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刘恒的原作,不知道最初的本子里曹光汉究竟被写成一个怎样的人物。
是不是张黎将原作改变成导演剧本时把曹光汉写成了目前这么个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人物?
看不出编剧或者导演究竟想把曹光汉写成一个怎样的人物,在荧屏上给人的感觉整个是一个思维不合逻辑、行为不通情理、近乎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加上朱雨辰的演技生涩,对角色的把握偏差(这点其实不能怪他),一个串联着几乎整个片子的重要角色被写成一个思维混乱的人,做着莫名其妙的事,整个片子里许多重大事件都变得莫名其妙了,他为什么要做火柴?
到底是做火柴还是做炸药?
为什么不爱玉楠?
为什么不和她同床?
为什么这么恨耳朵?
为什么恨曹家几乎所有的人?
为什么要去杀清官?
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去自首?
你可以把曹光汉写成一个精神分裂者,但必须有交代,必须符合基本逻辑。
不过全剧的故事曲折复杂,跌宕起伏,靠这点才保证了一定的收视率。
这是我看过的最优秀的国产片。
作者对他想要表达什么清清楚楚而尺度拿捏很好,以小见大,足以配得上这个名字。
虽然我还是不太敢去评价作者他想表达什么,因为我还是不太敢去揣测剧中的人物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演技、布景、采光、音效等等每一个方面都拿捏得完美。
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是多么重要,在那样一个风云突变的时代里,无论你是先行者还是落后者,似乎都是跟时代作对的,都是孤独的,都没有好果子吃。
剧中最让人佩服的不得不是郑玉松,他是个勇敢地革命家,他好像把什么都看得很透,他唯一迷茫的大概是他到底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革命。
我觉得曹千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尽管他在剧中算是反面人物,但我始终对他不是很排斥。
如果剧情能够继续写下去,我觉得他会变成一位为中国的命运殚精竭虑的人,他令我们厌弃的一面是时代在他身上刻下的阶级烙印。
对二少爷的认识就太波折了。
小时候这部剧刚出来的时候,觉得他是为爱国进步青年,后俩再看觉得他是个疯子,等看完了就知道我们需要这样的“疯子”。
他知道他应该做点什么,但是他不知道怎样做,他周围的一切都令他感到恶心,好像怎样做好像都是无济于事的,那还不如什么都不做,所以解放了自己。
但我不知掉写他恋母有什么用,怪怪的。
他和他母亲之间奇怪的感情和他哥和他母亲之间的感情让我觉得真的怪,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另外,张国立老师的演技和赵立新老师的编剧啊,真的让我拍手称赞。
整部电视剧很长,趁着放假在家做了几天宅男才看完。
整部戏让人看起来就是二个字“压抑”,剧中的人物在压抑,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压抑的人快要疯了。
演员把这种压抑感很好的传递给了我(观众),每一次看完,我都要听十分钟的音乐才能缓过劲儿来,从这点来说,剧中的演员是成功的。
剧中的景儿很唯美,很真实。
5000万,一个清朝阴幽的老宅子,那门前的牌坊,那回廊,那坑洼不平的青石拼凑的路面,那南方特有门前竹帘,更不要说人物精美逼真的清式服装(郑玉楠)。
这些东西告诉我,这是一个清朝末年莫南方小镇的曹家大户的老宅,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那。
压抑的气氛贯穿了整部戏,即将毁灭帝国的社会制度,扭曲的道德评价标准,变态的社会价值取向,不管是默默承受的,还是以粉身碎骨的代价抗争都逃脱不了这巨大压抑的笼罩,他压抑的人快要疯了。
这部剧跟别的剧一点不同:前面可以有感情铺垫,但到最后总要给人一个释放感情的环节,喜剧也好,悲剧也罢,积聚的感情总要宣泄出来,但这部戏不同,压抑的感情在一点点聚集,但就是没有爆发,直到最后,剧中的人物依然在默默的承受着这种环境,却不知那些已经粉身碎骨的人到底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感情基础很符合时代背景,虽然我也不知道清末氛围是一种什么状态,但很符合我目前的知识水平。
就像康有为问孙文,我没有病,答,大清国人人有病,问,什么病?
