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襟危坐看完了《怪物》,心沉重得提不起。
抛开发行方对林嘉欣惊世骇俗的造型大作文章的宣传,抛开影碟封套上《救命2》的噱头,其实导演只想朴素地讲个故事,一个关于母爱的悲惨故事。
乔迁新居的舒淇无疑是幸福的,脸上不自觉会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满足,有一个体贴的老公,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夫复何求?
但这种幸福并非无懈可击,而是暗藏危机。
舒淇有些封闭,一和外界接触脸上就会显出僵硬的表情,甚至结婚多年依然无法和婆婆沟通交流。
在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一只手拽着消失无踪后,她开始被自责和悔恨包围,在丈夫也遭遇袭击生命垂危之时,她必须独力面对困境。
林嘉欣曾经是幸福的,虽然她住的是简陋破旧的棚户,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和舒淇一样,她的脸上也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幸福。
(什么叫幸福?
请注意林的丈夫手中的那碗浅浅的咸菜吧。
)可是这样的幸福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房屋拆迁问题,在和政府的对峙中,丈夫活活被火烧死,接着儿子也意外地葬身于坍塌的重物之下,这个失去了一切的女人依然固执地在桌上摆上三个空碗,维持着已经不再的幸福,直至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疯子。
应该说林嘉欣一出场,是让人惊惧的,甚至是厌恶的,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恐惧厌恶全都变成了同情和悲愤。
在孩子的归属问题上,这两个母亲是敌对的,可是当舒淇身边的人向她投来或可怜或鄙夷的目光时,当警察对她的求救冷眼以对时,同样的困境让这两个母亲都选择了不顾一切的对抗。
镜头开始放慢,在舒淇和林嘉欣之间不停地闪回,让这两个社会地位迥异的女人的命运惊人地重叠在了一起。
楼顶对峙那场戏,虽然几近疯狂,但疯狂过后,在滂沱大雨中只是跌坐着两个颓然失神的女人和一个失声痛哭的孩子。
这个孩子是幸福的,他在生命中享有两个母亲对她最无私、最纯净的爱,而这两个母亲却无一例外均是身心伤痕累累:舒淇在楼梯上跌破了膝盖,林为救孩子被狗咬断了一根手指;在楼顶,舒淇紧拥孩子,却三番五次地被推开,孩子已经不认她了;而林嘉欣也在最后终于清醒这一切都只是自己编织的梦,孩子并不是自己的,自己已经无家可归了。
有一句话,在剧中出现了两次。
孩子问:“妈妈,你会不会不要我?
”“就算你不要妈妈,妈妈也不会不要你。
”第一次,孩子无心地问,舒淇甜蜜地答。
结尾再次出现这番对话时,林嘉欣的声音重叠在舒淇的声音背后,仿佛孩子生命中的另一个守护天使。
《怪物》2006年上映的电影,导演郑宝瑞似乎总是在选片上独树一帜。
但作为惊悚片《怪物》太过平静了,也许它的主题太过深沉,不管去苛责强制拆迁还是去颂扬母爱,或者说是关注城市美好建设背后的阴暗与凄然,都不适宜去营造一惊一乍的氛围,并且在随着情节慢慢展开中,由恐怖开始,感动愤恨穿插,却悲剧般的结束了。
如何去演绎的不平静,“怪物”死了,可阿美的儿子却被“感染”了。
但撇去情绪化的慈悲和似乎理智分析后的判断,是否觉得”怪物“不应该草草死亡像没有来过一样呢。
也许每场华丽的转变,都有着凄惨的牺牲,只是我们不见,或者装作不见!
