
单提我感触最深的几处情节,第一个是esty初遇音乐学生,她们一起去了海边,然后esty小心翼翼地脱去自己的裤子,夕阳下她褪去自己的假发,一头扎进海里,大口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那一刻我觉得她再也不会想回去了。
见过光明的人便再无法忍受黑暗了。
第二处是esty给朋友们表演完钢琴后深受打击,她忍着眼泪穿梭在昏暗的街道,可怜地打电话给最爱的奶奶想寻求安慰,可是奶奶爱的是听话懂事的esty而不是离经叛道的esty,在奶奶挂掉电话的时候,esty的底线彻底破防了,看着她痛哭的样子我也忍不住留下泪。
第三处是esty临时更改试演项目,唱的第二首犹太宗教歌曲,虽然她唱的得确实很感人,但还是少不了戏剧色彩,过于梦幻了,现实中很难有这种例子。
杨奇也被柏林改变着,他为了挽留esty剪掉了自己的头发,但是我并不觉得有诚意,就像esty说的:一切都太晚了。
他本质上还是那个对esty怒吼“女人不应该看《古德经》”,对母亲俯首帖耳的妈宝男,如果esty没有怀孕他甚至不会去追她。
还有结尾太匆忙了…孩子何去何从?
esty如何在柏林生存?
试演有没有成功?
esty得知奶奶死了后的反应?
柏林小哥和esty的后续?
很多问题都没有解答,看得意犹未尽。
esty的饰演者表现力很强,完全可以感受到她初次接触新事物时的谨慎和好奇,以及旧观念被推翻时的思想转变。
宗教文化那些也不好说了,但是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剧集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处不同的女性的生存困境。
我住在维也纳的二区,之前没住那里之前从没有见过犹太人,对他们的印象还是二战时候有很多逃难到上海的,妈妈说犹太人和我们很好,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
直到我三年前搬到二区,发现走过路过好多人着装奇异,我还不知他们是犹太人。
先是我朋友来我家新房子玩,她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说你家这里好多犹太人,从没有见过这么多。
我开始关注这个群体,我每天上班下班,周末买菜路过,总会与他们擦肩而过。
我看到这部剧他们男人走路的样子,他们的穿着,女人的衣着鞋子假发丝袜都和剧里的一模一样。
小女孩们也着长裙,背着书包去上学,但没见过十七八岁的女学生。
最大的也就十四五的样子。
戴假发的大多年纪大些,很多推着婴儿车。
他们连假发的样子颜色都差不多。
希特勒就是奥地利人,可能他们在奥地利更加敏感,从没有在路上见到他们任何一个人和普通穿着的人说话。
我问我的朋友,他们是不是只有特殊场合才穿成这样?
答案是她也不知道。
从我家走不到10分钟就是犹太博物馆,好像也没有人去。
走过他们聚集的场所会闻到游泳池的味道,我觉得那里面可能就是洗礼用的水池。
住了这么久我不了解他们,他们就像另一个世界的人,我希望她或者他其实和我们平常人一样,但如果他们有正常的生活,我每天见到的形形色色穿着打扮都统一的又是谁呢?
这部剧好像是我用来寻找答案的吧,我只能说拍的很良心,起码道具服装真的一摸一样。
连演员也都很像,除了她妈妈。
“离audition还有23小时,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要穿什么。”我真的看得想杀人,能不能把音乐学院这条线去了谢谢
那个“剪头发让人心碎”的短评大概是白看了,女主出走是一个男人的问题么?这是男女情爱的问题么?再温柔也是吃人,水煮比油炸能好到哪去?男的瞎共情也就算了,但还是建议女性能清醒一点,想当年安嘉和也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好吧
吃女人的宗教
动人。谁不想要欧洲的夏天!
它向我展示了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世界。
从浸礼池到比基尼海滩,小主妇冲呀!
三星半 主题很好 剧情的力度欠佳。
确实。如果生下来被迫拥有信仰,的确难以忍受。不过这样的故事……换一拨人照讲无误,新瓶装老酒。
体量太小 内容太多 三星只给题材
这个剧的切入点很有意思,因为很少有影视作品描绘神秘的极端正统犹太教徒的生活。虽然生活在繁华的纽约,但这群极端正统犹太教的分支——哈西迪派——却恪守古老的教义,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用智能手机,女人的任务是不停地生孩子。当他们主动或被迫去到外面的世界,所受到的冲击令人发笑又发人深省。
不跟老实男人回家加星
离经叛道只是为了追逐人类之光。那些狭隘的人,自己住在井里,还要把能飞上天空的天鹅也拽在井里。可是天鹅就是天鹅,青蛙就是青蛙。从自己的文化里撕开,非常困难,可是不想ta们憋死自己。
满满的弥漫着白左的政治正确,过度脸谱化了hasidic社区。曾经在纽约看到过一幕,几个成年hasidic带着高毛帽穿着长衫行色匆匆的在第五大道走过,旁边一群黑人小混混对着他们吹口哨比中指,他们也不为所动。纽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对不同文化充分的包容和尊重。而所谓的政治正确是不是同时也在扼杀这种多样性?
类似题材的更喜欢小品类The Awakening of Motti Wolkenbruch
剧本真的不行…全靠表演撑起来……原教旨主义犹太人在德国重获自由还真是配方奇特
太短了,爆发力不够,当猎奇向来看
8.5/10.本剧导演玛丽亚施耐德是第一位获得艾美奖迷你剧最佳导演的德国人。
imaginary eruv
演的挺好,但我对这个宗教真的没啥兴趣
这么好的题材,咋拍得那么无聊。一个这样的女人,要逃出这个地方应该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但是她的动机足够强吗?她好像只是因为丈夫主动提离婚而心有不甘,对自己的宗教和习俗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排斥。最后奶奶死去的情节,也没有跟主线有任何呼应,就这么结束了,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女主的上半身好短啊,第一次拍远景的时候给我惊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