答,愚昧之病,具体就是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
原来看剧只注意故事情节,认为剧作就是在讲故事,只要故事有内容讲得好,那么就是成功的。
从在部剧,我开始注意到剧作的摄影和剪辑,并认为剧作是在用镜头和有效的剪辑讲故事。
所以开始明白为什么优秀的摄影师都能转行做导演而且都很成功(张黎)。
中国往事的摄影很唯美,剪辑使剧中的气氛更压抑,使矛盾更突出。
本剧的背景被安排在清朝末年在苍河边上的两个普通的小镇,以选景的普通性达到了戏剧矛盾的普适性,以小见大的视角反映了家庭矛盾,阶级矛盾,中外矛盾,社会矛盾。
场景虽然设定的很小,但人物角色却很全。
一个老爷,一个太太,两个少爷,两个姨太太,一个妓女,一个传教士,一个外国人,几个清朝官吏,还有一个蓝巾会。
戏剧就是放大进而浓缩各种矛盾的产物,在这个清末特定的环境之中,该有的矛盾在这个曹家大院中都有所体现,而且每一种矛盾都刻画的相当细致,并都体现的不可调和。
压抑的太久总要有所反抗,剧中郑家两兄妹就是意图突破这重重压抑和束缚的两条主线。
郑玉松思考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应该是怎么样的,但却找不到实施抱负的平台,进而参加了“叛党”。
但他与“叛党”中的其他人却不一样,其他的成员只是想着从肉体上消灭,但作为“中产阶级”郑玉松却思考的更加长远,他想到的不仅是消灭对方而是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应该是对社会的变革更有勇气和智慧的阶级,他们视野开阔,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睿智且不盲从,为了良好的社会诉求,有坚定的变革的决心。
但中国从古至今的重大社会变革多是自下而上的变革,很少有自上而下的改革。
百日维新的意欲创新没能冲破旧有体制的束缚,虽然有社会精英谭嗣同的由以先人的献血唤醒国人的坚决,但不得不说百日维新是失败的更是一个悲剧。
辛亥革命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成功的,但他可能付出了更多的东西。
另一条突破的主线是郑玉楠,她所突破的是一种旧有社会观念的束缚。
郑玉楠是接受现代教育的新女性的代表,她要求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意识,起码在人格上要求平等,她追求爱情,向往幸福的婚姻,向往自由,但并不缺乏中国女性的基本素养——善良,质朴,任务很真实。
两条主线虽然都是以悲剧结局,但并不使人感到遗憾,反而让人感觉更加真实,这可能就是悲剧的魅力所在。
对于曹光汉,看到很多评论说看不透这个人,觉得这个人有些精神分裂。
但我看来这正是这个人物所要反映特质所在。
一个希望突破的人物,在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熏陶多年并完全信仰西方平等、自由信念的国人,当他回到这个黑暗封闭的国家,这个因循守旧的家庭,突破与束缚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碰撞由于人物性格的特点可能更激烈,更加歇斯底里,但整体感觉人物是真实的,是鲜活的。
曹光汉有一句话:我现在已经无处可去了,只有来这里自首,我不知道我能去哪.。