看完影片后,觉得似乎不应该用《怪物》来做片名,至于用什么,我想每个人看后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片中林嘉欣自毁形象的饰演”怪物“,肯定有其道理,只是网上找不到丝毫的信息,也许是因为有所指向给屏蔽了;舒淇在片中也有所牺牲,挑起了本来应该一个男人做的一切,两个母亲的对决;方中信似乎只是客串了一下,被”怪物“打伤后就在也没出现,可谓也算是种付出了;阿美的儿子演技无剔可挑,但最终选择了外表丑陋的”怪物“,可见孩童心思的明晰与善良。
整部片来说,似乎确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从一开始,阿美他们搬入新家和画面跳转到昔日居民抗议拆迁的画面,就觉得肯定这所冠冕堂皇的并且花费400多万的房子里有怨气;进而在阿美和她丈夫与他母亲的通话中,感觉他们之间尤其是在阿美身上有什么事情隐瞒了,也许阿美有精神病疾,怪物是其通过对以往拆迁中烧死人的事件报道中一种幻化,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是他们搬迁是由于生活所迫而不愿意让老人家跟着担心罢了,但直到最后影片也做出没有交代;后来和丈夫的对话,以及在林家过派对的事件中更让我觉得阿美身上肯定发生过什么,甚至一度要以为他们的儿子也许根本不存在了,只是后来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所彰显的勇气与爱让人们感动了,进而要忘记了先前的不协调了;在方中信被怪物打伤后,住进医院就再也没有交代了,只是如果如此的话,我更倾向于相信方中信已经死了,这样似乎和”怪物“的遭遇极为相似了,要更加有震慑力;寻子过程中,阿美和一个心理医生的对话,让人觉得有点突兀,甚至要幻想找到儿子,对付”怪物“要用上科学的手段了,也许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帮助救赎怪物呢,可到最后才发现心理医师所说的话只是给阿美儿子变得不认识阿美的一种解释罢了,可同样令人无法接受;最后”怪物“毫无征兆的出现幻觉,看到了她的丈夫和儿子,引导着她跳楼,似乎一种救赎,一种完满了。
但我更愿意去相信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导演故意安排的。
阿美儿子说对”怪物“的依赖而变得不认识阿美,其实是一种对当时边缘人物的怜悯,反过来更是对那种造成如此结果不合理制度的一种批判,并且还要”怪物“死去的时候以一种大团圆的方式,可怜的自我欺骗,死亡也是种解脱,对于那帮衣冠楚楚的人和对于挣扎在苦难生活中的自己。
也许儿子的选择最终是对世人的警醒,提醒着孽缘不会轻易的抹杀,它存在下去,直到每个人都受到孽缘惩罚的时候,才会去刨根,去救赎自己。
故事终究是人生的一小段,如果没有阿美他们的入住,我不知道”怪物“隐匿在地下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会有多久,也许会艰难的过活,像个怪物一样,然后死去,慢慢腐烂,直到被人发现或者不被发现。
敬重生命、尊重人权,应该要成为一种状态,经久不息。
否则所有的人,其实都是怪物。
也许是因为《狗咬狗》中独特的个人风格,所以突然想起了郑保瑞去年的这部《怪物》。
我总固执地相信,所有的恐怖或者惊悚电影其实都是些悲戚的故事。
这也许也是我一直以来喜欢这种类型片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悲戚,所以惊悚得凄美。
鬼怪之说本来就是虚无飘渺的臆念罢了;而之所以成鬼怪大都因为生前积累了太多的怨恨。
怨恨积聚的过程,其本身就是悲剧酝酿的所在,因为所有的人们本来都是无嗔无恨,只有当某些遭遇带出的压抑而后成了嗔怒,再成怨恨。
恐怖或者惊悚,不过是借着一些光怪陆离的摇晃不定的镜头来翻出那些陈年的旧事。
鬼怪的虚无只是徒具其表的浮华,而真正想表达出来的都是浮华下面低沉的哀怨或者悲凉。
于是我更固执地认为,越是有惊悚恐怖的效果的电影,其底蕴总会越显得悲哀。
无疑这部电影是很符合我的那种固执的武断式的遐想。