“可能有一些极端,但正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要求以悲剧结束。
该剧的整体感觉背景真实,场景真实,人物真实,矛盾真实并讲述的很到位。
最后建议一下,看该剧要有耐心,那种得不到释放的压抑感情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当你看完整部戏剧,你就会知道“中国往事”是怎么回事了。
长城远,黄河流,连绵青山不到头;阳关三唱君行早,光阴百代任去留;花满地,风满楼,一镬往事半生熟;庭院春深锁不住,一个一个都要走;聚散依依,回灯添酒,故乡明月在,且为人间寿。
……因为看到一篇文章,张黎说《大明王朝1566》和《中国往事》是他最成功的两部作品,因为《大明王朝》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就忍不住开始看。
张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我又疯狂地开始了追剧模式。
故事设置在南方城市里,时间是清朝末年,故事改编自刘恒小说《苍河白日梦》。
榆镇曹家和桑镇郑家都是苍河边上两个大户,故事以曹家二少爷曹光汉迎娶郑家小姐郑玉楠开始,以他俩这似是而非的爱情来写的话应该不会跑题。
曹光汉瑞典留学归来,正当婚嫁年纪,母亲为他做主迎娶郑家小姐,说这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光汉的父亲曹如器说郑玉楠的才气远超光汉,郑玉楠的哥哥郑玉松也觉得曹光汉不是一般人。
曹光汉确实不一般:结婚之前说不想结婚,在母亲怀里哭泣,结婚前一夜,他自缢被耳朵(曹家一仆人,事后细说)发现后幸免于难,迎亲之时在火柴公社逃婚,火柴公社是光汉回国后设立的火柴公司,迎亲回来在房间外睡觉迟迟不肯圆房,当天下雨了……郑玉楠一直等她,最后用他母亲的话逼他他才在火柴公社跟她圆房,但光汉始终没有表示爱她,只求她放了他。
光汉最后参加了革命党,反正不是反清的民间组织蓝巾会,他靠火柴公社研制出了炸药,并最终炸了巡抚衙门,最后自首被处决。
期间,郑玉楠与曹光汉从瑞典请来的国外技师发生关系并怀孕,这在清朝末年几乎是不可饶恕的,而且蓝眼睛根本掩饰不住。
在大牢内,曹光汉写的休书被郑玉楠撕了,她自己断了退路。
喜欢张黎的作品,就是因为他从来不是直白说理,而且设置悬念,人物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都是趋利避害之举。
正如在这部剧中,曹光汉到底喜欢郑玉楠吗?
我觉得应该是不喜欢吧。
郑玉楠与路卡斯发生关系,他后悔了,这么好的女人他发现他爱不上,他无法享受她的爱,无法珍惜她,但又什么也给不了她,所以他很痛苦。
孩子生下来果然是蓝眼睛,路卡斯被曹家杀掉,郑玉楠在回到已经没有人的郑家大宅和女子学堂看了之后,也自杀在长满荷花叶子的水缸里,孩子曹子春活了下来。
我知道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假的,但是还是有评论的意义。
郑玉楠值得去爱。
因为在火车上遇见了光汉,她对他一见钟情,但曹光汉记不起她,外国人路卡斯倒是记住了他。
郑玉楠跟路卡斯好的时候对耳朵说,路卡斯走路一瘸一拐可能脚扎了钉子,她还嘱咐了很多事。
其实,这样的女人从来不为自己考虑的,她在怀孕期间,找镇上的马神甫,问他:我到底是一个坏女人吗?