就算这只是一部并不怎么恐怖的电影。
然而悲凉,悲凉得无可厚非。
电影里的演员表现也挺出色的。
第一次看到舒淇饰演母亲的角色可圈可点,而方中信显然戏份不多,可是也算中规中矩。
而最让我欣赏的应该算林嘉欣了,一改以前清纯可爱的造型而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精神病人,这方面应该是很有突破了。
从一个花瓶式的偶像派成长成一个实力派演将,这样的改变总是需要一个转型的过程。
也许,这部电影之后,没有人会忘记香港电影里还有这样的一个女子,可以是清纯得让人心碎的女子,也可以是肮脏得让人作呕的女子。
电影里叙述的是故事其实并不新鲜。
木屋区的改建,大时代变迁造就的小人物悲剧。
豪华的新式住宅区带着一种繁华下遍地尸骸的惊惶贯穿在整部电影里。
也许并不是有什么警世的隐寓,而仅仅只是对旧时代的追忆和留恋。
电影里那些有关木屋区的片断拍得很美,像一家三口温馨的早饭,门口“合家平安”的灯笼以及忙忙碌碌的身影,还有物质上贫乏却相互爱护扶持的细节描绘都显得很唯美。
我记得那些镜头里林嘉欣脸上幸福而淡淡的微笑以及满足的安逸,就算这种安逸只是暂时的。
这些镜头里更多的也许是一种悲悯的怜惜,唯美也许就是这样被转换成悲情的。
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唯美的镜头只是很短暂的一段,而且马上就要因为木屋区的改建而成了泡影的时候,这些镜头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冰凉透过屏幕进入到视觉再进入心里,看这些镜头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很悲怆的不安。
豪华的建筑下面带着一种冰凉的腐臭不停地袭来。
那股味道跟林嘉欣爬行的下水道和中央空调的通气管里的味道会不会很相似呢;没有人知道。
郑保瑞似乎很迷恋这样的表述手法。
最贴近肮脏的描绘总是能够震憾人心的。
因为这种肮脏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所以又显得很贴近生活。
我不记得曾经有多少次在曾在路边见到不停地翻垃圾筒找东西吃的人,生活所迫,为了生存,其实人性可以低劣的程度往往是我们这些还有闲情逸致看电影的人们所不能想像的。
然而郑保瑞把这一切还原到了镜头里了,我还记得林嘉欣拿给孩子吃的那个发绿的苹果,我看到的时候居然不是感觉恶心,而且居然有种温馨的感觉。
原谅我。
可是这种温馨并不是没有来由的,试想像一个其实已经歇斯底里的只为生存的没有理智的人,可是会因为母性膨胀而去翻吃的东西给一个自己之外的生命体,这不是理智的作用而仅仅只是本能,母性驱使的本能。
很多时候,理智总是限制了我们感动的神经,而这种动物性的本能总更能唤起我们那结已经被我们自己淡漠了的感触神经。
于是感动,来得如此不可思议。
这并不是一部恐怖惊悚电影,我觉得这更像一部文艺剧情电影。
林嘉欣丈夫的意外之后,林嘉欣的意识迷糊和理智丧失,是女人对爱情有信仰;儿子死去了之后,那种彻底的自我迷失,是一个女人母性最淋漓直面的描绘。
这样的电影如何能是恐怖惊悚题材呢。
更像是一个女人一生悲凉的写照。
舒淇儿子和林嘉欣儿子的模样相似唤醒了林嘉欣的残存意识。
于是一个女人从一个完整幸福的人到无理智的动物性再回归到人本身的两次转换,合乎情理。
如果说舒淇的濒临疯狂是母性使然,那么相比起林嘉欣的母性,这样的母性带出的悲情就远没有那么强烈了。
一个本来带有点轻微自闭的母亲突然因为失去了儿子而开始主动地接触身边的所有人,不停地向邻居以及警察寻求帮助,这的确是母性伟大。
然而,这样的母性依旧还停留在理智之内,理智之外的本能更让我们感动。
子路或者小文的倒戈似乎也已经脱离了理智本身。
那依旧也是一种接近于本能的依赖和迷惘。
并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一个本来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经过了数次惊吓,而且不是一般的惊吓,最终氓灭了的理性是很有可能的。
而被狗扑倒了之后完全无助躲在角落里痛哭,这时候的子路已经没有任何可依靠。
林嘉欣的舍身相救,其实他已经看不到了。
因为他没有办法看到任何东西了。
因为惊惶。
断指后的自我包扎之后两个人躺在暗处,相拥,只是一种本能的相互依赖。
这是子路最终倒戈的突破,除了眼前的这个不像女人的女人,其实他已经没什么可依靠和信赖了。
在看完电影之前我曾经设想过,如果林嘉欣恢复了理智,然后和舒淇一起抚养子路。
但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期盼罢了。
情理上不可能实现。
最终林嘉欣的自杀带着一种强烈的控诉以及宿命式的必然性。
不是我们不同情她,而似乎这是她最好的结束了。
不再思念,不再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活着,不再因为生存而去吃那些发了霉的食物,不再孤单地呆在暗处,不再悲情。
丈夫的幻象成了美好的向往,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是不是还幸福地活着呢。
郑保瑞的镜头语言冷酷得有点不近人情。
这部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文一去不返之后林嘉欣自己一个人吃饭,桌上摆着三副碗筷。
跟前面三个人吃饭时一样,只是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
林嘉欣表情呆滞。
时而微笑,时而凄凉。
给这个碗挟菜,再给那个碗挟。
光线阴暗,没有点灯。
一个人,三副碗筷和一个呆滞的表情以及无神的眼光。
让我有一种不寒而慄的感觉。
悲情。
因为死者已逝。
而生者还在思念。
一个女子的终极悲情,只是那些爱着的人们已经永远不在了,而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
一个女子的终极悲情,只是那些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已经永远地消逝了,而自己在一个看似熟悉的陌生地方不知为何地呆着。
阴暗的镜头是这部电影最无奈的冷酷。
而真正的冷酷是镜头后面那种冰凉的悲悯。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就算惊悚效果一般,就算恐惧不足。
所谓悲情,其实,是电影里那个在最阴暗的角落里肮脏的猥琐的身影里那个曾经如此纯洁而美好的灵魂和那些伤感的回忆。
我不知道她纵身跳下了之后是不是真的会安然地死去。
我不知道彼岸那边有没有盛开的鲜花、艳阳和白云。
只有祈盼。
我曾想过,那边的那个我们都不知晓的世界里,一定会有些我们挚爱的人们在幸福地活着。
我突然很喜欢郑保瑞,因为他的电影如此忠于那些阴暗的事实。
可是我突然又很不喜欢郑保瑞,因为他冰凉得让人郁闷。
不是以往看到的惊悚片那样恐怖的心情,而是越到后面心情越加沉重。
眼泪忍不住地留下来。
我们到底要什么?
茫茫苍穹中,我们不过是瞬间光亮,也许还没有来得及看清呢。
钢筋水泥中,到底隐藏着什么?
我们的楼梯间、电梯里到底还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自私,自利,不仅占有了别人的幸福,其实最终也剥夺了自己的。
大概人类有产生、发展,最终必有消亡的一天,想到这个还是有点小小的释然。
随它去吧。
喜欢看小男孩那双明亮的眼睛,特别是转身时。
当他投向所谓的“怪物”的怀抱中,心里有些安慰,和感动。
一直都喜欢林嘉欣,其实也没有看过她什么片子,就是感觉。
想想以前我所看过的电影有很多我都没有写下影评,总感觉很空虚,生活还是充实多点好一点。
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人生有一个怎样的开始还是多给自己找点有意义的活儿来干干吧,当然是要在本姑娘年轻貌美虽不若天仙的时光里。
今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海的女儿》这是为了重温我儿时被悲伤洗礼过的记忆,另一部就是这一本正要动笔动枪动脑瓜写的《怪物》。
不知道的朋友会不会觉得这是欧美的恐怖片呢?