我跟他的爱情开始就不会停下来,将会一直存留下去。
虽然所有的结果都跟马神甫预言一样,郑玉楠也知道,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看了这部剧之后,更加相信宿命这一说法。
就像席慕蓉的诗所说:所有的结局已经写好,所有的泪水已经启程。
上天不差毫厘的安排在火车上安排了一场见面,后来又是说媒,然后他又是那样一种人,不知道负责任,我感觉郑玉楠的命真苦啊。
其实,如果曹光汉知道珍惜,她是不会看路卡斯一眼的。
之前觉得文化差异不是什么问题,现在年纪稍长才知道,婚姻真的是各方面的门当户对。
婚姻是摆在男女面前的一个十字路口,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
郑玉楠是郑家的大小姐,是郑家的掌上明珠,是郑玉松最心疼的妹妹,可是曹光汉不喜欢他,在别人看来也是相当般配,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喜欢张黎,总是用作品带给我们思考,人生、历史以及爱情。
大概是一部在野版的《走向共和》,同样的时间段,帝后斗争的时候,民间也在西方新学冲击下,家庭和人心都趋于崩溃了。
自来胜利方是革命,失败方是谋反。
本质上都是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历代积弊都压在一个年轻人心里,在《走向共和》里是光绪、在《红楼梦》里是宝玉,在《中国往事》里是光汉。
光汉就是秉承了正邪两赋,他活似娶了薛宝钗的宝玉。
在那个社会和思想剧烈变动的前夜,所有人都迷失了。
女主心里有两个人打架,一个想要解放天性,另一个是大宗族的奴隶。
这让她分裂了,她不知道该帮谁,迷迷糊糊送自己走上绝路。
里面的角色个个丰满,性格多面,经历复杂、心理活动繁密,活脱脱都走出来了。
大清的远去,只需要一道诏书,中华民国的远去,也只是伴随新朝的大典和欢呼,改革开放也只需要一场政变,然而这个过程里面,有多少压抑、多少生不如死、多少悲剧。
看到最后字母,眼泪都要下来了。
人啊,在历史云烟中都如尘埃一般,而对于身处历史中的我们,我们的喜怒哀乐却无限大。
这是就是人吧,最轰轰烈烈也最渺小。
这样的剧更像一件艺术品,而不是电视剧。
音乐也是很有特色,在最残忍悲苦的桥段,却总是响起优美悦耳的丝竹管弦,仿佛提醒你,醒来吧,他们的痛苦微不足道。
那不过是时代的尘埃。
剪辑更是独到,不断的闪回拼接预言,像极了我们混混沌沌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瞻前顾后,神神叨叨,欲言又止。
《中国往事》里“叮”的一声,像游戏里的一个hint,某种转场方式,眨眼之间悄悄转变的信号灯。
好像只靠“叮”的一下,就有东西活泛了起来,或在你心里种下了某种念头。
五雷轰顶,一夜白头。
她向Lucas跑过去那段,两人间的距离也就十米吧,却像足足有几十米,一直跑一直跑都跑不到。
那是她的又一次无望的叛逃,那种禁忌之恋,那种不可能性的重重阻碍,让我不禁为他们捏把汗。
他的眼角向下,嘴角向上,疲惫、绝望,却还是温柔地张开了双臂。
他们最终不顾一切地抱在一起真像个世纪拥抱,像困住我们的世界裂开了个口。
她离开之前听的最后一场戏,去掉了戏曲的声音,却成为我印象最深刻的戏曲片段。
台上是不知疲倦的戏子,眉毛和小拇指上都全是戏;台下只有她一个心事重重的观众,拨着手中看不见的琴弦。
纵使她再次抚琴,却再也无人聆听,她却仍然像当日嗅留在机器上的味道一样,在那瞬间活在过去的记忆里。
像我这样从来不听戏的人,竟也忽然明白了“人生如戏”。
在那一瞬间好像台上、台下、屏幕外的我们的人生有了某种交叠。
她的出口成冰的声音,梳得一丝不乱的发髻,小巧的耳环,衣服上的褶,带着情绪的全程被追踪的手。
火柴公社里飞舞的刨木花,触到她的脸庞,也像变成了雪花,快要被那温度融化。
她的彪悍又娇嗔,无畏又彷徨,她扯动嘴角,笑容坚强却又一触即碎。
我从来没见过有人那样笑过。
很多年之后,我都在想,是什么促成了她那样的表演。
那个时候的她,现在看并不是什么标准脸的美女,“世界上再也没有她那样的女人了”,这样的描述却恰如其分。
她走后耳朵的那句台词,喑哑、卡顿,如鲠在喉。
那些很闪的摄影和剪辑,像一只手拽着你的领子,把你拖到座位上坐好,而场景早已悄无声息地转变。
所有那些超现实的手法,却会让你觉得现实本就如此,只是把人物内心那感知不到的部分换了一种方式让你感知到了。
也许中国再也不会有人这样拍国产电视剧了吧。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糟粕,真得很多,但也有一股深沉向前的内部动能(亦或这原本也是近代反传统者眼中的一种“文化惰性”?