这是中国香港拍出的好电影。
我还没开始写影评就开始赞叹了,可见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程度啊。
电影的开始确实让人充满了想像,温馨满是笑容的家庭搬进新的公寓无论怎么样都很难想像到儿子会突然间在电梯口失踪。
儿子只是叫了一声妈妈就在妈妈一转身之后而失而不见。
这样紧张的情绪无论发生在哪一个做母亲的身上,心里的疼痛可想而知了。
舒淇在影片中饰演的是温柔妈妈,儿子在第一次失踪后找回到身边的时候,儿子偎依在妈妈的怀里的时候,这样问妈妈“妈咪,你会不会不要我呢?
”温柔妈妈笑着说“就算你不要妈咪,妈咪也不会不要你的。
”儿子听了之后心是很开心,笑得好可爱。
温柔妈妈一直在害怕与失落中度过着那难熬的日子,在不放心之下把儿子抱到自己房间里三个人一起睡。
也许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注定好了的,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
怪物妈妈原本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丈夫在一次爆炸中死去,后来神经受到了一些打击,她有一个很乖的儿子,上帝没有眷顾他们,儿子在为妈妈找食物的过程中不幸地被倒塌的房子给压死了,就这样她开始孤零零可怜无助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精神开始分裂,开始活得很痛苦,她一直不相信丈夫儿子离开了她,她一直相信他们还存活着,她隐居在下水沟里好多年了,脸上手脚上都留下很多恐怖的划痕,曾经漂亮的样子已经不复存在了,当RAY一家搬进来之后她发现RAY的儿子长得像自己的儿子,所以想尽了办法把RAY的儿子抱回自己的身边,是的,她作为怪物母亲,却有一颗疼爱儿子的心灵,她把好吃的食物给子路吃,子路在开始时有些反抗,不过有说过子路的精神会受到怪物妈妈的变动而变化,也就是说子路会把怪物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温柔妈妈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儿子,也在勇敢地为夺回失去的子路而和怪物妈妈斗争着,这两位母亲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着拯救着自己的儿子,因为那一刻他们都把子路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毕竟怪物妈妈认不清黑与白是与非,当她在与大黑狗博命的时候她的一只手指被狗咬断了,惨叫了一声后拿出那把刀把大黑狗杀死了,抱着子路回到隐居的住所。
最后通过温柔妈妈的努力把儿子子路找回来了。
最后一幕也让我流泪了。
真的很赞嘉欣演的怪物妈妈和舒淇演的温柔妈妈。
那个可爱的儿子真的太懂事了,我好喜欢他。
我也好想有个儿子啊啊啊。。。。
哈哈。。。。
男朋友都没找到呢。。。。。
Whatever.
这个片子反映了强拆对百姓造成的身心伤害是部很有深度的电影虽然我没有看过但是我仿佛看国了一样
怪物是一部由郑保瑞执导,林嘉欣、舒淇主演的惊悚片,于2005年10月27日上映,迄今为止过去13年了。
影片讲述了一位因意外失去孩子的母亲转而抢夺他人儿子的故事,我在小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不过当初的我年龄还很小,当时看这部剧时就感觉到恐惧,就成为童年阴影了,每次脑海里能回忆起来的就是一个很可怕的女人把一个孩子逮到下水道里,,然后前段时间我借助百度寻到了这部剧,又重温了一遍,那种触动心弦的感觉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忘记了,电影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不再是那狰狞的怪物面孔,而是那疯狂而又伟大的母爱!
糜烂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母爱心当人们看到这个封面时,肯定感觉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恐怖剧,尤其在晚上看到的时候,更是会激起人内心的涟漪!
可怕的是封面!
伟大的是人心!
我看到的更多的不是恐惧
而是她们的母爱。
孩子无助的眼神!
可能被吓着了
丧子之痛,变得疯掉,夺人孩子,却从不伤害他!
内心的母爱在作祟!
丑陋的面孔下藏着一颗不丑陋的心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
豆瓣评分有点低强烈安利这部剧!!
一点也不恐怖!
真的很感人
现代社会的发展看似欣欣向荣,一派光明景象。
但我们知道凡事不是没有代价的。
林嘉欣的惊悚片《怪物》。
有评论讲是影射大陆的拆迁。
我宁愿相信导演郑保瑞或编剧司徒锦源想表现的正是香港早年被遗忘的发展痛苦。
司徒锦源离开银河后到无线编剧了长戏《创世纪》。
亦有早年香港的镜头。
早年发展的痛苦不是随着那个时代过去,对现在还是有影响的。
今日的果仍能追溯到往日的因。
红与May在影片中一度影子重叠了起来。
在这发展变迁中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对亲人的爱了。
这也许也是这痛苦的世界中唯一支持人们活下去的信念。
附一篇豆瓣评论,写的不错的。
《令人疯狂的痛,令人勇敢的爱》。
标题也取自这篇评论。
很喜欢港片,香港所有警匪、惊悚、恐怖电影可以照单全收。
昨天看了《怪物》这部电影,原本是周末,懒懒散散的一边玩游戏一边看,只想着打发时间,慢慢的跟着剧情深入,放下了手机。
这部电影演了同样身为人母的两个人,一个因为强拆孩子去世了,另一个因为居住的地方有怪物夺走了自己的孩子并且生死为卜,电影拍的好像照镜子一样,林嘉欣的对面是舒淇,舒淇的表现又刚好把林嘉欣失去孩子、失去丈夫的恐惧、难过表现的淋漓尽致。
林嘉欣因为强拆无人帮她,舒淇因为报警被当做神经病。
这一切,有人可能觉得当地政府不作为。
但更多的不就是因为人性冷漠,冷漠到不但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且还要上前加以指责,谩骂。
其中有一段,有一个人对舒淇说,“我们买房不光要住,还要等着它升值,你这样一闹,房子还怎么升值?
”。
这也许恰恰反应出了人性的冷漠之处。
是什么让母爱升华了原本的伟大?
是人性,冷漠的人性。
让原本柔弱的力量变得强大无比。
今晚坐进榕泉,看了由林嘉欣、舒琪主演的《怪物》。
剧本围绕着林饰演的怪物,把舒的儿子抓了这个情节为主线开展讲述。
戏里面,林是一个疯婆子,一个健壮丑陋的疯婆子。
有人说少林足球里赵薇的扮相是一个极大的突破与牺牲,那么这出戏的林嘉欣,简直就可以说恶心到极致了。
为什么林要抓那个小孩,把他藏起来,并且对前来营救的夫妻(方中信、舒琪)下毒手呢?
源自于爱,无尽的疯狂的爱。
剧本设计的是,舒琪的孩子与嘉欣的儿子,样子是一模一样的,所以…… 疯婆子原来有一个尚且温饱的家庭,一个疼爱自己的老公,一个听话的儿子,但是突如其来的意外使他们全部离开了自己的身边。
她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她偏执地认为她的男人还在这里与她一起吃饭,她孤独地确信她的小孩还时而听话懂事,时而调皮捣蛋地守候着在她身边。
现实的残酷与想像的美好,造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个女人开始神经失常,不时地自残,逐渐长成“怪物”。
小孩的出现,燃点起了她的希望,啊,这个就是自己的孩子,她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她要把他拿回来,并且向每一个拒绝自己做这件事的人放狠心下毒手。
小孩被林刚抓的时候,由于他极度的恐慌把她惹怒了,她几乎也要将这个拒绝把自己交给她的小家伙给毁灭,不要说她没有人性,因为她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人性了,或者说,没有人比她更懂人性,因为,她,经历了许多人无法经历无法感受的事情……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小孩本能的一句“妈咪”使她停下了手,这是母爱,虽然是一种畸形的母爱,但是,在这一刻,没有人了解她,只有她自己了解自己,切肤之痛,恐怕拿这个词来形容也不能诠释她的感受。
故事发生到此,另一个能感受体会怪物的人出现了,嗯,就是丢了孩子的舒琪。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理解这种惨痛,这种悲伤,这种无奈,这种激动,这种疯狂……女人的力量其实是不可用正常思维来想像的,特别是当存在这个东西的时候——爱!