不过惰性有贬义,我这里的内部动能,却强调文化中求变求进的特质。
)因为有惰性,所以不易进;因为有动能,所以不易灭。
但当今之世,万国竞争,不进即退,不兴即亡,万万没有不进不退不死不活的余地。
因此,传统文化将会走向何方,变为何物,至今依然是个未知数,还要看我们这辈子人,积什么德,造什么孽!
当初这片子是我们家老太太看的,我本来对中国的这种大家族性质的电视剧最为反感的,就没事瞟一两眼,结果真是把自己看进去了。
先说这电视剧的名字——中国往事。
最先看的那段是曹光汉在火柴公社造火柴那段,我还以为这片子写了一个民族资本家是如何振兴中华的民族产业的,看到后来才知道自己想多了,想大了,其实这不能怪我都是这名字忽悠的,中国往事,也许应该叫曹家(府)往事或者家族旧事之类的更合适。
再说后来看了半天看出点味来了,就是整个一变态的中国旧式家族的故事。
其实好像无论是作家们写书还是导演用影像的方式都喜欢选择这种题材。
像是苏童写的很多著作,包括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写到这我又想起前几天看的《胭脂雪》,也是很变态的讲了封建社会的女子命运的。
记得上课时候评论老师说,中国被不断“妖魔化”。
更多时候还是我们自己在妖魔化我们自己,这话听的我犹豫又无语。
其实就是这样,整个曹家大宅里似乎找不出一个“正常”点的人,有的人是压迫的,有的人是压抑的,又的人是挣扎的,有的人是。。。
像是曹老爷煮的那锅汤,耳朵的身世啊,里面很畸形的情感。。。
很反正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就是了。
外国人去妖魔化中国,现代人去妖魔化旧时代的人,我们就是这样成仙成妖的。
再来看里面的人物和演员。
看了半天貌似耳朵是主角啊(对不对才?
)前几天看新闻时才知道他都21了,我当时看的时候还琢磨呢,这小孩演的也太好了吧,原来比我还大啊!!!
不过耳朵是里面最出彩的角色。
再说就是玉楠了,怎么小宋佳在里面这么的漂亮啊!!
就是在玉楠和光汉、路卡斯在火车上相遇那场戏,玉楠在窗边看风景,穿着学生装,梳着两个辫子,路卡斯和光汉那惊鸿一瞥后的心动,连着我也动心啊!
貌似有点像《情书》里柏原崇在窗边读书的经典场景。
看来日本摄影师都擅长玩唯美啊!
其他像是张国立啊,演曹金氏的朱茵这些老牌演员很实力派就不说了。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这部电视剧就是想起:旧梦如流水,这几个字,很怪啊。
不过真的要给它的摄影赞一个,真的拍的很好,从没看过这样拍电视剧的,像是看电影一般,既有很强的故事性又不缺艺术的唯美感,话说看这样的电影是很享受的一件事。
摄影机像是流水一般缓缓潺潺,如梦如幻。
可能会有人拿来和李少红的《橘子红了》和《大明宫词》来说,先说《大明宫词》,个人觉得太文艺了,或许这样说,台词太强大,拍摄稍嫌平淡了些,容易让人觉得沉闷冗长。
《橘子红了》对,这两部貌似也有许多可比较之处。
服饰和江南的取景地唯美,镜语也不错,但是也犯了和大明类似的毛病吧,总之我是看不下去。
但是在《中国往事》里玉楠和光汉的初次相遇,他们在火柴公社里的第一次,玉楠死后在水缸。。。
很有油画的感觉,很好的镜头处理美啊!!
最后赞一个的就是谭晶唱的主题曲又有大气又哀怨,听的人纠结。
看中国往事,女的被社会被环境逼成了没有人性的宠物狗,但她们也是活生生的人,试图跟男的沟通,可男的也被逼成了另一种怪物,似乎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的机器怪物,互相理解不了,宠物狗跟机器人,怎么互相。
所以活生生的男男女女作为人的各种需求,被关上了大门,只能从窗户飘出来,从屋顶冲出来,炸得大家死的死伤的伤,再周而复始。
最后就是一锅粥,没有赢家。
被生产力束缚的人,只剩可怜。
那今天呢?