舒琪决定引嘉欣过来,告诉她,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你怀里的是我的儿子。
就是这样,怪物一直以来的心结被打开了,无论接受不接受,这个已经是事实,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老公死了,儿子死了,而自己,也仅仅是一只在大楼各个管道里爬行的怪物。
仁慈的导演,并没有安排小孩与怪物一起死去,在怪物带着小朋友预备起跳的那一刻,舒琪上来抢回了自己的儿子。
残忍的导演,却安排了怪物必须死去,跳楼前她对着黑夜张牙舞爪,口中念念有词,象在向人们述说她的故事,又象在咒骂老天对她的不公。
更残忍的是,小孩由于过度的惊吓及几天的习惯,已经把怪物当作了自己的妈妈…… 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或者说,林饰演的怪物的死去,算是这个悲剧中的一点喜悦,虽然这喜悦带着恐怖的悲伤,但是,至少,在死之前,她的心结打开了,纵使她不能明白为什么老天要这样捉弄她,但是她终于接受了这个不争的事实。
而孩子呢,在小朋友身上折射出来的可是巨大的悲剧,他有一段如此恐怖难忘的经历,一个如此可怕的“妈妈”,并且,由于这个“妈妈”把自己真正的妈妈给忘怀,这一切,将成为他脑海里一辈子都挥散不去的噩梦…… “妈咪唔会唔要你咖,就算你唔要妈咪,妈咪都唔会唔要你咖……”电影的最后又响起了这句话,两把不同的嗓音。
伟大的母爱,当她上升为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还是母爱吗?
我觉得是!
PS:有人说这出戏是“救命”的续集,而我更愿意觉得它是“救命”的姊妹篇。
这2出戏有三个相同的地方: 1.都是爱,却都是畸形的爱;2.都是惊栗片大悲剧;3.都有林嘉欣。
林嘉欣的确是新生代中很有天分的演员,她迷人的眼线里透露出的是一股美,还有一种不寒而栗……让人感动,让人惊吓,让人不可忘怀……写于2005/11/1
5分左右。童年阴影之n,恐怖可以,温情不必。
三星全都給八年前的電影囬憶。如果不是因為這樣一個無所事事的假日午後 我想我也不會揀起這段舊囬憶重閱。原來和《狗咬狗》昰同一個導演 怪不得劍走偏鋒之中還是有一絲溫存 親情牌打得確實恰到好處。「媽媽 伱會不會不要我?」「就算有一天伱不要媽媽 媽媽也不會不要伱的。」謝幕時這一句 我記得很久。
很一般。
之前看过,还可以啦。
一点儿不吓人 == 为啥偶觉得林甜姐儿“毁容”毁得不值馁 =3=
good ending。
我妈看后很悲伤,这就是强拆给人逼得啊
毛骨悚然。
母爱
不是恐怖片,而是亲情片...
小时候看过N次,一度成了我的童年阴影,林嘉欣的角色为是惨绝人寰,现在又看,林雪的警察角色跟吃了屎一样,毫无能力又是整个故事进程上的绊脚石,看的让人搓火,方中信从头躺到尾没了下文,整部电影也全靠林嘉欣看破一切才迎来了结局,不然转折遥遥无期,问题也是挺多,两星半给个人观影史的遥远记忆。★★☆
大学时候看的
多么难看的一部片子啊
纯粹为林嘉欣的演技
让美妇扮丑妆不一定就是好片
有多少楼,便有多少悲歌。
失望至极 嘉欣mm从此踏上了不归路
善意和誠意,調和階級衝突
母爱啊..
演得还不错哦