今天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人成为人了吗,不知道,想不清楚。
五铃儿化妆那里,她转头看见郑玉楠在逗她说她好看,给我看哭了,在那一刻,她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郑玉楠执着出嫁的时候,五铃儿决定同意的时候,她们都以为自己的人生从此会越来越好,至少她们拿定了自己的主意,她们其实都是很有决断的人,都是为自己作主的人。
谁说黎叔不会拍女性。
终于看完了,历时两三年吧。。。
信息量太大,质量很高,总觉得一次只能看一两集,多了消化不了,于是断断续续的。
很精彩,老爷跟太太打架那集是全剧最高的部分吧,于是发出了以上感想,之后逐渐开始收尾,郑玉楠的结局我还是很满意的,就是没人能猜得到她要做什么的人,也许真的想不开自杀了,也许远走他乡,像五铃儿说的那样,在外面怎么样都能活。
最震惊我的,这剧居然打算拍三部的,虽然现在啥都没了。
刚开始我很怀疑,什么剧敢起名叫中国往事,你能代表中国?
现在看完了觉得,是能当得起这个名字的,很厉害,多少电影都没这个水平,好多人还瞧不起电视剧,看人的水平罢了。
只是说好的要拍到改革开放呢,看到是刘恒的小说 ,难道又要逼我去看原著吗
08岁末,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本片。
开始是觉得片子有点诡异,一直想往下挖掘片子要表达的东西。
同时不得不被场景布置、意境表现,拍摄手法所惊叹——原来中国古装片也可以这样拍!!!
完全与目前主流的弱智的古装片天壤之别。
影片中的动作语言运用得很恰到好处,用了黑白的动的画面来代替传统的静的心理活动。
场景也诠释了时下流行的混搭风格,中国古代的稳重大气,西洋的华丽奢侈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最吸引我们去看的最重要一点还是演员的精湛表演,特别是耳朵!!
普通的外表,纯清的演技,让人不敢相信一个孩子会有如此般演技,或者其实是本色演出。
鄙人词穷,加上思绪上还在整理这部戏,只是在此抒发一下感情。
总之就是,此片09年必将大红!!!
全剧最佩服最感慨人物郑玉松有谋略有信仰有悲悯,为了下层群众的未来舍弃了锦衣玉食的人生既洒脱慷慨又有初代朴实革命人的悲凉全剧最惨最无辜人物卢卡斯被一个内心扭曲的少爷拐到中国又没得到期待的爱情
装剧
一部让人看着压抑的电视剧
画面精致,太精致了。张黎你去玩摄影吧,把电视剧拍的那么像文艺片。
封建糟粕大集锦
有些比较难看懂,感觉那个社会有点变态
为唯美的画面 情节太乱了
又变态又压抑又装逼。摄影最牛。曹光汉最怪,爱吃奶是什么毛病?少奶奶生下蓝眼睛的孩子那段,真是好桥段,直接把和洋人的奸情揭发了~总体,(我看的是精简版?不长)搞这样精致,一直以为是电影
不能说拍的不好,看的压抑。
宋佳很美
张黎起这个名字,却拍的这么小气
吴越的晚月,远远高过宋佳的郑玉楠
真是风格很独特的一部电视剧
乱七八糟
不如书好
贞洁是古代男权控制女性最好的枷锁
一个江南大院内 部分人有些变态 节奏很慢 不够跌宕起伏 也对不起片名这么大的格局
陪妈妈看的,分数给演员的卖力表演和服道化。装神弄鬼的配音让人心烦意乱,各种故作深沉的隐喻拼凑出毫无逻辑的剧情,和新红楼一个风格,实在让人厌烦。
不知所云
每个人都是火柴,带着火进了曹家,在院子里烧干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